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51和FLASH存储器卡的无纸记录仪(论文文献综述)
袁建挺[1](2011)在《基于嵌入式主板的无纸记录仪研制》文中提出数据采集技术是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进行工业过程控制和监控的基础和前提,数据采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仪器仪表行业是传统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反映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产业。记录仪作为现代仪器仪表的一种是获取、转换、处理、记录各种实时数据并实现对工程实时监控和分析的必备工具,它的发展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录仪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模拟式有纸记录仪到现在的无纸记录仪的过程,无纸记录仪克服了早期模拟式有纸记录仪需消耗大量资源和人力等的缺点,它及其系列智能二次仪表的开发使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企业管理更趋数据化和网络化。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开发一台基于嵌入式主板的具有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应用灵活等特点的多功能无纸记录仪。该无纸记录仪具有的功能有:32路模拟量万能输入、16路开关量输出、16路开关量输入、8路0~2.5V电压输出、8路4~20mA电流输出、32路24V配电输出,可实现信号采集、显示、处理、记录、控制等功能;可采用RS485通讯或MODEM通讯功能,可实现远程监控;内置大容量NAND FLASH作为历史数据的存储介质,可通过USB接口可将需要保存的数据转存至计算机或者其它设备中。在比较国内外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设计了无纸记录仪的总体方案,并分析了本课题的技术难点,包括实现万能数据采集和实现基于Modbus协议的多机通信技术。无纸记录仪设计包括对数据采集控制单元和图形操作单元的设计。数据采集控制单元由万能数据采集板、开关量输入输出板组成,完成了它们的原理图和PCB设计,用模块化的思想开发了驱动程序。图形操作单元主要由嵌入式主板、液晶、按键面板组成,完成了按键面板的开发,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用.Net编程语言C#完成应用软件的开发。完成无纸记录仪的设计后分别对数据采集控制单元和图形操作单元进行调试,并对无纸记录仪的数据采集精度做了测试,经实验表明无纸记录仪的性能和数据采集精度达到预期设计要求。该无纸记录仪具有精度高、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应用灵活、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李静波[2](201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无纸记录仪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传统机械式有纸记录仪以及基于单片机系统的无纸记录仪存在的缺点日益明显,而企业对无纸记录仪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具有丰富的图形界面且具有大容量存储能力的高精度无纸记录仪来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ARM920T内核的32位高性能RISC微处理器以及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无纸记录仪。采用ARM9+89C51的多CPU架构,实现了模块的独立性,并利用Linux系统的多线程编程技术及其丰富的软件API接口,以及模块化的软硬件开发思想,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无纸记录仪产品,减轻了软件开发负担,加快了软件开发进度和产品上市的速度。基于无纸记录仪大容量存储的需求,本文采用铁电存储器作为缓存,既能满足掉电数据不丢失,又能克服Flash存储速度慢以及寿命不长的缺点,并且通过设计软件算法实现了铁电存储器与Flash存储器的数据同步。同时,利用U盘这种流行的存储介质与内部数据存储器配合使用的方法,避免了由于单一的存储介质失效而导致的数据丢‘失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系统各组成模块的功能与实现方法,给出了开发的整体流程及系统整体结构框图、主体软件流程图和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接口和设备访问方法。软硬件系统均采用模块化方法开发,便于系统裁减和功能扩展,并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践证明,本文开发的无纸记录仪能够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实现了对设计中要求的各项参数的实时采集功能,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张震[3](2009)在《多功能数据采集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采集是现代测控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常见的数据采集系统是为特定的功能需求而开发,每一通道上只能针对某一特定信号进行采集,通用性不强。基于这个问题,针对常见的工业控制场合的压力、流量、液位、位移、频率、温度、脉冲量、开关量等数据采集需求,综合PLC和无纸记录仪的优点,研制了一套多通道、高性能、通用型、便携式数据采集仪,在任何一个模拟通道上都可以实现对多种模拟信号的采集,以较低的成本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种工业控制场合多通道、高精度的数据采集需求。系统分为下位机数据采集板和上位机监控界面两部分,分别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显示的任务,两者通过通用串行接口协议(USS协议)和RS232/RS485总线进行通信。下位机数据采集板以内含24位A/D转换器的ADμC834芯片为核心,通过带隔离的两级模拟开关分别进行通道选择和功能选择,配合C语言编写的程序,完成模拟量和开关量的采集测量、数据发送和开关量的控制输出、噪声分析等功能。上位机监控界面利用C#.net语言和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进行开发,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用例模型,详细地描述了实验设置模块、操作显示模块、查询模块、噪声分析模块、滤波算法模块等模块的设计过程和所用控件。