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为[1](2021)在《拉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初中物理课程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为社会全方位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新动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成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视点,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当下所有师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信息素养已成为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的新内容。为了培养信息化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早已在各种出台的文件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力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西藏拉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以及拉萨市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拉萨市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都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此阶段,全国范围内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要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瓶颈,第一,要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教育和教学中;第二,研究的重点应从笼统整合转移到信息技术与各阶段具体的学科上来,以便更多的教育从业者深入了解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避免无从下手的现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度。因此,为了了解近年来西藏拉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有必要深入到具体学科了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了深入了解拉萨市整合情况,第一,在查阅文献和访谈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电教馆工作人员、拉萨市教育局教育基础科工作人员、一线教师的基础上,梳理了西藏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和拉萨市初中建设情况,同时和导师以及同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后完成两份信效度良好且适合调查拉萨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的问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第二,通过对实施调查后获得的520份学生问卷、89份教师问卷和发放问卷时获取的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拉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中还存在着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物理意识不强;教师对整合的内涵、目的和理论认识不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现有的相关培训质量和数量与教师需求不匹配一系列问题。第三,根据发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教师树立正确且全面的整合观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继续加大投入;增加培训的数量并注重培训的质量。第四,结合发现的问题和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简单的教学案例并实践分析。第五,整理研究结论,总结研究不足和进一步展望研究,以期向西藏自治区教育相关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为西藏其他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完善提供启发和帮助。
林坤[2](2019)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苗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建设改革中,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与适宜的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有利于建设学校特色课程,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并可持续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本研究围绕着苗族文化课程的课程实践,探索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进行整合和建设。在本研究中,主要以西部省区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G校为研究个案,通过观察和分析该校苗族文化课程设置、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思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础、条件及逻辑框架,在此逻辑框架下,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与设计,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及评价等基本策略。通过研究发现:1.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传统课程资源的容量将会得到扩充,课程内容更多元、课程表现形式更多维、课程教学方式更多样……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课程结构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苗族文化经验、苗族文化活动在课程中得到更多的呈现,传统“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得到改善。2.数字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的整合,并非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辅助教学,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而是要将信息技术适宜地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学习环境创设、课程内容建构、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全过程之中,在这种深度的整合中,拓展课堂空间和时间,在提高学习者苗族文化素养、能力的同时,帮助课程参与者获得更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实现“1+1>2”的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在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的特点与信息技术、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匹配性”“适宜性”等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经验性、活动性特征突出的课程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获取更多直接经验或接近直接经验的条件。将信息技术恰当应用于课程内容具有“非语言符号”性、动态性特征的课程中,可以丰富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用最便捷的方式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于适宜具身化、创生性教学方式的课程之中,可以延展学习体验,丰富学习经验,帮助学习者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建构知识。4.在充分把握苗族文化课程特征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库。这是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重要资源基础,包括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库,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适宜课堂教学、适宜活动课程、适宜网络化学习、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等。5.应结合课程及实践环境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合理的应用苗族文化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策略及方法(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选择、组织信息化教学内容,探索苗族文化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网络化学习、移动学习策略等),并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苗族文化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中,实现科学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如分析信息化课程管理平台的内容、功能及用户,探讨UML用例视图、网络在线课程、微课程信息化管理策略,探讨在线学生成绩管理、搜集学习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等信息化评价策略等。
