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说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王辰,肖丹,池慧[2](2021)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第一部《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展示了吸烟危害健康的坚实科学证据,被WHO誉为"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尽管我国的控烟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国人吸烟率仍居高不下,公众对吸烟危害健康认知仍亟待提高。为了进一步"让科学警醒吸烟之害",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和聘请控烟及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据,撰写了《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深入阐述了吸烟与慢性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电子烟的健康危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赵倩[4](2021)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有哪些常用办法》文中研究指明妊娠期糖尿病是属于妊娠期高血糖的一种类型,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以及孕前糖尿病(PGDM)。妊娠期糖尿病占孕期糖尿病的80%~90%,血糖未达到显性糖尿病水平,通常在产后6周内缓解。妊娠期糖尿病和其它两种类型的糖尿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危害?原因是什么,特点以及控制目标?低血糖了怎么办?有什么药物可以治疗?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王慧敏[5](2021)在《同伴教育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2.评价同伴教育干预模式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参加集体活动频率、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1.2019年10月~2020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6家养老机构中符合标准的215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久坐行为问卷进行现状调查。2.2020年9月~2021年1月,选取太原市一家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72例,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养老机构常规健康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并发放久坐宣传手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为期6周的同伴教育,运用老年人久坐行为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Ⅱ修订版量表(HPLP-ⅡR)于干预前后进行测量,并比较两组老年人在干预期间参加健康课堂的次数。结果:1.养老机构老年人平均久坐时间为(8.85±2.81)h/d,久坐时间≥6 h/d的老年人为174名,即83%的老年人存在久坐行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患病种类、参加集体活动频率、久坐爱好状况、居住环境、机构环境安全认知状况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患病种类、居住类型、久坐爱好状况、机构环境安全认知状况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解释63.2%的变异量。2.干预前两组老年人久坐行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老年人的最长连续ST、总S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在干预前后的ST≥30min次数、最长连续ST、总ST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两组干预前HPLP-ⅡR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老年人的HPLP-ⅡR得分显着高于干预前(P<0.001),且干预后两组HPLP-ⅡR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老年人在干预期间参加集体活动次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5,P<0.001)。结论:1.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普遍,老年人久坐时间集中在看电视和发呆打盹,且老年人对久坐行为健康危害认识不足;老年人久坐行为与年龄、性别、居住类型、患病种类、有无久坐爱好、机构环境安全认知状况有关。2.养老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减少老年人的久坐时间,同伴教育改善老年人久坐行为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同伴教育有利于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参加集体活动,增加身体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全威[6](2021)在《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热加工食品中美拉德反应危害物(Maillard reaction harmful products,MRHPs)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马铃薯制品是一类消费量大、消费受众广的典型MRHPs高暴露食品。近年来,马铃薯制品对健康的影响受到诸多关注,但仅从反式脂肪酸、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值等因素无法充分解释不同加工方式的马铃薯制品之间对健康影响的差异。考虑到不同方式加工的马铃薯制品中MRHPs含量有显着差异,因此有理由怀疑其也是马铃薯制品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聚焦于马铃薯制品中的丙烯酰胺,而忽视了其中还可能存在的其它MRHPs。多种MRHPs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同时被机体摄入后对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明确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的生成影响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对于马铃薯制品健康性问题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以马铃薯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MRHPs的组成和含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循证医学和动物实验的手段探究马铃薯制品及其MRHPs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对83种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MRHPs的种类及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并以油炸、焙烤、挤压膨化和蒸煮四类加工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在此基础上,以MRHPs含量较高的油炸和焙烤两种加工形式为重点,对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区的九种马铃薯中可能影响上述三类MRHPs生成的主要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三类MRHPs的生成情况,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对多种MRHPs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0.06μg/g~2.60μg/g;两种晚期糖基化产物(CML和CEL)的含量水平分别为1.05μg/g~11.24μg/g和1.78μg/g~14.4μg/g,要略低于热加工肉制品中CML和CEL的含量;而杂环胺主要是两种β-咔啉类杂环胺:Harmane和Norharmane,其含量略低于咖啡制品中β-咔啉类杂环胺的水平(10μg/kg~40μg/kg)。