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的审美世界

贝聿铭的审美世界

一、贝聿铭的美学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庄[1](2021)在《潇湘美学在美术馆室内空间中的设计表达 ——以朱训德美术馆创作区为例》文中指出

段昕[2](2020)在《从建筑美学到建筑师美学思想的辩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本质来说是自然界的物质,建筑师的意识指导物质的建造,随之在实践过程诞生了美学评价,这些美学评价及思想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因此文章通过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探究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美学思想背后的哲学内涵。

李延[3](2020)在《汉代铜镜美学研究》文中认为镜,作为一种照容洁面的工具,从它诞生之初的“鉴”开始,就一直传达着世人对美的追求。我国几千年的铜镜发展史中有着战国、两汉和隋唐三座高峰,因此汉代铜镜在我国铜镜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它正面映像、背面审美,是汉代世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人而言,其映像作用虽已消失,但背面纹饰却映照出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学界此前对汉代铜镜的研究多关注其考据、材料、形制、工艺、文化等问题,罕见从美学视角对它的专题系统探讨,在学位论文中更是如此。故本文提出汉代铜镜的美学研究,旨在美学视域中,借助汉镜这把钥匙更多地认识汉代的审美风貌和审美精神。根据汉代铜镜的实际情况和从美学视角探讨的逻辑需要,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五章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汉代铜镜美学研究的缘起和价值,梳理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原则。重点解析“美学研究”之题,即何为美学研究?主要从符号学与图像学探讨本文美学研究的方法,并提出应遵循的“三原则”,即坚持“美学的历史的”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综合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历史文献资料与出土铜镜资料互证的原则。第一章,主要概述汉代铜镜的基本情况。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科技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着汉代铜镜的产生与发展,并可以由此推及汉前、汉后铜镜的发展。之后,在众多研究者对汉代铜镜分期与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分期、分类及原因。最后,简要分析了汉代铜镜照容洁面、装饰馈赠、随葬佑富、自检劝谏和培育自我意识的多样功能。第二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特征。汉代铜镜整体形态特征的哲学观念,是以中国古代“圆形”思维传统和汉代“天圆地方”的思维观念为基础而生发的。在此基础上,汉镜整体形态美学特征,即形制美与纹饰美相统一、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写意性与写实性相统一得以显现。同时,通过汉代铜镜“点”“线”“面”的主要类型,可以进一步探析汉代铜镜构形元素玄妙美和势力美相统一、简韵美和灵动美相统一、平衡美和秩序美相统一的美学特征。第三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象征意义及美学风格。在对岩画、彩陶纹画、汉字等的讨论中,追溯了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传统,进而深入汉民族的象征文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汉代铜镜镜背动植物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神人灵兽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和人物画像类图案及其象征意义。与此同时,在对汉镜镜背图案象征意义的逐步理解中,其“繁巧”相融、“浑朴”相生和“蓄幻”相兴的美学风格得以浮现。第四章,主要讨论汉代的自然美学思想、宗教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的关系。汉代自然美学思想下的黄老之学和儒家经学,注重“情感式”审美,但前者注重情感式的自然关怀,后者侧重情感式的自然感应,草叶纹镜与星云纹镜是二者的代表。汉代宗教美学思想下的道家神学和谶纬神学,注重“想象式”审美,但前者注重想象式的“世界架构”,后者侧重想象式的“时空架构”,西王母镜与四神镜是二者的代表。另外,佛教内容也在汉代特别是汉末开始影响汉镜。第五章,主要讨论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本章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汉镜对当代服装图案、标志、图书装帧、建筑空间等设计艺术有着深远影响,若合理利用,能够促进我国设计艺术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汉镜蕴含的“包容性”审美态度、“朴素性”审美风格和“向死而生”的生存意识对世人的“审美化”生存具有启迪作用。总之,汉代铜镜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深厚的“象征意蕴”,在我国四千多年的铜镜史上“熠熠生辉”。本文从美学角度“挖掘”作为器物的汉镜之美,其间“饱含”的美学特征、美学风格以及美学精神等美学价值,是汉民族“社会心理”的“集体积淀”,不仅影响四百余年的汉代,而且其中一些审美意识延续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林阿强[4](2020)在《《三联生活周刊》对传统文化的媒介建构研究(2015-2019)》文中研究表明《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以新闻与文化融合式发展的综合类期刊,秉承韬奋先生《生活》的文化精神,凭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将文化寓于新闻报道之中,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当下,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气质来倡导新生活,其清晰的办刊理念与受众定位使其有序发展。本文通过对其文化基因溯源、编辑团队的形成以及自身的文化诉求来探求其文化新闻特性的本源,以2015-2019五年间有关传统文化建构选题为基,对其重点栏目的内容分析来理清传统文化在期刊所占比重的同时,更进一步探寻期刊编辑的标题特色、语言特点、视觉编排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传播策略的分析,最终归纳出期刊在传统文化选题建构的媒介作用以及期刊运营上的媒介经验为传统媒介所借鉴。

