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插拨控制器保护并支持动态插入(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辉[1](2020)在《高性能通信主控板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5G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5G试验网的建立,5G商用化的逐步推广。无线移动通信正在跨入下一个时代,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主要特点有高数据流量、海量终端,低延时,低成本,高效率。以上的特征映射到硬件上对应着先进的无线传输技术与高性能高带宽的基带处理单元。所以基带通信硬件急需更新换代。本论文对与5G架构下的基带处理单元中的主控板进行硬件开发。基于5G的协议架构,从需求导入、总体设计到硬件板卡设计、硬件测试进行了主控板的完整开发与设计。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以5G基带需求为基础,基于主控板对5G基带业务数据处理需求,对MCU与以太交换芯片及时钟同步保持,数据存储,逻辑控制等功能模块的主芯片进行了选型与方案的确定。基于基带处理平台架构,设计一款满足5G需求的高性能低成本主控板。不仅进行原理图与PCB版图的绘制,还对各个功能块进行测试满足项目需求。主控板满足5G性能需求。设计有24条10Gbps高速差分链路,10条2.5Gbps高速差分链路。并对高速链路上的SGMII、10GBASE-KR、SFI、XFI等片间板间以及光口通信方案进行设计验证,均达到理论通信速率,满足设计需求。基于5G需求,在板上设计了一个可热切换的多时钟源电路。在所有时钟源都失锁的情况下,通过板上的恒温高稳的压控晶振,提供不小于24小时的稳定时钟。对高性能主控板上所有高速接口设计出一套完整的优化与测试流程。通过对高速接口的信号完整性进行优化,通过调节物理层的电气驱动参数,使信号最优,增强抗干扰能力减少误码与丢包。通过示波器进行外部眼测试并进行PRBS压力测试,保证可靠性。
邓健[2](2020)在《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流存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存储显得尤为重要。纷繁复杂的应用向数据存储系统提出了各种不同层次的要求,这让数据存储系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大带宽存储应用提出了对大容量、高速存储、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需求。结合该市场需求,作者所在实习单位立项研发这类数据存储产品。作者负责该项目的前期研发工作,并在这方面展开了有益、深入研究。本文首先调研了存储系统的社会需求和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项目需求,对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提出了一种实用高效的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提出了这样一个存储系统:一台由12块SCSI接口企业级机械硬盘组成的RAID 5存储阵列机架服务器,高性能存储服务光纤板卡作为高速数据流的控制及收发器件,利用x8 PCIe2.0接口与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以Xilinx高性能Kintex-7系列FPGA作为主控制器,以及板载独立的64位DDR3 SDRAM作为大容量缓存,配置4通道10G光纤接口作为数据收发端口。存储系统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多队列乒乓操作的数据缓存,通过PCIe DMA Subsystem高效地将存储服务光纤板卡收到的高速数据存入服务器。接着,本文分析了存储介质、高速收发器GTX、Aurora 64B/66B等高速串行协议,详细地介绍了在Vivado2018.3集成开发环境下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流控制方案以及控制实现方法。然后,根据存储控制逻辑,在Visual Studio2017集成开发环境中完成了软件对底层硬件的控制,最终实现了对存储服务光纤板卡的上位机控制。最后,本文搭建起来一个完整的存储系统实验平台,对各功能模块和存储系统进行了联合调试。在该实验平台上,进行了相关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出的上述高速数据流存储系统能够实现对高速数据流数据的实时高速存储,保证数据稳定可靠的同时可以实现存储回放等预定功能。
贺洪涛[3](2020)在《面向异构网络编程的编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据平面可编程是网络控制与管理发展的必然,而网络的可编程性时常是以牺牲的网络性能为代价。在软件方面,主要依靠CPU算力快速的发展以及高性能I/O技术的支持,通过仔细的程序设计,可以实现10Gbps的线速转发。然而,在数据转发要求40Gbps甚至百Gbps的数据转发,需要依靠专有硬件设备支持,而专有硬件设备的可编程性较低,即使设计出可编程网络芯片,但由于需要特定的编程语言与方法支撑,导致其编程复杂门槛较高,现有网络应用难以适配。因此,向下利用网络异构硬件资源,向上通过统一的硬件抽象和编程框架,简化整体的编程复杂性,并实现编程的动态热插拔、隔离性检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新型网络编程架构NPC,NPC架构分为NPC编译器和NPC网络编程框架两部分组成。NPC编译器对NPC网络编程框架做支撑,实现编程新特性。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NPC网络可编程技术及编译运行时。通过研究LLVM/Clang编译技术,使编译后的程序在运行时任意插入、替换、修改模块,无需对程序重新编译,并设计一个统一的抽象编程框架:NPC网络编程框架,用户可以自定义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新功能。在此基础上,使用编译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图的动态热插拔编译工具链,编译器在编译时会生成可视化数据包转发流图,对于异构平台,NPC编译器会生成特定硬件平台的代码。2)研究NPC编译器编译和隔离性检测技术,并对常见的数据包不合法编程进行分析,利用数据流分析技术对程序进行分析,构建指令间依赖图,分析读、写和操作数据包相关的IR指令。隔离性检测能准确的检测出不合法的数据包编程,节省了后期排查错误的时间提高了编程的效率。本文对提出的网络编程架构特性进行实验,实验表明新的架构支持程序运行时动态替换、插入和卸载操作,支持编程的异构性,并能准确检测出程序数据包非法操作缺陷的新特性。
