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DNA IN SHAANXI PROVINCE(论文文献综述)
程思维[1](2021)在《延安市HIV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相关认知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延安市HIV-1分子流行特征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HIV感染人数仍在上升。实时、全面开展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及时掌握HIV的流行、传播变化,为HIV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然而,有关HIV分子流行特征研究在一些低流行地区研究报道较少,例如陕西省延安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多,该地区HIV感染人数持续增长但至今延安市HIV-1分子流行病特征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首次分析延安市HIV-1的分子流行特征,为深入理解陕西乃至全国HIV的传播提供基础方法:在2018-2021年期间,收集延安市HIV感染者血液样本,提取病毒核酸,使用巢式PCR扩增目的片段,测序后得到基因序列。经整理比对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另外运用BEAST软件对其传播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1)共收集样本93份,以已婚男性青壮年为主。(2)成功扩增90份样本,包括p17片段61条、env片段60条、vif-vpr片段64条、pol片段42条。(3)延安市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为CRF07_BC(50.0%,45/90),CRF01_AE(23.3%,21/90),CRF68_01B(1.1%,1/90),C(2.2%,2/90),B(2.2%,2/90),以及RFs(16.7%,15/90)。通过近乎全长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两例新的独特性重组型,分别是CRF01_AE/C、CRF01_AE/CRF07_BC。(4)延安市传播耐药率为14.3%(6/42)。(5)延安市CRF07_BC主要由北京和广西传入,CRF01_AE的主要来源是北京和辽宁。结论:(1)延安市HIV-1亚型种类多样,其中CRF01_AE、CRF07_BC为主要流行亚型,新的独特性重组亚型的出现表明该地区HIV-1仍在不断传播。(2)延安市流行的HIV-1存在传播性耐药,以NNTRI耐药突变为主。这再次表明延安的HIV-1仍在传播,另外提示对于首次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耐药检测十分必要。(3)延安市流行的CRF07_BC、CRF01_AE主要是从北京传入,并且是经多次传播事件引起的。延安市内的HIV-1序列聚集成簇,表明其内部存在传播关系。第二部分延安市宝塔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分析目的:提高公众对HIV的认知,能有效预防HI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传播,因此了解人们对HIV的认知情况尤为重要。目前,延安市一般人群对于HIV认知情况尚不明确。因此,及时掌握延安一般人群对HIV的认知情况,在一般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宣传,增强其艾滋病防治知识,避免和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已成当务之急。方法:本研究以延安市宝塔区为调查范围,设计问卷,同时开展线上及线下调查问卷发放与收集工作。筛选无效问卷后,使用Excel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利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等方法,明确延安市宝塔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宝塔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为73.9%(1151/1557),其中城市居民知晓率最高(93.7%,327/349),流动人口知晓率最低(29.3%,34/116)。(2)一般人群主要通过网络途径获取艾滋病知识。不同人群通过途径电视、身边人提及、社会性宣传活动及免费资料、社区/医院等宣传栏这四种途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所占比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3)文化程度、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以及年龄是影响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人群影响因素不尽相同。(4)一般人群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知之甚少,听说并了解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人仅占23.1%。结论:延安市宝塔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知晓率整体较低,除城市居民外,其他四类人群艾滋病知晓率未能达到相关要求,艾滋病宣传科普工作仍需加强。不同人群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不尽相同,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或有助于提高该地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一般人群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知之甚少,所有能够降低HIV感染的方法及药物都应加大范围与力度进行普及。
彭运[2](2020)在《应用Q-PCR及病毒测序分析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病毒学及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腺病毒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在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中,腺病毒至少占5%-10%。在儿童肺炎中,腺病毒肺炎约占4%-10%,新生儿和幼儿感染腺病毒的肺炎发生率达20%以上。腺病毒引起的肺部及全身炎症反应较其他病毒更重,腺病毒肺炎儿童中,14%-60%的腺病毒肺炎患儿出现肺部相关后遗症。迄今为止,已发现90余种腺病毒血清型。文献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流行的腺病毒型别存在差异。目前对腺病毒感染也缺乏精准的检测手段,腺病毒型别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也不十分明确。