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选,怎样走出一条新路?(论文文献综述)
龙丽波[1](2018)在《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心向背关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党必须清醒认识人民群众痛恨和反对什么,我们党必须纠正和防范什么。作为少数民族博士研究生一直关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基层党组织建设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要清醒认识到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清醒认识到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国际形势急剧变革与深度调整下,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方式和策略的调整表现得更为隐秘,全球气候问题、国际经济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重大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当前中国的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日益密切的国际交流和多种文化的碰撞,人们的思想出现多元、多变的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党内的“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更加尖锐。这些问题和挑战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党建思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形势,应对严峻尖锐的党内形势,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就是对这已时代系列问题全面的、科学的问答。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但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引,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迫切需要已个领导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应无产阶级斗争的要求,将科学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政党建设思想。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融入到俄国的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俄国特点的列宁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党建理论的基础上,直面国内新老问题相互裹挟的现实,清醒认识党内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在正确判断国际形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政治思想建设从严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组织建设从严以应对新形势下组织涣散的危险,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将党的建设延伸到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方位制度创新以应对严峻的腐败形势,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管权治吏,创新推进巡视和纪律检查制度,实现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的充分契合。全面改进党的作风以应对不正之风,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进党的作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培养好干部,建章立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形成了我们党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自身的党建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显示出宏大深远的理论价值。应对来自国内外的新挑战,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升政治认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增强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性,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廉政建设主流政治话语,引导党员从内心认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指导思想,显现出无以伦比的政治价值。树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意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增强道德自律意识,践行以廉洁为行为底线的从政道德,塑造共产党人新的道德作风,显示出德厚流光的道德价值。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形成清廉为民的廉政文化,增强党内先进的政治文化,形成定型成熟的制度文化,使党始终以先进文化代表者的形象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显示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从理论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四个方面勾勒出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意义与价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从严治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我们党必须重新审视、反思并建构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在新型政党建设中完善执政党与参政党的相互监督和协调合作的制度安排,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通过重新定位新时代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以融入方式实现基层党组织与客体的内部耦合,成为客体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力量,实现基层党组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目标。紧紧抓住制度治党这个根本,从制度层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以制治吏,管理好“关键少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实现从严治吏与以制治权的紧密结合,以制度治党促进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使我们党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是党建探索的重大突破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推进自身建设的思想之基。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强力推进下,中国共产党必将锻造得更加坚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确保在大的问题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和组织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童书玮[2](2018)在《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发展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元的民族特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无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社会发展水平,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地方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隐患和不利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在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难点也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是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短板。尽快补齐这个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美好需求,解决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实践已充分证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仅就经济讲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也是难有出路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经济发展滞后,带来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滞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恶性循环”怪圈,闯出一条以教育优先发展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以贯彻落实。这条发展新路径,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既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更是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提振民族自信心、增强自豪感,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民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大国良好形象,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相关数据为主要支撑点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三个问题:即边疆民族地区“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必要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要“做什么”,解决方向性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怎么做”,解决可行性问题。研究视角上,努力把普洱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着力克服就普洱讲普洱、就经济讲经济、就教育讲教育的弊端,强调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力求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有所突破。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来谋划发展,提出在局部区域、在特定阶段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想,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以此为突破口,是破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发展滞后老大难问题的有效举措,具有现实意义。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教育优先”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选择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帮助基层领导干部理清了理论的认识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操作问题。三是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措施上,既有针对现有政策体制框架下解决当前具体问题的政策措施,也有如何调整和突破现有政策框架体系的措施建议,针对性较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供教育研究和领导决策参考。四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与定性结合,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论证。案例和数据,都来源于实际工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形成的主要观点,也是作者8年多在边疆民族地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是在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后的成果体现,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力图在对局部区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一套理论体系和一系列实践经验,争取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借鉴。
