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际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论文文献综述)
蒋海涛[1](2021)在《“不可译性的政治”——艾米丽·阿普特的批判性话语及其局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米丽·阿普特的《反对世界文学:论不可译性的政治》是世界文学研究界广泛关注的一部论着。她青睐"新的比较文学"研究,反对"世界文学"研究,是政治情境中的学术范式选择,背后存在复杂的文化政治逻辑。与此相关的"不可译性的政治"是阿普特为批判世界文学话语做出的理论建构。但是,阿普特的批判性话语对"大陆理论"与"文化批评"的滥用,使其效力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尚晓悦[2](2021)在《英语名词化的理解和翻译 ——以《语言的进化》节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英汉翻译实践的素材节选自美国认知科学家威廉·费茨·谢尔曼《语言的进化》,作为一部学术型着作,该文本语言精练,存在着大量的名词化结构,增加了文本的汉译难度。此外,英汉语言中名词化的差异也反映了英汉思维的差异。因此,本文将以实践为例,旨在探索名词化结构,并结合名词化的认知规律,为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基于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分析名词化。首先从词汇和句子的角度出发,就名词化的结构转化及英汉名词化的对比研究进行了总结。然后以语言学家兰盖克(Ronald W.Langacker)对名词化结构的认知为基础,从语义的层面剖析名词化结构在生成转化过程中的意义变化,详细解释了名词化结构转化和语义转化之间的内在规律,即动态过程转化为静态概念的规律。最后以此为基础,为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及策略,以期提高译者对名词化这一语言现象的认知,同时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打下基础。
陈蓓蓓[3](2020)在《言语交际中的普方语码转换研究》文中认为语码转换现象是当今人们语言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之一。本文以邢福义先生(1994)的“表—里—值”小三角为研究框架,以娱乐节目“天天向上”语料为样本,研究言语交际中的普通话—方言语码转换现象。笔者首先描写了普方语码转换的语表形式,其变化集中在方言语码部分,一是参与转换的语码来自七大方言及其次方言,二是所构成的言语片段涵盖四级语法单位,体现了这类语码转换在语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随后探讨了言语适应策略对所参与转换的方言语码的种类的直接影响,以趋同策略引起的语码转换为主,趋异策略引起的语码转换少得多。其次,本文从语里意义角度,分析由普通话转入方言、由方言转入普通话两个维度下的语码转换常见模式,认为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系统性对称。具体来说,有三组对应关系,但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总结出这类语码转换言语交际具有四种语用价值,分别是塑造使用者的身份形象、淡化交际内容的负面影响、用言语幽默或即兴模拟活化交际氛围、缩小交际对象心中与说话人的心理距离。
康洪君,耿碧悦[4](2020)在《从文化适应视角看语言的洋泾浜化和克里奥尔化》文中研究说明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又称混合语。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为了交流,人们需要学会一种通用语,洋泾浜语就这样产生了。由于洋泾浜语功能有限,不够完善,于是在洋泾浜语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较完备的语言——克里奥尔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在接触与碰撞中形成的新产物,因此,语言的接触与适应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接触与适应的过程。本文将从文化适应视角来阐述语言的洋泾浜化与克里奥尔化。
戴炜华[5](2019)在《语言接触漫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就发生了语言接触。对语言接触的研究称为接触语言学。语言的接触会产生各种现象,包括语言趋同、借用、词汇重组。语言相互影响最常见的是词汇互换。语言接触的影响会进一步涉及语言基本的特征,如语法和结构的变化。
黄月华,刘坛孝[6](2018)在《西非国家语言状况举要》文中研究指明非洲是语言种类最多的大陆,而西非又是语言种类最为密集的非洲地区,语言资源丰富,使用状况复杂。文章从官方语言、本土语言、混合语言及语言政策四个维度入手对西非国家的语言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以期为我国制定和实施面向非洲的语言战略提供参考。
李萍,赵凤玉[7](2015)在《关于中国新现洋泾浜语定性与定位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新现洋泾浜语的研究参差不齐,其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基本问题解决未得到共识,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中国新现洋泾浜语的定性问题及其定位问题,而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关键则在于对其变异结果认识。为此,笔者通过对中国新现洋泾浜语和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据此分析中国新现洋泾浜语的变异结果,从而对中国新现洋泾浜语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提出参考性见解。研究发现,中国新现洋泾浜语属于断裂性变异,是对中国洋泾浜英语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质是变体中所嵌入英语成分不断向标准英语的靠近,其存在不会对汉语体系以及民族身份特征造成实质改变。本研究对中国新现洋泾浜语的定性和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其定性和定位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郗莉红,卢绍刚[8](2012)在《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起源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关于皮钦语、克里奥尔语起源的理论假说也不断受到修正,逐渐形成独立的语言学支派。本文首先归纳了主要的起源理论假说,比较各假说内容、观点,指出各理论不适用之处,以便英语学习者对皮钦语、克里奥尔语形成、本质及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莫再树[9](2012)在《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文中提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已正式进入本科专业目录,商务英语教学由自发最终走向了自觉。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史的全面、系统研究至今阙如。