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甘南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甘南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甘南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映琳,任旭东,顾昕,李海滨,白旺彩,牟瑞强,冉博文,穆军学[1](2021)在《雪域藏乡的美丽蝶变——甘南州深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文中提出甘南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长期以来,受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经济塌陷区、连片贫困区、稳定敏感区,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姜安印,马莉[2](2021)在《甘南牦牛产业生态圈建设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产业是加快甘南州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对于甘南地区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甘南牦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饲养管理方式粗放、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此,从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以及它对地方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出发,甘南州应当根植于甘南的绿色生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探索构建"草原+牧养+加工+商贸+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将甘南州"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财富优势,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牦牛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周迪[3](2021)在《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居民精神层次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追求温饱刚需到寻求精神享受,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其独特性、多样性、异域性等特点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甘肃省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其民族文化资源包罗万象,近年来甘肃省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碌曲县作为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其在甘肃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经过多年旅游业的发展碌曲县已拥有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但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资源融合效应还很浅显;再加上民族文化资源的脆弱性和易逝性,亟需探索一条适合碌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结合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综合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首先对碌曲县文旅融合的基础进行整体解读;其次分析碌曲县目前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来获取居民、商家和旅游者对碌曲县文化旅游的感知;最后旨在通过文化元素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出实景演艺、民族文化村、“前台、帷幕、后台”、文创纪念品四种模式产品,为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文化和旅游两者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以上便是碌曲县文旅融合的意义所在。

张继苹[4](2021)在《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加拉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甘南州合作市加拉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法、田野调查法、访谈和问卷、实地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甘南州自2013年以来的脱贫现状,以及加拉村的脱贫历程,加拉村脱贫的制约因素等方面,探索了甘南州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以及如何构建的决策措施,从而使加拉村能够持续的脱贫,并且进一步探讨实现稳定脱贫具体的对策措施。在全文绪论部分,作者介绍完研究目的,分别对关于贫困与反贫困、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稳定脱贫机制的构建在研究成果和动态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现状作了总结。第一章主要是甘南州基本概况和脱贫历程的介绍,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口状况以及脱贫历程作了简要的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田野点的概况,从加拉村的脱贫现状、助推脱贫的具体方式方法、村民的畅谈心声,展现了加拉村脱贫前、脱贫中和脱贫后的不同村貌。第三章紧随第二章分析了加拉村稳定脱贫的制约因素。第四章的内容是如何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一个模型,通过模型结论,主要从政府导向、提升内动力、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探索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最后对如何实现这样的机制提出了对策措施,主要从资源条件、实现旅游业的新格局、拓宽贫困人的就业渠道、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等四个方面展开。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加拉村稳步发展、迈入小康、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提炼。

郑玉莹[5](2021)在《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披碱草(Elymus)属的多年生牧草,广泛分布在我国西部和北部高海拔地区。我国野生老芒麦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适口性好和饲用品质佳等优点,可用于调制饲草。此外,老芒麦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性,草产量较高,在高寒草原上能够形成优势种,适用于退化草原修复。开花期是牧草重要的农艺性状,直接对牧草的产量和饲用品质产生影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人已经在多种模式植物上对开花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然而老芒麦缺少该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对甘南野生老芒麦居群开花时间表型变异进行分析,获得了开花变异材料;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开花候选基因标记并在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群体里验证;利用已开发的标记对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进行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在早、中、晚三个开花群体中对开花候选基因进行等位变异分析。以期为开花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基础,为早晚熟老芒麦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来自甘南20个野生居群的200个老芒麦单株为供试材料,对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花序、叶、茎、种子等1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老芒麦开花时间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最早开花的单株与最晚开花的单株开花时间相差62天。甘南老芒麦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2.66%,这表明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对200份不同开花时间的老芒麦种质的开花物候期及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开花时间与叶长、叶宽、茎节数、种子长和千粒重为极显着负相关,与每生殖枝小穗数为显着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5.56%,老芒麦表型变异主要受营养性状和生殖性状共同影响。聚类结果显示,开花时间相似的居群聚在一起。本试验获得了大量开花时间变异材料,为选育早晚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2.在课题组前期的老芒麦开花转录组测序得到的10,591个unigenes中筛选到了155个与开花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基于开花候选基因共开发了125个ESTSSR分子标记,在20份老芒麦开花时间极端种质上鉴定15个多态性标记,15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2-0.48,平均值为0.25。在相似系数为0.71时,20份老芒麦种质被聚为三个大类,开花时间相似的老芒麦种质可以聚在一起,STRUCTURE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其中基于Heading date 3a(Hd3a)基因开发的标记28366可扩增出175bp特异条带,该特征条带可有效区分早花和晚花基因型,区分效率高达90%。