孙丹婷[5](2019)在《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着名的建筑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其艺术思想展开研究,挖掘其宝贵的创作经验与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梳理分析勒·柯布西耶的创作历程,总结其艺术思想,提炼其思想的基础与核心。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方法,对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全面梳理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创作原型积累阶段、创作理念建立阶段与创作风格深化阶段,分析每一阶段影响其艺术思想形成的因素,结合作品探求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提炼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论述勒·柯布西耶“人本主义”的含义、核心及宗旨。第三章从建造观念、建造体系、建造方式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关注人对建筑的物质性需求。通过建造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从而体现适应时代潮流的建造观念;通过创建多米诺体系革新建筑承重结构,奠定现代建筑的空间概念,建立现代建筑的建造体系;通过标准化、批量化的建造方式实现精确至上、经济先行的理念,实现为全民建造“宫殿”般住宅的普世理想。第四章从建筑的外型、空间、意境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关注人对建筑的精神性需求。借鉴古典建筑纯粹的几何体造型以及基准线与比例的控制,使建筑在秩序的统领下体现出崇高的美感;将现象学透明性的概念引入建筑,使观者漫步于时间、空间、建筑中体验美感;绘画、雕塑、光色体系、视觉声学与建筑融合,产生“不可言喻的空间”,使富有诗意的建筑表达情感。第五章从统一的秩序、诗意的栖居、“光辉城市”理想三个方面论述勒·柯布西耶的思想——“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关注人对城市的社会性需求。统一的几何秩序与功能秩序使人们获得“精神的自由”;诗意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给人们带来“基本的快乐”;“光辉城市”理念体现勒·柯布西耶探索人类、自然、宇宙和谐关系,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想。第六章从对国际风格的影响、对设计组织的影响、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论文结语部分解读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直角之诗》,总结其艺术思想的核心,从建筑师的职责与建筑形式之源两方面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

毕婉婉[6](2019)在《包装设计对茶叶品牌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四大名茶为例》文中提出产品的包装设计是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特征和用途,甚至是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更为关键的是,它是消费者接触该产品的第一印象。而且随着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人们对产品包装以及由此延伸品牌效应有更高要求,产品消费越来越多的由普通消费转向品牌消费和身份消费,这就对包装提出差异化的需求。实践证明,发展较好的企业往往越重视品牌建设,而品牌建设过程中优良的包装设计不仅能够提升产品形象,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利用茶叶包装设计提升茶叶品牌价值从而更好的建立茶叶品牌,达到品牌与包装设计相辅相成,使茶产品更具吸引力,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运用安徽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中的数据,采用市场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定性分析法针对包装设计对茶叶品牌价值的影响进行了以下研究:(1)从安徽省茶叶品牌与包装发展现状问题入手,分析安徽茶叶消费市场的现状及茶叶品牌类型,比较安徽省不同地区茶叶品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消费市场茶叶包装、品牌销售现状。(2)通过茶叶品牌的承载地域文化功能、引领消费升级功能、提高价值创新功能的分析,研究影响茶叶品牌价值因素,并从包装设计角度探讨茶叶消费需求导向。(3)对比分析国内外茶叶包装现状以及优秀茶叶品牌的优势与弊端,探索通过包装设计来提升茶叶品牌价值之路。

张梦甜[7](2017)在《禅意的栖居 ——以禅意体验为主导的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文化的多元化源于经济的全球化。与此同时,在设计领域人们对设计的认知以及对设计审美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笔者兴喜地看到现代中式设计的兴起,整个社会在经历了物质追逐后开始关注精神文化。从个人层面讲,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狂欢的道路上,被高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压到窒息,从而逐渐意识到要追求自由化的生活趣味,更向往一种空寂、简约、轻松的生活方式放空自己的内心。物之追逐还是心之安放,人们果断地选择后者。然而,以人为本的中国设计行业,首先要服务的便是本国的使用者,寻求如何发展本民族的设计、形成自己独特设计体系的答案还要根植于本国的土壤,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摸索。本论文旨在研究室内空间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是基于利用了中国传统禅宗文化中禅意体验进行的室内空间设计实践活动。笔者在此申明:作为禅,其核心是直觉观照,注重直接体验,虽然其本身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在空间设计实践中禅意的体验过程已经潜移默化地将禅宗审美思想融入到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笔者从室内空间设计角度对禅意体验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以禅意体验为主导的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案例的剖析,从审美角度归纳出禅意体验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实践中所形成的四种审美意境以及营造禅意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对室内设计理念归纳总结,推动现代中式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文化同设计是相互推进的。文章从禅以及禅宗的概念入手,从其衍生的审美思想中归纳出四种审美意境,以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为轴线,以禅意为审美标准,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归纳出现代中式室内空间中的四种审美意境及其营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给予未来室内空间设计以启示。另一方面,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探求禅意的审美体验与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结合点,标志着禅宗文化在当下社会中顺利地传承下去。