连振隆[3](2017)在《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的权力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工人阶级维护和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人民独立当家作主、全面执政治国的制度安排。围绕构建科学高效的中共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这一主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它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现实内容、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总体来看,中共权力结构是中共各个权力要素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的动态整体,以党管军队、党管政法、党管干部、党管媒体为强力支撑,以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党军关系和党群关系为基本内容,以各级党委为同一层级其它党组织的权力圆心,以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为权力核心,以定期任职制、中央集权制为权力接点,以权力授予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为权力经络,共同构成了内外相连、上下互动、纵横交错的塔体结构。它吸纳了现代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内核,植根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土壤,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共党人的创造改进,其实质早已超出单纯的党内自组织结构,而是聚合为中共领导权力与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等国家权力之间的协同治理体系,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展示了它在中国大地所焕发出的最有权威、最有气势、最有效率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中共权力结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时代选择,拓展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实践创造,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中共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和中共领袖人物对中共权力的论述两个部分。本文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共领袖人物的论述,主要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领袖关于中共权力的观点。当然,他们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观点,主要是从他们的实践需要出发所作的实务性阐发,故中共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只能从他们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中去挖掘。中共权力结构经历了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具体地规定了中共权力结构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的实践内容。中共权力结构中始终具有生命力的实践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力理论被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当代存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力实践被历史检验而具有科学性的中国智慧。中共权力结构的现实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权力组合关系,二是权力运行机制。关于中共权力组合关系,包括纵向、横向两个向度的组合关系。纵向权力组合关系就是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所依次承载的中央领导权力、地方领导权力和基层领导权力;横向权力组合关系包括党内权力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两个部分。其中,党内横向权力可再分为党的政治领导权力、思想领导权力、组织领导权力、统战领导权力、军事领导权力、政法领导权力和纪律监督权力等七个方面;党领导国家的权力可再分为党对人大的领导权力、党对政府的领导权力、党对司法的领导权力等几个方面。关于中共权力运行机制,与党内权力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相对应,包括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运行机制都可再分为权力授受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主要机制。从权力载体看,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和党领导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在形式上是相互平行的;但从权力位阶看,基于党委领导党组、机关党组成员对应兼任机关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的权力组合模式,使党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实质上规定了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内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共权力结构总体上是科学的、合理的;中共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方略,同时说明中共权力结构的运行机制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表现为:在权力授受机制方面,存在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届中频繁调整、地方党委书记授权过于集中等问题;在权力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党管干部原则的个人化、德才兼备标准的片面化、公平竞争机制的唯亲化、领导晋升路径的线性化等问题;在权力监督机制方面,存在地方纪委聚焦重点不够、监督主体协同监督不力、关键岗位权力制约不足等问题;在权力保障机制方面,存在党委政法领导体制与现代法治体系难以完全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具体问题,本文分别提出优化对策:一是在优化权力授受机制方面,提出调整党代会纵向权力授权顺序为“先中央后地方”、改进地方党委会权力配置为“一正三副N常委”模式等建议;在优化权力决策机制方面,提出健全人事决策机制、评价考核标准、公平竞争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等方面的建议;在优化权力监督机制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综合监督机构、纪委领导体制、权力制衡机制、党委巡视机制等建议;在优化权力保障机制方面,提出整合党管政法的协同体系、完善党管政法的监督机制等对策建议。
李万春[4](2015)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民主潮流滚滚向前,泥沙俱下。面对西方以普世价值的面目强行推行其民主模式,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民主权利诉求,如何建设一个民主的中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主新路?这是一个上至精英下至大众都十分关心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文即是为此而作。近年来一个观点十分流行,那就是“民主是个好东西”。本文认为,民主并非都是好东西,这是因为民主并不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有相应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果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结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以这一论点为基础,本文从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原则方向、改革发展及建设路径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作为“好东西”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力图让“好东西”发展得更好。本文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为基本遵循,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基本原则,决不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文章指出,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科学分析与批判,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重要论述,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文章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民主实践中的自觉选择、理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的根本特征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沿着这条道路,当代中国民主发展正呈现出从价值民主到权益民主、从国家民主到社会民主、从单一民主到全面民主等三大趋向,前景十分广阔。文章认为,面对21世纪的新实际、新情况、新挑战,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中心环节是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特别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协商民主这一中式民主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与深化于法有据的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文章还从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与路径。其中,文章广泛涉及到培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社会组织功能发挥、以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网络民主、新闻自由等前沿热点问题,并作了自己的理性思考。文章最后指出,“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新路,“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民主的真谛与关键就在于“找到全社会意愿与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梁英[5](2014)在《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文中指出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来统领党的建设发展全局,掀起了党建科学化的研究热潮。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是党建科学化的重要领域,是党建科学化理论体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心得与经验总结层面,缺乏对农村基层党建规律的总结和历史脉落的梳理,也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新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民职业分化加快,农民观念中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党建科学化进程,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这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文章由绪论和正文六章构成。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着重阐述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并对论文的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给予适当的说明。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是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它强调科学理论是其行动指南;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根基;基层党组织既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同时也是先进的部队。这些思想对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始建立,并在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建立健全了组织体系,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调整设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评价主体是农村党员、农民群众、上级党组织和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评价遵循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评价标准是“四个有利于”,即:是否改善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以广西四个典型案例为考察对象,即:平乐县委“两地双管”的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活力工程”、富川县委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事联解工作法”和凭祥市委基层党建新模式“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通过阐述四个案例的背景、实施内容和过程,分析特色、价值和意义,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实践经验。第五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广西五县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问卷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还不够。另外,调查还从个体、家庭、地区层面探索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因素。第六章,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最根本的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相关文本,为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关照。对广西五县农村的710名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对广西农村的四个典型案例开展个案研究,以便总结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实践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
