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墨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

土墨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

一、土默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婧[1](2020)在《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文中指出城市绿地系统在社会经济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占据首要位置,具有满足人类生活所需的社会经济和景观功能。绿地系统综合指标体系对全面科学评价城市绿地系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有了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对小城镇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步,但大多数小城镇还没有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镇基础建设的重点部分,导致它们在绿地系统方面的系统规划存在诸多问题。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更多的是绿色健康的生活,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对人的绿色生活需求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对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与构建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次规划通过研究土左旗察素齐镇的绿地系统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和优势,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可行性措施,依据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对察素齐镇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现状研究和城镇发展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目标为将土默特左旗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环境优良的园林宜居县城。至2030年末城镇绿地率达42.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m2/人。通过此次的规划研究,为以后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规划提供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信息。

姚喜军,吴全,靳晓雯,于艳华,李冰姿[2](2018)在《内蒙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述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以2015年底自治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内蒙古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归纳自治区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及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刘晓永[3](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金书明,贾大峰[4](2017)在《内蒙古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偏远的边境地区、牧区和革命老区,更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农田草牧场退化、产业基础薄弱和扶持成本加大等诸多问题。通过在宏观把握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精准识别自治区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贫困状况和影响因素,剖析农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等不同类型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土地指标流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生活转变等方面产生的扶贫应,系统开展土地整治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路径探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王薇[5](2017)在《基于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村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全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行动逐步开展进行,已取得很多成功案例和成果。但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多为小规模经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本文研究区—村庄压煤山丘区:煤炭开采引起土地塌陷、水资源区域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压煤村庄搬迁后又易造成农户耕作难度加大、塌陷土地的闲置与荒芜。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支持下,基于生态安全门槛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功能,系统划分生态村功能区,标定三生用地,并对规划前后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结论:(1)从土地的适宜性和生态性两方面进行生态村用地布局较为科学。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GIS技术可以为生态村的功能分区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定量分析结合景观的独立性与系统性原则,进一步考虑土地生态性确定生态村空间布局。(2)在景观层面上来说,生态村的规划结果较为合理。生态村规划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耕地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实际种植面积和机械化程度,有助于规模经营的发展。森林覆盖率提高,草地景观连接性变好,对于生物物种迁移或其他生态过程的顺利进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利用地被水土保持林取代,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变化有利于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和景观的恢复与保护。在整个景观水平上,有连通度较高的优势景观类型存在,即林地优势度明显。(3)本文将空间布局、用途标定和土地利用格局分析三者联系起来,形成循环,有利于生态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不断优化。通过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对空间布局和用途标定进行生态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空间布局和用途标定进行修正,三者形成循环,有利于生态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不断优化。本文对压煤村庄搬迁后原村址的规划设计是对村域规划方法的尝试和探讨,以期为同类型区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兰春,倪楠[6](2014)在《高标准农田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和优化——以H市为例》文中提出通过H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田块生态设计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生态工程、农田防护与环境保持工程等方面的设计,重点研究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化设计和优化方法,调整、优化景观组分、田块的空间分布格局,使各组分之间达到和谐、有序形成生态环境的安全统一性,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景观生态稳定性,为合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魏松龄,弓弼,何红云[7](2013)在《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关中平原自然及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关中平原的河流、交通道路、生态综合分区基本状况,依据景观生态学"基质、斑块、廊道"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一轴、两环、三横、七纵、五大片区、十水绿廊绕关中"的生态景观格局构想;从水系绿色廊道、交通绿色廊道、林业生态板块、农林混合基质等生态景观要素层面,探讨了构建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及生态景观格局构想的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构建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的四大策略。