曾清[3](2019)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研究 ——以TCA多元化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下,对于中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来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中学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与趋势。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目前,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运用越来越频繁,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老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探求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新的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本文旨在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合,发现其中存在的教学资源不配套、作文教法和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提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能力导向(Textbooks resources,classroom teaching and ability oriented,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首先,文章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阐述。接着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明确了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然后,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作文整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配套的分层教学资源库平台、学生测评系统、反馈系统并优化课堂作文教学的教法与评价方式。最后将构建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实施与反馈,进行数据收集、评估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展望其未来并分析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曹玉超[4](2019)在《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文中指出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做了系统分析,通过对青岛市西海岸新区7所初中学校的调查和分析,梳理了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信息态度不够积极,信息知识发展层次不均衡,信息能力良莠不齐,信息道德自律意识不足;专业知识素养存在薄弱之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素养缺失;科研信息意识不强,终身学习信息能力有待提高。影响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校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淡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力度不够,信息素养评价反馈机制缺失,信息素养培训效果不尽人意;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现状与发展需求相冲突,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国际视野缺乏,教师终身学习理念不强。最后,本文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切实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学校应努力营造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构建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机制,合理优化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教师个人要强化信息意识、更新信息观念,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李绚[5](2019)在《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和产生的影响随处可见。牢固掌握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个高中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新的挑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当前的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主题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另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由于学科本身的性质与特点,使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统整成为必然。而课程统整也正是当前国家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改革形式。因此,本研究中,笔者积极融入课程统整的理念,在课程统整的理念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统整,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使学生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知识同时掌握的双重目标,以及达到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论文中,笔者首先对国内外课程统整及主题式教学的相关文献认真梳理,明确研究现状。紧接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做了解读并对教材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对自己所在学校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调研与分析,尝试总结和提出了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原则与设计流程,并设计了具体案例开展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案例实施前后学生学习情况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个别老师访谈情况的分析,得出课程统整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多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满意度的研究结论。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卢欢[6](2015)在《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评 ——基于期刊文献视角》文中指出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许多学者对其新颖的表现形式产生浓厚兴趣,相继展开探讨研究。回顾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大多只是将专着书籍当作学术研究的工具,并没有认识到期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忽略了其本身的研究价值。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历经十几年,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是缺乏对这些文献的系统分析和揭示。有的研究虽然涉及期刊文献,但研究的内容不够深入,计量统计也只停留在表面。文献是某个研究问题成长轨迹的记载,所以通过文献的统计分析将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脉络,更深刻地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更准确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未来和趋势,探究问题解决途径。本研究以CNKI为搜索平台,分别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7种专有名词为关键词和篇名检索2002——2014年论文,并从中删除会议通知、评述以及不符合主旨的会议论文,最终确定388篇研究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等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每年的发表数量、主题、论文着者数量及合作情况、研究机构、核心期刊分别作了统计调查和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脉络、研究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思考和启示。
曾勇[7](2014)在《浅析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师教、学生学及教学环境构建的工具。然而,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着某些"误区"。本文在分析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以及其出现的成因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王月红[8](2011)在《新课改下新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令学校教育走上了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则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目标是一致的,即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由培养经验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促进全国各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活动成为热门话题。新疆是我国教育薄弱地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优势,促进学习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成为缩短新疆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的突破口。新疆各个中小学校应好好抓住这次机遇,将压力变为动力,积极开展整合活动,改善当地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学校硬件设施及软件资源建设是活动实施的基础,没有硬件设备的支持,整合就像没有打地基而直接建设房屋的活动一样,终究失败,因此硬件环境建设是新疆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整合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学组织者教师,对象是学生,那么在整合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有灵魂个体的作用,使其为整体活动而服务,也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学校硬件设备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新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从而发现新疆地区整合的问题,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及建议,推进我国新疆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步伐。