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

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

一、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雷静,汪伟,傅巧萍[1](2021)在《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径流累积影响研究:以大通断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径流累积影响效应问题,同时为了定量预测长江流域未来径流演变特征,以大通水文站为代表站,建立了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联合配置调度模型,对2035年大通断面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测,分析预测了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径流累积影响。结果表明,到2035年,随着南水北调等跨流域引调水工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的逐步建设以及流域内新增耗水的影响,大通断面年均径流量相比天然将减小了679亿m3,总体上表现出枯季流量增加、汛期流量减少的趋势。同时,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通过蓄丰补枯的调度,显着改善了枯季以及特枯年份大通断面的来水条件,大通旬均流量小于10 000 m3/s的旬个数相比天然减少了82个,减小时段主要在咸潮易发的1—4月,为应对咸潮入侵、保障长江口供水安全创造了工程条件。

袁鸿鹄,张琦伟,杨良权,刘光华,程凌鹏[2](2021)在《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环路输水工程勘察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市南水北调环路输水工程沿线地质环境及周边环境条件极其复杂,场地地层分布不稳定、土质错综交互沉积、侵蚀切割,地下水分布复杂,产生及引发诸多工程地质问题及难题,勘察工作难度极大。整个勘察工作历时14a,采用先进技术和多种勘察手段,开展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安全评估、地质灾害评估、地面沉降及对施工降水影响分析、岩土工程基坑设计、水工隧洞支护技术与围岩变形分析、穿越重要建筑物安全性评估、有害危险气体调查分析及污染源防控影响分析等工作与研究,解决工程各阶段遇到的诸多地质问题及难题,取得多项创新技术成果。勘察技术成果对城市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建设地下大型输水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灵君,刘翠珠[3](2021)在《降水及人类活动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影响分析》文中提出北方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动受降水及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为从自然-人为二元角度寻求地下水位变化原因,表征地下水位变化态势,以北京市平原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研究区内121眼长观孔1981年—2020年地下水监测资料以及同期降水资料,基于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分析降水量和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与突变特征,探讨影响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降水和地下水埋深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降水量突变点为1998年,受降水和人类活动影响,地下水埋深在2000年左右发生突变,地下水超采是造成地下水埋深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地下水战略储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于翔[4](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郝改瑞[5](2021)在《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流域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而且面临多要素耦合驱动及多时空过程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以汉江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通过监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分析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特征、规律和机理,构建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流域近48年的气象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情况分析,发现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小幅上升趋势,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近十年年平均气温比80年代的年均气温升高了近1.0℃,三者均具有一个27 a左右的主周期,且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均呈现由北到南增加趋势,气温呈现由西北到东南增大趋势。武侯镇、安康站和丹凤站的径流量在0.05显着水平下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麻街站径流量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各水文站年际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前3个水文站径流量均有一个20 a左右的主周期,麻街站径流量有7 a左右的周期。武侯镇和安康站泥沙量随时间上升趋势不明显,麻街站和丹凤站泥沙量随时间下降趋势不明显,四个水文站点泥沙量的周期性均不明显。(2)通过汉江流域陕西段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三个空间尺度的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表明降雨径流均呈现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径流量、泥沙量、产污量之间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径流小区氮素(TN、NH3-N、NO3-N)和磷素(TP、SRP)的流失强度均值分别为0.12 kg/ha和0.0137 kg/ha,杨柳小流域对应的氮素和磷素的流失强度分别为0.16 kg/ha和0.0165 kg/ha,氮磷素流失强度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小区。汛期杨柳小流域输沙模数为8.04 t/km2,径流小区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31 t/km2,发现土壤流失量也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径流小区。