马铃薯原料组分对于三类MRHPs生成有显着影响,赖氨酸、谷氨酸、3-CQA和5-CQA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负相关性;天冬氨酸、α-卡茄碱和α-茄碱则分别与丙烯酰胺和Harmane的形成呈典型正相关性。为明确马铃薯制品特别是其中MRHPs与人类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论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将目前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的风险比结果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并结合亚组分析和剂量效应分析探究长期摄入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热加工方式马铃薯制品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联呈现显着差异。与蒸煮马铃薯相比,长期摄入油炸和焙烤马铃薯与糖尿病、高血压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显着相关。剂量效应分析结果具体指出,每天增加100 g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5%,每天增加100 g油炸马铃薯的摄入会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升10%。而蒸煮马铃薯制品则与慢性疾病风险不存在显着的关联。基于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含量数据和动物实验剂量数据,详细研究了丙烯酰胺(2 mg/kg体重/天)、CML(2 mg/kg体重/天)和Harmane(1 mg/kg体重/天)单独和混合摄入对Sprague-Dawley(SD)大鼠健康的影响。血清生化、组织病理学以及代谢组学结果发现,Harmane没有对SD大鼠的健康造成显着不良影响。丙烯酰胺和CML分别造成了SD大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胰腺损伤并导致空腹血糖上升,还会通过氧化应激导致肝脏、腓肠肌和神经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和功能异常。由于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三类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应激、血糖代谢以及胰腺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有所减弱。但MRHPs混合摄入时又会引发肾脏损伤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风险增加等新的健康问题产生。这主要与Harmane的辅助致癌性,以及三类MRHPs均对精氨酸生物合成通路造成影响,导致MRHPs混合摄入时富马酸代谢和关联的TCA循环异常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多种MRHPs混合摄入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和机制并不能简单的根据MRHPs单独作用时的结果进行预测。考虑到上一部分研究发现马铃薯制品中三类MRHPs对SD大鼠血糖水平和脏器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健康的影响。从血清生化、氧化炎症应激、胰岛细胞凋亡及代谢通路等角度初步探究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丙烯酰胺以及CML介导GK大鼠氧化炎症应激、造成胰腺病理损伤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损、糖代谢及能量代谢通路紊乱,最终导致GK大鼠糖尿病进展恶化。Harmane则没有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造成显着影响,并且Harmane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作用,上调了糖代谢通路相关代谢物的表达。因此,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氧化应激水平、胰腺功能以及糖代谢通路的影响有所降低,但考虑MRHPs混合摄入造成了胰腺病理损伤,最终还是会对GK鼠糖尿病进展造成不良影响。其次,从血清生化和代谢组学分析了MRHPs对GK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发现,MRHPs与GK大鼠脑和神经系统、肝肾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MRHPs混合摄入还与肿瘤风险增加有关。最后,基于上一部分研究发现三类MRHPs影响GK大鼠脑部并发症的结果,本文以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这一重要的糖尿病脑部并发症为例,从氧化炎症应激关联的神经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以及Aβ沉积、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等多个途径具体分析和比较了三类MRHPs单独和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及其相关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和CML会介导GK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激活脑部神经胶质细胞并引起炎症应激,造成Aβ在脑部积累增加和脑部正常的葡萄糖转运功能受损,从而导致GK大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受损。此外,丙烯酰胺还会造成脑部神经突触功能蛋白下调、细胞凋亡蛋白上调,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Harmane没有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造成显着不良影响,并且三类MRHPs混合摄入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单独摄入时显着减弱,这主要与Harmane发挥抗氧化活性降低了其它MRHPs混合摄入时对氧化和炎症应激水平和神经突触功能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关。因此,马铃薯制品中多种MRHPs对GK大鼠脑部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不良影响的机制主要与脑部血糖代谢异常和Aβ沉积有关。
