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大学生暗恋惹官司(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燕[1](2021)在《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文中指出但愿艰难行走于生活阴霾之中的你们,重新得见自天穹洒落而下的灿烂阳光,从此踏上幸福之途。——题记引言资深心理咨询师汤朝千的"来访者"几乎都是女性。这个情形,跟我在法院民事庭了解到的情况颇有相似,因为离婚、遗产分割继承、自身权益受侵害等种种原因,到地方法院民事庭主张权利的原告方,女性占多数。
徐阳,闻佳[2](2020)在《哈哈镜里的她:青春电影中“坏女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女性,为社会发展贡献着巾帼力量,但是在当代多部青春电影中她们的形象发生了扭曲。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18部青春电影里女大学生的负面形象,归纳了"道德规章的反叛者""性爱观念的开放者""拜金主义的追随者""爱情道路的迷失者"四种"坏女孩"类型,并且探讨了此类人物形象背后电影人、出品方、观众群体多重利益和文化诉求的共融。女大学生形象在多方力量的塑造下显得软弱无力,并且与社会现实脱节。这类消极电影创作给社会各方带来不利影响,亟待改革。
李小凡[3](2020)在《边缘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草根文化发展,“底层文化”的盛行,一类以边缘人为主人公,展现其生活状态的电影正逐渐在大众视野中显露头角,从小的角度出发,边缘人电影展现了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角落,但却真实存在的生活,从宏观视角来看,它又能很好地彰显一个国家的时代发展历程、反思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其中的人物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又普遍存在在我们身边,并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情怀,值得深度挖掘。社会中的边缘人可以总分为被社会大群体所孤立的人和性格存在缺失、具有边缘人格两大类,他们所处环境压抑,被社会隔离。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边缘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及此类人物的塑造手段分析,关于边缘人形象的表现方式主要研究了平淡写实式与大胆跳脱式两种,通过列举的几位导演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展现他们自己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从角色特质、空间环境、和《故事》1一书中的人物创作理论三方面来分析,人物角色特质大致概括为社会底层的呐喊、压抑躁动的青春与冲破宿命的牢笼三类,并列举大量影片例证,而空间环境专属的边缘化处理才更能使人物身份获得认同,再根据剧本创作中的叙事结构理论分析导演是如何从人物性格、困境设置、人际关系等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后用以上理论展现自己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应用。
君婷[4](2019)在《某女朝阳》文中认为穿过隧道,就是朝阳题记(一):朝阳,汉语多音词。可指刚升起的太阳。也可指面南,朝向阳光。题记(二):朝阳门,位于北京。八国联军攻城,朝阳门最先被攻破。曾经外来炮轰,也经主动拆除。曾为修建(之后全面弃用)一条环城铁路而遭毁坏。半世纪前,朝阳门作为一个物质实体已彻底消失,全部砖瓦及构件散失。朝阳无门,仅为地名。朝阳门,亦做地铁线枢纽。朝阳门站是换乘车站,有A口、B口(已关闭)、E口、F口、G口、H口多个出口。
郭焱[5](2018)在《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影首先是身体语言的艺术。看电影要从研究“身体”开始。学界对中国电影身体文化的理论研究虽然已经小有成效,但对中国女性电影的身体政治研究仍然空缺。本论文在重新梳理与意图建立中国女性电影史的前提下,站在对消费文化语境中第四代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重心集中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代女性导演及其电影作品上,主要选取了中国女性电影导演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及其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她们的电影作品为经、以她们电影创作的时代更迭为纬,引入“作者/导演身体”,以案例研究的方式结构全篇,寄望于在从性别、身体角度讨论个体女性导演及其电影作品时能够对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本论文从性别视角切入,立足于“被动的身体”和特定环境下具有“主动潜能”的身体之间的对抗与妥协,围绕以下核心命题展开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女性电影如何建构和表征身体?中国女性电影的身体政治呈现又是如何与时代变迁相适应?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重新界定“女性电影”,将它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历史的文化概念,并介绍了“身体政治”与中国电影身体政治研究的研究现状。正文六个章节分别以第一代女性电影导演中的王苹、董克娜、第二代女性电影导演中的史蜀君、王君正、黄蜀芹、第三代女性电影导演中的胡玫等人的电影作品为研究对象,关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代际划分的女性电影所呈现的主题、人物和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社会主体与性别建构以及她们在新的时代里新的欲望和理想,同时也思考历史女性在与主流意识形态共谋中所采取的相关策略以及做出的具体的挑战与反抗。