目的:(1)建立人腺病毒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2)分析深圳地区儿童呼吸道疾病中腺病毒感染的发生情况与亚型分布;(3)分析腺病毒感染患儿的病毒学特征与临床特征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和方法:(1)招募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或住院儿童(≤14岁);(2)建立腺病毒qPCR检测方法,并对患儿样本进行腺病毒检测;(3)对腺病毒阳性的样本,用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的病毒株和未能培养成功的原始样本进行Hexon基因PCR扩增测序,并系统发育树构建;(4)利用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HAdV阳性患儿病毒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了腺病毒通用qPCR检测方法,能够覆盖目前已知的所有人腺病毒亚型,其检测灵敏度能达到50个拷贝基因组单量每反应;(2)2018-2019年深圳市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腺病毒阳性率为9.98%,其中3-6岁龄组儿童腺病毒阳性率最高(12.5%),6月龄以下儿童腺病毒阳性率最低(1.85%)。144例腺病毒阳性患儿中,男性99例,女性45,男女比例2.2:1;6岁以下儿童腺病毒阳性数占总阳性例数的77.08%。在研究期间,腺病毒月阳性率为3.68%-44.23%不等,其中2018年5月与2018年7月阳性率最低为3.7%,2019年9月和2019年11月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5%和44.23%。2019年腺病毒阳性率高于2018年(11.93%vs 6.69%);(3)144份阳性样本中,141例成功完成Hexon基因PCR扩增和测序(其中132份来自分离的活病毒,9份来自原始样本)。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腺病毒包含腺病毒7型(HAdV-B7)58株,腺病毒3型(HAdV-B3)50株,腺病毒4型(HAdV-E4)10株,腺病毒1型(HAdV-C1)6株,腺病毒2型(HAdV-C2)6株,腺病毒6型(HAdV-C6)6株,腺病毒5型(HAdV-C5)2株,腺病毒55型(HAdV-B55)2株,腺病毒B21型(HAdV-B21)1株;(4)HAdV阳性患儿中,发热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39例患儿除了有呼吸道症状还伴有胃肠道症状。危重症患儿出现了ARDS与肺外并发症。在腺病毒感染患儿的诊断中,肺炎占比高达29%。在患儿的实验室检查中,患儿白细胞数增高66例(45.83%),C反应蛋白增高94例(65.28%),血小板(PLT)减少6例。腺病毒B系在导致儿童肺炎发生率上与腺病毒C与E系无显着性差异。HAdV-B7导致的儿童肺炎率与重症肺炎率显着高于HAdV-B3。研究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覆盖度广、灵敏度高的HAdV通用检测方法;(2)2018-2019年深圳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HAdV阳性率为9.98%。HAd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多感染6岁以下儿童;秋季阳性率最高;有明显性别差异;(3)2018-2019年人腺病毒B、C与E三系在深圳地区流行,以B系为主,其中HAdV-B7最高(41.13%),HAdV-B3次之(35.46%)。首次在深圳检测到HAdV-B55型;(4)HAdV-B7可能与重症感染有较高相关性,在临床上需要重点关注HAdV-B7的患儿。
VaccineandImmunizationBranch,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3](2019)在《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响应消除子宫颈癌行动计划,本共识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立场文件(2017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HPV的病原学和所致相关疾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HPV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介绍,提高专业人员HPV相关疾病的防控水平;尤其在发挥HPV疫苗最佳预防作用及科学使用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循证依据。
袁志凤[4](2019)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筛查日照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计算隐匿性乙肝(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阳性率,初步分析OBI在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探讨OBI可能的发生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OBI感染发生中的作用,评估输血传播OBI的残余风险,为更好的制定政策,改进血液筛查策略,为临床提供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提供思路。方法(1)血液常规检测:收集我站2014年至2018年的无偿献血者样本117395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HCV 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 Ag/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含量,统计血清中HBsAg、HCV Ab、HIV Ag/Ab、TP的阳性率,分析本地区献血人群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流行状况。(2)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T)对血液样本中HBV DNA、HCV RNA、HIV RNA检测:本实验室应用上海浩源和广州中山达安两个厂家的核酸检测系统,对常规筛查合格的92110例样本进行NAT8人份混检,统计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分析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阳性率。探讨OBI在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流行状况。(3)对HBsAg合格HBV DNA不合格的样本进行“两对半”检测: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本实验室共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的样本31例,对这部分样本进行检测乙肝“两对半”,统计分析样本中核心抗体的阳性率,探讨核心抗体与OBI的相关性。(4)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量检测:HBV DNA阳性的样本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其病毒载量水平。(5)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30例、HBV组30例、OBI组30例样本的血清中TGF-β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OBI的相关性。