冯万月[7](2021)在《化学修饰纳米孔在糖尿病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深,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增,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然而,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实现糖尿病的完全治愈,仅可通过一定手段控制血糖水平以此来降低该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因此,作为现今糖尿病临床诊断中的两项重要指标,葡萄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疾病筛查与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纳米孔传感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通量的无标记检测技术,已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其中,固态纳米孔更是凭借其高稳定性、可控尺寸及易修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并合成硼酸修饰纳米孔,实现了对葡萄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高灵敏检测,从而为糖尿病即时检测传感器的开发提供了可行的方案。1.基于硼酸的复合纳米孔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本章构建了用于检测葡萄糖的两种硼酸复合纳米孔。一为水凝胶嵌合硼酸纳米孔。该纳米孔是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PET)内壁进行硼酸修饰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聚乙烯醇(PVA)水凝胶复合而成。并通过葡萄糖、PVA与内壁硼酸基团的竞争结合调控纳米孔整流特性,从而达到对葡萄糖的检测目的;二为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聚合物沉积在纳米孔尖端外侧,在碱性环境下葡萄糖会与聚合物的硼酸基团结合增强复合纳米孔的整流效应而实现对葡萄糖的检测。硼酸的引入有效地规避了传统酶类生物传感器的稳定性缺陷,可应用到新型葡萄糖传感器的开发。2.硼酸修饰纳米孔应用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研究本研究利用硼酸修饰纳米孔制作电流阻滞脉冲式生物传感器,可成功应用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高效检测。通过优化体系pH及施加电压条件,HbA1c分子会在硼酸基团诱导下穿过纳米孔产生电流阻滞信号,该信号能有效反映蛋白质分子的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对HbA1c的灵敏识别,主要干扰物血红蛋白不会产生电流阻滞且其对HbA1c分子的特征信号获取未造成影响。该传感器易于制造、操作简单且分析性能优异,为糖化血红蛋白的即时检测传感器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徐顺高[8](2021)在《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文中指出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属珍稀药用菌,富含多糖、蛋白质、矿质元素等活性物质,其中树舌灵芝多糖(G.applanatum polysaccharides,GAP)是其主要成分,具有降低血脂、抵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目前乙酰化树舌灵芝多糖(Acetylated G.applanatum,A-GAP)尚未见报道。而2型糖尿病是一类伴随多种并发症的慢性疾病,其治疗药物多以降低血糖为目标,且包含多种副作用,本课题就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而展开。本课题对提取的树舌灵芝多糖进行乙酰化修饰得到A-GA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色谱等方法分析A-GAP的结构特征,检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结合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肝脏和结肠病理切片、小鼠肝脏中LPS和IRS浓度,分析A-GAP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水提醇沉GAP得率为0.40%。采用乙酸酐1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的条件进行乙酰化修饰,羟胺比色法检测得到取代度为0.365。(2)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结果显示,A-GAP由11种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摩尔比为33.56:2.79:0.46:1.94:0.26:0.37:31.79:20.97:0.71:0.98:6.20。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得A-GAP分子量为1.22×104Da。红外光谱检测表明A-GAP具有多糖特殊吸收峰,为吡喃糖,且乙酰化修饰成功。(3)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A-GAP对1,1-二苯肼-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5.35±0.16%和45.16±0.06%,分别比GAP高26.36%和44.04%;A-GAP的还原力为0.31±0.01,比GAP高32.26%,说明A-GAP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A-GAP可以显着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具体表现为:(1)A-GAP可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和肝脏脂肪含量。(2)A-GAP可改善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具有降低机体血脂的功效;A-GAP可降低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活性,能够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脏损伤;A-GAP可降低肌酐(Creatinine,CERA)浓度,具有修复肾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性。(3)A-GAP能够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具有增强机体抵抗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氧化的作用。(4)肝脏病理切片发现A-GAP具有修复肝脏损伤的作用。(5)结肠部位病理切片可以看出A-GAP可增加绒毛长度、致密性,缓解炎性细胞浸润,修复肠道屏障。(6)A-GAP可使结肠组织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下降,恢复肠道环境的作用。(7)A-GAP可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1、IRS2)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综上所述,A-GAP具有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为辅助治疗糖尿病、增加机体抗氧化的天然药物筛选提供一定参考。