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进行了功能和性能调试,并进行了噪声分析。结果表明:该采集仪的功能强大,采集准确可靠,实时性好。它实现了8路全隔离的模拟量输入、12路全隔离的数字量输入、8路全隔离的数字量输出、两路PWM输出和一路4~20mA输出。在任何一个模拟量输入通道上都可以实现电压、电流、热电偶、电阻/热敏电阻、三/四线制热电阻等信号的采集;当采集任务改变时,只需重新设置采集命令。采集结果能够以曲线、表格等形式在上位机上实时显示,并具有噪声分析和精密测量功能。对于实时测量,利用Pt100传感器进行温度采集时,其采集精度达到±0.2℃,不确定度小于0.03℃;利用热电偶进行温度采集时,精度达到±0.5℃,不确定度小于0.08℃;对于电压、电流信号的采集,精度和不确定度都在0.3%以内;对于电阻/热电敏阻等信号的测量,精度和不确定度都在5%以内。精密测量的准确度更高。该采集仪的精度高,成本低,小巧精致,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抗干扰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该采集仪已应用于实际的工业现场中,结果令人满意。
徐轲[4](2009)在《大离心泵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仪的研究》文中提出在船舶系统中,大离心泵、发电机组、减速齿轮箱、风机等这类旋转机械设备运行时都会产生振动,而振动过大是机组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这些机组因振动过大而产生故障,必定会影响船只的正常航行安全。所以为了保证设备机组的有效运行,必须针对这些设备配置状态监测与报警系统。设备运行时,振动参数能比其他的状态参数更直接、快速和准确地反映机组的运行状态,因此目前大多采用振动参数作为机组状态监测和运行状态趋势预测依据。但在正常使用状况下,随着设备的老化,机组振动烈度必然呈上升趋势。因此,当这些设备使用一定年限后,尽管依然能够正常工作,但其振动烈度往往会超过报警预设值,导致设备频繁报警,给现场操作人员工作带来很大不便。特别的,目前在船舶系统中,还存在着数量巨大的老旧设备甚至是超期服役设备。相比新设备,老旧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隐患。但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对于这些依然能够正常工作老旧设备甚至是超期服役设备又不能盲目淘汰。针对这种情况,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本文设计出了一款可用于船用大离心泵在线监测的装置。该装置利用以单片机为基础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对监测对象实施在线不间断监测,定时保存采集数据,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对所记录数据进行辅助分析。在硬件上以C8051F340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通过传感器采集信号,以U盘为存储介质保存所采集数据结果。在软件上,通过C语言对单片机编程,实现下位机系统的各项功能。上位机编程软件选用VC++6.0,利用VC++6.0良好的图像处理能力,对保存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给出具有良好可视性的图文并茂的数据结果。论文以某船超期服役的大离心泵为具体监测对象,阐述了大离心泵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装置的设计原理、软硬件实现、实施流程以及大离心泵振动超标的现场报警处理过程。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关于该大离心泵故障分析标准的相关结论,并得在一次评审会上得到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
刘玲[5](2009)在《基于ARM9提花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传统圆纬机的提花工艺利用机械控制式选针机构来实现,存在着花型图案幅度小,更换花型品种少,周期长,机构控制复杂等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圆纬机电子提花系统用电子控制技术代替机械式提花控制,其优点是:花型范围不受限制,更换花型迅速,花型设计周期短,并可大大提高编织速度,在针织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针对课题组已开发的PC104为主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嵌入式系统原理对电子选针的数据准备、控制系统信号发送、控制软件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调试,利用嵌入式系统对提花控制系统,比以PC104为主处理器,在集成度和系统稳定性上更优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中还对电子选针的数据准备算法作了详细研究,提出了自已的算法并建立了算法模型,成功的在电脑提花圆纬机实现提花,经测试各数据符合要求。系统控制器采用以ARM9开发板为主机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将花型数据文件转换成选针数据文件。在软件件设计中详细说明了主机的控制功能、花型解码过程。主机部分的程序在LINUX环境下的QT开发环境下实现。本课题的研究为国产电脑提供花圆纬机的研究及产业化提供了借鉴和推广奠定了基础。并在电子选针的数据准备及QT软件设计中均有自己的创新之处。
