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电影原声唱片珍藏版(论文文献综述)
柯琳[1](2020)在《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骆玉笙(1914.8.31—2002.5.5)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曲艺唱曲大师之一,也是“骆(玉笙)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她吸收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的艺术优长,发展形成了自身刚柔相济、韵味醇厚、抒情性强的唱曲风格,是业界公认的京韵大鼓一代宗师。在60多年的唱曲生涯中,骆玉笙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演出音像资料,为后人继续欣赏、学习、继承和研究她的京韵大鼓演唱艺术,提供了非常鲜活的音像文献。而对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则是学习总结并传承发展京韵大鼓艺术的基础性学术工作。本论文从骆玉笙一生演唱的京韵大鼓节目的总数统计入手,全面研究其音像资料的留存情况及其文献价值。首先,通过对骆玉笙表演过的有记载的节目进行编年式梳理,得知其一生演唱过的京韵大鼓节目,总共有110个,包括41个传统节目和69个新创节目,从而为查考其中有音像文献留存的节目情况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全地搜集所有已知留存的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的音像资料,并进行不同介质的目录与版本考述,得知其被录音留存下来的京韵大鼓节目,共有56个。在这56个留有音频资料的节目中,一些节目甚至不只留下一个录音版本,从而使得不同版本的音频资料总数,达到154个之多。且在这154个音频资料中,可以确定录制时间的版本,为134个,另有20个音频资料没有明确的录制时间记载。这些留存音频中,有59个在不同时期被制成不同介质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同时,得知骆玉笙演唱的110个京韵大鼓节目中,被录像留下视频资料的节目为45个。其中,一些节目还有不同时期录制的不同视频版本。更有一些节目,原属音频形态,后来由骆玉笙本人出镜,录制配成了视频影像即“音配像”。这使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的视频资料留存总数,计达72个;而在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方面,得知唱片共有16张,磁带(盒式录音带)有6个专辑共14盒,CD即录音光碟有15张,VCD即录像光碟有2个专辑共8张,亦即总共出版音像制品53种。接下去,对其最具代表性的音像节目的不同版本,进行概要分析和相关比较,指出其中一些较好的善本,为后人的鉴赏和研究提供了比要的参考;最后,对音像资料的文献学研究之于京韵大鼓传承与曲艺学发展的特殊价值及时代意义,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思考。本文通过对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资料的文献学考察,基本摸清了骆玉笙一生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及其音像资料的存留情况及其不同介质的出版传播,并初步梳理了不同的版本及其源流,比较分析了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代表性节目不同版本之间的各自特点及艺术特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曲艺文献学研究的学术内涵与方法路径,填补了曲艺音像文献研究的相关空白。
谢依伦(CHIA JEE LUEN)[2](2018)在《《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从《红楼梦》被带入马来亚的可能性(1820年代)开始乃至2018年近两百年的时间。笔者通过文献记录,尝试呈现出《红楼梦》在某个时代如何传播,当时的传播主体是谁、传播了什么信息、其受众范围的大小,以及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探讨《红楼梦》传播的影响力。而后再对已出版的《红楼梦》相关文章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为马新红学做一个概括性的基础介绍。最后,总结马新红学的特点及不足,参照世界红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未来马新的红学研究的拓展提些建议。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重点探索《红楼梦》入境马新的时间与传播的可能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出版的时间,与槟榔屿(1786)、马六甲(1795)、新加坡(1819)开埠的时间相去不远。马礼逊是西方最早提倡《红楼梦》的学者,他于1815年开始节译《红楼梦》,并在其编纂的《华英字典》大量引用了《红楼梦》的词句,认为初学中文读红楼梦甚好。郭实腊是西方第一篇《红楼梦》评论文章的作者。无独有偶,他们恰好是十九世纪初在马新最为活跃和着名的传教士。马礼逊和和米怜更于1818年在马六甲创建英华书院,内置的中文图书馆至1923年,藏书已达3380册,其中中文藏书2850册。我们相信这是《红楼梦》入境最好的契机。马礼逊以其中文藏书编纂而成的《马礼逊手稿书目》出版于1824年,书内着录与《红楼梦》相关的着作有7种,着录译名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他认为《红楼梦》是叙写一个北京贵族家庭的传记,他收藏的版本有东观阁嘉庆辛末重镌《新增批评红楼梦》、东观阁嘉庆戊寅重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后来失散的四卷本《红楼梦》三种,逍遥子《后红楼梦》、陈少海《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续红楼梦》续书三种,还有小说原着改编的戏曲脚本《红楼梦散套》一种。1881年始,领事官左秉隆、黄遵宪在马新开荒,办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的努力为华人社会培育了许多文人,让《红楼梦》有了传播的土壤。