周艳芳[8](2017)在《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中国园林艺术的研究中,陈从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研究者,尤其是在江南园林美学的研究上,突显了他重视勘察实践研究的科学精神、文人素养的文学精神、绘画和戏曲欣赏的艺术精神。他富有哲理的造园、复园、品园的思想理念,推进了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世界园林的发展。他被日本园林界誉为,“中国园林第一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园林之父”。本文从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五个部分展开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具有文学、艺术学、建筑学的跨学科的学术特质,形成了综合的园林美学特征。以他的代表作《说园》为线索,针对他的艺术审美特征、造园哲学思想、园林理法进行充分解读,更进一步地针对江南园林特有的诗意美、画意美、曲意美、空间美的艺术审美特征;“静以悟动”、“有法而无式”、“相反相成”的造园哲学思想;造园之学、复园续史之理、品园叙游之道的园林理法分析,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在时间维度上,列举陈从周实践勘察“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与现存环境的重构价值、“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的重大发现,几经考证的现实超越,“恭王府”的循律、气派,堪称“王府之最”的学者之判的古建筑园林勘察;上海豫园、宁波天一阁、如皋水绘园的古园林修复、重构;扬州鉴真纪念堂、云南安宁楠园、泰州梅兰芳纪念馆的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整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理论,更充分地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从美学维度上,阐释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以陈从周典型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美学思想为依据,梳理“江南园林甲天下”、“观之不足”的江南园林精神、江南园林唯美的昆曲艺术的地方因素的强调,突显他的江南秀色浸染的地方主义情怀;列举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宗白华、金学智,展开学术思想比较,以论证其“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学术高度,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地位;同时,展开与台湾园林、日本园林、英国园林的东西方园林美学思想的比较,确立陈从周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世界地位,以更具特色地剖析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在空间维度上,以美国文化背景下立意中国园林”明轩”,基于现代场所,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场所的哲学理念、自然精神、意境审美、含蓄之美等典型的中国美学特征的现实超越,体现“明轩”现代场所精神,以确立“明轩”跨越世界意义的“园林综合艺术品”的价值,阐述陈从周国际语境下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20世纪80年代,中国园林先后落座世界上三个国家。从文化上分析,同属于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都接受了中国苏州典型江南园林的文化融入,这与其开放、自由,善于接受异域文化的多维度审美意愿,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英国,则接受了中国北京典型北方宫廷园林的文化融入,与其政治、政权,善于排斥异域文化的唯美的审美意愿,有着深入的联系。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的多维度阐释,丰富了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内在本质,明晰了江南园林“综合艺术品”的审美特征,深化了江南园林的现代场所精神,确立了江南园林美学的世界地位。

刘尚星[9](2017)在《贝聿铭建筑设计研究之几何形体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贝聿铭,享誉世界的美籍华人建筑帅,设计有大量的建筑作品,从美国重建开始的社会公共项目到私人接受的建筑项目,他的建筑作品涵盖范围广泛,遍及全球各地。尤其是贝聿铭的建筑设计能够很好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他建筑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他的建筑作品对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就以贝聿铭纯粹的建筑的几何形体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贝聿铭在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发展的背景之下,如何吸收建筑环境深层次的内涵,用混凝土、玻璃、石材等建筑材料,提炼出纯粹且丰富的建筑几何形体,从而达到与周围环境巧妙的融合,创造与建筑环境相契合且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形象。贝聿铭建筑融合环境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积极的面对建筑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将自己的建筑设计思想与具有几何特性的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体现出建筑独特的设计美感,同时又能丰富建筑环境,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本文以直观的角度对贝聿铭的建筑几何形体、建筑及建筑空间要素进行分析,从中了解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并通过对建筑作品的分析,了解他是如何提取建筑周围环境中的要素从而应用于建筑物本身,以抽象的几何形体为载体构建出与建筑环境相融合的作品。