这些新开发的EST-SSR标记可用于老芒麦开花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种质评价。3.利用14对EST-SSR引物评价不同开花时间的甘南野生老芒麦的遗传多样性。共获得105个多态性条带,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3-0.41,平均值为0.30。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6时,200份材料被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早花居群,第二类主要为晚花居群,个别居群间存在基因交流。STRUCTURE分析也将20个野生居群分为两类,可以解释聚类结果中个别单株聚为他类的情况。研究结果为加快老芒麦开花性状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依据。4.基于表型鉴定和分子鉴定,10个早花种质、10个中花种质、10个晚花种质被用于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在LIMYB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6735_c0_g2的ORF区320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中花和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A(腺嘌呤),导致中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R(精氨酸)变为K(赖氨酸)。在VRN2/Ghd7基因的同源基因TRINITY_DN29226_c0_g3的ORF区146bp处发现了一个非同义SNP,晚花基因型由G(鸟嘌呤)突变为C(胞嘧啶),导致晚花基因型氨基酸由E(谷氨酸)突变为D(天冬氨酸)。该结果为深入开展老芒麦的开花分子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陈刚[6](2020)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乡村振兴的话题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地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乡村振兴的建设是甘南州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实现甘南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立足甘南州乡村振兴的区域情况和发展实践,重点选取了甘南州部分县市农村作为研究对象,对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梳理研究,为本文的写作构建理论框架;其次,对甘南州近年来乡村建设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结合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重重;农牧村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农村现代化治理有待加强等问题。甘南州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和盲目的旅游开发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农牧村资金融通存在困境导致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等原因。本文认真分析了国家对“三农”工作的相关政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部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南州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对策,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高原绿色产业,大力扶持农牧村特色支柱型产业,搞活农牧村经济;加大修复生态系统的力度,保护环境;大力创建富有民族风情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高效整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效率等。甘南州是以生态立州,生态文明是甘南州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甘南州的乡村振兴建设,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在甘南州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唐丕跃[7](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文中研究指明少数民族统战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并同党外的少数民族代表性人士,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人群的一个称谓,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前,少数民族中的当权者、民族头领,以及少数民族宗教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本文在厘定少数民族统战的概念、区分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异同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主要是民族地区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严重,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民族宗教上层在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中有特殊权威,以及解放民族地区、推进民主改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团结一切力量,这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重要时代背景。本文还深入挖掘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统战的思想,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提供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从历时态的角度,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战的历史进程与内容。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民主建政、通过特殊人物、结合民族政策检查和组织访问慰问参观等活动开展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各种途径,并对不同途径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概括归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主要包括和平协商、区别对待、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请上来”“派下去”以及教育改造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作理性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增进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新政权的感情,增强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壮大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协商民主等宝贵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即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对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在于:要突出抓好干部人才的选派、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支撑;要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要坚持民生优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要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刘萍[8](2020)在《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尤其是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仅会影响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还关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程度。而研究城市间经济关系,判别城市间经济关系类型,有助于明确城市间产业合作方式,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甘肃省受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较慢,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如何通过明确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确定各产业合作空间,是当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甘肃省14个市州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得出,当前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且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为明确甘肃省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进而确定产业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和合作内容,首先使用欧式距离来测算甘肃省14个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并对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基于欧式距离部分的结果,运用标准差椭圆将各市州之间的经济关系细化到具体的产业层面,从而进一步分析甘肃省各市州各产业的时空演变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甘肃省14个市州在不同经济关系下的各产业合作空间。