两者氮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和正磷。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不同监测指标2011~2018年的非点源负荷均值超过60%,个别年份贡献占比达到80%以上。(3)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从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进行了构建,并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验证。产汇流模块分别选择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和逆高斯汇流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2020年校准期(6场)和验证期(2场)洪水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达到了 0.68和0.73。2003~2018年汉江支流恒河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94、0.93和0.73。2003~2018年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分别为0.95、0.91和0.68。土壤侵蚀模块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45和0.36,与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结果(长江流域的泥沙迁移比大约为0.1~0.4)一致。联合土壤侵蚀产沙过程和产汇流过程,分别建立了颗粒态和溶解态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颗粒态氮(PN)和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分别为31.36 kg/(hm2-a)和14.66 kg/(hm2·a)。安康断面流域的PN和PP的流失量分别为957.84 kg/(km2·a)和85.62 kg/(km2.a)。通过杨柳小流域不同场次污染物过程模拟,确定TN、NH3-N、NO3-N、TP和SRP污染物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69、0.74、0.79、0.71和0.71。安康断面以上流域NH3-N和TP污染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为0.78和0.83。从而说明模型在研究区适用,模拟结果可信。(4)汉江流域陕西段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近十年林地增幅较大。流域斑块类型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景观类型较原先水平丰富多样。对比2011~2018年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以及SWAT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流域偏南区域污染负荷多,其原因是降雨量大。草地面积最大所带来的土壤侵蚀也最严重,它和耕地对流域土壤侵蚀量和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均较大。8~15°区域带来的土壤侵蚀量最大,所携带的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也最大,5~8°区域的贡献率处于第二位。溶解态氮磷负荷逐年递减,草地贡献最大,林地和耕地次之。0~5°区域的溶解态负荷量最大,8~15°和5~8°的区域次之。颗粒态氮磷负荷与蔓延度指数CONTAG、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溶解态NH3-N和TP与景观形状指数LSI、LPI和AI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流域景观的多样性、破碎度和聚散型的增加会加大营养物输出的风险。(5)采用天气发生器NCC/GU-WG生成研究区域未来30年(2021~2050)的气候变化情景,历史气象观测资料与预报要素均取得较理想的结果,模拟效果表现为气温>降雨量,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与基准期(1971~2000年)相比,未来情景逐日降雨量变化不大,除石泉站以外站点降雨量均减小,各站点日最高/最低气温均有小幅增加趋势。气候变化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安康断面以上流域未来30年径流量、NH3-N、TP均有小幅上升的趋势。

张家欣[6](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小流域氮磷时空分布及流失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水环境质量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丹江的支流闵家河流域为研究区,在水沙养分长期监测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输出系数模型和水文学方法等,对闵家河流域土壤、地表径流和沉积泥沙氮、磷的分布特征及其流失规律进行了研究,量化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养分流失量的影响,揭示了流域典型降雨径流过程中的氮、磷的输移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闵家河流域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2.42 g/kg和0.77 g/kg。土壤全氮(磷)主要集中在2-5 mm粒级大团聚体中,0.25-0.5 mm粒级团聚体中含量较少。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均值为3.5 mg/L,总磷浓度变化范围为0.02-0.19 mg/L。沉积泥沙全氮、全磷含量多集中于<0.25 mm粒级。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在流域内和下游人类活动密集区较高。从上游到下游,沉积泥沙中的全磷含量增加,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小。(2)与农地相比,林地和草地显着降低<0.25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提高了>5 mm和2-5 mm粒级团聚体比例,与此同时促进了其对全氮、全磷含量的积累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磷输出负荷量有很大的影响,流域氮磷负荷主要来自于农地,总氮、总磷输出负荷量分别占流域总输出量的34.82%和39.41%。林地对于氮磷流失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林地面积的增加可以降低地表径流的总氮浓度和沉积泥沙的全磷含量。(3)整个研究期内共发生66次降雨事件,其中侵蚀性降雨26场。次降雨事件可划分为强雨量短历时降雨(Ⅰ型)、小雨量中历时降雨(Ⅱ型)和大雨量长历时降雨(Ⅲ型)三种,流域中的主要降雨类型是Ⅱ型降雨。闵家河流域的氮损失主要为溶解形式,磷损失主要为颗粒形式。