陈鑫[10](2016)在《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日益升温,一种对地域性文化的呼唤成为当代人们内心的本真诉求。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外显,更应该以一种多样化的表达对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回应。因此,以一种传统话语权的回归和对本土意识的重视来抵抗文化大同,成为当代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筑创作的内在追求。本论文以地域文化为出发点,从江南传统文化背景入手,对江南传统建筑的"理(哲学思想)——意(艺术审美)——形(形式语言)"三个层面进行自上而下的文化溯源和理论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思想意识、审美倾向以及形式表达中呈现的问题进行审视,期望以颇具东方哲思和审美特质的江南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特征进行研究,以一种文化自省的方式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某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与启示。论文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通过与北方(中原)建筑文化以及其它地域建筑文化的比照,对江南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理)、艺术审美(意)、形式语言(形)特征进行论述。下篇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特征为基本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论述。在对"理"的挖掘中,论文归纳出"自然——自我"的江南建筑思想本源,并以此为基点对江南传统建筑天人合一论、物我关系论、时空观、自然观进行阐述。在"意"的论述中,论文以江南"诗性美学"特征入手,对江南建筑、园林空间意境特征、生成机制以及审美情趣进行探讨。在"形"的表述中,论文从宏观层面的江南聚落形态结构、中观层面的空间尺度、界面特征以及微观层面的建筑细部构造特征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与归纳。通过对"理、意、形"自上而下的论述完成对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理论框架的系统架构。通过研究发现,江南传统建筑哲学思想是源于中华文明肌体自身的东西;审美意识更贴近于东方艺术情调特征;形式表达也是最自然本土的言说。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些对我们当代建筑创作中恢复文化主导权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鉴于此,论文下篇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研究为基础,延续上篇理、意、形的思想路径,首先从现象入手,剖析了当代建筑的意义价值、艺术审美以及形式语言表达等创作思维与表达层面所凸显的问题,继而从理论线和实证线两个角度分别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特征进行梳理与研究:以江南建筑"自然——自我"思想对当代建筑"境界本体"进行构建;以江南审美的诗性精神实现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主体情感自由;以江南建筑的本土言说来完成当代民俗话语体系构建,以此作为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对我们当代建筑创作的启示。论文立足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并结合当代创作语境,试图以民族文化的复归来树立当代建筑创作的文化自信。然而由于文化的自适性,当代建筑的问题不可能完全从江南建筑文化中寻找到解决途径,论文期望以一种批判眼光和文化自省的方式激发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意识,以一种最本源的视角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贝聿铭的美学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聿铭的美学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2)从建筑美学到建筑师美学思想的辩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
    (一)物质与意识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运用
二、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的美学思想
    (一)建筑美学
    (二)建筑师的美学思想
三、结语

(3)汉代铜镜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原则
第一章 汉代铜镜概览
    第一节 汉代铜镜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汉代铜镜的分期分类
    第三节 汉代铜镜的多样功能
第二章 汉代铜镜形制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特征
    第一节 汉代铜镜形制的哲学观念
    第二节 汉代铜镜整体形态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汉代铜镜构形元素的美学特征
第三章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象征意义及美学风格
    第一节 “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传统
    第二节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及象征意义
    第三节 汉代铜镜镜背图案的美学风格
第四章 汉代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第一节 汉代自然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第二节 汉代宗教美学思想与汉代铜镜
第五章 汉代铜镜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汉代铜镜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第二节 汉代铜镜对当代世人生存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所引书籍简写与全称表
附录二 :本文及常见汉镜铭文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三联生活周刊》对传统文化的媒介建构研究(2015-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文化诉求
    第一节 《三联生活周刊》文化基因溯源
