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勘探中找钾盐矿的方法》(1975)(论文文献综述)
山俊杰[1](2020)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全球钾矿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中亚和东南亚等地。中国境内目前已探明的钾盐储量较少,主要局限在特提斯域的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特提斯东部,发育着巨厚层蒸发岩(包括石膏、石盐等),一直是我国钾矿床勘探的重点研究区域。库车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该区域最具找钾潜力的地区。库车盆地盐泉水十分发育,然而前人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起源和成因尚未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此外,对盐泉水在库车盆地循环和演化的过程也没有进行过精细刻画;同时,中新世吉迪克组蒸发岩的物质来源仍然存在着一定争议。因此,2015-2019年期间,本研究在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出露较多的、自西向东的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三个次级构造带上采集了30件盐泉水样品及11件木扎尔特河河水样品,分析其水化学及(18O、D、T、Sr)同位素和地球物理特征,同时结合前人已报道的水化学和氢氧数据,对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及循环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样品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按舒卡列夫水化学分类,盐泉水均为Na-Cl型。按瓦里亚什科水化学分类法,盐泉水主要以氯化物型为主。库车盆地盐泉水溶质来源主要以石盐溶解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各个构造带上的溶质来源略有不同: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溶质主要为石盐溶解,其次还包括部分碳酸盐矿物和石膏/硬石膏矿物的溶解;西秋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碳酸盐矿物已饱和,溶质来源主要为石盐矿物其次为石膏/硬石膏。(2)通过水化学特征及δ18O、δD值分析,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主要源于大气降水或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的补给。同时,盐泉水氧同位素分布特征不仅与补给水淋滤石盐有关,并且还与盐泉水在近地表排泄过程又经历强烈蒸发作用有关。研究发现,δ18O、δD值存在着明显的高程及温度效应,并估测出研究区盐泉水的循环深度:却勒构造带、西秋构造带、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平均循环深度分别为5.65km、4.82km、5.38km。(3)研究发现库车盆地盐泉水的87Sr/86Sr值介于海相与典型陆源石盐之间,说明盐泉水的成因可能为海陆相的混合物。同时库车盆地盐泉水87Sr/86Sr比值从西(却勒构造带)向东(东秋构造带)逐渐增大,也说明陆源水的混合从西向东逐渐增加。却勒构造带具有较低的87Sr/86Sr比值和高矿化度的组成特征,这说明却勒构造带盐泉水更多比例是海水或海相蒸发源的混合物;西秋构造带盐泉水为海水和陆相水的混合物;东秋构造带盐泉水则主要为陆相水的混合物。(4)将库车盆地盐泉水元素浓度、H-O-Sr同位素、放射性T同位素与地层岩性及大地电磁法探测结果相结合),综合分析表明盐泉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水)和南天山高山区冰雪融水、其次还接受了部分地下深部热液Ca-Cl型水的补给。盆地内异常发育褶皱、裂隙、断层和以砾岩为主的岩性特征为盐泉水的补给、排泄提供了良好的介质和通道,导致盐泉水快速下渗并沿断裂带进行深部循环,流经易溶性的盐类矿物(例如石盐、石膏),然后在构造及静态压力驱使下,沿断裂上升并出露于地表(排泄区)。本研究为库车盆地盐泉水的成因和循环提供了科学依据。