范宝军[4](2013)在《基于Compact PCI总线的多路信号采集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IPC控制模式越来越凸显出弊端,不能满足工业控制系统高速度,高强度和高可靠性的要求。Compact PCI总线的提出,彻底的解决了这一迫切的要求,Compact PCI总线技术兼容PCI总线技术,在物理接口方面采用2mm的高密度气孔插针,物理板卡采用成熟的欧洲机械3U和6U标准,总线系统中加入热插拔技术,用户开发时,硬件仅需在原有的PCI设备卡的基础上添加Compact PCI附加电路信号,软件无需修改即可运行,特别是热插拔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本论文以Compact PCI总线为基础按项目具体要求,设计实现了多路信号采集卡,主要实现了4路CAN总线数据收发,8路模拟量转换,8路开关量输入和8路开关量输出的数据存储和交换功能。采用集成芯片LPC2294微控器实现采集模块的硬件电路,使用PCI9030桥接芯片以及电源管理芯片LTC1643L设计实现Compact PCI总线接口电路,采集系统与主机通过双口RAM进行数据的交互,外加扩展存储器,CAN总线收发器,光电耦合器,线性电源等器件实现系统的硬件设计,主机操作系统选用硬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主要基于本系统的应用环境,要求较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软件设计上采用分层的框架形式,尽量减小模块间的耦合,主要有ARM采集程序,VxWorks下Compact PCI总线的驱动程序,系统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二者的同步,采用类似于信号量的方式,设计同步数据格式,划分内存布局,编写同步程序,完成系统软件的设计。在设计硬件原理图和PCB布线后,经过多次调试,分析不断地修改原理图和数据参数,最终在硬件上实现系统的功能,驱动程序的开发涉及操作系统知识以及硬件原理,也是本系统最难的,VxWorks操作系统开发资料稀少,而且闭源,最后先在Windows下实现驱动,熟悉驱动程序结构,经过多次调试和修改后,最终在VxWorks下编写出Compact PCI总线的驱动程序,完成系统的功能。
张婧[5](2013)在《基于CPCI架构的电信综合业务交换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电信的用户数量在激增,业务的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原来的综合阶段系统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因此,建立起独立的电信综合业务交换平台,拓展网络业务办理,从而实现业务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有助于提升电信的业务管理水平。目前关于综合业务的交换平台建设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还有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核心的支撑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都制约了综合业务交换平台的发展。本研究采用了在CPCI技术架构上的综合业务交换平台的设计,创新性的分析了交换平台应用中的CPCI的接口设计与实现,以及热插拔技术等。在设计方面,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方面来开展,前者对于实现该系统的芯片,硬件,网络组件等进行了阐述和设计。并介绍了CPCI的接口实现,具体介绍CPCI接口实现在交换平台设计中具体应用;后者具体介绍系统架构和数据库相结合进行系统设计过程;本研究设计和实现了CPCI在电信综合业务的交换平台,在依靠CPCI技术与硬件接口设计的规范使用下,实现了模块化的网络处理单元无缝连接和高速可靠连接,确保通过交换平台顺利完成数据交换和信息控制。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董道亮[6](2009)在《PXI零槽控制器》文中指出PXI总线控制器作为PXI总线自动测试系统的控制模块,用于实现对所有仪器模块的资源管理,同时也是测试系统软件运行的环境,实现测试仪器模块工作流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本设计在深入理解PXI标准的基础上,仔细研究了PXI零槽控制器的原理,结合实际需要确定了零槽控制器的实现方法。整个零槽控制器设计分为硬件设计与操作系统选择。硬件设计采用ETX嵌入式计算机作为整体设计的核心,可根据实际需要定义接插件类型和位置。由于ETX集成了可扩展的I/O,增加了主板的集成度,同时也缩短了研发周期并简化了整个生产过程,使得控制器体积小,功能强,维护简单,并易于升级。该设计部分重点阐述了PXI桥接口电路及各种外围接口电路的设计。PXI零槽控制器还实现了触发总线,由于触发总线本身的应用非常灵活,所以本设计中使用CPLD来产生触发信号,可以随时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式灵活配置CPLD,满足不同的需求。本设计的操作系统选择的是XPE嵌入式操作系统,XPE嵌入式操作系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环境进行定制,占用资源少,可利用XP操作系统的所有特性,能实现与桌面程序的无缝连接,符合PXI软件运行环境的要求,并能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会由于误操作或文件损坏而导致系统崩溃。