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底显微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何科君,张弩,杨李轩,韦成江,李西西,黄正松[1](2021)在《海绵窦区肿瘤87例显微手术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显微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87例接受显微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海绵窦区常见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结果以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切除率:57例(65.5%)全切除,14例(16.1%)次全切除,16例(18.4%)大部分切除;住院时间14~98 d,平均29 d;并发症:脑神经受损30例,脑干受损2例,术后出血4例,脑脊液漏5例,感染4例,垂体受损1例,死亡1例;预后及随访:术后1个月KPS评分超过60分68例,超过80分66例。术后3个月KPS评分超过70分74例,超过80分72例。术后12个月KPS评分超过80分78例。随访6~120个月期间死亡3例;6例未全切除脑膜瘤术后1~6年复发,4例未全切除神经鞘瘤术后1~8年复发,2例垂体瘤腺瘤术后13个月及16个月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后随访无复发。2例软骨肉瘤、3例脊索瘤、3例生殖细胞瘤术后予以放射治疗,随访期间病灶未进展。其余病例随访期间肿瘤无进展或复发。结论海绵窦区肿瘤手术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合理的术前规划和手术入路,以及具备精准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预后的关键。
彭占威[2](2020)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筛选与总结,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手术后导致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CDI)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原因,以指导临床诊疗。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接受前交通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术的患者共154例(其中术后并发CDI者13例,8.44%),男61例,女93例,年龄33~76岁,平均56.41±8.71岁。其中除5例患者的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是常规行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偶然发现外,其他患者初步诊断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而且诊断标准都是通过高质量(如无运动伪影等)、非强化高分辨率CT首先推断出来的,而后再经过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ACOA。研究方法:分析所选病患的动脉瘤解剖学的不同(瘤体直径、瘤顶指向)、术前情况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情况(临时阻断时间、有无动脉瘤破裂、有无吸除直回、有无确切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情况(尿崩症发生情况、CT有无明确新发梗死)等,根据术后并发CDI的情况,所选资料分成“无CDI组(141例)”和“CDI组(13例)”。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关于ACOA夹闭术后发生CD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CDI组和无CDI组比较,所有纳入的标准中,术后CT确切新发梗死灶、瘤顶指向、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等因素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重要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仅支持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OA夹闭术后继发CDI与病患性别、年龄、瘤径大小、瘤顶指向、术前Hunt-Hess分级、术前Fisher分级、术前明确高血压、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吸除直回、术中临时阻断时间、术中确切的穿支血管损伤、弥漫性脑肿胀、术后CT确切的新发脑梗无关,而术中动脉瘤破裂是ACOA夹闭后继发CDI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有助于避免术后CDI的发生。
刘文卓,刘跃晖,肖灿,汤颖,孟丽君,吴灿[3](2020)在《特殊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实践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特殊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构建实践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3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22例患者,分为实施CNP的路径组211例和对照组211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焦虑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比较,评价CNP在特殊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各特殊部位脑膜瘤路径组患者住院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其中桥小脑角、矢状窦旁、岩斜区脑膜瘤路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前颅底、枕骨大孔区、岩斜区脑膜瘤路径组患者焦虑程度低于对照组(P <0.05),住院期间路径组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实践能够提高特殊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住院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焦虑程度,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机体康复。
岳学智[4](2020)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岩斜区脑膜瘤为起源自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和三叉神经内侧岩骨的脑膜瘤,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较难达到全切效果。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是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关键,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有手术路径短、开颅操作较简单等优势,但对肿瘤暴露不够充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经典颞下入路基础上提出了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该切口入路手术操作简单,于硬脑膜下操作,不易损伤岩浅大神经,考虑有一定应用价值。目的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为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患者52例,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传统组(n=31,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改良组(n=21,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肿瘤切除程度、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等。结果1.改良组手术时间(3.53±0.27)h、术后住院时间(7.05±0.79)d短于传统组手术时间(4.07±0.46)h、术后住院时间(7.63±0.81)d,改良组术中出血量(375.26±32.79)m L、输血量(187.95±20.16)m L、住院费用(1.81±0.19)万元,较传统组出血量(418.15±39.41)m L、术后住院时间(326.45±34.98)m L、住院费用(1.96±0.24)万元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2.