宣之强[2](2018)在《中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经过几代盐矿科技人员的努力,通过盐类矿产资源及盐湖科学考察,查明我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钾、镁、硼、锂等资源开发及成因研究分别获得成功和认可。通过对所收集到的50部重要专着和文献进行分析,以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提出今后盐类矿产地质找矿研究内容和发展设想提供参考。
黄长兵[3](2017)在《四川盆地三叠系隐伏性钾矿测井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农业钾肥消耗量大,2010年达到1400万吨,几乎是全世界钾肥生产量的一半,预计到2020年的农用钾消耗量则可能达到1820万吨。钾盐需求量的30%-50%需长期进口,2012年钾盐实际对外依存度为45.20%,钾肥资源非常紧缺。国内钾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目前勘探开发程度低,急需在油钾兼探的过程中,深度挖潜国内的钾资源。钾盐是一种蒸发岩矿产,赋存在含盐层系中,通常难见地表露头,皆深埋于地下数百至数千米,呈隐伏矿体。四川盆地三叠系隐伏性钾资源丰富,具有多期成盐、三期聚钾的特点。三叠系地层中蒸发岩极为发育,石膏层、盐卤水广泛分布,富含盐岩及杂卤石,局部见钾镁盐矿物。目前发现的富钾矿物主要包括杂卤石和富钾卤水,发育在三叠系的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然而,由于这些钾矿资源在盆地内埋藏较深,分布极不均匀,成因类型复杂多样,目前对这些钾矿的研究还仅停留在定性认识上,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较少,且钾矿的有效资源量及其分布尚不清楚,缺乏完整的钾资源评价体系。论文以测井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为理论基础,充分利用油钾兼探过程中的钻孔资料,结合取芯、录井以及水化学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三叠纪地层的杂卤石、富钾卤水等钾资源进行精细研究。首先,根据前人对四川盆地的认识,将整个四川盆地划分为5个成盐区,总结出四川盆地盐系地层的时空展布特征,在各个成盐区中筛选出有利的成盐成钾构造,包括平落坝构造、长寿双龙构造、宣汉黄金口构造、广安构造等,并进一步分析各构造内盐层的盐矿类型及特征。其次,利用水分析化验资料,总结四川盆地三叠系地层的卤水水化学特征以及水溶岩盐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卤水的矿化度为100-380g/L,矿化度高,主要离子为Cl-和Na+,SO42-含量不高,HCO3-含量低,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为主。含盐层段化学分析结果显示,Na+和Cl-的含量最高,而Ca2+和SO42-含量次之,表明主要的矿物为石盐,含硬石膏,而K+和Mg2+含量的变化与杂卤石的含量相关。重点分析有利含钾构造内水化学特征系数(钾氯系数(K×103/Cl)、溴氯系数(Br×103/Cl)、钾溴系数(K/Br)等),分析结果对找钾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富钾卤水和杂卤石的形成机制。在油钾兼探过程中获取了丰富的测井资料,对钾矿有一定指示作用的曲线包括自然伽马(GR)、自然伽马能谱(NGS)、声波时差(AC)、补偿中子(CNL)、密度测井(DEN)和电阻率(RT)。通过对含钾地层不同类型矿物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总结,发现岩盐、石膏、杂卤石等曲线差异特别明显,但对于岩性不纯的杂卤石测井曲线差异不明显,且利用单一测井曲线识别钾盐矿物难度较大,往往具有多解性。研究区范围较大,井数较多,本论文综合利用交会图法、Fisher判别法、神经网络法以及支持向量机法等手段快速识别岩性,并且对四种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支持向量机岩性识别准确性高,能有效的识别出杂卤石层。对于卤水层,本论文提出了组合测井识别法,但是考虑到研究区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有限,采用含水饱和度计算法识别卤水层效果较好。在岩性识别的基础之上,利用建立体积物理模型的方法,计算杂卤石的体积含量,并计算K2O视含量,探讨了杂卤石含钾量。利用水分析资料、常规测井资料结合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分析卤水层的含钾量计算方法,并探讨了其准确性。通过对盆地有利含钾构造内单井分析,确定出杂卤石层、富钾卤水层的厚度及分布。最后,落实达工业品位的杂卤石和富钾卤水平面分布规律。采用容积法、有限元法以及非稳定流井解析法等计算富钾卤水的资源量,利用地震属性对杂卤石进行预测。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四川盆地三叠系钾矿识别评价方法,为后期钾资源的勘探开发服务。
