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的观察

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的观察

一、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仲,郝江慧,王继宏[1](2022)在《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跟腱断裂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损伤,近年来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逐渐增强,跟腱损伤发生率也逐渐升高[1—2]。跟腱断裂修复后局部常采用跟腱松弛位固定,容易导致跟腱及踝关节的功能障碍[3]。然而,跟腱缝合后早期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又容易发生跟腱再断裂[4]。我们试用了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制动方法(功能位固定),既可以减少松弛位固定引起的跟腱粘连挛缩和关节僵硬,又可以降低因为早期功能锻炼造成跟腱再次断裂的风险,使修复后的跟腱处于持续温和的牵张应力环境中。本课题组将我院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完成的共5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了总结,对照分析患者术后18个月内跟腱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情况。

范家强,郝云甲,张在轶,王爱国[2](2022)在《改良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的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8例, 其中男32例、女6例, 年龄17~73(39.2±16.8)岁, 左侧18例、右侧20例。均采用改良Giftbox缝合联合束状捆扎法行跟腱切开缝合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的变化;末次随访时, 对比患者两侧小腿周径, 采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系统(ATRS)进行评分, 并以Amer-Lindholm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 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9.1±3.4)个月。末期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为(90.7±3.0)分, 较术前的(45.2±4.4)分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7, P<0.001);ATRS评分为(80.3±6.3)分;患者小腿周径患侧为(38.9±4.3)cm、健侧为(39.3±4.4)cm, 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 P=0.001)。按Amer-Lindholm评分评价, 本组疗效优20例、良17例、差1例, 优良率为97.4%(37/38)。结论利用改良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效果确切, 跟腱长度和强度恢复良好。

都舀科,赫鑫,苗树川[3](2021)在《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检测中高频超声技术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估高频超声技术应用在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检测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80例运动损伤跟腱断裂伤患者,均接受跟腱断裂修补术治疗,以患者患侧数据为观察组,以患者的健侧数据为对照组,研究在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中使用高频超声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术后4周、12周的血管分布(血管数目≥0.5 mm)情况[(8.23±2.12)条、(3.15±1.25)条]高于对照组[(0.25±1.25)条、(0.15±1.20)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的血管分布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4周、12周收缩期流速(55.63±2.63)cm/s、(37.59±5.11)cm/s和阻力指数(0.92±0.04)、(0.78±0.05)均高于对照组(13.26±2.11)cm/s、(13.11±2.31)cm/s、(0.35±0.18)、(0.35±0.22),观察组术后4周、12周舒张期流速(4.25±2.31)cm/s、(7.89±1.33)cm/s小于对照组(8.55±1.26)cm/s、(8.65±1.23)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的血流速度(包括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和阻力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4周、12周、术后1年的横截面积(2.11±1.25)cm2、(1.82±1.36)cm2、(1.50±1.22)cm2均高于对照组(0.84±0.25)cm2、(0.82±0.21)cm2、(0.81±0.22)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技术在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王斌[4](2021)在《自体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自体阔筋膜移植编织缠绕包裹缝合治疗陈旧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探究其临床效果,并与(?)长屈肌腱转位进行比较,为陈旧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跟腱断裂患者。纳入病例的标准:(1)闭合的陈旧的跟腱断裂,病程大于4周;(2)接受自体阔筋膜移植或(?)长屈肌腱转位手术治疗。排除病例的标准:(1)双侧跟腱同时断裂等影响术后足踝功能评定患者;(2)止点处断裂,需行止点重建患者;(3)合并撕脱骨折、多发伤、软组织缺损等其他并发症患者;(4)伴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患者;(5)止点性跟腱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喹诺酮类药物等致跟腱严重变性患者。入组共28例28足,其中阔筋膜移植组17例,1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11例为左侧,6例为右侧,年龄40.82±11.58岁,身高172.29±6.23厘米,体重77.29±12.41千克,受伤至手术时长80.24±44.03天。(?)长屈肌腱转位组11例,均为男性,6例为左侧,5例为右侧,年龄47.45±11.84岁,身高172.73±3.47厘米,体重78.18±9.79千克,受伤至手术时长106.36±33.84天。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Arner-Lindholm分级、ATRS评分、VISA-A评分对手术之前、手术后的半年、术后的一年的踝关节恢复进行评价(详见附录),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阔筋膜移植组手术时长114.12±23.93分钟,术中出血21.18±17.28毫升,切除断端变性失活组织后断端缺损5.12±1.11厘米,所有患者一年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长15.35±2.98月。(?)长屈肌腱转位组手术时长124.55±19.16分钟,术中出血24.55±14.40毫升,切除断端变性失活组织后断端缺损5.73±1.27厘米,所有患者一年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长17.45±3.24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行单足提踵站立,均对手术效果满意,均未发现再断裂、切口延迟愈合、切口不愈合、感染、深静脉血栓、感觉减退、跟腱痛、跟腱挛缩、跟腱松弛、肌疝等并发症。阔筋膜移植组手术后的一年,AOFAS评分 95.94±4.45,ATRS 评分 92.71±4.30,VISA 评分 90.00±9.75,AOFAS 与 Arner-Lindholm分级优良率均达到100%。(?)长屈肌腱转位组手术后的一年,AOFAS评分80.09±4.59,ATRS 评分 81.27±4.61,VISA 评分 78.45±8.70,AOFAS 分级优良率 90.91%,Arner-Lindholm分级优良率100%。随着时间的变化,阔筋膜移植组AOFAS(?)-后足评分、Arner-Lindholm分级、ATRS评分、VISA-A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AOFAS评分、ATRS评分、VISA-A评分的改善,阔筋膜移植的效果优于(?)长屈肌腱转位的效果。对于Arner-Lindholm分级的改善,阔筋膜移植与(?)长屈肌腱转位的效果相同。结论:自体阔筋膜移植编织缠绕包裹缝合治疗陈旧性闭合性跟腱断裂,预后良好,可以成为一种可能的临床治疗方式。

