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血竭胶囊治疗肛隐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明[1](2021)在《加味消疹洗剂治疗热毒炽盛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消疹洗剂对热毒炽盛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分泌物量、肛周瘙痒、创面疼痛感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加味消疹洗剂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入住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二科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均于术后第2天开始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消疹洗剂熏洗坐浴,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分别记录两组在术后第1天、3天、7天、14天、21天的创面分泌物量、肛周瘙痒情况、创面疼痛情况、创面愈合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术后21天总疗效评分。将获取的症状积分如实记录在观察表格中,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程、初始创面面积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的临床观察指标、21天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总结如下:(1)创面分泌物量: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1d未用药时,两组创面分泌物量无明显差异,P=0.79>0.05,具可比性。术后第3d、7d、14d、21d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表明加味消疹洗剂在减少术后创面分泌物量的作用比高锰酸钾更明显(P<0.05)。(2)肛周瘙痒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1d、3d肛周瘙痒程度无显着区别,P均大于0.05。术后第7d,14d,2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加味消疹洗剂止痒效果优于高锰酸钾组(P<0.05)。(3)创面疼痛感: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1d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0.05,具有可比性。在术后第7d、14d两组创面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消疹洗剂在减轻术后创面疼痛的效果比高锰酸钾溶液好;术后第3d、21d两组创面疼痛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4)创面面积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7d、14d、21d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消疹洗剂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比高锰酸钾溶液有优势。(5)创面愈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7d、14d、21d创面愈合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消疹洗剂可以提高术后创面愈合率。(6)创面愈合时间:两组创面愈合天数对比,治疗组平均为24天,对照组平均为28天,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加味消疹洗剂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7)创面愈合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术后第21d总有效率比较,加味消疹洗剂总有效率为93.3%,高锰酸钾组总有效率为8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0.05)。表明加味消疹洗剂的疗效优于高锰酸钾溶液。(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期间及出院后定期随访记录完整,两组患者全部按照医嘱治疗,均已全部治愈,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1.加味消疹洗剂能明显减少热毒炽盛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分泌物量、改善肛周瘙痒程度,减轻创面疼痛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提升整体疗效。2.加味消疹洗剂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的临床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李志红[2](2021)在《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消炎生肌膏与雷弗努尔外用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浓度表达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在创面疼痛、创面渗液、创缘水肿、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治疗效果及差异。研究并探讨消炎生肌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一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下注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消炎生肌膏纱条外用换药治疗,对照组予雷弗努尔纱条外用换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VEGF与bFGF的浓度表达变化,术后第7天、14天、21天两组患者创面疼痛,创面渗出量,创缘水肿的情况,测量并记录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对比总体疗效,追访并记录创面愈合的时间。结果:1、术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原始创面面积、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具有可比性。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升高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两组术后创面疼痛情况,术后第7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两组术后创面渗液情况,术后第7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比两组术后创缘水肿情况,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两组术后创面面积,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比两组术后第21天的创面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比两组术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比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消炎生肌膏治疗肛周脓肿,能够提高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修复,同时显着缓解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疼痛,减少创面渗液量,减轻创缘水肿,加快创面修复速度,缩减愈合时间。
李楠[3](2021)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构建“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对现有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全面汇总,为科研、临床决策快速获取指南、指南推荐意见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顶层设计与平台搭建:成立多学科专家组,借助Spring,MyBatis,Vue,Element-UI,Redis,Elasticsearch,Flowable等软件对系统进行开发,设置数据管理、评价报告、系统管理和权限管理4个模块。专家组参照RIGHT清单条目制订指南管理原则、提取/录入字段及质量控制规范。采用AGREEⅡ工具和RIGHT清单,对中医药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进行评价。2、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通过多渠道进行指南收集,包括(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2)手工检索当当网、亚马逊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3)搜索指南制订及发布国家级相关机构网站。