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轿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平[1](2020)在《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动力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唯一的动力来源,其工作特点对电动车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目前广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的锂电池能量密度不足,燃料电池尚处于研发试验阶段等。因此,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仿真研究对于改善整车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具有更加显着的科学意义。首先,确定动力元件的选型及参数设计。分析纯电动汽车的性能特点及市场需求,确定本文具体研究车型的驱动形式,根据设计理念及相应法规要求,确定整车的基本参数、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和动力元件的布置形式等,运用汽车理论对各动力元件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进而对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组和减速器进行选型并确定相应参数,为后续搭建整车仿真模型做准备。其次,搭建整车仿真模型。利用AVL Cruise软件搭建纯电动汽车仿真模型,设定动力性、经济性的单次计算任务并运行,查看仿真数据结果并与设定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为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研究奠定基础。再次,确定优化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科学方法。分析正交试验法对多因素水平的设计方法,建立基于多目标优化函数数学模型,进行Component Variation整车仿真并根据仿真数据结果分析最高车速、减速比和电池组单体电池个数对整车性能(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计算多目标优化函数的最优值,通过对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研究,优化整车经济性能,使续驶里程显着增加。最后,进行样车的试制与试验测试,主要进行最高车速测试、加速性能测试和综合工况下续驶里程测试等。将试验数据与正交试验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仿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仿真研究方法对提升整车经济性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置后驱的家用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匹配及优化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改善纯电动汽车经济性能。
郭海荣[2](2019)在《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其中氢燃料电池轿车因其无污染、零排放、效率高、续驶里程长等优点,被视为未来汽车最理想的形式,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而燃料电池轿车的研制重点就在于动力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因此开展对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的集成设计、部件建模、能量管理控制策略、仿真分析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根据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类型及部件选型结果,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驾驶员模型、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及动力系统主要部件模型,如燃料电池、蓄电池、DC/DC变换器、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模型等。而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燃料电池轿车整车模型,并通过相关车型数据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其次,确定了燃料电池整车参数及主要性能指标,对其中主要部件进行了选型设计和参数计算,包括驱动电机、变速器、差速器、燃料电池、蓄电池等,并对动力系统主要部件在整车中的位置进行了布置。而后通过仿真验证了参数匹配结果符合整车性能指标。再次,结合燃料电池、蓄电池的工作特性及车辆行驶工况确定动力系统控制功能,并对传统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而后通过分析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燃料电池轿车的能源特性,制定了以燃料经济性为优化目标,以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输出功率范围及功率变化率为约束条件,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燃料电池轿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结果验证了整车燃料经济性得到优化。最后,以燃料电池轿车燃料经济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为优化目标,以整车动力性指标为约束条件,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动力系统参数及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对优化前后的燃料电池轿车整车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及部件性能进行了仿真测试,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