范稳[6](2018)在《重庆之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幕:国破山河在1.狼烟邓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天空本来是属于鸟儿的,人一旦飞上了天,就应了中国的那句成语——无法无天。直到他皓首白头了,每当他仰望重庆的天空时,他都不确定灾难会不会倏然而至。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这天,山城灰蒙蒙的天空将给他的家族降下一个财神来,同时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礼上最为尊贵的客人——上海裕隆纱厂的董事经理罗佑华先生。全面抗战已经打了
张者[7](2015)在《桃夭》文中指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1这一天,师弟离婚了。师弟邓冰闹离婚已经很久了,如今终于成功,不容易。师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开心也不张扬,离婚这种事本属隐私,他居然有勇气公布于众了。师弟通过微信同学圈,向同学们高调宣布,内容如下:"本人邓冰与张媛媛同学已正式离婚,从即日起,本人和张媛媛之间只存在同学关系,没有了夫妻情分,在联系我们时应区别对待。离婚后,大学城的别墅归张媛媛所有,市区的三居室归本人所有,家
孔小彬[8](2015)在《接受与阐释 ——电影导演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文中提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当数量的当代文学作品(超过230部)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成功,相关研究应当得到重视。目前的改编研究忽视了电影导演这一改编的中心环节,本论文将致力于此。论文主要思考了这样几个相关问题:从文学到电影的过程中,作为二者联结点的导演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接受与阐释的主体,导演身上哪些因素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他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哪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评价导演改编之优劣?与一般的改编研究不同,本文着重考察作为电影创作核心的电影导演这一职业群体,将文学到电影的过程视为复杂的阅读-阐释过程。在理论方法上,主要借鉴西方的文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以此为指导,论文主要从思想观念、影像艺术、个性风格、市场意识等四个方面考察导演对当代小说的接受与阐释活动。在作为“前理解”的思想观念方面,谢晋以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理解选择小说,用道德情感化的方式阐释这些政治作品;谢飞的理想主义与教化意识影响到他对文本的选择与认知,其观念有时不免与小说思想内涵发生冲突;黄健中有很强的理论自觉意识,这会深化他对作品的理解,但也有“文不对题”的现象。张艺谋、陈凯歌、霍建起在改编中相当重视影像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对话。张艺谋能为不同的小说创造性地找到不同的影像艺术形式;陈凯歌追求影像的寓言深度,有时不免艰深晦涩;霍建起习惯于用唯美诗意的影像表现他所选中的忧伤故事。姜文对表演性的强调、黄建新注重都市生活的荒诞色彩、张元选择叛逆性的边缘文本,这几位导演自身的个性风格主导了改编过程。冯小刚、夏钢、滕文骥则较多地考虑了观众的因素,只是表现各有不同。本文的研究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地考察两个不同的心灵世界,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是文学作者。研究这二者之间潜在的对话关系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诱惑。本文以个案研究为主,选取了谢晋、张艺谋、陈凯歌等十二个样本,力图深入探讨每个个体丰富而独特的“阅读”经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追问哪些因素影响了导演的接受与阐释?考察发现,主观因素方面包括导演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个性气质以及与这些因素相关的价值理念、艺术观念、文学趣味等等;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环境、生存体制、市场因素、观众趣味等。这些因素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需要仔细辨析。我们的评价也在这种深入地辨析中以人文立场展开。