且降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和基流污染物之间的浓度差异是汛期降雨径流对闵家河流域水质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李明月[7](2021)在《秦岭丹江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改善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促进全国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区,丹江流域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加快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改善其生态环境十分重要。本文以陕西省境内的丹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作为主要方法,首先对模型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一系列校验和修正,以保证模型适用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丹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这两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以及重要性分级。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InVEST模型对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估及空间表达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大量模拟和校验工作实现了关键参数的本地化确定,确保各输入图层及数据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提高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利用流域实际观测资料对产水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发现,趋势分析基本一致,模型结果可靠。同时,经过本地化确定的参数可以为其他无资料地区的生态水文相关研究提供参考。(2)丹江流域在2000~2019年间,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总量为4.98亿m3,多年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126.51mm。20年间,水源涵养量呈波动变化且有所减少,有着每年减少1.57mm的趋势,水源涵养量减少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丹凤县和商南县南部,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防范由此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3)丹江流域水源涵养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表现为从西北向东南、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与降雨量和产水量的的整体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在局部地区又因为土壤质地、植被类型以及地形地貌等因子的综合影响而表现出较显着的差异性。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涵养水源的能力表现为:草地>林地>耕地>城乡建设及居民用地>未利用土地>水体。流域内不同土壤类型的水源涵养量表现为:黄棕壤>石灰土>褐土>紫色土>棕壤>粗骨土>新积土>水稻土>潮土>黄褐土。(4)丹江流域在2014年共发生土壤实际侵蚀量0.37×108t,且流域内以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整体发生土壤实际侵蚀情况较为严重,高强度的土壤侵蚀主要存在于高海拔、高坡度地区。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为4.50×108t,能力总体不高。研究区的土壤保持功能跟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及地表植被有关,其中林地和草地对于流域的土壤保持有着极大地贡献,土壤保持总量分别为1.72×108t和1.67×108t。(5)从丹江流域内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的区域划分结果来看,流域南部地区特别是丹凤县和商南县的南部地区,既是水源涵养功能的极重要等级区,又是土壤保持功能的极重要等级区,尤其需要足够的重视。必须根据流域内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空间格局,因地制宜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从而提高流域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效率。

孔波[8](2021)在《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引汉济渭工程的修建是为了缓解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陕西关中地区面临的严重的缺水问题,工程将汉江水跨流域调至渭河关中平原,届时将形成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多水源联合调配的格局。其中,跨流域多水源的径流规律分析、水资源优化调配是该工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论研究了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的径流规律、水资源优化调度与合理配置模型,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明了汉江和渭河主要水库、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周期性、趋势性、变异性特征,揭示了研究区的径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流域的径流都存在周期性变化,都呈现减小趋势,都存在变异;(2)采用Copula联合分布函数,揭示了汉江、渭河流域径流的丰枯遭遇规律,结果表明:两个流域丰枯同步的概率皆大于丰枯异步的概率,不利于调水,经过一致性修正,发现变异后两个流域丰枯同步的概率减小,丰枯异步的概率增大,径流变异对调水有利;基于层次交集、最小平方逼近和权重平均等综合方法,选取了跨流域典型年,选取的丰水年、偏丰水年、平水年、偏枯水年、枯水年分别为:1983年、1992年、2008年、1997 年、1971 年;(3)建立了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自迭代法和改进布谷鸟算法求解模型,获得了调水量、发电量、耗电量多目标的最优解集曲线和非劣解集,揭示了调水、发电与泵站耗能之间博弈关系,结果表明:总调水量满足多年平均调水量15亿m3的要求,电站的多年平均发电量大于泵站的多年平均耗电量;(4)考虑多水源、多用户建立并求解了引汉济渭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破解了跨流域调水过程中多水源、多用户的配置难题,结果表明:调水工程建成后,受水区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基本满足,但二产、三产缺水程度相对较大,尤其是三产,中水回用可以有效的满足生态用水。