鲁振飞[3](2019)在《纯电动轿车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纯电动汽车而言,相对于传统汽车最重要的就是续航里程,与续航里程相关的电池容量直接影响整车了的成本。在当前电池技术的瓶颈还未打破的情况下,提高纯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率是当前能提高纯电动汽车续航较为有效的途径。电动汽车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是在传统单电机驱动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优化车辆的各种参数和电机电池的优化管理,车辆轻量化设计和能量回收技术。其次是纯电动轿车新构型的研发,主要的新构型有:具有多档位速比的单电机、双电机耦合驱动以及控制比较复杂的轮边电机驱动等。本文选取的驱动系统构型是双电机耦合驱动,并针对这种构型,提出了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轿车的模式判断控制策略。根据指定的双电机构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将系统分为了八种模式,制定了不同工作模式切换的控制策略,搭建了控制策略的Simulink模型和整车仿真的CRUISE模型,并进行了联合仿真验证。最后采用多岛遗传算法控制算法对4个标定量进行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双电机驱动系统构型进行分析,分析了低速轻载、低速重载、中速轻载、中速重载、高速、低速制动、中速制动、高速制动各零件的工作状态以及输入输出转速、转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设计目标进行参数匹配。2.在CRUISE中搭建整车仿真模型。分别验证了该模型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是否符合设计目标。3.采用模式切换控制策略,根据车辆实时的车速、踏板信息,负载信号以及电机/行星排转速信号输入到通用变量计算模块,经过处理过的信号再输出到模式判断模块,模式判断模块根据门阈值以及输入的变量来进行判断,将模式代号输出到模式切换模块,模式切换模块用来控制电机M1、电机M2、离合器CL1、离合器CL2以及制动器B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模式切换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搭建控制策略。4.采用Isight与CRUISE联合仿真优化,采用Isight自带的多岛遗传控制算法,对低速切换高速阈值、低速轻载切换重载阈值、中速切换高速阈值、中速速轻载切换重载阈值四个参数进行优化。使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的经济性得到优化。
许兵[4](2019)在《C级纯电动轿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各国政府和汽车企业均大力研发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纯电动汽车。但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的缺点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中,C级纯电动轿车作为高档型汽车,对续驶里程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再生制动技术利用驱动电机回收制动能量,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的能量利用率,延长续驶里程。本文以湖南大学和某企业联合开发的一款C级纯电动轿车为研究对象,对其再生制动系统的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依据C级纯电动轿车的相关设计规范,设定了车辆所需满足的性能指标。设计了轿车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相关特征参数,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动力系统主要部件的仿真模型,用于后续的仿真研究。在对目前常见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根据制动强度的大小来进行车辆前、后制动力分配的控制策略。同时在确保制动效能的前提下,为了更多的采用再生制动,设计了再生制动模糊控制器,主要考虑了车辆行驶速度、车辆的制动强度和动力电池组荷电状态SOC对再生制动力占比的影响。并在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控制策略的模型,利用Advisor仿真软件在典型循环工况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动力系统参数匹配能够满足车辆的性能指标;本文设计的控制策略相比软件自带的制动力分配策略而言,能够有效地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再生制动系统的工作性能,利用遗传算法对再生制动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隶属度函数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在典型循环工况下,优化后的模糊控制器控制效果更好,能够进一步提升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谢瑞芳[5](2018)在《增程式电动轿车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工业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增程式电动轿车将电机、动力电池以及内燃机有效地组合起来,具有续航里程远、污染物排放低和行驶过程中低噪声的优势。搭载燃油发动机与驱动电机两套动力设备的增程式电动轿车,其动力系统匹配的效果是整车研究开发的基础,而能量管理控制则是改善整车经济性与提高动力性的核心。通过合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构建、准确的动力参数的匹配以及精确的控制策略的制定,可以使增程式电动轿车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因为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及实车应用较为实用,所以对该策略在增程式电动轿车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完成了动力系统构建。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传动系等动力设备组成,驱动电机作为主要的动力输出设备通过一级减速器和差速器输出满足车辆行驶的需求功率驱动车辆行驶,作为辅助动力源输出设备的发动机与整车驱动系统不存在直接的机械连接,而是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为驱动电机提供动力或是给电池充电,考虑到动力设备在整车的布置,设计了后驱式的传动结构。为了确定增程式电动轿车的动力设备选型,其次分析比较了满足车辆最高车速需求、爬坡度需求以及加速性能的整车功率需求。研究表明传统的依据最高车速以及最大爬坡度计算的需求功率不能满足车辆加速性能的需求,进而提出一种依据加速时间计算需求功率的方法,并给出计算方程。通过方程的推导表明增程式电动轿车的加速功率需求是大于满足最高车速以及最大爬坡要求功率的。根据需求功率计算确定发动机、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以及传动系的主要特征参数,完成了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系统匹配工作。然后在动力系统匹配的基础上完成了Cruise/Simulink的整车联合仿真。以传统的发动机曲线功率跟随控制原理为核心,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的控制策略模型,并与AVL Cruise软件联合仿真,确定了EUDC、FTP75、HIGHWAY、JAPAN08、NEDC、WLTC六种循环工况下发动机以及驱动电机的工作点分布,并且得出综合续航里程分别为:371.057 km、392.825 km、366.505 km、365.051km、368.163 km和403.607 km;等效燃油消耗量分别为:8.423 L/100km、8.638L/100km、8.284 L/100km、8.507 L/100km、8.483 L/100km以及7.662 L/100km,结果表明,WLTC工况下续航里程最长,等效燃油消耗量最低。