袁心雨[9](2021)在《重庆市30岁以上成人体力活动情况与糖尿病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终身伴随性疾病,面对我国较高的糖尿病患病率和较大的人口基数,加强糖尿病的宣传防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分析重庆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糖尿病患病率、体力活动和静坐情况,进一步分析不同体力活动类型和静坐休闲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为日常活动预防2型糖尿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9月—2019年2月抽取重庆市30~79岁常驻居民共计21475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与生物样本检测,体力活动水平用代谢当量(MET-h/d)表示。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性别进行分层,对不同性别的体力活动情况和静坐休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之间基本人口学特征的差异;计算并比较不同性别间4种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和静坐休闲时间不同水平的糖尿病的患病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探讨4种类型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和静坐休闲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21475名调查对象中糖尿病患者共计2115例,患病率为9.8%。研究对象平均每天静坐时间为2.5±1.7h/d,平均每天总体力活动水平为20.4±12.9 MET-h/d。平均每天职业相关体力活动为11.8±13.0MET-h/d;平均每天交通相关体力活动为1.2±1.6 MET-h/d;平均每天休闲相关体力活动为2.3±3.5 MET-h/d;平均每天家务相关体力活动为5.0±5.2 MET-h/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活动水平为0相比,职业性体力活动处于高水平的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较低(OR=0.377,95%CI=0.171~0.832);休闲性活动处于中、高水平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OR=1.220,95%CI=1.061~1.139;OR=1.477,95%CI=1.008~1.305);有家务性活动的人群较活动水平为0的患病风险低(OR=0.791,95%CI=0.674~0.928;OR=0.730,95%CI=0.612~0.870;OR=0.839,95%CI=0.704~0.999)。男性中与活动水平为0相比,休闲性活动处于中、高水平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OR=1.320,95%CI=1.085~1.606;OR=1.238,95%CI=1.037~1.479);家务性体力活动处于中、高水平的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较低(OR=0.822,95%CI=0.686~0.986;OR=0.761,95%CI=0.615~0.940)。女性群体中家务性活动处于低、中、高水平的人群患病风险均较活动水平为0的低(OR=0.547,95%CI=0.381~0.784;OR=504,95%CI=0.349~0.727;OR=0.534,95%CI=0.373~0.764)。与低水平相比,总体力活动处于高水平的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较低(OR=0.745,95%CI=0.642~0.966)。女性群体中与低水平相比,总体力活动处于中、高水平的人群糖尿病患病风险较低(OR=0.810,95%CI=0.882~0.962;OR=0.748,95%CI=0.565~0.990)。结论:家务性活动、高水平的职业性活动是糖尿病的保护性因素。休闲性活动处于中、高水平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这点在总人群和男性群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女性群体中未观察到关联。高水平的总体力活动与2型糖尿病风险显着降低有关;在总人群和不同性别群体中,休闲静坐时间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均无关。因此在评估体力活动对糖尿病的影响和制定干预策略时,除了总体力活动,还必须考虑不同领域的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情况与糖尿病的关系。
罗蝶[10](2021)在《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新余市渝水区18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掌握新余市渝水区社区居民超重肥胖患病率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摸清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的关联;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高血压等肥胖相关疾病个性化干预提供支撑;为当地制定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了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的社区常驻居民3039例进行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测量。居民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行为方式、饮食情况,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调查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的关联。资料组间的比较还使用了χ2检验、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1)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超重流行特征。粗超重率为25.47%(95%CI:23.92~27.02),标化超重率为24.88%。城区居民超重率22.24%,低于农村的28.31%(χ2=14.679,P<0.001);女性超重率(23.81%)低于男性(27.42%)(χ2=5.163,P<0.05);45岁~59岁年龄组超重率最高为30.73%,18岁~44岁年龄组超重率最低为21.85%(χ2=19.08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超重风险低于男性(OR=0.184,95%CI:0.690~0.960),农村超重风险是城区居民的1.332倍(OR=1.332,95%CI:1.125~1.577)。与18~44岁年龄组相比,45~59岁年龄组的人更容易超重(OR=1.622,95%CI:1.243~2.116)。摄入蔬菜量越大,超重风险越低(OR=0.687,95%CI:0.495~0.953;OR=0.641,95%CI:0.458~0.898)。(2)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肥胖流行特征。肥胖率为5.40%(95%CI:4.59~6.20),标化肥胖率为4.66%。城区居民肥胖率为4.57%,低于农村的6.12%(χ2=3.353,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3000元的人群肥胖风险低于月收入<3000元(OR=0.549,95%CI:0.336~0.897)。与摄入蔬菜不足的人群相比,摄入蔬菜适量的人群更容易肥胖(OR=2.151,95%CI:0.928~4.985)。(3)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中心性肥胖率为25.27%(95%CI:23.73~26.82),标化中心性肥胖率为18.84%。中心性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5.080,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45-59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患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分别是18-45岁年龄组的1.617倍(95%CI:1.191~2.195)和1.794倍(95%CI:1.340~2.402),与已婚/同居人群相比,离婚/分居/丧偶人群更容易患中心性肥胖(OR=1.597,95%CI:1.267~2.013)。