刘明福,王忠远[6](2014)在《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文中研究说明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物。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总是从时代风云中脱颖而出。英雄创时代,在时代的潮头,总是挺立着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英雄。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威武雄壮的伟大时代,无一不是大众与伟人同声合唱,时势与英雄交相辉映。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政治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政治家的领导力和创新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没有杰出政治家的国家,难以有声有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大政治家的大国,难以在全球出类拔萃。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创新型
郑明怀[7](2012)在《公选村支书的发生机制与现实价值》文中指出公选村支书从局部试点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公选村支书已经从个别地方的实践成为选拔村支书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发生机制上来看,公选村支书主要由地方主动创新,并由地方党政领导精心设计、直接组织的。公选村支书创新了村干部的选任方式;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素质;扩大了党内民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深化了乡镇机构的改革。
张西山[8](20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政治学者安德鲁·海伍德认为:“政治问题的争论往往归结为关于‘术语’真正意义的争辩。”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下最流行、最热议的词汇之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新时期新阶段制度文化建设的主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和追问。这一反思和追问不仅表明这30年当中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解读,而且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合法性论证的问题。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质上是制度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国模式”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在探寻“中国模式”之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层动因时,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文化魅力和制度活力。文化是制度之母。一个繁荣昌明的现代化,都蕴含着强大的政制文明和醇厚的精神文化源流。制度文化既是一个生长的问题,也是一个选择与创制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选择和文化源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制度变迁有其自身的逻辑,而制度文化常常成为一种政治经济社会变革的“路径依赖”。制度文明内在地蕴涵着价值理念、制度设计、机制程序。制度文化则是制度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维度,是制度的理念、灵魂和生命,它决定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终确立良序运作。政治文明的最终标准是现代政治制度的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现代核心价值理念为灵魂,以市场经济、民主政制、公民社会、先进文化、和谐理念为基本支撑的现代制度文明秩序。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研究,建构制度文化的价值理念,对于拓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视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学术意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文化的竞争。一个国家的落后,其背后和实的根源是制度的落后和文化的守旧。总结“社会主义三个三十年”中国制度文化的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可以归结为制度文化模式之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就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如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西方到中国的现代转换,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诉求和理论逻辑。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从革命到改革、从计划到市场、从富强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斗争到和谐的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这是一个思想文化影响制度变迁、制度创新冲破观念束缚的进程,是一个突破观念藩篱和体制桎梏重围的探索之路。百年来梦寻与抗争,六十年共和国岁月,三十载改革开放风云,奠定社会主义辉煌伟业和制度基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留下了丰厚的制度文化经验和教训。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程及全局看,制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课题。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传统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演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使中国实现制度文化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都反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繁荣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模式的成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文化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一种具有优势和活力的中国制度模式,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它是一条不同于经典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代表了当代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模式”,作为执政精英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整合和动员能力非常重要,这也是独特的制度文化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成功之谜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新时期中国制度文化的转型变迁,在创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了在结合中创路,在特色上挖掘,在模式上拓新,在后发中超越。这些制度文化的基本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是核心,解放思想是先导,改革开放是动力,改善民生是重点,制度创新是关键,社会和谐是本质,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道路是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着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现代性来代替传统现代性的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就是中国的现代性生成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现代性(制度)和民族性(文化)的双重变奏,就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我们已探索和塑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先进文化体制与和谐社会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从制度文化的视阈看,作为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模式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设计,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我党制度文化理念的与时俱进。中国模式研究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解读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学、中苏模式比较、制度经济学、国家社会理论、现代化历史、思想文化学、制度主义方法论等不同视角,本论题从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制度文明的双重视阈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文化源流、制度逻辑和思想条件,发掘并吸收中外传统制度文明的智慧活水,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主要内容是:第一,从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比较的视阈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导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旗帜、道路、理念、制度、模式等不同维度和层面。它既是价值理念,又是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内在张力和外在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制度模式对世界制度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第二,社会主义运动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或道路选择的制度文化逻辑特点及其意义(第二、三、四章)。“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键是发展问题,而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创新与思想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普世性和自主性的统一,实现了西方制度文明成果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有机整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政治智慧。实践理性、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变革意识、和谐文化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源流。中国制度文化变迁需要社会主义,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制度文化创新的成功都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不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的一脉相承与发展。在30年空前伟大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共产党体现了可贵的制度理性和文化自觉。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现代性思考(第五、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政党推动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之路。“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关键要保证社会制度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制度公平正义问题。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我们要坚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实现制度文化的和谐,实现制度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和制度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积极建立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文化制造社会和谐,制度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市场伦理、政制文明、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和谐理念蕴含着与时俱进、继承创新、不断超越的制度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现代性思考。人类制度文化变迁的规律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人类制度文明是包括制度和文化的统一,民族性文化和现代性制度的协调互动成为未来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图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坚持并创新自己的制度文明发展道路,创造更加优越和有效的制度文明。“中国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文化与制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
李杰,王轲真,杨丽萍[9](2010)在《而立之年写精彩》文中研究指明11月3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与伦敦政经学院在华盛顿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经济监测报告》。该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之一艾伦·贝鲁布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深圳和中国其他四个城市经济增长活力位列全球各大城市前五。 这是2010年,深?
