“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

“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

一、“那一个世界”与“这一个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高迪[1](2020)在《《苦闷的象征》对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集大成的文艺理论着作,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是它的核心观点。田汉有留日经历,并访问过厨川白村,受他的影响很大。田汉的早期话剧重视人的精神,常以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题,具备广义的象征主义特征。同时,他也注意选取现实题材,兼顾"暴露人生"与"美化人生",使"人间味"与"艺术味"并存。

李文巧[2](2019)在《章永璘的情感矛盾与自我重生》文中研究表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章永璘身上有动物性与人性、灵与肉、集体与个人的情感矛盾。通过解析这三种情感斗争背后个人与集体冲突的实质,理解章永璘从异化到人化的重生之路。

布鲁诺·拉图尔,李建为[3](2018)在《谁的世界,哪种世界政治?——论乌尔里奇·贝克的和平条款》文中指出乌尔里奇·贝克认为,战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差异,因而他提出了从特殊到普遍的实现世界和平的方案;布鲁诺·拉图尔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贝克并没有把西方本土的原教旨主义拿出来讨论。在他看来,原教旨主义最早产生于前现代的西方,各种原教旨主义之间的冲突构成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拉图尔提出,要反对各种形式的原教旨主义。如今要在"世界政治"与西方中心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的"世界主义"之间做出选择;认为宗教问题是实现世界和平必须首先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因而提议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实现和平。拉图尔在文章中提出了不同于贝克的实现世界和平的第二条路径:从自然主义到建构主义。他提倡建构主义,认为其具有普遍性。提倡建构主义就要反对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就像任何原教旨主义一样,是对建造的偏见;而建构主义让人辨识好坏,并教人努力提高自身,实现良性竞争。贝克的世界主义过于理想化和形而上,脱离世界政治的实际。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以建构主义和对话主义为前提的世界。

马凯凤[4](2018)在《洋场文化中的他者形象——以穆时英小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和"普罗文学之白眉",他深切关注着上海都市文化的嬗变现象,同时亦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伪上海时期光怪陆离的生活情状。在其小说创作中,除了展示上海人的生活风貌之外,还塑造了诸多他者形象,这些形象对于研究穆时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

蒋涵真[5](2018)在《发现和走进世俗 ——90年代王安忆女性叙事的突围与转型》文中提出90年代伊始,王安忆的写作发生了非常重大的转变。她逐渐摆脱了“雯雯”式的自传体叙事,转而进入到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寻找众多、丰富的“她人”的故事。在这期间,王安忆采访了位于安徽的白茅岭农场中的十几位女劳教,她们丰富的生活经历补充了王安忆自身经验的短板,成为推动她突破写作瓶颈的重要力量。本文即是从白茅岭采访事件出发,来探讨它对王安忆90年代以来的写作转型的重要影响,并挖掘它对王安忆在90年代以来形成的稳定的写作美学的推动和深化作用。本文以白茅岭采风作为90年代初王安忆写作突变的缘由,从材料处理方式的新变、女性观念转变和写作模式的调整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持续性的写作转变,挖掘王安忆90年代以来逐渐产生并内化为审美的恒定的写作哲学。它随着王安忆创作历程的推进而不断沉淀和丰富,是拉通王安忆创作道路和写作逻辑的重要媒介。

田亚东[6](2018)在《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疾病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四”运动的兴起,将西方现代思想与现代戏剧形式一同引入中国。1920年代知识分子在“五四”的余热中,在西方现代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借助现代戏剧形式,以“病”表“病”,以期达到“医国”、“医人”的救世目的。本文立足于1920年代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阐析在1920年代特定的“精神场域”下,知识分子如何以三种镜像形式将疾病叙事植入戏剧;而后,通过具体文本的解析,对戏剧人物的病症进行分类与界定,揭示疾病作为批判残酷现实与疏泄文人焦虑的隐喻意义;最后,结合现代叙事理论,挖掘疾病在建构戏剧情节、解决戏剧冲突与表达戏剧风格等方面的功能,以求全面、深入地探究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作品中疾病叙事的意义。

杨硕[7](2016)在《火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物表高君宇——男,原名高尚德,革命先驱,热血青年,信仰共产主义。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他既是一个旁观过去的灵魂,又是回忆中的自我,在灵魂和真实的回忆中不断穿梭。石评梅——优雅温婉的民国才女,高君宇的恋人。李寒心——高君宇的妻子,旧时代的传统女人。高佩天——高君宇的父亲,慈爱却严厉的家长。蔡仲文——男,高君宇的同学,家境殷实,有点儿书呆子气。杜家业——男,高君宇的同学,激进的热血青年。王书艺——女,石评梅的同学,对爱情有些悲观。卢静萍——女,石评梅的同学,活泼开朗的文人。

