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里,我们共享一个梦想

千年里,我们共享一个梦想

一、千禧之年,我们共有一个梦想(论文文献综述)

王力[1](2021)在《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是美国杰出的外交政策研究者,他融合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议题,搭建起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旨在对米德的学术思想加以阐述。美国的外交传统是米德学术研究的核心论题,通过对美国外交历史的爬梳,米德分析了影响美国外交传统的因素,并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他认为,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更为宏观的视角,注重其历史传承性。米德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等二分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四种美国外交传统,认为正是这四种主义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组合和动态发展,共同决定了美国外交行为。在此基础上,米德对美国外交传统的“权力根源”进行了理论发掘,在硬权力和软权力之外,提出了“粘性权力”的概念,从而实现了对美国外交传统认识的理论升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而言,这与米德作为学者与智库专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依照“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米德构建了一个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体系,丰富了学界解析历史、认知现实的理论工具。米德的思想成熟于21世纪初期,根据他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总统即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四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米德的理论能够对历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合理的解析,为我们理解美国外交传统和21世纪美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合理的视角。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米德的学术经历、着述、观点特别是“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米德认为,汉密尔顿主义的核心主张是“追求商业利益”,国家外交行为应该寻求有利于美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各种外部条件;威尔逊主义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认为美国有义务作为“文明的灯塔”为世界各国指引发展方向;杰斐逊主义反对过多地国际介入,主张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视为首要任务,是小政府主义的支持者;杰克逊主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民粹主义倾向,注重提高美国的军事实力。本章在分别阐述四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手段,并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变化侧重分析他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章继而对米德权力形态理论进行介绍,米德将美国的权力形态分成锐性权力、粘性权力、甜性权力和支配权力:锐性权力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广义上指其显着的核优势、广泛的海外军事部署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所构成的综合实力;粘性权力是经济活动影响力的体现,是美国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粘性吸附的作用;甜性权力是美国的理想、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力,和软权力的概念类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支配权力是权力的合集,是前三种权力协同发挥作用时体现出的综合优势。如果说“四种主义”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隐藏在美国外交史洪流中的四种意识主张,那么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分析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丰富了米德的理论,二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网络。这种坐标式的分析结构既充分尊重和考量了美国外交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又突出体现了美国历史上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外交特征,在宏观上形成横纵相交的二维理论框架,有助于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梳理。论文的以下章节运用米德的思想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传统进行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政治倾向、外交风格和在任时期的外交活动,清晰地展示了四种主义对国家领导人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一战后至20世纪末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变。一战后,美国进入福特主义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四种主义开始面对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局面。随着二战中英国的衰落,美国在冷战后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后福特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四种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美国权力类型不断变化,带来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粘性权力一度成为了美国主要追逐的权力类型,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汉密尔顿主义成为了外交活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布什政府时期威尔逊主义的起落。