魏松龄[8](2013)在《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规划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与发展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服务和支持功能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不仅使得区域环境质量降低,同时也加速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的强度,这反过来也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中地区作为西部地区实力最雄厚的城市密集区,具有带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能,关中地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态先行是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因此,启动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规划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的时代召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规划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对关中平原自然及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关中平原的河流、交通道路、生态综合分区的基本状况,依据景观生态学“基质、斑块、廊道”的基本原理,对今后关中平原林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这不仅对陕西关中地区有借鉴作用,还可为整个西北地区林业生态系统规划的发展提供思路。本论文共得出以下结论:(1)关中平原的生态综合分区可分为麟游—淳化黄土低山防护林区;渭北台塬旱作粮、苹果、防护林区;渭北高阶地粮、油、棉小区;渭河川地农、工、副、贸城市密集区;骊山丘陵风景林灌草区;渭南洪积扇群与台塬旱耕地、名优果区等六个区。(2)在对关中平原自然及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关中平原的河流、交通道路、生态综合分区的基本状况,依据景观生态学“基质、斑块、廊道”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一轴、两环、三横、七纵、五大片区、十水绿廊绕关中”的生态景观格局构想。(3)从生态廊道的概念出发,结合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得出适宜关中地区的道路与河流的生态廊道建设最少不低于7m。(4)从水系绿色廊道、交通绿色廊道、林业生态板块、农林混合基质等生态景观要素层面探讨了构建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及生态景观格局构想的技术与方法。(5)结合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构建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的四大策略,不仅对陕西关中地区有借鉴作用,还可为整个西北地区林业生态系统规划的发展提供思路。(6)在关中平原林业树种规划中,道路绿化应采用乡土树种,另外,农田防护林、一二级公路的周边廊道绿化应该将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观赏功能兼顾,且突出发挥生态和生产功能。

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肖禾,张茜[9](2012)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效益是土地整治绿色基础建设中亟待探讨的命题。该文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现有防护林带的疏透度、有效防护距离和占地面积,并基于农田防护林生态化建设标准,分析了现有林带乔灌木结构配置、林带间距以及林带宽度的合理性,且对不合理的林带结构进行了生态化设计。同时,定性分析了项目区现有防护林带的优势景观空间、景观节点、重要景观轴线和功能区的景观建设需求。最后,结合生态化和景观化两个过程进行了防护林带空间结构和植物景观配置的综合设计。结果表明,综合了生态化和景观化的土地整治农田防护林设计,提高了项目区林带生态和景观结构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实现快速化农田防护林生态景观设计提供方法。

刘永萍,鲁天平,郭靖[10](2011)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选择及科学栽植技术,为该地区林果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方法】通过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提出在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选择的防护林结构、配置模式、树种及科学栽植技术。【结果】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分为紧密结构的林带、透风结构的林带和稀疏结构的林带3种;配置模式设计分为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3种。【建议】林果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为: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较果树更快,寿命比果树长;与被防护的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枝叶繁茂,根蘖少;灌木则应选用再生性强、枝叶茂盛的树种。