大木[10](2009)在《组织部长》文中提出贾士贞上任第三天,突然踪影不见,高兴明的心里忐忑起来。高兴明并不完全是为了贾部长的个人安危担心,他隐隐地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在啃咬着他的心。这几日,如果电话突然响起来,他甚至全身每一个细胞都会受到惊吓。他预感到他的仕途之路就要走到尽头了……
二、公选,怎样走出一条新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选,怎样走出一条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趋势与不足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渊源及背景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党建理论 |
二、列宁的无产阶级党建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 |
二、世界各主要政党执政兴衰的经验教训 |
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自身建设经验教训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 |
二、国内形势新老问题交织困难和挑战重重 |
三、党内“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政治思想建设从严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
一、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
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第二节 组织建设从严以应对新形势下组织涣散的危险 |
一、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 |
二、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
三、建设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 |
第三节 全方位制度创新以应对严峻的腐败形势 |
一、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
二、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管权治吏 |
三、创新推进巡视和纪律检查制度 |
第四节 全面改进党的作风以应对不正之风 |
一、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进党的作风 |
二、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培养好干部 |
三、建章立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境界 |
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 |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政治价值 |
一、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提升政治认同 |
二、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增强执政党的政治权威性 |
三、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道德价值 |
一、树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意识 |
二、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增强道德自律意识 |
三、践行以廉洁为行为底线的从政道德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文化价值 |
一、形成清廉为民的廉政文化 |
二、增强党内先进的政治文化 |
三、形成定型成熟的制度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走出一条新路 |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建构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
一、在新型政党建设中执政党与参政党要既相互监督又协调合作 |
二、必须构建既相互监督又协调合作的政党政治结构与运行机制 |
三、如何构建执政党与参政党既相互监督又协调合作的权力运行机制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建设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
一、新时代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建设目标 |
三、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紧紧抓住制度治党这个根本 |
一、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要从制度层面落实 |
二、制度治党对促进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
三、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实现从严治吏与以制治权的紧密结合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2)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一) 问题导向:解决新时代全面发展“短板”问题的新需要 |
(二) 国际背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要求 |
(三) 国内背景:顺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
(四) 省内背景:探索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
(五) 地区背景:扶贫先“扶智”和“扶志”的新需要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现实意义 |
(二) 有利于处理经济发展与教育优先关系,具有理论价值 |
(三) 有利于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借势借力跨越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新理论: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科学指南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优先发展的新要求 |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 |
一、优先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 |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 |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第二章 合理性与可行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依据分析 |
第一节 国情和省情:优先发展教育的现实依据 |
一、优先发展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符合云南省情的战略选择 |
第二节 正确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
二、“优先发展教育”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 |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优先发展教育”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优先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具有现实需求和基础 |
二、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使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可能 |
第三章 回顾与总结: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1949—1977年) |
一、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基础 |
二、普洱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
第二节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1978—2008年) |
一、政策演变和成效 |
二、发展历程和特点 |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至今) |
一、主要做法和政策措施 |
二、主要成效和变化 |
三、需要继续关注并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现状与问题: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普洱教育事业现状调查 |
一、学校基本情况 |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
三、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困难和问题 |
一、学前教育 |
二、九年义务教育 |
三、普通高中教育 |
四、中等职业教育 |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究 |
一、存在的主要共性问题 |
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立德与树人: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构想 |
第一节 均衡与公平: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
一、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
二、立德树人,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全民素质:普洱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点和路径 |
一、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 |
二、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路径 |
第六章 典型与示范:普洱教育优先发展的积极探索 |
第一节 普洱基础教育发展方面 |
案例一: 宁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
第二节 普洱高等教育发展方面 |
案例一: 思茅师专升格组建普洱学院的主要做法 |
案例二: 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主要做法 |
第三节 普洱职业教育发展方面 |
案例一: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案例二: 加快景东职业高级中学发展的主要做法 |
第七章 政策与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支撑保障 |
第一节 国外优先发展教育助推经济崛起的启示与借鉴 |
一、美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
二、日本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
三、德国优先发展教育的相关情况 |
四、国外教育优先发展的经验总结 |
第二节 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
一、顺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新变化 |
二、准确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新定位 |
三、增强政策的民众认同,提高政策的执行实效 |
第三节 谋划好边疆民族地区职责和能力范围内的工作 |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
二、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
三、完善各级政府教育管理和投入机制 |
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五、严格依法治教 |
六、全面加强教育督导 |
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
第四节 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意见建议 |