结果(1)117395例样本中,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样本共2183例,总不合格率为1.86%,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709.00,P<0.05)。其中HBsAg不合格样本249例,不合格率为0.21%,各年份之间的不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2=61.95,P<0.05)。(2)对性别、年龄以及各地区之间做了统计分析,其中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BsAg不合格率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的比例分别为:40.2%、23.3%、24.9%、11.6%,其中18-25岁之间的不合格率最高为40.2%;各区县之间比较结果分别为:38.2%、14.5%、26.1%、21.3%,以莒县地区不合格率最高为38.2%。(3)92110例样本中检出HBV DNA有反应性样本31例,阳性率为0.034%;HCV RNA未检出有反应性样本;检出HIV RNA有反应性样本1例,阳性率为0.001%。(4)HBV DNA样本病毒载量很低,结果<20IU/ml的样本占70%以上。(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I组血清TGF-β1水平与HBV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的检出率为0.034%。(2)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能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特别对于OBI的检出有重要意义,能降低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核酸检测与酶免检测互为补充不能替代。(3)新的血液筛查模式电化学发光法加核酸检测应用于血液筛查具有可行性。(4)血清中免疫因子TGF-β1在OBI的持续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俊鹏[5](2019)在《中国无偿献血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突变研究》文中指出在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无偿献血人群中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相关突变(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mutations,DRMS)的监测对于病毒进化研究和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本课题是国内首次针对多地区大规模的无偿献血人群进行HIV分子流行病学和DRMs研究。2016-2018年,从17个省份26家血站收集HIV初筛反应性的献血者血浆,送至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进行复检,199份核酸检测反应性的样本进行 HIV-1gag、蛋白酶(Protease,PR)-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整合酶(Integrase,IN)和包膜蛋白(envelope,env)基因测序。179人(份)血浆测序成功(≥2个区域),并进行基因分型。CRF07BC(62/179,34.6%)和CRF01AE(58/179,32.4%)是主要的基因型,其他如:CRF02AG、CRF5501B、CRF5901B、CRF65cpx、CRF6701B、CRF790107、CRF85BC等少见的流行重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CRF)和许多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URF)在该研究也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非洲来源的病毒株CRF02AG和CRF06cpx在中国献血者人群首次发现,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迁徙,中国HIV流行状况日益复杂。此外,发现29例HIV-1病毒株(29/179,16.2%)含有DRMs,包括PRN88S和RTK103N突变,可显着增加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耐药性。此外,研究中IN E157Q突变首次在献血者人群中报道,可能降低HIV对整合酶抑制剂的敏感性。HIV-1多种基因型和DRMs的发现,提醒我们实时监测献血者中HIV-1分子流行病学和DRMs的必要性。
曹华琳,刘亚军[6](2019)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对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效果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对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效果。方法选取我站采集的26325份无偿献血的检验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2次酶联免疫检测或者必要时联合1次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对26325份血液标本进行酶联免疫检测和核酸检测,酶联免疫检测检出318例阳性,核酸检测检出373例阳性,其中核酸检测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的血液样本296例,检出含有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血液样本53例,检出含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血液样本24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联合应用后,检出381例阳性,提示联合检测的检出率高于任何单独检测。结论核酸检测在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能够降低单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漏诊率,提高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HIV病毒等的筛查水平,而核酸检测联合酶联免疫检测具有更高的检出效果。