    第二节 《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位
        一、刊物定位:文化气质
        二、编辑团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文化建构的选题分析
    第一节 物质文化报道选题的构成
        一、饮食文化
        二、文物收藏
        三、文化古迹
        四、城景
    第二节 精神文化报道选题的构成
        一、戏曲曲艺
        二、传统手艺
        三、审美情趣
        四、其它选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文化报道的思想内容分析
    第一节 知识层面的建构
        一、知识的选择性建构
        二、媒介意义重构
    第二节 审美意趣的建构
        一、器物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三节 文化认同的建构
        一、自我认同
        二.他者认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文化建构的编辑特色
    第一节 文字符号的编辑特色
        一、标题特色
        二、叙事语言
    第二节 视觉符号的编辑特色
        一、照片的特点
        二、绘画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文化报道的传播策略
    第一节 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策略
        一、内容制作策略:母媒背书个性发展
        二、内容输出策略:平台联动精准辐射
    第二节 传统文化传播的互动策略
        一、线上搭建沟通平台
        二、线下创建互动社群
    第三节 传统文化传播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附加值策略
        二、价格优势策略
        三、渠道制胜
        四、促销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2015-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有关文物收藏选题的统计
附录2 2015-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文化古迹类及城景选题报道统计
附录3 2015-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手艺选题报道统计
附录4 2015-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审美意趣报道的统计
附录5 2015-2019年《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历史文化选题统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勒·柯布西耶创作历程及思想基础
    2.1 创作原型积累阶段(1888-1917)
        2.1.1 成长环境
        2.1.2 教育经历
        2.1.3 早期创作:地区主义
    2.2 创作理念建立阶段(1917-1944)
        2.2.1 纯粹主义提供视觉语言
        2.2.2 《新精神》拓展传播途径
        2.2.3 理论研究阐释艺术思想
        2.2.4 中期创作:功能主义
    2.3 创作风格深化阶段(1945-1965)
        2.3.1 扩展功能主义的内涵
        2.3.2 追寻内心世界的观照
        2.3.3 倾向个人意志的表达
        2.3.4 晚期创作:粗野主义
    2.4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基础:人本主义
        2.4.1 人本主义的释义
        2.4.2 人本主义的核心
        2.4.3 人本主义的宗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3.1 建造观念
        3.1.1 符合时代的新精神
        3.1.2 遵循人性化的尺度
        3.1.3 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3.2 建造体系
        3.2.1 “多米诺”结构体系
        3.2.2 “雪铁龙”住宅模型
        3.2.3 “新建筑五原则”
        3.2.4 四种基本住宅类型
    3.3 建造方式
        3.3.1 标准化体现秩序原则
        3.3.2 批量化体现经济法则
    3.4 创作实践
        3.4.1 弗吕日现代居住区
        3.4.2 马赛公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是纯粹的精神创造”
    4.1 形体秩序体现美感
        4.1.1 几何体是造型的本质
        4.1.2 基准线是秩序的保证
    4.2 时空建筑传达美感
        4.2.1 空间构成
        4.2.2 建筑漫步
    4.3 诗意建筑表达情感
        4.3.1 绘画引发诗意的隐喻
        4.3.2 建筑引发观者的情感
    4.4 创作实践
        4.4.1 朗香圣母教堂
        4.4.2 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
        4.4.3 东京国家西方美术馆
        4.4.4 昌迪加尔建筑群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规划学致力于创造幸福”
    5.1 统一秩序获得“精神自由”
        5.1.1 几何秩序
        5.1.2 功能秩序
    5.2 诗意栖居带来“基本快乐”
        5.2.1 物质环境
        5.2.2 人文环境
    5.3 “光辉城市”构建理想模型
        5.3.1 “瓦赞规划”
        5.3.2 “光辉城市”
    5.4 创作实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影响
    6.1 对国际风格的影响
    6.2 对设计组织的影响
        6.2.1 对CIAM的影响
        6.2.2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6.3 对国家地区的影响
        6.3.1 日本
        6.3.2 美国
        6.3.3 欧洲
        6.3.4 南美
        6.3.5 印度
        6.3.6 中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7.2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核心:融合
        7.2.1 艺术的融合
        7.2.2 .思想的融合
    7.3 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的启示
        7.3.1 建筑师的职责
        7.3.2 建筑形式之源
