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第一季度发稿参考日历(论文文献综述)
付梦婕[1](2020)在《媒介治理视域下四川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洪永[2](2020)在《媒体融合时代都市报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文中指出由于媒介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发生转变。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势弱,造成报纸读者群体流失、经营渠道失效、影响力下降,生存环境被进一步压缩。其中,都市报作为完全市场化运作报纸类型,处境更为堪忧,迫于经营压力纷纷借力新媒体寻求突围机会。2014年,国家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按照这一要求,各地都市报纷纷加快媒体融合转型进程,改变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拓展分发渠道,建设全媒体传播格局。通过一系列提高媒体影响力措施,重新找回流失的市民群体,以期实现经营自救。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旗下“子报”贵州都市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该报在推进媒体融合的五个主要方面的现状、面临的问题,通过SWOT媒介分析,给出转型策略与建议。通过对贵州都市报的研究,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坚守传播价值,探索传统媒体新的经营方式,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赋能传统媒体发展,为其他处于类似境地的都市类媒体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篇论文的绪论章节,主要涉及论文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脉络。第二部分,涉及都市报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对都市报转型概况性的描述。一是报业转型与都市报的出现:都市报的出现与报纸特点,贵州都市报的诞生背景;二是媒体融合与都市报转型历程:当下媒体融合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趋势,不同时期都市报转型概况。第三部分,通过对背景的阐述,结合贵州都市报的访谈资料、数据回溯、文献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具体研究,讨论目前贵州都市报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第四部分,是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贵州都市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作分析判断。探讨媒体融合过程中媒体声誉、市场运作和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纸媒思维定势、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平台运维技术方面的劣势;融媒体政策红利、普惠性新技术、消费市场扩大带来的机遇;传播市场被瓜分、O2O巨头下沉所面临的挑战。第五部分,是根据前文对现状和问题分析,基于SWOT分析结果,再次基于媒体融合过程中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个方面,为贵州都市报转型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最后,对本文提出本篇论文的结语,包括笔者对都市报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思考,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
孙滨[3](2020)在《我国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现状分析 ——以成都注册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马拉松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赛事运营却不尽人意。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中国”目标与任务,加快推进成都市“世界赛事名城”的建设,本文通过对在成都注册(后文都称“在蓉注册”)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的数据整理,明确市场运营风险,分析运营困境之原因,并在组织管理、赛事业态、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些许建议,旨在为各马拉松赛事运营主体,特别是为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运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参与式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在蓉注册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运营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发现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公司在运营中普遍存在:运营主体对消费主体定位不明确,赛事特色不鲜明,赛事同质化严重;赛事运营盈利模式单一,赛事运营的风险程度高;赛事运营中标准化程度低,欠缺行业规范管理;赛事市场开发不全面,赛事的商业价值利用率低;运营公司对赛事IP把控能力不足,运营主体在运营中缺乏灵活性等问题。面对以上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所面临的困境与难点,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主要包括:细分消费主体,发展特色赛事,创新办赛模式;丰富赛事相关产品,助力赛事服务升级;提升运营团队专业素养,赛事运营标准化;拓展赛事业态,加强衍生品开发;摆脱版权依赖,打造自有赛事IP。