经过测试表明,PXI零槽控制器具备控制、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等能力,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周立国[7](2007)在《SAR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合成孔径雷达(简称SAR)由于其在民用和军事方面的广泛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SAR技术的飞速发展和SAR图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使SAR回波数据量和回波数据的数据传输率不断的增长,现有的数据记录器已经渐渐无法满足SAR系统的记录要求。研制一种容量更大,记录速度更快的SAR回波数据记录系统,是实现SAR系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SAR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的研究工作是紧紧围绕着SAR数据记录器的研制展开的。文章首先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知识以及高速数据记录器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然后按照其记录介质的不同,介绍了在数据记录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数据记录技术,并且介绍了常用的存储设备接口和在系统设计中常用的总线类型,重点介绍了本系统中采用的PCIE总线的体系结构。最后根据对当前数据记录系统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基于PCIE总线架构的新型总线型数据记录系统,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具体实现。论文从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方面对SAR高速数据记录系统研究做了有益的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CIE总线机构的SAR回波数据高速实时记录系统。此系统以普通PC机为开发平台,在其上集成了基于PCI Express(以下简称PCIE)总线的数据传输卡和SCSI RAID控制卡,二者共同控制数据的传输,由多块SCSI硬盘构成的磁盘阵列作为存储设备,它们共同构成了系统的硬件框架。PCIE数据传输卡采用PLX公司的专用接口芯片PEX8311来实现PCIE总线的接口逻辑。利用PCIE数据传输卡上两片FIFO数据缓冲区的乒乓切换和PC机内存共享缓冲区的环行存储技术保证了数据的连续接收。SCSI RAID卡基于64位,133MHz的PCI-X总线,控制SCSI硬盘阵列的读写。开发了PCIE数据传输卡的WDM驱动程序,控制PCIE数据传输卡的DMA数据传输和中断响应。开发了基于对话框的上层应用程序,控制整个系统的有序工作并给用户提供了方便简洁的操作界面。目前,本系统已经成功用于XX-7号卫星SAR分系统的地面联调和测试。在实际使用中,系统运行稳定,记录的数据真实可靠,持续记录速度可以达到100MB/s。
郝晓亮[8](2006)在《3G无线基站系统中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无线移动通信最热门的话题和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无线基站系统是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系统设备,它为用户终端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接口,并与移动本地传输网相同相连,是无线移动通信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移动本地接入网的组网方式和接入方式,并根据3G无线基站系统的总体需求,为使3G无线基站系统能够实现环型、星型、树型或链型的组网方式,并具有多种接入方式,提出了基站系统中接口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并从工程角度对它的硬件平台进行详细设计。论文首先对移动本地接入网的组网方式和接入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本课题的工程意义,然后根据整个基站系统实现方案和配置方案,提出了接口模块的功能需求,在为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对接口模块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概述并对各功能模块中的关键芯片进行了选型和描述,根据各功能模块中具体芯片的特性和对外接口,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本文还从工程角度,分析了高速硬件设计中的具体问题,例如信号完整性问题和接口时序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对本板的关键高速信号进行了仿真,根据仿真结果采用了恰当的匹配方案,最后对实际测试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改进方案,为3G无线基站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接口模块硬件平台。