龚大兴[4](2016)在《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钾盐是保障国家经济稳定、战略安全的重要紧缺资源,我国已探明钾盐资源相对13亿人口大国需求而言乃杯水车薪。中国大陆是由多个小陆块及其间的造山带镶嵌而成,且经历了多期离散、拼合构造旋回。这种由相对不稳定的小陆块组成的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古代蒸发盆地成盐、成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找钾难度较大,也给成盐聚钾成因模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有必要将层序地层学、沉积地球化学、盐类地球化学、旋回地层学等领域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引入到钾盐矿床的研究中。四川盆地是具有三维空间的地貌盆地,也是具有“四维空间”即包括地质历史时间概念和沉积建造在内的沉积盆地,是在扬子克拉通台地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合型或叠合型盆地。盆内中、下三叠统是一套浅海台地—蒸发岩台地沉积,一直都是中国找钾的重要层位。长期以来,由于油气、富钾卤水、石膏、杂卤石和盐矿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关于四川盆地三叠系含盐层的研究取得了较深入的认识,涉及蒸发岩的生成模式和成盐机理、古地理环境、盐盆地的分布、岩系剖面地球化学特征、盐类矿物组合及富钾卤水成因等多个方面。但盆内尚未发现固态钾盐矿床,基础资料虽多,但不同的资料,不同的区块,层位划分体系不同,对象及目的层位不一致,成盐期次划分紊乱。富钾卤水及杂卤石是否能作为三叠系成钾的指示,以及是否存在海相固态钾盐沉积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主要含盐构造野外勘查、采样分析;室内大量钻井资料的对比整理;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方法综合研究,得到了如下几点认识:1、在详细研究盆地三叠系基干剖面(合川沥鼻峡剖面,渠县农乐剖面)及钻井剖面(长平3井,广参2井)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对比找钾老井,盆内最新的盐/钾井、油/气井资料,统一了不同资料、不同区块的层位划分。认为四川盆地三叠纪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6个成盐期:嘉陵江组二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2-2),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4-2),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5-2)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沉积期(T2l1-1)(川东地区雷口坡组名为巴东组),雷口坡组一段第三亚段沉积期(T2l1-3),雷口坡组三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2l3-2)以及雷口坡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2l4-2)。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成盐区:川东成盐区,川北成盐区,川西成盐区,川西南成盐区及川中成盐区,19个次级含盐构造(盐盆地)。受四川盆地及周缘古陆构造活动的影响,成盐盆地表现出逐渐向西迁移的演化过程。2、通过对四川盆地典型剖面的野外观察,根据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等研究,建立了沉积相识别标志,划分了典型盐、钾钻井的沉积相类型。认为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整体属于浅水碳酸盐岩—蒸发岩台地。根据典型剖面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岩性组合,可划分为18种成因类型,分别形成于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等3种主要的沉积相,6种沉积亚相及13种沉积微相。进一步通过四川盆地含盐层的时空分布特点,侧重于蒸发成盐过程中亚相及成盐微相的分布,编制了主要成盐期的岩相古地理图件,认为沉积相带多具有环状分布特征,盐湖微相通常处于核心位置,属于典型的“牛眼式”成盐模型,各成盐期均具有一个或多个咸化中心,古地理特征有利于成钾。