本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的信息化设备状况及硬件环境进行的调查,主要包括学校生机比、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建设等情况,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又对教育一线教师的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教育技术能力、理论观念等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因素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新疆地区整合现状,发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1.新疆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优质资源缺乏,2.经济不发达,信息化教学设备严重不足,3.学校设备管理制度不规范,4.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知肤浅,5.教师使用媒体追“风”赶“潮”,只用技术不管效果,6.与中东部地区教育质量的差距,只重视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7.中小学面广点多、教师集中培训成难题,8.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9.学生信息技能水平低,对信息技术理解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疆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如: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硬件学习环境;二、建设校园网,实现校校通;三、建设教学资源库、合理使用资源;四、规范管理制度,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提高保障;五、加强师资建设,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比重;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七、转变学生已有观念;八、增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九、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和整合活动作好师资准备;十一、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以素质教育为标准衡量教学成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长久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新疆教育送去一缕阳光。
杜建荣,张有录[9](2010)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有效应用于农村中小学,关键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体实施情况和效果也就必然取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为农村中小学教
魏会廷[10](2010)在《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对教育的思想观念、终极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教育部明确了“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自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项核心内容。高中是中学时期的高级阶段,各方面的条件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活动。而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高低无疑对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至目前,在对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理论界和实践者更多关注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或学校主导的“培训”模式。培训的组织者更多注重的是培训的整体规模和效益,培训也往往是单向传递,具有模式单一、针对性差等弱点。受训的教师更多是受支配的、被动应付的、消极的,这都成为制约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断提高的瓶颈。随着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深入,高中教师自主发展被提上日程,引起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取向发生转变,从被动“培训”走向主动“学习”,实现培训学习,进行自我培养。自我培养更多关注高中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挖掘高中教师内驱力和自律性,提高高中教师学习力,它成为了有效提高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关注焦点和最终诉求。本研究从高中教师微观个体这一主体出发,把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决定性力量——高中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视角,关注、激发和挖掘高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总结、吸收、创新传统的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训”的基础上,拟通过对多所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现状及其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调查和思考,探索一条适合高中工作条件和高中教师自身条件的自我培养策略,不断建构、提高和培养高中教师自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易操作、易普及的草根模式。论文共包含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共六章的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研究的目标与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在对高中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地位认识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含义和体系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特点、阶段和现状进行了总结,引出对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三章全面阐释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含义、依据、目标、意义等。第四章制定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在对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的含义、制定原则介绍的基础上,全面对自我培养进行规划、架构、管理。第五章通过个案研究,对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进行检验。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的成果和创新之处,提出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初中物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
1.1.2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3 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设概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信息技术”概念 |
2.1.2 “课程整合”概念 |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理论 |
2.2.4 创造性思维理论 |
第三章 拉萨市初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
3.1 研究目的与对象 |
3.2 问卷编制与实施 |
3.2.1 问卷的编制 |
3.2.2 调查的实施 |
3.3 访谈对象与实施 |
3.3.1 访谈对象 |
3.3.2 访谈实施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1 学生数据统计分析 |
3.4.2 教师数据统计分析 |
3.4.3 访谈结果整理 |
第四章 拉萨市初中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意识弱 |
4.1.2 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
4.1.3 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
4.1.4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理论认识不全 |
4.1.5 教育信息化投入大产出小 |
4.1.6 培训的质量与数量有待提高 |
4.2 建议与对策 |
4.2.1 家校共育学生的独立能力 |
4.2.2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进而提升信息素养 |
4.2.3 提升教师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 |
4.2.4 着眼教学实际,完善教师的整合观念 |
4.2.5 充分利用资源,继续加大投入 |
4.2.6 增加培训数量并提升培训质量 |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
5.1 案例一《压强》 |
5.2 案例二《透镜》 |
5.3 实践结果 |
第六章 结语与反思 |
6.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拉萨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拉萨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课后反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教育发展视角: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 |
(二)文化传承视角:民族多元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教学改革视角:民族地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核心概念 |
(一)苗族文化 |
(二)课程整合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苗族文化课程研究文献 |
(一)苗族文化课程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论 |
(三)我国多元文化课程建设的主要理念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研究 |
(一)国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二)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及述评 |
三、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
(一)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 |
(二)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三)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教育的整合应用模式研究 |