同时还对整车的0-100 km/h加速时间、40 km/h匀速行驶最大爬坡度以及最高车速进行了校核计算,所设计的整车由原地起步到车辆达到100km/h加速时间为10.4 s,40 km/h匀速行驶最大爬坡度为37%。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增程式电动轿车能够满足整车设计的动力性指标要求。最后在传统发动机功率跟随控制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的改进研究,提出了改进恒温器控制策略、定转速发动机功率跟随控制策略以及模糊控制策略三种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分别完成了控制模型的建立,同时对车辆采用不同的控制模型完成了基于NEDC工况的整车经济性研究。结果证明,整车采用三种控制策略时车辆燃油经济性和续航里程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其中增程式电动轿车采用改进恒温器控制策略、定转速发动机功率跟随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时等效燃油消耗量分别为8.319L/100km、8.267 L/100km和7.784 L/100km,同时也对续航里程进行了计算,研究提出的三种控制策略下整车续航里程分别可达369.993 km、389.112 km和405.129 km,与传统的发动机功率跟随控制策略比较提高0.50%、5.69%、10.04%。此外整车在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时动力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现象明显减小,这对整车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谢泽金,陈慧,王燕文,龚艺[6](2018)在《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结构的匹配设计、系统参数的匹配设计以及传感器的匹配设计,为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指导意义。
莫宇[7](2018)在《基于AMESim的某型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策略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轿车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虽然纯电动轿车以其零污染、零排放为大众所熟知,但其也有现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行驶里程受限。乘用车作为家用车以其灵动性深受大众青睐,而纯电动轿车里程受限是限制纯电动在乘用车上普及的最大限制,于是更适合现阶段的混合动力轿车应运而生,混合动力轿车弥补了纯电动轿车续驶里程不足的缺陷,相比与传统轿车又更加环保,逐步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用车的首选。本文以某款混合动力轿车为研究对象,进行控制策略和优化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结合混合动力轿车的结构特点、整车参数以及设计要求,确定了整车动力系统构型方案,同时对发动机、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以及传动系等关键部件进行了选型和参数匹配设计;通过分析混合动力轿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各个工作模式,设计了电力辅助控制策略与多点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整车复合控制策略;(二)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混合动力轿车整车动力模型,同时在Simulink软件中搭建了整车复合控制策略模型与传统的电力辅助控制策略模型,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整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满足设计要求,并进行两种控制策略仿真对比分析;(三)通过Isight集成AMESim软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对混合动力轿车主要参数进行了DOE分析,得出了对整车性能影响最为显着的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带精英策略的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控制参数优化,从而改善了整车的经济性与排放性能。
张元[8](2017)在《基于CRUISE的动力传动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的好坏直接影响整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目前整车性能和系统匹配工作在国内外整车厂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细致和专业化。本文建立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分析模型,进行了整车动力经济性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以整车动力经济性为目标,进行动力传动系统参数设计优化。设计得到该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方案,采用仿真方法进行了多目标优化,最终对优化的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优化结果表明:在保证整车动力性不变的情况下,传动系统参数的设计优化可以改善整车的燃油经济性。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动力传动系统匹配优化的发展现状和整车行驶的基本原理,对现有汽车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动力性评价指标为最高车速,百公里加速和最大爬坡度;经济性的评价指标为等速百公里油耗和循环工况油耗。第二,建立了整车动力传动系统仿真分析模型,根据实车结构进行模型搭载,主要模块有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车轮和整车相关阻力模块。并建立正确的信号连接,对每个模块进行正确的参数设置。第三,进行动力传动系参数进行初选,包括发动机性能特性、变速器速比的初选,进行仿真模拟计算,并与整车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整车动力传动系统模型的合理性。第四,以动力经济性为优化目标,并对相关参数进行约束和限制,利用遗传算法对变速器的速比和主减速比进行优化,在保证动力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整车燃油消耗量。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陈晓婷,王丰元,张明杰[10](2017)在《纯电动微型轿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与仿真》文中指出先根据性能指标对微型纯电动轿车电机功率进行计算以选择合适的电机,根据所选电机的功率、电压等参数对蓄电池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并合理选型,再根据所选电机、蓄电池,结合微型纯电动轿车的实际情况确定传动比;最后利用ADVISOR软件对该微型纯电动轿车的动力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所选择电机和蓄电池能满足性能要求。