一、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 |
二、适时进一步调整现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框架 |
三、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
四、增强相关政策的强制性,提高监督和执行效果 |
五、继续实施支教工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水平 |
六、积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边疆民族地区本地人才 |
七、发挥边疆民族地区各自优势,创造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本研究相关概念解析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权力论述 |
一、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三、列 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四、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一、毛泽东对党内权力的论述 |
二、毛泽东关于党领导国家的权力论述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袖对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一、邓小平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二、江泽民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三、胡锦涛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四、习近平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过程 |
第一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 |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组合关系的实践 |
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实践 |
第二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 |
一、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组合关系的实践 |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实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 |
一、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组合关系的实践 |
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实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的现实组合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主要内容 |
一、党的权力结构的纵向组合关系 |
二、党的权力结构的横向组合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基本特征 |
一、综合性 |
二、客观性 |
三、系统性 |
四、制衡性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
一、党的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合理性标准 |
二、党的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机构的主要运行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
一、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
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 |
三、两类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运行机制的评价标准 |
一、民本准则 |
二、核心准则 |
三、协同准则 |
四、效率准则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权力授受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中国共产党权力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中国共产党权力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优化中国共产党主要权力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授受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实现党的核心权力授受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 |
二、调整党代会纵向权力授受顺序为先中央后地方 |
三、改进地方党委权力配置“一正三副N常”模式 |
第二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决策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党管干部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人事决策机制 |
二、构建客观条件与主体德才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标准 |
三、构建控选授职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公平竞争机制 |
四、构建螺旋递进与刚性虚化相结合的能上能下机制 |
第三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健全一体两面、全域覆盖的综合监督机构 |
二、建立健全中央统筹、地方垂直的纪委领导体制 |
三、完善审批公开、程序公正的权力制衡机制 |
四、强化队伍精干、措施精准的党委巡视机制 |
第四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政法统筹能力,整合党管政法的协同体系 |
二、规范司法监督程序,完善党管政法的监督机制 |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发挥党管政法的领导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民主及其价值引论 |
一、民主是什么 |
二、民主的历史演进和实践 |
三、民主是有条件的好东西 |
四、民主的道路多样而艰险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论 |
一、民主制:国家制度最高和最后的形式 |
二、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
三、民主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
四、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的时代意义 |
第三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 |
一、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与进步性 |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目标、基本特征与具体措施 |
三、列宁民主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探索之路 |
一、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播和实践 |
二、西方民主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分析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主探索 |
第二节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程 |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探索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建设之路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一、西式民主的挑战 |
二、封建特权思想仍在制约民主发展 |
三、民主形式与体制机制问题 |
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原则和方向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和特点 |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 |
二、人民民主专政原则不可动摇 |
三、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向 |
一、从价值民主到权益民主 |
二、从国家民主到社会民主 |
三、从单一民主到全面民主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发展 |
第一节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
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强化人大监督的刚性和有效性 |
三、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
第二节 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
一、选举不是民主的唯一形式 |
二、“中式”民主的独特优势 |
三、促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第三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一、“第五个现代化” |
二、促进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合作共治” |
三、有效提升民主治理能力 |
四、构建有序的网络民主 |
第四节 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一、简政放权:政府的自我革命 |
二、实施“权力清单制度” |
三、“放”与“管”协同推进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推进经济民主 |
一、经济民主对政治民主的促进作用 |
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倒逼”政府民主化 |
第二节 建设文化民主 |
一、加强民主文化的理性导向 |
二、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民主化改革 |
三、在法治轨道上促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第三节 促进社会民主 |
一、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
二、有效解决社会分层的固化 |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四、大力夯实基层民主 |
第四节 发展党内民主 |
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
二、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指向加强制度治党 |
三、推进党代会“常任制”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述评 |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述评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 科学、科学化与党的建设科学化 |
(二)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
(三) 农村基层范围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三)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
一、科学理论是基层党组织的行动指南 |
(一) 科学理论是成就无产阶级事业的精神之源 |
(二) 用科学理论引领基层党组织发展 |
(三) 注重科学理论在基层的宣传和教育 |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 |
(一) 基层党组织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
(二) 基层党组织是集中统一、纪律严明的整体 |