王烨[4](2019)在《颠覆式创新理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 ——以新京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时代,面临颓势的报业正探索多样化的转型路径以实现转型。借用熊澄宇教授(2006)的话:“所有的媒介都将向电子化和数字化靠拢”,我国传统媒体开始依靠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不断革新信息产品,丰富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但是,纵观我国报业市场,用户群体依然不断被来自社交媒体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巨头所分食,广告面临断崖式地下滑,传统的盈利模式也不再适用。传统媒体纷纷找寻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颠覆式创新理论原是由经济管理学领域的克里斯汀森教授提出,旨在解释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硬盘行业内企业跌宕更新的情况,后被引用至新闻传播学界。学者们认为,传统报业可以通过借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的内在逻辑而完成数字化转型,巩固其市场地位。新京报,自2003年进入北京市场起,短短十六年间,从一个当初并不被看好的媒体企业,快速成长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先锋。新京报是我国都市类报纸的代表,其转型的路径以及其转型背后的逻辑,代表了我国这一类报纸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方向。通过回顾新京报的转型历程,本研究认为新京报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与趋势,符合颠覆式创新理论的整体逻辑。据此,本文将尝试结合颠覆性创新理论,从技术、商业模式和价值网络三个维度出发,以我国报业转型中的北京都市类报纸代表——新京报为个案研究对象,实地调研与分析新京报创刊以来的历史背景、发展理念、操作实践与转型路径等方面的内容,总结新京报在转型过程中的经验,以期为我国其他都市类报纸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参考。本文有六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框架、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梳理与总结颠覆式创新理论、都市类报纸面临的困境以及新京报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研究经验。第三章围绕“技术颠覆”这一主题,从新闻生产的三个环节:采集、加工与分发,展现技术驱动下新京报新闻生产的变革,试图勾勒出新京报的技术图谱。第四章为传媒环境转变下的“商业颠覆”,分别从“广告定制与线下活动”、“版权合作”以及“传媒+资本”这三方面阐述新京报经营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第五章围绕新京报“价值网络的更新与扩张”,论述新京报作为媒体企业的价值网络演变历程与市场表现。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本研究认为颠覆式创新理论贯穿新京报转型全过程,通过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其价值网络地不断更新与发展,新京报已经将自身打造成为极具多元化、本土化、智能化的资源整合商与服务商。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中的创建小型独立机构、塑造企业文化等内容都为我国报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性意见。借助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红利,都市类报纸将再次迎来黄金时代。
徐佳[5](2016)在《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的诞生是信息革命背景下,人类社会、个体及我们生存的世界都在全方位数据化的必然结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的数据已成为各行各业竞争和转型的依据,传统媒体也不例外。除了新闻消息、新闻报道和新闻调查等基本信息传播方式外,传统媒体必须运用全新的信息生产、传播手段和多元化整合的技术,来实现传递信息。新媒体是以传统媒体为基础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随着内容优势在传统媒体身上逐渐削弱,新媒体在原创新闻的质和量上都逐步超越了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发展的,继承其信息优势、维系其影响力,正一步一步成为主流媒体。本文首先描述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然后就新媒体的优势特点进行说明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接下来的主要内容是新媒体代表业务IPTV的相关分析与设计,最后从内容思路创新、技术开发运用、以及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利用大数据进行媒体转型的一些见解。大数据时代,媒体转型和发展既需要技术保障也需要策略方针作指导,转型之路必将艰难而漫长,未来媒体的整体格局必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肖圆圆[6](2018)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研究报告 ——以花溪大学城五所主要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当前,在我国媒介融合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校园媒体作为高校政治宣传、舆论引导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正面临着管理方面需要加强、体制机制需要改善、媒介融合需要推进等诸多问题。现阶段,如何更好地整合提升大学城高校校园媒体,丰富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拓宽校园媒体的传播渠道,增强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促进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以花溪大学城五所主要大学校园媒体为例,以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校方微信号等校园媒体为考察研究范围,分析花溪大学城五所高校校园媒体运行的基本现状,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城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本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研究背景的分析,提出在媒介融合上升至国家层面后,高校校园媒体如何紧跟时代、行业和学校的发展进行整合提升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校园媒体在现阶段进行整合发展