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曼宁[1](2021)在《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文中认为自转基议题进入大众视野,就产生了许多研究面向。本文选择话语生产的研究视角,以纸媒中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选取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国社会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变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媒体的转基因话语生产机制,并对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影响因素、话语争夺情况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转基因报道的重心完成了从科学问题的讨论到社会问题的监管方向的转移,纸媒的报道以“稳”为主,积极的“挺转”文章和呼吁理性的中立文章是纸媒报道的主要旋律。中央媒体的转基因话语表达紧跟国家信号,牢牢把握中国社会的转基因话语主导权,建构转基因话语的主流价值观;地方媒体的转基因报道工作,更加关注本地的转基因管理政策。随着时代进步,媒体报道中的转基因形象越来越丰富。虽然转基因报道中支持与质疑的声音同在,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但达成了“中国必须发展转基因”的共识。国家政策,媒体定位是影响各级媒体话语生产、表达的主要因素。本文借鉴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框架对研究样本展开话语分析,研究发现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实践倾向于精英话语。从转基因话语的社会实践表现来看,纸媒中的转基因话语生产重视身份建构,舆论引导,科普知识,解决问题这四个方面。纵览新闻报道发现,媒体在呈现不同话语主体的观点时没有做到各方的平衡,导致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的交流错位,另外媒体报道中的失范行为也是转基因话语生产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民众在纸媒报道中的话语表达是“缺场”状态。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对未来转基因的报道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注重话语表达方式,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同时使之更接地气;二、新闻报道注重公众主体性,以公民为采访对象了解他们对转基因政策、管理制度的看法;三、对国内外转基因新闻保持敏感度,及时报道,提高转基因报道工作的质量;四、开展转基因报道时根据媒体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对转基因报道进行深加工。
巴翔宇[2](2020)在《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转基因”一词日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转基因一词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目前国内外学者没有对其是否安全下一个明确的概念,转基因农作物作为转基因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迈入我们的视野。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我国虽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制度,但未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规定,使我国对于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的立法处于空缺阶段,因此,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了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的重中之重。论文主要针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领域的一些问题进行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的探讨,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期许能够为解决现存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领域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主要围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这一主线,主要采用五种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经验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并以转基因农作物在国内外的概念及现状为基础,提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立场明确的法律适用规范、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内容不规范、缺乏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欠缺转基因农作物事后补救惩罚措施。经过探讨总结得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安全认知的影响、法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经济原因等。论文还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总结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欧盟、日本的应用现状以及现存的一些相关法律制度及这些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等等。最后结合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的现状及我国的国情,从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安全专门立法、完善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完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完善事后补救惩罚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求为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提供参考,将转基因农作物安全从以往模糊的立法体制中抽出,规范、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填补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立法的空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郑雪梅[3](2020)在《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作为购买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消费者认识、决策和购买的基础。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转基因农产品越来越多的成为了食品原料,转基因食品陆续上市销售。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已经过政府审核许可并于市面销售,然而各种媒介开展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引发热议,促使转基因食品处于负面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导致消费者将转基因食品与高风险相联系,影响消费者的转基因食品购买决策行为。随着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消费者为实现自身的信息平衡,会积极搜寻相关信息,信息搜寻行为是这一背景下最直接且最有效率的反应。