二、轿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轿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1.2.2 纯电动汽车参数匹配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元件选型及参数匹配 |
2.1 动力传动系统布置方案及参数设计 |
2.1.1 动力传动系统布置方案 |
2.1.2 动力元件选型及参数匹配 |
2.2 整车参数及设计要求 |
2.3 驱动电机的选型及参数匹配 |
2.3.1 确定驱动电机类型 |
2.3.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4 动力电池组的选型及参数匹配 |
2.4.1 动力电池选型 |
2.4.2 动力电池参数设计 |
2.5 主减速器参数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VL Cruise的整车仿真模型建立 |
3.1 AVL Cruise仿真软件简介 |
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整车模型 |
3.2.2 整车模块 |
3.2.3 驱动电机模块 |
3.2.4 动力电池组模块 |
3.2.5 主减速器模块 |
3.2.6 车轮和制动器模块 |
3.2.7 电气能耗单元 |
3.3 AVL Cruise计算任务设定 |
3.3.1 计算任务特性设置 |
3.3.2 计算任务文件夹 |
3.3.3 Course(道路)设置文件夹 |
3.3.4 Driver(驾驶员)设置文件夹 |
3.4 整车动力性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1 最高车速仿真结果 |
3.4.2 加速性能仿真结果 |
3.4.3 爬坡性能仿真结果 |
3.5 整车经济性仿真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动力系统匹配及最优化研究 |
4.1 优化方法概述 |
4.1.1 区间优化法 |
4.1.2 正交试验设计法 |
4.2 正交试验参数优化方案设计 |
4.2.1 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数学模型 |
4.2.2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选择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及优化 |
4.3.1 正交试验仿真结果 |
4.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样车试制与试验测试 |
5.1 纯电动汽车样车试制 |
5.2 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测试 |
5.2.1 最高车速测试 |
5.2.2 加速性能测试 |
5.2.3 续驶里程测试 |
5.3 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建模 |
2.1 动力系统结构形式的确定 |
2.2 动力系统建模 |
2.3 整车模型仿真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设计 |
3.1 确定整车主要性能指标及整车参数 |
3.2 车辆行驶需求功率及功率谱分析 |
3.3 动力系统主要部件选型设计 |
3.4 动力系统主要部件参数匹配 |
3.5 仿真验证参数匹配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能量管理控制策略研究 |
4.1 控制系统控制功能分析 |
4.2 传统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分析 |
4.3 基于动态规划的能量管理策略制定 |
4.4 搭建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及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及控制策略参数优化 |
5.1 动力系统参数及控制策略优化 |
5.2 整车动力性、经济性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纯电动轿车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目的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构型分析与参数匹配 |
2.1 行星齿轮机构分析 |
2.2 双电机驱动系统结构简介 |
2.3 双电机耦合驱动模式分析 |
2.3.1 低速轻载模式 |
2.3.2 低速重载模式 |
2.3.3 中速轻载模式 |
2.3.4 中速重载模式 |
2.3.5 高速模式 |
2.3.6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
2.4 电机驱动系统参数匹配 |
2.4.1 参数匹配流程图 |
2.4.2 参数匹配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3.1 控制策略的整体架构 |
3.2 输入模块 |
3.3 通用计算模块 |
3.3.1 电机参数计算(power_bus) |
3.3.2 门限常量模块(switch_bus) |
3.4 模式判断模块(state flow) |
3.4.1 LowSpd模块 |
3.4.2 HighSpd模块 |
3.5 模式切换模块 |
3.5.1 低速轻载模式切换模块(LowSpdLowLoad) |
3.5.2 低速重载模式切换模块(LowSpdHiLoad) |
3.5.3 中速轻载模式切换模块(MidSpdLowLoad) |
3.5.4 中速重载模式切换模块(MidSpdHiLoad) |
3.5.5 高速模式切换模块(HiSpd) |
3.5.6 制动能量回收切换模块(Break) |
3.6 输出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车仿真模型搭建 |
4.1 仿真软件CRUISE介绍 |
4.2 CRUISE建模 |
4.2.1 整车参数数学模型及其模块介绍 |
4.2.2 电机模块介绍 |
4.2.3 行星齿轮数学模型及其模块介绍 |
4.2.4 需求扭矩计算模块介绍 |
4.2.5 CRUISE整车模型 |
4.3 CRUISE和 Simulink联合仿真 |
4.3.1 CRUISE和 Simulink联合仿真介绍 |
4.3.2 联合仿真的设置 |
4.4 整车仿真结果分析 |
4.4.1 整车动力性仿真分析 |
4.4.2 整车经济性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整车模型优化 |
5.1 优化方法介绍 |
5.2 Isight软件介绍 |
5.2.1 Isight与 CRUISE接口 |
5.3 优化模型的建立 |
5.3.1 优化变量的选取 |
5.3.2 优化目标函数 |
5.4 Isight与 CRUISE联合仿真技术路线 |
5.4.1 Isight任务设置 |
5.4.4 Isight优化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C级纯电动轿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纯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再生制动系统工作原理 |