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价值与创新点,同时对媒介融合、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等相关概念以及研究假设、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系统分析五所高校校园媒体的类型和数量、传播内容与效果、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对花溪大学城五所大学校园媒体的现阶段运行情况以及媒介融合状况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指出五所高校校园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其有利因素,包括受众群体稳定、受众特征相似且需求较为统一、传播渠道与平台具有保障性、地理位置具有接近性、媒体融合便利性、大数据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不利因素有传播效果多以单向传播为主,校园媒体各自为营,缺乏融合发展的主动性,机构设置不合理、传媒设施不完善,管理机制落后、采编力量薄弱且积极性不高,资金来源单一且数量不足等,并由此探讨其整合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第四、五部分,论证了花溪大学城五所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主要措施和保障体系。重点论述了整合发展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校内媒体整合发展和推进大学城媒介资源共享的校际整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并从决策机制、人才队伍、资金来源、设施技术、运行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其保障体系,为花溪大学城五所主要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涂佳楠[7](2018)在《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1919-1949年期间产生的汉语新词语进行了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该时期新词语的外部表现,新词语的来源及创制方式,新词语的语素表义特征以及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多方面影响。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新词语相关的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内容、材料来源及方法。首先对新词语进行了界定,并且简述了新词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考察了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的外部概况:该时期新词语从新质要素上看,属于新造词;从词类上看,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从音节数量上看,以双音节词为主,三音节词语发展迅猛。第三章,考察了新词语的各种来源:社会方言词方面,新词语以经济类和科学技术类专业领域的术语扩展为主体,以政法类和生命医药类为辅助,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以政治类为主的新词语来源格局存在较大差异。外来词方面,日语和英语是外来词两大主要来源,尤其以日语借形词最为突出,英语方面则以音译类外来词为主。地域方言方面,以北方方言和吴方言为主,这两大方言区是汉民族共同语基本词汇吸收汉语方言词的主要来源。第四章,考察了新词语创制所使用的造词法。该时期新词语的造词法既体现了对既有汉语造词法的继承,又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某些造词法的内部特征有所改变,从造词数量上看,语素组合是该时期主要使用的造词方法,其中类推仿造发展尤为突出。第五章,考察了新词语的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语素的非线性组合特征较强,是新词语中语素主要的表义方式,语素的线性组合一直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具有直接性和稳定性,但不是主流的表义方式。此外,语素的表义特征和表义量都与造词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第六章,考察了新词语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使得汉语语素在构词能力方面发生强弱变化,同时为现代汉语语素系统增添了新语素和语素新义。文中建立了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并以此作为本文计量研究的基础。本文以词典为基本材料对新词语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大公报1902-1949》全文数据库作为词语测查的语料库。整理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词语造词系体,在归纳新词语造词法的基础上,探究语素义与造词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个现代汉语史的整体思路出发,将现代汉语各时期的词语发展情况进行历时比较,从而对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分析。
刘伟[8](2018)在《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礼逊作为基督新教首位来华传教士,在清政府教禁森严的背景下,借助文字传教、教育传教、医药传教等多种方法开展对华传播。其中,他探索开创了新闻传教,先后创办或者推动、参与创办共达6份中英文报刊,投入精力多,持续时期长,历史影响大,不仅推动了新教传教事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篇占据了重要位置。本论文围绕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尤其是新闻传教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论文共分5章。第一章分析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背景。第二章围绕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分析马礼逊新闻传播策略的确立与尝试。第三章研究英文季刊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中搜闻》)的办刊情况和面向英语世界的迂回传播特征。