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改良组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与静脉结构的体积[(4.83±0.52)cm3、(2.26±0.27)cm3、(0.48±0.06)cm3]及在内听道上壁、耳蜗内上壁、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的残余骨质厚度[(1.05±0.14)mm、(1.13±0.14)mm、(1.26±0.15)mm]均少于传统组[(8.34±0.89)cm3、(3.64±0.39)cm3、(1.23±0.16)cm3]、[(2.20±0.27)mm、(2.84±0.29)mm、(3.12±0.35)mm](P<0.05),改良组显露中上斜坡与海绵窦后外侧壁的体积[(1.54±0.19)cm3、(1.35±0.16)cm3]均较传统组[(1.23±0.16)cm3、(1.19±0.14)cm3]多(P<0.05),两组含脑神经体积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改良组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V级切除0例,传统组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3例,两组肿瘤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改良组术前、手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5.改良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NIHSS评分[(10.08±1.15)分、(8.79±0.92)分、(7.64±0.87)分]及CSS评分[(11.33±1.26)分、(9.03±0.97)分、(8.10±0.91)分]均低于传统组[(11.78±1.26)分、(9.03±0.95)分、(8.72±0.94)分]、[(13.75±1.49)分、(10.24±1.16)分、(9.13±0.95)分],差异有显着性(P<0.05)。6.术后3个月内,改良组并发颅内感染2例(9.52%),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发生,传统组并发脑脊液漏3例(9.68%)、颅内感染5例(16.13%)、皮下积液8例(25.81%),改良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改良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KPS评分[(73.15±7.49)分、(81.36±8.27)分、(85.49±8.62)分]均较传统组[(65.12±6.64)分、(74.19±7.52)分、(79.41±7.96)分]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传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可充分暴露,扩大操作空间,且手术路径短,而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开颅操作更简单,可解决传统入路下创伤较大、住院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尤其在显露中上斜坡、海绵窦后外侧壁方面有更好效果,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生活质量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陆黎春[5](2020)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苏大附一院收治的86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7例患者采用经翼点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39例患者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作为观察组。术后一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观察前交通动脉瘤闭合情况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切口及骨瓣大小和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内经头颅CT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76.72±43.16)分钟、住院时间(15.13±5.31)天、术中输血2例、切口长度(9.94±1.69)厘米、骨瓣大小(13.73±2.99)平方厘米、住院费用(61826.87±8983.96)元、去骨瓣率0%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219.43±58.94)分钟、住院时间(17.00±5.88)天、术中输血11例、切口长度(16.68±2.70)厘米、骨瓣大小(46.81±25.95)平方厘米、住院费用(67041.00±9225.69)元、去骨瓣率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GOS评分为(3.92±0.63)分;对照组患者GOS评分为(2.78±0.47)分。GO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精力(Vitality,VT)、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以及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院时PF、RP、BP、GH、VT、SF、RE以及MH评分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脑积水、颅内感染、癫痫、脑脊液漏、面神经损伤、脑血管痉挛、术后脑梗塞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14/47)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相对于翼点入路手术,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输血,切口较小,具备了有效性、安全性,相比更突出了微创性②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相对于翼点入路来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康复效果更好,术后生活质量更好。③眶上外侧入路适应于Hunt-Hess为Ⅰ-Ⅲ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
刘齐东[6](2020)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垂体移位切除三脑室—脚间池巨大皮样囊肿1例术后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垂体移位切除三脑室-脚间池巨大皮样囊肿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例接受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垂体移位切除三脑室-脚间池巨大皮样囊肿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合传统开颅手术及神经内镜下垂体移位切除中线区肿瘤的相关文献,对手术结果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应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垂体移位完整切除了三脑室-脚间池巨大皮样囊肿,术后患者出现了短暂的尿崩及颅内感染,完全恢复健康,无永久性尿崩及永久性垂体功能减退。结论: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垂体移位切除三脑室-脚间池皮样囊肿,无需牵拉重要脑组织及血管,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可控,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高贻宽[7](2020)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开颅手术夹闭瘤颈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如何减小开颅手术带来的伤害、寻求更为合适的手术入路成为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热点,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其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为优化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通过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以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特征对比,分析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特征;2、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通过医院影像PACS系统内筛选的100例副鼻窦薄层CT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对额窦的结构特点、额窦气化分度、气化体积进行研究,进而科学掌握额窦的影像解剖学特征;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经高年资手术医师在术前判断既能经翼点入路手术又能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手术的6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序号随机分为翼点入路组(简称翼点组)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组(简称微骨窗组),每组患者各30例。