邱炜萲《红楼梦分咏绝句》初刻出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标志着马新《红楼梦》研究的开始。第二章主要探讨《红楼梦》文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历程。通过文学思潮、教育制度、书业经济、红楼梦藏书的分布等角度去梳理《红楼梦》文本在马新流传的情况以及不同时代传播情况的变化。这样以传播学的要素勾勒出《红楼梦》在英属马来亚时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独立前后,以及独立后至今的传播情况,产生的描述是具体且丰富的。二十世纪初期,受中国文坛及思潮直接的影响,构成了马新知识份子心中“《红楼梦》是最杰出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观念。《红楼梦》节选被编入华文教科书,影响了一代代的华人。中文报业和书业的发展,扩展了《红楼梦》的传播范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图书馆中的《红楼梦》藏书也让学生便于接触和阅读。日治时期(黑暗的三年零八个月)、英殖民政府反共的紧急法令、教育政策对中文教育的约束等,外来干预并没能永恒地阻断《红楼梦》与读者的联系。然而,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联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组成了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合合分分,两国语言和教育政策的不同,导致影响到后来《红楼梦》在两地呈现不同面貌的传播形式。新加坡70年代独尊英语,其他语言为辅,大大削弱了国民在中国文学上的阅读能力。80-90年代,大部分马来西亚学生仍以阅读中文原着、听讲座来理解《红楼梦》,而新加坡学生能读懂中文版的相对较少,他们借助《红楼梦》英文译本,或更多以音乐、影视、戏曲来感受《红楼梦》。第三章探讨的是《红楼梦》视听文化传播历程,从影视传播、戏剧传播、音乐广播、艺术文化展览、美食文化、学术讲座等方面来探讨《红楼梦》演绎产品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此类传播方式更为大众化,其影响范围之广和传播速度之快是《红楼梦》文本传播没法相比的,但其传播的内容受传播者的鉴赏水平和传播目的所影响,极大可能不符合原着原义。通过梳理从1928年就在马来亚开始播放的种种《红楼梦》影视,从报章广告的宣传、电影的内容简介、到影评和观众反应,尝试反映去当时传播的实况。同时也看到科技与时代的变化,电影从兴盛到没落直到逐渐电视机取代的过程。其他类型的传播也是以此模式叙述,从发现到最早的记录叙述到现代的情况,如:1926年3月20日牛车水岭南新剧团就邀请了新丁香耀到来演出《黛玉葬花》,至今新加坡已有属于自己的《红楼梦》戏曲:敦煌剧坊粤剧《红楼梦》、折子戏《幻觉离恨天》《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双语话剧团体“演艺坊”有《雪剑鸳鸯》四幕剧;新加坡福建公会芗剧团有《情殇红楼》《宝玉哭灵》;新加坡琼剧团有《忆·红楼梦》,其他流传改编的还有歌舞剧、话剧等等。以视觉文化传播形式所产生的功效是巨大的,通过戏曲电影、音乐艺术、精致中式美食、极具中华特色的塑像手工艺品等物的吸引,使到新加坡大部分人民在丢弃华语的使用权之时,却依然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现象实则来之不易,这是当地的艺术传播者与文史传播者积极地推动,用了大半辈子去维护改良所产生的成果。回顾历史,理解实况,更有助当代人去珍惜。第四章按年代梳理相关的《红楼梦》研究文章,并专题论述当时研究成果较为显着的红学专家,以及他的研究所带来的影响。至于报章上零散或作者身份不可考的文章则穿插概述,以期能更为完整地呈现不同时代的《红楼梦》谈论热点。此章也重点论述马新大学中文系教育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红楼梦》被纳入大学课程,开启了教学模式以后,系统性的《红楼梦》研究方才逐步成型。以马新各大专《红楼梦》课程导师的红学论文,与学生的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红楼梦》研究观点。最后一章结语总结了马新《红楼梦》现今的传播情况与《红楼梦》研究展望。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红楼梦》文本与视听文化产品可说唾手可得,各种版本、译本、研究论集、优秀课程视频、影视、戏曲、现代版舞台剧表演皆可轻易获得。但要怎么去感悟、读懂《红楼梦》仍需要有领路人。许多人通过仔细阅读《红楼梦》而得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启示,进而获得成功的实例在本论文中多有陈述。因此,如何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或研究《红楼梦》,通过读懂《红楼梦》得到自己人生所需才是首要任务。感谢前人辛勤付出,搜罗了不少材料。在这基础上,笔者也将自己目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上,并按时间细细整理成表,记录一些重要资讯。其中有中文报章刊登过的文章(从1894年至今目前有917条)、英文报章(56条)、期刊(114篇)、学位论文(70本)、马新出版的《红楼梦》文本(包括改编22种)、译本(2种)、红学论集和专着(17种)、讲座研讨会(55条)、戏曲歌剧表演(59条)、影视上映记录(51条)、广播节目歌曲(37条)和音乐会(27场)。笔者将这些《红楼梦》以不同传播形式在马新留下的痕迹作为论文的附录,期待有更多同好者共同去填补、完善。
洪霞[3](2016)在《当代曲艺声像传播的流变探析》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曲艺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历史。回顾历史,每个时期曲艺都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在曲种、曲目、传播方式上努力将自身调适到最佳的状态。其中的声像传播媒介因其在不同时期都在最大限度地扩大曲艺的受众范围,而备受业界重视。同时,声像传播也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比较清晰的变化脉络,而它们的流变过程又反作用于曲种、曲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曲种繁盛与沉寂,曲目的时长和张力。