第四章聚焦马礼逊人生最后7年的新闻传教活动,包括参与The Canton及egister(《广州纪录报》)编辑,推动创办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直接创办《杂闻篇》和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ica(《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指出其从传教事业巅峰回落而欲借助新闻传教活动重振辉煌的最后挣扎和努力尝试。第五章对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进行总结,包括总体回顾以及评价其新闻传教活动的特点和影响。论文研究起草过程中,着力收集上述6份中英文报刊原文,通过分析第一手资料文本内容,研究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实践。主要提出以下观点:第一,马礼逊创建了新闻传教策略。这一策略既继承耶稣会文字传教的传统,又借鉴运用了 19世纪初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报业发展成果,开创了基督教对华传播的新模式,丰富了基督教对华传播实践,也为中国近代新闻史的开篇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新闻传教活动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年—1822年)持续7年办刊,扩大了欧美国家对来华传教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为马礼逊在英国及欧洲树立了崇隆声誉,也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第二阶段(1827年至1834年)马礼逊传教事业 巅峰开始下落,由盛转衰,尽管他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新闻传教活动,但终因积劳成疾去世而中止。其新闻传教活动,既是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门户洞开前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马礼逊20多年在华生存状态的客观写照。第三,细致研究《印中搜闻》影印本第一手资料,提出《印中搜闻》通过面向英语世界传播,吸引西方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和在华传教艰难状况的同情,增进对伦敦会中国传教事业的支持,起到迂回传教的成效。《印中搜闻》是19世纪初期唯一出于向中国传教目的而创办、并以过半篇幅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刊物,虽然中国新闻史对之提及甚少,但理应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第四,对与马礼逊有关的一些史实问题作出探究和澄清。其一,《印中搜闻》的性质定位。该刊编辑方针经历三次较大调整,由最初以宗教性为主转到宗教性、世俗性并重,继而转向世俗性为主、兼顾宗教性,其传教刊物的色彩不断淡化,但传教的使命始终没有卸下。其二,翻查《广州纪录报》并未发现《论出版自由》(The Press)原文,只找到一篇题目相似但内容不同的TThe Pressin Cina。因此,对过往认为马礼逊在《广州纪录报》上发表最早扞卫言论自由文章的观点提出疑问。其三,对《依湿杂说》就是The Evangelist and Miscellanea Sinaca的观点作出澄清。从《依湿杂说》出版时间看,与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倒是在内容上有某种关联。
马晚[9](2017)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独立书店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独立书店为研究主体,探讨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营销策略转变。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行业在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表现出内容、渠道和终端多层面的融合,从而打破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泾渭分明的界限,使读者和消费者转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并形成新的需求。这也正是独立书店转变营销策略、谋求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同时,经历过倒闭风潮后,独立书店凭借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得到了国家及社会的支持。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探讨独立书店如何抓住数字及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适应读者及消费者的新需求,转变营销策略,谋求生存发展。本文将市场营销学理论中4P理论向4C理论的转变,作为独立书店营销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调查法,对消费者需求、独立书店的营销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通过个案研究法,对独立书店营销策略转变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独立书店营销策略的转变方向,及其策略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和思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对独立书店的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其特质及文化价值。第二部分为第二至三章,主要从实证及理论层面上,分析独立书店营销策略转变的背景条件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第四至七章,对独立书店当下典型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并研究独立书店的文化产品组合策略、个性体验营销策略、宣传推广的多元化策略以及文化营销策略。第四部分为结论,概括总结出媒体融合背景下,独立书店营销策略的转变方向,并提供思路及借鉴。