学界在对近代英语教学史的研究中,已零星地旁及晚清英语教学中便已出现了的商务英语教学的史实,这些记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务英语教学史实方面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尚缺乏以近代商务英语教学为专门对象的历史考镜和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务英语学界对近代商务英语教学研究意识的缺失,不利于我国完整的商务英语教学史的构建。鉴于此,本研究本着拂去历史尘埃、逼近历史事实、还复历史原貌的宗旨,对我国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源流进行考察。本文以晚清社会需求为背景,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为切入点,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史及商务英语教材为核心,以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不同主体、课程类别及教学法为脉络,既从宏观上勾勒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全貌和发展轨迹,又从微观上聚焦晚清各教学主体进行的商务英语教学,并在上述脉络下探讨晚清商务英语语言的变迁及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与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互动,较全面地考察晚清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及编写依据和体例等,以窥其精微奥义。概言之,本研究首次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进行源流考镜,主要研究问题如下: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是如何演进的?其演进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研究问题可细分为: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有哪些主体?各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基于何种动因?各自的课程设置有何特点?各类学校开设的商务英语教学有何作用与不足?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晚清商务英语课程的属性是什么?晚清商务英语教育中是否有教育规划?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晚清民间非标准商务英语语言是如何起源、发展及消亡的?有何语言属性及社会文化涵义?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是如何演进的?有何特点、编写依据和编写体例?如何评价晚清商务英语教材?本研究涉及语言学、历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相关学术领域,以英语教学研究为主线,借鉴历史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取历史文献研究法,钩沉、爬梳、筛选、甄别、整理相关史料,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进行考镜,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和结论:首先,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主体和教学动因。晚清官办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被动开放形势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意识,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一种利益导向下的世俗化与功利化的选择,民间商务英语教学是在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非正规教学。这种办学动因的差异性体现了晚清英语人才需求的差异性。第二、晚清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1)晚清官办学校出现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和融商务专业知识于英语语言教学的端倪,其商务语言翻译实践开我国近代西方商学着作汉译之先河和商务经济类书籍汉译之新风。(2)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从最初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发展到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再发展到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最后到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3)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技能和商贸内容为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职业性和技能性。(4)清末学制改革使官办学堂商务英语教学日趋式微,但也使商务英语的职业教育成为可能。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方法及教育规划。(1)晚清商务英语教学从前制度化教育转向制度化教育,存在着正规教学、非正规教学和非正式商务英语学习。(2)存在着技能型和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3)语法翻译法、古安系列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洋泾浜英语教学法在不同学校得以采用,各具特定的历史时代性、适应性和交际性。(4)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在教育主体、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与编审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教育规划,其教育规划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第四、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及不足。