余峰[6](2009)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功能无纸记录仪》文中研究说明记录仪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和记录的工具,是生产自动化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二次仪表。多功能无纸记录仪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功能强大、存储容量大等优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基于嵌入式系统在多功能无纸记录仪中的运用。研究的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系统采用ARM9系列的S3C2410处理器,以Windows CE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使用了超大容量的Flash芯片作为存储。进行了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的硬件设计,WinCE操作系统的移植,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应用程序的开发。具体内容包括:1.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的系统和结构设计。总体的介绍。2.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选择记录仪系统中所用的芯片型号,设计系统各个部分的电路,绘制电路板。设计电路时,为适用不同信号的输入,采用万能输入的电路设计方法。3.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剪裁。将按键驱动和T9输入法加入到WinCE系统的内核中去;根据记录仪的具体要求,选择相应的内核模块,对内核模块进行优化,使编译后的内核最小;进行系统编译调试,将编译后的系统烧写到Flash中。系统上电,运行状态良好。4.应用软件的设计。应用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实时数据的显示,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存储。在进行显示界面设计时,尽量做到人机界面良好、易于操作。5.算法研究。主要进行了PCA和KPCA非监督学习算法的研究,将PCA和KPCA算法加入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系统,用于工业过程的状态监控,通过分析获得的数据,对系统进行监控和故障诊断。
高峰[7](2008)在《嵌入式称重配料系统记录仪的研制》文中提出称重配料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中精确的称重配料仪表是配料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与设计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称重配料仪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研究可适用于移动式配料车使用的嵌入式称重配料记录仪,为耐火材料等工业生产的精确配料和数据记录、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论文在分析了称重配料记录仪工作原理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MiniARM工控板M2005-NU11为核心控制器,以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为软件平台的称重配料记录仪。对硬件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底层驱动软件和应用程序实现的具体方法。论文在ZLG/GUI软件包的基础上,设计了友好的人机交互图形用户界面(GUI)。记录仪的各个功能如设置、运行、数据查询、U盘存储、时间、关于、帮助等均以图标菜单的方式显示,便于用户结合键盘进行相应的操作。论文针对记录仪的功能特点,设计了数据存储系统,将每一次的配料时间、配料料仓号、配料值、累计配料值按规定格式存入DataFlash中。同时设计了U盘读写功能模块,在U盘中创建文本文件,可将DataFlash中的历史数据写入文本文件中。将U盘插入电脑,可以打开该文件进行数据观察。论文针对称重配料记录仪的工业应用特点,进行抗干扰设计。对硬件电路板采取各种抗电磁干扰的措施,用软件抗干扰如平均值数字滤波的方法有效弥补硬件抗干扰的不足。
曹彦云[8](2007)在《船用低压电缆绝缘参数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文中指出电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缆绝缘的可靠性。随着绝缘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船用低压电缆的绝缘检测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船用低压电缆绝缘监测系统对于保证船用设备的安全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停电状态下的绝缘测试方法试验周期长,具有一定盲目性,而且试验结果不可靠,因而正逐渐被在线监测技术所取代。绝缘在线监测系统是在不改变系统运行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传感设备测量环境参数和绝缘参数,并且用数据记录仪表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并分析这些数据,由此判断设备的绝缘状况。目前绝缘在线检测技术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发展多功能、全自动的绝缘在线检测系统;另一个方向是发展便携式绝缘监测仪器。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从测量电路中采集到需要测量的环境参数和绝缘参数,主要包括了选择合适的温度和电流电压传感器来测量温度参数和绝缘参数,选择能够满足系统要求而又性价比较高的无纸记录仪作为记录仪表,传感器输出信号的预处理——放大、滤波等,传感器与记录仪表的接口电路的设计。基于无纸记录仪存储空间相对有限,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实现数据转存,为了方便这些数据的管理,开发了电缆绝缘参数数据库管理系统,以方便数据的查询和电缆绝缘剩余寿命的估计。根据船用低压电缆运行现场存在的多种干扰信号,本文侧重于信号采集与无纸记录仪接口部分的研究和用数据库管理测量数据在本系统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较好地完成对船用低压电缆绝缘的在线检测任务。
