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

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

一、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蒋昇源,邓博文,徐林,刘港,贺丰,赵毅,任敬佩,穆晓红[1](2022)在《川芎嗪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川芎嗪药理作用广泛,具备改善微循环、抗炎、抑制细胞凋亡等功能,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具有显着疗效。目的:综述川芎嗪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脊髓损伤的研究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tetramethylpyrazine,spinal cord injury,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为英文关键词;以"川芎嗪,脊髓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3-2020年期间收录在Pub 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的文献,纳入川芎嗪药理作用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机制相关的文献,排除重复与相关性弱的文献,对85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的动物实验尚未完全阐明川芎嗪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机制。川芎嗪在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的机制主要包括:抑制内皮素生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拮抗钙离子内流、调节白细胞介素、抑制核因子кB信号通路、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临床使用川芎嗪单体注射液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较少,其临床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侯坤[2](2021)在《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受缺血部位微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小胶质细胞的不同极化表型对损伤的发展和神经恢复的结局是至关重要的。既往研究发现,人为将M1型小胶质细胞诱导成M2型小胶质细胞细胞,可减轻短暂性脑缺血小鼠模型的梗死面积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小胶质细胞具有不同的极化表型,可以解释小胶质细胞在同一疾病的作用双重性。因此,有目的地抑制小胶质细胞由M2型向M1型极化,或诱导M1型向M2型极化,或降低M1型/M2型的比值,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IL-4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对体内多种免疫细胞均有调节作用。IL-4可刺激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从而抑制炎症进展,促进组织修复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目前,IL-4已应用于脑出血、脊髓损伤、癫痫、阿尔兹海默病等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本研究拟探讨IL-4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价值。方法:1、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 MCAO)模型,分假手术组与模型组,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TNF-α、IFN-γ、IL-4、TGF-β和BDNF等炎症因子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变化。取脑梗死患者和健康成人对照的外周血,ELISA法检测上述炎症因子的变化。2、构建大鼠t MCAO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IL-4组和IL-4+AS1517499组。3天后予神经功能评分。取大鼠外周血,检测炎症因子的变化。处死大鼠,TTC染色,计算梗死容积,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缺血半暗带组织细胞凋亡,Nissl染色法检测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损伤。3、培养HAPI小胶质细胞系,对小胶质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处理,分为Control组、OGD组、OGD+IL-4组、OGD+IL-4+AS1517499组。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1β,IL-2,TNF-α,IL-10,TGF-β,BDNF等炎症因子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JAK1、p-JAK1、STAT6、p-STAT6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胶质细胞系极化表型的变化。荧光微球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内吞能力的变化。4、培养RN-C神经元细胞系,建立神经元OGD培养模型,与预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分为Control组,OGD组,IL-4组,IL-4+AS1517499组。流式细胞术评价RN-C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RN-C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5、统计分析使用Graph Pad Prism9进行。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神经功能评估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间比较采取Dunn’s多组比较,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与健康对照相比,脑梗塞患者血液中IFN-γ、TNF-α、TGF-β、BDNF和IL-4均明显升高,其中IFN-γ、TNF-α、BDNF和IL-4梗塞后第一天升高最明显,梗塞后第三天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2、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FN-γ、TNF-α和IL-4水平均上升,BDNF水平下降。给予IL-4后,IL-1β,IL-2,TNF-α水平下降,IL-10,TGF-β,BDNF水平上升,联合给予IL-4+AS1517499后,IL-1β,IL-2,TNF-α水平上升,IL-10,TGF-β,BDNF水平下降。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暗带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加,M1与M2表型均增加。给予IL-4后,M2表型小胶质细胞增多,给予IL-4+AS1517499后,M2表型小胶质细胞减少。4、相较于假手术组,各模型组均出现明显的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给予IL-4后,脑梗死容积减少,联合给予IL-4+AS1517499后,大鼠脑脑梗死容积增加。5、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给予IL-4后,细胞凋亡显着减少,同时给予IL-4+AS1517499后,凋亡明显增加。尼氏染色法检测神经元修复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元尼氏小体明显减少,给予IL-4后尼氏小体增加,给予IL-4+AS1517499后,尼氏小体减少。6、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CD163表达上升,给予IL-4+AS1517499后,CD163表达下降。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小胶质细胞JAK1磷酸化(p-JAK1)增加、STAT6磷酸化(p-STAT6)增加,给予STAT6磷酸化抑制剂AS1517499后,JAK1磷酸化水平无变化,STAT6磷酸化水平降低。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IL-1β、IL-2、TNF-α表达显着下调,IL-10,TGF-β,BDNF表达显着上升。给予IL-4+AS1517499后,IL-1β、IL-2、TNF-α表达上升,IL-10,TGF-β,BDNF表达下降。7、与正常组和OGD组相比,给予IL-4后,小胶质细胞的内吞能力增加,给予AS1517499后,内吞作用降低。8、在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模型中,与Control组相比,OGD组RN-C细胞明显增加,IL-4处理后,RN-C的凋亡明显减少,凋亡蛋白表达下调,与IL-4组相比,IL-4+AS1517499组凋亡增加,凋亡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IL-4通过JAK1-p JAK1-STAT6-p STAT6信号通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2、IL-4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给予IL-4后,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IL-1β,IL-2,TNF-α)下降,抗炎因子(IL-10,TGF-β,BDNF)上升,吞噬能力增强,进而减少神经元凋亡与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谷旸[3](2021)在《LSD1抑制介导脊髓损伤早期神经元自噬影响调亡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李宵[4](2021)在《miR-31调控神经发育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及靶点筛选验证》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小核酸分子体外转染神经干细胞,对miR-31转染神经干细胞后的表型进行鉴定,为miR-31调控神经发育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奠定基础;并通过构建小鼠脊髓损伤模型,验证miR-31小核酸分子是否可对脊髓损伤的修复起到促进作用,简要探讨其修复机制。