3、本文将旋回地层学领域的最新进展:碳酸盐岩台地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方法及古相对海平面变化趋势重建,运用于四川盆地含盐剖面进行实践。利用保留在自然伽玛测井数据中的旋回响应特征,模拟了台地高频沉积旋回叠加样式,反演了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古海平面变化趋势,讨论了典型含盐剖面的咸化过程,提出碳酸盐岩台地在海平面快速下降期或海退初期,一般不会形成盐类矿产;持续振荡的水体环境往往只能形成白云岩+石膏+少量岩盐层的组合;只有在海退的中晚期,台地长期处于低水位环境,才有可能出现石膏+岩盐+含钾矿物的组合,具备成钾潜力。并认为,蒸发岩台地含盐剖面中的富钾层段在地层沉积记录中保留着某些响应特征,研究这些旋回响应机制,可以快速锁定有利的成盐聚钾期,聚焦富钾层段,丰富了地球物理方法找钾的手段。4、在四川盆地含盐层时空分布,空间演化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古地理条件、古气候背景,对四川盆地主要含盐构造,不同成盐期的成钾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四川盆地具有3个有利的成钾时期,包括嘉四2(T1j4-2),嘉五2雷一1(T1j5-2T2l1-1)及雷四2(T2l4-2)。4个有利的成钾构造,长寿双龙构造、宣汉盐盆黄金口构造、南充构造及邛崃平落坝构造。成盐聚钾过程与海平面长时期处于较低水平,卤水在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持续咸化浓缩有关。沉积相带多呈环带状分布,以盐湖微相为核心,成因模式属于“潮上带牛眼式干化小型盐盆(湖)成盐聚钾”。以事件成钾的观点讨论了四川盆地出现成钾事件的可能,认为:嘉四2(T1j4-2)时期的长寿双龙构造、嘉五2雷一1(T1j5-2T2l1-1)时期的宣汉盐盆黄金口构造、南充盐盆及雷四2(T2l4-2)时期的成都盐盆平落坝构造具备出现成钾事件的条件。
宣之强[5](2015)在《中国钾盐、钾肥60年》文中指出中国钾盐、钾肥60年成绩显着,中国人从2009年起用世界2%左右的钾盐资源,生产出中国所需50%的钾肥,为农业及粮食持续增长,功不可没。其成就离不开各行业"钾盐人"的执着贡献,和政府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李利[6](2015)在《四川盆地含钾地层测井评价及有利区成钾地质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钾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非常短缺。2012年我国钾盐进口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因此,我们应立足国内,逐步提升自给能力。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地层中,蒸发岩极为发育,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勘探资料,为油钾兼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论文以测井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为理论基础。利用测井解释方法原理,分析了与钾石盐有关的各类岩石综合测井响应特征,同时也得出杂卤石和富钾卤水的多种测井评价方法。通过对油气勘查工作中地质录井资料、岩心资料、测井资料的复查,建立了精细地层对比,盐岩剖面对比,并绘制了盐岩等厚图等,分析了川中南充凹陷及川东高陡褶皱带成钾地质条件。研究了与钾石盐有关的石盐层、杂卤石、绿豆岩和富钾卤水的综合测井响应特征;利用测井曲线综合识别法、重叠法、交会图法能较为准确的识别杂卤石层;根据水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分析了富钾卤水测井响应特征,利用交会图法、孔隙度重叠法以及含水饱和度法对卤水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利用水分析和常规测井资料对钾离子含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发现利用能谱测井与常规测井曲线结合计算钾离子含量较为准确,在研究区适应性较好。论文通过岩性组合、测井响应特征、旋回特征及地层厚度,对川中南充盐盆中、下三叠统地层进行对比,分别对三个成盐期成钾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广安一带为石盐与杂卤石的沉积中心。并通过对川中南充盐盆的多口井的老井复查、单井分析及测井解释,第一次在南充盐盆的广安构造的雷三2亚段发现杂卤石的存在,表明当时原始沉积卤水中的K+、Mg2+离子含量相对富集。通过川东地区大量的老井复查,建立了川东高陡地区多个构造的地层对比图、盐岩段剖面图及盐岩等厚图,从而分析了川东区块的成盐条件,其中嘉四期成盐规模最大,以垫江、万县、忠县、大竹地区为主要石盐沉积中心;嘉五期各沉积中心继承性发展,但成盐规模较嘉四期均有减小;雷一期大竹、垫江地区萎缩消亡,万县、忠县石盐沉积情况较好。结合沉积环境从地层、水化学特征、水型等对川东地区地层水资料进行了分析,综合判断研究区卤水为沉积卤水,且未达到沉积钾盐的标准。