通过研究消费者的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消费者如何搜寻转基因食品有关的信息,探究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政府开展信息沟通和企业制定营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有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述,从宏观上的全球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情况和微观上的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认识到我国消费者的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活动之间存在差异,为下文进一步识别筛选并分析影响因素做铺垫;其次,综合众多相关学者的研究上,结合我国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实际情况,采用扎根理论、德尔菲专家打分法和决策实验室-网络分析法,筛选并识别出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随后,基于Schmidt和Spreng提出的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架构的基础上,构建出以心理、能力及经济三大因素为主的整合性的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实证调研获得的数据,定量分析验证模型假设;最后,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面为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涉入程度、主观产品知识、客观产品知识、风险感知、搜寻利益、搜寻成本和搜寻动机。(2)心理影响因素方面,涉入程度会直接影响信息搜寻行为,也会经由搜寻利益及搜寻动机间接影响信息搜寻行为,但以直接影响的程度最大;风险感知不会直接影响信息搜寻行为,会经由搜寻利益及搜寻动机间接影响信息搜寻行为。由此研究结果可知,消费者在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及决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中,会积极参与到信息搜寻过程中,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各种风险感知也因为搜寻利益的产生而增加其信息搜寻的活动。(3)能力影响因素方面,主观产品知识会直接影响信息搜寻行为,客观知识微弱负向不显着影响信息搜寻。由此研究结果可知,消费者认为本身对转基因食品的知识了解越多,对于搜寻到新信息的处理与解读能力也较强,越可能积极地大量地搜寻信息。通过大量的信息搜寻后,消费者会增加获取新信息的利益,也间接会增强其搜寻动机。(4)经济影响因素方面,搜寻利益及搜寻成本都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搜寻,也都会经由搜寻动机间接影响外部信息搜寻,但其影响的方向恰好相反,其中以搜寻利益对外部信息搜寻的正向影响效果最大,搜寻成本对外部信息搜寻的负向影响效果则较小。由此研究结果可知,当消费者在购买转基因食品前进行信息搜寻所获得的信息若有益于决策时,就会促使其进行更多的外部信息搜寻活动;相对地,若消费者在进行信息搜寻活动时会增加各种成本或可能付出更多的代价时,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减少信息搜寻活动的进行。
林倩梅[4](2020)在《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研究 ——以《科技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争议性科技话题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两大困扰:第一,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大部分受众难以直接、全面地理解专业性较强的科学知识;第二,传播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干扰因素对有效信息的冲击不断加强科技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继而加重了受众的认知混乱。这两大困扰导致争议性科技话题逐渐成为了传播风险的来源。从风险传播的角度思考争议性科技话题的传播可发现:科技传播中出现的各方之间的矛盾正是风险的反映。争议性科技话题的传播过程即是媒体帮助大众破除科技壁垒,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提高媒体的传播效果有助于减轻争议性科技话题带来的传播风险。“转基因食品问题”是近年来讨论度较高,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争议性科技话题。综上,本文选取《科技日报》2000年的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20年期间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研究对象,从风险传播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框架理论对其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分为三步:第一,研究类目建构。本文研究围绕高、中、低三个层次展开,高层次分析包括“报道量”、“报道篇幅”、“报道体裁”和“报道题材”四个维度;中层次分析包括“消息来源”、“意见呈现”和“报道倾向”三个维度;低层次分析包括“修辞方式”和“科学术语的使用”两个维度。第二,结合内容分析法和简单的量化统计法,对样本各个维度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第三,采用文本分析法解读样本中蕴含的媒体意识形态,判断媒体报道时的内容取向和价值取向,比较报道呈现的媒介真实和社会真实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发现《科技日报》在报道中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改进优化建议。经研究发现,《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优点有以下三点:首先,对转基因食品议题的关注有持续性,能紧跟议题的演变和热点;其次,以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机构为中心话语的交流模式展现了对科技的严肃态度;最后,报道体裁多样,通俗化写作能够化深奥为平易。但是《科技日报》的报道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报道内容不够全面均衡,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其次,报道的主观倾向明显,这证明报道立场不够客观公正;但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报道中公众话语缺失,这也表明受众态度受到了忽视。根据报道样本的优点和不足,笔者认为《科技日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报道做出改进优化:传播模式向民主模式转变、融入人文精关怀、寻求多方合作以及强化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论文最后,笔者对媒体在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中媒体的角色与职责进行了总结。
任梓溪[5](2020)在《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转基因食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不断增多,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也成为公众们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既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公众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在一定的新闻框架中也会呈现出多种报道形态。本文选取《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就转基因食品相关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媒体对转基因食品议题的不同报道模式。笔者选自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的报道为样本进行框架分析,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抽取样本共443个。并借鉴运用臧国仁框架分析的办法,从高、中、低三个结构层次对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将报道立场视角、议题内容以及文本呈现形态三个类目建构表分别放入高、中、低三个层次结构中去,运用内容分析的办法,对其做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等,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视角固化、主题单一的问题,且就文本形态而言,多数报道以消息为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科普率较低等。因此,优化转基因食品报道不可或缺,本文提出平衡报道、增加科学性的深度报道以及提升编辑团队新闻专业和素养的对策用以全面提升报道品质,增加报道可读性。