随后在EGFP:HB9斑马鱼基础上,构建miR-31 MO斑马鱼,观察miR-31敲降后运动神经元发育的变化情况,明确miR-31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具体作用。根据miR-31调控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表型,预测miR-31的下游靶基因,并使用GO分析和KEGG分析,研究miR-31下游靶基因的富集情况,用以分析miR-31调控NSCs所参与的关键基因和下游信号通路。最后,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预测信号通路是否正确。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希望以进一步明确miR-31对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使用miR-31小核酸分子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对多个视野的细胞计数,观察miR-31小核酸分子对神经干细胞的转染效率;在转染的1 d和3 d,提取神经干细胞micro RNA,检测miR-31的表达变化情况;随后使用免疫细胞荧光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的分化情况,观察细胞的表型变化情况;构建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将miR-31小核酸分子局部注射至脊髓损伤部位,使用BMS评分和网格评分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荧光定量PCR和WB在分子层面检测脊髓损伤后的修复情况。2.在斑马鱼胚胎的一细胞期时,显微注射8 ng miR-31 morpholino和8 ng Standard Control,敲降miR-31在斑马鱼胚胎的表达。在26 hpf和48 hpf时,将斑马鱼麻醉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神经元的分布情况,并对缺失的数量进行统计。随后使用AO染色,检测运动神经元的缺失是否是因为细胞凋亡所引起,统计分析miR-31 MO组和对照组的凋亡颗粒;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分析凋亡现象产生的原因。3.使用micro RNA靶基因预测网站micro RNA.org、MIRDB、miRwalk和targetscan查找miR-31下游靶基因,并在4个数据库中交叉对比预测miR-31的下游靶基因;随后使用DAVID对miR-31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研究miR-31下游靶基因的富集情况;根据miR-31调控神经发育及转染NSCs的表型,使用NCBI Ami GO2搜索于其符合的生物学功能相关基因,与miR-31下游靶基因交叉对比,分析miR-31调控NSCs所参与的关键基因和下游信号通路。4.荧光定量PCR检测斑马鱼总RNA中Notch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分析其所参与的具体的信号通路;体外培养小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使用miR-31小核酸分子转染神经干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使用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表达,同时加入miR-31agomi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miR-31小核酸分子转染成功的神经干细胞发出红色荧光,并且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iR-31小核酸分子调控神经干细胞后,细胞内的miR-31的表达受到了调控;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iR-31过表达后,Nestin表达升高,神经干细胞数量增多;在体实验证实,制作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局部注射miR-31小核酸分子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修复,并提高脊髓的Nestin表达。2.在miR-31敲降后,可见斑马鱼神经元发育异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在26 hpf和48 hfp时,敲降miR-31的表达后运动神经元发育异常。对照组可见到完整清晰的运动神经元,miR-31组的运动神经元轴突则消失;miR-31 MO斑马鱼失去逃避反应和运动能力;AO染色结果说明,在斑马鱼的脊索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侧索消失部位未观察到凋亡细胞;在48 hpf时,在斑马鱼尾部也出现大量凋亡细胞。8 dpf时,明场下可以观察到不完整的斑马鱼尾部;荧光定量PCR结果说明,HB9的表达下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3.通过交叉对比靶基因预测网站,得到miR-31预测下游靶基因387个;GO分析结果显示,miR-31下游靶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过程中,前15个有4个与神经系统发育有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其下游靶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中,有2个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通过与表型相关基因对比,miR-31下游靶基因中Numb和Axin-1在相关生物学过程中反复出现。4.在敲降miR-31的表达后,斑马鱼m RNA的Axin-1表达下调,Wnt信号通路激活,而Numb的表达上调,Notch信号通路处于抑制状态;上调小鼠NSCs miR-31表达后,Numb表达被抑制,Notch信号通路激活,miR-31表达下调后,出现相反的情况;DAPT处理小鼠NSCs后,Notch信号通路被抑制,加入miR-31后,会有少量恢复;DAPT处理小鼠NSCs后,miR-31的表达会上调;DAPT处理小鼠NSCs后,Nestin的表达降低,加入miR-31后,Nestin表达会有恢复。结论:1.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miR-31小核酸分子转染成功的神经干细胞发出红色荧光,并且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iR-31小核酸分子调控神经干细胞后,细胞内的miR-31的表达受到了调控;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miR-31过表达后,Nestin表达升高,神经干细胞数量增多;在体实验证实,制作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局部注射miR-31小核酸分子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修复,并提高脊髓的Nestin表达。2.miR-31敲降后斑马鱼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脊索发育不完整,侧索未发育,斑马鱼丧失运动功能;AO染色显示在miR-31 MO斑马鱼的中枢神经部位和尾部出现大量凋亡细胞,明场下观察到斑马鱼尾部发育畸形,miR-31的敲降将导致斑马鱼的干细胞大量凋亡;miR-31敲降后,可导致神经元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3.miR-31下游靶基因与神经系统的发育紧密相关,其可能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或Wnt信号通路来调控NSCs的增殖。4.miR-31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来调控NSCs的增殖;DAPT处理小鼠NSCs后,机体可以上调miR-31的表达激活Notch信号通路;DAPT会使NSCs的Notch通路处于抑制状态,上调miR-31表达后会缓解抑制状态,重新激活Notch通路。

谭荣镑,魏波,李广盛[5](2021)在《Nrf2-ARE调控神经-血管交互作用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文中提出背景:神经血管损伤是脊髓损伤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多年来广泛专注于神经或血管保护的单一治疗策略并未取得有效突破,而Nrf2因具有神经-血管的双重保护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但其介导神经-血管间的交互作用的机制还不明确。目的:对Nrf2-ARE调控神经-血管交互作用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以"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neurovascularunit(NVU),spinal cord injury(SCI)"为英文关键词,以"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神经血管单元,脊髓损伤"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1至2020年期间收录在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的文献,筛选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与重复的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6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神经细胞与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维持脊髓正常神经功能的基础;Nrf2-ARE信号通路具有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损伤和抗凋亡的作用,它参与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对神经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有双重保护作用。对Nrf2神经血管保护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脊髓损伤治疗新策略。