朴珍妮[4](2014)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衍生品的开发是电影产业链当中能够拉动整个产业的重要环节部分,对于中国电影产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上映时间的限制,电影能够成为热点的时效性较弱,而电影衍生品能够延续电影的品牌影响,成为电影生命力的延续。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迎来了无数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与此同时好莱坞在完整电影产业体系的运作下也成功取得了一次次在华的吸金。这一现象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产业敲响了警钟,对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亟不可待。目前中国对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仍处于摸索与实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使其成为了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逐步开展起来,不少电影在商业运作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不乏一些成功案例和创意性的开发涌现。尚处于启蒙阶段的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道路必将是曲折的,但其也将是不断向前迈进的。本篇论文的第一章阐述了电影衍生品的基本概念以及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现实语境,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所处的大环境。其中中国大电影时代的到来,好莱坞外来的侵袭压力,大众消费心理的需求,以及其他产业与电影产业联合发展的期望,这些都对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影响。第二章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的状况进行分类梳理,结合具体电影衍生品开发当中的案例加以分析说明。第三章将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发展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衍生品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当下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所需解决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张春[5](2013)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拓展和改写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这一切对文学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传媒化和市场化的语境中,新世纪文学出版经历了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迅速成为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流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使新世纪文学呈现出新的时代质素。针对上述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文学出版的角度探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变化状况,对新世纪文学生态进行了重点研究。有别于传统的从作家作品、文学思潮与流派等出发进行探讨的文学研究范式,本文引入生态观念,并从传媒视域观照文学,将文学放在市场化、产业化、传媒化的视野下进行审视,通过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并重、宏观论述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之间的多元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而结合文学出版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中的文化功能、媒介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论述文学生产向市场开放的演变过程,阐明了在媒介力量的影响下,文学生产、文化传播、市场消费等各环节多元互动的生态状况。本文首先从时代语境出发,详细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以及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等社会文化环境特点,辨析了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时代变迁规律,全面阐述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到90年代深入探索、促进出版转型,再演变到新世纪深化改革、出版市场化的历程,强调了文学出版观念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中“出版主导”的时代特征,集中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功能调整,对编辑角色、作家心态、读者趣味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并以主旋律文学、通俗文学以及纯文学等文学空间的分化为例,深刻说明了媒介权力在文学领域的渗透与扩张。