张军峰[9](2007)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数据记录仪的设计》文中指出记录仪表是对工业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和记录的重要工具。本课题研究的数据记录仪系统是采用ARM7系列的LPC2292作为系统的处理器,以UC/OS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通过RS-485总线和以单片机组成的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通讯,在数据记录仪中以单片机组成的数据采集器称为系统的一个通道。通过CAN总线和PC机通讯,记录仪中存储的数据通过CAN总线发送到PC机上,供管理人员通过PC机上的管理软件分析数据。同时还扩展了USB接口,目的是把数据记录仪中的数据通过U盘转存到其他计算机上。本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数据记录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选择记录仪系统中所用的芯片,设计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电路,并画制电路板。2.系统的移植和驱动程序设计。主要包括UC/OS操作系统移植,图形系统移植,文件系统移植等。从理论上分析了各种系统的移植方法。并将外围扩展电路的驱动程序添加到嵌入式系统的内核中。根据数据记录仪的系统要求,把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图形系统和驱动程序进行编译调试,使编译内核最小,然后将编译的内核烧写到系统的ROM中。3.应用程序设计。在电路设计、系统移植、驱动移植完成后,根据系统的要求,并对系统的任务进行划分以及优先级的设定。然后完成系统的应用设计,使的系统能够稳定、正常的运行。本课题从硬件到应用软件进行了系统的详细设计,从理论到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将来使用更先进的微处理器和功能更强大的操作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高茂凯[10](2007)在《电脑提花袜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一种电脑提花袜机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传统的机械式提花袜机存在着很多弱点,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随着电脑技术在袜机控制领域的应用,逐渐产生了电脑提花袜机。其机构简单,使用方便,编织效率高,产品品质好。本课题就电脑提花袜机工作原理、编织过程控制数据准备、控制系统实现、基于FLASH存储器的控制文件管理系统、控制系统抗干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系统架构、控制文件管理、系统稳定性设计方面都有创新之处。根据袜子编织过程工艺复杂,涉及到频繁的数据处理、信号采集和较多的控制对象的特点,本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PC机、单片机和CPLD的三层结构的控制系统。PC机软件用于设计编织花型和生成控制文件,而单片机和CPLD构成了控制系统硬件部分的主要框架。单片机部分包括一个负责采集袜机状态信息和控制时序的主机,两个用于控制电磁阀、选针器的从机。由于选针器控制过程繁琐,本系统使用CPLD来协助完成其数据处理。依据控制系统实现方式,本设计将控制文件分为电磁阀控制文件和选针器控制文件两个部分,并详细介绍了这两个文件的生成过程和管理管理过程。由于电脑袜机工作环境复杂,并需要与外界频繁地交换数据,为了减少因干扰而造成的生产损失,本设计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抗干扰设计。由于通信系统是正常编织的基础,文中特别阐述了RS485总线的抗干扰设计。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改进机械式袜机、替换自动袜机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工作稳定的解决方案;也为进一步研究全电脑提花袜机,加速高档袜机的国产化进程奠定基础。
二、基于C51和FLASH存储器卡的无纸记录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51和FLASH存储器卡的无纸记录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主板的无纸记录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纸记录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无纸记录仪的总体设计 |
2.1 无纸记录仪功能分析 |
2.2 系统的总体架构 |
2.3 设计难点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据采集控制单元设计 |
3.1 MC9S08DZ60 芯片特点 |
3.2 万能数据采集板设计 |
3.2.1 通用模拟量输入模块设计 |
3.2.2 信号放大模块 |
3.2.3 AD 转换模块设计 |
3.2.4 DA 输出模块设计 |
3.2.5 通讯模块设计 |
3.3 开关量板设计 |
3.3.1 开关量输入模块设计 |
3.3.2 开关量输出模块设计 |
3.4 万能数据采集板驱动程序设计 |
3.4.1 AD 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3.4.2 DA 输出模块程序设计 |
3.4.3 数据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3.5 开关量板驱动程序设计 |
3.5.1 开关量输入板驱动程序设计 |
3.5.2 开关量输出板驱动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形操作单元设计 |
4.1 嵌入式主板选型 |
4.2 按键面板设计 |
4.2.1 PS/2 键盘协议简介 |
4.2.2 按键面板软件设计 |
4.3 图形操作单元应用软件设计 |
4.3.1 面向对象与UML 语言简介 |
4.3.2 开发平台简介 |
4.3.3 系统需求分析 |
4.3.4 系统静态结构分析 |
4.3.5 系统动态行为分析 |
4.3.6 通信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纸记录仪调试及结果分析 |
5.1 数据采集控制单元调试 |
5.1.1 万能数据采集板调试 |
5.1.2 开关量板调试 |
5.2 图形操作单元调试 |
5.2.1 按键面板调试 |
5.2.2 系统应用软件调试 |
5.3 无纸记录仪数据采集精度测试 |
5.3.1 电压信号采集精度测试 |
5.3.2 电流信号采集精度测试 |
5.3.3 热电偶信号采集精度测试 |
5.3.4 热电阻信号采集精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万能数据采集板的 PCB 板图 |
详细摘要 |
(2)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无纸记录仪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无纸记录仪发展现状 |
1.3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系统概述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结构 |
2.1 硬件系统结构 |
2.2 软件系统结构 |
2.3 机械结构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开发 |