高长曌[6](2021)在《MicroRNA-145通过介导KDM6A的表达调控NOTCH2/Abcb1a轴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脊髓损伤(SCI)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系统性疾病,可引起严重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同时,SCI也是一种破坏性疾病,使神经系统产生极大的损伤,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给数百万人造成了巨大的身体,情感,社会和经济负担。尽管在SCI的病理生理学和继发性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有所进展,但目前对于这种疾病诊疗方法的探索还很少。然而,随着新兴疗法的发展和关键治疗方法的出现,该领域也处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之中。SCI后存在两种损伤机制: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性机械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包括基因表达暂时性的变化。已有研究显示,基因表达的改变在继发性SCI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Micro RNA(miRNA)作为一种小的非编码RNA,通过沉默或降解m RNA来控制靶m RNA的表达、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功能,而且蛋白质合成减少的后果取决于靶m RNA的功能。同时,SCI许多继发性损伤反应的改变涉及miRNA的表达,这些miRNA参与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Micro RNA作为SCI修复调控网络中的一部分,是一类很重要的短非编码RNA分子。在过去的十余年里,miRNA的相关研究引起了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界极大的关注。迄今为止,在体内发现了超过1900种的miRNA,其中许多与人类常见的疾病有关。大多数生物细胞内的过程都受miRNA调控,其可以影响哺乳动物中50%以上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活性。研究发现,miRNA几乎在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都产生作用。但是,大多数miRNA的功能仍未得到鉴定。micro RNA-145(miR-145)的长度约为4.09 kb,其编码基因位于人体第5号染色体3区2带(5q32),且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其前体具有茎-环样结构,经酶切后变为由23个碱基构成的成熟的miR-145。Lagos-Quintana等人首次在小鼠的心脏组织细胞中,发现miR-145的存在。此后,Micheal等人在人的结直肠中也发现了它的表达。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究了miR-145在SCI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miR-145的靶基因KDM6A。采用重物坠击法建立大鼠SCI模型,并建立了脂多糖(LPS)诱导的PC12细胞炎性损伤模型。我们通过调控miR-145和/或KDM6A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的表达,探究它们在大鼠神经功能修复以及PC12细胞活性和炎症中的作用。此外,我们阐述了NOTCH2信号通路和Abcb1a在miR-145神经保护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在SCI大鼠模型的脊髓组织和LPS诱导的PC12细胞中,miR-145的表达较低,而KDM6A的表达较高。过表达的miR-145能够保护PC12细胞免受LPS介导的细胞损伤,并加快SCI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miR-145可以靶向性下调脱甲基酶KDM6A的表达,从而通过促进NOTCH2信号通路的甲基化来消除Abcb1a的表达。同时,体内研究结果也证实,miR-145通过调节KDM6A/NOTCH2/Abcb1a轴加速SCI后的神经保护。结论:综上所述,miR-145通过KDM6A所介导的NOTCH2/Abcb1a轴,可以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并增强SCI后的神经修复。

罗文琪[7](2021)在《基于含硒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暴力因素(坠落,车祸等)直接或间接损伤脊髓组织,导致患者感觉、运动、大小便、性功能障碍等一种严重疾病。SCI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和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减压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生物力学力线。但是,手术减压的治疗效果与损伤程度、患者就诊时间、身体耐受程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另外,在脊髓损伤的急性期,脊柱外科医师常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冲击治疗,但是,众多研究表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的治疗效果并不确切,并且常伴随感染、消化道大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SCI仍有很大局限性。所以,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SCI方法。SCI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与其复杂的级联动态病理过程有关。这种复杂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外伤导致的脊髓内出血、缺血、缺氧、血栓形成;第二,血-脊髓屏障破坏后,循环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至脊髓,并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IL-1β,TNF-α等;第三,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量ROS打破了脊髓自身的氧化还原平衡,损伤核酸、蛋白质、脂质等诱导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第四,凋亡细胞产生的大量细胞碎片募集炎症细胞浸润并分泌促炎因子,加重炎症反应使微环境进一步恶化。目前,脊髓损伤的治疗包含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两个方向。神经再生包括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或刺激自体有潜能的干细胞再生,但SCI后恶劣的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的干细胞存活或难以向神经元分化限制了以上疗法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神经保护则通过抑制或中止SCI后复杂的级联动态病理过程,改善损伤微环境提高神经元、胶质细胞对损伤因素的耐受程度,促进细胞在恶劣的微环境存活、重塑,进而恢复神经功能。研究目的:随着纳米材料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在神经保护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纳米材料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又能够有效清除ROS、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利用纳米材料治疗SCI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拟合成制备了具有清除ROS功能的硒杂化碳量子点(Selenium-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Se-CQDs),旨在探讨Se-CQDs的生物相容性、抗氧化性、抑制炎症性和神经保护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并制备了既能清除ROS同时具有靶向性的透明质酸-硒(Hyaluronic acid-Selenium,HA-Se)纳米粒子。旨在探讨HA-Se纳米粒子在体内外的靶向性及其对SCI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1)通过水浴加热L-硒代胱氨酸的方法制备了Se-CQDs。采用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马尔文粒度仪对Se-CQDs大小、形态、电位进行表征。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傅里叶变换红外线(FTIR),x射线表面光电子能(XPS),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Se-CQDs结构进行表征,明确合成物质结构及组成成分。同时,通过DPPH检测Se-CQDs清除自由基的效率。体外实验,首先通过MTT法验证了不同浓度Se-CQDs(6.25,12.5,25,50,100,200μg/m L)对细胞(N2a细胞、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同时,用MTT法检验了上述浓度Se-CQDs在250μM H2O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对N2a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Elisa法探究了Se-CQDs对LPS刺激后BV2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标准的脊髓打击器制造大鼠脊髓挫伤模型。造模成功后脊髓损伤局部通过微量注射器原位给予盐水或不同浓度的Se-CQDs(250μg/m L,1000μg/m L)各10μL,分组情况如下:saline组,Se-CQDs(250μg/m L)组及Se-CQDs(1000μg/m L)组。于术后24h取材提取脊髓损伤处的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实验,评估Se-CQDs在体内水平对Caspase-9,Cleaved caspase-3,Bcl-2,Bax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术后5d,心脏灌注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68,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评估Se-CQDs在体内水平抑制炎症的作用。剩余SD大鼠于造模后1d,1w,2w,3w,4w,5w,6w,7w和8w通过BBB评分连续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同时记录大鼠恢复自主排尿的时间。于造模后8周心脏灌注取材,通过膀胱H&E和Masson染色,脊髓外像、脊髓H&E和LFB染色及脊髓免疫荧光染色(CS56&GFAP,Neu N&NF200)等系统评价Se-CQDs对急性SCI及相关膀胱改变的治疗效果。