其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开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之先河,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需求导向性;(2)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商务英语人才,见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是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早实践;(4)是晚清社会心态日趋开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不足表现在四个方面:(1)官办外语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是零星地带有些许商务英语教学的性质或成分,并未形成有规模的普遍的现象;(2)教会学校的教学是教会教育传教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选择;(3)民间商务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盲目性、纯粹工具性动机;(4)基本未深入西学内涵,文化教育意识严重缺失,大多数学习者难以从思想层面引领近代化进程。其次,关于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语言第一、CPE与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盛行于我国通商口岸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具有明显的商务英语特点,是一种为口岸商贸服务的英语变体。第二、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演变。(1)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分别是广州贸易制度和条约制度时期的中西商贸通用语。(2)CPE逐渐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及思想基础,最终退出中西商贸交往的历史舞台。第三、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1)从社会语言学来看,CPE是不同语言集团在商贸往来中产生的贸易混合语,其产生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语言谱系。(2)从二语习得的视角来看,CPE是一种有限的二语习得,其形成与中介语的石化有相似之处;CPE的演变与发展基本符合中介语理论。第四、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社会文化意义。早期商务英语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折射出了早期中西商贸交往的轨迹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反映了口岸城市对外语和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工具主义倾向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失。最后,关于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第一、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特点:从词汇会话集向写作及会话教材演变,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注音演进,从“词汇型”转向“句字型”,从CPE转向标准英语,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第二、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编写依据和体例。(1)特点主要表现在:商务内容多样化,实用性强,便于自修,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编写者水平较高。(2)对商务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对商务英语语言和商务英语学习的认识分别是其编写的实践和理论依据。(3)编写体例:以义类编纂法编写词汇集,以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编写会话教材,以文选型类聚编写法编纂写作教材。第三、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重要意义:(1)满足了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和掌握商务英语交际技能的需要;(2)是我国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滥觞,反映了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建设的启蒙诉求。(3)见证了晚清洋泾浜式商务英语语言的兴衰,实录了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大量语料;(4)反映了晚清商贸语言接触的历史和文化,是研究晚清中西语言接触和中西商贸文化交流史的重要依据。(5)对民国及以后的商务英语教材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商务英语教材尚有诸多不足:(1)有些教材内容安排缺乏科学合理的思路;(2)所有教材缺乏语言学理论或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教材内容缺乏深层次处理;(3)教材的用词、句式、风格、语气过于正式;(4)绝大部分教材缺乏助读系统;(5)多数教材较少涉及中西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本文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考镜,从宏观上梳理了其脉络和演进历程,勾勒了其发展全貌,从微观上考察了课程、教学法、教育规划、教材等,对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与不足进行了评价,试图呈现一幅有血有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的完整画卷。
杨静[10](2012)在《从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到交际语:模因论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模因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文化进化的理论。本文尝试将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和交际语当作一个发展的连续体,从模因论的角度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
二、交际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际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论文提纲范文)
(2)英语名词化的理解和翻译 ——以《语言的进化》节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Translation Task |
1.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1.2 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
1.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4 Translation Process |
Chpater 2 The Structures and Semantics of Nominalization |
2.1 Literature Review |