贾俊婷[7](2017)在《血源性人细小病毒核酸检测体系建立与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输血传播病毒筛查技术以及病毒灭活/去除技术的发展应用,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对血液制品安全的威胁已极大降低。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病毒)和人细小病毒4(human parvovirus4,PARV4)成为了新的威胁血液制品安全性的病原体,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降低B19病毒经血液制品传播的潜在风险,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均采取了一系列监控措施,建议/要求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B19病毒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NAT)作为在线控制措施,保证用于血液制品生产的混合原料血浆中B19病毒载量不高于104 IU/m L。PARV4因其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等与B19病毒高度相似而引起关注,其也有可能通过血液制品输注途径传播,但国外尚未制定相关监控措施及标准。我国目前对于原料血浆中细小病毒的监控尚无任何相关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对于献血/献浆人群中细小病毒的携带情况以及原料血浆中的污染状况缺乏足够的基础性数据,也没有对国内现有毒株特性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以上研究背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人细小病毒B19通用核酸检测体系中竞争性内标的优化与评价在前期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luorescence-base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基础上,对竞争性内标的构建方法进行优化。将竞争性内标的扩增片段克隆到M13mp18噬菌体载体中,转染XL1-Blue感受态细胞获得了噬菌体蛋白包裹单链DNA的竞争性噬菌体内标M13mp18-IC,并确定了该内标在血浆样品中的最佳添加浓度为10 copies/μL。最后对添加内标的B19病毒检测体系分别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显示,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定量下限可达10 copies/μL,即可对病毒载量低至492 IU/mL的血浆中B19病毒核酸进行准确定量;与其他经血传播病毒均无交叉反应;5×1075×101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B19病毒参考品质粒在批内和批间重复实验中各浓度质粒的Cq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批内和批间实验中,各浓度B19病毒参考品质粒的拷贝数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8.60%和9.17%;1×1081×104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具有高度准确性(斜率=1.005)。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既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又可有效的避免因核酸提取和/或抑制物存在等所导致的假阴性检测结果,可用于将来对血液制品生产用混合原料血浆的B19病毒NAT筛查,对于保障我国血液制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此检测体系还可应用于B19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为下一步B19病毒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2)人细小病毒B19-人细小病毒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首先分别合成B19病毒、PARV4的通用检测引物与探针,根据辅助噬菌体M13K07序列设计和合成非竞争性内标的检测引物与探针,并合成或构建B19病毒、PARV4和非竞争性内标的参考品质粒。然后分别对B19病毒和PARV4的qPCR的退火温度、探针浓度和引物浓度以及反应体系中MgCl2+浓度等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体系和条件。确定非竞争性内标在血浆样品中的最佳添加浓度(2.5 copies/μL)后,对双重核酸检测体系分别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评价。结果显示B19病毒和PARV4检测下限均可达5 copies/μL;与其他经血传播病毒均无交叉反应;5×1065×101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B19病毒和PARV4参考品质粒在批内和批间重复实验中各浓度质粒的Cq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批内实验中,B19病毒和PARV4各浓度参考品质粒拷贝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74%和5.97%,批间实验中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8.22%和12.29%。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PARV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既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又可有效的避免因核酸提取和/或抑制物存在等所导致的假阴性检测结果。为进行我国献血/献浆人群中B19病毒与PARV4的核酸检测奠定了基础。(3)我国献血/献浆人群中血源性人细小病毒的检测应用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PARV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对我国北京地区和西安地区共计1151份单人份献血员血浆进行B19病毒和PARV4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有5份单人份血浆为B19病毒核酸阳性,总阳性率为0.43%,病毒载量为6.80×1021.38×105 copies/m L;其中西安地区B19病毒DNA阳性率为0.3%(3/1000),北京地区阳性率为1.32%(2/151);而所有血浆均为PARV4核酸阴性。应用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对我国三家不同血液制品企业的共计235份混合原料血浆样品进行了B19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169份(169/235,71.91%)样品存在B19病毒污染,病毒载量为5.18×1021.05×109IU/m L;其中115份样品(115/169,68.05%)的B19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病毒载量高于104 IU/mL。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献血人群的B19病毒和PARV4核酸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较低。