翼点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翼点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微骨窗组使用3D-Slicer软件辅助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在术前、术中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精准定位,进而对瘤颈进行精准夹闭;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解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分析(1)尸头灌注良好,标本模型得以构建;(2)额外侧微骨窗入路颞肌的切开长度短、剥离程度小、入路位置基本不会引起额窦意外开放、不需要去除蝶骨嵴;(3)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及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均能良好地显露鞍区及周围结构;(4)三种不同的入路方式所显露的血管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颈内动脉颅内段的显露: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脑前动脉A2:眶上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2:翼点入路>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大脑中动脉M1: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微骨窗入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显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翼点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眶上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8项,额外侧微骨窗入路中3分以上的有9项。2.额窦的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1)额窦的大小:左侧额窦的长度为(1.42±0.36)cm,宽度为(0.92±0.23)cm,右侧额窦的长度为(1.44±0.31)cm,宽度为(0.95±0.29.)(2)额窦的气化分度:左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21例(21.0%),Ⅱ度额窦49例(49.0%),Ⅲ度额窦30例30.0%);右侧额窦中:未发育0例(0.0%),Ⅰ度额窦47例(47.0%),Ⅱ度额窦45例(45.0%),Ⅲ度额窦8例(8.0%)。(3)额窦气化容积:男性左侧额窦容积为(4.52±2.08)ml,右侧为(4.13±1.96)ml;女性左侧额窦容积为(2.68±1.76)ml,右侧为(2.52±1.82)m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额窦是副鼻窦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腔体,变异类型较为复杂,形态各异,额窦缺失及额窦气化过度均属于额窦发育异常,不同个体间额窦结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个体左右两侧的额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5)额窦CT影像能准确地反映额窦的位置、大小、形状、变异程度等解剖特征,通过术前详细阅读患者额窦CT影像,能在设计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方案时,有效避开额窦、减少额窦意外开放风险。3.3D-Slicer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1)患者的基本信息资料(年龄、男女比例、瘤体直径、瘤体指向等)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翼点组的手术时间为(95.23±2.05)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为(55.18±3.12)min,微骨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翼点组中的出血量为(170.12±5.12)ml,微骨窗组中的出血量为(61.81±4.28)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翼点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8±1.15)万元,微骨窗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为(6.22±1.23)万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翼点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12±3.42)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19±3.28)d,微骨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翼点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翼点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6.6%;微骨窗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面神经额支损伤,所占比例为3.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颞肌萎缩,所占比例为3.3%,微骨窗组中无颞肌萎缩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翼点组及微骨窗组均无脑脊液漏出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翼点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微骨窗组中无动脉瘤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翼点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36.7%,微骨窗组中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所占比例为16.7%,微骨窗组并发症的发病率显着低于翼点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Fisher分级为Ⅲ级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明显高于Fisher分级为Ⅰ/Ⅱ级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翼点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86.7%,微骨窗组总体预后良好率为96.7%。微骨窗组的预后效果明显高于翼点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学结构复杂,位置深、周围神经血管多,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额外侧微骨窗入路是一种良好的入路形式,解剖显露良好,对机体创伤小。通过采集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术前运用3D-Slicer软件可重建额窦、蝶骨嵴及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立体三维模型,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额窦及重要神经血管,使术中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动脉瘤颈夹闭更精准,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刘骥[8](2019)在《眶上外侧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与分析眶上外侧与翼点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各种相关数据,为临床工作在术式选择方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3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5例)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B组(38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GOS评分等,最后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数据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unt-Hess分级,眶上外侧入路患者Ⅰ-Ⅱ级32例,Ⅲ级3例,翼点入路患者Ⅰ-Ⅱ级28例,Ⅲ级10例。