汤明,魏世隽,齐凤宇,徐峰[5](2021)在《微创缝合联合术后早期加速康复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自制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联合术后加速康复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4月中部战区总医院足踝与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跟腱断裂患者63例,男性55例,女性8例;年龄14~61岁,平均38.5岁;其中借助自制的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速组(20例)和常规组(18例)。两组采取不同的术后方案:加速组术后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背屈0°),术后3d即开始膝关节屈曲90°进行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踝背屈限制在0°),术后2~4周去除短腿支具,主动踝关节全范围屈伸练习,可穿戴行走靴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常规组短腿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30°,术后3d开始练习屈伸膝关节;术后4周~3个月开始膝关节屈曲90°位主动踝关节屈伸练习,穿戴行走靴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采用美国足与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询问恢复到伤前体育活动水平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跟腱再断裂、切口深部感染、皮瓣坏死等。加速组切口浅表感染2例,腓肠神经损伤1例;常规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无腓肠神经损伤病例。术后1年AOFAS评分:加速组85~100分,平均94.3分;常规组83~95分,平均92.6分。重返运动情况:加速组15例(88.2%)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重返运动时间20~24周,平均21.0周;常规组11例(73.3%)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重返运动时间22~27周,平均23.4周。结论借助自制的缝线引导钳,通过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同时联合术后早期加速功能康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可缩短患者重返运动时间。