马玉霞[10](2016)在《框架理论视角下《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臧国仁学者的高、中、低框架理论为依据,运用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对330篇英文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分析。论文对《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报道概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纵向方面对《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进行了历时性研究,尝试总结出该报23年报道框架的变迁。研究显示,23年间《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的新闻框架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迁,即报道议题呈现从单一到丰富;报道倾向性从负面到中性;报道框架从“政治框架”向“经济框架”转变。本文结合研究对国内财经媒体的上市新闻报道提出了两方面启示,一方面国内财经媒体应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国内财经媒体应推进报道的国际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二、2003年第一季度发稿参考日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第一季度发稿参考日历(论文提纲范文)
(2)媒体融合时代都市报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研究 |
(二)新媒体产品的规划研究 |
(三)新闻采编业务转型研究 |
(四)经营思路上的转型研究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都市报转型发展历程 |
一、报业转型与都市报的出现 |
(一)都市报的出现与报纸特点 |
(二)贵州都市报的诞生 |
二、都市报转型与媒体融合 |
(一)都市报转型 |
(二)媒体融合 |
第二章 贵州都市报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
一、内容融合 |
(一)立体化内容 |
(二)本地化内容 |
(三)个性化内容 |
二、渠道融合 |
(一)自建渠道 |
(二)第三方渠道 |
三、平台融合 |
(一)采编平台 |
(二)分发平台 |
(三)技术平台 |
四、经营融合 |
(一)广告市场 |
(二)生活服务市场 |
(三)媒体服务市场 |
五、管理融合 |
(一)机构设置 |
(二)人员队伍 |
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SWOT分析贵州都市报融合转型 |
一、转型优势 |
(一)媒体影响力 |
(二)市场化运作能力 |
(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 |
二、转型劣势 |
(一)传统纸媒运营思维定势 |
(二)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单一 |
(三)平台运维技术能力薄弱 |
三、转型机会 |
(一)融媒体建设机遇 |
(二)普惠性技术赋能 |
(三)消费市场的扩大 |
四、转型威胁 |
(一)传播市场被瓜分 |
(二)O2O巨头下沉 |
第四章 贵州都市报融合转型策略与建议 |
一、内容升维 |
(一)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原创内容 |
(二)深耕本地内容,充实拓展内容 |
(三)内容服务形式,进化采编团队 |
二、渠道升级 |
(一)读者存量转移,迁移报纸流量 |
(二)移动优先战略,渠道主次分明 |
三、平台升格 |
(一)培育自主可控分发平台 |
(二)打造智慧媒体技术平台 |
四、经营升效 |
(一)拓展多元经营渠道 |
(二)升级“新闻+服务”模式 |
(三)IP资源品牌化运作 |
五、管理升质 |
(一)优化机构设置 |
(二)转变考核机制 |
结语 |
一、关于都市报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思考 |
二、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我国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现状分析 ——以成都注册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对于国内马拉松赛事现状的研究 |
2.1.1 什么是马拉松 |
2.1.2 马拉松赛事现状的研究——全领域 |
2.1.3 马拉松赛事现状的研究——不同视角下 |
2.1.4 马拉松赛事现状的研究——个别IP案例 |
2.2 对于国外马拉松赛事发展的研究 |
2.2.1 对于国外优秀马拉松赛事的研究 |
2.2.2 对于日本马拉松赛事经验的研究 |
2.3 对于公司运营的研究 |
2.3.1 什么是公司运营 |
2.3.2 国内对于公司运营的现状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1 研究方法 |
3.1.1 问卷调查法 |
3.1.2 参与式观察法 |
3.1.3 专家访谈法 |
3.1.4 文献资料法 |
3.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对象 |
4 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现状分析 |
4.1 国内马拉松赛事发展相关政策 |
4.2 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状况调查分析 |
4.2.1 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规模 |
4.2.2 国内各规模马拉松赛事发展状况 |
4.2.3 国内马拉松赛事公司运营乱象 |
4.3.4 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状况 |
4.3 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现状 |
4.3.1 赛事市场向好发展,赛事运营收入稳增 |
4.3.2 中小型赛事占比高,市场运营前景较乐观 |
4.3.3 规模赛事产能过剩,赛事运营竞争压力大 |
4.3.4 运营收入趋于减缓,运营创收模式单一 |
4.3.5 赛事运营乱象频出,急需加强行业监管 |
5 在蓉注册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运营现状分析 |
5.1 成都马拉松赛事发展相关政策 |
5.2 在蓉注册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状况调查分析 |
5.2.1 在蓉注册的赛事公司运营团队情况 |
5.2.2 在蓉注册的赛事公司接受投融资的现状 |
5.2.3 在蓉注册的赛事公司运营规模赛事发展趋势 |
5.2.4 在蓉注册的赛事公司赛事运营空间 |
5.2.5 在蓉注册的赛事公司运营赛事体系状况 |
5.3 在蓉注册的赛事公司赛事运营案例系统对比分析 |
5.3.1 通过赛事的报名费定价分析赛事运营市场 |
5.3.2 通过赛事收支与收益状况分析赛事的抗风险能力 |
5.3.3 通过赛事运营支出结构分析赛事运营各环节 |
5.3.4 通过赛事衍生物与配套活动分析商业开发状况 |
5.4 在蓉注册的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运营现状 |
5.4.1 赛事数量呈大幅度增长,赛事发展迎来新机遇 |
5.4.2 赛事运营团队较年轻化,新职业正引领新就业 |
5.4.3 市场同质化较为严重,商业化运作有待探索 |