吉莉[9](2021)在《基于FMEA的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运行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柯新月[10](2021)在《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时空分异特征与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开展其水资源风险分析是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控制风险和降低损失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秦岭陕西段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其水资源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集对分析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对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进行动态分析、模拟预测及系统调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整理和分析了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概况及水资源状况,总结出研究区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节水潜力大、水利工程建设不足、水环境保护压力大、水土流失形势严峻5方面水资源问题,将研究区水资源风险划分为资源型风险、管理型风险、工程型风险、水质型风险和灾害型风险5种类型。借助PSR模型建立包含5个子系统25个指标的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并将各个指标的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划分为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通过K-means算法确定各个等级的划分标准,结合集对分析理论,构建了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评估模型。(2)基于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评估模型,绘制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空间图谱,在县域尺度上对2018年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分布上看,资源型风险和水质型风险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管理型风险呈现出由秦岭中部地区向东西两端逐渐降低的趋势;工程型风险呈现出由从各市中心城区向周边县区呈逐渐升高趋势;灾害型风险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到西风险逐渐降低的趋势。从风险类型上看,研究区工程型风险最为严重,其次是资源型风险、灾害型风险、水质型风险和管理型风险,高风险区面积占比依次为63%、42%、23%、3%、1%。(3)提取灞桥、长安、镇安三县区作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区的代表并对其2010~2019年的水资源风险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截止2019年,长安区水资源综合风险由Ⅳ级降为了Ⅲ级,Ⅳ级风险联系度下降近60%;灞桥区水资源综合等级恒为Ⅳ级,但Ⅳ级风险的联系度由0.42降为了 0.28,下降了 33%;镇安县Ⅱ级风险的联系度由0.38变为了 0.42,上升了 10%,但风险等级恒为Ⅱ级没有出现上升。灞桥区、长安区和镇安县三个典型区除了在水资源量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分别在水资源管理、水灾害防治和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具有较高风险,风险等级依次为Ⅳ级、Ⅳ级、Ⅴ级。(4)基于灰色预测理论构建了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预测模型,对2020~2025年典型风险区水资源风险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延续现有的发展模式,灞桥区水资源综合风险Ⅳ级联系度将继续下降至0.2,降幅约28%,长安区水资源综合风险Ⅲ级联系度将下降至0.34,降幅约15%,说明未来五年灞桥区和长安区的水资源风险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降幅不大,没有出现风险等级的变化;镇安县水资源综合风险将于2020年上升到Ⅲ级并于2025年回落至Ⅱ级,说明未来五年镇安县水资源风险会出现波动,然而在确保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前提下,没有出现继续恶化的迹象。(5)针对灞桥区、长安区和镇安县不同的风险表现类型,分别设置用水控制方案、水灾害防治方案和水利工程驱动方案三种不同的风险调控方案来进行模拟调控。结果表明,灞桥区在用水控制方案的干预下,水资源风险有明显缓解;而水灾害防治方案和水利工程驱动方案见效周期长,需要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才能使研究区的灾害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得到有效改善。

二、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径流累积影响研究:以大通断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长江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概化
        2.1.1 长江控制性水库群
        2.1.2 跨流域引调水工程
    2.2 调节计算原则、参数及方法
        2.2.1 计算原则
        2.2.2 宜昌及皇庄断面流量计算方法
        2.2.3 模型主要公式
        2.2.4 计算参数
        2.2.5 宜昌至大通断面演进处理
3 结果分析
4 大通断面径流变化对长江口供水影响初步研究
5 结 论
6 展 望

(2)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环路输水工程勘察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主要技术内容
    2.1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1 综合物探作用
        2.1.2 水文地质专项试验
        2.1.3 土层物理力学分析
    2.2 围岩稳定与环境安全
        2.2.1 松散层浅埋输水隧洞围岩稳定与环境安全评价研究
        2.2.2 盾构隧洞穿越风险源技术研究
    2.3 地面沉降对工程建设影响分析研究
        2.3.1 地下水渗流Modflow与土体固结IBS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2.3.2 东干渠工程竖井施工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对五环路的影响评估研究[10]
    2.4 垃圾填埋坑地下水污染防控研究及土壤中有害、危险气体对环境影响研究
        2.4.1 Google影像大数据先进非采样技术综合判定垃圾体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1]
        2.4.2 浅孔扫面气体检测、深孔监测联合室内样品测试
    2.5 松散土层中长距离水工隧洞支护技术与围岩变形规律研究
        2.5.1 浅埋水工隧洞围岩变形规律现场监测分析
        2.5.2 浅埋水工隧洞围岩整体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2.5.3 量测隧洞变形的弹性抗力系数反演方法[19]