月收入≥3000元的人群中心性肥胖风险低于月收入<3000元(OR=0.612,95%CI:0.481~0.799)。与每天食油量≤25g的人群相比,每天食油量>25g的人群更容易中心性肥胖(OR=1.587,95%CI:1.304~1.932)。与摄入蔬菜不足的人群相比,摄入蔬菜适量和充足的人群更不容易中心性肥胖(OR=0.594,95%CI:0.425~0.829;OR=0.521,95%CI:0.371~0.732)。(4)新余市渝水区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肥胖与相关慢性病的关系。高血压和糖尿病总患病率分别为37.94%和6.80%。超重人群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的1.692倍和1.420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体重正常组人群的2.563倍和1.442倍;中心性肥胖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是非中心性肥胖组的1.444倍和1.381倍。结论:新余市渝水区18岁以上人群的超重流行现状不是很严重,呈现农村高于城区居民,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且超重率随年龄升高呈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肥胖率患病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区居民的特点。渝水区居民腹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并不严重,患病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区居民低于农村的特点,且随着年龄升高,中心性肥胖率随之增加。无论是中心性肥胖还是全身性肥胖均与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度相关,相较于体重正常人群,肥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高;相较于腰围正常人群,中心性肥胖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更高。相关部门应制定应建立有利于群众选择低脂、低能量的健康食品生产和销售政策,提倡健康低脂饮食。社区防控工作应将肥胖纳入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一部分,多角度完善肥胖的防控策略,重点关注中老年中心性肥胖人群,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
2.“四早”原则 |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
2.血脂异常的管理 |
3.控制高尿酸血症 |
4.体重管理 |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
1.DKA |
2.HHS |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
(2)《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吸烟及二手烟暴露的流行状况 |
2 吸烟与呼吸疾病 |
2.1 慢阻肺 |
2.2 支气管哮喘 |
2.3 小气道功能异常 |
2.4 呼吸系统感染 |
2.5 肺结核 |
2.6 静脉血栓栓塞症 |
2.7 尘肺 |
3 吸烟与恶性肿瘤 |
3.1 肺癌 |
3.2 口腔和口咽部恶性肿瘤 |
3.3 喉癌 |
3.4 膀胱癌 |
3.5 宫颈癌 |
3.6 胰腺癌 |
3.7 肝癌 |
3.8 食管癌 |
3.9 胃癌 |
3.1 0 鼻咽癌 |
4 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 |
4.1 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 |
4.2 冠心病 |
4.3 脑卒中 |
4.4 外周动脉疾病 |
4.5 高血压 |
5 吸烟与糖尿病 |
6 二手烟暴露对健康的危害要点 |
6.1 二手烟暴露与呼吸疾病 |
6.2 二手烟暴露与恶性肿瘤 |
6.3 二手烟暴露与心脑血管疾病 |
6.4 二手烟暴露与糖尿病 |
7 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 |
8 结语 |
(4)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有哪些常用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区分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显性糖尿病(ODM)以及孕前糖尿病(PGDM) |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原因、血糖的特点、血糖的控制目标及低血糖 |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 |
妊娠期糖尿病的原因 |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的特点 |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的控制目标及低血糖 |
妊娠期糖尿病药物治疗 |
胰岛素 |
口服降糖药物 |
(5)同伴教育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研究设计 |
2.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资料收集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老年人一般资料 |
3.2 老年人久坐行为现状 |
3.3 老年人久坐行为影响因素 |
4.讨论 |
4.1 老年人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
4.2 老年人久坐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结论 |
第二部分 同伴教育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干预研究 |
1.研究设计 |
2.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评价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老年人的久坐行为比较 |
3.3 两组老年人的HPLP-ⅡR得分比较 |
3.4 两组老年人的参加集体活动次数比较 |
4.讨论 |
4.1 养老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减少老年人的久坐时间 |
4.2 同伴教育改善老年人久坐行为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 |
4.3 同伴教育有利于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 |
4.4 同伴教育有利于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
5.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慢性病病人久坐行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现状阶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干预阶段) |
附录3 一般资料调查表(现状阶段) |
附录4 一般资料调查表(干预阶段) |
附录5 老年人久坐行为问卷(现状阶段) |
附录6 老年人久坐行为问卷(干预阶段) |
附录7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Ⅱ修订版量表(HPLP-ⅡR) |
附录8 伦理审查意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1.1 马铃薯制品与肥胖 |
1.1.2 马铃薯制品与高血压 |
1.1.3 马铃薯制品与心脑血管疾病 |
1.1.4 马铃薯制品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