对于改良Fisher分级,眶上外侧入路患者Ⅰ-Ⅱ级28例,Ⅲ级7例,翼点入路患者Ⅰ-Ⅱ级29例,Ⅲ级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骨瓣面积明显更小(P<0.05)。A组与B组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颞浅动脉损伤、脑脊液漏、颞肌萎缩发生率均显着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和植物生存状态率均为0。【结论】(1)与翼点入路方式相比,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切口长度明显更短,术中出血量明显更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骨瓣面积明显更小,更符合“微创”理念。(2)与翼点入路相比,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适合推广使用。(3)破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中,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高效、安全,有利于患者康复,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合理的选择。
陈勇[9](2019)在《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分析影响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此类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并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防治复发提供参考。病例资料和方法:收集200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收治的141例颅内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回访资料,对复发患者及未复发患者按性别、年龄、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大小、生物学特点、手术切除程度等指标分组统计,结合卡方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术后复发率、复发风险及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获得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1为剔除标准,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41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95例,男女比例1:2.06。复发33例,复发率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均不影响术后复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变的复发率高于典型病变(38.1%:17.2%)且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典型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体积大小是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患者病变的平均体积为38.7±25.3 cm3,未复发病变的平均体积为25.3±23.2 cm3,体积较大的病变主要增加术后远期复发风险,其5年、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8%、16.5%。小脑幕上病变的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幕下病变(P<0.05),病变所在颅内间隙不同其术后复发风险明显不同(P<0.05)。侵袭性生长的病变术后复发风险高于匍匐性生长的病变、无进展生存期较短(P<0.05))。手术不同程度残留导致术后复发风险增高、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5),影响手术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大小及是否与周围神经血管粘连。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是否典型、所在颅内间隙及手术的切除程度。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变的复发风险是典型病变的5.966倍;脑实质内病变的复发风险最高,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内、脑室内及硬膜外/下病变;手术残留少量瘤体的术后复发风险是全切后的3.681倍,而残留部分包膜术后复发风险较全切无显着增高(HR=1.078,P>0.05)。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术后复发多见于非典型影像学表现、脑实质内病变、手术残留瘤体的患者。提高手术切除程度为预防复发最重要的手段,但手术残留部分包膜不会明显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刘蕾,牛佩,王哲,赵静,郭广春,张向东,任中海,张建党[10](2018)在《三维CTA评价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复发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三维CTA(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以及预测动脉瘤复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入我院经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共140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法治疗,其中60例(观察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3D-CTA成像,另80例(对照组)采用DSA成像;比较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瘤体颈比(AR)、入射夹角、高度/载瘤动脉直径(SR)、瘤体钙化及血栓,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瘤颈夹闭完全率、新发动脉瘤、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瘤夹滑脱移位、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随访6. 0个月,比较动脉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前诊断动脉瘤位置、形态、长度、瘤颈宽度、AR、入射夹角、SR、瘤体钙化及血栓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比较无差异,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瘤颈夹闭完全率、载瘤动脉狭窄或阻塞率比较无差异(P> 0.05),观察组诊断新发动脉瘤和瘤夹滑脱移位率高于对照组,线束硬化伪影和血管对比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诊断动脉瘤复发率无差异(P> 0. 05)。结论 3D-CTA成像在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术前、术后以及预测复发中均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二、颅底显微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底显微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2)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发病原因的探索 |
1.4 手术夹闭入路的选择 |
1.5 本次研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课题来源及研究基础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与评估标准 |
2.3.1 研究设计方案及研究对象 |
2.3.2 样本量 |
2.3.3 评估标准 |
2.4 具体手术操作步骤 |
2.4.1 头皮及肌层切开 |
2.4.2 开颅入路、颅骨切除及切开硬脑膜 |
2.4.3 分离侧裂 |
2.4.4 夹闭动脉瘤 |
2.5 质量控制 |
2.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分析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结果比较 |
3.3 术后尿崩症发生情况 |
附录 |
第4章 讨论 |
4.1 CDI相关因素的分析 |
4.1.1 术前Hunt-Hess分级 |
4.1.2 术前Fisher分级 |
4.1.3 瘤顶指向 |
4.1.4 临时阻断 |
4.1.5 术中动脉瘤破裂 |