郑红[8](2016)在《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的精神建构 ——以《米尼》为例》文中认为王安忆作品的精神建构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与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上,这是触及人性深层的富有内涵的精神建构。知青回城文学是王安忆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但是她的创作相对于同一时期的知青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她努力规避宏大的历史叙事,将历史背景虚化,“以张扬的个人的精神世界来拒绝现实世界的侵犯”。王安忆的小说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人的理性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精神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但是她的精神建构过程不是完全依赖于人的精神、心理描述,而是通过对客体世界的重塑,以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为材料,以朴素平实的语言作为传递思想的工具,来传达她的小说理想。《米尼》是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中的代表作品,小说立足于回城知青的现实生活,通过严密、合理的情节逻辑企图消释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是王安忆知青回城小说与其小说观相结合的典型作品。本论文以《米尼》为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王安忆知青回城小说的精神建构。本论文主体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论述王安忆与知青文学创作,从知青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写作背景出发;第二部分论述《米尼》在王安忆知青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这一部分包括王安忆知青文学前后期的变化与《米尼》的地位和价值;第三部分主要从日常生活书写、人物形象设置、语言风格、叙述视角及心理描写五个方面阐释王安忆精神建构的方式;第四部分论述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对生活始终充满期待,保持从容心态,自我反省、自我救赎以及对生命个体意义的不断追寻成为王安忆的知青回城文学精神建构的主要内容。小说对精神建构的注重以及王安忆对日常生活的偏爱昭示其小说观的日益成熟、理性认识的提升和人文关怀的丰富。她通过对小说的独特理解尝试创造一个理想的小说形式,通过对心灵世界的展现建构个人的精神世界。她的知青回城叙事书写为知青文学的发展注入一股清新之气。

庄琦春[9](2015)在《中西电视剧对“法”“礼”文化的呈现》文中提出在文化呈现方式、关注的话题以及叙事类型等方面,中西电视剧仿佛天然地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电视剧重视塑造多元的人物关系,关照群体内部成员的面子与福祉,试图达到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强调塑造人物细致入微的内心与情感世界,精致近乎"白描"。然而,以英、美电视剧为主的西方电视剧,从较为常见的电视剧类型、人物设置的方式、关注的典型事件与话题来看,其叙事方式极为显着与独特。剧中对时间流转的非线性的、自由的把握,特别是对空间维度的言说能力的"信息加密"与"紧实"的功力非同一般。尽管如此,中西电视剧都是用影像塑造人物,都围绕人或事

魏艳枫[10](2013)在《生命与永恒 ——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果说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它同样也是印度哲学的主题。我认为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都充满了诗意,是情感化的,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是逻辑的、科学性的,它们都立足于生命本身,力图求得更好的生命状态,它们的本体论、知识论等都围绕着这一个目的。但是,在如何求得生命超越这个问题上,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走了不同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风格的文化。有人说代表儒家的道理是“生”,代表佛家的道理是“无生”,这大约可以代表我对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看法,中国哲学以正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生命超越,印度哲学以负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而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让人安详和悦的,我尝试对这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进行了初步探索。吠檀多哲学是正宗印度国学,最能代表印度文化的精神面貌,而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一直处于正统,所以我选取了这两个学派比较,希望它们能充分表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点。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印度哲学,我选取了他的思想来作为吠檀多哲学的缩影。而要谈到商羯罗的思想,就要涉及到乔荼波陀的思想,商羯罗作为乔荼波陀的再传弟子,他的思想深受乔荼波陀影响、与乔荼波陀一脉相承,于是我在文中以商羯罗思想为主、旁及乔茶波陀的思想。中国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在本体论上、宇宙论上、心性论上、修养方法上、哲学体系的结构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理学也是儒家哲学中很有哲学性的一个学派,于是,我选取了理学泰斗朱熹的思想作为儒家哲学这方面的代表。而朱熹的思想是秉承着二程的思想衍化发展的,朱熹和二程的思想是一体的就像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思想是一体的那样,所以我将二程的思想也引入文中。程朱的思想与乔商的思想明显有着向现世人生开放和向飘渺的来世开放两种不同的指向,但生命又是它们共同关注的。我从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三个方面做了比较,因为我认为一种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有这三个方面才能呈现一种哲学的全貌。在本体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提出作为终极存在的理与梵的存在,在心性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认为终极存在存在于个人之中,而修养论部分展示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各自不同的找回终极存在的方式。而实现了与终极存在的合一,理学与吠檀多哲学也就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目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全文围绕终极存在、实现终极存在展开,显示了理学和吠檀多哲学在自然的观念、人的观念、心的观念、身体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生死的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二、“那一个世界”与“这一个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那一个世界”与“这一个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苦闷的象征》对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艺的根柢:生命中的两种力
    (一)恋爱
    (二)艺术
二、苦闷的书写:精神分析与象征主义
    (一)精神分析
    (二)象征主义
三、审美的观照:“人间味”与“艺术味”
    (一)苦闷的热力
    (二)美化的人生