最后,针对三次产业合作空间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汤明望[9](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共同体构建研究 ——以甘南州车巴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村落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洪流”之中,其整体的社会意识、经济结构、居民文化观念、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村落物质面貌等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解体或淡化,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日渐乏力,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市是现代、繁荣、文明的代名词,而农村却被冠名为落后、贫穷、封建的象征,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大量的流失,老龄化、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急需一条内生发展式的道路引领,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生态各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的振兴。本文从村落共同体构建的角度对村落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构建体系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以甘肃省甘南州车巴沟为例,对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出甘南州车巴沟村落共同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振兴策略,为少数民族村落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或方法借鉴,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助推真正意义上共生共融的乡村振兴。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论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对研究对象及内容作了基本的界定与说明,并对与村落共同体相近概念作了解析,详细的研究和对比了国内外关于村落共同体研究的进展情况,提出了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对村落共同体进行解读,村落共同体由关系网络、人居环境、联系活动、共享空间、有序组织和共同认知这六要素构成,其构建的体系有价值体系、空间体系与治理体系;第三部分,对甘南州车巴沟流域村落共同体构建基础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的自然环境基础,然后从文化生活上对车巴沟村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信仰上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对车巴沟村落的内外部空间格局、三生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与改良性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四部分,从生态环境、村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错位融合三个方面对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现在基础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模式;第五部分,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治理五个方面对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振兴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第六部分,根据前面的分析对论文进行总结,反复思索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周一虹,郭建超[10](2020)在《基于甘肃甘南草原旅游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是必要的。文章以甘南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例,主要从甘南草原的生态环境特征、具体实践及经验启示三个方面讨论了甘南草原生态产品价值的识别与实现过程。首先,甘南对过去已改变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区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草原旅游发展道路。其次,从政府、牧民、企业等不同要素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各要素在甘南草原生态产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得出甘南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生态价值:一是草原生态旅游服务;二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三是草原生态产业链的延伸。

二、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甘南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甘南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雪域藏乡的美丽蝶变——甘南州深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南之变:雪域藏乡的美丽蝶变
    (一)生态环境变美,扮靓了颜值形象。
    (二)整体面貌变新,夯实了基础底盘。
    (三)首位产业变强,培植了动能活力。
    (四)群众腰包变鼓,凝聚了民心民力。
    (五)基层治理变活,巩固了和谐稳定。
    (六)精神状态变好,提升了内涵气质。
二、甘南之干:缺氧不缺精神的拼搏实干
    (一)以生态优先统揽乡村振兴。
    (二)以科学谋划引领乡村振兴。
    (三)以分类打造牵动乡村振兴。
    (四)以产业富民支撑乡村振兴。
    (五)以基层治理固本乡村振兴。
    (六)以强力执行促进乡村振兴。
三、甘南之鉴:探索创造的经验可学可鉴
    (一)谋划与规划相辅相成。
    (二)共建与共治相融互促。
    (三)生态与业态相得益彰。
    (四)方向与方法把控有度。
    (五)面子与里子内外兼修。
    (六)干事与成事有机统一。

(2)甘南牦牛产业生态圈建设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及现有研究进展
2 甘南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甘南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2.2 甘南牦牛产业发展短板
3 牦牛产业生态圈建设路径分析
    3.1 构建多级协同的生产组织形式
    3.2 构建“草原+牧养+加工+商贸+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
        第一,建立智慧牧场,牦牛养殖智能化发展。
        第二,设立科研中心,提高牦牛育种水平。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牦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第四,合理配置草畜资源,缓解草畜矛盾。
        第五,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发展之路。
4 结 论

(3)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相关理论基础
        (一)三大理论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机制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础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发展基础条件
        一、县域概况
        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一、碌曲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二、碌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SWOT评价
第二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态势分析
        一、碌曲县文旅融合的重点举措
        二、碌曲县文旅融合的成效
    第二节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形式单一,产品类型单调
        二、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
        三、村民自身素质亟待提高
        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
        五、文旅融合发展人才缺乏
第三章 碌曲县文化旅游的感知分析
    第一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居民、商家感知调查
        一、被调查居民、商家人口特征分析
        二、家庭收入和旅游的关系
        三、文化旅游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碌曲居民、商家对文化旅游的感知分析
    第二节 碌曲县文化旅游中旅游者的感知调查
        一、被调查旅游者人口特征分析
        二、旅游者市场定位分析
        三、旅游者对碌曲印象感知分析
        四、旅游者对碌曲文旅融合的感知分析
第四章 碌曲县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建构
    第一节 区域形象策划TDIS
        一、理念基础(MI)
        二、行为准则(BI)
        三、视觉形象(VI)
    第二节 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构建
        一、做实做大实景演艺——《最忆是碌曲》
        二、培植民族文化村
        三、统筹“前台、帷幕、后台”产品(其他产品融合)