    7.4 由勒·柯布西耶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A 勒·柯布西耶的着作及报告
附录B 国内出版的研究勒·柯布西耶个案的部分着作
附录C 国内研究勒·柯布西耶的部分期刊论文
附录D 译介的代表性学术着作汇总表
附录E 国外研究勒·柯布西耶的代表性着作

(6)包装设计对茶叶品牌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四大名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和内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消费需求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品牌价值理论
        2.1.4 包装设计原理
    2.2 本研究界定
        2.2.1 包装设计理念
        2.2.2 品牌价值属性
        2.2.3 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章 安徽省茶叶品牌和包装发展现状
    3.1 安徽省茶叶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3.1.1 安徽省茶叶品牌类型
        3.1.2 不同地区茶叶品牌发展差异分析
    3.2 安徽省茶叶包装及销售现状
        3.2.1 包装类型及其差异
        3.2.2 茶叶销售的地区分布
第四章 包装设计功能及消费导向分析
    4.1 茶叶品牌价值功能
        4.1.1 承载地域文化功能
        4.1.2 引领消费升级功能
        4.1.3 提高价值创新功能
    4.2 包装设计的消费取向
        4.2.1 绿色健康消费取向
        4.2.2 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取向
        4.2.3 物质精神消费取向
第五章 包装设计对茶叶品牌价值影响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5.1.1 “徽六”与“谢裕大”
        5.1.2 “立顿”与“Whittard of Chelsea”
    5.2 案例的比较分析
        5.2.1 茶叶消费群体特征
        5.2.2 茶叶品牌价值分析
    5.3 案例的启示
第六章 基于包装设计的安徽茶叶品牌价值提升对策
    6.1 拓展包装设计的功能
        6.1.1 利用包装设计拓展品牌形象
        6.1.2 利用包装设计传达品牌意念
        6.1.3 包装设计推动传承与创新
    6.2 提升茶叶的品牌价值
        6.2.1 整合品牌资源
        6.2.2 品牌组合策略
        6.2.3 拓宽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8年茶叶消费市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7)禅意的栖居 ——以禅意体验为主导的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课题的内容与方法
一、现代生活中禅意蔚然成风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
    (二)物之追逐后心之安放
二、解读:禅意的概述
    (一)何为禅意?
    (二)禅意:基于禅宗思想的审美意境
    (三)禅意的特征
        1.直观体验
        2.超越
        3.空寂
        4.顺应自然
        5.小结
三、思考:禅意体验投射到室内空间设计
    (一)室内空间体验与情感
    (二)禅意体验式室内空间的营造与表达
        1.制器——空间的物象的营造
        2.造境——空间中禅意的表达
    (三)室内空间的禅意体验方式
四、探析:禅意的栖居——现代中式室内空间中的禅意美体验
    (一)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应运而生
    (二)原初之态与自然之美
        1.禅宗自然化的审美思想
        2.室内空间设计中自然主义的设计思想
        3.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自然美的诠释
    (三)空寂与静默美
        1.禅宗空寂的审美思想与国画中的留白
        2.室内空间设计中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
        3.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静默美
    (四)残缺与物哀美
        1.禅宗残缺的审美思想与不完形的美
        2.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物哀美
    (五)融合与和谐美
        1.禅宗融合的审美思想
        2.建筑空间设计中“消减建筑”的设计思维
        3.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和谐美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A、关于禅意生活方式调查问卷
    B、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陈从周的学术道路
    二、陈从周主要学术研究综述
        (一)乐峰《陈从周传》
        (二)宋凡圣《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三)中国园林美学三种视野之对比分析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文学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深厚的文学底蕴
        (二)广博的艺术造诣
    二、建筑史学基础的构建
        (一)朱启钤古建筑营造之法的影响
        (二)刘敦桢古建筑考证之法的影响
        (三)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影响
    三、植根于传统文化构建的园林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建构
    注释
第二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理论阐释
    一、《说园》美学思想的阐释
        (一)诗意美的阐释
        (二)画意美的阐释
        (三)曲意美的阐释
        (四)意境美的阐释
    二、《说园》造园哲学思想的阐释
        (一)静以悟动的辨证观
        (二)造园之法“有法而无式”观
        (三)“相反相成”的辨证观
    三、《说园》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法分析
        (一)造园之学
        (二)复园续史
        (三)品园叙游
    注释
第三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个性品格
    一、地方主义情怀的思想品格
        (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着名论断