4.1.6 术中明确穿支血管损伤 |
4.1.7 明确新发梗死 |
4.1.8 术中吸除直回 |
4.1.9 明确高血压病 |
4.1.10 手术时机选择 |
4.1.11 弥漫性脑肿胀 |
4.1.12 其他的影响因素 |
4.2 ACOA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的选择 |
4.3 CDI与原发性烦渴等的鉴别 |
4.4 ACOA手术入路的选择 |
第5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不足之处 |
5.4 后期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及其并发症中枢性尿崩症的研究进展 |
1.相关因素 |
2.CDI前人的研究成果 |
2.1 诊疗方法研究进展 |
2.2 .原因探索 |
2.3 .CDI治疗进展 |
3.目前存在的问题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3)特殊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实践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NP实施方案 |
1.2.1. 1 组建临床研究小组 |
1.2.1. 2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
1.2.2 研究方法实施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满意度 |
2.2 住院时间 |
2.3 焦虑评分 |
2.4 并发症、护理不良事件 |
3 讨论 |
3.1 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有利于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
3.2 临床护理路径构建的与实施可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3.3 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
3.4 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机体康复 |
4 结论 |
(4)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结构 |
3.2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及特点 |
3.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手术预后情况 |
3.4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5 前交通动脉瘤夹闭的常用手术入路 |
3.6 常用手术入路对比 |
3.7 眶上外侧入路的适应症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入路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垂体移位切除三脑室—脚间池巨大皮样囊肿1例术后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手术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神经内镜扩大经鼻-硬膜下垂体移位术式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缩略表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前交通动脉瘤及微骨窗入路相关简介 |
1.1 前交通动脉瘤 |
1.1.1 前交通动脉瘤定义特征 |
1.1.2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1.1.3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诊断 |
1.1.4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的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
1.1.5 显微手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
1.1.6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症 |
1.2 微骨窗入路手术 |
1.2.1 微骨窗入路简介 |
1.2.2 微骨窗入路的分类 |
1.2.3 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简介 |
1.3 讨论 |
二、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1.4 观察指标 |
2.2 结果 |
2.2.1 尸头灌注结果 |
2.2.2 手术入路对比 |
2.2.3 颞肌切开长度 |
2.2.4 颅底显露范围 |
2.2.5 血管显露长度分析 |
2.2.6 手术显露分级 |
2.3 讨论 |
三、额窦薄层CT影像解剖学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额窦进行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扫描 |
3.2.2 额窦气化分度 |
3.2.3 额窦气化腔容积 |
3.2.4 额窦的结构 |
3.2.5 额窦CT影像 |
3.3 讨论 |
四、3D-Slicer 软件辅助下经额外侧微骨窗入路精准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
4.1 资料与方法 |
4.1.1 一般资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手术方法 |
4.1.4 统计学方法 |
4.1.5 观察指标 |
4.2 结果 |
4.2.1 基本信息 |
4.2.2 手术时间 |
4.2.3 术中出血量 |
4.2.4 治疗费用 |
4.2.5 住院时间 |
4.2.6 面神经额支损伤 |
4.2.7 颞肌萎缩 |
4.2.8 脑脊液漏 |
4.2.9 前交通动脉瘤的夹闭效果 |
4.2.10 并发症情况 |
4.2.11 Fisher分级与术后并发症 |
4.2.12 预后情况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8)眶上外侧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病例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三维CTA评价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复发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3 D-CTA检查 |
1.2.2 DSA检查 |
1.2.3 显微手术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术前诊断结果的比较 |
2.2 两组指导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2.3 两组术后诊断结果的比较 |
2.4 两组复发率的比较 |
3 讨论 |
四、颅底显微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绵窦区肿瘤87例显微手术的临床分析[J]. 何科君,张弩,杨李轩,韦成江,李西西,黄正松.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01)
- [2]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D]. 彭占威. 江汉大学, 2020(03)
- [3]特殊部位脑膜瘤显微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实践的效果评价[J]. 刘文卓,刘跃晖,肖灿,汤颖,孟丽君,吴灿. 现代医院, 2020(09)
- [4]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与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分析[D]. 岳学智.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D]. 陆黎春. 苏州大学, 2020(02)
- [6]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垂体移位切除三脑室—脚间池巨大皮样囊肿1例术后并发症分析[D]. 刘齐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额外侧微骨窗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 高贻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眶上外侧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研究[D]. 刘骥.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9]颅内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陈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三维CTA评价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复发预测[J]. 刘蕾,牛佩,王哲,赵静,郭广春,张向东,任中海,张建党.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