(三)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
三、民主集中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 |
(一) 民主集中制的提出 |
(二) 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
(三)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
四、党的基层组织是先进的部队 |
(一) 阶级基础的先进性 |
(二) 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
(三) 纲领目标的先进性 |
五、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根基 |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
(二) 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三) 反对官僚主义 |
六、马克思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 |
(四) 要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及其经验 |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立 |
(二) 积极发展农民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 |
(三) 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
(四) 加强支部建设,把农村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
(五) 开展清党整党活动,纯洁农村基层党组织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党整风运动 |
(二)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 |
(三) 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一) 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
(二)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 |
(三) 围绕“五个好”目标推进组织建设 |
(四) 以改善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 |
(一) 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优良传统和重要优势 |
(二) 坚持把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
(三)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
第3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
一、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
(一) 是积极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变化的现实要求 |
(二) 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研究的内容 |
(三) 有助于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
(四) 有助于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主体 |
(一) 农村党员 |
(二)农民群众 |
(三) 上级党组织 |
(四) 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 |
三、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原则 |
(一) 整体性原则 |
(二) 动态性原则 |
(三) 差异性原则 |
(四) 实效性原则 |
四、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
(一) 是否有利于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
(二) 是否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 |
(三) 是否有利于党在农村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
(四) 是否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对党的认同 |
五、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评价方式 |
(一)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
(二)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
(三) 普遍性评价与特殊性评价相结合 |
第4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生动实践 |
一、个案研究的资料收集 |
二、“两地双管”:平乐县委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
(一) 实施背景 |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
(三) 特色与价值 |
三、“活力工程”:临桂新区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动力的新举措 |
(一) 实施背景 |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
(三) 特色与价值 |
四、“民事联解工作法”:富川县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方法 |
(一) 实施背景 |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
(三) 特色与价值 |
五、“党旗耀边关,创新赢发展”:凭祥市基层党建新模式 |
(一) 实施背景 |
(二) 实施内容与过程 |
(三) 特色与价值 |
第5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收集 |
(一) 调查设计与变量描述 |
(二) 资料收集 |
二、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的现实问题 |
(一)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较低 |
(二)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举措 |
(三) 农民党员干部作风良好 |
(四) 对控制办公经费和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不够 |
(五) 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 |
(六) 基层党建科学化总体水平良好但思想建设偏弱 |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因素 |
(一) 文化、职业、政治面貌影响党员思想政治水平 |
(二)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建设 |
(三)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员干部作风 |
(四) 个体特征、家庭条件、地区差异影响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 |
(五) 文化、政治面貌影响党组织制度建设水平 |
四、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的启示 |
(一) 政治面貌全方位地影响到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
(二) 职业转化而非地域流动影响着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 |
(三) 文化水平低不利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
(四) 家庭条件不同对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评价具有方向性差异 |
第6章 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 |
一、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
(一) 坚持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 |
(二) 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村基层党建的具体路径 |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
(一) 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二) 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深刻反思 |
(三)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
三、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
(一)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
(二)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
(三) 善于运用系统论的方法 |
四、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
(一)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
(二)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
(三) 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模式 |
(四) 整合城乡党建资源 |
(五)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6)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
(一)习近平时代的涵义与特点 |
1、习近平时代的内涵和方位 |
2、习近平时代,站在经济总量“亚军国家”起点上 |
3、习近平时代,创造中国共产党第四个奇迹 |
4、习近平时代,打造“新中国3.0” |
5、习近平时代,奋斗“社会主义7.0” |
(二)习近平时代面对的矛盾和挑战 |
1、习近平论挑战 |
2、六大矛盾 |
①生态矛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
②贫富矛盾———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
③官民矛盾———如何防止“权力”与“权利”对立 |
④人口矛盾———如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⑤观念矛盾———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
⑥中美矛盾———世界只能有一个冠军 |
3、应对挑战———习近平治国大思维 |
(三)习近平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第三份考卷 |
1、习近平论“赶考” |
2、中国共产党的三场考试 |
3、向历史交出第三份合格答卷 |
(四)习近平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
4、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回答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
5、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基本框架 |
6、习近平民族复兴战略思想的品格特色 |
二、习近平的兴国目标和战略 |
(一)中国梦凝聚中国志———建设“复兴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志” |
2、习近平点燃中国梦火炬 |
3、中国梦170年漫漫征程 |
4、中国梦的具体内涵 |
①中国梦是一个“和谐世界梦” |
②中国梦是一个“腾飞兴国梦” |
③中国梦是一个“拼搏强军梦” |
④中国梦是一个“和平统一梦” |
⑤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梦” |
⑥中国梦是13亿人民的“幸福人生梦” |
5、中国梦进入“战略冲刺期” |
(二)矢志不移中国道路———建设“特色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路” |
2、老路、邪路、特色路,只有特色之路是坦途 |
3、“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
4、从“结合论”、“特色论”到“鞋子论” |