1.4 再生制动系统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级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建模 |
2.1 纯电动车动力系统结构 |
2.2 动力系统的参数匹配 |
2.2.1 驱动电机的参数匹配 |
2.2.2 动力电池组的参数匹配 |
2.3 动力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
2.3.1 驱动电机仿真模型 |
2.3.2 动力电池组仿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级纯电动轿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
3.1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理论基础 |
3.1.1 车辆制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理论 |
3.1.2 ECE制动法规 |
3.1.3 常见的再生制动力控制策略 |
3.2 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设计 |
3.3 再生制动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1 模糊控制理论 |
3.3.2 制动力分配模糊控制器结构 |
3.3.3 模糊控制器隶属函数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级纯电动轿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 |
4.1 Advisor软件简介 |
4.2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 |
4.2.1 Advisor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分析 |
4.2.2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车辆动力性能仿真与分析 |
4.3.2 再生制动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器优化 |
5.1 遗传算法与模糊控制器的优化 |
5.1.1 模糊控制优化理论概述 |
5.1.2 遗传算法的运算流程 |
5.1.3 模糊控制器的遗传算法优化原理 |
5.2 再生制动优化模型的建立 |
5.2.1 再生制动控制算法优化设计 |
5.2.2 优化参数的选取 |
5.2.3 优化目标函数与约束 |
5.2.4 再生制动系统的优化求解数学模型 |
5.3 遗传优化算法的求解 |
5.3.1 初始种群的生成 |
5.3.2 适应度函数的选取 |
5.3.3 优化算法控制参数设置 |
5.3.4 遗传优化算法与Advisor联合仿真 |
5.4 遗传算法优化仿真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增程式电动轿车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1.2.1 电动汽车的基本介绍及发展现状 |
1.2.2 电动汽车优缺点 |
1.3 增程式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
1.3.1 增程式电动汽车介绍 |
1.3.2 增程式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系统匹配 |
2.1 增程式电动轿车整车需求功率计算 |
2.2 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设备主要参数匹配 |
2.3 驱动电机主要参数计算以及选型 |
2.3.1 驱动电机选型 |
2.3.2 驱动电机主要参数计算 |
2.4 传动系统参数确定 |
2.5 増程器的选型与匹配 |
2.5.1 发动机选型及主要参数计算 |
2.5.2 发电机选型与匹配 |
2.6 动力电池的主要参数计算及选型 |
2.6.1 动力电池的型号选择 |
2.6.2 动力电池的参数匹配 |
2.7 增程式电动轿车整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结果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循环工况的整车模型的建立 |
3.1 软件基础 |
3.2 增程式电动轿车整车模型的搭建 |
3.3 整车及控制器模型建立 |
3.3.1 控制策略的制定 |
3.3.2 控制器模型的搭建 |
3.3.3 AVL Cruise 整车模型建立 |
3.4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动力性计算分析 |
3.4.2 循环工况仿真计算 |
3.5 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性及经济性仿真总结 |
3.6 仿真有效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程式电动轿车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改进研究 |
4.1 改进恒温器控制策略 |
4.1.1 电池电量控制原理分析 |
4.1.2 改进恒温器控制原理 |
4.1.3 改进恒温器型控制策略的规则 |
4.2 恒转速功率跟随控制策略 |
4.2.1 恒转速功率跟随控制策略控制规则 |
4.2.2 定转速功率跟随控制模型 |
4.3 模糊逻辑控制策略 |
4.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4.3.2 增程式电动轿车模糊控制策略的制定 |
4.4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就 |
致谢 |
(6)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1.1 氢燃料电池轿车介绍 |
1.2 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1.2.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
1.2.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
2 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设计 |
2.1 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设计分析 |
2.2 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结构匹配设计 |
2.2.1 转向器结构类型选择 |
2.2.2 减速机构类型选择 |
2.2.3 电机类型选择 |
2.2.4 传感器类型选择 |
2.3 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参数匹配设计 |
2.3.1 转向器参数匹配 |
(1) 转向器齿条行程 |
(2) 转向器齿轮齿条传动比 |
(3) 转向器最大齿条力 |
2.3.2 减速机构参数匹配 |
2.3.3 电机参数匹配 |
(1) 电机最大输出转矩 |
(2) 电机最大转速 |
3 结语 |
(7)基于AMESim的某型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策略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混合动力轿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混合动力轿车策略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设计 |