(2)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在水溶液中作为稳定剂通过氧化还原体系制备HA-Se纳米粒子。采用动态光散射(DLS),马尔文粒度仪,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对HA-Se纳米粒子的大小、电位、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线(FTIR),x射线表面光电子能(XPS)对HA-Se纳米粒子的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通过DPPH检测HA-Se纳米粒子清除自由基的效率。体外实验,首先通过MTT法验证了不同浓度HA-Se纳米粒子(3.125,6.25,12.5,25,50,100μg/m L)对PC12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同时,用MTT法检验了50和100μg/m L HA-Se纳米粒子在100μM H2O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下对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另外,通过Elisa法检测了HA-Se纳米粒子对LPS刺激BV2细胞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量的影响。体内实验,采用标准的脊髓打击器制造大鼠脊髓挫伤模型。为了探究SCI后CD44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各组间CD44表达量,同时,术后5d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法探究了CD44具体为何种细胞表达。进一步,为了评估HA-Se纳米粒子在脊髓的靶向性,采用尾静脉注射NH2-CY5荧光标记的HA-Se纳米粒子进行示踪,并于动物成像系统拍照记录组织分布。为了探究HA-Se纳米粒子对凋亡的影响,术后24h取材,检测假手术组,saline组和HA-Se纳米粒子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差异。另外,为了评估HA-Se纳米粒子抑制炎症的作用,术后5天心脏灌注后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68&Iba-1)评估不同浓度HA-Se纳米粒子(1mg/kg,5mg/kg,10mg/kg)在体内抑制炎症的作用。为了评估HA-Se纳米粒子治疗效果,于损伤后1d,1w,2w,3w,4w,5w,6w,7w,8w,9w,10w,11w和12w通过BBB评分连续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通过脊髓外像、脊髓H&E和LFB染色及脊髓免疫荧光染色(Neu N&NF200)等评价HA-Se纳米粒子对急性SCI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1)制备了溶解性良好,大小均匀,半径为34.5±3.3 nm的Se-CQDs。体外实验结果表明Se-CQDs在200μg/m L浓度下对N2a细胞、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并且62.5μg/m L、125μg/m L、250μg/m L、500μg/m L Se-CQDs清除DPPH效率分别为56.4%、72.1%、91%、98%。在250μM H2O2模拟氧化应激环境下,Se-CQDs有效提高了N2a细胞、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的存活率,并且能够抑制LPS刺激BV2产生炎症因子IL-1β和IL-6。此外,体内实验表明,相比saline组,Se-CQDs治疗组脊髓挫伤模型中脊髓空洞明显减小、神经脱髓鞘受到抑制、神经元得到保护、膀胱内膜增厚及膀胱纤维化均明显减轻。同时,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9)表达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加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BB评分及自主排尿恢复时间表明,相比saline组,Se-CQDs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及膀胱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2)制备了溶解性好,核壳结构,大小均匀,直径为95±2.3 nm的HA-Se纳米粒子。体外实验结果表明HA-Se纳米粒子在100μg/m L浓度下对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并且250μg/m L HA-Se纳米粒子在30min、60min、90min、150 min清除DPPH效率分别为0.8%、5.9%、9.7%、14.5%,1000μg/m L HA-Se纳米粒子在30 min、60 min、90 min、150 min清除DPPH效率分别为14.6%、19.5%、25.7%、31.8%。HA-Se纳米粒子有效促进了星形胶质细胞在H2O2模拟氧化应激环境下的存活,并且能够抑制LPS刺激BV2产生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此外,本研究发现SCI后大鼠脊髓损伤局部星形胶质细胞及部分小胶质细胞CD44表达增加,且体外实验证实LPS刺激星形胶质细胞24 h后能够诱导其表达CD44。体内实验证实,HA-Se纳米粒子能够特异性的与CD44结合,相比saline组,HA-Se治疗组的脊髓空洞减小、神经脱髓鞘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受到抑制,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减少,HA-Se治疗组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研究结论:(1)Se-CQD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效的ROS清除能力,显着减轻了SCI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细胞募集浸润,明显改善了SCI后的神经功能,为治疗SCI提供了新的选择。(2)SCI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CD44增加,HA-Se纳米粒子通过结合星形胶质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44而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作用。同时,HA-Se纳米粒子本身还具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小脊髓空洞、保护神经元促进其存活的作用,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这为制备靶向性纳米药物治疗SCI提供了新思路。

沈竹斌[8](2021)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是脊柱、脊髓外伤或胸腹主动脉瘤切除后常见的并发症,能引起患者偏瘫、下肢麻痹等,亦可增加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而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元凋亡等均是SCII较为重要的发病机制,且临床上常用的抗氧化剂等器官保护药物,虽然能延缓病情发展,但是药物缺乏脂溶性,再加上分子量巨大等,导致远期治疗预后较差。银杏属于落叶大乔木,其叶柄细长,在医药领域具有多种作用。而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是从银杏中进行提取提炼出来的含有银杏黄酮类、银杏内酯等有特殊药用价值的成分,富集而成的一种标准制剂。从以往的临床研究实验结果可以看出,GBE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脂质过氧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目的: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并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进行干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在大鼠SCII修复中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造模前连续5d每日给予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0.83ml/kg,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阻断大鼠左肾下方腹主动脉方法诱导脊髓缺血1 h,然后恢复灌注,建立大鼠SCII动物模型。造模后每日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0.83ml/kg连续5d,其余各组每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von frey纤毛套件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再灌注7d后,将取出的脊髓组织固定在10%的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完成脊髓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HE染色、尼氏染色和铁染色);此外,将取出的部分脊髓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4-HNE)、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 R1)、胱氨酸/谷氨酸转运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7member11,SLC7A11)蛋白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2、3、4、5、6、7d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均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P<0.05);(2)假手术组三种染色下无明显变化,脊髓未见水肿,运动神经元细胞边缘清晰、形态、结构均一,未见间质充血与水肿;模型组三种染色下可见明显的脊髓水肿,且神经元细胞边界不清、坏死,灰质呈海绵样改良,少数细胞边界不清,呈细胞溶解前改变,可见明显的间质充血与水肿;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干预后7d脊髓水肿相对较轻,多数大鼠脊髓伴有轻微的水肿变性,运动神经元的细胞边缘明确,形态、结构的改变不明显,少数神经元可以看到中央性尼氏体的消失,伴轻微的充血与水肿,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三种染色下损伤略重于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但优于模型组;(3)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及模型组BDNF水平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干预后7d