二、土默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默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案例分析及指导意义
    2.1 国外案例
    2.2 国内案例
3 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
    3.1 概况及现状分析
        3.1.1 城市概况
        3.1.2 绿地现状分析
    3.2 规划总则
        3.2.1 规划编制目的
        3.2.2 规划依据
        3.2.3 规划期限
        3.2.4 规划层次和范围
        3.2.5 指导思想
        3.2.6 规划原则
    3.3 规划目标与指标
        3.3.1 规划目标
        3.3.2 规划指标
    3.4 旗域绿地系统规划
        3.4.1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3.4.2 规划结构
        3.4.3 规划布局
        3.4.4 廊道型地域
    3.5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3.5.1 规划原则与理念
        3.5.2 规划结构
    3.6 绿地分类规划
        3.6.1 绿地分类说明
        3.6.2 公园绿地(G1)规划
        3.6.3 防护绿地(G2)规划
        3.6.4 广场用地(G3)规划
        3.6.5 附属绿地(XG)规划
        3.6.6 区域绿地(EG)规划
    3.7 树种规划
        3.7.1 规划原则
        3.7.2 土壤、水文、植物资源概况
        3.7.3 植物配置比例
        3.7.4 树种选择
    3.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8.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原则
        3.8.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思路
        3.8.3 生态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目标
        3.8.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3.8.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3.8.6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3.9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
        3.9.1 现状概况
        3.9.2 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养护
    3.10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3.10.1 规划原则与要求
        3.10.2 绿地防灾避险现状及能力分析
        3.10.3 防灾避险绿地建设
        3.10.4 避险绿地与避险通道规划
        3.10.5 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3.11 分期建设规划
        3.11.1 近期建设规划
        3.11.2 远期建设规划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内蒙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述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1.1 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分析
        1.1.1 土地资源数量占比分析
        1.1.2 土地资源数量多样化分析
    1.2 耕地资源质量等级分析
    1.3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空间分布
        1.3.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占比分析
        1.3.2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
    1.4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 内蒙古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数量优势和人均占有量总体富裕
    2.2 土地利用宏观成带性及农牧林交错与互补性
    2.3 土地利用地区差异性显着
    2.4 土地利用的原始性和开发潜力大
    2.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升级潜力巨大
    2.6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6.1 耕地保护面临数量与质量的双重压力
        2.6.2 建设用地供给压力大
        2.6.3 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相对较低
        2.6.4 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挑战
3 土地资源利用成效
    3.1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 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
    3.2 不断完善和创新组合政策, 提升建设用地保障水平, 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3 盘活存量,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4 扎实推进数字国土工程建设, 夯实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发展基础
    3.5 加强生态用地保护, 推进生态建设工程, 筑牢我国北方生态防线
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4.2 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实现差别化土地政策
    4.4 大力推进土地整治, 提高农用地质量
    4.5 合理保护和利用未利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4.6 强化土地政策研究, 推进土地科技创新增强土地管理支撑能力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4)内蒙古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度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发展
    1.1 内蒙古贫困情况分析
    1.2 内蒙古扶贫现状
    1.3 内蒙古精准扶贫的未来导向
2. 内蒙古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现状与挑战
    2.1 自治区土地整治实施现状
    2.2 自治区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挑战
3. 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治精准治贫路径探索
    3.1 土地整治精准识别路径
        (1) 土地整治精准治贫时间维度选择
        (2) 土地整治治贫空间维度识别
    3.2 土地整治精准帮扶路径
    3.3 土地整治精准管理路径
        (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把好“人才关”
        (2) 因地制策, 高标准规划
        (3) 严格监管, 专款专用
        (4) 精准管控, 发挥示范作用

(5)基于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村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2.1 为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1.2.2 促进新农村建设
        1.2.3 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地流转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基本理论
        1.4.1 概念界定
        1.4.2 人地协调理论
        1.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4 田园城市理论
        1.4.5 门槛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范围
    2.2 自然地理
    2.3 土地利用
3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3.1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3.2 研究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
4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4.1 空间布局影响因子
    4.2 空间布局方法
        4.2.1 划定禁止建设区
        4.2.2 生活用地适宜性评价
        4.2.3 空间布局原则
    4.3 空间布局结果
5 各业用地用途标定
    5.1 生产用地
        5.1.1 传统农业用地
        5.1.2 特色农业用地
        5.1.3 设施农业用地
    5.2 生活用地
        5.2.1 居住用地
        5.2.2 公共服务用地
    5.3 生态用地规划设计
        5.3.1 生态防护用地
        5.3.2 水源涵养用地
        5.3.3 水土保持用地
        5.3.4 水系及湿地用地
6 土地利用格局评价
    6.1 景观类型划分
    6.2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6.3 生态村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7 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7.1 农用地整治
    7.2 居民点及矿点复垦
    7.3 植被恢复
    7.4 水域廊道建设
    7.5 道路设计
8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高标准农田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和优化——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设计和优化的目的与意义
2 高标准农田生态化设计和优化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2.2 数量、质量、生态统一原则
    2.3 保持自然景观整体性、多样性及景观美学原则
3 以 H 市为例的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设计方案
    3.1 研究区概况及设计重点
    3.2 研究区生态工程设计
4 小结

(7)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分析
    1.1 关中平原地理及行政区划概况
    1.2 关中平原气候及自然概况
    1.3 关中生态环境综合分区
2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
    2.1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的景观格局构建
    2.2 关中平原绿色廊道建设探讨
        2.2.1 渭河轴线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
        2.2.2 渭河十大支流绿色廊道规划与建设
        2.2.3 交通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
    2.3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斑块建设探讨
        2.3.1 城市及村镇绿化斑块建设探讨
        2.3.2关中平原生产性林业斑块建设探讨
    2.4 关中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探讨
3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策略
    3.1 注重与周边大生态圈的对接与贯通
    3.2 打造渭河绿色大动脉, 增强生态恢复的动力
    3.3 以五大城市为核心, 建设五大辐射性生态片区
    3.4 突出区域特色, 提高生态景观异质性