2.1.1 Previous Research |
2.1.2 Systematic Research |
2.2 The Structural Shift of Nominalization |
2.2.1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
2.2.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Nolmin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
2.3 The Semantic Cognition of Nominalization |
2.3.1 The Cognition Rationale |
2.3.2 The Semantic Cognition |
2.4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in Discourses |
Chapter 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Nominalization |
3.1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Semantic Level |
3.1.1 Literal Translation |
3.1.2 Amplification |
3.1.3 Omission |
3.1.4 Conversion |
3.1.5 Concretization |
3.2 Translation Methods at the Structural Level |
3.2.1 Translating into a Predicate-Object Structure |
3.2.2 Translating into a Subject-Predicate-Object Structure |
3.2.3 Translating into a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
3.2.4 Translating the Infinitive Structure into Nominal Structures |
Conclusion |
Major Findings |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3)言语交际中的普方语码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 |
1.2.2 涉及方言的语码转换研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及样本意义 |
2 言语交际语码转换的语表形式 |
2.1 言语交际中方言语码的来源 |
2.1.1 吴语 |
2.1.2 闽语 |
2.1.3 粤语 |
2.1.4 湘语 |
2.1.5 赣语 |
2.1.6 官话 |
2.2 言语交际中方言语码的构成要素 |
2.2.1 词 |
2.2.2 短语 |
2.2.3 句子 |
2.2.4 句群 |
3 言语交际语码转换的直接原因 |
3.1 趋同策略引起的转换 |
3.2 趋异策略引起的转换 |
4 言语交际语码转换的常见模式 |
4.1 普通话转入方言的模式 |
4.1.1 指称具有地域特色的人、事、物 |
4.1.2 演绎歌曲、戏剧等文艺作品 |
4.1.3 给予非正面或带贬义的反馈 |
4.1.4 创造幽默或进行模拟 |
4.1.5 标示本人具有或假托的身份 |
4.1.6 谈家长里短以表明亲和态度 |
4.2 方言转入普通话的模式 |
4.2.1 解释或翻译之前的方言话语 |
4.2.2 给予正面评价等重要信息 |
4.2.3 回归谈话主题促使氛围转向 |
4.2.4 宣告单人或多人模拟已然终止 |
5 言语交际语码转换的语用价值 |
5.1 塑造使用者的身份形象 |
5.2 淡化交谈内容的负面影响 |
5.3 用幽默、模拟活化交际氛围 |
5.4 缩小交际对象的心理距离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从文化适应视角看语言的洋泾浜化和克里奥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适应理论 |
2 洋泾浜化 |
3 克里奥尔化 |
4 结语 |
(5)语言接触漫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接触 |
二、词汇借用 |
三、语音和结构演变 |
四、语码转换 |
五、二语习得和语言转用 |
六、双语混合语 |
七、结束语 |
(6)西非国家语言状况举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非各国语言使用概况 |
二、官方语言 |
三、本土语言 |
四、混合语言 |
五、语言政策 |
六、思考 |
(8)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起源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理论假说 |
2 理论评述 |
3 结语 |
(9)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商务外语(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
1.3.2 国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的研究 |
1.4 研究问题、内容、方法与基本框架 |
1.4.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基本框架 |
第2章 晚清官办英语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 |
2.1 同文三馆内容型商务英语课程的嚆矢 |
2.1.1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
2.1.2 同文三馆英语教学 |
2.1.3 同文三馆的商务英语课程 |
2.1.4 同文三馆的商务语言翻译实践 |
2.2 湖北方言商务学堂与自强学堂的商务英语教学 |
2.2.1 最早的官办外语商贸学校湖北方言商务学堂 |
2.2.2 寓商务知识于英语教学的湖北自强学堂 |
2.3 清末学制改革时期的商务英语教学 |
2.3.1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雏形的逐渐形成 |
2.3.2 清末日趋式微的商务英语教学 |
2.3.3 清末学制改革对民国时期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
3.1 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发轫 |
3.2 语言技能和商务内容型商务英语教学 |
3.3 商务英语课程的全面拓展 |
3.4 基于近代化职业教育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肇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 |
4.1 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
4.1.1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
4.1.2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内驱力 |
4.1.3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外推力 |
4.1.4 商务英语学习热的直接动因 |
4.2 晚清民间英语培训班和夜校的商务英语教学 |
4.2.1 兼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
4.2.2 专授商务或贸易英语的培训班和夜校 |