石慧,张茹,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6](2020)在《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转基因食品为解决未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但它的安全性和风险性一直是公众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分析重庆市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技术认知、产业化推广现状认知、关注点、接受意愿,基于调研结果将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与科普型教学相结合加以概述,同时提出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旨在提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辩证思维的专业人才。
张田[7](2020)在《信任、风险收益感知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技术,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收益,对于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都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包括转基因食品在内的转基因生物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但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接受。尽管诸如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权威的科研机构的研究表明,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很高,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其风险很低。但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众对转基因食品都持负面和反对态度,或者说接受意愿很低,这直接阻碍了转基因食品所具有的效益的实现及其发展。因此哪些因素影响大众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以及影响方式成为了环境资源和食品公共政策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关于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研究,都是基于Siegrist因果模型。这些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是决定大众接受意愿的直接因素,而信任是影响感知风险和感知收益的重要因素。风险感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信任是一个多种类的概念,除了社会信任,认识论信任也是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另外,新的有关社会信任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是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可以划分为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和对企业组织的信任,这两类社会信任的支撑基础并不相同,因此,很可能它们对公众接受意愿的影响路径并不完全相同。本文提出的因果模型充分考虑到了上面的这些因素,利用问卷调查数据(N=1091),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方法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第一,认识论信任是影响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重要的因素,进而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意愿产生间接影响。第二,不同类型的社会信任对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的影响不同。第三,与以前普遍研究相反,大众对企业组织的社会信任对其感知利益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同时大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对其风险感知也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制定转基因食品公共政策具有参考意义,根据结论提出:一是加强转基因食品相关的科普与宣传,提高大众认识论信任;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和大众参与力度,提高大众对公共机构的社会信任;三是加强企业风险防控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组织的社会信任。
周天盟[8](2019)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贯穿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全过程,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救济。然而,现有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规范较为零散、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构建,在立法、执法与司法方面均存在较多法律问题,不利于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顺利推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要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对与转基因作物检测有关的法律规范和转基因作物检测中所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找出法律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求发挥出转基因作物检测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应有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对“转基因作物检测”、“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等相关概念从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了讨论、辨析和界定,揭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应然功能,介绍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其次,通过规范分析法梳理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立法现状,并对其运行现状进行了介绍;运用经济法学等法学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学术理论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类型化的归纳与概括,最后指出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涉及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个方面。再次,结合域外实践与经验,对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的解决进行制度化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制度化解决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运行保障制度。最后,试图通过立法与修法途径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问题加以解决。提出应将转基因作物检测相关法律法规放在生物安全法的大法律框架中进行统筹考量,并建议先修改部分相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