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小布什具有威尔逊主义者的特征。“9·11事件”让小布什得到了杰克逊主义者的坚定支持,为威尔逊主义披上了强硬、现实的铠甲,然而随着反恐战争的升级,四种主义逐渐产生了分歧,小布什的大中东战略宣告失败。第四章解读了奥巴马政府期间杰斐逊主义的兴起。米德认为,奥巴马是典型的杰斐逊主义者,正如竞选演讲宣言一样,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行战略收缩,运用巧实力对自身的外交主张进行调整,寻求各个派别之间的平衡,力图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然而杰斐逊主义者的政治主张经常被诟病过于温和或起效缓慢,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满足美国民众的要求。第五章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期间杰克逊主义者的外交特点。美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加剧、政治上的反精英情绪和社会文化价值中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兴起,特朗普趁机入主白宫,其支持者多为杰克逊主义者。强烈的本土主义倾向使得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着显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色,但杰克逊主义者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执政理念,也无法确立具有连续性的外交思想。第六章对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思想进行了评价。首先对21世纪四种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解读,并对它们可能进行的调整和融入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米德的推断,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战略维度进行思考。面对自由资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就业问题严重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主义者需要寻求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威尔逊主义者在大中东战略之后逐渐式微,面对世界局势由美国独霸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日趋明显,国际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强,威尔逊主义者需要对其价值观传播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杰斐逊主义者能够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坚持“避免不必要的国际介入”的基本理念,以最低的成本融入国际社会,避免战争,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等成为了杰斐逊主义者在新形势下的代表主张。杰克逊主义者虽然缺乏成熟的外交主张,但他们在美国普通选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维系其他三个主义的感情纽带和实力基础,将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当代国际局势和对自身国际角色、如何充分认识并坚持利用海权体系、如何在四个学派中做出合理的取舍和组合,是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战略维度。

陈思延[2](2021)在《关于《我是87年生的小学老师》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尤达[3](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李小娟[4](2021)在《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5世纪末,西方向海洋进发,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开启世界一体化的进程。推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动机除了对资源、商路和财富的渴望之外,则是西方对基督教传教的热情。长期以来,中东是西方基督徒憧憬和向往的圣地耶路撒冷的所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西欧传教士萌生了向中东传教的理念,16世纪以来,西欧传教士的“福音”在这里生根发芽,到了19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已经在中东广泛存在。传教理念是美国对外文化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以来,美国基于西欧早期传教活动的成果,在该地区开启了一个空前的基督教传播的时代。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是美国海外传教活动的一部分,与西方殖民主义全球扩张和基督教复兴运动密切相关。近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交通工具、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基督教大规模的传教运动。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作为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和基督教复兴的一部分而存在。其次,19世纪盛行于美国的天命论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为美国海外传教事业提供精神动力。这些思想都建立在盎格鲁—撒克逊的种族优越论之上,将“拯救众生”和向落后民族传播基督教“福音”看作他们的神圣使命。最后,“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和美部会的诞生,直接推动了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的发展。美国在中东传教的主体是美国福音派,他们在美部会的组织和领导下传教。美部会主要由公理会、长老会和归正会的成员组成,总部设在波士顿,致力于实现“全世界的福音化”。其中,长老会在中东的传教贡献尤为突出。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活动的客体包括安纳托利亚地区、黎凡特地区、海湾地区和北非等地区的穆斯林、犹太人和基督徒。起初,美部会将这些地区的穆斯林和犹太人作为传教的主要目标。