采用NoteExpress软件对各数据库文献题录处理并手工查重,依据预设的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筛选。其中指南筛选、数据录入、数据标化和指南评价过程均经过培训考核,数据录入严格执行“双录+核查”规范,以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3、G-TCM系统的应用:基于本系统对糖尿病相关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检索及统计分析,总结指南推荐信息及方法学质量,并与人工检索比较,以校验平台的可靠性及功能性。[结果]G-TCM系统已上线运行,已完成对658部中医药CPGs的提取、评价工作;可实现快速获取疾病/病证相关的中医药指南信息和指南推荐的中医药疗法,包括指南方法学专家对该疗法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的评级。用户可通过查看指南的质量和报告规范的评价结果,快速评估相关指南的质量和获取推荐意见,有利于促进指南的利用和更新。基于本平台以糖尿病为主题进行示范研究,共纳入32部CPGs,87.5%的指南关注糖尿病合并症/并发症,推荐信息中涉及方剂、中成药、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中医疗法。19部指南采用循证方法进行制订,指南的证据类型多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但证据引文的年份较久远,引用研究的样本量较低,导致证据级别普遍较低。此外,纳入CPGs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质量方面,在某些领域评分较低,为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结论]本次研究设计、构建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G-TCM),为临床医师、研究者、指南制(修)订以及评估人员提供一个临床指南信息快速查询和获取平台,对推进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化和可及性,更好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支撑作用。
王德英[4](2021)在《龙血竭散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龙血竭散在肛周脓肿术后促进切口愈合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手术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外用龙血竭散和黄连纱条同时口服龙血竭散1.2g,每天4次)和对照组(仅用黄连纱条),每组100例。观察2组患者疗效,以及术后肛门疼痛、切口肉芽生长情况等。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0%,且均痊愈出院。治疗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10、15、20天肛门疼痛评分、切口肉芽生长情况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周脓肿术后应用龙血竭散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切口肉芽生长,疗效优于仅用黄连纱条治疗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吴作婷[5](2020)在《局部氧疗联合湿润烧伤膏促进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创面局部氧疗联合湿润烧伤膏对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为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60例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予肛肠科常规治疗,治疗组每日早晚坐浴后先行创面局部氧疗(6-10L/min)30分钟,氧疗后予湿润烧伤膏换药。对照组坐浴后仅予湿润烧伤膏换药。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以手术后第1天患者的感受和撤除手术敷料后伤口的情况作为治疗前标准,观察两组术后第3、7、10天的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渗液情况、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率变化,随访统计创面完全愈合所需时间,并将各观察指标量化评分记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研究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缓解疼痛方面,两组在术后第3、7、10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3天的创面渗液情况、肉芽生长情况和创面愈合率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第7、10天的创面肉芽生长、术后渗液情况和创面愈合率变化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总体较短。比较两组术后35天整体疗效,治疗组治愈率略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局部氧疗联合湿润烧伤膏换药应用于低位肛瘘术后创面与仅用湿润烧伤膏比较有更突出的临床疗效,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创面渗液,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有利于术后创面的愈合。
张育君[6](2020)在《生肌软坚合剂熏洗联合TDP照射治疗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将生肌软坚合剂熏洗治疗与现代TDP照射治疗相结合,观察其对湿热下注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中收集相关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以期为肛瘘患者术后创面的恢复寻求出一种中医特色鲜明、临床效果突出、简便易行、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组选取90例湿热下注型肛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实验组每日清晨便后予以生肌软坚合剂熏洗坐浴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常规伤口换药后予以TDP微波照射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对照A组,每日清晨便后予以生肌软坚合剂熏洗坐浴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常规伤口换药后卧床休息;对照B组,每日清晨便后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治疗,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常规伤口换药后给以TDP微波照射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在术后相应的时间段分别统计实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及指标。实验组分别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术后伤口疼痛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渗液评分等相关观测指标,评价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术后第一天创面疼痛度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在创面疼评分和渗液评分方面,术后第3、7、14天实验组分别与对照A组进行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B组进行比较,也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伤口疼痛程度与创面渗液情况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明显减轻。在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实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20.73±3.46天,对照A组为26.13±4.34天,对照B组为25.17±4.31天,实验组分别于对照A组、对照B组进行t检验,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个月后回访三组的治疗效果,实验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临床总疗效率均为100%,经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肛瘘术后患者予以生肌软坚合剂熏洗联合TDP微波照射治疗,可减轻伤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创面分泌物产生,明显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过敏反应,药物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陶君[7](2020)在《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减少其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降低其复发率,设计简易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对比研究,为基层肛肠科医生手术治疗慢性肛裂提供一种方法。