王兵[9](2005)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设备热插拔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设备故障是造成服务器系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关键服务器的停机或者服务长时间中断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硬件成本紧缩的压力下,设备故障的完全避免无法实现,要保证系统的可用性水平,有效的故障恢复方式必不可少。服务器中高强度运转设备的故障恢复周期和维修方式,往往成为提高系统整体可用性的关键。 热插拔是在运行着的服务器中安装或卸载设备,而不影响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一种技术。作为维修手段,它对于避免设备插拔造成的停机和长时间服务中断效果显着。热插拔首先是硬件层次上的技术,但最终仍是软件范畴的问题。利用热插拔技术,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建立一种面向维修的设备故障处理机制,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首先,本文对热插拔技术以及相关背景进行了总体性的介绍,根据热插拔的常用使用模式和操作系统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KYLIN下的设备热插拔软件架构KHPSA; 其次,我们对KYLIN驱动框架进行扩展,设计并实现了PCI Express Native热插拔核心逻辑KPEHK,并提出了PCI桥资源负载均衡算法PBRK; 最后,我们分析了典型情况下KPEHK热插拔功能对服务器系统可靠性特征的影响,并对成本因素下的KPEHK管理式热插拔周期选择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基于热插拔的维修机制的引入,增强了KYLIN操作系统对服务器系统可用性的保障能力。
吴蓉[10](2005)在《热插拔控制芯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即插即用概念的日益普及和即插即用设备的应用日趋广泛,对热插拔控制芯片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此类芯片的研究开发已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迄今为止,该类芯片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国外大公司手中。因此,对热插拔控制芯片的研究开发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分析了解当前热插拔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热插拔控制芯片的设计并予以电路与版图实现。针对此类电路要用到数模混合及功率集成的特点,芯片设计采用了具有特色的ABCD工艺,在版图实现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从整体到模块的设计,处处体现了电路与工艺的结合。 通过Spectre仿真,证明所设计电路的性能指标已达到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特点是稳定性好、可靠性高、工艺性好,能够在比较大的电源电压和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内正常工作。由于充分考虑了工艺误差,电路可在给定的工艺误差范围内正常工作,各项指标均达到预定要求。在版图设计中全面考虑了热源、大电流、数字噪声和高频噪声影响等因素,采用了“等比例复制”、交叉对称,合理设置隔离环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器件的匹配性,改善器件工作的稳定性,并且设置了微调电阻以提高精度。所设计的版图文件已通过DRC、ERC和LVS验证,并已交付流片验证。 由于解决了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尤其是功率集成电路设计中的一些技术难点问题,包括数字模块与模拟模块的兼容问题,耐压问题等,设计得到了国外合作伙伴的认可。其中主要电路模块的设计及版图设计中的成功处理可望应用于其它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的设计,为此类芯片的开发提供成功的经验。。
二、热插拨控制器保护并支持动态插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插拨控制器保护并支持动态插入(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通信主控板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高性能主控板系统方案 |
2.1 高性能主控板主要任务与功能描述 |
2.1.1 高性能主控板主要任务概述 |
2.1.2 高性能主控板主要指标与性能要求 |
2.1.3 高性能主控板在主流基带处理单元框架中的位置 |
2.2 高性能主控板数据传输结构 |
2.2.1 高性能主控板结构框图 |
2.2.2 外部接口设计 |
2.2.3 内部接口设计 |
2.3 小结 |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
3.1.1 硬件性能与指标 |
3.1.2 硬件整体设计与芯片选型 |
3.2 功能块描述 |
3.2.1 定时单元 |
3.2.2 上联接口单元 |
3.2.3 主控单元 |
3.2.4 以太网交换单元 |
3.2.5 逻辑控制单元 |
3.2.6 板卡管理单元 |
3.3 原理图设计 |
3.3.1 硬件原理图可靠性设计 |
3.3.2 MCU电路设计 |
3.3.3 以太交换芯片电路连接设计 |
3.3.4 DDR电路连接设计 |
3.3.5 光模块电路设计 |
3.3.6 时钟单元电路设计 |
3.3.7 电源部分设计 |
3.3.8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4 PCB设计 |
3.4.1 DDR走线设计 |
3.4.2 高速serdes走线设计 |
3.4.3 高性能主控板实物图片展示 |
3.5 小结 |
第4章 主芯片固件设计与实现 |
4.1 MCU固件配置与实现 |
4.1.1 MCU的IRQ分配 |
4.1.2 MCU的GPIO分配 |
4.1.3 MCU地址空间映射 |
4.1.4 MCU DDR控制器配置 |
4.2 以太交换芯片的固件设计与实现 |
4.2.1 以太交换芯片硬件配置字 |
4.2.2 以太交换芯片高速端口配置 |
4.3 PLL芯片固件设计与实现 |