周燕[9](2019)在《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转基因食品在公众生活领域的大量涌现,围绕转基因食品的种种争议迅速成为公众殷切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公众对更严格、更完善的监管法律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在转基因食品监管与消费者权利保护中拥有独特优势:一是转基因食品标识是维护食品安全市场秩序及信息平衡机制的有效手段;二则转基因食品标识是消费者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得以保障的制度基础。多年来转基因食品商业发展过程中,为解决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转基因食品管理时进行了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美国与欧盟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两种模式代表,其制度立法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食品市场中转基因食品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这对转基因食品监管提出了更高的法制要求,同时我国也在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因为转基因食品的特殊性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中央立法分散和地方立法冲突的乱象,给相关监管机制的流畅运行造成障碍。从问题类型而言,转基因食品标识已经不仅是一个科学性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选择问题或者社会性问题,标识模式与标准的选择关乎着越来越多层面的利益诉求,其立法的安排必须全面考量制度运行成本和收益平衡,甚至其可操作性标准。由此,我国究竟如何进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安排,具体如何选择制度立法设计,迫切的需要我们从立法理论和制度化内容上进行探讨和解决。本论文以多种法学方法作为分析工具,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进行了论证。首先从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中最基本的法律概念,即转基因食品入手,对其进行规范的分析和解读,明确标识制度立法需要规制的对象范围。然后对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的法理基础进行探讨,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社会理论和利益衡量理论是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存在的理论根基。随之以我国、美国和欧盟为三个典型的分析样本,审视了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的困境与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近年来所出现的立法乱象,侧重以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关系的协调为研究对象。同时对美国和欧盟的相关立法特点、成功之处进行剖析,对比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原则、立法模式之间的差异,归纳差异形成背后的制约因素,总结美国和欧盟在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协调上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最后回归规范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这一现实问题,给出了具体的立法设计理念与具体的立法内容,以期为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提供参考,形成健全的法律规制体系,塑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利益。
逯凯歆[10](2019)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经传统农业时期的成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腾飞时期,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农业时期,生物技术的应用始终以自然规律为客观指导,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通过人工栽培与选择培育出更适于自然环境的作物。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依赖技术、机械以及大量的资源消耗,人类由依附、顺从自然转变为对自然的控制和驾驭,使传统自然伦理观面临解构、重构的危机。人类对自然的不断索取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为了减少人与自然的异化程度,近年来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系统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以迅猛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农作物的产出率,有效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同时还提高了作物的品质,满足了现代人的不同需求。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就因其本身的技术特性,给社会、生态、人类自身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使其从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上升到伦理问题。面对农业转基因技术产生的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困境,在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从农业转基因技术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具有建设性、有效性的解决路径,使公众更理性、更科学的的看待转基因技术,也使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向“善”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提供更加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及其带来的伦理困境成为包含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的课题。
二、正确认识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认识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的 |
0.3 研究意义 |
0.4 文献综述 |
0.4.1 关于转基因报道的研究 |
0.4.2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研究 |
0.5 研究方法 |
0.6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章 转基因报道概览 |
1.1 转基因报道的历史情况 |
1.1.1 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 |
1.1.2 研究样本的报道主题分析 |
1.2 重点报纸转基因报道情况概述 |
1.2.1 转基因报道数量排名前五的媒体报道情况概述 |
1.2.2 《人民日报》和《健康报》的报道情况概述 |
1.3 充满争议的转基因报道 |
1.3.1 转基因报道的争议性表现 |
1.3.2 转基因报道存在争议的原因 |
第2章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环境及媒介呈现 |
2.1 转基因报道的新闻生产场域 |
2.1.1 新闻生产中影响转基因报道的内部压力 |
2.1.2 新闻生产中影响转基因报道的外部压力 |
2.2 媒体报道中转基因的媒介呈现 |
2.2.1 转基因媒介形象的变迁 |
2.2.2 转基因媒介形象变迁与话语生产的联系 |
2.3 媒体报道中日渐丰富的转基因话语 |
2.3.1 话语表达趋于理性,意义生产日渐丰富 |
2.3.2 转基因话语实践具有反身性 |
2.3.3 转基因报道中公民声音弱小 |
第3章 转基因报道中的话语争夺 |
3.1 意见领袖使转基因话语争夺的复杂程度加深 |
3.1.1 意见领袖的转基因话语生产逻辑 |
3.1.2 意见领袖话语对转基因报道的影响探究 |
3.2 转基因话语生产中的意义冲突 |
3.2.1 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相互消解 |
3.2.2 话语争夺带来转基因理性思考 |
第4章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分析 |
4.1 转基因报道语篇的文本分析 |
4.1.1 新闻标题的词语使用 |
4.1.2 报道的体裁分类 |
4.1.3 报道内容的叙事策略 |
4.2 转基因报道的话语实践分析 |
4.2.1 话语描述 |
4.2.2 预先假设 |
4.2.3 元话语 |
4.3 转基因话语生产的社会实践性 |
4.3.1 建构身份,加强群体认同 |
4.3.2 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 |