5.4.4 赛事运营专业素养偏低,赛事品质有待提高 |
5.4.5 赛事公司投融资率较低,商业模式有待完善 |
5.4.6 中心城市内竞争激励,赛事空间发展不均衡 |
5.4.7 赛事招募遇到瓶颈,赛事定价仍需更合理 |
6 案例分析——以J赛事运营公司为例 |
6.1 J赛事运营公司简介 |
6.2 J赛事运营公司运营现状分析 |
6.2.1 通过运营管理职能分析J公司运营现状 |
6.2.2 通过J公司2019年财务报表分析运营现状 |
6.3 通过SWOT分析J公司连续举办5年赛事运营现状 |
6.3.1 S-J公司连续举办5年赛事优势分析 |
6.3.2 W-J公司连续举办5年赛事劣势分析 |
6.3.3 0-J公司连续举办5年赛事机遇分析 |
6.3.4 T-J公司连续举办5年赛事威胁分析 |
6.4 J赛事运营公司运营现状 |
6.4.1 运营基础较完善,财政支持逐年增加 |
6.4.2 管理组织欠灵活,团队赛时效率不佳 |
6.4.3 合同资金回笼慢,短期还债能力较弱 |
6.4.4 规模化发展受限,赛事招商进展不顺 |
6.4.5 同行业竞争残酷,赛事成长空间不足 |
7 小结与建议 |
7.1 小结 |
7.1.1 同质化竞争激烈,消费定位不明确 |
7.1.2 盈利模式较单一,赛事运营风险大 |
7.1.3 行业内乱象频发,专业化水准不足 |
7.1.4 赛事开发不全面,商业价值程度低 |
7.1.5 赛事IP把控不足,运营缺乏灵活度 |
7.2 建议 |
7.2.1 细分消费主体,发展特色赛事 |
7.2.2 融合产业发展,助力赛事升级 |
7.2.3 提升专业素养,规范赛事运营 |
7.2.4 拓展赛事业态,加强外衍开发 |
7.2.5 摆脱版权依赖,打造自有IP |
8 结合建议的实例运用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 |
1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2 附件 |
附件一: 调查问卷 |
附件二: 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三: 2018年四川省规模赛事统计表 |
附件四: 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注册赛事一览表 |
附件五: J赛事运营公司2019前三季度财务报表数据 |
(4)颠覆式创新理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 ——以新京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颠覆式创新理论:技术、商业模式与价值网络 |
第二节 都市类报纸面临的困境 |
第三节 新京报的数字化转型 |
第三章 技术“颠覆”:新京报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 |
第一节 新闻采集方式的技术改进 |
第二节 新闻加工模式的技术变革 |
第三节 新闻分发渠道的技术开拓 |
第四章 商业“颠覆”:新京报经营模式的创新 |
第一节 广告定制与线下活动 |
第二节 版权合作 |
第三节 创客活动 |
第五章 价值主张“颠覆”:新京报价值网络的演变 |
第一节 竞争进入市场:精英化、高端化、专业化 |
第二节 产品迭代更新:数字化、深度化、社交化 |
第三节 合作拓展融合:移动化、平台化、共享化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颠覆式创新理论贯穿新京报转型全过程 |
第二节 新京报转型实践具有普遍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数据 |
1.1.2 传统媒体的现状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电视媒体的发展 |
2.1 近年来电视媒体行业的发展情况 |
2.1.1 2015年电视媒体行业市场相关数据 |
2.1.2 电视媒体内容的收看习惯变化 |
2.1.3 2015 年前三季度电视媒体收视竞争格局 |
2.1.4 电视媒体市场的新发展趋势 |
2.2 新媒体的概念介绍及生存发展预测 |
2.2.1 新媒体的概念 |
2.2.2 新媒体的特点 |
2.2.3 新媒体的优势 |
2.2.4 新媒体的发展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PTV业务的相关分析及设计 |
3.1 IPTV系统的概念及种类 |
3.1.1 什么是IPTV系统 |
3.1.2 视频原理及基础 |
3.1.3 IPTV的业务种类 |
3.1.4 视频编码及宽带需求 |
3.2 IPTV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设计 |
3.2.1 SQM |
3.2.2 TVMS |
3.2.3 IPTV系统典型网络架构设计 |
3.2.4 后台支撑层 |
3.2.5 业务管理层 |
3.2.6 业务控制层 |
3.2.7 网络服务层 |
3.3 IPTV端到端业务实现思路 |
3.3.1 单播业务 |
3.3.2 组播业务 |
3.3.3 机顶盒开机登录流程 |
3.3.4 IPTV用户认证方案的选择 |
3.3.5 STB接入网络 |
3.3.6 STB接入IPTV系统 |
3.3.7 STB获取开机画面 |
3.3.8 IPTV组网方案——请求调度流程 |
3.3.9 STB升级流程 |
3.3.10 访问调度的实现——EPG访问调度流程 |
3.4 IPTV VOD业务点播流程 |
3.5 点播业务发布流程 |
3.6 IPTV直播业务点播流程 |
3.7 江苏IPTV的页面风格及内容结构 |
3.7.1 EPG设计 |
3.7.2 IPTV的内容结构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视媒体如何利用大数据转型 |
4.1 三网融合 |
4.1.1 三网融合的概念 |
4.1.2 三网各自的优势 |
4.1.3 三网融合的好处及必然性 |
4.1.4 三网融合的技术实现方式 |
4.1.5 三网融合的发展 |
4.1.6 三网融合前后业态变化对比 |
4.2 媒体融合——三网融合的延续 |
4.2.1 媒体融合的概念 |
4.2.2 媒体融合的发展 |
4.2.3 媒体融合的途径 |
4.3 广电行业自身特点 |
4.3.1 广电行业的劣势 |
4.3.2 广电行业的优势 |
4.4 电视媒体利用大数据转型的思路 |
4.4.1 转型基础 |
4.4.2 转型发展 |
4.4.3 转型关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研究报告 ——以花溪大学城五所主要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依据、方法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阐释 |
(一)媒介融合 |
(二)校园媒体 |
(三)整合传播 |
三、研究假设及方法运用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三)研究方法运用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 |
(一)价值和意义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花溪大学城五所大学校园媒体资源调查与现状描述 |
一、校园媒体形态数量与类型 |
二、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及效果 |