具体而言,本文以文学畅销书生产和纯文学生产作为实践研究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文学畅销书生产领域,本文通过大量文学畅销书的市场运作案例,论述了文学畅销书生产机制走向成熟的特点和表现,并以趋附影像的影视化写作、追逐时尚的类型化写作以及注重市场效应的名家写作等现象,分析文学畅销书生产从独立的个性化创作走向社会化、潮流化的商业化书写的趋向,论述了通俗文学繁荣发展中的大众化、娱乐化、快餐化等创作和阅读风尚;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畅销书运作策略,对民营书业在新世纪畅销书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和思考。在纯文学生产领域,重点研究相对小众化的纯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状况,通过都市写作的繁荣、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等纯文学的审美探索,分析了文学出版对纯文学生产的现实规约,并重点阐述了新世纪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出版潮流与文学“年选”现象。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以畅销书和长销书的关系为例,深入分析了新世纪文学生产、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品牌战略是文学出版建构市场形象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调文学出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并从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入手,阐明了建构健康文学生态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文学出版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文学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出版体现了市场的浮华和喧嚣,又容纳着多元艺术的自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出版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而应着眼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大众审美的需求,大力支持文学精品的生产,不断提升通俗文学的文化品位,积极引领文学走雅俗共赏的道路,从而实现“雅”与“俗”、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建构和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
朱俊[6](2012)在《钢琴在流行歌曲编曲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项音乐创作活动,编曲的唯一目的在于做出优秀音乐作品,而不是对编曲理论及其法则的如数家珍。纵使编曲者把“上密下疏中不空”这些文字上的编曲法则牢记于心,但没有“熟悉每个乐器具体的演奏方式和效果”、“准确的分配和排列和弦音”这些在编曲实战中必须拥有的音乐编排能力,那么好的编曲作品是绝无可能诞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毕竟还需用音乐本身来体现,光有“纸上谈乐”是不够的。本论文是国内第一本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钢琴在流行歌曲编曲中运用的研究专论。在本文中中,笔者选择了国内外100多张主流流行音乐唱片,对其中含有钢琴的歌曲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以此论述了钢琴在流行歌曲中各种情况下的编配方式。在第一部分中,笔者从“乐器法及软音源”、“和声”、“织体”、“曲式”、“对音乐的建筑能力”和“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个方面解释了编曲的原理。第二部分“以钢琴为唯一伴奏乐器时的编配方式”和第三部分“乐队伴奏中钢琴的编配方式”,笔者以实例分析的形式论述了在各种情况下,钢琴在流行歌曲伴奏部分中的运用。第四部分“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和间奏中的编配”实例分析了在几种常见的前奏和间奏模式下钢琴的运用。鉴于前奏和间奏需要的较高的音乐创造能力,笔者也介绍了各种提升音乐创造能力的方式。
陈学元[7](2012)在《永恒的真爱 难忘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原声音乐》文中研究表明为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一百周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3D版电影将于2012年4月4日全球公映。《泰坦尼克号》是有史以来票房最好的电影之一,它也是三部赢得了十一座奥斯卡金像奖奖杯的电影之一。索尼音乐公司将于3月26日全球发行《泰坦尼克号》电影原声大碟的两个纪念珍藏版本——"百年纪念版2CD"和"百年珍藏版4CD"。其中"百年纪念版"包含有詹姆斯·霍纳作曲并指挥的《泰坦尼克号》电影原声音乐、沙龙乐团为电影演奏的音乐,而"百年珍藏版"除以上两张专辑外还囊括了《重返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时代的流行音乐》两张专辑。
梁瑜[8](2008)在《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其成因研究 ——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产生于上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时代曲进行历时性的考察,通过对时代曲流行历史的陈述和总结,以及时代曲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当今音乐社会生活中广泛流行的现象,分析时代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得以长久广泛流行的原因。本文选择了三首独具代表性的时代曲为研究对象:《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和《夜来香》。这三首歌曲分别代表了中国流行音乐初创期不同创作风格。贺绿汀的《天涯歌女》代表的是继承黎锦晖时代曲运用民间小调创作的具有民歌风味的流行歌曲;黎锦光的《夜来香》代表的是充分吸收西洋音乐元素创作的具有时尚流行节拍风格的流行歌曲。而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是将第一种创作风格向第二种创作风格过渡的一首在中国音乐史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标志性的流行歌曲。这三首歌仍最具实力地活跃在当今中国流行音乐的舞台上,因此,研究其流行的历史及成因是揭示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成因的有效途径。