3.1 AT91RM9200芯片简介 |
3.2 显示控制芯片S1D13506简介 |
3.3 系统模块简介 |
3.4 硬件开发方案 |
第四章 系统平台的建立 |
4.1 嵌入式BootLoader应用 |
4.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应用 |
4.3 嵌入式MiniGUI的应用 |
4.4 交叉开发平台的建立 |
第五章 数据存储的研究与应用 |
5.1 铁电存储器简介 |
5.2 Flash的研究与应用 |
5.3 VFS虚拟文件系统交换器(Virtual Filesystem Switch) |
5.4 文件系统(File System)研究与应用 |
5.5 U盘存储应用 |
5.6 数据存储开发方案 |
第六章 系统软件开发 |
6.1 基于Linux的驱动程序接口 |
6.2 多线程应用软件开发 |
6.3 输入模块软件开发 |
第七章 人机交互功能实现 |
7.1 人机交互功能概述 |
7.2 实时监控图形界面实现 |
7.3 组态图形界面实现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多功能数据采集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数据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系统总体设计及难点分析 |
2.1 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难点 |
2.3.1 核心芯片选型 |
2.3.2 三/四线制热电阻的测温方法 |
2.3.3 通用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
2.3.4 高精度测量的实现 |
2.3.5 抗干扰性的实现 |
2.3.6 精度的衡量和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
3.1.1 ADμC834 简介 |
3.1.2 ADμC834 的最小系统 |
3.2 通用模拟量输入模块设计 |
3.3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设计 |
3.3.1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3.3.2 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
3.4 通信模块设计 |
3.4.1 通信方式的选择 |
3.4.2 通信电路的设计 |
3.5 电源模块设计 |
3.5.1 开关电源简介 |
3.5.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6 其他模块的设计 |
3.6.1 基准电压电路的设计 |
3.6.2 PWM 输出电路的设计 |
3.6.3 4~20m A 恒流源电路的设计 |
3.7 硬件抗干扰和高精度设计 |
3.7.1 抗混叠滤波器 |
3.7.2 串口通讯部分的抗干扰设计 |
3.7.3 可靠的隔离措施 |
3.8 PCB 板的设计 |
3.9 本章内容小结 |
4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1 KEIL UVISION3 开发环境介绍 |
4.1.1 Keil uVisi0113 开发环境的设置方法 |
4.1.2 Keil uVisi0113 环境的软件调试方法 |
4.2 下位机程序总体设计 |
4.3 初始化模块的程序设计 |
4.4 通信子程序的设计 |
4.4.1 USS 通讯协议及格式介绍 |
4.4.2 USS 通讯协议的实现 |
4.5 串口接收中断子程序的设计 |
4.6 数据采集子程序的设计 |
4.6.1 电压/电流采集子程序 |
4.6.2 电阻/热敏电阻采集子程序 |
4.6.3 三线制热电阻采集子程序 |
4.6.4 四线制热电阻采集子程序 |
4.6.5 热电偶采集子程序 |
4.6.6 开关量输入输出子程序 |
4.7 噪声分析子程序的设计 |
4.8 数据存储读写子程序的设计 |
4.9 PWM 输出子程序的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采集界面设计 |
5.1 设计要求及开发环境介绍 |
5.1.1 设计要求 |
5.1.2 开发环境与语言简介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2.1 功能模型 |
5.2.2 对象模型 |
5.2.3 动态模型 |
5.3 系统主界面 |
5.4 系统设置模块 |
5.4.1 管理员登录 |
5.4.2 参数设定 |
5.4.3 线性标定 |
5.5 实验操作显示模块 |
5.5.1 新建实验模块 |
5.5.2 实验操作显示模块 |
5.6 分析模块 |
5.7 查询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6 系统的调试与实验 |
6.1 系统调试概述 |
6.2 系统下位机的软硬件调试 |
6.2.1 调试的准备工作和方法 |
6.2.2 通用模拟量输入模块测试 |
6.2.3 开关量输入输出部件测试 |
6.2.4 噪声分析模块的测试 |
6.2.5 其他模块的测试 |
6.3 上位机采集界面的软件测试 |
6.4 测量效果和精度分析 |
6.4.1 单通道采集测试及精度分析 |
6.4.2 通道间的干扰测试 |
6.4.3 多通道采集综合测试 |
6.4.4 其他方面的测试 |
6.5 不确定度分析 |
6.5.1 采样速率和量程对不确定度的影响 |
6.5.2 各种信号测量的不确定度 |
6.5.3 滤波算法对精度的影响 |
6.6 联机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大离心泵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1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2 振动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3 温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4 无纸记录仪的发展概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综述 |
2.2 现场信号采集方案 |
2.3 信号处理方案 |
2.4 数据分析方案 |
2.5 系统软件简介 |
2.5.1 下位机代码简介 |
2.5.2 上位机代码简介 |
3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 电源系统设计 |
3.1.1 主电源 |
3.1.2 备用电源 |
3.2 主控单片机 |
3.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3.2.2 选择单片机的原因 |
3.2.3 C8051F340单片机简介 |
3.3 信号的采集 |
3.3.1 振动信号的采集 |
3.3.2 温度信号的采集 |
3.4 信号的处理 |
3.4.1 信号通道的选通 |