余浩[6](2021)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改良Ma-Griffith法结合微创小切口(M-G/MISI)方法和改良缝合技术(MST)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开始至2020年1月止,对我院收治的所有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总计67例患者符合标准,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M-G/MISI治疗组34例(全部为男性),MST组33例(女性2例,男性31例)。查询患者的住院档案记录,统计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侧,受伤到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初始、术后第三个月、第六个月的踝-后足评分(AOFAS)和跟腱断裂评分(ATR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M-G/MISI组:全部男性,MST组:2名女性,31名男性)、年龄(M-G/MISI组:33.94±7.19岁,MST组:36.5±9.00岁)、受伤侧(M-G/MISI组:左/右=22/12,MST组:左/右=17/16)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M-G/MISI组:4.85±1.60天,MST组:4.58±1.84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G/MISI组切口长度小于MST组(3.79±1.81厘米vs5.79±1.00厘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ISI组术中失血量更少(16.47±13.23毫升vs 34.55±13.01毫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始和第三个月的AOFAS和ATRS的得分(AOFAS0:46.91±5.22 vs 47.42±5.02;AOFAS3:91.21±1.95 vs 90.52±1.86;ATRS0:47.50±4.96 vs 46.82±5.13;ATRS3:90.71±2.15 vs 90.42±1.87)有差异,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六个月的AOFAS和ATRS得分有差异,M-G/MISI组大于MST组(AOFAS6:97.03±2.71 vs 93.18±2.04;ATRS6:96.71±3.51 vs 93.18±2.54),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G/MISI组有1例滑倒导致跟腱二次断裂的患者,MST组手术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各1例。结论:术后6个月随访,M-G/MISI组患者AOFAS和ATRS评分情况优于MST组。而且,M-G/MISI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均明显小于MST组,因此M-G/MISI组比MST组创伤更小,且M-G/MISI组第六个月的恢复情况比MST组更好。

穆江[7](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对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性跟腱断裂是最常见的足踝部运动损伤,近年来随着健身运动的广泛普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跟腱断裂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其手术治疗方式得到了发展与更新,然而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双津下套圈缝合微创技术、改良Krackow缝合微创技术及传统Krackow缝合开放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策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自2012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期间收治的7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对这部分患者的临床数据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6例(94%),女性患者4例(6%),平均年龄37.3±7.7岁。根据手术修复缝合方式分为A组双津下套圈缝合微创技术,包括26例(37%)患者,B组改良Krackow缝合微创技术,包括19例(27%)患者,C组采用传统Krackow缝合开放技术,包括25例(36%)患者。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重点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可以完成20次连续单脚跟抬起的时间、踝关节最大活动度、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断裂评分(ATRS)以及Arner-Lindholm疗效评分。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p=0.997)、性别(p=0.711)、损伤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间(p=0.064)、跟腱损伤原因(p=0.958)等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发现三组患者能够完成20次连续单脚跟抬起的时间(p=0.082)、踝关节最大活动度(p=0.493)、AOFAS踝-后足评分(p=0.370)、ATRS(p=0.816)及Arner-Lindholm疗效评分(p=0.520)没有显着性差异。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方面C组患者均显着大于A、B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及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A、B组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171;p=0.385;p=0.392)。在术后并发症中,A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切口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4%,B组患者1例术后出现了切口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5%,C组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3例、跟腱感染坏死1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1例、踝关节僵硬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可达到有效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目的,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Krackow缝合开放技术修复相比,双津下套圈缝合微创技术和改良Krackow缝合微创技术具有显着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切口外观的优点。