        (二)“观之不足”的个性精神
        (三)“昆曲唯美”的江南地方因素
    二、基于园林艺术精神的学术思想比较
        (一)陈从周与宗白华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二)陈从周与金学智的园林美学思想比较
    三、基于江南园林艺术风格的东西方比较
        (一)江南园林与台湾园林的同根艺术风格之比较
        (二)江南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东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三)江南园林与英国园林的西方艺术风格之比较
    注释
第四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实践构型
    一、古建筑园林勘察的现实超越
        (一)《江苏吴县古建筑——圣恩寺梵天阁调查记》的价值
        (二)“片石山房”石涛唯一存世的叠石作品
        (三)陈从周“恭王府”的学者之判“王府之最”
    二、江南语境下古园林修复与重构
        (一)上海豫园的修复与重构
        (二)宁波天一阁的修复与重构
        (三)如皋水绘园的修复与重构
    三、现代语境下的园林设计理念的重构与超越
        (一)盛唐建筑风格与日式建筑特点的鉴真纪念堂设计
        (二)浑然天成的楠园设计
        (三)循古尊今的泰州梅兰芳纪念馆
    注释
第五章 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精神超越
    一、纽约“明轩”诞生的美国文化背景
        (一)移筑“明轩”的历史背景
        (二)移筑“明轩”的政治背景
        (三)移筑“明轩”的文化背景
    二、纽约“明轩”对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的超越
        (一)哲学理念的超越
        (二)意境营造的超越
        (三)审美格调的超越
    三、纽约“明轩”移筑的文化意义
        (一)中国园林美学在异域文化中的践行
        (二)中国园林美学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三)中国式园林空间设计思想的跨文化价值
    四、中国园林走出国门的现实意义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贝聿铭建筑设计研究之几何形体与建筑环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内容与思路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贝聿铭设计风格产生的背景
    2.1 贝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2 西方设计及文化对贝聿铭的影响
第3章 贝聿铭建筑的几何形体研究
    3.1 建筑形体的几何构成
        3.1.1 三角形
        3.1.2 矩形
        3.1.3 圆形
    3.2 几何元素的形体组合
第4章 建筑立面及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
    4.1 建筑立面的构成元素
        4.1.1 混凝土
        4.1.2 玻璃
        4.1.3 石材
    4.2 建筑空间的构成元素
        4.2.1 中庭
        4.2.2 天桥
        4.2.3 螺旋楼梯
        4.2.4 造景
        4.2.5 雕塑等艺术作品
    4.3 光线的运用
第5章 融合环境因素的建筑几何形体实例分析
    5.1 建筑与自然环境
        5.1.1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5.1.2 美秀美术馆
        5.1.3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5.2 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
        5.2.1 国家美术馆东馆
        5.2.2 卢浮宫
        5.2.3 苏州博物馆
        5.2.4 路思义教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呼唤
        1.1.2 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反思
        1.1.3 江南传统建筑的文化自立与自省
    1.2 研究范围
        1.2.1 "江南"概念的界定
        1.2.2 江南地域现当代建筑实践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地域及乡土建筑的相关研究
        1.4.2 江南建筑文化研究
        1.4.3 中国现、当代建筑创作现状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从问题出发的针对性研究
        1.6.2 "理—意—形"思想的内涵深化与外延拓展
        1.6.3 自下而上的方法论呈现
    1.7 论文框架
上篇:江南传统建筑之"理"、"意"、"形"
    第二章 "理":江南传统建筑的自然——自我思想
        2.1 "理"的知觉根源
        2.1.1 儒家之理的江南诠释
        2.1.2 道家之理的江南呈现
        2.1.3 主体觉醒的诗性自由
        2.2 江南传统建筑自然观
        2.2.1 "天人合一"论的江南诠释
        2.2.2 "天人合一"在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2.2.3 江南自然观中的无为思想
        2.2.4 无为思想在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2.3 江南传统建筑的主客体关系论
        2.3.1 "无我之境"——主客体从对立到统一
        2.3.2 "有我之境"——主体情感彰显
        2.3.3 主体情感在江南传统建筑环境中的体现
        2.4 江南传统建筑时空观
        2.4.1 江南传统建筑的空间认知
        2.4.2 江南传统建筑的时间认知
        2.4.3 时空观在江南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2.5 江南传统建筑自然——自我思想中的本体意蕴
        2.5.1 情理之辩——人的本体存在方式
        2.5.2 有无之辩——建筑本体的形上追求
        2.5.3 体用之辩建筑本体的形下实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意":江南传统建筑的诗性美学意象
        3.1 诗性美学在江南传统艺术中的显现
        3.1.1 何谓"诗性"
        3.1.2 诗性美学在江南的生发契机
        3.1.3 诗性美学在江南传统建筑中的存在基础
        3.2 意境美在江南建筑诗性美学中的表征
        3.2.1 意境论概说
        3.2.2 建筑审美中的意境呈现
        3.2.3 江南传统建筑意境审美倾向——空灵意境