3.4.2 信号防干扰处理 |
3.4.3 AD转换 |
3.5 数据的存储 |
3.5.1 存储的介质的选取 |
3.5.2 U盘存储电路的设计 |
3.5.3 数据存储 |
3.6 时钟系统 |
3.7 人机交互系统 |
3.7.1 按键电路的设计 |
3.7.2 LCD显示 |
3.7.3 报警电路 |
4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1 下位机编程工具Keil51简介 |
4.2 下位机软件综述 |
4.3 初始化函数模块 |
4.4 按键显示程序模块设计 |
4.4.1 按键基本操作程序 |
4.4.2 LCD程序 |
4.4.3 按键显示功能综述 |
4.5 时钟程序模块设计 |
4.5.1 程序概述 |
4.5.2 DS1302程序 |
4.5.3 AD采样程序 |
4.5.4 通信程序 |
4.6 从机程序设计 |
4.7 上位机程序简介 |
5 数据的分析总结 |
5.1 数据分析 |
5.2 现行旋转机械振动评定方法和标准 |
5.3 数据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实物照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ARM9提花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现状 |
1.1.1 引言 |
1.1.2 针织提花机的发展过程 |
1.1.3 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圆机的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1.2.1 圆机的研究意义 |
1.2.2 圆机的应用前景 |
1.3 圆机的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
1.3.1 圆机的研究内容 |
1.3.2 圆机的关键技术 |
第2章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 |
2.1 嵌入式处理器 |
2.2 ARM嵌入式工控系统 |
2.2.1 ARM嵌入式工控系统的特点 |
2.2.2 常用的ARM嵌入式工控系统 |
2.3 嵌入式 linux 开发过程 |
2.3.1 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 |
2.3.2 编译和烧写内核 |
2.3.3 文件系统 |
2.3.4 用户应用程序 |
第3章 主控系统的设计 |
3.1 圆机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1 圆机需求总结 |
3.1.2 圆机控制器的总体方案 |
3.2 主处理器的选型 |
3.2.1 S3C2410 简介 |
3.2.2 ARM处理器的编程模型 |
3.3 系统的整体架构 |
3.4 主控系统组成 |
3.4.1 核心板 |
3.4.2 扩展板 |
3.5 主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3.5.1 主机控制框图及说明 |
3.5.2 从机控制框图及说明 |
第4章 电子提花选针数据准备 |
4.1 电子提花选针原理 |
4.1.1 2 功位选针的原理 |
4.1.2 3 功位选针的原理 |
4.1.3 多级式电子选针的原理 |
4.2 电子选针器选型及控制原理 |
4.2.1 电子选针控制器的控制原理 |
4.2.2 电子选针器的内部结构 |
4.2.3 压电陶瓷的控制原理 |
4.2.4 电子选针器的驱动原理 |
4.3 花纹数据的转换算法 |
4.3.1 花纹数据的准备 |
4.3.2 编织数据的准备 |
4.3.3 选针数据的转换 |
第5章 基于QT/E的圆机控制软件设计 |
5.1 LINUX平台常用的GUI一QT/E |
5.1.1 QT/E概述 |
5.1.2 QT/E实现技术基础分析 |
5.1.3 QT/E的移植与应用 |
5.2 建立软件开发环境 |
5.2.1 解压安装Qt 源代码 |
5.2.2 使用build 脚本编译Qt/Embedded |
5.2.3 Hello,Qt(PC) |
5.2.4 Hello,Qt(ARM) |
5.3 图形用户界面 |
5.3.1 图形用户界面的构成 |
5.3.2 信号和槽 |
5.3.3 文件操作菜单 |
5.4 重要模块实现 |
5.4.1 获得文件列表 |
5.4.2 读文件并转换为选针数据文件 |
5.4.3 色纱图象 |
5.4.4 选针器动作仿真 |
5.4.5 串口发送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功能无纸记录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的发展现状 |
1.3 嵌入式系统概况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分析 |
2.1 引言 |
2.2 设计目标 |
2.2.1 硬件平台设计目标 |
2.2.2 操作系统选型 |
2.3 开发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析算法 |
3.1 引言 |
3.2 主元分析 |
3.2.1 主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3.2.2 控制限的设定方法 |
3.2.3 利用主元分析进行过程监控的一般步骤 |
3.3 核主元分析 |
3.3.1 核主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2 控制限的设定方法 |
3.3.3 利用核主元分析进行过程监控的一般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硬件架构 |
4.3 核心板设计 |
4.3.1 核心板FLASH 接口电路 |
4.3.2 核心板SDRAM 接口电路 |
4.4 底板设计 |
4.4.1 JTAG 接口电路 |
4.4.2 USB 接口电路 |
4.4.3 UART 接口电路 |
4.4.4 以太网接口电路 |
4.5 采样电路设计 |
4.6 键盘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软件 |
5.2.1 Windows CE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5.2.2 Windows CE 操作系统移植 |
5.2.3 驱动程序开发 |
5.3 应用软件 |
5.3.1 EVC 开发环境 |
5.3.2 应用框架 |
5.3.3 界面设计 |
5.3.4 组态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7)嵌入式称重配料系统记录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称重配料仪表 |
1.2.2 嵌入式GUI |
1.2.3 USB 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嵌入式称重配料记录仪整体方案设计 |
2.1 嵌入式称重配料记录仪系统功能要求 |