1.1.5 马铃薯制品与癌症 |
1.2 马铃薯制品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2.1 丙烯酰胺 |
1.2.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
1.2.3 杂环胺 |
1.2.4 其它美拉德反应危害物 |
1.3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1 丙烯酰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2 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3 β-咔啉类杂环胺的吸收、代谢及对健康的影响 |
1.3.4 多种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共存情况下对健康的影响 |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含量调查及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马铃薯样品的制备 |
2.3.2 马铃薯原料中糖类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3 马铃薯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
2.3.4 马铃薯原料中总酚、总黄酮和总花青素的测定 |
2.3.5 马铃薯原料中酚类化合物的UPLC-TOF-MS分析 |
2.3.6 马铃薯原料中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测定 |
2.3.7 马铃薯原料中糖苷生物碱提取及含量测定 |
2.3.8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测定 |
2.3.9 马铃薯制品中CML和 CEL含量测定 |
2.3.10 马铃薯制品中杂环胺含量测定 |
2.3.11 美拉德反应危害物检测方法学考察 |
2.3.12 主成分分析 |
2.3.1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2.3.14 数据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商品化马铃薯制品中主要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分析 |
2.4.2 热加工过程中马铃薯组分与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同步生成的关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铃薯制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检索策略 |
3.2.3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4 文献质量评价 |
3.2.5 文献数据提取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文献检索结果 |
3.3.2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全死因死亡率的Meta分析 |
3.3.3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结肠癌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马铃薯制品摄入与高血压风险的Meta分析 |
3.3.7 发表偏倚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大鼠健康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材料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4.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4.3.3 实验样本收集 |
4.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FINS) |
4.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4.3.6 血清生化分析 |
4.3.7 氧化应激水平测定 |
4.3.8 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分析 |
4.3.9 血清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4.3.10 GC-TOF-MS分析血清代谢物 |
4.3.11 血清代谢物鉴定 |
4.3.12 血清代谢物数据统计处理 |
4.3.13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实验动物常规指标监测 |
4.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血糖代谢的影响 |
4.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脏器组织的影响 |
4.4.4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5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 |
4.4.6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大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
4.4.7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健康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材料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5.3.2 口服糖耐量测试(OGTT) |
5.3.3 实验样本收集和血清生化分析 |
5.3.4 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 |
5.3.5 胰岛稳态模型评价 |
5.3.6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5.3.7 胰岛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3.8 血液和尿液代谢组学样本前处理 |
5.3.9 GC-TOF-MS分析及鉴定血液和尿液代谢物 |
5.3.10 代谢组学和其它数据统计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
5.4.2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影响GK大鼠糖尿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
5.4.3 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对GK大鼠健康的影响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马铃薯制品中丙烯酰胺、β-咔啉类杂环胺和晚期糖基化产物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设备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 |
6.2.3 主要仪器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实验动物饲养与给药 |
6.3.2 新物体识别实验 |
6.3.3 Y迷宫实验 |
6.3.4 实验样本收集 |
6.3.5 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水平测定 |
6.3.6 脑组织中关键蛋白含量的测定 |
6.3.7 脑组织病理分析以及H&E染色和尼氏染色 |
6.3.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6.3.9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对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 |