        3.2.4 "空灵意境"在江南传统建筑中的呈现
        3.3 虚无之美在江南建筑诗性美学中的体现
        3.3.1 江南建筑美感的存在方式——"虚"
        3.3.2 虚无之美在江南建筑环境中的呈现方式——含蓄婉约
        3.3.3 虚无之美的获得途径——体验
        3.3.4 江南建筑环境的"情景——空间"体验
        3.4 世俗之美在江南建筑诗性美学中的显现
        3.4.1 江南传统审美的雅俗之辩
        3.4.2 江南建筑审美的世俗化倾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形":江南传统建筑形态语言特征
        4.1 江南传统聚落空间结构形态
        4.1.1 江南传统建筑——聚落的群体结构形态
        4.1.2 江南传统建筑——聚落的层级结构特征
        4.2 江南传统建筑空间界面与尺度
        4.2.1 江南传统建筑界面形态
        4.2.2 江南传统建筑尺度特征
        4.3 江南传统建筑装饰与色彩
        4.3.1 江南传统建筑装饰特征
        4.3.2 江南传统建筑环境色彩特征
        4.4 江南传统建筑典型要素分析
        4.4.1 天井
        4.4.2 墙体
        4.4.3 门窗
        本章小结
下篇:对当代建筑创作之"归理"、"合意"、"适形"
    第五章 归理:从江南传统建筑"自然——自我"思想看当代建筑的境界本体构建
        5.1 本体的概念与内涵
        5.1.1 何谓"本体"
        5.1.2 当代本体论的特征与发展
        5.2 当代本体论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
        5.2.1 语言本体论对建筑意义的遮蔽
        5.2.2 人的本体论思想对建筑价值理性的异化
        5.3 江南建筑"自然——自我"哲学中以境界为本体的思想构建
        5.3.1 "建筑语言"与"建筑的语言"的概念厘清
        5.3.2 浑然天成的天人境界—境界本体内核
        5.3.3 自然生成的创作境界——境界本体实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意:从江南传统建筑诗性美学审视当代建筑意境审美内涵
        6.1 由诗性美学生发的意境审美理想——"情景合一"
        6.1.1 情——主观精神情感
        6.1.2 景——客观物质实在
        6.1.3 境——精神情感与物质实在的合一
        6.2 "情景合一"对当代建筑审美的启示
        6.2.1 当代建筑审美中物质实在的式微
        6.2.2 当代建筑审美中精神情感的遮蔽
        6.2.3 情景合一对客观物质性的注重——寄情于景
        6.2.4 情景合一的情感开放诉求——触景生情
        6.3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当代建筑意境审美表征
        6.3.1 违而不犯——形式美表达的"得体"与"新意"
        6.3.2 和而不同——求异以为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形:从江南传统建筑语言结构看当代建筑形式语言表达
        7.1 江南传统建筑在语言结构中言说
        7.1.1 江南传统建筑语言结构
        7.1.2 江南建筑在语言结构中言说的本质内涵
        7.2 江南建筑言说方式对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秩序的重构
        7.2.1 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建筑空间的"景观化"图景
        7.2.2 江南城市建筑空间的自然秩序与人文尺度关怀
        7.3 江南建筑言说途径对当代建筑语言多元化的实现
        7.3.1 当代大众文化向建筑语言的渗透
        7.3.2 江南建筑语言多元化的实现——民俗话语体系
        7.4 江南建筑言说目标对当代建筑形式语言的超越
        7.4.1 当代建筑语言表达的"言意矛盾"
        7.4.2 言以表意——对当代建筑"言意矛盾"的澄明
        7.4.3 当代建筑语言解释的纷乱
        7.4.4 形以寄理——当代建筑语言解释的有效性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与展望
    8.1 "他者"的启示
    8.2 现代建筑的"江南化"与江南建筑的现代化
    8.3 拓展与期望
附录(一) 改革开放以来江南风格建筑的全国性分布概况
附录(二) 现当代江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创作历程
附录(三) 上世纪80年代-2000年代代表性江南建筑创作实践情况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工程实践情况
致谢

四、贝聿铭的美学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潇湘美学在美术馆室内空间中的设计表达 ——以朱训德美术馆创作区为例[D]. 肖文庄.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从建筑美学到建筑师美学思想的辩证研究[J]. 段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07)
  • [3]汉代铜镜美学研究[D]. 李延.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三联生活周刊》对传统文化的媒介建构研究(2015-2019)[D]. 林阿强. 黑龙江大学, 2020
  • [5]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 孙丹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6]包装设计对茶叶品牌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安徽四大名茶为例[D]. 毕婉婉.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禅意的栖居 ——以禅意体验为主导的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审美研究[D]. 张梦甜. 云南艺术学院, 2017(01)
  • [8]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周艳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9]贝聿铭建筑设计研究之几何形体与建筑环境的关系[D]. 刘尚星.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10]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及其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的启示[D]. 陈鑫. 东南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贝聿铭的审美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