2.2 嵌入式称重配料记录仪总体方案设计 |
2.2.1 嵌入式记录仪硬件设计总体解决方案 |
2.2.2 嵌入式记录仪总体实现方案 |
第三章 嵌入式记录仪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工控板M2005-NU11 的特点及板上资源 |
3.2 嵌入式称重配料记录仪硬件总体结构图 |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 |
3.3.1 称重数据采集电路 |
3.3.2 称重数据A/D 转换电路 |
3.4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与实现 |
3.4.1 键盘电路 |
3.4.2 显示电路设计与实现 |
3.5 存储电路设计 |
3.5.1 MiniARM 板上存储结构 |
3.5.2 外扩数据存储器的选择 |
3.5.3 DataFlash 的设计 |
3.6 数据通信电路设计 |
3.6.1 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
3.6.2 485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3.6.3 USB 主机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7 I/O 控制电路 |
3.8 电源电路设计 |
3.9 其他电路 |
3.9.1 运行指示电路 |
3.9.2 JTAG 调试电路 |
3.9.3 ISP 电路 |
第四章 嵌入式称重配料记录仪的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记录仪软件开发平台 |
4.1.1 嵌入式记录仪的软件开发平台结构 |
4.1.2 μC/OS-II 操作系统 |
4.1.3 工控板板级支持包 |
4.1.4 MiniARM 工控板软件工程模板介绍 |
4.2 自编写的底板软件驱动包 |
4.2.1 A/D 驱动程序设计 |
4.2.2 键盘驱动程序设计 |
4.2.3 LCD 驱动程序设计 |
4.2.4 GUI 的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
4.2.5 Data Flash 程序设计 |
4.2.6 USB 功能程序设计 |
第五章 用户应用程序的实现 |
5.1 嵌入式记录仪人机交互界面实现过程 |
5.2 嵌入式记录仪称重配料功能实现过程 |
5.3 嵌入式记录仪数据存储及U 盘读取功能实现 |
5.4 嵌入式记录仪抗干扰措施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8)船用低压电缆绝缘参数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缆在线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2 霍尔电流传感器发展概况 |
1.3.3 温度传感器发展概况 |
1.3.4 无纸记录仪国内外发展概况 |
2 电缆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2.1 电缆在线监测仪系统的结构组成 |
2.2 电流传感器的选取 |
2.2.1 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2.2 霍尔电流传感器的特点 |
2.2.4 霍尔传感器的选型 |
2.3 霍尔电压传感器的选取 |
2.3.1 霍尔电压传感器接口电路 |
2.3.2 霍尔电压传感器的选型 |
2.4 温度传感器的选取 |
2.4.1 铂电阻传感器的测温原理 |
2.4.2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的接口电路设计 |
2.5 无纸记录仪的硬件结构 |
2.5.1 微处理器模块 |
2.5.2 数据存储与转存模块 |
2.5.3 数据转存模块 |
2.5.4 数据采样CPU |
2.5.5 无纸记录仪的功能需求与选型 |
3 传感器与无纸记录仪的接口电路设计 |
3.1 数据采集系统的结构形式 |
3.1.1 信号调理电路 |
3.1.2 模拟多路开关 |
3.2 现场实验与结果分析 |
3.2.1 电缆在线监测仪 |
3.2.2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 数据库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管理系统的结构组成 |
4.2.1 Client/Server模型 |
4.2.2 VB数据访问技术 |
4.2.3 ODBC数据访问技术 |
4.3 系统设计 |
4.3.1 系统功能描述 |
4.3.2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4.3.3 系统流程分析 |
4.4 管理系统功能设计实现 |
4.4.1 数据库设计 |
4.4.2 设计工程框架 |
4.4.3 设计系统界面 |
4.5 应用程序的发布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数据记录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 |
1.2.1 记录仪表简述 |
1.2.2 相关领域研究成果 |
1.2.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1.2.4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
1.2.5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框图 |
2.2 数据记录仪功能需求 |
2.3 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
2.4 硬件系统设计原则 |
第三章 数据记录仪硬件设计 |
3.1 ARM简介 |
3.2 ARM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
3.2.1 RISC体系结构 |
3.2.2 ARM微处理器寄存器结构 |
3.2.3 ARM微处理器工作状态 |
3.2.4 ARM微处理器应用领域 |
3.3 LPC2292简介 |
3.4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3.4.1 CAN总线介绍 |
3.4.2 CAN总线接口设计 |
3.4.2.1 LPC2292 CAN模块简介 |
3.4.2.2 PCA82C250收发器简介 |
3.4.2.3 CAN总线接口电路 |
3.4.3 RS-485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3.4.4 JTAG调试接口设计 |
3.4.5 USB接口电路 |
3.5 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
3.5.1 Flash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