牛新生,刘喜方,陈文西[7](2014)在《西藏北羌塘盆地友谊泉水化学特征及成盐指示》文中研究指明羌塘盆地是侏罗系海相找钾工作的目标区域。对该盆地泉水的水化学进行研究可对其找钾前景做出有效评价。羌塘盆地友谊泉地区发育有一系列地表泉水,在野外采集了11个泉眼的水体样品,在室内对这些水样进行了化学成分、氢和氧及锶同位素测定。泉水的Cl-含量分别与Na+、矿化度呈正相关关系,钠氯系数接近于1,溴氯系数较低,显示出泉水具有溶滤特征;钾盐系数和钾氯系数较大,指示出较为明显的含钾异常。泉水的氢、氧同位素数据点落在全球大气降水线和区域降水线附近,表明泉水受大气降水所补给;锶同位素数据指示泉水中的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夏里组和/或索瓦组。此外,古地理、古气候资料显示,羌塘盆地在侏罗纪期间长期处于干旱气候条件,并于夏里期在北羌塘出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潮坪-泻湖环境。这些证据表明,羌塘盆地内的侏罗系具备较为有利的成盐成钾条件,而夏里组的条件相对较好。
宣之强[8](2013)在《中国找钾历程记》文中提出中国人开始重视钾盐,可以从中国盐矿地质奠基人袁见齐先生在1946年发表的"西北盐矿概论"一文祘起、已有67年。袁先生文中提出:在茶卡盐湖母液中,已证明钾之存在,但成分多寡,尚未测定,能否利用,亦为可必?查钾为制钾肥、炸药之重要原料,吾国尚末大量发现,尤宜特别注意。中国找钾历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即:1946-1977年为第一阶段,1978-1999年为第二阶段,2000-2013年为第三阶段。
李金锁,郑绵平,蒋忠惕,于常青[9](2013)在《四川盐源盐矿成盐成钾分析预测》文中提出四川盐源盆地盐矿成盐于早、中三叠世时期,区域构造复杂,经历多期次的构造变动与演化,在成盐后经历了种种的基底反复变动后形成盐矿底辟构造。以前在该区域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及生物古地理、三叠系地层、区域古构造演化及水化学分析、物探、钻探等勘探工程。通过这些工作可以证实,盐源盆地在早、中三叠世,经历了蒸发岩盆地的发育阶段。盆地不仅发育有石膏夹层,而且保存有石盐层及含盐卤水层,但有盐无钾。通过对上覆的陆相古近纪和新近纪盆地中出现的三叠系岩盐层和盐丘的研究发现,它们与基底为含盐的海相蒸发岩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尽管还不能确定其盐、钾资源前景,但可以确定该区域有成钾盐矿藏的条件和可能,因此,该盆地有可能成为深入研究成盐找钾的重点地区。
牛新生,陈文西,刘喜方[10](2013)在《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盐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预测》文中提出多层次、大面积发育的石膏和前人的古地理资料表明,羌塘盆地侏罗纪海相地层具有较好的成盐地质条件。在多格错仁周缘地区侏罗系发育有一系列氯化钙型的盐泉。通过野外地质工作,采集了30个盐泉的水样,并在室内对其地球化学组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盐泉中富集Na+、Cl-、Ca2+、K+、Li和Rb,Br和B含量相对贫乏,而地球化学特征系数显示了明显的找钾异常。盐泉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盐泉的供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进入研究区岩层后成为地下水,溶滤了地层中的盐类矿物,从而形成了溶滤卤水,这与地球化学特征系数的判别结果是一致的。综合看来,多格错仁南岸找钾远景显示最好,该点盐泉具有盐度高、K+含量高的特征,而且很可能溶滤了钾盐-石盐岩、钾盐层,万安湖西北、源泉河、东温泉盐泉找钾远景次之,主要表现为盐度相对较低,但是含钾显示也异常明显。
二、《石油勘探中找钾盐矿的方法》(197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勘探中找钾盐矿的方法》(1975)(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
1.2.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1.2.3 水循环特征研究 |