四、文献综合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
五、研究信度、效度及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整合实施现状分析 |
一、样本学校深描 |
(一)具有苗族文化课程实践基础 |
(二)苗族文化研究基础较好 |
(三)具备课程与教学研究相关师资 |
(四)构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五)苗族师生人数比例较高 |
二、样本学校苗族文化课程开设概况 |
(一)苗族语言文学类课程 |
(二)苗族文化习俗类课程 |
(三)苗族歌舞体育类课程 |
(四)苗族工艺美术类课程 |
三、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及分析 |
(三)师生访谈调查设计及分析 |
四、苗族文化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
(一)师生对课程设置认可度较高 |
(二)课程实施有利于苗族文化传承 |
(三)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 |
(四)师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
(五)师生对课程信息化整合教改期望值较高 |
五、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划不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不足 |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
(四)信息化教学策略有待改进 |
(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评价跟进不力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理论及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
(一)促进苗族文化保护传承 |
(二)丰富课程内容多样化表征 |
(三)优化整合文化课程资源 |
(四)有益于课程教学方法多元化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
(一)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
(二)苗族文化课程资源丰富 |
(三)师资具备课程信息化整合的信息素养 |
三、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
(一)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二)认知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作用 |
(三)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整合”的影响 |
(四)关联主义理论对课程资源整合的作用 |
(五)传播过程理论对“整合”的支撑 |
四、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实施框架分析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规划设计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重构 |
(三)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应用 |
(四)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与评价 |
第五章 整合起点: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规划及设计 |
一、确立课程整合目标与路径 |
(一)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目标定位 |
(二)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基本路径 |
二、选择适宜整合的课程 |
(一)苗族文化课程分类 |
(二)适宜整合的课程特点 |
(三)适宜整合的课程示例 |
三、分析学习者学习风格与特征 |
(一)学习者情感态度特征分析 |
(二)学习者认知特征分析 |
(三)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 |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
四、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分析 |
(一)课程整合所需的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
(二)课程整合所需的师资构建 |
第六章 整合基础:建设与重构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与重构理念分析 |
(一)树立教育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资源观 |
(二)围绕教学要素搭建课程资源体系 |
(三)整合重构现有苗族文化课程资源 |
二、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特征分析 |
(一)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
(二)地域差异性显着 |
(三)动态性、生成性特征突出 |
三、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规范 |
(一)技术标准 |
(二)元数据规范 |
四、苗族文化信息化课程资源导航设计 |
(一)课程导航作用 |
(二)课程导航内容 |
五、建设与重构信息化课程资源 |
(一)构建课程资源素材库 |
(二)设计积件式课程资源知识元 |
(三)建设适宜课堂教学的资源 |
(四)建设适宜活动课程的资源 |
(五)适宜网络化教学的资源 |
(六)适宜移动学习的资源 |
第七章 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教学 |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选择及组织教学内容 |
(一)构建关联型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
(二)优选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合理呈现苗族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
三、教与学的基本策略 |
(一)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教”的策略 |
(二)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教学中“学”的策略 |
四、整合教学模式及示例 |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二)苗族文化微课网络教学模式 |
(三)游戏引导型教学模式 |
(四)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
(五)智慧教学模式 |
五、“活动学习”中的整合应用 |
(一)信息技术在活动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三)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活动创设中的应用 |
(四)信息技术在苗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
第八章 整合的管理评价:苗族文化课程信息化管理及评价 |
一、课程信息化管理 |
(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内容及功能 |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用户分析 |
(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四)网络在线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五)苗族文化微课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
二、课程信息化评价 |
(一)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 |
(二)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评价中的应用 |
(三)课程教学大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反思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研究 ——以TCA多元化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信息技术环境下作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目的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信息技术与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的内涵 |
2.1.1 关于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 |
2.1.2 信息技术与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内涵 |
2.2 信息技术与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传播学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 |
3.1.1 问卷内容设计 |
3.1.2 问卷对象与回收效度 |
3.1.3 问卷结果分析 |
3.2 访谈实录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结果分析 |
3.3 调查基本结论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 |
4.1 多元化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
4.1.1 多元化教学 |
4.1.2 多元化作文教学 |
4.2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构建 |
4.2.1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及理念 |
4.2.2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
5.1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全方位TCA多元化作文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5.2 教学案例总结与反思 |
5.2.1 教师教学总结与反思 |
5.2.2 教学反馈与问卷调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
6.2.1 未来展望 |
6.2.2 可能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4)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
(三)关于“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
(四)小结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初中英语课程性质和教学特征 |
(二)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 |
(三)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结构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三)访谈提纲的编写与实施 |