4.3.3 知识生产,提升公民素质 |
4.3.4 关注问题,敦促问题解决 |
第5章 转基因报道话语策略的优化建议 |
5.1 我国转基因报道话语存在的问题 |
5.1.1 报道中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脱节 |
5.1.2 媒体报道有失职业规范 |
5.2 未来转基因报道的优化建议 |
5.2.1 改进报道方式 |
5.2.2 从民众角度开展报道活动 |
5.2.3 保持对重大信息的敏感度 |
5.2.4 规范媒体的工作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领域存在的法律问题 |
2.1 缺乏立场明确的法律适用规范 |
2.2 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内容不规范 |
2.3 缺乏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 |
2.4 欠缺转基因农作物事后补救惩罚措施 |
3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领域立法现状的成因探讨 |
3.1 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社会认知的影响 |
3.2 法律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
3.3 经济因素 |
4 比较法视野下转基因国外法律制度规制 |
4.1 美国 |
4.2 欧盟 |
4.3 日本 |
4.4 域外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
5 我国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 |
5.1 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 |
5.2 完善转基因农作物标识制度 |
5.3 完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制度 |
5.4 完善事后补救惩罚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转基因食品 |
2.1.2 消费者信息搜寻行为 |
2.1.3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搜寻理论 |
2.2.2 动机理论 |
2.2.3 风险感知理论 |
2.2.4 涉入程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现状分析 |
3.1 全球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概况 |
3.1.1 全球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概况 |
3.1.2 我国转基因食品生产和消费概况 |
3.2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现状分析 |
3.2.1 调研样本与问卷设计情况 |
3.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3.2.3 调研地区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筛选与识别 |
4.1 方法的选择依据 |
4.2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筛选 |
4.2.1 基于扎根理论的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筛选 |
4.2.2 基于德尔菲法的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筛选 |
4.3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的关键影响因识别 |
4.3.1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步骤 |
4.3.2 数据处理与计算 |
4.3.3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5.1.1 模型构建 |
5.1.2 作用机理 |
5.1.3 研究假设 |
5.2 变量定义与测量 |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信效度分析 |
5.4.1 信度分析 |
5.4.2 效度分析 |
5.5 结构模型分析 |
5.5.1 基本拟合结果 |
5.5.2 整体拟合结果 |
5.6 研究结果分析 |
5.6.1 假设检验 |
5.6.2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2.3 消费者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研究 ——以《科技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五、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风险漩涡中的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 |
第一节 争议性科技话题成为一种传播风险来源 |
一、转基因食品话题热点回顾 |
二、争议性科技话题讨论带来传播风险 |
第二节 风险的反映:认知偏差与信任危机 |
一、受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知偏差 |
二、受众对主流声音的信任危机 |
第三节 应对风险的关键:提高受众的风险感知能力 |
一、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 |
二、正确引导风险认知 |
三、促进各方的风险沟通 |
第二章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框架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述 |
一、样本采集 |
二、类目建构 |
第二节 高层次分析 |
一、报道量:具有持续性的关注 |
二、报道体裁及报道篇幅:以消息通讯类和中等篇幅报道为主 |
三、报道题材:“转基因食品安全”超一半比例 |
第三节 中层次分析 |
一、消息来源:以专家学者和政府机构为主 |
二、意见呈现:多方意见占多数 |
三、报道倾向:态度积极 |
第四节 低层次分析 |
一、修辞方式:灵活运用修辞,打破科技新闻的沉闷感 |
二、科学术语的使用:不依赖于专业名词 |
第三章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特点总结 |
第一节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优点 |
一、报道具有时效性,紧跟议题演变 |
二、以科学共同体和政府为报道主体,保证科技新闻的专业与严肃 |
三、通俗化写作化深奥为平易,增强读者阅读体验 |
第二节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不足 |
一、公众话语缺失,受众诉求无法表达 |
二、主观倾向明显,报道立场不够客观公正 |
三、报道内容不够全面均衡 |
第四章 优化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的思考 |
第一节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报道的改进与优化 |
一、传播模式向民主模式转变 |
二、融入人文关怀 |
三、寻求多方合作 |
四、自我提升,强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
第二节 科技风险中大众媒体的角色与职责 |
一、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
二、作为科技政策的宣传者 |
三、作为科技风险的呈现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科技日报》报道样本明细 |
附录B 图片和表格说明 |
致谢 |
(5)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框架理论下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框架理论 |
2.1.1 框架理论概述 |
2.1.2 框架概念的界定 |
2.1.3 框架理论的应用 |
2.2 研究设计与信度检验 |
2.2.1 研究框架与假设 |
2.2.2 研究样本选择 |
2.2.3 类目建构 |
2.2.4 信度检验 |
3 《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
3.1 《科技日报》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
3.1.1 高层次报道立场视角清晰 |
3.1.2 中层次议题内容明确 |
3.1.3 低层次文体形态呈现单一 |
3.2 澎湃新闻网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
3.2.1 高层次报道立场视角多元 |
3.2.2 中层次议题内容复杂 |
3.2.3 低层次文本形态呈现较丰富 |
3.3 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框架的对比分析 |
3.3.1 《科技日报》与澎湃新闻网的相同点 |
3.3.2 《科技日报》与澎湃新闻网的不同点 |