1.2.4 地球物理探测应用研究 |
1.3 研究区盐泉水研究程度 |
1.4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点 |
1.8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3 区域演化背景 |
2.3.1 盆地地层层序 |
2.3.2 盆地构造特征 |
2.4 水文地质背景 |
2.5 岩相古地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2 测试方法 |
3.2.1 常量、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
3.2.2 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3 放射性氚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4 锶同位素测试方法 |
3.2.5 V8多功能电法仪测试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盐泉水的溶质来源 |
4.1 盐泉水化学特征 |
4.2 矿化度与主要离子关系特征 |
4.3 主微量元素在盐泉水溶质来源中的指示 |
4.4 相化学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
4.5 饱和指数在盐泉水中溶质来源的指示 |
4.5.1 却勒构造带溶质特征 |
4.5.2 西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
4.5.3 东秋构造带溶质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泉水的补给来源与循环模式 |
5.1 盐泉水补给来源研究 |
5.2 盐泉水补给高程研究 |
5.3 盐泉水补给温度研究 |
5.4 盐泉水的氚同位素年龄研究 |
5.5 盐泉水的热储温度研究 |
5.5.1 二氧化硅地热温标 |
5.5.2 阳离子温标 |
5.5.3 盐泉水地热温度指标选取及计算 |
5.6 盐泉水的循环深度研究 |
5.7 盐泉水的循环模式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
6.1 锶同位素特征分析 |
6.2 热液Ca-Cl型水对研究区盐泉水的影响分析 |
6.3 盐泉水出露特征分析 |
6.3.1 地层岩性特征分析 |
6.3.2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地球物理手段应用 |
6.4 盐泉水的成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 |
附录 表 |
附录 |
附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中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盐类矿产及盐湖地质研究成果回顾 |
1.1 盐湖及盐矿研究重要专着 (含文献) |
1.2 盐矿鉴定及盐化学分析专着 |
1.3 盐矿开采着作 |
1.4 盐类矿产找矿研究着作 |
1.5 盐矿成因演化研究专着 |
1.6 盐矿开发利用着作 |
1.7 盐类矿床成因及找矿研究专着 |
1.8 盐湖志等专着 |
1.9 盐湖科普着作 |
1.1 0 钾盐、钾肥工业及管理等着作 |
1.1 1 内部出版书 |
2 中国盐湖及盐矿事业成就分析 |
3 未来我国盐湖及盐矿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 |
3.1 我国盐湖及盐矿资源特点 |
3.2 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 (2011—2015年) 、973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
3我国盐湖及盐矿资源研究方向展望 |
(3)四川盆地三叠系隐伏性钾矿测井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钾矿资源现状 |
1.2.2 固态钾矿评价方法与资源量评价 |
1.2.3 液态钾矿评价方法及资源量评价 |
1.3 研究面临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隐伏性钾矿时空分布及类型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四川盆地岩盐时空分布 |
2.2.1 含盐构造特征 |
2.2.2 成盐时空分布 |
2.3 三叠系地层沉积特征 |
2.3.1 沉积背景 |
2.3.2 成盐期古地理特征 |
2.3.3 有利成钾期 |
2.4 含盐层矿物类型 |
2.4.1 岩盐特征 |
2.4.2 典型杂卤石特征 |
2.4.3 硬石膏特征 |