然而,由于伊斯兰教法对穆斯林改宗的严格约束和来自犹太人内部的极力排斥,美部会改变传教策略,集中向所谓的“堕落的东方教会”和“名义上的基督徒”进行精神启蒙,复兴当地的基督教教会,将此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的序幕。为了达到促进皈依的目的,美部会采取了包括教育、医疗和出版等方式向中东民众传播基督教。其中,教育是美国传教士最主要的传教方法,他们在中东开办各类教会学校,在美国传教士看来,这是影响年轻一代最可行的方法。他们在教会学校推行《圣经》教育,通过在当地创办出版社的方式印刷《圣经》和宗教传单,试图在精神上“唤醒”中东民众。另外,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医疗领域的传教工作也较为突出。中东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医疗条件,传教医生在当地开办了医院和药房,并开展了医疗培训,对中东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鉴于中东社会存在的性别隔离习俗,美国女传教士在向中东妇女的传教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对当地妇女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国传教士在中东的传教活动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向中东伊斯兰世界文化扩张的一部分,传教士在其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生动地诠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互动的内涵和外延。这场互动是对历史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文明互动的继承和延续,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冲突与融合为其基本特点。而美国传教士与中东穆斯林的交往更多地表现出冲突的一面。从交往哲学上讲,宗教冲突源于将己方奉为主体,将他方视为顺从和受支配客体的‘主—客’式的交往观。美国传教士在与穆斯林的互动中往往陷入这样的交往观之中,将基督教文明奉为唯一的文明,将西方价值观奉为唯一的价值观。这种西方中心论的交往观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的影响持续至今,这一点也将始终影响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的关系。

蔡青辰[5](2021)在《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托邦是西方文学、美学、哲学的重要母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真正提出者是16世纪英国着名学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对终极完美社会的设想,更是对完美人性及人生幸福的理想追求,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理解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反思乌托邦冲动本身所具有的集权虚无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题从乌托邦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以经典的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着作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度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前乌托邦时期的着作,文艺复兴背景下现代乌托邦肇始初期的着作,工业革命背景下深受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品,20世纪以来反思乌托邦主义弊端的作品,具有鲜明后现代思想的乌托邦作品。本课题共分为五章。绪论主要讨论: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及其理论着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爱弥儿》、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说》等,阐明乌托邦文学的范畴及其内涵,厘清乌托邦文学及研究发展的历程,指出乌托邦文学及理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一章为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主要讨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从古希腊作品关注完美的国家转向近代作品关注完美的人;分析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在《乌托邦》《基督城》《太阳城》《新大西岛》等近代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展开比较研究,说明乌托邦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并阐述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第二章为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主要讨论:生态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审美乌托邦等新文学主题,阐释工业革命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审美意象与意义;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乌托邦小说对劳动异化、工业化、商业化、自然主义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与态度。第三章为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主要讨论:作为现代主义乌托邦文学体裁之一的反乌托邦文学,回顾其关注的新文学主题;阐释极权主义、工具理性、女性主义、空间问题等新文学批评主题与乌托邦文学的渊源;阐述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语境、意象隐喻、叙事空间、文化逻辑等理论问题。第四章为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主要讨论:传统乌托邦模式在后现代社会状态中的转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概述新美学共同体的形成,及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建构;分析新型与传统乌托邦文学的共同体差异,总结新乌托邦模型的特色。第五章为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主要讨论:反乌托邦文学与乌托邦文学的关联性,阐明反乌托邦对乌托邦思想的承继及其乌托邦冲动;探究乌托邦共同体在后现代理论中遭遇的危机,指出新时代中乌托邦文学的出路等。