        四、开发推广文创纪念品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结论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4)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加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对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回顾
        (二)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研究回顾
        (三)关于稳定脱贫机制的构建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一章 走进甘南州
    第一节 甘南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环境
        三、历史沿革
        四、人口状况
    第二节 甘南州脱贫历程
        一、初期(2013 年—2016年)
        二、中期(2017 年—2018年)
        三、决胜期(2019 年—2020年)
第二章 加拉村脱贫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脱贫村的回顾
        一、加拉村概况
        二、脱贫现状
    第二节 助推脱贫的具体实践
        一、加拉村的帮扶项目
        二、助推产业和能力素质(到村、到户、到人)
        三、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第三节 奔向幸福生活
        一、全村人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畅谈新生活
第三章 加拉村稳定脱贫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洪水
        二、瘟疫
        三、因病因伤
    第二节 自身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高
        二、务工收入不稳定
        三、老龄化严重(缺乏劳动力)
    第三节 其他因素
        一、人才流失
        二、产业单一化
        三、基础建设缺口大
第四章 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一节 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一、关于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工作的静态分析
        二、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第二节 实现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
        一、根据资源条件,从实际需求出发
        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业的新格局
        三、拓宽贫困人口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甘南州合作市加拉村脱贫攻坚的调查问卷
    二、论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三、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牧草开花分子机理研究概况
    1.3 牧草转录组测序的研究概况
        1.3.1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农艺性状上的研究
        1.3.2 转录组测序在牧草抗逆性上的研究
    1.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
        1.4.1 分子标记概述
        1.4.2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1.4.3 基于牧草转录组测序的SNP分子标记开发
    1.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牧草分子标记开发的应用
        1.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5.2 品种鉴定
        1.5.3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
        1.5.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甘南老芒麦开花变异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概况
        2.2.3 开花时间及重要农艺性状观测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甘南老芒麦开花时间分析
        2.3.2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2.3.3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2.3.4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3.5 甘南老芒麦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不同居群老芒麦的开花特性分析
        2.4.2 老芒麦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的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引物开发
        3.2.3 DNA提取、基因分型和引物验证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ST-SSR标记的频率和分布
        3.3.2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3.3.3 候选基因特异性引物真实性验证
        3.3.4 基于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基于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的EST-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3.4.2 基于候选基因开发的EST-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不同开花时间老芒麦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4.2.3 引物筛选、PCR扩增及凝胶电泳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引物位点的多态性
        4.3.2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4.3.3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分化
        4.3.4 甘南老芒麦居群的遗传结构
    4.4 讨论
        4.4.1 甘南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 甘南老芒麦的遗传结构分析
第五章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等位变异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5.2.3 DNA提取
        5.2.4 PCR扩增和电泳
        5.2.5 目的片段测序及序列比对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老芒麦开花候选基因PCR扩增结果
        5.3.2 LIMYB的序列分析
        5.3.3 VRN2/Ghd7 的序列分析
    5.4 讨论
        5.4.1 LIMYB基因
        5.4.2 VRN2/Ghd7 基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态文明视域下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本文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规划阶段
        2.1.2 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方针及目标要求
    2.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2.2.1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2.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2.2.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2.3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3 甘南州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调查
    3.1 甘南州简介
    3.2 调查设计
        3.2.1 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
        3.2.2 问卷结构设计
        3.2.3 调查样本选择依据
    3.3 问卷分析
        3.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分析
        3.3.2 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分析
    3.4 调查总结
4 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甘南州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4.2 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产业占比偏低,
        4.2.1 经济发展水平较弱且总量较小
        4.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4.3 社会民生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4 农牧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不足
    4.5 对农牧村绿色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4.6 部分乡镇缺乏科学合理的农牧村绿色发展规划
        4.6.1 农牧村绿色发展的规划编制薄弱
        4.6.2 农牧村绿色发展规划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低
5 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生态脆弱,治理难度较大