4.3.1 PLL配置 |
4.3.2 PLL端口配置 |
4.4 小结 |
第5章 硬件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 |
5.1.1 硬件测试平台 |
5.1.2 测试工具 |
5.1.3 测试条件 |
5.2 硬件测试结果说明 |
5.3 硬件关键测试结果 |
5.3.1 DDR信号完整性测试 |
5.3.2 SFP环回接收端测试 |
5.3.3 SGMII信号完整性测试 |
5.4 稳定性测试 |
5.5 误码率测试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2)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流存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存储系统方案设计 |
2.1 存储介质选择 |
2.1.1 HDD简介 |
2.1.2 SSD简介 |
2.1.3 硬盘接口类型 |
2.1.4 硬盘参数 |
2.2 主控芯片选型 |
2.2.1 高速收发器介绍 |
2.3 高速串行通信协议选用 |
2.3.1 PCIe协议 |
2.3.2 SRIO协议 |
2.3.3 Aurora64B/66B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数据流FPGA控制 |
3.1 高速数据流控制 |
3.1.1 数据位宽设计 |
3.1.2 PC2Card数据流设计 |
3.1.3 Card2PC数据流设计 |
3.2 数据流控制模块设计 |
3.2.1 PCIe模块 |
3.2.2 Register模块 |
3.2.3 Data_ctrl模块 |
3.2.4 Interconnect模块 |
3.2.5 DDR3缓存模块 |
3.2.6 Aurora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4 存储设备与存储软件 |
4.1 存储设备 |
4.1.1 独立磁盘阵列 |
4.1.2 RAID等级划分 |
4.1.3 软件RAID |
4.1.4 硬件RAID |
4.1.5 服务器RAID方案选择 |
4.2 存储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硬件驱动抽象 |
4.2.2 应用控制软件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 |
5.1 模块测试 |
5.1.1 Aurora64B/66B测试 |
5.1.2 DDR3测试 |
5.1.3 PCIe子系统测试 |
5.2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面向异构网络编程的编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硬件的可编程网络设备 |
1.2.2 基于软件的可编程网络设备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网络可编程与LLVM/CLANG编译技术分析 |
2.1 网络可编程技术 |
2.1.1 软件定义网络 |
2.1.2 P4编程语言 |
2.2 LLVM/CLANG编译技术分析 |
2.2.1 编译器前端 |
2.2.2 LLVM中间表示 |
2.2.3 编译器后端 |
2.2.4 程序依赖图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NPC网络编程框架 |
3.1 网络编程框架扩展性支持 |
3.2 数据包转发处理通用框架 |
3.2.1 Function Block模块 |
3.2.2 Packet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NPC编译器与检测技术 |
4.1 异构编译运行时技术分析 |
4.1.1 NPC动态编译时技术 |
4.1.2 NPC异构网络编程 |
4.1.3 NPC运行时动态模块替换 |
4.2 NPC数据包转发流图 |
4.3 基于数据流图的隔离性检测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异构网络编程编译实验分析 |
5.1 实验环境介绍 |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1 NPC异构性与编译运行时测试 |
5.2.2 数据包转发流图测试 |
5.2.3 隔离性检测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Compact PCI总线的多路信号采集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Compact PCI 总线协议 |
2.1 PCI 总线技术 |
2.2 Compact PCI 附加信号 |
2.3 Compact PCI 总线操作 |
2.4 Compact PCI 总线设备的配置空间 |
2.5 Compact PCI 总线接口电路的设计 |
2.5.1 PCI9030 的芯片特性 |
2.5.2 PCI9030 初始化及配置空间的配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号采集卡硬件电路设计 |
3.1 信号采集卡硬件设计原理框图 |
3.2 硬件集成采集模块 |
3.3 各功能模块电路 |
3.3.1 电源电路 |
3.3.2 复位电路 |
3.3.3 存储电路 |
3.3.4 A/D 转换电路 |
3.3.5 CAN 总线模块电路 |
3.3.6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 |
3.3.7 数据交换模块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号采集卡软件设计 |
4.1 ARM 启动程序 |
4.2 应用程序的设计 |
4.3 驱动程序的设计 |
4.3.1 VxWorks 操作系统的介绍 |
4.3.2 VxWorks 操作系统突出的优点 |
4.3.3 VxWorks 操作系统的开发方式 |
4.3.4 VxWorks 操作系统的 BSP |
4.3.5 VxWorks 操作系统下的驱动开发方式 |
4.3.6 Compact PCI 总线驱动设计 |
4.4 系统热插拔的设计与实现 |
4.4.1 热插拔系统软件的设计实现 |