杨思奇[6](2020)在《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联合办公家具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面临联合办公市场的关键整合期,办公环境的优化升级成为我国联合办公企业攻克难关的核心途径,家具作为办公场所中办公者与环境沟通的直接媒介承担着提升办公效率和提供情感补偿的重要作用,从办公群体需求出发对家具及设施进行情感化设计,有助于空间中交流合作行为及创意想法的产生,进而推动我国联合办公模式的正向发展。但目前共享办公空间中家具缺乏情感化设计考量,联合办公领域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空间设计范畴。本文选择联合办公群体为核心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以下研究:首先探讨我国联合办公市场现状、特征及发展方向并梳理情感化理论及相关知识,在充分研究课题背景及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及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联合办公群体的群体特征和办公形态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并以心理学家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作为研究框架,细致剖析群体在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的情感需求。通过以上研究内容总结归纳出联合办公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1)以实现亲和的体感与心理感受为目的的舒适性原则;(2)以调节性、系统性和个性化为主要内容的的灵活性原则;(3)以科技产品与与新材料应用为辅助的智能性原则;(4)以满足群体办公过程中躯体放松和无意识交流需求为核心的引导性原则。在归纳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此作为核心依据进行模块化家具及家具配件产品的设计实践。期望本论文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能够对联合办公家具设计及改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进而对我国联合办公行业的整合及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黄鑫娅[7](2020)在《基于IMC理论的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研究 ——以GUCCI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奢侈品消费对于当代中国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自上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高净值人群的持续增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份额相对应,各大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品牌纷纷抢滩登陆中国一线城市,并在近几年逐渐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不难看出,奢侈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还拥有更多的潜力与可能。与此同时,全球的奢侈品市场却危机四伏。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数字化电商平台对传统线下零售的冲击、“千禧一代”消费者新型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奢侈街头“潮牌”占据市场等等,这些不容忽视的因素都在改变着时尚产业的明天。在失去更多品牌支持者之前,传统奢侈品品牌必须开始着手品牌的转型。基于上述时尚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以IMC理论为立足点,将传统奢侈品品牌GUCCI作为品牌转型的经典案例,深度剖析时尚产业中传统奢侈品品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转型策略制定的明确方向和具体举措。首先,通过文献的梳理,概括性地全面介绍了IMC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重点分析了IMC理论与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的匹配性。其次,从市场环境、消费群体、科技发展、行业竞争四个角度分析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的背景原因。接着,以GUCCI为例,将传统奢侈品品牌具体的营销传播转型策略为分析重点,将其策略按照IMC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的经典5R模型进行划分,具体分为关联策略、感受策略、响应策略、识别策略和关系策略。最后,以GUCCI品牌为起点,引发了对于当前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及未来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发展的方向等深层次的学术思考。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相结合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奢侈品品牌整合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局限性,在理论上得以延伸与发展,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思考线索和分析框架。并且以GUCCI品牌的具体策略作为分析重点,与实际市场发展现况相结合,运用充分的调研信息与市场数据,为文章结论的总结与提出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从时尚产业内部来说,为众多传统奢侈品品牌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长远角度来看,有益于全球时尚产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推动产业世界一体化。