但混合原料血浆中B19病毒的污染率和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使得血液制品存在传播B19病毒的潜在风险,因此建议我国血液制品企业对原料血浆进行B19病毒NAT筛查,对于保障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4)我国献血/浆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对123份B19病毒核酸阳性血浆样品进行了B19病毒NS1-VP1u区的克隆和测序,与GenBank上的B19病毒参考序列多重比对后,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重组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至少有3种亚型(1a、1b和3b)的B19病毒传播,其中1a亚型占主导地位(78/123,63.41%),其次为3b亚型(21/123,17.07%)和1b亚型(12/123,9.76%),没有B19病毒2型的存在。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有4个序列为B19病毒1a/3b重组型,5个序列中没有检测到重组信号,可能为B19病毒新的亚型。此外,对部分样品中B19病毒近全长序列进行了克隆与测序,与GenBank上的B19病毒参考序列多重比对后,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共获得6个B19病毒近全长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均为B19病毒1a亚型。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我国至少有3种亚型B19病毒(1a、1b和3b)的流行,并首次发现B19病毒1a/3b重组型和可能新基因亚型的存在。有助于了解不同基因型B19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其进化趋势,对于B19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保障输血和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贾俊婷,郭逸,赵雄,马玉媛,章金刚[8](2015)在《人细小病毒B19三种基因型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建立能同时检测人细小病毒B19(简称B19病毒)3种基因型的通用核酸检测(NAT)体系,并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对B19病毒3种基因型代表毒株全序列进行比对,选取其保守区域(NS1区)设计B19病毒的通用引物和探针。为避免假阴性结果,在体系中引入竞争性噬菌体内标。将适宜浓度的内标添加到一系列梯度稀释的参考品质粒中,建立B19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标准曲线。对建立的B19病毒通用NAT体系分别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方法学评价。结果建立的B19病毒实时q 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在1×1091×103拷贝(copies)/μl模板浓度范围内相关性良好。方法学评价显示,体系的最低检测下限为10拷贝/μl;与其他血源传播病毒等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实验重复性良好。结论建立了B19病毒3种基因型全检的通用NAT体系,不仅可用于B19病毒感染的诊断,还可用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中B19病毒的NAT筛查,对于保障输血和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郭逸,马玉媛,段勇,叶世辉,章金刚[9](2014)在《新型细小病毒PARV4的特性及其与人细小病毒B19的关系》文中提出新型细小病毒PARV4(Parvovirus 4,PARV4)为细小病毒家族中的单链线状DNA病毒。PARV4能在血液、肝、骨髓以及淋巴组织中检测到,而此病毒是否会致病至今尚未明确。PARV4与人细小病毒B19的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十分类似。鉴于B19V对于血液/血液制品安全性的重要性已经或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并实施控制,PARV4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在概述人细小病毒的基础上,对PARV4的理化学与生物学特性、PARV4的流行病学特性与致病性、PARV4与B19V及其他细小病毒的异同,以及PARV4在原料血浆中的污染状况等进行综述。
包晗[10](2014)在《基于乙肝病毒基因突变分析的乙肝个体化诊断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乙型肝炎是世界性传染病,同时也是中国最严重的传染病,在中国具有30年以上的传染史。其高发的耐药性以及诱发肝硬化/肝癌导致了严重的中国医疗问题和经济负担。HBV基因组(HBV-DNA)由不闭合的双链环形结构DNA组成,含约3200个核苷酸,主要分为P、C、X、S四个区。HBV DNA具有高度突变性,并由此形成了HBV DNA不同的基因型。耐药的产生和肝硬化/肝癌的发展与乙肝病毒基因型和基因突变直接相关。本课题观察了西北地区较大样本量的乙肝患者HBV基因突变的情况,发现了系列新的HBV遗传特性以及新的病程标志性位点,详细分析了基因型、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为最终建立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个体化诊断奠定了基础。实验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针对NCBI数据库中包含AH8个基因型的49例HBV基因组全序列进行blast分析比较,获得了HBV P(S)基因区可覆盖8个型的分型基因片段、P基因突变热点区扩增片段、BCP-PreC/C基因区突变热点扩增片段,设计了相应区域PCR扩增引物;实验验证了各目标区域PCR扩增、DNA测序的可行性,建立并优化了实验条件。实验二:HBV P基因区突变分析与核苷类药物治疗耐药相关性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Sanger测序法,针对HBV未用药者、核苷类药物治疗发生临床耐药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液标本以及肝硬化/肝癌患者组织样本,进行了所感染的HBV P基因区测序分析,对DNA测序结果应用自主研发软件HBV liner、HBVdrug guide和NCBI Genotyping tool软件的对比分析,证实了HBV liner软件能够有效判断基因型;HBV drug guide软件能够准确分析基因变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西北地区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以C基因型为主(59.31%),B基因型其次(38.35%),D基因型较少(2.34%),未见A基因型;P区基因在核苷类药物的压力下出现rt169(43.40%)、rt180(47.17%)、rt181(1.89%)、rt202(5.67%)、rt204(32.08%)、rt236(3.77%)、rt250(1.89%)突变,其中rt169突变与恩替卡韦相关,rt180突变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相关,rt204突变与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相关;发现了B基因型存在rt169和rt180的天然突变,突变比例在未用药组、耐药组和肝硬化肝癌组达到平均99%以上,rtI169同义突变与rtL180F错义突变的产生可能与长期药物压力下进化相关,该2个突变具有潜在遗传变异性,说明我国乙肝存在遗传漂变可能性。