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且诊断为慢性肛裂患者。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病例60例,按随机、对照1:1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简易纵切横缝术)30例与对照组(肛裂切除术)3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肛门功能测定数据、复发率等方面情况,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径对比判定两种术式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操作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等(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疼痛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对照组长,两组术前与术后肛门直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肛门直径术后比术前增大,但术后与正常肛门直径对比有不同程度变小,但不影响正常排便,两组术后肛门直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水肿、感染、尿潴留等(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简易纵切横缝术与肛裂切除术均可治愈慢性肛裂,并发症与后遗症少,简易纵切横缝术在术后疼痛、恢复时间方面优于肛裂切除术,且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简易纵切横缝术复发少,恢复快,易于掌握,有在基层肛肠科推广应用价值。
洪利凯,王建民,高翔,杨玲玲[8](2020)在《菊爽洗剂熏洗联合痔疮栓在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菊爽洗剂熏洗联合痔疮栓在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混合痔术后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治疗)和研究组(n=46,给予菊爽洗剂+马应龙栓痔疮栓治疗),疗程2周。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疼痛程度、临床疗效、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肛管舒张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肛管高压带长度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而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菊爽洗剂熏洗联合痔疮栓治疗混合痔术后患者可促进肛门功能恢复及其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该方法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凌水莲[9](2020)在《新加赤麟散对肛瘘术后早期创面祛腐生肌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新加赤麟散换药与灭菌凡士林油纱条换药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早期的祛腐生机作用的对比,得出新加赤麟散对术后创面的脱腐生肌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炎症因子的减少、生长因子的增加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6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分为:对照组换药,使用灭菌凡士林油纱条;试验组换药,使用新加赤麟散,在第2、7、10、14、28天时查看两组患者在手术后伤口状态,并比较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肉芽生长、愈合时间等主观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炎症因子TNF-α、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术后第6周时评价临床的总体疗效。结果:1、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2天两组患者创面无明显差异;2、在术后第2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两组患者比较创面分泌物、肉芽质量、脱腐时间、疼痛指数,均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不同组的患者术后伤口恢复周期,从整体情况分析,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患者愈合时间平均快了 3天,满足P<0.05,可进行统计学分析;4、实验室指标分析:术后第15天,取少量腐肉检测,试验组TNF-α、IL-6含最低于对照组,VEGF含量高于对照组;5、在总体疗效上,两组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治愈率100%。结论:通过对新加赤麟散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过程的临床实验研究,明确它能够有利于术后伤口愈合,使肉芽的形成更加快速,恢复时间缩短,初步认为其祛腐生肌的作用机制是:炎症因子TNF-α、IL-6含量减少,血管生成因子VEGF含量增加,充分说明新加赤麟散在分子生物学层面具有抗炎、促愈的作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李晨晨[10](2019)在《NLRP3炎症小体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放射疗法在肿瘤等疾病治疗中使用率的日益提高,放疗所引起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其中,如何预防及治疗辐射性皮肤损伤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其治疗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来自临床及实验的研究报道均证实,辐射造成的皮肤损伤及炎症反应和后续愈合过程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皮肤损伤是延迟的,但是辐射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阐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是必不可少的。NLRP3炎症小体作为近年来发现的炎症调控平台,其在炎症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炎症小体的激活会引起细胞焦亡,促进炎症反应发生的程度。有研究报道NLRP3炎症小体参与各种炎症性皮肤病的病理过程,但是关于NLRP3炎症小体在皮肤伤口愈合中的作用,我们知之甚少。本研究在本课题组及合作医院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高能X射线单次大剂量照射大鼠右后肢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探究NLRP3炎症小体在辐射后的活化以及变化趋势,推测其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愈合过程造成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⑴建立Wistar大鼠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采用电子线及高能X射线,照射剂量设置三个梯度:32 Gy、38 Gy、45 Gy,单次大剂量照射Wistar雄性大鼠右后肢直径为3 cm的圆形区域,通过临床症状及HE病理检测大鼠的皮肤损伤,探索建立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最适剂量和最适射线类型。⑵探究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下游因子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组织的表达及变化规律采用上述最适模型,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及ELISA技术观察照射后6 h、12 h、24 h、48 h、72 h、14 d、15 d以及18 d照射区域内的皮肤组织及血清中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及变化规律。⑶观察NLRP3炎症小体在受照射区域皮肤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照射后细胞凋亡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探究NLRP3炎症小体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规律。采用Tunel法观察并检测照射后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及其分布情况。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⑴放疗后两组动物均存活。电子线照射组大鼠只有45 Gy组出现辐射性的皮肤损伤情况。