赵迪[8](2020)在《关于《90后来了》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进入职场,90后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这个话题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本翻译作品是一部关于韩国90后公务员热潮、90后特性及90后职场生存现状等内容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面对严峻的就业现状,年青一代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理解与支持。现如今,90后作为生产的主体与消费者,如果企业对他们不了解的话,管理起来将会很困难。因此,通过这部翻译作品,可以让企业更加了解90后,让90后的我们更加了解自身,为以后的职场生活做好准备。译者选择韩国作家任洪泽的《90(?)》前三个小节进行韩汉翻译实践,韩文字数约45000字,译文约为36000字,目前尚无中文译本。该书出版于2018年11月,出版社为whale books。整部作品主要讲述了韩国90后热衷于公务员的现状及原因,同时还与中国90后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的看法相比较,分析了 90后的特点,从就业角度讲述了 90后的职业观。文本中的外来词与体现90后特性的缩略语与熟语较多,同时标题也是一大特色,这是本部作品主要的翻译重点与难点。本翻译实践报告包括汉语及韩语摘要、引言、翻译项目简介、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参考文献、谢辞及附录。摘要部分概括了其主要内容,起到了引导全篇的作用。引言部分论述了选题目的及意义,即原作作为一部具有90后一代特点的作品,对当代90后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撰写翻译实践报告时将案例分析分为标题翻译、词汇翻译及句子翻译三个部分。其中,词汇部分分为体现90后特色的缩略语、熟语来分析,体现出原作的特色。句子部分来说,结构整体比较清晰,长句较多,要考虑句子的自然通顺性,因此将句子部分分为短句与长句来分析,重点分析在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下自己在翻译句子时运用到的翻译方法及自身对翻译的一些想法。结语部分阐述了完成报告及翻译作品的一些总结及感想。附录部分给出了翻译作品的原文及译文对照。同时本作品是针对想要了解90后的企业、老一代人以及想要了解自身、提升自我的90后,因此整体语言风格较为简洁、有趣,要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在翻译时要注意语言整体风格的把握。经过这次翻译实践译者明白了翻译工作的艰苦,明确了现阶段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比如在缩略语翻译方面还欠缺技巧,对原文文化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等等。经过对翻译作品的反复修改推敲,译者对翻译作品的文章风格也有了更详细的理解,不仅明白了在进行翻译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化背景,而且懂得了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方法。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译者也将充分利用这次翻译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不断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翻译素质。

李俞霖[9](2020)在《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迭代与发展,推动日本动漫作品的全球化传播。三十多年间,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的动漫作品有超过60%是由日本制作的,动漫产业也成为日本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海贼王》是日本知名动漫IP,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全球范围都有极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在中国,其围绕漫画内容为核心的一系列动漫产品形成了漫画、动画、电影、游戏、周边等协同传播的完整产业链,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的跨文化视觉传播。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生产上,《海贼王》突破了动漫内容低幼化、思想简单化的设定,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架空世界,创造出内容深邃、思想开放的动漫“世界观”。并且在剧情设定上将多国元素融合,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嵌入,实现了跨文化层面的脱敏;二是传播路径上,门户时代就有中国“海贼迷”自发组建无偿汉化组,为其本土化传播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围绕《海贼王》所形成的网络社区,六度分隔似乎变成了四度分隔,在娱乐化和自由意志的驱动下,新旧“海贼迷”之间更易建立联系,形成地域分布广泛、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的“海贼迷”群体。这一本文以日本动漫《海贼王》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传播路径及其带来的影响。《海贼王》借助不断迭代的媒介向中国输出种种包含日本文化元素在内的视觉符号,不同代际的受众通过观看不同介质的《海贼王》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迷群符号和迷群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资本”。“海贼迷”的自发性创造行为与围绕《海贼王》展开的一系列商业行为,不断扩大《海贼王》的影响力,“海贼迷”群体独有的“亚文化资本”也不断地增殖,拥有了可以转换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条件。这一过程,彰显出日本动漫强大的突破代际差异的能力、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千禧之年,我们共有一个梦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禧之年,我们共有一个梦想(论文提纲范文)

(1)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主义与权力
    第一节 沃尔特·米德主要着述和思想
    第二节 米德指出的美国外交传统中的“四种主义”
    第三节 米德的权力理论
    第四节 米德的逻辑和方法
第二章 20世纪美国外交传统的呈现
    第一节 美国经济社会形态变革与外交传统的演进
    第二节 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第三章 威尔逊主义的冒进(小布什政府时期)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与威尔逊主义的复兴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反恐战争”
    第三节 威尔逊主义的异变与失败的大中东战略
第四章 杰斐逊主义的变革(奥巴马政府时期)
    第一节 国际新形势下的杰斐逊主义者
    第二节 杰斐逊主义者的新特征
    第三节 主义间的调和与亚太再平衡
第五章 杰克逊主义的冲击(特朗普政府时期)
    第一节 美国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杰克逊主义
    第三节 杰克逊主义的特朗普实践