二、调查结果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数据统计 |
(三)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成因的调查数据统计 |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基础信息素养方面 |
(二)专业信息素养方面 |
(三)自主发展信息素养方面 |
二、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与建议 |
一、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对策和建议 |
(一)深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 |
(二)切实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 |
二、学校层面的对策与建议 |
(一)努力营造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氛围 |
(二)积极构建有效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机制 |
(三)合理优化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体系 |
三、教师策略 |
(一)强化信息意识,更新信息观念 |
(二)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 |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新挑战 |
1.1.2 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统整 |
1.1.3 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主题式教学的被重视 |
1.2 问题的陈述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图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统整 |
2.1.2 主题式教学 |
2.1.3 课程统整理念下的主题式教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课程统整研究综述 |
2.3.2 主题式教学研究综述 |
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解读和前期调研情况 |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
3.1.1 课程性质 |
3.1.2 课程理念 |
3.1.3 课程目标 |
3.2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
3.2.1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内容分析 |
3.2.2 教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
3.3 本研究的前期调查情况 |
3.3.1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 |
3.3.2 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
4 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 |
4.1 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原则 |
4.1.1 以学生为中心 |
4.1.2 突出信息技术的学科主体性 |
4.1.3 统整适时、适量 |
4.2 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流程 |
4.2.1 确定主题 |
4.2.2 目标的设计 |
4.2.3 任务的设计 |
4.2.4 活动的设计 |
4.2.5 资源的设计 |
4.2.6 评价的设计 |
5 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应用 |
5.1 行动研究总体设计 |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中秋佳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
5.2.1 计划 |
5.2.2 行动 |
5.2.3 学习评价 |
5.2.4 观察与反思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古诗赏析—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5.3.1 计划 |
5.3.2 行动 |
5.3.3 学习评价 |
5.3.4 观察与反思 |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我的家乡—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5.4.1 计划 |
5.4.2 行动 |
5.4.3 学习评价 |
5.4.4 观察与反思 |
5.5 应用效果分析 |
5.5.1 案例实施后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5.5.2 案例实施后教师访谈记录 |
5.5.3 案例实施后应用效果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评 ——基于期刊文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整合 |
2.1.2 课程整合 |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2.1.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
2.2 研究过程 |
2.2.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2.2.2 研究数据的维度 |
2.2.3 研究数据的加工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计量法 |
2.3.2 内容分析法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数量统计分析 |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脉络 |
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刊文献量统计分析 |
3.2.1 总文献量统计 |
3.2.2 文献量基于各个期刊的分布统计对比分析 |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者及单位统计分析 |
3.3.1 核心着作者统计分析 |
3.3.2 研究机构统计分析 |
3.3.3 着者合作情况分析 |
第4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研究内容及发展轨迹 |
4.1 基本理论研究 |
4.1.1 内涵研究 |
4.1.2 模式研究 |
4.1.3 方法研究 |
4.1.4 策略研究 |
4.1.5 有效性研究 |
4.1.6 多方面思考启示 |
4.2 技术应用研究 |
4.3 资源开发研究 |
4.4 学科整合研究 |
4.5 教师发展研究 |
4.6 评价研究 |
第5章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分析后的思考与启示 |
5.1 理论研究要回归本质、立足实际 |
5.2 技术的作用—从工具到教育者延伸 |
5.3 凸显数字化资源库的重要性完善,完善管理和共享机制 |
5.4 再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地位 |
5.5 促进学生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
5.6 评价体系的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制高点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浅析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误区”的原因分析 |
1.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没有充分领会。 |
2. 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 |
3. 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整合中的作用。 |
三、走出“误区”的对策 |
1. 树立积极的整合观念和态度。 |
2. 合理有效使用“数字化校园”。 |
3. 将主体“学生”作为设计者共同参与到整合之中。 |
(8)新课改下新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界定 |
1.2 研究背景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理论依据 |
1.4.1 新课程《纲要》 |
1.4.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 |
1.4.3 教育技术理论 |
1.5 研究可行性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内容 |
1.9 研究目标 |
1.10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0.1 调查对象 |
1.10.2 调查方法 |
第2章 调查研究分析 |
2.1 新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本情况(此处统计不包括幼儿园和职业高中) |
2.1.1 中小学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现状 |
2.1.2 学校互联网接入情况 |
2.1.3 教学资源 |
2.1.4 师资队伍建设 |
2.2 新疆教师信息能力现状 |
2.2.1 教师信息技能水平 |
2.2.2 网络应用能力 |
2.3 教师"整合"观念现状 |
2.3.1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
2.3.2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
2.4 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
2.4.1 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情况 |
2.4.2 多媒体教育资源使用情况 |
2.5 教师培训情况 |
第3章 新疆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 |
3.1 新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
3.1.1 新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初期阶段 |
3.1.2 新疆地区信息化设备整体陈旧落后 |
3.1.3 教学资源使用及建设滞后 |
3.1.4 教师观念传统落后,对现代教育技术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肤浅模糊 |
3.1.5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受重视 |
3.1.6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提高 |
3.1.7 学校不重视教育信息化 |
3.1.8 不重视教师培训工作 |
3.2 原因分析 |
3.2.1 新疆地处偏僻、信息闭塞、优质资源缺乏 |
3.2.2 经济不发达,信息化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
3.2.3 学校设备管理制度不规范 |
3.2.4 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知肤浅 |
3.2.5 教师使用媒体追"风"赶"潮",只用技术不管效果 |
3.2.6 只重视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
3.2.7 中小学面广点多、教师集中培训成难题 |