6.4.2 三类美拉德危害物影响GK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机制 |
6.5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HPLC-MS图谱 |
附录B:免疫组化染色图 |
附录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7)化学修饰纳米孔在糖尿病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传感器分析技术概述 |
1.2 纳米孔技术的发展及检测原理 |
1.2.1 纳米孔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2 纳米孔的检测原理 |
1.3 纳米孔的分类 |
1.3.1 生物纳米孔 |
1.3.2 固态纳米孔 |
1.4 固态纳米孔的应用 |
1.4.1 固态纳米孔在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1.4.2 固态纳米孔在生物大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1.5 葡萄糖与糖化血红蛋白 |
1.5.1 糖尿病的产生及检测方法 |
1.5.2 酶类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
1.5.3 非酶类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
1.5.4 糖化学红蛋白传感器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硼酸的复合纳米孔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纳米孔的制备 |
2.2.3 水凝胶嵌合纳米孔的制备 |
2.2.4 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的制备 |
2.2.5 电流-电压测量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水凝胶嵌合纳米孔的制备 |
2.3.2 水凝胶嵌合纳米通道对葡萄糖的检测 |
2.3.3 水凝胶嵌合纳米孔对其他糖类化合物的检测 |
2.3.4 水凝胶嵌合纳米孔的重复使用性能 |
2.3.5 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的制备 |
2.3.6 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的整流性质 |
2.3.7 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的氧化还原响应 |
2.3.8 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检测葡萄糖 |
2.3.9 聚氨基苯硼酸复合纳米孔的选择性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硼酸修饰纳米孔应用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纳米孔的制备 |
3.2.3 硼酸修饰纳米孔的制备 |
3.2.4 电流-电压测量 |
3.2.5 糖化血红蛋白穿孔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硼酸修饰纳米孔的制备 |
3.3.2 硼酸修饰纳米孔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
3.3.3 电压效应 |
3.3.4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灵敏度 |
3.3.5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特异性评估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树舌灵芝 |
1.1.1 形态特征 |
1.1.2 树舌灵芝的生长条件 |
1.1.3 营养和药用价值 |
1.2 食药用真菌多糖 |
1.2.1 多糖提取方法 |
1.2.2 多糖分离纯化 |
1.2.2.1 组分分离 |
1.2.2.2 去蛋白 |
1.2.2.3 去色素 |
1.2.2.4 脱盐 |
1.3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修饰 |
1.3.1 乙酰化 |
1.3.2 硫酸酯化 |
1.3.3 羧甲基化 |
1.3.4 磷酸化 |
1.4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 |
1.4.1 分子量和单糖组成 |
1.4.2 多糖结构 |
1.5 食药用真菌多糖生物活性 |
1.5.1 体外抗氧化活性 |
1.5.2 降血脂 |
1.5.3 抗肿瘤 |
1.5.4 抗病毒 |
1.5.5 抵抗糖尿病 |
1.5.6 器官保护作用 |
1.5.7 调节免疫力 |
1.6 糖尿病 |
1.6.1 发病机制 |
1.6.2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
1.6.3 食药用真菌多糖辅助治疗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1 研究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 |
2.3 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的提取 |
2.4.2 分离纯化 |
2.4.2.1 去蛋白 |
2.4.2.2 去色素 |
2.4.2.3 透析 |
2.4.3 树舌灵芝多糖乙酰化修饰 |
2.4.4 多糖含量测定 |
2.4.5 结构分析 |
2.4.5.1 单糖组成 |
2.4.5.2 A-GAP分子量测定 |
2.4.5.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4.5.4 核磁共振分析 |
2.4.6 体外抗氧化活性 |
2.4.6.1 还原力 |
2.4.6.2 清除羟基自由基 |
2.4.6.3 清除DPPH自由基 |
2.5 动物试验 |
2.5.1 分组及建模 |
2.5.2 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 |
2.5.3 石蜡切片 |
2.5.4 生化指标活性检测 |
2.5.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树舌灵芝多糖提取、乙酰化修饰和总多糖测定 |
3.1.1 多糖提取和乙酰化修饰 |
3.1.2 总多糖含量 |
3.2 A-GAP结构解析 |
3.2.1 单糖组成 |
3.2.2 A-GAP和GAP的分子量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3.2.4 核磁共振光谱 |
3.3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4 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影响 |
3.4.1 体重和肝指数 |
3.4.2 葡萄糖耐受试验以及血糖变化 |
3.5 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肝、肾功能的影响 |
3.5.1 血脂水平 |
3.5.2 肝功能水平 |
3.5.3 肾功能水平 |
3.6 肝脏病理切片 |
3.7 A-GAP对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7.1 SOD、CAT和GSH-Px活性 |
3.7.2 丙二醛含量 |
3.8 糖尿病小鼠结肠组织切片 |
3.9 A-GAP对小鼠LPS和IRS浓度的影响 |
3.9.1 对2型糖尿病小鼠结肠LPS浓度的影响 |
3.9.2 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IRS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提取优化 |
4.2 多糖乙酰化修饰 |
4.3 多糖的结构测定 |
4.4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
4.5 多糖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重庆市30岁以上成人体力活动情况与糖尿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1.3 质量控制 |