第六章 对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四种主义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节 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第三节 米德对美国世界霸权体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沃尔特·R·米德大事年表(1952- )
致谢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和重难点
第一章 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的背景、主体与形式
    第一节 传教活动的背景
        一、美国基督徒的圣地情结
        二、美国基督教“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与福音派的传教活动
        三、美国海外传教活动与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
    第二节 传教活动的主体和诉求
        一、以美部会和长老会为核心的传教主体
        二、以复兴基督教和殖民扩张为目的的传教诉求
    第三节 传教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教会学校和出版社的创办
        二、《圣经》的阅读与教育
        三、医疗机构与女传教士的角色
第二章 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传教历程
        一、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发展
        三、美国传教士在安纳托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衰落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与奥斯曼帝国的博弈
        一、美国传教士与哈米德政府的冲突
        二、美国政府对传教活动的干预
    第三节 美国传教士与安纳托利亚地区民众的互动
        一、美国传教士与穆斯林的艰难对话
        二、美国传教士与犹太人的互动
        三、美国传教士与基督徒的互动
第三章 美国传教士在黎凡特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巴勒斯坦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与巴勒斯坦地区民众的互动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女传教士在叙利亚传教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三、美国传教士在叙利亚地区遭遇的挑战
第四章 美国传教士在海湾地区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伊朗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伊朗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在伊朗传教活动的主要阶段
        三、美国传教士与伊朗民众的互动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传教活动的缘起和发展
        二、美国传教士与阿拉伯海湾地区民众的互动
        三、美国女传教士在阿拉伯海湾地区传教活动中的作用
第五章 美国传教士在北非的传教活动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在埃及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传教活动的兴衰演变
        二、美国传教士与埃及民众的互动
        三、美国传教士在埃及传教活动的特征
    第二节 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的传教活动
        一、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传教活动的缘起
        二、美国传教士艾伯特·内森在摩洛哥的传教活动
        三、美国传教士在摩洛哥遭遇的挑战
第六章 传教士在美国—中东外交关系中的作用
    第一节 宗教扩张与大国在中东的博弈
    第二节 传教士与美国—中东早期外交
    第三节 传教士活动的兴衰与美国中东政策的制定
第七章 美国传教士在中东传教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促进中东地区教育、出版和医疗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促进妇女角色的转变和妇女事业的进步
    第三节 间接助长中东的社会分化和地区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
    第一节 从完美的国家到完美的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
    第二节 前乌托邦时代的思想萌芽到近代乌托邦文学的经典化进程
    第三节 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
第二章 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
    第一节 生态乌托邦
        一 生态审美视角对“手工业复归”趋向的解读
        二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细节描写的叙事功能
    第二节 技术乌托邦
        一 异化理论与机器文明的反思
        二 去商业化的文学想象及其叙述
    第三节 审美乌托邦
        一 道德伦理与乌托邦审美
        二 乌托邦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育观
第三章 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
    第一节 极权主义
        一 监视和规训——反乌托邦文学的叙事空间
        二 为谎言狂欢——死亡意象的叙事隐喻
        三 双重颠倒空间里的整体主义批判
    第二节 工具理性
        一 工具理性历史语境的文学叙事
        二 官僚主义社会想象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 女性主义
        一 自由劳动叙事中的女权主义理论
        二 女性乌托邦写作实践中的平权诉求
    第四节 空间隔离
        一 乌托邦文学中“墙”的符号学解读
        二 反乌托邦作品中“墙”的复归
        三 后现代乌托邦文学中“墙”的崩塌
第四章 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
    第一节 乌托邦美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渊源及内涵变迁
        一 传统乌托邦共同体的社会学理论渊源
        二 后现代与乌托邦美学共同体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乌托邦文学模式的转迁
        一 全球化浪潮与失业、社会福利和歧视链