2.1 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构型选择 |
2.2 混合动力轿车基本参数和技术指标的确定 |
2.3 发动机的选型与参数匹配 |
2.3.1 发动机选型 |
2.3.2 发动机参数匹配 |
2.4 驱动电机的选型与参数匹配 |
2.4.1 驱动电机选型 |
2.4.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5 传动系的选型与参数匹配 |
2.5.1 主减速器速比 |
2.5.2 各挡位速比 |
2.6 动力电池选型与参数匹配 |
2.6.1 动力电池选型 |
2.6.2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建模 |
3.1 AMESim软件介绍 |
3.2 基于AMESim的整车动力系统建模 |
3.2.1 循环工况模型 |
3.2.2 发动机模型 |
3.2.3 驱动电机模型 |
3.2.4 动力电池模型 |
3.2.5 变速器模型 |
3.2.6 驾驶员模型 |
3.2.7 车辆模型 |
3.2.8 混合动力轿车整车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策略设计与仿真分析 |
4.1 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
4.2 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策略设计 |
4.2.1 整车控制策略的要求 |
4.2.2 多点式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
4.2.3 电力辅助驱动控制策略设计 |
4.2.4 复合控制策略实现流程 |
4.3 复合控制策略建模 |
4.3.1 Matlab/Simulink软件介绍 |
4.3.2 AME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技术 |
4.3.3 Simulink中的控制策略模型建立 |
4.3.4 AMESim中的控制策略模型建立 |
4.4 混合动力轿车仿真分析 |
4.4.1 整车性能仿真 |
4.4.2 控制策略仿真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Isight的控制策略参数优化 |
5.1 优化算法及Isight软件介绍 |
5.1.1 多目标优化概述 |
5.1.2 优化算法介绍 |
5.1.3 Isight软件介绍 |
5.2 Isight集成AMESim联合优化模型建立 |
5.2.1 设计变量的选取 |
5.2.2 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 |
5.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基于CRUISE的动力传动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匹配原理及参数初选 |
2.1 汽车行驶的基本原理 |
2.2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匹配方法与评价指标 |
2.2.1 动力性评价指标 |
2.2.2 经济性评价指标 |
2.3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的初选 |
2.3.1 发动机特性的初选 |
2.3.2 传动系速比的初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轿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 整车建模步骤 |
3.1.1 软件简介 |
3.1.2 软件主要功能 |
3.1.3 搭建整车模型步骤 |
3.2 某家用轿车模型的建立 |
3.2.1 整车模块仿真模型建立 |
3.2.2 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3.2.3 制动器和车轮仿真模型建立 |
3.2.4 驾驶员仿真模型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整车动力经济性仿真计算与试验验证 |
4.1 整车动力经济性仿真计算 |
4.1.1 动力性仿真计算 |
4.1.2 经济性仿真计算 |
4.2 试验分析与验证 |
4.2.1 整车动力性试验 |
4.2.2 整车经济性试验 |
4.3 仿真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 |
5.1 变速器速比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
5.2 整车优化模型的建立 |
5.2.1 设定优化目标 |
5.2.2 设计变量确定 |
5.2.3 约束条件确定 |
5.2.4 优化方法设置 |
5.3 优化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
1.1.2存在的问题 |
1.1.3研究发展趋势 |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热点研究方向 |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2存在的问题 |
1.2.2.3总结与展望 |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1.3.1.1车身结构 |
1.3.1.2声学包装 |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
1.3.2.1制动抖动 |
1.3.2.2制动颤振 |
1.3.2.3制动尖叫 |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
1.3.3.4降噪方法 |
1.3.3.5问题与展望 |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1.1主动悬架技术 |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2.1主动悬置技术 |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
2.1.1.2高效内燃机 |
2.1.1.3新型传动方式 |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3重点研究方向 |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存在的问题 |
2.2.3重点研究方向 |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
2.3.1.1动力电池 |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2存在的问题 |
2.3.2.3热点研究方向 |
2.3.2.4研究发展趋势 |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2重点研究方向 |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
3.1.3研究发展趋势 |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
3.2.1.3研究发展趋势 |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
3.2.2.3研究发展趋势 |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