        2.5.4 埋水工隧洞围岩抗力系数理论研究
    2.6 开发EngeoCAD工程地质勘察绘图分析系统(V1.0)
        (1)勘察数据库:原始数据及成果数据的录入与管理。
        (2)图形编绘:工程地质勘察图件的编绘与集成。
        (3)统计分析: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
3 项目的先进性和创新特点
4 结 语

(3)降水及人类活动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Mann-Kendall检验法
        2.2.2 累积距平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降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突变特征
    3.2 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特征
        3.2.1 年际变化
        3.2.2 年内变化
        3.2.3 空间变化
4 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2 人为因素
        4.2.1 地下水开采
        4.2.2 外流域调水
        4.2.3 生态补水
5 结论与建议

(4)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文献分析工具
        1.2.2 国外研究分析
        1.2.3 国内研究分析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文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数量
        2.2.2 社会经济
        2.2.3 农业产业发展
    2.3 污染源状况与河库水质现状
        2.3.1 点源污染
        2.3.2 非点源污染
        2.3.3 “河流-水库”水质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研究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2 降水变化特征
        3.2.1 趋势性分析
        3.2.2 周期性分析
        3.2.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2.4 空间分布特性
    3.3 气温变化特征
        3.3.1 趋势性分析
        3.3.2 周期性分析
        3.3.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3.4 空间分布特性
    3.4 径流变化特征
        3.4.1 趋势性分析
        3.4.2 周期性分析
        3.4.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5 泥沙变化特征
        3.5.1 趋势性分析
        3.5.2 周期性分析
        3.5.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空间尺度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
    4.1 不同空间尺度野外监测点布设和数据采集
    4.2 杨柳小流域及径流小区概况
    4.3 径流小区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3.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3.2 泥沙输移过程
        4.3.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4 杨柳小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4.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4.2 泥沙输移过程
        4.4.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5 汉江干流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5.1 降雨径流过程
        4.5.2 径流泥沙过程
        4.5.3 水质水量过程
    4.6 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的对比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及验证
    5.1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
        5.1.1 降雨径流过程
        5.1.2 土壤侵蚀过程
        5.1.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5.2 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5.2.1 数据库建立
        5.2.2 模型效率评价指标
        5.2.3 径流的校准与验证
        5.2.4 泥沙的校准与验证
        5.2.5 营养物的校准与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6.1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2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6.3 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
        6.3.1 颗粒态氮磷负荷的空间分布
        6.3.2 溶解态氮磷负荷的时空分布
        6.3.3 模型间结果对比
    6.4 土地利用/地形与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1 土地利用/地形与颗粒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2 土地利用/地形与溶解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负荷的关系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7.1 气候变化预测
        7.1.1 NCC/GU-WG模拟结果的验证
        7.1.2 未来气候情景模拟
    7.2 气候变化环境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南水北调中线小流域氮磷时空分布及流失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氮磷流失情况
        1.2.2 土壤氮磷流失过程及特征
        1.2.3 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地质地貌特征
        2.1.4 土壤
        2.1.5 土地利用情况
        2.1.6 水土流失情况
        2.1.7 水土保持措施
    2.2 数据资料
        2.2.1 气象、水位数据
        2.2.2 子流域划分
        2.2.3 水样采集与测定
        2.2.4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2.3 样品处理和实验分析方法