        二 全社会确定性与自由主义向往的悖谬
    第三节 怀旧的乌托邦——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构建
        一 后现代视域中怀旧病的隐喻
        二 生态诗学与共同体的危机
    第四节 重建乌托邦——新乌托邦文学的特征
        一 新身份认同共同体的建构
        二 美学共同体的生成和分类
第五章 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
    第一节 反乌托邦文学对乌托邦文学的承继与反叛
    第二节 乌托邦、反乌托邦与现代化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新乌托邦共同体
    第四节 永恒的乌托邦冲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联合办公家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联合办公研究现状
        1.3.2 情感化设计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市场研究
    2.1 联合办公概述
        2.1.1 我国联合办公的产生与发展
        2.1.2 我国联合办公模式特点
        2.1.3 我国共享办公空间概况
        2.1.4 联合办公家具市场现状
        2.1.5 国内联合办公家具现存问题
    2.2 情感化设计解析
        2.2.1 情感的含义
        2.2.2 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2.2.3 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
    2.3 联合办公家具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2.3.1 情感化设计是时代趋势
        2.3.2 我国联合办公模式存在特殊性
3 我国联合办公群体分析
    3.1 联合办公群体特征
        3.1.1 群体年龄
        3.1.2 团队规模
        3.1.3 群体性格特征
    3.2 联合办公群体心理状态
        3.2.1 社交需求
        3.2.2 归属感与安全感
        3.2.3 自我价值的实现
    3.3 联合办公群体工作属性
        3.3.1 工作类型
        3.3.2 弹性办公
        3.3.3 团队合作
    3.4 联合办公群体办公行为
        3.4.1 办公行为研究过程
        3.4.2 公共空间行为概况
4 本能层次的情感需求
    4.1 视觉需求
        4.1.1 色彩
        4.1.2 造型
        4.1.3 光线
    4.2 触觉需求
        4.2.1 触感
        4.2.2 环境温感
    4.3 听觉需求
    4.4 嗅觉需求
5 行为层次的情感需求
    5.1 个人办公行为需求
        5.1.1 办公物品需求
        5.1.2 办公姿态需求
        5.1.3 远程会议需求
        5.1.4 其他个人办公需求
    5.2 休息性行为需求
        5.2.1 休闲姿态需求
        5.2.2 用餐需求
        5.2.3 缓解疲劳需求
    5.3 团队工作需求
        5.3.1 办公空间需求
        5.3.2 办公私密性需求
    5.4 商业洽谈需求
6 反思层次的情感需求
    6.1 群体的个人领域
    6.2 群体的社群归属感
        6.2.1 办公空间的“家庭”环境
        6.2.2 “软硬兼施”的社区环境
        6.2.3 群体交流合作的促进
    6.3 群体形象的表达与彰显
        6.3.1 个体形象的表达
        6.3.2 公司形象的彰显
7 联合办公家具情感化设计原则
    7.1 舒适性原则
        7.1.1 家具的亲和性
        7.1.2 合理的人体工程学尺寸
    7.2 灵活性原则
        7.2.1 家具形式的可调节性
        7.2.2 家具的系统性
        7.2.3 家具的个性化
    7.3 智能性原则
    7.4 引导性原则
        7.4.1 对躯体放松的引导性
        7.4.2 无意识交流的促进
8 设计实践
    8.1 模块化联合办公家具
        8.1.1 家具形式
        8.1.2 家具模块尺寸
        8.1.3 使用姿态
        8.1.4 整体布局
    8.2 便携式个人办公单元
        8.2.1 家具形式
        8.2.2 家具尺寸
        8.2.3 使用模式
9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基于IMC理论的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研究 ——以GUCCI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奢侈品
        (二)奢侈品品牌
        (三)奢侈品品牌与时尚品牌
        (四)品牌转型策略
    第四节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一、IMC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IMC理论在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中的匹配性
    第一节 IMC理论在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中的必然性
    第二节 IMC理论在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中的必要性
        一、整合多种传播手段——品牌形象一致性
        二、基于目标群体需求——品牌定位精准化
        三、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互动型品牌关系
第二章 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的转型因素分析
    第一节 市场大迁移:亚洲市场为主导
    第二节 消费群体换代:“千禧一代”与“Z世代”领导消费
    第三节 科技驱动:数字化与线上平台的崛起
    第四节 竞争升级:小型新兴“潮牌”占据市场份额
第三章 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转型策略
    第一节 整合营销传播之关联策略
        一、产品服务与顾客需求关联
        (一)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频繁推出限量联名款
        二、采用顾客关注的营销方式
        (一)基于意见领袖的社交营销
        (二)提高品牌影响力的事件营销
    第二节 整合营销传播之感受策略
        一、沉浸式线下品牌体验
        (一)全面升级实体店铺
        (二)全球范围开设快闪店
        二、多渠道线上接触平台
        (一)官方自营网站
        (二)社交媒体平台