郑飞[9](2015)在《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当代文学阶段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为分析对象,以1949年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本为依托,按照历史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梳理了当代文学阶段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探究知识分子六十余年来的精神演变历程。绪论对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阐述,结语简要总结了论文。论文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在对现代文学阶段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和“十七年”大学书写背景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论述了“十七年”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论文选取当时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文本《红路》和《勇往直前》为例,借以分析当时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情状和知识分子在当时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红路》虽然表面写的是大学,但实际上却是对当时盛行的“红色叙事”的简单模仿,它塑造的大学不过是阶级斗争场的延伸;《勇往直前》略有进步,它至少较为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大学生活。两位作者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十七年”时期知识分子的两种不同价值观,前者的被肯定和后者的被批判则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大致生存境况;第二章以八十年代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文本为依托,论述了八十年代的大学书写。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创作于五六十年代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的《大学时代》和《大学春秋》;八十年代新出现的《马兰草》、《起步》和《生命与爱情》。上述作品都与各自时代的文学思潮保持着同步,前者有明显的“红色叙事”痕迹,后者则与八十年代初期盛行的“伤痕”和“反思”思潮相暗合。这种同步其实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身独立意识的缺失,加之这一时期的创作实绩,笔者将八十年代定位为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休整期;第三章讨论的是九十年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九十年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取代了之前较为一致的启蒙思潮,“人文精神讨论”的兴起,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走出阶级斗争阴影不久的大学随即遭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这些都影响了九十年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袁越和马瑞芳各自创作的“大学三部曲”规模宏大、场面广阔,还涉及到了之前鲜有提到的大学阴暗面,创作笔法也基本摆脱了之前的“红色叙事”模式,人物、语言、情节等都有所突破;《欲望的旗帜》和《丽娃河》更是以另类的书写和夸张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的金钱化与欲望化倾向,开创了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模式,也打开了新世纪同类小说创作的大门;第四章关注的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仅就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来看,新世纪是其创作的高潮期,随着文艺环境的宽松、言说媒介的丰富,这一时期的大学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人数和作品数量都激增、文本质量也显着提升。包括大学师生、专业作家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大学书写中来,他们或平实叙述,或调侃讽刺,或虚构夸张,从而构成了新世纪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的精彩图景。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聚焦大学阴暗面并由此展开思索的作品,如《大学纪事》、《大学门》、《教授变形记》等。创作的繁荣和反思的加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世纪以来虽然知识分子被更加边缘化,其自身所固有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却并未因此而减弱。
田志军[10](2014)在《爱喝可乐的女家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惊变小城工商联副主席、望水商贸公司的老总韩建超夜间突发精神病,结婚不到两年、小他一二十岁的小妻子余丽娟被吓坏了。她叫来她的小弟和小舅,共同控制住发狂的丈夫,又打了精神病院的电话。精神病院的120救护车很快就赶来了,进了屋的医生看见缩在屋角的韩建超,上去拉他。韩建超瞪着血红的眼睛,惊恐地叫着:"鬼、鬼!"挥舞着手乱打乱挠。"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医生向余丽娟介绍着病情,同时指挥着那几个身高体壮的护士上前,很快就给韩建超穿上了束身