5、“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
6、“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
(三)强军方能卫国———建设“强大中国” |
1、中国梦与“强军梦” |
2、中国必须强军的七个理由 |
3、推进“强军梦”为什么要“只争朝夕” |
①中美进入“战略决赛期”,军事博弈凸现 |
②美国“军事遏制”导致中国“军事危机” |
4、中国需要一支“大海军” |
①以海制华———美国遏制中国的主战场在海洋 |
②建设海洋强国———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
③中国海军梦———战略价值是什么 |
5、“强军梦”在随时准备打仗中推进 |
①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②实现“强军梦”———必须克服“和平病” |
③从人民战争到人民国防———“强军”不能只靠军人 |
6、军中绝不能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
7、“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
8、军事领域是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 |
9、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三个原则 |
(四)创新外交战略———建设“和平中国” |
1、中国梦与“和平梦” |
2、统筹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 |
3、坚持一个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
4、倡导新型大国关系———推进大国关系创新 |
5、实行“三个着力”———推进周边外交创新 |
①中国周边外交整体形势和基本方针 |
②落实“三个着力”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周边外交 |
6、提高国际话语权———推进软实力建设创新 |
(五)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安全中国” |
1、中国梦与“安全梦” |
2、习近平国家安全战略四大创新 |
3、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创新了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
4、从传统安全到总体安全,拓展了国家安全的内涵 |
5、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规定了国家安全的本质 |
6、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抓住了国家安全的核心 |
7、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突出了国家安全的重点 |
8、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筑牢国家安全的支撑 |
9、以促进地区安全和国际安全为依托,打造命运共同体 |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
1、中国梦与“法治梦” |
2、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3、依法治国的根本,是“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
4、“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 |
(七)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魂” |
2、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 |
3、弘扬“聚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
4、培育“真善美”的中国道德 |
(八)兴国必先兴风———建设“正气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风” |
2、神州大地起新风 |
①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 |
②习近平说:改进工作作风“从我本人做起” |
③中国共产党三次历史性作风大建设 |
3、天下兴亡看风气 |
①秦王朝、罗马帝国“作风亡国”的教训 |
②餐桌上判断共产党能赢国民党 |
③习近平会见卡斯特罗,为什么只能去6个人 |
4、如果我们脱离群众,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
①群众路线,是执政党的“生命线” |
②联系群众,要体现在高级领导干部的衣食住行中 |
③联系群众,要跟群众“零距离接触” |
④联系群众,要特别注意联系贫困群众 |
5、向“四风”宣战,防止更多干部走上刑场 |
6、“四风”不除,“霸王别姬” |
(九)治国重在治官———建设“廉洁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官” |
2、习近平论“反腐败” |
3、监督一把手,抓好身边人员和亲属 |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5、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
6、破除“官本位”思想 |
7、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
(十)涉险滩勇往直前———建设“改革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力” |
2、明确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
3、增强一个勇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4、制定一个纲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
5、确立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6、坚持一个原则———决不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 |
7、突出一个核心———解决“官场”与“市场”的关系 |
8、实施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9、实现一个飞跃———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规律 |
(十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效益中国” |
1、中国梦与“经济梦” |
2、“经济梦”为中国梦奠基,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 |
4、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让“三个1亿人”市民化 |
①“第一个1亿人”问题———让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②“第二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得到改造 |
③“第三个1亿人”问题———让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化 |
5、靠创新驱动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6、“三农”为重中之重,“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
7、稳中求进、稳中求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8、东西互济,陆海统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十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
1、中国梦与“生态梦” |
2、两座山、三阶段———中国“生态辩证法” |
3、树立生态文明四个新理念 |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②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任务 |
③生态文明建设是服务民生、赢得民心的基础工程 |
④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
4、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
5、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整体布局 |
6、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
7、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
8、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
(十三)为政要在尚贤———建设“人才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才” |
2、怎样才是好干部———“看人”五条标准 |
3、怎样成长为好干部———“育人”需两靠 |
4、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人”要知人善任 |
5、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选票”如何有助“选优” |
6、干部工作公开———“公开”如何实现“公正” |
7、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如何防止片面性 |
8、怎样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模范部门 |
(十四)掌握舆论战场主动权———建设“话语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声” |
2、经济中心工作不动摇,意识形态不放松 |
3、用远大理想牵引现实目标 |
4、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①不能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 |
②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 |
③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人民性 |
④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的工作 |
5、正面宣传主旋律,舆论斗争敢亮剑 |
①如何做到正面宣传为主 |
②舆论斗争要敢于亮剑 |
③网络战场要顶得住、打得赢 |
④牢牢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
6、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改革创新 |
①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
②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
③研究西方宣传的战略战术 |
7、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特色 |
①阐释中国特色的宣传,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
②宣传和报道世界,是为了更好发展中国 |
③精心做好外宣工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
8、全党动手,部门负责,形成合力 |
①宣传思想部门一定要强起来 |
②全党动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
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得斗争 |
(十五)大兴学习之风———建设“读书中国” |
1、中国梦与“中国书” |
2、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立身之本、执政之基 |
①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
②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
③领导干部加强读书学习也是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④解决好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读好书,领导干部要读好三个方面的书 |
4、善读书,读书的三种境界和三种方法 |
5、把握“三大规律”,坚持“三个出发” |
①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②坚持“三个出发”的方法论 |
6、发扬共产党人的“读书传统” |
三、习近平领袖魅力的经典元素 |
(一)不能发财———习近平的“从政观” |