柴萌光[8](2020)在《MET结合关节松动术对跟腱断裂术后临床康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及循证医学的研究原则,将关节松动术设为对照组,MET技术联合关节松动术设为实验组,通过两组对跟腱断裂修补术后早期功能的临床研究观察,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机理,临床疗效,以及存在问题,以期对此结果做出客观、科学、系统的疗效评价,为跟腱断裂修补术后早期功能恢复的患者,寻求一种疗效更可靠的治疗方案。方法:将来自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跟腱断裂术后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名病人。实验组采用关节松动术和MET技术结合的方式,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开展治疗。对照组中技术内容如下:(1)分离牵引;(2)距骨滑动;(3)跟距滑动;(4)跟骨内外翻。患者每次治疗时间为20分钟,一天一次,总的治疗时间为20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MET,MET具体如下按以下顺序实施:a.等长收缩-放松b.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c.离心性收缩。两组患者资料(年龄,性别,病程,部位)基本一致,治疗前评估无差异性,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0天后测量相应观测指标:踝活动范围ROM,AOFAS踝-后足评分及足跖屈MMT,VAS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数据录入SPSS22.0版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sx?)模式统计描述,观察两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数据变化,计算出改善率,并对不良反应做出进一步评价与分析。结果:纳入本次研究的50名患者,经过20天的诊疗后,各项数据指标变化如下:1.实验组中踝跖屈、背伸分别从治疗前的19.24°±4.78°、2.61°±4.83°上升到37.14°±2.85°、18.08±1.91°,对照组踝关节跖屈、背伸分别从治疗前的19.75°±5.14°、2.65°±4.71°升到26.96°±2.27°、8.23°±2.60°;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改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范围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MET结合关节松动术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在改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范围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踝关节内、外翻分别从治疗前的6.48°±2.14°、4.00°±2.32°上升到23.24°±3.06°、14.96°±3.15°,对照组踝关节内、外翻分别从治疗前的5.00°±1.71°、5.88°±2.29°上升到14.65°±2.31°、8.57°±2.78°;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改善踝关节内、外翻活动范围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MET结合关节松动术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在改善踝关节内、外翻活动范围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3.实验组AOFAS踝-后足评分从治疗前的54.07±4.33上升到83.93±3.37,对照组从治疗前的54.27±4.03上升到73.40±2.90;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改善踝关节AOFAS踝-后足评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MET结合关节松动术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在改善踝关节AOFAS踝-后足评分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4.实验组VAS评分从治疗前的7.33±0.96降低到1.67±0.72,对照组从治疗前的3.07±1.28降至1.87±0.74;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改善踝关节VAS评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无差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对改善踝关节疼痛方面效果一样。5.实验组MMT肌力评定从治疗前的1.47±0.52级增加到4.53±0.52级,对照组从治疗前的1.47±0.52级增加到2.87±1.19级;治疗前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在改善踝关节肌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MET结合关节松动术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在改善踝关节肌力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1.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在跟腱断裂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关节松动术治疗。2.肌肉能量技术在促进跟腱断裂术后功能康复中,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且技术易于操作,持续可行,对于因胫骨前肌,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及足底部因肌腱断裂制动造成的踝关节功能障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王卓群[9](2020)在《早期康复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客观评价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后早期康复的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CBM),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20年2月,纳入跟腱断裂早期康复治疗与非早期康复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采集数据,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均为RCTs研究。共纳入患者402例,其中试验组203例,对照组199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早期康复与传统康复在术后跟腱二次断裂的发生率、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重返工作及恢复跑步所需时间、术后12月满意率、术后6月、12月小腿跖屈力量的恢复及术后12月ATRS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非早期康复类似,术后2周内开始负重锻炼或踝关节功能活动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跟腱术后二次断裂、切口感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功能评分上,早期康复组要优于其对照组。而从长期随访的角度来看,在重返工作及跑步运动所需时间、患者主观满意率、术肢跖屈力量恢复和功能评分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显着提高。但由于本文样量及统计方法的限制,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朱崇瑜[10](2020)在《卵圆钳微创技术在急性跟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跟腱断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金标准。近年来,跟腱龙微创手术已成为西方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主流手术方式之一,但因其价格高昂、为一次性消耗产品、在国内未上市、未纳入医保且需患者全额自费等原因,限制了在国内的使用和推广;国内至今仍广泛采用经典开放手术。我院学习引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方法,采用卵圆钳及硬膜外穿刺针模拟跟腱龙装置原理,无需特制夹具,实现微创治疗并降低了并发症的风险。目的:探讨卵圆钳辅助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4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其中17例采用卵圆钳辅助微创技术,26例采用开放Kessler缝合治疗,收集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h)、受伤至手术时间(h)、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h)、术中过程出血量(ml)、住院时长(d)、术后是否有腓肠肌神经损伤、术后伤口感染率、皮肤延迟愈合率、皮肤不愈合率、皮缘坏死率、跟腱再断率。结果:开放组平均切口长度为8.89cm,中位手术时间为1.67h,术中中位出血量为50ml,中位住院时长为15d;微创组平均切口长度为2.87cm,中位手术时间为0.7h,术中中位出血量为20ml,中位住院时长为10d。相比于开放组,微创组切口长度缩短67.7%(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分别减少了58%(P<0.05)、60%(P<0.05)、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未出现术后并发症,而开放组出现术后伤口感染3例(11.54%)、切口延迟愈合4例(15.38%)、皮缘坏死4例(15.38%)和再次断裂3例(11.54%),远高于微创组。结论:1.卵圆钳辅助微创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方法。2.卵圆钳辅助微创技术能够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并可减少手术时长、住院天数,并降低了社会成本。