BDNF水平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和模型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干预后7d BDNF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以及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LR、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4-HNE、Tf R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ALR、GPX4、SLC7A1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4-HNE、Tf R1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用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中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SCII损伤减轻,脊髓组织BDNF含量升高,表明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其修复机制可能与上调ALR、GPX4、SLC7A11蛋白及下调Tf R1、4-HNE蛋白有关。

赵昆池[9](2021)在《MicroRNA-125b通过Smurf1/KLF2/ATF2轴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破坏性的神经损伤,其原因是由于外伤、疾病等原因使脊髓受到损伤,导致损伤节段以下及下肢严重功能障碍,多发生于老年人。SCI直接作用于神经,导致神经功能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SCI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目前SCI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不能有效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压力。研究表明,通过改善神经损伤可以预防和治疗SCI,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24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RNA,miRNA在真核生物中通过复杂的调节网络参与基因表达调控,在细胞内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主要影响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包括脊髓损伤。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存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类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具有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潜能,存在于脑、脊髓等组织中,本文中使用NSCs作为研究脊髓神经元病理生理功能的细胞模型。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通过多种软件及线上工具分析,确定mi R-125b在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其下游分子进行预测。而后,通过体外、体内实验进行验证,明确mi R-125b在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1)明确miRNA-125b对SCI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2)确定miRNA-125b对NSCs增殖、迁移和细胞凋亡的作用(3)阐明miRNA-125b对SCI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使用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别设立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改良Allen法诱导SCI模型组。用阴性对照(NC)-agomir寡核苷酸、mi R-125b-agomir寡核苷酸、过表达(oe)-NC质粒、短发卡(sh)-NC质粒、sh-ATF2质粒、oe-Smurf1质粒和oe-ATF2质粒单独或联合转染SCI大鼠。在手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而后处死取脊髓组织进行Real-time PCR、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及Tunel染色。(2)体外实验:使用SD胎鼠提取NSCs,细胞单独或联合使用NC-mimic、mi R-125b mimic、NC-inhibitor、mi R-125b inhibitor、oe-NC质粒、oe-Smurf1质粒、二甲亚砜(DMSO)、MG132(蛋白酶体抑制剂)、oe-KLF2质粒和oe-ATF2质粒转染后,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体内泛素化修饰,CCK8等检测。研究结果:(1)miRNA-125b抑制SCI,促进神经功能恢复(2)miRNA-125b靶向作用Smurf1促进NSCs增殖和迁移,抑制细胞凋亡(3)miRNA-125b通过Smurf1/KLF2/ATF2轴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miRNA-125b可以抑制SCI,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为:miRNA-125b通过靶向Smurf1上调KLF2,从而抑制ATF2并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高松坤[10](2021)在《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分析在颈髓损伤与疾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颈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高、预后较差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颈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上用来辅助脊髓疾病的诊断和术中脊髓功能监测。(1)目的:针对脊髓型颈椎病制作了大鼠颈髓慢性压迫模型分析,分析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和组织病理学随压迫时间的变化。方法:建立了大鼠C5节段慢性颈髓压迫模型,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压迫1周、2周、4周、8周、12周、24周时行行为学评分、体感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评估。结果:在压迫1周时BBB评分最低,随着压迫时间逐渐升高,在压迫4周后达到平台期;SEP幅值在压迫1周时最低,随着压迫时间逐渐幅值逐渐恢复,压迫4周后逐渐稳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压迫2周时最少,脊髓后索髓鞘蓝染强度在压迫1周、2周、12周、24周时均小于对照组,脊髓前索髓鞘蓝染强度在术后4周、8周、12周、24周时均小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本模型在建模成功后1周-2周神经损伤最严重,4周后神经功能逐渐稳定,4周-8周为稳定期,8周-24周大鼠自发性恢复达到平台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本模型脊髓损伤在研究治疗时机的最佳观察窗口在压迫后4周内,研究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最佳观察窗口在4-6周,大鼠损伤后6-8周成为研究干预方法的效果观察期,SEP可作为评价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2)目的:在大鼠慢性颈髓模型上模拟不同减压时间行为学、SEP和组织病理学减压前后的变化。方法:在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取出压迫材料模拟手术减压,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减压组每组10只,不减压组和对照组各5只,分别在压迫1周、2周、3周、4周时进行模拟减压,在减压术后4周行行为学、体感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评估。结果:在压迫1周时减压,BBB评分较减压前改善,压迫2周时减压BBB评分较减压前无差别;在压迫1周时减压SEP幅值较减压前升高,在压迫2周时减压后相比压迫1周、对照组幅值降低;在压迫1周时减压脊髓后索髓鞘染色强度较减压前增大,在压迫2周时减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较减压前减少,相比压迫1周时减压损伤侧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后索髓鞘染色强度降低。结论:在压迫1周时减压可改善脊髓功能和脊髓病理损伤,在压迫2周时减压其效果较1周时减压差,提示早期减压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改善脊髓病理损伤。(3)目的:对比SEP时频分析在大鼠颈髓压迫、挫伤、牵拉损伤模型的时频成分(TFCs)分布特征。方法:分别建立大鼠颈髓C5节段压迫损伤、挫伤、牵拉损伤模型,每组各10只,对照组10只,在损伤后行正中神经SEP数据采集,采集的SEP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提取TFCs分布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取最大的成分为主成分,挫伤组主成分在潜伏期相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挫伤组相较压迫损伤组主成分潜伏期延长,各组SEP主成分在频率分布上无明显差异,挫伤组主成分能量值相较对照组降低;其他成分为次成分,比较各组次成分PDF(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标记概率密度最高的三个位置为S1、S2、S3,各组S1、S2、S3有着相似的位置分布,在S1挫伤组、牵拉损伤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3个损伤组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在S2挫伤组、牵拉损伤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各组频率相差不大,在S3压迫组、挫伤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3个损伤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压迫损伤组、挫伤组、牵拉损伤组的TFCs存在差异特征。综上,本模型脊髓损伤在研究治疗时机的最佳观察窗口在压迫后4周内,研究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的最佳观察窗口在4-6周,大鼠损伤后6-8周成为研究干预方法的效果观察期,早期减压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改善脊髓病理损伤,SEP可作为评价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不同损伤模式的SEP时频成分存在差异特征。