3.2.8 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 |
3.2.9 学生信息技能水平低,对信息技术理解不清楚,未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 |
第4章 加强新疆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建议 |
4.1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硬件学习环境 |
4.1.1 完善硬件环境 |
4.1.2 提高设备使用率 |
4.2 建设校园网,实现校校通 |
4.2.1 建设校园网 |
4.2.2 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
4.3 建设教学资源库、合理使用资源 |
4.3.1 建设教学资源库 |
4.3.2 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 |
4.3.3 优化教学资源库的管理 |
4.4 规范管理制度,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提高保障 |
4.5 加强师资建设,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增强信息技术教师比重 |
4.6 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
4.6.1 提高理论知识 |
4.6.2 更新教学理念 |
4.6.3 提高教学能力 |
4.6.4 培养较高信息素养 |
4.6.5 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
4.6.6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4.6.7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
4.7 转变学生已有陈旧观念 |
4.8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4.9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
4.10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为实施课程改革和整合活动作好师资准备 |
4.10.1 创新培训内容 |
4.10.2 创新培训模式 |
4.10.3 创新培训管理 |
4.11 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以素质教育为标准衡量教学成果 |
第5章 小结 |
5.1 创新点 |
5.2 不足之处 |
5.3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措施 |
(一)加大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
(二)培养教师创新意识、更新观念,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
(三)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培训,加强整合理论指导,提高教师课程整合深度 |
(四)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加强课程整合研讨交流 |
1. 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
2.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的培训。 |
3.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要广泛开展课程整合研讨与交流。 |
(五)加强资源建设,解决资源匮乏,营造良好资源环境 |
(10)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解读 |
2.1 高中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地位 |
2.1.1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教师角色分析 |
2.1.2 信息化时代高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
2.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高中教师的角色 |
2.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界定 |
2.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2.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含义 |
2.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相关概念辨析 |
2.3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体系 |
2.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体系的由来 |
2.3.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体系的阐释 |
2.4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特点与阶段 |
2.4.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特点 |
2.4.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阶段 |
2.5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现状 |
2.5.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理解不到位 |
2.5.2 自主发展动力不足 |
2.5.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能力不足 |
2.5.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策略的欠缺 |
第三章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理解 |
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内涵 |
3.1.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基础 |
3.1.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基本模式 |
3.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理论基础 |
3.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2 终身教育理论 |
3.2.3 群体动力理论 |
3.2.4 主体教育理论 |
3.3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目标 |
3.3.1 自我培养目标的确定 |
3.3.2 自我培养目标的阐释 |
3.4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意义 |
第四章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的构建 |
4.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的含义 |
4.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的构建原则 |
4.2.1 独立自主性原则 |
4.2.2 开放创造性原则 |
4.2.3 动态性和阶段性原则 |
4.2.4 问题性原则 |
4.2.5 整体性原则 |
4.2.6 实用性和普及性原则 |
4.3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的规划 |
4.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指导思想 |
4.3.2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要求下的学习思维转变 |
4.4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立体架构 |
4.4.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动机的觉醒 |
4.4.2 反思为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保驾护航 |
4.4.3 学习行动的有效实施是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自我培养的关键 |
4.4.4 科学利用评价方式,提炼自我培养成果 |
4.4.5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是周期性循环提高 |
4.5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的科学管理 |
4.5.1 坚持自我培养行动不间断 |
4.5.2 自我培养要以“岗位”为主要阵地 |
4.5.3 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渗透人文关怀 |
4.5.4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好驾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
第五章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的应用 |
5.1 个案研究目的与内容 |
5.2 研究对象相关情况介绍 |
5.2.1 研究对象所在环境情况 |
5.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5.3 个案研究过程 |
5.3.1 个案研究的准备阶段 |
5.3.2 自我培养行动的实施阶段 |
5.3.3 高中英语教师自我培养的成效 |
5.4 个案研究结论 |
5.5 个案启示与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资源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以初中物理课程为例[D]. 张为. 西藏大学, 2021(12)
- [2]信息技术与苗族文化课程整合的个案研究[D]. 林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整合研究 ——以TCA多元化设计为例[D]. 曾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D]. 曹玉超. 青岛大学, 2019(02)
- [5]课程统整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绚.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评 ——基于期刊文献视角[D]. 卢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7]浅析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J]. 曾勇. 中学时代, 2014(18)
- [8]新课改下新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研究[D]. 王月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 [9]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研究[J]. 杜建荣,张有录. 中小学电教(下), 2010(11)
- [10]高中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自我培养策略研究[D]. 魏会廷.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6)
标签: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