4.4.2 热插拔系统监控软件的设计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和测试 |
5.1 系统硬件电路的调试 |
5.2 CAN 总线通信程序的测试 |
5.3 Compact PCI 总线接口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CPCI架构的电信综合业务交换平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CPCI总线及其控制介绍 |
2.1 CPCI总线架构 |
2.1.1 CPCI基本架构 |
2.1.2 CPCI总线基本操作 |
2.2 热插拔技术 |
2.2.1 热插拨过程描述 |
2.2.2 基本热插拔 |
2.2.3 全部热插拔 |
2.2.4 高可用热插拔 |
2.3 CPCI控制方式 |
2.3.1 集中式控制 |
2.3.2 分布式控制 |
2.3.3 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的比较 |
2.3.4 系统控制方式总结 |
3 CPCI通信卡硬件设计 |
3.1 系统设计平台 |
3.2 硬件平台的方案设计分析 |
3.3 POWER-PC 860芯片介绍 |
3.4 电源系统及热插拔实现 |
3.4.1 电源系统 |
3.4.2 热插拔介绍 |
3.4.3 热插拔控制电路设计 |
3.4.4 复位逻辑 |
3.5 CPCI接口实现 |
3.5.1 PCI信号介绍 |
3.5.2 CPCI附加信号介绍 |
3.5.3 PLX9054芯片介绍 |
3.6 硬件布板技术研究 |
3.6.1 造成电磁干扰(EMI)的原因 |
3.6.2 PCB设计 |
3.6.3 高速布线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
3.7 通信卡的硬件调试 |
3.8 CPCI板卡的标准测试 |
3.9 CPCI卡应用 |
4 CPCI架构的电信综合业务交换平台软件设计 |
4.1 系统目标 |
4.2 系统架构 |
4.2.1 系统技术架构 |
4.2.2 系统应用架构 |
4.3 功能优化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的组成 |
4.4.2 数据处理流程 |
4.4.3 系统表设计 |
4.5 系统总控设计 |
4.5.1 数据日期 |
4.5.2 日终流程 |
4.5.3 日终总控程序 |
4.5.4 系统控制表 |
4.6 数据装载清洗 |
4.6.1 装载清洗流程 |
4.6.2 装载程序设计 |
5 交换平台的应用与调试结果分析 |
5.1 我的主页 |
5.1.1 大额变动 |
5.1.2 到期提醒 |
5.1.3 后台数据实 |
5.2 我的客户 |
5.2.1 客户产品视图 |
5.2.2 客户资料 |
5.3 系统测试 |
5.3.1 测试的软硬件环境 |
5.3.2 测试的内容与用例 |
5.3.3 测试过程 |
5.3.4 测试结果与性能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6)PXI零槽控制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
1.3 课题任务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设计目标要求 |
2.2 系统整体框架方案论证 |
2.2.1 系统硬件方案 |
2.2.2 操作系统定制方案 |
第三章 零槽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 ETX 嵌入式计算机模块 |
3.2 PXI 总线接口设计 |
3.2.1 PXI 总线规范 |
3.2.2 PXI 总线接口技术 |
3.2.2.1 桥接芯片的选择 |
3.2.2.2 电源和地的设计 |
3.2.2.3 PCI 总线一次侧的连接 |
3.2.2.4 PCI 总线二次侧的连接 |
3.2.2.5 总线工作频率选择 |
3.2.2.6 芯片工作方式的选择 |
3.2.2.7 芯片内部寄存器操作 |
3.3 触发总线设计 |
3.3.1 触发总线电路设计 |
3.3.2 触发总线逻辑设计 |
3.3.3 触发总线软件设计 |
3.3.3.1 动态连接库简介 |
3.3.3.2 触发总线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
3.4 外围接口设计 |
3.4.1 VGA 显示接口设计 |
3.4.2 存储器接口设计 |
3.4.3 鼠标键盘接口设计 |
3.4.4 USB 总线接口设计 |
3.4.5 以太网接口设计 |
3.4.6 串口设计 |
3.4.7 并口设计 |
3.4.8 其它一些接口的实现 |
第四章 XPE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定制 |
4.1 Windows XP Embedded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介绍 |
4.2 EWF 原理 |
4.3 Windows XP Embedded 操作系统的定制 |
4.3.1 XPE 开发工具的安装 |
4.3.2 硬件平台分析 |
4.3.3 硬件宏组件设计 |
4.3.4 操作系统映像构筑 |
4.3.5 操作系统部署 |
第五章 零槽控制器的调试与测试 |
5.1 PXI 零槽控制器主要指标测试方法 |
5.2 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2.1 硬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2.2 系统定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SAR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状况 |
1.3 我国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1.4 实时记录技术的发展 |
1.5 研究工作与论文安排 |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 |
第二章 数据存储技术 |
2.1 磁记录技术 |
2.1.1 磁带机技术和磁带库技术 |
2.1.2 磁盘和磁盘阵列技术 |
2.2 光盘记录技术 |
2.3 半导体记录技术 |
2.3.1 半导体记录技术的发展 |