        (三)第三方电商平台
        (四)移动终端APP
    第三节 整合营销传播之响应策略
        一、响应顾客产品需求
        (一)扩充品牌产品矩阵
        (二)入驻奥特莱斯购物中心
        二、响应顾客服务需求
        (一)售前服务
        (二)售中服务
        (三)售后服务
    第四节 整合营销传播之识别策略
        一、产品标识度高
        (一)突出差异化产品
        (二)主推经典款产品
        二、推广方式新颖
        (一)平面广告内容前卫
        (二)跨界推广形式多样
    第五节 整合营销传播之关系策略
        一、数字化的社交客户关系管理
        二、确立长效的公关战略
        三、以人为本的员工关系管理
第四章 对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品牌营销的深度
        (一)线上官方传播反馈消极
        (二)加强线上沟通力度
        二、产品内容的把控
        (一)品牌内容把控不严
        (二)树立文化意识、健全组织架构
    第二节 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未来的转型方向
        一、全渠道营销传播
        二、品牌受众的情感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关于《90后来了》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翻译项目简介
    2.2 作者与作品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标题翻译
    4.2 词汇翻译
        4.2.1 简洁幽默的90后缩略语翻译
        4.2.2 体现90后就业观的熟语翻译
    4.3 句子翻译
        4.3.1 体现年代特点的短句翻译
        4.3.2 体现90后公试族特性的长句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9)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亚文化研究:流派形成与视角变迁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脱敏
        三、日本动漫传播研究:从文化产业勃兴到“二次元”的网络实践
        四、迷与迷群研究:从抵抗中的狂欢到参与中的快乐
        五、《海贼王》研究:从跨文化到粉丝文化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范式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贼王》IP产业链的形成与传播
    第一节 日本热血动漫发展历程
    第二节 《海贼王》IP产业链的推动因素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链
        二、《周刊少年JUMP》漫画IP的运营模式
    第三节 《海贼王》的全产业链“神话”
        一、《海贼王》的综合影响力
        二、《海贼王》漫画单行本的“销量神话”
        三、《海贼王》动画的全球传播
        四、《海贼王》剧场版的票房成功
        五、《海贼王》衍生品畅销
第三章 《海贼王》入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
    第一节 《海贼王》在华传播综述
        一、《海贼王》初入中国
        二、《海贼王》的中国热度
    第二节 《海贼王》中的中国元素
        一、自带中国基因的“熊猫人”
        二、中国“龙”元素
        三、孙悟空、李小龙与穿旗袍的“女帝”
    第三节 《海贼王》非冲突性文化符号的选择
        一、普适性主题:成长与蜕变
        二、对日本文化的自我圆融
第四章 “海贼迷”风格:亚文化资本表现形式
    第一节 推动亚文化资本形成的“鼠绘汉化组”
    第二节 “海贼迷”中的“共情”语辞
        一、梦想与努力:与“丧文化”共存的热血语辞
        二、友谊与忠诚:不可被侵犯的直白表达
    第三节 “海贼王”风格的具象化与亚文化资本进入日常
第五章 媒介的作用:“海贼迷”亚文化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聚集作用:跨时空的“海贼迷”网络社区
        一、海吧:900多万会员的“老”社区
        二、微博与微信中的“海贼迷”社区
    第二节 互动平台:参与性优质内容的生产
    第三节 明星效应:以人为媒介的传播
第六章 “海贼迷”群体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亚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
        一、趣缘群体中的身份认同
        二、跨越文化的平等认定
        三、创造新的职业
    第二节 亚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
        一、无偿“汉化组”向创收“漫画网”的转变
        二、论坛向“信息聚合站”的转变
        三、“海贼迷”个体向自媒体的转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对象信息
    附录二 访谈大纲
    附录三 1999-2019年日本漫画销量TOP统计表
    附录四 《海贼王》世界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千禧之年,我们共有一个梦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关于《我是87年生的小学老师》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陈思延. 延边大学, 2021
  •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东地区的传教活动研究[D]. 李小娟. 西北大学, 2021(12)
  • [5]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D]. 蔡青辰. 浙江大学, 2021(02)
  • [6]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联合办公家具设计研究[D]. 杨思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IMC理论的时尚产业传统奢侈品品牌转型策略研究 ——以GUCCI为例[D]. 黄鑫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8]关于《90后来了》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迪. 延边大学, 2020(05)
  • [9]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D]. 李俞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千年里,我们共享一个梦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