二、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嗪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
    2.2 川芎嗪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2.3 川芎嗪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
        2.3.1 改善微循环障碍
        2.3.2 调控炎症反应
        2.3.3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3 总结Conclusions

(2)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负担与临床治疗现状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机制
        1.2.1 细胞兴奋毒性
        1.2.2 氧化应激和硝化应激损伤
        1.2.3 炎症反应
        1.2.4 细胞凋亡
        1.2.5 细胞自噬
    1.3 小胶质细胞广泛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1.3.1 阿尔兹海默病
        1.3.2 帕金森病
        1.3.3 癫痫
        1.3.4 脊髓损伤
    1.4 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1.4.1 缺血性卒中时小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受体和通道蛋白
        1.4.2 缺血性卒中后与小胶质细胞相关性神经损伤的酶类
        1.4.3 靶向小胶质细胞的疗法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1.4.4 小胶质细胞活动的在体实时呈像
    1.5 IL-4/STAT6信号通路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
        1.5.1 JAK/STAT信号通路
        1.5.2 小胶质细胞中的IL-4/STAT6信号通路介导神经功能恢复
第2章 脑梗塞可导致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和炎症因子的改变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中小胶质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变化
        2.3.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液中小胶质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变化
        2.3.3 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半暗带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
    2.4 小结
第3章 IL-4对急性脑梗塞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IL-4对大鼠tMCAO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3.3.2 IL-4对大鼠脑梗死容积的影响
        3.3.3 IL-4对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3.3.4 IL-4对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
        3.3.5 IL-4对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的影响
        3.3.6 IL-4对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皮层神经元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IL-4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4.3.2 IL-4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的分子通路
        4.3.3 IL-4对小胶质细胞极化表型的影响
        4.3.4 IL-4对小胶质细胞内吞能力的影响
        4.3.5 IL-4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OGD处理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3.6 IL-4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OGD处理的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3.7 IL-4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对OGD处理的神经元调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miR-31调控神经发育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及靶点筛选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miR-31 小核酸分子对 NSCs 的转染及过表达mi R-31对NSCs 的表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miR-31 MO斑马鱼的制作及表型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miR-31 下游靶基因的预测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miR-31 促进NSCs增殖的信号通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总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 RNA 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Nrf2-ARE调控神经-血管交互作用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的筛选标准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2 结果Results
    2.1 Nrf2-ARE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
        2.1.1 Nrf2-ARE的分子基础
        2.1.2 Nrf2-ARE的调控机制
    2.2 神经-血管的交互作用
        2.2.1 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
        2.2.2 内皮细胞-神经元
        2.2.3 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
    2.3 Nrf2-ARE对神经血管的作用
        2.3.1 Nrf2-神经元
        2.3.2 Nrf2-星形胶质细胞
        2.3.3 Nrf2-内皮细胞
    2.4 Nrf2-ARE的神经血管保护机制
3 结语与展望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6)MicroRNA-145通过介导KDM6A的表达调控NOTCH2/Abcb1a轴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脊髓损伤
        2.1.1 脊髓损伤的意义
        2.1.2 脊髓损伤的病理发展过程
        2.1.3 神经保护在脊髓损伤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作用的机制
    2.2 microRNA-145
        2.2.1 miRNA的生物学特性及意义
        2.2.2 miRNA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现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miRNA在神经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2.2.4 microRNA-145 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脊髓损伤
        2.2.5 microRNA-145 靶向KDM6A抑制其表达
    2.3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A
        2.3.1 KDM6A的结构与功能
        2.3.2 KDM6A抑制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2.3.3 KDM6A通过其去甲基化酶功能促进NOTCH2 的表达
    2.4 NOTCH2
        2.4.1 NOTCH信号通路
        2.4.2 NOTCH信号通路的失活可以加速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2.4.3 NOTCH2 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的修复
        2.4.4 NOTCH2 促进Abcb1a的表达
    2.5 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B member1A(Abcb1a)
        2.5.1 Abcb1a
        2.5.2 Abcb1a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耐药性,抑制脊髓损伤的恢复