        2.3.1 土壤团聚体分级
        2.3.2 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1 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
        2.4.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2.4.3 各粒级团聚体对氮磷含量的贡献率
        2.4.4 Johnes经典输出系数模型
        2.4.5 单位贡献率指数
        2.4.6 降雨径流中的污染物平均浓度
        2.4.7 降雨侵蚀力
3 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分布特征
    3.1 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分布统计特征
    3.2 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及其稳定性
        3.2.1 干湿筛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
        3.2.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3.3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全氮、全磷含量分布特征
        3.3.1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布特征
        3.3.2 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全磷含量分布特征
    3.4 各粒级土壤团聚体对全氮、全磷含量的贡献率
    3.5 本章小节
4 流域径流泥沙氮、磷变化特征
    4.1 地表径流总氮、总磷浓度变化特征
    4.2 沉积泥沙中全氮、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4.3 上中下游子流域径流泥沙氮、磷变化特征
    4.4 土地利用方式对径流泥沙氮、磷的影响
        4.4.1 土地利用方式面积与径流泥沙氮、磷的关系
        4.4.2 土壤团聚体总氮、总磷含量与径流泥沙氮、磷的关系
        4.4.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总氮、总磷输出负荷量估算
    4.5 本章小节
5 典型降雨的氮磷流失特征
    5.1 流域降雨特征
        5.1.1 流域降水年内变化
        5.1.2 降雨类型划分
        5.1.3 侵蚀性降雨分布特征
    5.2 流域降雨径流关系
        5.2.1 降雨与径流关系解析
        5.2.2 典型降雨径流过程
    5.3 典型降雨径流过程氮磷浓度变化
        5.3.1 总氮浓度
        5.3.2 总磷浓度
    5.4 流域氮、磷负荷输出特征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秦岭丹江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源涵养研究现状
    1.3 土壤保持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丹江流域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地形地貌
        2.2.4 土壤资源
        2.2.5 植被状况
    2.3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2.4 研究区水土保持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 丹江流域InVEST模型构建
    3.1 InVEST模型结构
    3.2 InVEST模型主要参数的获取与计算过程
        3.2.1 流域和子流域
        3.2.2 年降水量
        3.2.3 潜在蒸散发量
        3.2.4 土地利用类型
        3.2.5 土壤数据/根系限制深度
        3.2.6 植被可利用水分含量
        3.2.7 Zhang系数
    3.3 丹江流域产水量的估算与分析
    3.4 模型结果精度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
    4.1 水源涵养模型因子的量化分析
        4.1.1 流速系数
        4.1.2 地形指数
        4.1.3 土壤饱和导水率
    4.2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分析
        4.2.1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2.2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4.3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水源涵养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3.2 水源涵养对土壤因子的响应
        4.3.3 水源涵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4 水源涵养的其他驱动因子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丹江流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5.1 土壤保持模型因子的量化分析
        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
        5.1.2 土壤侵蚀性因子
        5.1.3 其他因子
    5.2 丹江流域土壤侵蚀状况
    5.3 丹江流域土壤保持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综合评价
    6.1 丹江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分区
    6.2 丹江流域水土资源保护建议
    6.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2.3 跨流域水资源调配研究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汉江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系
        2.1.3 水资源量
        2.1.4 降水蒸发
    2.2 渭河流域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河流水系
        2.2.3 水资源量
        2.2.4 降水蒸发
    2.3 调水工程基本资料
3 跨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及丰枯遭遇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径流特征分析方法法
        3.1.2 丰枯遭遇分析方法
    3.2 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3.2.1 汉江径流的演变特征分析
        3.2.2 渭河径流的演变特征分析
    3.3 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3.1 汉江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3.2 渭河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3.3 渭河与汉江流域径流丰枯遭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跨流域典型年选择研究