1.4 指标定义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及其糖尿病患病情况 |
2.2 4种体力活动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2.3 4 种类型体力活动与糖尿病的关系 |
2.4 总体力活动与休闲静坐时间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2.5 总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时间与糖尿病的关系 |
3 讨论 |
3.1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糖尿病患病情况 |
3.2 职业和家务性活动是总体力活动的主要来源 |
3.3 家务性和高水平的职业性活动是糖尿病的保护性因素 |
3.4 休闲性活动与糖尿病的关系 |
3.5 总体力活动和休闲静坐时间对糖尿病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重、肥胖的判定标准 |
1.2.2 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 |
1.2.3 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
1.2.4 超重、肥胖的社会、经济和疾病负担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抽样方法 |
2.3.1 样本量的估计 |
2.3.2 抽样方法 |
2.4 现场调查方法 |
2.4.1 体格检查 |
2.4.2 问卷调查 |
2.5 指标定义 |
2.6 质量控制 |
2.6.1 调查前质量控制 |
2.6.2 调查时质量控制 |
2.6.3 调查后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1 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
3.3.2 民族构成情况 |
3.3.3 城乡分布情况 |
3.3.4 文化程度构成情况 |
3.3.5 婚姻状况构成情况 |
3.3.6 职业构成情况 |
3.3.7 经济收入构成情况 |
3.2 研究对象吸烟与饮酒行为现状 |
3.3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现状 |
3.4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睡眠行为现状 |
3.5 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超重流行现状 |
3.5.1 超重的城乡分布 |
3.5.2 不同人群超重的分布 |
3.5.3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超重 |
3.5.4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超重 |
3.5.5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超重 |
3.5.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超重 |
3.5.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超重的多因素分析 |
3.6 不同特征研究人群肥胖流行现状 |
3.6.1 肥胖的城乡分布 |
3.6.2 不同人群的肥胖分布 |
3.6.3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肥胖 |
3.6.4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肥胖 |
3.6.5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肥胖 |
3.6.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肥胖 |
3.6.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患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
3.7 不同特征研究人群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 |
3.7.1 中心性肥胖的城乡分布 |
3.7.2 不同人群的中心性肥胖分布 |
3.7.3 研究对象运动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4 研究对象吸烟行为、饮酒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5 研究对象饮食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6 研究对象睡眠行为与中心性肥胖 |
3.7.7 影响18岁以上人群中心性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
3.8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3.8.1 不同BMI、WC水平相关疾病的患病率 |
3.8.2 不同BMI、WC水平相关疾病的危险性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4.2 研究对象超重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2.1 超重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2.2 超重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3 研究对象肥胖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3.1 肥胖患病流行现状分析 |
4.3.2 肥胖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
4.4 研究对象中心性肥胖现状分析 |
4.4.1 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分析 |
4.4.2 中心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4.5 肥胖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4.6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次研究的特色 |
5.3 本次研究的不足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概要[J]. 王辰,肖丹,池慧. 中国循环杂志, 2021(10)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4]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有哪些常用办法[J]. 赵倩. 东方养生, 2021(08)
- [5]同伴教育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研究[D]. 王慧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马铃薯制品中三类美拉德反应危害物的形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D]. 全威. 江南大学, 2021(01)
- [7]化学修饰纳米孔在糖尿病检测中的应用[D]. 冯万月. 西北大学, 2021(12)
- [8]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D]. 徐顺高.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重庆市30岁以上成人体力活动情况与糖尿病的关系[D]. 袁心雨.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10]新余市渝水区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相关疾病关系的调查研究[D]. 罗蝶. 南昌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