2.4.4 富钾卤水类型及特征 |
第3章 隐伏性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3.1 研究区水化学基本特征 |
3.1.1 卤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
3.1.2 岩盐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
3.2 卤水地球化学特征系数 |
3.3 杂卤石及富钾卤水的形成机制 |
3.3.1 杂卤石的形成机制 |
3.3.2 四川盆地富钾卤水的形成和演化的分析 |
第4章 地层各类岩石地球物理测井响应特征 |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原理 |
4.1.2 测井曲线标准化 |
4.2 各类岩测井响应特征 |
4.2.1 石盐岩 |
4.2.2 泥质菱镁矿 |
4.2.3 绿豆岩 |
4.2.4 杂卤石岩 |
4.2.5 硬石膏岩 |
4.2.6 白云岩 |
4.3 岩石测井综合响应特征总结 |
第5章 固态钾矿识别与评价 |
5.1 地球物理测井曲线识别方法 |
5.2 杂卤石识别方法 |
5.2.1 交会图法 |
5.2.2 Fisher判别分析法 |
5.2.3 BP神经网络法 |
5.2.4 支持向量机法 |
5.2.5 四种识别方法对比分析 |
5.3 杂卤石含钾量评价 |
5.4 杂卤石预测及分布 |
第6章 富钾卤水识别与评价 |
6.1 卤水层识别方法 |
6.2 卤水层钾离子含量计算方法 |
6.3 富钾卤水资源分布及分类 |
6.4 富钾卤水资源量评价方法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与认识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项目 |
附图表 |
(4)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四川盆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演化 |
2.3 区域地层 |
第3章 含盐层的时空分布 |
3.1 次级含盐构造 |
3.1.1 含盐构造的划分 |
3.1.2 典型含盐构造 |
3.2 成盐时间序列 |
3.3 岩盐空间分布 |
3.4 含盐构造的演化过程 |
第4章 含盐层盐类矿物类型 |
4.1 岩盐类型及特征 |
4.2 杂卤石类型及特征 |
4.3 硬石膏类型及特征 |
第5章 含盐层沉积环境 |
5.1 典型剖面概述 |
5.1.1 合川沥鼻峡剖面(PM-1) |
5.1.2 渠县农乐剖面(PM-2) |
5.1.3 广安广参2井剖面 |
5.2 含盐剖面类型 |
5.2.1 韵律结构 |
5.2.2 含盐剖面类型 |
5.3 沉积相类型 |
5.3.1 开阔台地相 |
5.3.2 局限台地相 |
5.3.3 蒸发台地相 |
5.4 古地理特征 |
5.4.1 古纬度与古气候 |
5.4.2 古地理特征 |
5.4.3 成盐期岩相古地理 |
第6章 含盐层地球化学特征 |
6.1 卤水地球化学特征 |
6.1.1 含盐构造盐溶卤水 |
6.1.2 地表盐泉水 |
6.2 岩盐地球化学特征 |
6.3 岩盐氯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含盐层地球物理特征 |
7.1 测井识别标志 |
7.2 富钾层段的测井响应 |
7.2.1 原理和方法 |
7.2.2 高频沉积旋回的识别 |
7.2.3 古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富钾层段的响应 |
第8章 成盐模式、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 |
8.1 成钾条件分析 |
8.1.1 典型杂卤石剖面的成钾指示 |
8.1.2 有利成钾时期 |
8.1.3 有利成钾位置 |
8.2 蒸发成盐模式与成钾事件 |
8.2.1 成盐聚钾模式及成因机制 |
8.2.2 成钾事件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图 |
(5)中国钾盐、钾肥6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钾盐、钾肥60 年 |
1.1 事业发展之回顾 |
1.2 中国钾盐、钾肥事业60 年重大科技和创新成就【1】 |
2 中国钾盐、钾肥事业前景展望 |
2.1 “海相找钾”,开创找钾新思路 |
2.2 科技引领钾盐找矿新动态 |
2.3 “盐湖股份公司”立百年盐湖,创永续事业 |
2.4 “罗钾”改变了世界钾肥工业的格局 |
2.5 “中化化肥”在钾肥进口、流通、服务中作用 |
2.6 中国钾盐、钾肥“走出去”,开创境外找钾建厂新格局 |
2.7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的桥梁作用 |