1、“不能发财”———共产党人的从政法则 |
2、习近平跨入政界之前,为自己制定三大纪律 |
3、做官先做人,珍惜在位时 |
4、当官发财,就会自己把自己打倒 |
5、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 |
(二)勇于担当———习近平的“使命观” |
1、担当精神,就是“守土有责”的使命意识 |
2、担当精神,就是奋斗历程中的“接力赛”精神 |
3、担当精神,就是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勇气 |
4、习近平对党、国家、军队的担当 |
5、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 |
6、如何解决“只想当官、不想担当”的问题 |
(三)情系人民———习近平的“人民观” |
1、心无百姓莫为“官”,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 |
2、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
3、各级干部不能眼睛总是向上 |
4、树立五种崇高情感 |
5、政声人去后,为民长远谋。 |
(四)坚定信念 ———习近平的“信仰观” |
1、共产党人的最大优势是信仰 |
2、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 |
3、“信念是本,作风是形” |
4、增强“三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
5、向仁人志士学习,追求高尚人生 |
(五)登高望远———习近平的“天下观” |
1、登泰山而小天下———放眼全局谋大事 |
2、观历史潮流———看清“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3、观世界格局———国际体系出现前所未有“大变局” |
4、观亚太博弈———经略周边地缘格局 |
5、观中国大势———把握“三个前所未有” |
6、观政治变局———警惕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吃败仗 |
(六)继往开来———习近平的“历史观” |
1、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基 |
2、5000年中华民族“沧桑史观” |
3、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观” |
4、170年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观” |
5、9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观” |
6、60年新中国“兴国史观” |
7、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伟人史观” |
(七)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忧患观” |
1、“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的涵义 |
2、忧国———防止中国民族复兴前程被破坏 |
3、忧党———防止党的执政地位被动摇 |
4、忧业———防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打断 |
5、忧军———如何把我们这支军队继续带好 |
①军委主席责任重大,“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②坚持“军魂”,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 |
③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 |
④如果军队在战场上打不赢,那是要产生严重政治后果的 |
⑤以前能打胜仗不等于现在能打胜仗 |
⑥能打仗、打胜仗首先是对军委的要求 |
⑦加强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和筹划 |
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⑨吃鸡蛋和投手榴弹的辩证法 |
⑩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 |
(八)实干兴邦———习近平的“实践观” |
1、立根原在实践中,能接地气有定力 |
2、调查研究是实践的起点,坚持三个“跑遍” |
3、实践重在实干,实践难在落实 |
4、发扬“钉钉子”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
5、“功成不必在我”,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
(九)敢于亮剑———习近平的“英雄观” |
1、反腐肃贪敢于亮剑———在全球“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
2、反恐维稳敢于亮剑———坚决打击分裂恐怖势力 |
3、军事斗争敢于亮剑———能战方能止战 |
4、深化改革敢于亮剑———“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
5、舆论斗争敢于亮剑———打好宣传思想战线主动仗 |
6、牛为什么要长两只角?———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 |
(十)以身作则———习近平的“表率观” |
1、打铁还需自身硬 |
2、对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
3、全军官兵看军委,军委要给全军做表率 |
4、最高统帅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 |
5、勇于向自身开刀,勇于自我清洗,勇于刮骨疗伤 |
(十一)逢山开路———习近平的“创新观” |
1、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
2、发展科技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选择 |
3、大幅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
(十二)令行禁止———习近平的“权威观” |
1、党的权威重于山———维护党的领导的权威 |
2、法制权威高于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
3、专政权威寒于冬———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权威 |
4、纪律权威硬如钢———维护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的权威 |
5、重读恩格斯《论权威》———树立科学的权威观 |
6、“中国号”长风破浪———靠权威舵手领航 |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获天下好评 |
(一)比权力更有力的东西是“魅力” |
(二)习近平领袖魅力是共和国战略软实力 |
(三)从“扳倒中国”论到“世界领袖”论 |
(7)公选村支书的发生机制与现实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选村支书从地方试水到全国推广 |
二、公选村支书的发生机制 |
(一) 与时具进应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 |
(二) 基层领导的政治智慧 |
三、公选村支书的现实价值 |
(一) 创新了村干部的选任方式 |
(二) 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 |
(三)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
(四) 扩大了党内民主 |
(五) 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 |
(六) 推进乡镇机构的改革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选题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外学者论制度文化 |
三、海内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学术综述 |
四、本选题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制度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 |
1.1 文化、制度和制度文化 |
1.2 制度变迁、文化传统、模式选择 |
1.3 制度文化选择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与模式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
2.1 从经典社会主义到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
2.2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3 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之谜的历史启示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探索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价值理念追求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逻辑及其特点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转型与创新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意义 |
4.1 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历史突破 |
4.2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模式设计 |
4.3 人类制度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 |
4.4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自觉升华 |
4.5 后发展中国家建设的制度文本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5.1 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政党文明 |
5.2 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 |
5.3 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文化软实力 |
5.4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建设 |
5.5 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 |
5.6 开放兼容会通, 实现现代性制度民族性文化的协调统一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现代性的当代审思 |
6.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未完成的现代性"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制度文化现代性转型之路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现代性的当代建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公选,怎样走出一条新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龙丽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2]新时代云南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研究[D]. 童书玮. 云南大学, 2018(01)
- [3]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连振隆. 兰州大学, 2017(01)
-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D]. 李万春. 东南大学, 2015(02)
- [5]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广西五县农村的调查[D]. 梁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 [6]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 刘明福,王忠远. 决策与信息, 2014(Z1)
- [7]公选村支书的发生机制与现实价值[J]. 郑明怀.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 张西山.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1)
- [9]而立之年写精彩[N]. 李杰,王轲真,杨丽萍. 深圳特区报, 2010
- [10]组织部长[J]. 大木. 小说月报(长篇小说), 2009(04)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