实验三:HBV BCP-PreC/C基因区突变分析与肝硬化/肝癌的临床相关性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Sanger测序法,针对HBV未用药者的外周血标本、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病理标本,进行了所感染的HBV BCP-PreC/C基因区突变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对DNA测序结果进行了自主研发软件HBV drug guide的对比分析,证实了HBV drug guide软件对该区域突变分析的可行性和优势性;发现该区域基因在未用药组和肝硬化/肝癌组临床标本中具有1762/1764位置的多发突变,突变比例平均50%以上,以ALT、AST数值40U/L为界限,关联性对比其他位点分析发现1762/1764的突变与未突变样本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762/1764突变与肝损伤呈正相关;1896/1899突变在未用药组中以HBeAg<1为界限,关联性对比1762/1764等其他位点分析发现1896/1899的突变与未突变样本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1896/1899突变与HBeAg呈负相关;首次发现了HBV B基因型感染者存在G1799C新突变,在肝硬化/肝癌组的B基因型样本中发现G1799C突变与未突变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G1799C与肝硬化/肝癌呈正相关性,由于其与X蛋白变异相关,说明该位点可作为乙肝病毒导致肝硬化/肝癌的标志性位点。
二、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DNA IN SHAANXI PROVI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DNA IN SHAANXI PROVINCE(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市HIV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相关认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艾滋病概述 |
1.2 HIV流行情况 |
1.2.1 全球流行情况 |
1.2.2 中国流行情况 |
1.2.3 陕西流行现状 |
1.2.4 延安HIV流行及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延安市HIV-1 分子流行特征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本收集与处理 |
2.2.2 核酸提取 |
2.2.3 核酸扩增 |
2.2.3.1 cDNA的合成 |
2.2.3.2 巢式PCR扩增HIV基因片段 |
2.2.4 PCR产物的鉴定 |
2.2.5 克隆测序 |
2.2.6 序列拼接整理 |
2.2.7 亚型分析 |
2.2.8 重组分析 |
2.2.9 耐药性分析 |
2.3 结果 |
2.3.1 样本人口信息学特征 |
2.3.2 HIV-1亚型分析 |
2.3.3 耐药特征分析 |
2.3.4 细胞嗜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延安市HIV-1传播动力学分析 |
3.1 序列的搜集整理 |
3.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延安市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调查对象 |
4.1.1.1 人群界定 |
4.1.1.2 样本量的估算 |
4.1.1.3 抽样方法 |
4.1.2 调查方法 |
4.1.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1.2.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
4.1.3.1 数据录入 |
4.1.3.2 统计分析 |
4.2 结果 |
4.2.1 人口学特征 |
4.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4.2.3 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取途径 |
4.2.4 一般人群对于艾滋病相关行为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
4.2.4.1 一般人群对于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接受度 |
4.2.4.2 一般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的态度 |
4.2.5 影响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1 影响流动人口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2 影响城市居民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3 影响农村居民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4 影响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5.5 影响校内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因素分析 |
4.2.6 一般人群对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的认知情况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延安市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传播动力学 |
5.2 宝塔区一般人群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综述 陕西省 HIV-1 流行势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应用Q-PCR及病毒测序分析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病毒学及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研究对象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临床样本采集与患儿资料收集 |
2.3.2 样本处理 |
2.3.3 主要溶液配置 |
2.3.4 病毒DNA提取 |
2.3.5 荧光定量PCR引物与探针设计 |
2.3.6 标准品质粒构建 |
2.3.7 质粒拷贝数计算与梯度稀释 |
2.3.8 荧光定量PCR检测 |
2.3.9 细胞培养与人腺病毒分离 |
2.3.10 人腺病毒Hexon基因PCR扩增 |
2.3.11 Hexon基因PCR产物鉴定与进化树构建 |
2.3.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人腺病毒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人腺病毒阳性样本病毒分离 |
3.3 人腺病毒Hexon基因PCR产物鉴定 |
3.4 腺病毒阳性患儿系统发育分析与分型 |
3.5 2018-2019年深圳市儿童呼吸道感染腺病毒检出概况 |
3.6 腺病毒阳性患儿年龄分析 |
3.7 儿童腺病毒感染季节分析 |