    5.2 地处青藏高原内陆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5.3 农村地区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流失严重
    5.4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态科学知识缺乏无法形成自觉的生态意识
    5.5 金融机构与农村融资存在矛盾
    5.6 农村基层治理效率低下,服务监管机制不健全
        5.6.1 基层组织运行管理存在问题,组织队伍涣散
        5.6.2 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5.6.3 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及工作方式有待加强
6 加快甘南州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
    6.1 加大草原生态修复、江河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保护力度
    6.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6.3 高效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
    6.4 大力创建绿色发展文化、革命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
    6.5 提高农牧民绿色发展融资力度,积极开展政策宣传
        6.5.1 切实保障农村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融资渠道畅通
        6.5.2 积极开展农牧村绿色发展融资贷款政策的宣传
    6.6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效率
        6.6.1 净化基层党组织班子,提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
        6.6.2 建立健全基层干部监督考核机制
        6.6.3 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用,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效率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调查问卷
    附录Ⅱ 调查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概述
        (二) 主要成果分析
        (三) 存在的不足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 民族与少数民族
        (二)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三) 统战与少数民族统战
        (四) 民族工作与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第二章 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
        (二) 无产阶级政党应在不同历史阶段组成不同性质的统一战线
        (三) 无产阶级政党要“照顾同盟者利益”
        (四) 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不能获得解放
        (五) 历史地对待民族问题
        (六) 以真正无产阶级的态度对待民族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统战思想
        (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领导
        (二) 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共事商量办事
        (三) 劳动人民同非劳动人民联盟
        (四) 团结民族上层有利于争取下层
        (五) 加强民族团结
        (六) 慎重稳进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改革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的时代背景
        (一) 民族地区敌对势力猖獗和匪患严重
        (二) 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三) 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薄弱
        (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五) 民族上层自身仍具有特殊权威
    二、解放之初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耐心争取西藏上层,和平解放西藏
        (二) 反复争取西北叛乱部落首领,平息西北叛乱
        (三) 妥善安置甘青新边境哈族流窜部落首领,安定社会秩序
        (四) 真诚团结西南少数民族上层,为解放大西南创造条件
    三、民主改革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团结封建地主制度地区的封建主,不动多余浮财
        (二) 团结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地区的农奴主,和平协商推进改革
        (三) 团结原始社会末期地区的民族首领,直接过渡实现改革
        (四) 团结牧区的头人牧主,牧区实现和平改革
    四、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
        (一) 对牧区的牧主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
        (二)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政治上给予适当安排
        (三) 保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生活水平
        (四) 平息西藏武装叛乱,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途径
    一、借助民主建政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借助民主建政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二、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三、通过特殊人物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通过特殊人物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四、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开展统战
        (一)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实践运用
        (二) 结合访问参观等活动开展统战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方法
    一、和平协商的方法
        (一) 和平协商方法的运用
        (二) 和平协商方法的评价
    二、区别对待的方法
        (一) 区别对待方法的运用
        (二) 区别对待方法的评价
    三、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的方法
        (一)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运用
        (二) 政治争取与军事准备相结合方法的评价
    四、“派下去”“请上来”的方法
        (一)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运用
        (二) “派下去”“请上来”方法的评价
    五、教育改造的方法
        (一) 教育改造方法的运用
        (二) 教育改造方法的评价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经验教训及当代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三) 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四) 坚持协商民主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的主要教训
        (一) 必须加强政治团结合作
        (二) 必须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
        (三) 必须尊重民族宗教感情
        (四) 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改造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上层统战工作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统战工作的启示
        (一) 抓好干部人才选派、培养和引进,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二) 务实推进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三) 坚持民生优先,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 推动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六) 更加注重文化统战,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七) 扎实做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壮大共同奋斗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区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1.2.2 产业合作问题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与区域经济联系的相关理论
        2.1.1 核心—边缘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1.4 梯度转移理论
        2.1.5 区域产业合作理论
    2.2 地区间经济关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机理分析
        2.2.1 不同的经济关系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
        2.2.2 不同的经济关系能够开拓区域产业合作空间