老皮[9](2000)在《经典电影原声唱片珍藏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继96年《碟中谍》以4亿5250万美金问鼎年度全球票房总冠军之后,2000年的夏季,《碟中谍2》在好莱坞超级巨星汤姆·克鲁斯与华人动作片巨导吴宇森的通力合作下,其首次票房收入超过了《碟中谍》于96年最初上映时的业绩。汤姆·克鲁斯在续集中仍扮演特工艾森·亨特,他的使命是防止
颜彦[10](2006)在《迪里拜尔与曹秀美演唱风格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着名声乐表演艺术家——迪里拜尔(Dilber)和曹秀美(Sumi Jo),同为美声歌坛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亚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们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韩国,拥有近似的东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艺术成长经历。然而,她们却在声乐作品演唱方面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理解,并形成和确立了截然不同的个人演唱风格。本文拟从两位歌唱家的个人生平入手,对其人生成长经历加以相应的比较;而后对照二者在演唱相同或不同的古典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和本国声乐歌曲时所采用的演唱速度、旋律音调、演唱技术、吐字方法、力度、歌唱音色和作品诠释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整体的综合比较,进而对二人的演唱风格作较为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先天生理条件和后天环境因素对歌唱家们的影响,继而探究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原因。 笔者将声频分析法、音乐心理学、能力心理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交叉渗透到论文中,对迪里拜尔和曹秀美的演唱风格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力求“点面兼顾”、“客观理性”地给予中肯的评介。
二、经典电影原声唱片珍藏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典电影原声唱片珍藏版(论文提纲范文)
(1)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研究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重点 |
第一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及其音像资料考述 |
第一节 骆玉笙一生演唱京韵大鼓节目编年考 |
第二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资料留存状况考 |
一、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频资料留存状况 |
二、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视频资料留存状况 |
第二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传播情况考察 |
第一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音像制品出版发行情况 |
第二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资料的公共馆藏情况 |
第三节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节目的网络传播情况 |
第三章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代表性节目音像版本考辨 |
第一节 《剑阁闻铃》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
第二节 《光荣的航行》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
第三节 《红梅阁》的不同音像版本及各自特点 |
余论音像文献研究之于京韵大鼓传承及曲艺学发展的特殊价值与时代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
附录二 首都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
附录三 天津图书馆收藏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信息表 |
附录四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部分音像制品图鉴 |
附录五 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节目《光荣的航行》唱词的4个不同版本 |
致谢 |
(2)《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探讨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 |
第一章 梦下南洋初绽红:《红楼梦》入境马来亚的起始探源 |
第一节 传教士学中文传福音 |
第二节 领事官弘扬中华文化 |
第三节 星洲寓公邱炜萲对《红楼梦》的接受与传播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梦在南洋百年红:《红楼梦》文本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历程 |