X射线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病理切片的HE染色可观察到局部皮肤组织表皮结构破坏、真皮浅层胶原肿胀、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皮肤附属器减少,以X射线照射38 Gy和45 Gy组表现明显。但45 Gy组皮肤创面过于严重,有感染的风险,且临床上达到这样损伤程度的患者较少,因此后续选用X射线和38 Gy照射剂量。⑵使用38 Gy的X射线辐射动物后,大鼠血清中NLRP3和IL-1β含量与时间成正相关;结合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症状可以发现,创面严重程度与IL-1β含量成正相关。⑶辐射后组织中细胞凋亡率升高,并在照射后的6 h和72 h达到峰值。⑷辐射后可即时检测到皮肤组织中的NLRP3炎症小体表达升高,证明其活性增强;NLRP3炎症小体蛋白在辐射后主要表达于表皮层以及真皮层的皮肤附属器中,且caspase-1蛋白在真皮层中也有表达;辐射后3 d内炎症小体主要表达于表皮层和真皮层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中的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照射后14 d NLRP3炎症小体主要表达于表皮层的细胞,此时真皮层的巨噬细胞中NLRP3呈阴性表达。⑸Caspase-1在辐射后3 d内呈现持续性的高表达,同时细胞凋亡率在3 d内达到最大值,推测此时可能发生细胞焦亡。以38 Gy高能X射线单次大剂量照射大鼠右后肢皮肤可以建立一种较为安全稳定有效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辐射可以激活皮肤组织中的炎症小体,并促进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引起炎症反应;辐射不仅可以使皮肤组织中的细胞产生凋亡,还可能会诱导依赖caspase-1依赖的细胞焦亡;辐射损伤皮肤的后期,表皮层非巨噬细胞中高表达的NLRP3可能是由于IL-1β等因子的激活。综上所述,NLRP3炎症小体的异常激活可能是辐射性皮肤损伤及后续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龙血竭胶囊治疗肛隐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血竭胶囊治疗肛隐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消疹洗剂治疗热毒炽盛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麻醉及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药物制备 |
2.5 术后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临床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估标准 |
3.3 不良反应事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比较 |
1.1 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比较 |
1.2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比较 |
1.3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比较 |
1.4 治疗组和对照组原始创面面积比较 |
2 观察指标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分泌物量评分比较与分析 |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瘙痒情况评分比较与分析 |
2.3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疼痛评分比较与分析 |
2.4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率比较与分析 |
2.5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与分析 |
2.6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疗效比较与分析 |
3 病例脱落及剔除情况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病因病机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治疗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术后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5 中药熏洗疗法 |
6 加味消疹洗剂治法与组方 |
7 研究结果分析 |
8 小结 |
9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应用于肛周脓肿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3 药物 |
3.1 药物制剂来源及主要组成 |
3.2 药物使用方法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 |
4.2 操作方法 |
4.3 分组处理 |
4.4 主要试剂及检测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 |
6.1 疗效评定标准 |
6.2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标准 |
6.3 创缘水肿评分情况 |
6.4 创面分泌物渗液量评分标准 |
6.5 创面愈合率 |
6.6 创面愈合时间 |
7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 |
1.2 年龄 |
1.3 创面原始面积的比较 |
1.4 生长因子治疗前的比较 |
2 观察指标数据分析和对比 |
2.1 VEGF的数据分析 |
2.2 bFGF的数据分析 |
2.3 两组术后第7 天、14 天、21 天的VAS的分析与对比 |
2.4 两组术后创面渗液积分分析和对比 |
2.5 两组术后创缘水肿积分分析和对比 |
2.6 两组创面面积的分析与对比 |
2.7 两组创面愈合率的分析和对比 |
2.8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的分析和对比 |
2.9 两组创面总体疗效分析和对比 |
3 脱落说明 |
4 安全性审查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肛周脓肿术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发病机制 |
3 祖国医学治疗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 |
3.1 祖国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的认识 |
3.2 祖国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治疗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 |
4.1 现代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及术后创面的认识 |
5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意义 |
5.1 创面愈合与生长因子的联系 |
5.2 生长因子直接调控创面修复 |
5.3 生长因子间接调控创面修复 |
6 中药油膏外治疗法 |
6.1 中药油膏的定义及特点 |
6.2 膏药的中医治疗理论 |
6.3 中药油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恢复 |
7 消炎生肌膏的认识 |
7.1 方药组成及方解 |
7.2 消炎生肌膏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血清生长因子VEGF、bFGF治疗前后的表达分析 |
8.3 疗效分析 |
9 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药油膏治疗肛周脓肿影响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构建 |
1 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 |
2 G-TCM功能模块设计 |
3 字段设置 |
4 指南库效果展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收集、管理与评价 |
1 指南收集与信息提取 |
2 数据录入与管理 |
3 指南评价 |
4 质量控制 |
5 G-TCM工作进度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数据库应用示范研究—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证据及质量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引文和证据类型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龙血竭散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2.3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
2.3 2组患者术后切口肉芽生长情况评分比较 |
3 讨论 |
(5)局部氧疗联合湿润烧伤膏促进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及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治疗方案 |
2.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4.3 整体疗效比较 |
4.4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3 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因素 |