二、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及术中处
    1.3 术后处理
    1.4 随访计划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随访及失访情况
    2.2 两组病例的AOFAS-AH及ATRS结果
    2.3 两组病例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统计
3 讨论
4 结论

(3)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检测中高频超声技术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流分布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流速度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横截面积比较
3讨论

(4)自体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典型病例
    病例A
    病例B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评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微创缝合联合术后早期加速康复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治疗方法
        2.1手术方法
        2.2术后康复计划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1跟腱断裂治疗方案及加速康复进展
    2微创手术改良及注意事项
    3微创跟腱修复与早期加速康复结合的优势

(6)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发展
    参考文献

(7)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
        2.1 传统Krackow缝合开放技术
        2.2 改良Krackow缝合微创技术
        2.3 双津下套圈缝合微创技术
        2.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临床数据资料的比较
    2.术后并发症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MET结合关节松动术对跟腱断裂术后临床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选题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跟腱断裂相关论述
        2.1.1 跟腱断裂的概念
        2.1.2 跟腱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2.1.3 跟腱断裂的原因与分类
        2.1.4 跟腱断裂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2.1.5 跟腱断裂的治疗
        2.1.5.1 非手术治疗
        2.1.5.2 手术治疗
    2.2 肌肉能量技术(MET)
        2.2.1 肌肉能量技术的概述
        2.2.2 肌肉能量技术的技术简介
        2.2.3 肌肉能量技术的临床应用
    2.3 关节松动术
        2.3.1 概述
        2.3.2 Kaltenborn技术特点
        2.3.3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分级
        2.3.4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适应症
        2.3.5 Kaltenborn关节松动术禁忌证
3 临床研究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一般资料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病例标准
        3.1.5 脱落病例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设计方案
        3.2.2 分组与治疗方法
        3.2.2.1 分组方法
        3.2.2.2 治疗方法
4 疗效评价内容
    4.1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
    4.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4.3 踝关节活动度ROM的评定标准
    4.4 踝关节跖屈肌群MMT评价标准
    4.5 不良反应指标
    4.6 安全性分析
    4.7 受试者权益
    4.8 知情同意书
    4.9 数据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踝各项功能测评结果
        5.1.1 踝关节活动范围改变情况
        5.1.2 AOFAS踝-后足评分改善情况
        5.1.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治疗前后变化
        5.1.4 徒手肌力测评MMT(跖屈肌群)
    5.2 病例剔除
    5.3 不良反应
    5.4 随访调查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9)早期康复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卵圆钳微创技术在急性跟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手术相关的解剖特点
    1.2 跟腱治疗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表
    3.2 身高体重情况
    3.3 术前基础疾病情况
    3.4 术后疗效评估
    3.5 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及VAS疼痛评分
第四章 讨论
    4.1 卵圆钳辅助微创手术技巧
    4.2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4.3 其他治疗方式
第五章 研究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参与课题
附录
致谢词

四、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不同固定方式对功能恢复的影响[J]. 王玉仲,郝江慧,王继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2(01)
  • [2]改良Giftbox缝合法联合束状捆扎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J]. 范家强,郝云甲,张在轶,王爱国.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01)
  • [3]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康复治疗检测中高频超声技术的价值[J]. 都舀科,赫鑫,苗树川. 当代医学, 2021(31)
  • [4]自体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闭合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D]. 王斌. 扬州大学, 2021(02)
  • [5]微创缝合联合术后早期加速康复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研究[J]. 汤明,魏世隽,齐凤宇,徐峰. 创伤外科杂志, 2021(04)
  • [6]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对比研究[D]. 余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对比性研究[D]. 穆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MET结合关节松动术对跟腱断裂术后临床康复的疗效观察[D]. 柴萌光.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9]早期康复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D]. 王卓群.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卵圆钳微创技术在急性跟腱断裂修复中的临床疗效研究[D]. 朱崇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康复治疗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