2.3.2 半导体记录技术的特点 |
2.3.3 半导体记录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
2.3.4 半导体存储技术的前景 |
2.4 磁光记录技术 |
2.5 数据记录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存储设备接口 |
3.1 IDE(ATA)接口 |
3.1.1 IDE接口简介 |
3.1.2 IDE接口的发展 |
3.2 USB接口 |
3.2.1 USB接口的主要特点 |
3.2.2 USB接口的主要传输方式 |
3.2.3 USB接口的发展及应用 |
3.3 SCSI接口 |
3.3.1 SCSI概述 |
3.3.2 SCSI的特点 |
3.3.3 SCSI的发展 |
3.3.4 IDE与SCSI |
3.3.5 SCSI的未来 |
3.4 IEEE1394 |
3.4.1 IEEE概述 |
3.4.2 IEEE与USB |
3.4.3 发展前景 |
第四章 PCIE总线的体系结构 |
4.1 微机总线的分类 |
4.2 微机总线的发展 |
4.2.1 ISA总线 |
4.2.2 MCA总线 |
4.2.3 EISA总线 |
4.2.4 VL总线 |
4.2.5 PCI总线 |
4.2.6 PCI Express总线 |
4.3 PCIE总线的体系结构 |
4.3.1 PCIE总线的特点 |
4.3.2 PCIE总线的信号定义及物理连接 |
4.3.3 PCIE总线的拓扑结构 |
4.3.4 PCIE总线的分层结构 |
4.3.5 PCIE总线的传输机制 |
4.3.6 PCIE总线的应用 |
4.3.7 PCIE总线的前景 |
第五章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原理 |
5.1 传统的高速实时数据记录器原理 |
5.1.1 专用型数据记录系统 |
5.1.2 总线型数据记录系统 |
5.2 改进的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 |
第六章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的系统分析 |
6.1.1 系统的分层模型 |
6.1.2 系统的硬件组成和方案分析 |
6.1.3 系统的软件组成 |
6.2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硬件实现 |
6.2.1 PCIE数据传输卡 |
6.2.2 SCSI RAID控制卡 |
6.2.3 数据存储体 |
6.3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驱动程序开发 |
6.3.1 驱动程序的类型 |
6.3.2 WDM驱动程序介绍 |
6.3.3 PCIE数据传输卡功能驱动程序开发 |
6.4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上层应用程序开发 |
6.4.1 系统的工作流程 |
6.4.2 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 |
6.4.3 应用程序的操作说明 |
6.5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实时性设计 |
6.5.1 实时接收 |
6.5.2 实时存储 |
第七章 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调试与性能分析 |
7.1 PCIE数据传输卡的调试 |
7.2 系统联调 |
7.3 系统性能和应用 |
7.4 系统的改进措施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AT25640A中的配置信息 |
附录二 93CS56N中的配置信息 |
附录三 PCIE数据传输卡的整体布局图 |
附录四 PCIE数据传输卡的整体布线图 |
附录五 PCIE数据传输卡实物图 |
附录六 数据记录系统实物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3G无线基站系统中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移动通信技术与其传输网的特点和现况 |
1.2 移动通信接入网的组网方式概述 |
1.2.1 移动无线基站的接入技术 |
1.2.2 移动本地传输网的组网方式 |
1.3 本课题意义 |
1.4 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和接口模块功能划分 |
2.1 系统总体需求和架构设计 |
2.2 接口板功能需求和模块划分 |
2.2.1 基站系统对接口板的功能需求 |
2.2.2 接口板的功能模块划分 |
2.3 接口板关键器件的选择 |
2.3.1 接口板主控CPU模块 |
2.3.2 接口板接口模块 |
2.3.3 接口板的PT_LINK模块 |
2.3.4 接口板的ATM路由模块 |
2.3.5 接口板板控逻辑模块 |
2.3.6 接口板的电源模块 |
2.4 接口板逻辑框图 |
第三章 接口板的主要模块实现 |
3.1 功能模块概述与物理实现的映射 |
3.2 主控CPU模块实现方案 |
3.2.1 主控CPU模块概述 |
3.2.2 CPU模块数据流量统计和带宽计算 |
3.2.3 板卡复位逻辑电路 |
3.2.4 时钟分配电路 |
3.2.5 存储器模块实现 |
3.2.6 调试和维护接口 |
3.2.7 主控CPU子系统设计难点 |
3.2.8 MPC8260片选与地址空间的分配 |
3.2.9 MPC8260中断资源的分配 |
3.2.10 内部时钟源的分配 |
3.2.11 MPC8260并行口资源的分配 |
3.3 接口模块实现方案 |
3.3.1 E1接口设计 |
3.3.2 E1接口线路保护设计 |
3.3.3 STM-1接口设计 |
3.3.4 接口时钟设计 |
3.4 ATM路由模块实现方案 |
3.4.1 ATM路由模块的对外接口介绍 |
3.4.2 ATM路由模块的内部模块划分 |
3.4.3 ATM路由模块的内部 |
3.5 PT_LINK模块实现方案 |
3.5.1 PT_LINK模块的对外接口介绍 |
3.5.2 PT_LINK模块的内部模块划分 |
3.5.3 串并转换模块 |
3.6 电源模块设计 |
3.6.1 电源热插拔概述 |
3.6.2 电源模块中热插拔组件说明 |
3.6.3 热插拔过程描述 |
3.6.4 电源热插拔实现 |