3 对中国钾盐、钾肥事业的未来发展思考 |
3.1中国钾盐生产能力能满足国内多少需求为适宜? |
3.2 中国钾盐(肥)发展经验,在与世界接轨中已发现有很大变化 |
(6)四川盆地含钾地层测井评价及有利区成钾地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的工作量 |
第2章 含钾地层测井识别 |
2.1 各岩石测井相应特征 |
2.1.1 绿豆岩 |
2.1.2 杂卤石 |
2.1.3 石盐岩 |
2.1.4 菱镁矿泥岩 |
2.1.5 运用与讨论 |
2.2 杂卤石测井评价方法 |
2.2.1 杂卤石岩曲线重叠识别标志 |
2.2.2 杂卤石交会图识别法 |
2.2.3 运用及讨论 |
2.3 卤水测井评价方法 |
2.3.1 卤水测井曲线识别法 |
2.3.2 重叠法 |
2.3.3 交会图法 |
2.3.4 含水饱和度法 |
2.3.5 运用与讨论 |
2.4 卤水钾离子含量计算 |
2.4.1 利用水分析资料求取K~+的含量 |
2.4.2 利用测井资料求取K~+的含量 |
2.4.3 分析与讨论 |
第3章 川中-南充盐盆找钾地质条件分析 |
3.1 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展布 |
3.1.1 地层的重新梳理 |
3.1.2 地层展布 |
3.2 各成盐期成钾条件分析 |
3.2.1 嘉四段成盐期 |
3.2.2 嘉五~2和雷一~1亚段成盐期 |
3.2.3 雷三~2亚段 |
第4章 川东高陡褶皱带找钾地质条件分析 |
4.1 川东地层的梳理与认识 |
4.2 川东各有利构造成盐情况简述 |
4.2.1 双龙构造 |
4.2.2 高峰场构造 |
4.3 各成盐期石盐分布 |
4.3.1 嘉四段石盐分布 |
4.3.2 嘉五段石盐分布 |
4.3.3 雷一段石盐分布 |
4.4 各时期成盐环境分析 |
4.4.1 嘉四成盐期 |
4.4.2 嘉五成盐期 |
4.4.3 雷一成盐期 |
4.5 水化学特征分析 |
4.5.1 矿化度 |
4.5.2 水化学系数 |
4.5.3 水化学类型标志 |
4.5.4 地层情况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研项目 |
(7)西藏北羌塘盆地友谊泉水化学特征及成盐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 讨论 |
3.1 泉水地球化学特征 |
3.2 水化学特征系数及找钾指示 |
3.3 泉水的氢、氧、锶同位素组成及盐物质来源 |
4 羌塘盆地侏罗系成盐成钾条件分析 |
5 结语 |
(10)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盐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地质背景 |
2 样品采集和测试 |
3 分析与讨论 |
3.1 盐泉水矿化度和离子含量变化特征 |
3.2 盐泉水化学类型、特征系数与成钾指示 |
3.3 盐泉氢氧同位素特征与水质来源 |
4 结 语 |
四、《石油勘探中找钾盐矿的方法》(1975)(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库车盆地盐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山俊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20(03)
- [2]中国盐湖及盐类矿产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J]. 宣之强. 化肥工业, 2018(01)
- [3]四川盆地三叠系隐伏性钾矿测井识别与评价研究[D]. 黄长兵.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4]四川盆地三叠纪成盐环境、成钾条件及成因机制[D]. 龚大兴.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1)
- [5]中国钾盐、钾肥60年[J]. 宣之强. 化工矿产地质, 2015(04)
- [6]四川盆地含钾地层测井评价及有利区成钾地质条件分析[D]. 李利.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4)
- [7]西藏北羌塘盆地友谊泉水化学特征及成盐指示[J]. 牛新生,刘喜方,陈文西. 矿床地质, 2014(05)
- [8]中国找钾历程记[A]. 宣之强.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3
- [9]四川盐源盐矿成盐成钾分析预测[J]. 李金锁,郑绵平,蒋忠惕,于常青. 地质与勘探, 2013(04)
- [10]羌塘盆地多格错仁地区盐泉地球化学特征及成钾预测[J]. 牛新生,陈文西,刘喜方. 现代地质,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