3.8 腺病毒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 |
3.8.1 腺病毒阳性患儿的临床诊断 |
3.8.2 腺病毒阳性患儿的常见症状 |
3.8.3 腺病毒阳性患儿的实验室检查 |
3.9 腺病毒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
3.10 不同种腺病毒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
3.11 腺病毒B3与B7型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和样本采集与处理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4 常规血液筛查模式 |
4.1 血清中HBsAg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
4.2 血清中Anti-HCV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
4.3 血清中HIV-1-Ag/Ab 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
4.4 血清中TP抗体ELISA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
4.5 ELISA血液筛查全自动化流程的建立 |
4.6 血清中ALT检测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
5 NAT技术对血液中HBV DNA、HCV RNA、HIV RNA进行筛查 |
5.1 实验原理 |
5.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5.3 质量控制 |
6 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 |
6.1 实验原理 |
6.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7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两对半” |
7.1 实验原理 |
7.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8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 |
8.1 实验原理 |
8.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9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常规血液筛查结果统计分析 |
1.1 血清中HBsAg、抗-HCV、HIV-1-Ag/Ab、TP、ALT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1.2 HBsAg阳性样本的统计分析 |
2 NAT检测技术对血液筛查结果分析 |
2.1 核酸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阳性率统计分析 |
2.2 两个厂家核酸检测系统比较分析 |
3 PCR定量检测HBV DNA以及血清学检测“两对半”结果分析 |
4 血清中TGF-β1 定量ELISA检测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中国无偿献血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仪器 |
1.1.2. 主要实验耗材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1.1.4. 主要分析软件和工具 |
1.2. 方法 |
1.2.1. HIV-1亚型分析 |
1.2.1.1. 样本入组 |
1.2.1.2. 引物设计 |
1.2.1.3. HIV-1核酸提取 |
1.2.1.4. RT-PCR |
1.2.1.5. 巢式PCR |
1.2.1.6. 序列编辑与分析 |
1.2.1.7. 统计学方法 |
1.2.2. HIV-1耐药突变分析 |
1.2.2.1. 序列编辑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 |
2.2. HIV-1基因亚型分布 |
2.3. HIV-1耐药突变 |
2.3.1. 蛋白酶抑制剂(PIs)耐药突变 |
2.3.2. 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突变 |
2.3.3. 整合酶抑制剂(INSTIs)耐药突变 |
3. 讨论 |
3.1. HIV-1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基因型分布 |
3.2. HIV-1耐药突变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参考序列及样本GenBank序列号 |
附录2. 测序峰图 |
附录3. URFs基因组图谱 |
附录4. 献血者HIV-1基因分型详情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对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标本: |
1.2 仪器与试剂: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 |
1.3 检测方法: |
1.3.1 ELISA检测: |
1.3.2 核酸检测: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酶联免疫检测与核酸检测的结果比较: |
2.2 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
3 讨论 |
(7)血源性人细小病毒核酸检测体系建立与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人细小病毒B19通用核酸检测体系中竞争性内标的优化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定量PCR检测引物与探针的合成 |
1.3 参考品质粒的制备 |
1.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
1.5 竞争性噬菌体内标的构建及鉴定 |
1.6 竞争性噬菌体内标添加量的确定 |
1.7 B19病毒核酸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1.8 B19病毒国际标准品标定参考品质粒 |
1.9 方法学评价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竞争性噬菌体内标的构建及鉴定 |
2.2 竞争性噬菌体内标添加量的确定 |
2.3 B19病毒核酸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2.4 B19病毒国际标准品标定结果 |
2.5 方法学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人细小病毒B19-人细小病毒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引物与探针的合成 |
1.3 参考品质粒的构建与制备 |
1.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
1.5 B19病毒-PARV4双重定量PCR检测下限的初步确定 |
1.6 非竞争性噬菌体内标添加量的确定 |
1.7 B19病毒-PARV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1.8 方法学评价 |