第一节 《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代表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教科书中的《红楼梦》节选 |
第三节 书业与《红楼梦》销售市场 |
第四节 《红楼梦》藏书的分布与价值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梦植南洋百花红:《红楼梦》视听文化传播历程 |
第一节 影视传播 |
第二节 戏剧传播 |
第三节 音乐传播 |
第四节 艺术文化传播 |
第五节 中式美食文化传播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南洋入梦千朝红:马新《红楼梦》研究 |
第一节 报章期刊上的《红楼梦》文章 |
第二节 大学机制下产生的《红楼梦》研究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红楼梦》研究学位论文分析 |
总结—历史、现状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当代曲艺声像传播的流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曲艺之声的传播流变 |
(一)广播对当代曲艺的传播和流变 |
(二)唱片对当代曲艺的传播和流变 |
二、当代曲艺之声像传播流变 |
(一)电视对当代曲艺的传播和流变 |
1. 曲艺综艺栏目 |
2. 曲艺专题片、曲艺电视剧、电视曲艺比赛 |
(二)录像带、VCD、DVD对当代曲艺的传播和流变 |
(三)互联网对当代曲艺的传播 |
(4)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启蒙和现实语境 |
第一节 电影衍生品产业概说 |
一 电影衍生品 |
二 电影衍生品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新世纪中国电影衍生品产业发展的现实语境 |
一 中国“大电影”时代的到来 |
二 好莱坞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 |
三 从消费心理看商业开发的必然性 |
四 其他产业迫切联合的互利发展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的不断尝试与探索 |
第一节 从电影到衍生品的单向开发之路 |
一 图书类电影衍生品——从影像到文本 |
二 电影音乐的相关产品 |
三 电影道具模型、人物模型的开发 |
四 电影相关纪念品的开发 |
第二节 电影元素依附于商品的LOGO化开发 |
第三节 电影自我品牌建立、文化打造的全面开发 |
第四节 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姻捆绑式研发 |
一 与电游业的牵手合作 |
二 同旅游新平台的协调发展 |
三 同电视媒体的探索合作 |
四 与软体应用程序等新型行业的合作 |
第三章 对中国电影衍生品开发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 |
第一节 “大电影”时代下中国电影衍生品的消费 |
一 不断加剧的消费心理的需求 |
二 电影衍生品消费所彰显的文化认同 |
第二节 好莱坞成熟电影衍生品产业的经验借鉴 |
一 电影提高可供衍生品开发的元素 |
二 衍生品规划先期介入的开发模式 |
三 衍生品产业的市场规律的把握 |
四 相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 |
五 专项人才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文学出版与文学生态研究 |
一、研究问题缘起 |
二、研究背景与成果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出版的时代语境 |
第一节 多元共生的思想文化态势 |
一、全球化时代的影响 |
二、当代文化的多元互渗 |
第二节 “众声喧哗”的传媒景观 |
一、引导和“操纵”文学消费 |
二、催生和制造“文学事件” |
三、参与和“推进”文学批评 |
四、策划和组织文学评奖 |
第三节 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 |
一、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出版本质 |
二、20世纪90年代:多元探索,促进出版转型 |
三、新世纪以来:深化改革,全面走向市场 |
第二章 “出版主导”的新世纪文学生态 |
第一节 文学关系的转型 |
一、编辑角色的转换 |
二、作家心态的裂变 |
三、读者趣味的凸显 |
第二节 出版策划的形塑 |
一、全程策划:注重整体打造 |
二、“概念”先行:引领创作潮流 |
三、丛书出版:追求规模效应 |
第三节 文学空间的分化 |
一、主旋律文学:象征资本的市场转化 |
二、通俗文学:作家与市场共谋的“盛宴” |
三、纯文学:回归“常态”与经典的缺失 |
第三章 大众消费与文学畅销书生产 |
第一节 日趋成熟的畅销书生产机制 |
一、畅销书与畅销书排行榜 |
二、文学畅销书生产的特点 |
第二节 文学畅销书生产与审美风尚 |
一、影像文化的强势影响与影视化写作 |
二、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与类型化写作 |
三、名人的市场效应与名家写作 |
第三节 民营书业与畅销书运作 |
一、民营书业的发展历程 |
二、民营书业的畅销书运作 |
三、“盛大模式”:网络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双刃剑 |
第四章 审美探索与文学出版的规约 |
第一节 原创追求与审美经验的多向开掘 |
一、都市写作的繁荣 |
二、乡土咏叹与“民间叙述” |
三、宏大历史的“日常叙事” |
四、“身体的盛宴”与思想探索的困境 |
第二节 “长篇潮流”与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一、文学出版的“长篇潮流” |
二、文体创新的现实取向 |
第三节 文学“年选”与艺术实践的有限包容 |
一、从“选本”到“年选” |
二、“年选”出版与艺术抉择的限度 |
第五章 文学出版的突围与健康文学生态的建构 |
第一节 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一、畅销、长销与文学出版的价值定位 |
二、品牌战略与出版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