3.2.3.1转向角传动比 |
3.2.3.2转向路感模拟 |
3.2.3.3诊断容错技术 |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
3.3.1.4电动汽车研究 |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
3.3.1.6参数测量 |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
3.3.1.8其他方面 |
3.3.2存在的问题 |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4存在的问题 |
4.1.2.5展望 |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
4.2.1.1点云聚类 |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
4.2.1.3障碍物识别 |
4.2.1.4障碍物跟踪 |
4.2.1.5小结 |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
4.2.2.1交通标志识别 |
4.2.2.2车道线检测 |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
4.2.2.4行人检测 |
4.2.2.5车辆检测 |
4.2.2.6总结与展望 |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2当前研究热点 |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
4.3.3存在的问题 |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
4.4.5.1路线图法 |
4.4.5.2网格分解法 |
4.4.5.3 Dijistra算法 |
4.4.5.4 A*算法 |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5面临的挑战 |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
4.5.2.3纵向速度控制 |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
4.5.2.5节油驾驶控制 |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7.3.2存在的问题 |
4.7.3.3热点研究方向 |
4.7.3.4研究发展趋势 |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2存在的问题 |
5.1.1.3重点研究方向 |
5.1.1.4展望 |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2存在的问题 |
5.1.2.3重点研究方向 |
5.1.2.4展望 |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3.2存在的问题 |
5.1.3.3重点研究方向 |
5.1.3.4展望 |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重点研究方向 |
5.2.3展望 |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
5.3.1概述 |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2.1被动安全技术 |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
5.3.3研究热点 |
5.3.3.1事故研究趋势 |
5.3.3.2技术发展趋势 |
5.3.4存在的问题 |
5.3.5小结 |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
5.4.2存在的问题 |
5.4.3重点研究方向 |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5.5.2热点研究方向 |
5.5.3存在的问题 |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
6结语 |
(10)纯电动微型轿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动力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 电机参数设计 |
2.1 电机设计参考理论 |
2.2 电机功率计算 |
3 蓄电池设计及选型 |
3.1 蓄电池参数计算 |
3.2 蓄电池选型 |
4 传动系参数设计 |
4.1 最小传动比的确定 |
4.2 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
4.3 传动系参数设计计算 |
5 基于ADVISOR的微型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仿真 |
5.1 车速随时间的变化 |
5.2 驱动电机扭矩 |
5.3 蓄电池剩余电量 |
5.4 蓄电池充放电电流 |
5.5 动力性能测试 |
6 结语 |
四、轿车动力系统匹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及优化仿真研究[D]. 王文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2]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 郭海荣.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纯电动轿车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D]. 鲁振飞. 福建工程学院, 2019(01)
- [4]C级纯电动轿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建模与仿真研究[D]. 许兵. 湖南大学, 2019(07)
- [5]增程式电动轿车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研究[D]. 谢瑞芳.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5)
- [6]氢燃料电池轿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匹配设计研究[J]. 谢泽金,陈慧,王燕文,龚艺. 上海汽车, 2018(03)
- [7]基于AMESim的某型混合动力轿车控制策略与优化研究[D]. 莫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8]基于CRUISE的动力传动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研究[D]. 张元. 东北大学, 2017(02)
- [9]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10]纯电动微型轿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与仿真[J]. 陈晓婷,王丰元,张明杰. 公路与汽运, 2017(03)
标签:新能源汽车论文;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论文; 再生制动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汽车动力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