(4)洋场文化中的他者形象——以穆时英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透过穆时英的成名作《咱们的世界》和《南北极》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他者”心态
2 穆时英小说中除了描述非上海本土文化的本国“外来者”形象之外, 还塑造了日本人这一“他者”形象
3 科伯纳·麦尔塞认为, “在相对孤立、繁荣和稳定的环境里, 通常不合产生文化身份的问题
4 结语

(5)发现和走进世俗 ——90年代王安忆女性叙事的突围与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选题缘由
    第三节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一章 突围:白茅岭的启迪
    第一节“雯雯”困境
    第二节 寻找突破
    第三节 白茅岭采风
第二章 新变:材料处理方式的转变
    第一节 取材的丰富化与世俗化
    第二节 处理手法的复杂化
第三章 纵深:女性观念的深化
    第一节 女性生活经验再发现
    第二节 性别关系的复杂化
    第三节 女性的地域化书写
第四章 沉淀:写作模式的调整
    第一节 时间的现象化
    第二节 成长/发展的复杂化
    第三节 叙事策略的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疾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1920年代戏剧“疾病叙事”的精神场域及三种镜像
    第一节 1920年代“疾病叙事”的精神场域
    第二节 1920年代“疾病叙事”的三种镜像
第二章 1920年代戏剧中典型病症的诊断
    第一节 损伤性疾病:以伤、残为例
    第二节 生理疾病:以肺结核、性病、失明等为例
    第三节 精神疾病:痴愚、躁狂与抑郁
第三章 1920年代疾病对戏剧的建构
    第一节 疾病的情节功能
    第二节 疾病中的戏剧冲突与解决
    第三节 疾病与1920年代戏剧的“哀顽”风格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火花(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表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
第四场
第五场
第六场
第七场
第八场
尾声

(8)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的精神建构 ——以《米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知青文学与王安忆创作
    第一节 知青文学及其发展阶段
    第二节 九十年代知青文学写作背景
    第三节 王安忆的知青文学创作
第二章 《米尼》在王安忆创作中的地位与价值
    第一节 《米尼》在王安忆知青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米尼》的价值所在——人性关注
第三章 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精神建构的方式
    第一节 俯身贴近地面——日常生活中的理性之思
    第二节 庸常之辈的群像描摹
    第三节 繁华落尽的醇美——抽象化的语言特色
    第四节 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运用
    第五节 漂泊的心灵世界——心理叙述
第四章 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精神建构对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的意义
    第二节 王安忆叙述模式商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中西电视剧对“法”“礼”文化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这一个世界呈现的“礼”与那一个世界呈现的“法”
二、影像“礼”与“法”世界与当下现实的比照分析
三、“礼”与“法”在人的更高层级靠近与回归

(10)生命与永恒 ——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言
本体论编
    第一章 理与梵
        第一节 生与无生
        第二节 实与虚
    第二章 万物之本
        第一节 绝对一元论与相对一元论
        第二节 现实世界与终极存在
心性论编
    第三章 性与最高我
        第一节 本初的善
        第二节 气蔽与附托
    第四章 性与心
        第一节 心体
        第二节 心的发动
    第五章 心与身
        第一节 形神关系
        第二节 生死问题
修养论编
    第六章 致知
        第一节 体知
        第二节 一贯与不二
    第七章 静思
        第一节 无念与无为
        第二节 孔颜之乐与阿难陀
    第八章 力行
        第一节 灭人欲与灭欲
        第二节 仁与慈悲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那一个世界”与“这一个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苦闷的象征》对田汉早期话剧创作的影响[J]. 高迪.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0(02)
  • [2]章永璘的情感矛盾与自我重生[J]. 李文巧. 名作欣赏, 2019(26)
  • [3]谁的世界,哪种世界政治?——论乌尔里奇·贝克的和平条款[J]. 布鲁诺·拉图尔,李建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4]洋场文化中的他者形象——以穆时英小说为例[J]. 马凯凤.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06)
  • [5]发现和走进世俗 ——90年代王安忆女性叙事的突围与转型[D]. 蒋涵真. 暨南大学, 2018(01)
  • [6]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疾病叙事”研究[D]. 田亚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7]火花[J]. 杨硕. 剧本, 2016(10)
  • [8]王安忆知青回城作品的精神建构 ——以《米尼》为例[D]. 郑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9]中西电视剧对“法”“礼”文化的呈现[J]. 庄琦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0]生命与永恒 ——程朱理学与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比较[D]. 魏艳枫. 浙江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