4.2.3 民间商务英语教学的内容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属性、教学法、教育规划 |
5.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属性 |
5.1.1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制度性属性 |
5.1.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属性 |
5.2 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法 |
5.2.1 语法翻译法 |
5.2.2 内容教学法 |
5.2.3 古安系列教学法 |
5.2.4 洋泾浜英语教学法 |
5.3 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
5.3.1 外语教育规划 |
5.3.2 晚清商务英语教育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 |
6.1 中国洋泾浜英语与早期商务英语的关系 |
6.1.1 从辞书释义和词源看 |
6.1.2 从 CPE 的形成和用途看 |
6.1.3 从 CPE 的教学和读本内容看 |
6.1.4 从 CPE 使用者的职业看 |
6.2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兴起与演变 |
6.2.1 最早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
6.2.2 广州贸易制度时期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
6.2.3 条约制度时期主要的中外商贸通用语 |
6.2.4 晚清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衰落 |
6.3 我国民间早期商务英语的语言属性 |
6.4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文化涵义 |
6.4.1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社会涵义 |
6.4.2 早期中西民间商贸语言接触的文化涵义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 |
7.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总体概况 |
7.1.1 启蒙期以汉字注音的商务英语词汇会话集 |
7.1.2 初步发展期的晚清商务英语写作及会话教材 |
7.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演进 |
7.2.1 从“汉字注音”向国际音标演进 |
7.2.2 从“词汇型”转向“句子型” |
7.2.3 从“中国洋泾浜英语”转向标准英语 |
7.2.4 从“准商务英语教材”转向专门的商务英语教材 |
7.2.5 学习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摹仿、推类、循序而进 |
7.3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特点 |
7.3.1 多样化的商务内容 |
7.3.2 较强的商务实用性和针对性 |
7.3.3 明显的“自学式教材”设计 |
7.3.4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萌芽 |
7.3.5 高水平的作者群 |
7.4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的编写依据与体例 |
7.4.1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依据 |
7.4.2 晚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
7.4.3 晚清商务英语词汇集的义类编纂法 |
7.4.4 晚清商务英语会话教材的话题型散点式编纂法 |
7.4.5 晚清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的文选型类聚编写法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主持的课题、获奖 |
附录 B 晚清(准)商务英语教材书影经眼录 |
(10)从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到交际语:模因论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和交际语的界定 |
(一) 洋泾浜语的界定 |
(二) 克里奥尔语的界定 |
(三) 交际语的界定 |
二、模因论 |
(一) 模因 |
(二) 模因的分类 |
(三) 影响模因强弱的因素 |
三、模因论与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到交际语这一发展过程的结合 |
(一) 交际语与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的区别 |
(二) 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与模因 |
1. 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 (成功模因) →交际语 (纳入一般语言) |
2. 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 (成功模因) →逐渐消亡 |
3. 洋泾浜语→逐渐消亡 |
(三) 交际语与成功模因 |
(四) 模因传播类型 |
1. 相同信息直接传播 |
2. 同构异义传播 |
3. 同形新意传播 |
四、结语 |
四、交际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可译性的政治”——艾米丽·阿普特的批判性话语及其局限[J]. 蒋海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02)
- [2]英语名词化的理解和翻译 ——以《语言的进化》节译为例[D]. 尚晓悦. 兰州大学, 2021(02)
- [3]言语交际中的普方语码转换研究[D]. 陈蓓蓓.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从文化适应视角看语言的洋泾浜化和克里奥尔化[J]. 康洪君,耿碧悦. 英语广场, 2020(06)
- [5]语言接触漫语[J]. 戴炜华.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西非国家语言状况举要[J]. 黄月华,刘坛孝.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7]关于中国新现洋泾浜语定性与定位问题的研究[J]. 李萍,赵凤玉.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12)
- [8]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起源理论分析[J]. 郗莉红,卢绍刚.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2)
- [9]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D]. 莫再树. 湖南大学, 2012(03)
- [10]从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到交际语:模因论解释[J]. 杨静.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