(一)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定位与设置 |
(二)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 |
三、校园媒体的运行情况 |
(一)校园媒体的组织与管理 |
(二)校园媒体运行的基本条件 |
(三)校园媒体的发行量与受众面 |
(四)校园媒体融合情况 |
第三章 花溪大学城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条件分析 |
一、有利条件分析 |
(一)受众群体基本稳定 |
(二)受众特征相似且需求比较统一 |
(三)传播渠道与平台具有保障性 |
(四)地理位置的接近性 |
(五)媒体融合的便利性 |
(六)社会化媒体的融合趋势推动 |
(七)贵州大数据的发展 |
二、不利因素分析 |
(一)传播效果不理想,多以单向传播为主 |
(二)校园媒体各自为营,缺乏融合的主动性 |
(三)机构设置不合理,传媒设施不完善 |
(四)管理机制落后,采编人员积极性不高 |
(五)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支撑单薄 |
第四章 花溪大学城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
一、整合发展的目标定位 |
(一)明确信息传递功能,提供丰富校园资讯 |
(二)强化宣传功能,注重舆论引导 |
(三)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文化育人 |
(四)建设媒体融合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
二、整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以网络为基础的校内媒体整合发展 |
(二)推进媒介资源共享的校际整合发展 |
第五章 花溪大学城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
一、成立有效的顶层决策指挥机构 |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传媒队伍 |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媒体设施配备 |
四、健全和优化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A:授权研究与成果采用批示文件 |
附录B:调查问卷 |
附录C:深度访谈 |
(7)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1.2.1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
1.2.2 现代汉语词汇史的分期 |
1.2.3 早期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
1.3 新词语研究中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材料来源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和类型考察 |
2.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统计 |
2.1.1 《汉语大词典》新词语的选取 |
2.1.2 其他词典专着中新词语的选取 |
2.1.3 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 |
2.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词类 |
2.2.1 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 |
2.2.2 新词语词类分布格局的几点分析 |
2.3 1919-1949年新词语的音节数 |
2.3.1 考察的标准 |
2.3.2 考察的结果及分析 |
2.3.3 三表对比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源流考察 |
3.1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
3.1.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
3.1.2 语域陪义的强弱变化 |
3.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体来源 |
3.2.1 口语来源的新词语 |
3.2.2 书面语来源的新词语 |
3.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外来词 |
3.3.1 外来词的界定 |
3.3.2 来源语言 |
3.3.3 语域类别 |
3.3.4 引入方式 |
3.3.5 1919-1949年外来词的特点 |
3.4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方言词 |
3.5 小结 |
第4章 1919-1949年新词语造词法研究 |
4.1 关于汉语造词和造词法 |
4.2 1919-1949年新词语运用的造词法 |
4.2.1 音义结合 |
4.2.2 语素组合 |
4.2.3 词缀类推 |
4.2.4 修辞改造 |
4.3 小结 |
第5章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考察 |
5.1 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研究 |
5.2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基本类型 |
5.2.1 见素知义 |
5.2.2 以素求义 |
5.2.3 构词语素附带提示词义 |
5.2.4 构词语素完全不显示词义 |
5.3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义的表义特征 |
第6章 1919-1949年新词语对现代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 |
6.1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的构词能力分析 |
6.2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新语素 |
6.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滋生语素义 |
6.4 1919-1949年语素新义的产生方式及变化特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背景 |
第一节 早期基督教来华传播 |
第二节 马礼逊来华前的中国对外关系 |
第三节 马礼逊入华 |
第二章 对华新闻传教活动的初步展开 |
第一节 新闻传教的策略确立 |
第二节 对华新闻传教的肇始: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
第三节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历史影响 |
第三章 《印中搜闻》:面向英语世界的迂回新闻传教努力 |