3 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3.1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3.1.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3.1.2 产业布局较为合理
        3.1.3 各优势产业特色突出
    3.2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3.2.1 服务业竞争优势不足
        3.2.2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2.3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3.3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差异明显
        3.3.2 地区间经济辐射能力差距较大
        3.3.3 地区间经济交流合作不充分
4 甘肃省各市州经济关系测度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数据处理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 欧式距离的测度
        4.2.1 欧式距离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4.2.2 欧式距离标准化值的系数调整
        4.2.3 地区间经济关系阈值区间的确定
    4.3 各市州经济关系测度结果分析
    4.4 各市州经济关系的演变情况
        4.4.1 总体情况说明
        4.4.2 以兰州为核心的经济关系
        4.4.3 河西五市的经济关系
        4.4.4 陇东南地区的经济关系
5 甘肃省14个市州各产业的时空演变分析
    5.1 研究方法介绍
        5.1.1 标准差椭圆原理
        5.1.2 标准差椭圆参数的计算
    5.2 标准差椭圆指标与数据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循环农业
        5.3.2 农业信息化产业
        5.3.3 采矿业
        5.3.4 制造业
        5.3.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3.6 建筑业水平
        5.3.7 交通运输能力
        5.3.8 旅游业发展潜力
        5.3.9 金融服务水平
        5.3.10 商品资金流通效率
    5.4 各产业合作空间的梳理
        5.4.1 以市场为主导形成的产业合作空间
        5.4.2 需要政府介入的产业合作空间
    5.5 与地区间经济关系相结合的产业合作空间
        5.5.1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5.5.2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5.5.3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合作空间
6 深化甘肃省产业合作的结论与相关对策
    6.1 主要结论
    6.2 深化甘肃省经济产业合作关系相关对策
        6.2.1 关于第一产业的合作建议
        6.2.2 关于第二产业的合作建议
        6.2.3 关于第三产业的合作建议
        6.2.4 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
        6.2.5 甘肃省14个市州需完善自身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9)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共同体构建研究 ——以甘南州车巴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1.4.1 村庄
        1.4.2 乡村
        1.4.3 聚落
        1.4.4 村落
        1.4.5 共同体
        1.4.6 村落共同体
        1.4.7 研究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5.1 国内相关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村落共同体解读
    2.1 村落共同体构成要素
        2.1.1 关系网络
        2.1.2 人居环境
        2.1.3 联系活动
        2.1.4 共享空间
        2.1.5 有序组织
        2.1.6 共同认知
    2.2 村落共同体构建体系
        2.2.1 价值体系
        2.2.2 空间体系
        2.2.3 治理体系
3.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基础分析
    3.1 自然生态环境
        3.1.1 气候条件
        3.1.2 地形地貌
        3.1.3 自然资源
    3.2 生产生活
        3.2.1 生产方式
        3.2.2 生活习俗
        3.2.3 文化信仰
    3.3 空间格局
        3.3.1 聚落内部空间格局
        3.3.2 聚落外部空间格局
        3.3.3 车巴沟流域三生空间格局
        3.3.4 车巴沟流域土地综合利用测度分析
    小结
4.车巴沟村落共同体的建构
    4.1 生态环境
        4.1.1 自然生态
        4.1.2 人文生态
    4.2 村落保护与发展
        4.2.1 城镇化发展的多重(负面)影响
        4.2.2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失调
    4.3 传统与现代的错位融合
        4.3.1 多元文化观念交织
        4.3.2 生产生活方式城市化
    4.4 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模式
    4.5 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构建模式能发挥的核心作用
        4.5.1 差序格局下强化车巴沟村落共同体意识
        4.5.2 市场化冲击下维系车巴沟村落共同体
        4.5.3 互惠原则下重构车巴沟村落共同体关系
    小结
5.车巴沟村落共同体的振兴策略
    5.1 发展共同体融合产业
        5.1.1 村落共同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1.2 促进村落共同体三产融合发展
    5.2 培育共同体乡土人才
    5.3 激活共同体独特文化
        5.3.1 物质文化
        5.3.2 非物质文化
    5.4 优化共同体生态空间
    5.5 构建共同体治理格局
        5.5.1 加强村落基础问题的解决
        5.5.2 加强德治文化体系
        5.5.3 加强法治体系
        5.5.4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体治理体系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04-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基本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甘肃甘南草原旅游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分析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
三、甘南生态环境与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析
    (一)甘南地区生态环境特征
    (二)甘南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分析
    (三)甘南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析
四、甘南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实践
    (一)甘南草原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政策支持
    (三)甘南草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经验
        1. 政府识别并发现了甘南草原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
        2. 当地牧民通过提供旅游服务扩展了草原的生态价值
        3. 企业通过研发和销售各类牦牛乳产品进一步实现了草原的生态价值
五、案例总结
六、案例启示

四、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甘南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雪域藏乡的美丽蝶变——甘南州深化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J]. 杨映琳,任旭东,顾昕,李海滨,白旺彩,牟瑞强,冉博文,穆军学. 发展, 2021(09)
  • [2]甘南牦牛产业生态圈建设路径分析[J]. 姜安印,马莉. 中国牛业科学, 2021(04)
  • [3]碌曲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周迪.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甘南州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加拉村为例[D]. 张继苹.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老芒麦开花时间变异分析及开花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D]. 郑玉莹. 兰州大学, 2021(11)
  • [6]生态文明视域下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1949-1959)[D]. 唐丕跃.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甘肃各市州的经济关系评价及产业合作空间探索[D]. 刘萍.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9]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共同体构建研究 ——以甘南州车巴沟为例[D]. 汤明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甘肃甘南草原旅游服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J]. 周一虹,郭建超. 会计之友, 2020(11)

标签:;  ;  ;  ;  

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甘南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