    2.6 问题与展望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非创伤性SCI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3.2.2 SD大鼠SCI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3.2.3 腺病毒介导的注射
        3.2.4 神经功能评估
        3.2.5 组织取样和切片制备
        3.2.6 尼氏染色
        3.2.7 TUNEL染色
        3.2.8 ELISA检测
        3.2.9 RNA提取和qRT-PCR检测
        3.2.10 Western blot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3.2.11 CCK-8 检测
        3.2.1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3.2.1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3.2.14 CHIP试验探究KDM6A对 NOTCH2 的甲基化修饰影响
        3.2.15 HE染色T9-T12 脊髓节段病理变化
        3.2.1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miR-145 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损伤区神经元的修复
    4.2 过表达的miR-145 通过降低细胞凋亡和促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了LPS诱导的PC12 细胞的死亡
    4.3 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miR-145 靶向抑制了KDM6A的表达
    4.4 miR-145 通过KDM6A抑制LPS诱导的细胞损伤
    4.5 miR-145 通过KDM6A抑制NOTCH2 的表达从而下调Abcb1a
    4.6 miR-145 通过KDM6A降低NOTCH2 的表达,从而保护PC12 细胞免受LPS诱导的细胞损伤
    4.7 miR-145 通过KDM6A减弱NOTCH2 的表达,增强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含硒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SCI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SCI的病理生理特征
    2.3 SCI的治疗策略
        2.3.1 药物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3.3 生物材料治疗
        2.3.4 电刺激治疗
        2.3.5 细胞移植治疗
    2.4 小结
第三章 硒-碳量子点(Se-CQDs)构建及其治疗SCI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细胞和动物
        3.3.1 实验细胞及细胞培养
        3.3.2 实验动物
    3.4 实验方法
        3.4.1 Se-CQDs的制备
        3.4.2 Se-CQDs表征
        3.4.3 Se-CQDs清除氧自由基
        3.4.4 Se-CQDs的生物相容性
        3.4.5 体外H_2O_2诱导的细胞毒性及其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3.4.6 Se-CQDs抑制炎症的体外实验
        3.4.7 SCI挫伤动物模型制备
        3.4.8 行为学分析
        3.4.9 SCI H&E、LFB和免疫荧光染色的脊髓组织获取
        3.4.10 H&E染色实验方法
        3.4.11 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实验方法
        3.4.12 脊髓髓鞘微观结构
        3.4.13 脊髓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3.4.14 Se-CQDs对体内继发性损伤的抗凋亡作用
        3.4.15 统计分析
    3.5 结果
        3.5.1 Se-CQDs制备与表征
        3.5.2 Se-CQDs的生物相容性
        3.5.3 Se-CQDs在H_2O_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下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3.5.4 Se-CQDs对LPS诱导BV2细胞表达促炎因子的影响
        3.5.5 Se-CQDs对SCI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3.5.6 不同治疗组对脊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5.7 不同治疗组脊髓组织神经元及轴突的保护性作用
        3.5.8 Se-CQDs在体内的抗炎作用及减少胶质瘢痕能力。
        3.5.9 Se-CQDs在体内的抗细胞凋亡能力。
    3.6 讨论
        3.6.1 生物材料通过清除ROS治疗SCI
        3.6.2 清除ROS有助于促进SCI功能恢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透明质酸-硒(Hyaluronic Acid-Selenium,HA-Se)纳米粒子构建及其治疗SCI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细胞和动物
        4.3.1 实验细胞及细胞培养
        4.3.2 实验动物
    4.4 实验方法
        4.4.1 HA-Se纳米粒子的制备
        4.4.2 HA-Se纳米粒子表征
        4.4.3 HA-Se纳米粒子清除氧自由基
        4.4.4 HA-Se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4.4.5 体外H_2O_2诱导的细胞毒性及其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4.4.6 HA-Se纳米粒子抑制炎症的体外实验
        4.4.7 创伤性SCI挫伤动物模型制备
        4.4.8 行为学分析
        4.4.9 SCI后H&E、LFB和免疫荧光染色的脊髓组织获取
        4.4.10 H&E染色实验方法
        4.4.11 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实验方法
        4.4.12 脊髓髓鞘微观结构
        4.4.13 脊髓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4.4.14 HA-Se纳米粒子对体内继发性损伤的抗凋亡作用
        4.4.15 统计分析
    4.5 结果
        4.5.1 HA-Se纳米粒子制备与表征
        4.5.2 HA-Se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4.5.3 HA-Se纳米粒子在H_2O_2模拟的氧化应激环境下对细胞的保护
        4.5.4 HA-Se纳米粒子抑制炎症的作用
        4.5.6 SCI后CD44 表达
        4.5.7 星形胶质细胞对HA-Se纳米粒子的内吞
        4.5.8 HA-Se纳米粒子体内分布
        4.5.9 HA-Se纳米粒子疗效分析
        4.5.10 HA-Se纳米粒子体内抑制炎症的作用
        4.5.11 HA-Se纳米粒子体内抗凋亡的作用
        4.5.12 HA-Se纳米粒子体内安全性评价
    4.6 讨论
        4.6.1 靶向性纳米粒子治疗脊髓损伤
        4.6.2 纳米粒子减轻继发性SCI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1.1.1 SCII的概述
        1.1.2 SCII的机制
        1.1.3 SCII的防治
    1.2 银杏叶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2.1 银杏及其提取物药理作用
        1.2.2 银杏及其提取物临床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设计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剂及药品
        2.1.2 仪器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和预处理
        2.2.2 制备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2.3 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2.2.4 切片病理观察
        2.2.5 BDNF含量测定
        2.2.6 ALR、GPX4、4-HNE、TfR1及SLC7A11蛋白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四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比较
    3.2 大鼠病理组织学观察
    3.3 各组BDNF水平比较
    3.4 各组ALR、GPX4、4-HNE、Tf R1及SLC7A11蛋白表达
第4章 讨论
    4.1 SCII发病机制及危害性
    4.2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的影响
    4.3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病理的影响
    4.4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BDNF的影响
    4.5 银杏叶提取物对SCII大鼠相关蛋白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MicroRNA-125b通过Smurf1/KLF2/ATF2轴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脊髓损伤
        2.1.1 脊髓损伤简介
        2.1.2 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
    2.2 MicroRNA参与调节神经元发育与神经递质信号传递
    2.3 MiR-125B在神经损伤研究中的进展
        2.3.1 MiR-125b简介
        2.3.2 MiR-125b的生物学作用
        2.3.3 MiR-125b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2.4 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urf1)