第一节 《印中搜闻》创刊背景及经过 |
第二节 《印中搜闻》内容分析 |
第三节 《印中搜闻》传播特征分析 |
第四节 《印中搜闻》的传播效果与影响 |
第四章 对华新闻传教活动的艰难延续 |
第一节 重返中国后陷入艰难处境 |
第二节 参与和推动创办两份英文刊物 |
第三节 亲力亲为:马家印刷所的办报活动 |
第五章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评价 |
第一节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总述 |
第二节 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的特点 |
第三节 马礼逊新闻传教活动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媒体融合背景下独立书店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独立书店的概念界定及文化价值 |
第二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独立书店营销背景及条件的转变 |
2.1 国家政策及社会文化宏观环境变化 |
2.2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行业市场环境变化 |
2.3 读者习惯与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
2.4 独立书店自身营销策略的转变趋势 |
第三章 从 4P到 4C:独立书店营销策略的理论基础转变分析 |
3.1 产品策略向消费者需求策略的转变 |
3.2 价格策略向消费成本策略的转变 |
3.3 渠道策略向便利性策略的转变 |
3.4 促销策略向沟通策略的转变 |
第四章 独立书店满足消费多层次需求的文化产品组合策略 |
4.1 独立书店营销立体化的“1+X”营销模式 |
4.2“1+X”模式:从文化消费环境到文化阅读公共空间 |
4.3 跨界整合营销发展文化消费综合体 |
第五章 基于独立书店特色品牌的个性体验营销策略 |
5.1 独立书店特色化发展的读者及书店差异化定位 |
5.2 差异化定位下独立书店的个性化精准营销 |
5.3 特色化下加强品牌忠诚度的个性体验营销 |
第六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独立书店营销推广的多元化策略 |
6.1 利用网络进行社会化媒体营销推广 |
6.2 独立书店的特色文化活动营销推广 |
6.3 入驻网络平台拓展营销推广渠道 |
第七章 延伸独立书店职能的文化营销策略 |
7.1 拓展书店功能,服务城市文化建设 |
7.2 独立书店的人文环境资源扩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框架理论视角下《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概况分析 |
2.1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发展历程 |
2.1.1 概念界定:赴美上市报道 |
2.1.2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简况 |
2.2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概况 |
2.2.2 报道基本数据分析 |
2.2.3 报道话语倾向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框架变迁分析 |
3.1 样本的选取 |
3.2 高层框架对比分析 |
3.2.1 类目构建 |
3.2.2 报道题材对比分析 |
3.2.3 消息来源对比分析 |
3.2.4 报道主题对比分析 |
3.2.5 主题倾向性对比分析 |
小结 |
3.3 中层框架对比分析 |
3.3.1 类目构建 |
3.3.2 中层次结构对比分析 |
3.3.3 新闻图式结构对比分析 |
小结 |
3.4 低层框架对比分析 |
3.4.1 类目建构 |
3.4.2 关键词对比分析 |
3.4.3 引语对比分析 |
小结 |
3.5 报道框架变迁分析 |
3.5.1 报道议题呈现从单一到丰富 |
3.5.2 报道倾向性从负面到中性 |
3.5.3 报道框架从“政治框架”到“经济框架” |
第4章 结论与启示 |
4.1《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框架呈现 |
4.1.1 新闻专业主义下的客观平衡报道框架 |
4.1.2 意识形态下的偏见冲突报道框架 |
4.2 对国内财经媒体的启示 |
4.2.1 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
4.2.2 推进报道的国际化,提升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样本公司赴美上市概况 |
附录B 《华尔街日报》样本标题列表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2003年第一季度发稿参考日历(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治理视域下四川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D]. 付梦婕.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2]媒体融合时代都市报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D]. 洪永.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3]我国中小型马拉松赛事运营类公司现状分析 ——以成都注册公司为例[D]. 孙滨.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7)
- [4]颠覆式创新理论视域下的报业转型 ——以新京报为例[D]. 王烨. 深圳大学, 2019(09)
- [5]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转型研究[D]. 徐佳.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6]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研究报告 ——以花溪大学城五所主要大学为例[D]. 肖圆圆. 贵州民族大学, 2018(12)
- [7]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 涂佳楠. 河北大学, 2018(12)
- [8]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D]. 刘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9]媒体融合背景下独立书店的营销策略研究[D]. 马晚. 北京印刷学院, 2017(03)
- [10]框架理论视角下《华尔街日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报道研究[D]. 马玉霞. 北京工商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