二、女大学生暗恋惹官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大学生暗恋惹官司(论文提纲范文)
(1)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谁来保护她 |
二、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 |
三、远远看着你 |
四、黑夜的猛兽 |
后记 |
(2)哈哈镜里的她:青春电影中“坏女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坏女孩”的形象分类 |
(一)道德规章的反叛者。 |
(二)性爱观念的开放者。 |
(三)拜金主义的追随者。 |
(四)爱情道路的迷失者。 |
二、“坏女孩”背后的成因探析 |
(一)观众需要减压阀。 |
(二)出品方追求市场化。 |
(三)电影人暗藏男权观。 |
三、“坏女孩”引发的负面效应 |
(一)污染受众的精神生活。 |
(二)损害社会的和安定和谐。 |
(三)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 |
结语 |
(3)边缘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边缘人电影的衍生与发展 |
二 边缘人电影的意义与价值 |
第1章 电影中的边缘人 |
1.1 边缘人的基本概念 |
1.2 边缘人的生存状态 |
1.3 电影中不同风格的边缘人物形象 |
1.3.1 大胆跳脱式 |
1.3.2 平淡写实式 |
第2章 电影中边缘人的形象塑造策略 |
2.1 角色特质勾勒边缘形象 |
2.1.1 社会底层的呐喊 |
2.1.2 压抑躁动的青春 |
2.1.3 冲破宿命的牢笼 |
2.2 空间环境的边缘化设置 |
2.3 人物结构打造边缘困境 |
2.3.1 人物性格设置 |
2.3.2 困境设置 |
2.3.3 人际关系设置 |
2.3.4 对白语言设置 |
第3章 边缘人物剧本《珍重》的创作 |
3.1 边缘人物剧本创作阐述 |
3.1.1 剧本主旨与立意 |
3.1.2 同类影片人物参照 |
3.2 叙事结构、电影意象推动人物发展 |
3.2.1 叙事结构推动人物发展 |
3.2.2 电影意象构建人物形象 |
3.3 结合《故事》理论塑造人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珍重》剧本 |
致谢 |
(4)某女朝阳(论文提纲范文)
穿过隧道, 就是朝阳 |
宇宙中心 |
陆丝 |
女大学生之夜 |
梁深 |
枭阳国 |
细腰蜂 |
与时俱进 |
We have a problem |
女神论道 |
执迷不悟 |
古宅里的富二代 |
名媛一场 |
缠腰龙 |
“借壳上世” |
家宴 |
眼镜男与眼镜女 |
男二号 |
千里送屄 |
分道扬镳 |
刘总 |
兵分三路 |
掏心 |
两道杠 |
佛和魔 |
不渝 |
全塑化 |
腊月二十九 |
下药 |
爬虫与耗子 |
你是我的仁波切 |
妙妙 |
大姨妈 |
囍 |
独立日 |
(5)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重返十七年:王苹与中国女性电影的起点 |
第一节 可见的女性与可见的历史 |
第二节 妇女劳动与性别政治 |
第二章 董克娜与跨时代政治博弈的身体 |
第一节 个人身体与集体话语的博弈 |
第二节 围城内外的性别政治 |
第三章 史蜀君与被“发现”、被“赋权”的身体 |
第一节 身体“发现”与身体“赋权”:朴素的身体观 |
第二节 男性引导的逐渐消失和女性成长的逐步彰显 |
第四章 黄蜀芹与跨性别表演/女性自我表达的身体 |
第一节 “寻找男子汉”与女性生存价值再思考 |
第二节 跨性别表演与“身体书写” |
第五章 从神圣到具体:王君正与山林/城市书写中的女性身体 |
第一节 神圣的“地母”与山林书写中的女性身体 |
第二节 具体的“女人”和城市书写中的女性身体 |
第六章 逃离与皈依:胡玫与女性身体的男性书写 |
第一节 女性欲望的大胆展示与被动压抑 |
第二节 女性想象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复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庆之眼(论文提纲范文)
1. 狼烟 |
2. 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
3. 一九三七之夏 |
4. 玄都观里桃千树 |
5. 世界主义者 |
6. 岂曰无衣 |
7. 与子同仇 |
8. 前度刘郎今又来 |
9. 打向老师的耳光 |
1 0. 空军坟 |
1 1. 咫尺天涯 |
1 2. 我本将心向明月 |
1 3. 落在剧院里的炸弹 |
1 4. 洗罪 |
1 5. 私奔 |
(8)接受与阐释 ——电影导演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读者理论视野下的电影改编研究 |
1.1 读者中心的确立与改编研究的范式转型 |
1.2 阅读理论:一般阅读—改编过程的研究 |
1.3 电影改编对读者理论提出的新挑战 |
第二章 “视域融合”——作为“前理解”的思想观念 |
第一节 谢晋: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化 |
1.1 谢晋的政治小说嗜好 |
1.2 阐释策略:官方意识的俗化 |
1.3 被动转身之后的坚持 |
第二节 黄健中:改编中的理论自觉 |
2.1 启蒙思想与电影美学 |
2.2 女性命运与女性主义 |
2.3 “新历史”与市场考量 |
第三节 谢飞:理想主义与教化意识 |
3.1 成长、职业与价值观念的形成 |
3.2 以理想主义同化小说 |
3.3 在对话中妥协 |
第三章 “具体化”——影像艺术与原作的创造性对话 |
第一节 张艺谋:摄影师眼中的文学图景 |