三、全球化时代文学出版的品牌战略 |
第二节 建构与发展健康的文学生态 |
一、文化自觉与文学编辑的价值引领 |
二、健康生态与文学出版的“双赢”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钢琴在流行歌曲编曲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方法 |
三、国内相关研究总述 |
第二章 编曲的知识 |
一、乐器法及软音源 |
二、和声 |
三、织体 |
1. 织体总述 |
2. 钢琴在流行音乐中的织体分类 |
四、曲式 |
五、音乐的建筑感 |
六、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第三章 以钢琴为唯一伴奏乐器时的编配 |
一、全曲都以纯钢琴为伴奏的作品分析 |
二、部分段落以纯钢琴为伴奏的作品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乐队伴奏中钢琴的编配 |
一、不含套鼓的常用乐器组合 |
1. 钢琴+弦乐 |
2. 钢琴+原声吉他 |
3. 钢琴+电子合成音色 |
4. 钢琴+管风琴 |
5. 钢琴+电吉他 |
6. 钢琴+电贝司 |
7. 钢琴+弦乐+原声吉他 |
8. 钢琴+弦乐+电贝司 |
9. 钢琴+原声吉他+电贝司 |
10. 钢琴+原声吉他+电贝司+弦乐 |
11. 钢琴+电吉他+电贝司+弦乐 |
二、含套鼓的乐队中钢琴的编配方式 |
1. 钢琴在华语慢情歌中的编配方式 |
2. 钢琴在含套鼓的乐队中以鲜明的节奏音型出现 |
3. 钢琴在含套鼓的乐队中以一种动机延续一种音型 |
三、小结 |
第五章 钢琴在流行歌曲前奏和间奏中的编配 |
一、钢琴在前奏中的编配 |
二、钢琴在间奏中的编配 |
三、对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的训练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其成因研究 ——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时代曲的产生与流行 |
第一章 上海都市文化的形成与流行音乐的产生 |
第一节 城市文化与"时代曲"的产生 |
一、城市文化的起源及不同体裁的现代创作歌曲 |
二、时代曲的缘起与发展 |
第二节 不同特色"时代曲"的代表作 |
一、三十年代具民族风味的流行音乐创作及其代表《天涯歌女》 |
二、刘雪庵和继往开来地流行音乐首席代表作《何日君再来》 |
三、黎锦光和四十年代最富诗意的流行音乐代表《夜来香》 |
第二章 上海城市娱乐业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
第一节 电影与流行音乐 |
一、中国早期电影(歌唱片)与电影音乐 |
二、应用在电影中的三首流行歌曲代表作 |
(一)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天涯歌女》 |
(二)电影《三星伴月》、《孤岛天堂》的插曲《何日君再来》 |
(三)电影《春江遗恨》的插曲《夜来香》 |
第二节 经营性的娱乐设施对流行音乐的传播 |
一、电影院 |
二、歌舞厅 |
第三节 大众传媒 |
一、广告及报刊 |
二、广播电台与歌咏社 |
三、唱片 |
第三章 中国早期明星和流行歌曲的关系 |
第一节 一代歌后——"金嗓子"周璇 |
第二节 毁誉参半的一代歌星——李香兰 |
第二部分 年华依旧花样的时代曲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时代曲再掀热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流行音乐 |
一、社会文化环境变迁为流行歌曲提供环境 |
二、对流行歌曲的大讨论 |
三、对流行歌曲的打压 |
第二节 邓丽君对流行老歌的贡献 |
第五章 怀旧风潮中的时代曲 |
第一节 老歌怀旧 |
一、世纪末——没有经典的怀旧时代 |
二、商业运作下的"老歌新唱" |
第二节 新老歌、乐手不同演绎版本的统计与比较 |
一、《天涯歌女》的不同版本 |
二、《何日君再来》的不同版本 |
三、《夜来香》的不同版本 |
结语 |
后记 |
引用文献 |
参考书目 |
(10)迪里拜尔与曹秀美演唱风格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生平简介 |
第一节 迪里拜尔生平介绍 |
第二节 曹秀美生平介绍 |
第三节 两者生平之简单比较 |
第二章 演唱风格 |
第一节 演唱西洋古典艺术歌曲风格之比较 |
第二节 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风格之比较 |
第三节 演唱本国歌曲风格之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经典电影原声唱片珍藏版(论文参考文献)
- [1]骆玉笙演唱京韵大鼓音像文献考[D]. 柯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2]《红楼梦》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传播与研究[D]. 谢依伦(CHIA JEE LUEN). 山东大学, 2018(02)
- [3]当代曲艺声像传播的流变探析[J]. 洪霞. 四川戏剧, 2016(12)
- [4]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状况研究[D]. 朴珍妮.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08)
- [5]文学出版与新世纪文学生态研究[D]. 张春. 南京大学, 2013(05)
- [6]钢琴在流行歌曲编曲中的运用[D]. 朱俊.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7]永恒的真爱 难忘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原声音乐[J]. 陈学元. 音乐爱好者, 2012(03)
- [8]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其成因研究 ——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D]. 梁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09)
- [9]经典电影原声唱片珍藏版[J]. 老皮. 电影评介, 2000(08)
- [10]迪里拜尔与曹秀美演唱风格之比较[D]. 颜彦.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