    4.1 典型年选择方法
        4.1.1 层次交集法
        4.1.2 最小平方逼近法
        4.1.3 基于熵权的权重平均法
    4.2 层次交集法选择典型年
    4.3 最小平方逼近法选择典型年
    4.4 基于熵权的权重平均法选择典型年
    4.5 推荐典型年
    4.6 本章小结
5 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模拟调度
        5.2.1 调度节点图
        5.2.2 模拟调度模型
        5.2.3 模型求解方法
        5.2.4 调度结果分析
        5.2.5 典型年的调水结果分析
    5.3 泵站-水库-电站群联合调度
        5.3.1 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5.3.2 模型求解方法
        5.3.3 调度结果分析
        5.3.4 典型年的调水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受水区水资源的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
    6.1 供需水预测
        6.1.1 需水预测
        6.1.2 供水预测
        6.1.3 供需平衡分析
    6.2 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6.2.1 模型构建思路
        6.2.2 单水源配置模型
        6.2.3 单水源配置模型求解
        6.2.4 多水源配置模型
        6.2.5 多水源配置模型求解
    6.3 水资源合理配置成果分析
        6.3.1 配置成果
        6.3.2 配置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多目标优化调配方案评价研究
    7.1 评价方法
        7.1.1 单层次模糊优选模型
        7.1.2 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
        7.1.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7.2 调度方案评价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2 调度方案评价
    7.3 配置方案评价
        7.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2 水量配置方案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时空分异特征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2 秦岭陕西段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
    2.2 水资源现状分析
        2.2.1 水资源量及分布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2.3 水环境质量
        2.2.4 水土流失现状
    2.3 当前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风险空间图谱与分异特征研究
    3.1 水资源风险内涵及类型划分
        3.1.1 水资源风险定义及形成要素
        3.1.2 水资源风险类型划分
    3.2 水资源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2.1 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3.2.2 风险等级划分及标准确定
        3.2.3 集对分析风险评估方法
    3.3 水资源风险空间图谱
        3.3.1 数据准备
        3.3.2 集对分析计算过程
        3.3.3 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资源风险时间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4.1 典型风险区提取
    4.2 区域概况及水资源条件分析
        4.2.1 秦岭北麓灞桥区
        4.2.2 秦岭北麓长安区
        4.2.3 秦岭南麓镇安县
    4.3 水资源风险演变规律及成因分析
        4.3.1 资源型风险
        4.3.2 管理型风险
        4.3.3 工程型风险
        4.3.4 水质型风险
        4.3.5 灾害型风险
        4.3.6 水资源综合风险
    4.4 本章小结
5 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预测及调控研究
    5.1 灰色预测理论
        5.1.1 灰色预测模型
        5.1.2 模型精度检测
    5.2 风险预测结果与分析
        5.2.1 指标预测结果
        5.2.2 综合风险预测结果与分析
        5.2.3 子系统预测结果与分析
    5.3 风险调控方案研究
        5.3.1 调控方案设计
        5.3.2 调控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径流累积影响研究:以大通断面为例[J]. 雷静,汪伟,傅巧萍.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12)
  • [2]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环路输水工程勘察关键技术[J]. 袁鸿鹄,张琦伟,杨良权,刘光华,程凌鹏.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S2)
  • [3]降水及人类活动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影响分析[J]. 梁灵君,刘翠珠. 净水技术, 2021(10)
  • [4]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D]. 郝改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6]南水北调中线小流域氮磷时空分布及流失特征研究[D]. 张家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秦岭丹江流域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评价[D]. 李明月. 西北大学, 2021(12)
  • [8]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群多目标优化调配研究[D]. 孔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FMEA的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渠运行风险预警研究[D]. 吉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10]秦岭陕西段水资源风险时空分异特征与调控研究[D]. 柯新月.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南水北调可能引起的降水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