    2.5 Krupper-like因子2(KLF2)
    2.6 激活转录因子2(ATF2)
    2.7 问题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剂与仪器
        3.1.1 试剂及耗材
        3.1.2 主要仪器
        3.1.3 软件与数据库
        3.1.4 主要溶液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伦理福利审查
        3.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大鼠SCI模型
        3.2.4 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分
        3.2.5 SCI大鼠分组
        3.2.6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
        3.2.7 RNA的分离和Real-Time PCR
        3.2.8 Western blot分析
        3.2.9 TUNEL染色
        3.2.10 NS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3.2.11 细胞转染
        3.2.12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3.2.13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3.2.14 体内泛素化修饰检测
        3.2.15 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
        3.2.16 Transwell实验
        3.2.17 流式细胞检测
        3.2.18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miR-125B过表达能够抑制SCI,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2 miR-125B靶向调控Smurf1的表达下降
    4.3 过表达miR-125b通过介导Smurf1促进NS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NSC细胞凋亡
    4.4 Smurf1通过其E3泛素连接酶功能促进KLF2的降解
    4.5 Smurf1通过促进KLF2的降解抑制NSCS的增殖和迁移,促进NSCS的凋亡
    4.6 KLF2 抑制ATF2的表达,促进NSCS的增殖和迁移,抑制NSCS的凋亡
    4.7 Smurf1通过促进KLF2的降解和上调ATF2抑制大鼠SCI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4.8 miR-125b的上调通过Smurf1/KLF2/ATF2信号通路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分析在颈髓损伤与疾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一览表
第1章 绪论
    1.1.颈髓损伤
        1.1.1.脊髓型颈椎病
    1.2.颈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1.2.1.颈脊髓挫伤模型
        1.2.2.颈脊髓压迫损伤模型
        1.2.3.颈脊髓牵拉损伤模型
        1.2.4.颈脊髓切割损伤模型
        1.2.5.模型动物的选择
        1.2.6.模型动物的行为学评估
    1.3.脊髓损伤的体感诱发电位评价
        1.3.1.体感诱发电位
        1.3.2.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形
        1.3.3.体感诱发电位成分的起源
        1.3.4.体感诱发电位的时频分析
    1.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病理评估
    2.1.引言
    2.2.材料与方法
        2.2.1.实验动物
        2.2.2.实验材料与仪器
        2.2.3.压迫材料的制备
        2.2.4.实验分组
        2.2.5.大鼠的麻醉
        2.2.6.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2.2.7.大鼠行为学评分
        2.2.8.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2.2.9.脊髓取材与固定
        2.2.10.脊髓切片组织学染色
        2.2.11.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2.3.实验结果
        2.3.1.术后一般情况
        2.3.2.大鼠行为学评分结果
        2.3.3.大鼠损伤侧SEP潜伏期和幅值分析
        2.3.4.大鼠组织学结果
    2.4.讨论
        2.4.1.颈髓压迫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2.4.2.本研究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
        2.4.3.压迫时间与BBB评分的变化
        2.4.4.压迫时间与S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
        2.4.5.压迫时间与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2.4.6.本研究动物模型的不足
    2.5.本章小结
第3章 大鼠慢性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模拟在不同减压时间点的疗效研究
    3.1.前言
    3.2.对象与方法
        3.2.1.实验对象
        3.2.2.实验仪器与试剂
        3.2.3.实验分组与流程
        3.2.4.大鼠的麻醉
        3.2.5.造模手术
        3.2.6.减压手术
        3.2.7 .大鼠行为学评分
        3.2.8.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3.2.9.脊髓取材及固定
        3.2.10.脊髓切片组织学染色
        3.2.11.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3.3.实验结果
        3.3.1.术后一般情况
        3.3.2.大鼠行为学评分结果
        3.3.3.大鼠损伤侧SEP潜伏期和幅值分析
        3.3.4.大鼠组织学结果
    3.4 .讨论
        3.4.1.不同减压时间点BBB评分的变化
        3.4.2.不同减压时间点SEP潜伏期和幅值的变化
        3.4.3.不同减压时间点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3.4.4.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预后因素
        3.4.5.本研究的不足
    3.5.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鼠颈髓不同模式损伤的SEP特征分析
    4.1.前言
    4.2.对象与方法
        4.2.1.实验对象
        4.2.2.实验试剂及器械
        4.2.3.大鼠的麻醉
        4.2.4.大鼠压迫损伤模型的建立
        4.2.5.大鼠挫伤模型的建立
        4.2.6.大鼠牵拉损伤模型的建立
        4.2.7.SEP数据采集
        4.2.8.SEP时频分析
    4.3.实验结果
        4.3.1.主成分分析
        4.3.2.次成分分析
    4.4.讨论
    4.5.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5.2.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己授权专利
致谢

四、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嗪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 蒋昇源,邓博文,徐林,刘港,贺丰,赵毅,任敬佩,穆晓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1)
  • [2]IL-4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表型极化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侯坤. 吉林大学, 2021(01)
  • [3]LSD1抑制介导脊髓损伤早期神经元自噬影响调亡的实验研究[D]. 谷旸.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4]miR-31调控神经发育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及靶点筛选验证[D]. 李宵.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5]Nrf2-ARE调控神经-血管交互作用参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修复[J]. 谭荣镑,魏波,李广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5)
  • [6]MicroRNA-145通过介导KDM6A的表达调控NOTCH2/Abcb1a轴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D]. 高长曌.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含硒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罗文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8]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 沈竹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9]MicroRNA-125b通过Smurf1/KLF2/ATF2轴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D]. 赵昆池. 吉林大学, 2021(01)
  • [10]体感诱发电位特征分析在颈髓损伤与疾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研究[D]. 高松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脊髓损伤与细胞凋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