3.1 全身因素 |
3.2 局部因素 |
4 湿润烧伤膏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
5 局部氧疗在创面愈合方面的临床应用 |
5.1 局部氧疗对创面愈合的作用 |
5.2 局部氧疗的操作 |
6 局部氧疗联合湿润烧伤膏对创面愈合作用的中医理念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术后疼痛程度分析 |
7.2 术后创面渗液情况分析 |
7.3 术后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分析 |
7.4 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时间分析 |
7.5 整体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 |
(6)生肌软坚合剂熏洗联合TDP照射治疗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疗效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5 记录方法 |
结果分析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对肛瘘及肛瘘术后的认识 |
2 西医对肛瘘、肛瘘术后的认识 |
3 熏洗坐浴治疗的认识 |
4 本研究药物分析 |
5 TDP微波照射治疗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肛瘘的治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二 临床病例收集表 |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肛裂的临床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菊爽洗剂熏洗联合痔疮栓在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肛门功能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4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5 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9)新加赤麟散对肛瘘术后早期创面祛腐生肌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外科对肛漏的阐述 |
1.1 肛漏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对肛漏的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阐述 |
2.1 肛瘘分类 |
2.2 肛瘘的发病机制 |
2.3 肛瘘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采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对照分组 |
2.2 试验药物配制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术后常规治疗 |
2.6 术后换药 |
3 采集样本、观察指标 |
3.1 观察时间 |
3.2 标本采集 |
3.3 安全性指标观察 |
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
4.1 主要指标量化标准 |
4.2 次要指标量化标准 |
4.3 实验操作 |
5 统计学分析 |
6 研究结果 |
6.1 基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结果 |
6.3 实验室指标 |
6.4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王业皇教授治疗术后创面经验总结 |
2 新加赤麟散方药分析 |
3 TNF-α、IL-6、VEGF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NLRP3炎症小体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放射性皮肤损伤简介 |
1.1.1 放射性皮肤损伤背景 |
1.1.2 射线的作用特点 |
1.1.3 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 |
1.1.4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与病理表现 |
1.1.5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 |
1.1.6 防治方法 |
1.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动物模型 |
1.2.1 动物种类选择 |
1.2.2 射线类型 |
1.2.3 照射剂量 |
1.3 炎症小体简介 |
1.4 NLRP3 炎症小体与疾病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种类射线诱导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实验动物 |
2.2.4 麻醉剂选择 |
2.2.5 术前准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建立辐射诱导急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 |
2.3.2 动物大体观察 |
2.3.3 样本收集 |
2.3.4 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辐射性损伤皮肤病理样本 |
2.4 实验结果 |
2.4.1 麻醉药实验结果 |
2.4.2 大体观察 |
2.4.3 辐射诱导急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 |
2.4.4 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的组织学水平病理分析 |
2.5 讨论 |
2.5.1 动物模型及射线类型选择 |
2.5.2 照射次数及照射剂量选择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辐射诱导的大鼠急性皮肤损伤中NLRP3 炎症小体的活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取样 |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NLRP3 炎症小体相关因子基因转录水平 |
3.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NLRP3 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 |
3.2.6 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及TUNEL染色分析 |
3.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定位 |
3.2.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 |
3.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辐射诱导皮肤组织中细胞凋亡 |
3.3.2 辐射诱导皮肤组织中的炎性因子释放 |
3.3.3 辐射诱导皮肤组织中炎症小体活化 |
3.3.4 辐射诱导皮肤组织中炎症小体活化的定位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基金项目 |
四、龙血竭胶囊治疗肛隐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消疹洗剂治疗热毒炽盛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杰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李志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库的建立与应用[D]. 李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龙血竭散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切口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J]. 王德英. 现代医药卫生, 2021(01)
- [5]局部氧疗联合湿润烧伤膏促进低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吴作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生肌软坚合剂熏洗联合TDP照射治疗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D]. 张育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两种术式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D]. 陶君.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8]菊爽洗剂熏洗联合痔疮栓在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J]. 洪利凯,王建民,高翔,杨玲玲. 中国医药导报, 2020(09)
- [9]新加赤麟散对肛瘘术后早期创面祛腐生肌作用机制的临床研究[D]. 凌水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NLRP3炎症小体在放射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晨晨.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