第四章 本板可靠性设计 |
4.1 信号完整性分析 |
4.1.1 信号完整性设计概述 |
4.1.2 主控CPU模块关键信号仿真和分析 |
4.1.3 FPGA芯片关键信号仿真和分析 |
4.2 容错性设计 |
第五章 单板测试数据 |
5.1 测试数据 |
5.1.1 接口板外部接口测试 |
5.1.2 接口板内部接口测试 |
5.1.3 整板EMC测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服务器操作系统中设备热插拔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
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1.3 项目背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服务器系统可靠性与热插拔技术研究 |
§2.1 服务器系统可靠性研究理论基础 |
§2.2 服务器可用性保障机制介绍 |
§2.3 热插拔与服务器系统的可用性 |
2.3.1 热插拔在故障处理中的可用性贡献 |
2.3.2 可热插拔设备介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热插拔软件架构KHPSA的设计与实现 |
§3.1 KYLIN驱动架构介绍 |
§3.2 热插拔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
3.2.1 总体架构 |
3.2.2 热插拔感知与控制 |
3.2.3 核内配置 |
3.2.4 核内外通信机制 |
3.2.5 核外配置与用户界面 |
§3.3 小结 |
第四章 KHPSA下KPEHK核心逻辑的设计实现 |
§4.1 PCI总线热插拔技术概况 |
4.1.1 操作系统对PCI热插拔的支持概况 |
4.1.2 Native模式热插拔 |
§4.2 KPEHK的功能与结构 |
4.2.1 功能描述 |
4.2.2 KPEHK结构 |
§4.3 内核热插拔服务程序 |
4.3.1 内核热插拔服务程序的装载与卸载 |
4.3.2 热插拔原语 |
4.3.3 事件监控处理模块 |
§4.4 热插拔平台驱动模块 |
4.4.1 热插拔控制器操纵 |
4.4.2 热插拔生命周期 |
4.4.3 设备的细粒度暂停技术 |
§4.5 资源管理技术 |
4.5.1 预先分配技术 |
4.5.2 PCI桥资源负载均衡技术 |
§4.6 小结 |
第五章 KPEHK支持下服务器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
§5.1 服务器系统硬件可靠性特征 |
5.1.1 设备可靠性特征 |
5.1.2 马尔可夫过程 |
§5.2 热插拔技术对服务器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
5.2.1 KPEHK热插拔功能对单设备子系统的可靠性影响 |
5.2.2 KPEHK热插拔功能对服务器可靠性的影响 |
§5.3 成本因素下的KPEHK管理式热插拔周期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10)热插拔控制芯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技术的背景和现状 |
第二节 世界热插拔控制芯片的分类和市场背景 |
第三节 热插拔控制芯片的发展趋势 |
第四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插拔控制芯片的原理及应用 |
第一节 热插拔技术的相关基本原理 |
第二节 热插拔控制芯片的基本结构和应用 |
第三章 热插拔控制芯片 IP核的电路设计及仿真 |
第一节 设计目标 |
第二节 基准电压源及电流源的设计及仿真结果 |
第三节 电荷泵的设计及仿真结果 |
第四节 一些保护模块的设计及仿真结果 |
第五节 系统仿真结果 |
第四章 热插拔控制芯片工艺的选择 |
第一节 各种半导体工艺的比较 |
第二节 热插拔控制芯片对工艺的要求 |
第三节 BCD工艺特点及器件版图 |
第五章 热插拔控制芯片的版图设计 |
第一节 布局部图 |
第二节 IP核版图设计 |
第三节 芯片的版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资料和文献 |
致谢 |
四、热插拨控制器保护并支持动态插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通信主控板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文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2020(04)
- [2]基于FPGA的高速数据流存储控制系统设计[D]. 邓健. 西华大学, 2020(01)
- [3]面向异构网络编程的编译技术研究[D]. 贺洪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4]基于Compact PCI总线的多路信号采集卡[D]. 范宝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5)
- [5]基于CPCI架构的电信综合业务交换平台研究与设计[D]. 张婧.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6]PXI零槽控制器[D]. 董道亮.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7]SAR高速实时数据记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周立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7(10)
- [8]3G无线基站系统中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郝晓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9]服务器操作系统中设备热插拔技术研究与实现[D]. 王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 [10]热插拔控制芯片的研究[D]. 吴蓉. 浙江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