1.1 张艺谋的文学观念与改编趋向 |
1.2 找寻独特的影像风格 |
1.3 影像创新意识主导的电影改编 |
第二节 陈凯歌:影像的寓言结构 |
2.1 “以诗解诗”——用艰深镜语演绎故事 |
2.2 向深处开掘小说内涵 |
2.3 “文革”中的创伤体验及其影响 |
第三节 霍建起:唯美与诗化的影像 |
3.1 青春与爱情 |
3.2 浪漫与忧伤 |
3.3 唯美与诗意 |
第四章 选择与“误读”的偏执——导演个性风格的同化力量 |
第一节 姜文:表演的张力与风格的强烈 |
1.1 我行我素的改编 |
1.2 让表演“有劲” |
1.3 阳刚、强烈的改编风格 |
第二节 张元:边缘人的身份认同与叛逆的文本选择 |
2.1 边缘题材、反叛意识、纪录手法 |
2.2 从“地下”到“地上”的文本选择 |
2.3 个性回归的电影改编 |
第三节 黄建新:荒诞的现实及其结构 |
3.1 青睐社会问题小说 |
3.2 荒诞及其结构 |
3.3 荒诞与幽默 |
第五章 “阐释群体”——市场意识的渗透 |
第一节 冯小刚:商业的与人文的标准 |
1.1 冯氏贺岁片的王朔元素 |
1.2 刘震云与冯氏电影的历史感、人文关怀 |
1.3 “有意思的小说”:在票房与艺术之间 |
第二节 滕文骥:大众化的稀释策略 |
2.1 《棋王》:被稀释的文化命题 |
2.2 《锅碗瓢盆交响曲》:改革与爱情的交响 |
2.3 《香香闹油坊》:从乡村原生态到爱情喜剧 |
2.4 《征服者》:信仰被情感替代 |
第三节 夏钢:都市言情小说的朴素阐释 |
3.1 都市言情故事偏好 |
3.2 雅与俗的夹缝 |
3.3 朴实的阐释风格 |
结语:从作家的艺术到导演的艺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综述与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综述 |
二 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文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
一 文本选取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幕微启:“十七年”的大学书写 |
第一节 转折之期 |
一 现代文学中的大学书写概要 |
二 当代文学初期的大学书写背景 |
第二节 初期创作风貌 |
一 阶级斗争战场的延续:《红路》 |
二 阶级斗争大潮里的不和谐音符:《勇往直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短暂休整:八十年代的大学书写 |
第一节 固守与开拓:《大学时代》与《大学春秋》 |
一 固守:二元对立的人物塑造 |
二 开拓:中间人物的塑造及大学生活的再现 |
第二节 顺应文学主潮:《马兰草》和《起步》 |
一 来自象牙塔尖的控诉:《马兰草》 |
二 反思畸形的象牙塔:《起步》 |
第三节 退守传统:《生命与爱情》 |
一 浪漫的传奇故事 |
二 传统的故事讲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幕拉开:九十年代的大学书写 |
第一节 走出“红色叙事”圈套:“大学三部曲” |
一 大学的首次立体式展示 |
二 大学阴暗面的初步触及 |
第二节 打开“潘多拉”魔盒:《欲望的旗帜》和《丽娃河》 |
一 金钱化了的大学 |
二 丑陋的大学教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戏上演:新世纪以来的大学书写 |
第一节 在场与回望 |
一 “在场者”的感与悟:《大学炼狱》等 |
二 “过来人”的念与思:《黄花堆积》等 |
第二节 深刻的反思 |
一 大学理念的崩坏:《大学纪事》等 |
二 师德的丧失:《教授变形记》等 |
三 招生的腐化:《招生办主任》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949年以来主要大学题材长篇小说故事梗概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10)爱喝可乐的女家教(论文提纲范文)
一、 惊变 |
二、 望水酒楼易主 |
三、 小城大老板 |
四、 漂亮的大学生保姆 |
五、 王月 |
六、 亮亮走了 |
七、 凶手 |
八、 望水酒楼 |
九、 飞向月亮 |
四、女大学生暗恋惹官司(论文参考文献)
- [1]我的声音,唤你回头——与《民法典》关联的女性权益故事[J]. 李燕燕. 啄木鸟, 2021(05)
- [2]哈哈镜里的她:青春电影中“坏女孩”形象研究[J]. 徐阳,闻佳. 绥化学院学报, 2020(03)
- [3]边缘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D]. 李小凡.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某女朝阳[J]. 君婷.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5]中国女性电影身体政治研究[D]. 郭焱. 厦门大学, 2018(12)
- [6]重庆之眼[J]. 范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1)
- [7]桃夭[J]. 张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6)
- [8]接受与阐释 ——电影导演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D]. 孔小彬.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9]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D]. 郑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 [10]爱喝可乐的女家教[J]. 田志军. 章回小说(上旬刊),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