3.5.2 SRAM存储器接口电路设计 |
3.6 液晶显示及键盘 |
3.6.1 液晶电路接口设计 |
3.6.1.1 液晶简介 |
3.6.1.2 LCD接口设计 |
3.6.2 键盘电路设计 |
3.7 RTC电路设计 |
第四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UC/OS移植及驱动编程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4.1.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种类 |
4.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 |
4.1.3 使用实时操作系统的必要性 |
4.1.4 实时操作系统的优缺点 |
4.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Ⅱ |
4.2.1 UC/OS内核运行机制 |
4.2.2 时钟管理 |
4.2.3 任务通讯与同步 |
4.3 UC/OS-Ⅱ在LPC2292上的移植 |
4.3.1 设置与编译器相关代码(OS_CPU.H) |
4.3.2 与处理器相关的4个汇编函数(OS_CPU_A.ASM) |
4.3.3 与操作系统相关的6个C语言函数(OS_CPU_C.C) |
4.4 图形系统UCGUI移植 |
4.5 文件系统UCFS |
4.5.1 Flash盘的FAT原理 |
4.5.2 NAND Flash低层驱动 |
4.5.3 文件系统实现 |
4.6 外围设备驱动程序 |
4.6.1 串口驱动 |
4.6.2 CAN总线驱动 |
4.6.3 RTC时钟驱动 |
4.6.4 键盘驱动 |
4.6.5 USB驱动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测试 |
5.1 ADS仿真开发环境概述 |
5.1.1 CodeWarrior IDE集成开发环境 |
5.1.2 AXD调试器 |
5.1.3 仿真器简介 |
5.2 软件设计 |
5.2.1 系统任务和中断划分 |
5.2.2 系统任务优先级设定 |
5.2.3 操作系统启动过程 |
5.3 系统实现 |
5.3.1 系统自检及初始化 |
5.3.2 任务实现 |
5.4 系统运行界面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
6.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电脑提花袜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袜机介绍 |
1.2 国内、外袜机发展概况 |
1.3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
2 袜机控制原理 |
2.1 袜子的编织 |
2.2.1 袜子结构 |
2.2.2 袜机提花过程 |
2.2 本袜机机械的结构 |
2.3 袜机提花原理及其工艺要求 |
2.3.1 选针器构成、工作原理及其控制要求 |
2.3.2 喂纱器构成、工作原理及其控制要求 |
2.3.3 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工作原理 |
2.4 拟定控制系统 |
3 袜机控制数据准备 |
3.1 电磁阀控制文件 |
3.1.1 电磁阀控制数据构成 |
3.1.2 电磁阀控制文件获取过程 |
3.2 选针器控制文件 |
3.2.1 选针器控制数据构成 |
3.2.2 选针器控制文件转换算法 |
4 袜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4.2 时序控制部分 |
4.2.1 时序控制部分电路原理图及说明 |
4.2.2 时序控制部分程序设计 |
4.3 电磁阀控制部分 |
4.3.1 电磁阀控制部分原理图及说明 |
4.3.2 电磁阀控制部分程序设计 |
4.4 选针器控制部分 |
4.4.1 选针器控制部分原理图及说明 |
4.4.2 选针器控制部分程序设计 |
4.5 多CPU 时序配合 |
4.5.1 初始化过程中的时序配合 |
4.5.2 编织过程中时序配合 |
5 关键技术实现 |
5.1 基于FLASH 存储器的控制文件管理系统 |
5.1.1 K9F1608 存储器的介绍 |
5.1.2 基于文件的控制数据管理系统 |
5.2 基于CPLD 技术的选针器控制系统设计 |
5.2.1 CPLD 技术及特点 |
5.2.2 基于CPLD 的袜机选针数据处理 |
5.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5.3.1 硬件抗干扰设计 |
5.3.2 串行通信抗干扰硬件设计 |
5.3.3 软件抗干扰设计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基于C51和FLASH存储器卡的无纸记录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主板的无纸记录仪研制[D]. 袁建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9)
- [2]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的无纸记录仪开发[D]. 李静波. 复旦大学, 2010(03)
- [3]多功能数据采集仪的研制[D]. 张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4]大离心泵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仪的研究[D]. 徐轲.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5]基于ARM9提花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刘玲. 武汉科技学院, 2009(S2)
- [6]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多功能无纸记录仪[D]. 余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7]嵌入式称重配料系统记录仪的研制[D]. 高峰. 江南大学, 2008(03)
- [8]船用低压电缆绝缘参数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立[D]. 曹彦云.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5)
- [9]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数据记录仪的设计[D]. 张军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07(04)
- [10]电脑提花袜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高茂凯. 武汉科技学院,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