(8)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规划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林业生态体系规划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
    2.2 尺度效应理论
    2.3 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2.4 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2.5 景观连通性和连接度理论
第三章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规划现状研究
    3.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3.1.1 区位与地理
        3.1.2 气候与资源
    3.2 关中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3.2.1 行政建制
        3.2.2 人口状况
        3.2.3 国民经济
        3.2.4 土地利用状况
        3.2.5 交通状况
        3.2.6 其他社会基础条件
    3.3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规划现状
        3.3.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且结构单一
        3.3.2 天然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造成对湿地植物资源及产量的损害
        3.3.3 城市绿化成果显着,但仍存在较多绿地建设问题
第四章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规划实践
    4.1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规划总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规划依据
        4.1.3 规划理念及规划原则
        4.1.4 规划范围及规划目标
    4.2 关中平原生态环境综合分区
    4.3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的景观格局构建
    4.4 关中平原绿色廊道建设的构想
        4.4.1 渭河轴线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
        4.4.2 渭河十大支流绿色廊道规划与建设
        4.4.3 关中地区交通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
    4.5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斑块建设的构想
        4.5.1 城市及村镇绿化斑块建设
        4.5.2 关中平原生产性林业斑块建设
    4.6 关中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的构想
第五章 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策略
    5.1 注重与周边大生态圈的对接与贯通
    5.2 打造渭河绿色大动脉,增强生态恢复的动力
    5.3 以五大城市为核心,建设五大辐射性生态片区
    5.4 突出区域特色,提高生态景观的异质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获取及处理
2 设计方法
    2.1 生态化过程
    2.2 景观化过程
    2.3 综合化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化过程
        3.1.1 防护林疏透度
        3.1.2 有效防护距离
        3.1.3 占地面积百分比
        3.1.4 生态化综合设计
    3.2 景观化过程
        1) 景观优势空间及重要节点和轴线分析
        2) 景观功能区划及景观植物选择
    3.3 生态景观综合化设计
4 讨论
5 结论

(10)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 环塔里木盆地南疆五地州林果防护林建设现状
3 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原则
4 林果防护林结构类型规划设计
    4.1 紧密结构的林带
    4.2 低透风结构的林带
    4.3 通风结构的林带
5 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指标
    5.1 林果防护林网规划设计
        5.1.1 林带间距与林网结构类型
        5.1.2 林带走向
        5.1.3 林带宽度
    5.2 林果防护林配置模式规划设计
        5.2.1 主、副林带以生态作用为主的配置模式设计
        5.2.2 主、副林带生态经济兼用的配置模式设计
        5.2.3 绿洲边缘风沙危害严重区主、副林带配置模式设计
    5.3 林果防护林树种选择及栽植规划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栽植设计
    5.4 林果防护林的结构配置模式规划设计
        5.4.1 窄林带、小网格模式
        5.4.2 林、渠、路农防林配置模式
        5.4.3 林果粮间作模式
6 结论

四、土默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D]. 杨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内蒙古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评述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 姚喜军,吴全,靳晓雯,于艳华,李冰姿.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9)
  •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4]内蒙古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 金书明,贾大峰. 西部资源, 2017(05)
  • [5]基于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村规划设计[D]. 王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6]高标准农田的景观生态化设计和优化——以H市为例[J]. 兰春,倪楠. 农业灾害研究, 2014(08)
  • [7]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构建方法及其策略探讨[J]. 魏松龄,弓弼,何红云. 陕西林业科技, 2013(06)
  • [8]陕西关中平原林业生态体系规划研究与实践[D]. 魏松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 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肖禾,张茜.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8)
  • [10]环塔里木盆地林果防护林规划设计[J]. 刘永萍,鲁天平,郭靖. 南方农业学报, 2011(11)

标签:;  ;  ;  ;  ;  

土墨川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