1.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参考品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2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确定 |
2.3 B19病毒-PARV4双重定量PCR检测下限的初步确定 |
2.4 非竞争性噬菌体内标添加量的确定 |
2.5 B19病毒-PARV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2.6 方法学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我国献血/献浆人群中血源性人细小病毒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1.3 血浆样品核酸的提取 |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样品中病毒核酸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单人份血浆样品中B19病毒和PARV4核酸阳性率 |
2.2 单人份血浆样品中B19病毒载量 |
2.3 混合原料血浆样品中B19病毒核酸阳性率 |
2.4 混合原料血浆样品中B19病毒载量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我国献血/献浆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1.3 PCR扩增 |
1.4 PCR产物克隆与鉴定 |
1.5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1.6 重组分析 |
2 结果 |
2.1 B19病毒NS1-VP1u区序列克隆与鉴定结果 |
2.2 B19病毒NS1-VP1u区序列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
2.3 B19病毒3型NS1-VP1u区序列的核苷酸差异分析 |
2.4 B19病毒NS1-VP1u区序列重组分析结果 |
2.5 B19病毒重组型序列的进一步分析 |
2.6 B19病毒近全长序列克隆与鉴定结果 |
2.7 B19病毒近全长序列测定与初步分析 |
2.8 B19病毒近全长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基因型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人细小病毒B19三种基因型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样品 |
1.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 3 B19 病毒通用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1. 4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确定 |
1. 5 B19 病毒参考品质粒的制备 |
1. 6 B19 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1. 7 B19 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方法学评价 |
1. 8 单人份血浆样品中 B19 病毒核酸的初步检测 |
2 结果 |
2. 1 B19 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2. 2 B19 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方法学评价 |
2. 3 单人份血浆样品中 B19 病毒核酸的初步检测 |
3 讨论 |
(9)新型细小病毒PARV4的特性及其与人细小病毒B19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细小病毒概述 |
2 PARV4的理化学与生物学特性 |
3 PARV4的流行病学特性与致病性 |
3.1 PARV4主要传播途径 |
3.2 PARV4其他传播途径 |
3.3 PARV4的致病性 |
4 PARV 4与B19V的异同 |
4.1 PARV 4与B19V类似之处 |
4.2 PARV4与B19V不同之处 |
5 PARV 4与其他细小病毒的关系 |
6 PARV4在原料血浆中的污染状况 |
7 结语及展望 |
(10)基于乙肝病毒基因突变分析的乙肝个体化诊断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乙肝病毒概况 |
2 乙肝病毒耐药 |
3 乙肝病毒基因与临床表现相关性 |
4 总结性分析 |
第一部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引物设计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HBV P 基因区突变分析与耐药相关性研究 |
1 方法和材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HBV BCP-PreC/C 基因区突变分析与肝硬化肝癌相关性研究 |
1 方法和材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DNA IN SHAANXI PROVINCE(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市HIV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相关认知调查[D]. 程思维. 延安大学, 2021(12)
- [2]应用Q-PCR及病毒测序分析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病毒学及临床特征[D]. 彭运. 南华大学, 2020(01)
- [3]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VaccineandImmunizationBranch,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 [4]日照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感染状况的统计分析及研究[D]. 袁志凤. 青岛大学, 2019(03)
- [5]中国无偿献血人群HIV-1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突变研究[D]. 赵俊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检测对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效果对比分析[J]. 曹华琳,刘亚军.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02)
- [7]血源性人细小病毒核酸检测体系建立与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D]. 贾俊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11)
- [8]人细小病毒B19三种基因型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 贾俊婷,郭逸,赵雄,马玉媛,章金刚. 军事医学, 2015(03)
- [9]新型细小病毒PARV4的特性及其与人细小病毒B19的关系[J]. 郭逸,马玉媛,段勇,叶世辉,章金刚. 中国输血杂志, 2014(07)
- [10]基于乙肝病毒基因突变分析的乙肝个体化诊断与应用研究[D]. 包晗.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