4 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
4.1 高层次框架报道立场刻板 |
4.1.1 信息来源分布不均,视角固化 |
4.1.2 信息来源中缺少普通百姓的声音 |
4.2 中层次框架议题全面但不平衡 |
4.2.1 报道主题分布不均,角度单一 |
4.2.2 转基因食品科普率仍然较低 |
4.3 低层次框架文本形态专业性不足 |
4.3.1 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其他体裁占比很低 |
4.3.2 报道文本形式单调,报道效果局限 |
5 优化转基因食品报道的对策建议 |
5.1 践行平衡报道,全面提升报道品质 |
5.1.1 平衡报道主题 |
5.1.2 平衡消息来源 |
5.1.3 平衡报道视角 |
5.2 适当增加科学性的深度报道,增加报道可读性 |
5.2.1 加强与科学界的互动,提高科普率 |
5.2.2 完整报道,增加深度报道比重 |
5.2.3 丰富报道文本形式 |
5.3 提升编辑团队新闻专业主义和整体素养 |
5.3.1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 |
5.3.2 不断提高媒体记者素养 |
5.3.3 积极回应公众的质疑和误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基因食品安全及相关课程概述 |
2 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认知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
2.1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2 对转基因产品产业化推广现状认知度的调查结果 |
2.2.1 对已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的认知调查结果 |
2.2.2 转基因技术在动物上应用的了解度调查结果 |
2.3 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点的调查结果 |
2.4 转基因技术及相关新技术的认知 |
2.5 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及研究推广的态度分析 |
3 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 |
3.1 基于转基因食品认知现状的科普型教学改革 |
3.2 明确完善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
3.3 建设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形式 |
3.4 建设科普型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教学的考核机制 |
4 结语 |
(7)信任、风险收益感知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线路图 |
1.6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2.1 接受意愿 |
2.2 风险感知 |
2.3 收益感知 |
2.4 社会信任 |
2.5 认识论信任 |
2.6 研究假设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变量测量 |
3.2 样本数据收集 |
3.3 分析方法 |
4 分析结果 |
4.1 样本构成情况 |
4.2 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
4.3 效度与信度检验 |
4.4 模型验证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转基因生物 |
2.1.2 转基因作物 |
2.1.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
2.1.4 转基因作物检测 |
2.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重要地位 |
2.1.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风险 |
2.1.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应然功能 |
2.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 |
2.3.1 社会中间层主体理论 |
2.3.2 行政宪政主义风险规制理论 |
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规范的现状考察 |
3.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立法现状 |
3.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规范的运行现状 |
3.2.1 检测主体 |
3.2.2 检测对象与范围 |
3.2.3 检测方法与标准 |
3.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 |
3.3.1 检测主体构成垄断化,资质认证制度不健全 |
3.3.2 检测行为缺乏法律监管 |
3.3.3 主动检测执法的范围过窄、对象片面 |
3.3.4 检测方法与标准阻碍执法与司法正常运行 |
3.3.5 基因污染风险的预防和救济制度缺失 |
3.3.6 小结 |
4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的制度化解决途径 |
4.1 基本原则 |
4.1.1 弱预防原则 |
4.1.2 全程监控原则 |
4.2 基本制度 |
4.2.1 完善转基因作物检测主体制度 |
4.2.2 建立转基因作物检测多元主体参与制度 |
4.2.3 完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与标准制度 |
4.2.4 构建非转基因检测认证和检查制度 |
4.2.5 构建基因污染检测制度 |
4.3 运行保障制度 |
4.3.1 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 |
4.3.2 建立相关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 |
5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立法与修法途径 |
5.1 立法途径 |
5.2 修法途径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9)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2 转基因食品概念的规范分析 |
2.1 转基因食品的解释方法 |
2.2 转基因食品的构成性语言分析 |
2.2.1 转基因 |
2.2.2 食品 |
2.3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界定 |
2.3.1 转基因食品定义现状 |
2.3.2 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生物 |
3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的法理基础 |
3.1 消费者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
3.1.1 消费者知情权 |
3.1.2 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
3.2 风险社会理论 |
3.3 利益衡量理论 |
4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立法与适用 |
4.1 中央立法维度的立法梳理 |
4.1.1 中央立法现状 |
4.1.2 中央立法特点 |
4.2 地方立法维度的立法现状 |
4.2.1 典型地方立法 |
4.2.2 地方立法评析 |
4.3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律适用分析 |
4.3.1 司法实践基本情况梳理 |
4.3.2 法律适用评析 |
4.4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问题产生的原因 |
5 域外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立法比较与借鉴 |
5.1 美国 |
5.1.1 美国联邦层面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 |
5.1.2 美国各州层面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 |
5.1.3 联邦立法与州立法的关系与协调 |
5.2 欧盟 |
5.2.1 欧盟层面立法 |
5.2.2 各成员国立法 |
5.2.3 欧盟层面立法与成员国立法的关系及协调 |
5.3 中国与美国/欧盟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比较与借鉴 |
5.3.1 立法模式比较 |
5.3.2 立法原则比较 |
5.3.3 差异化原因分析 |
6 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的具体建议 |
6.1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中几对关系的协调 |
6.1.1 消费者权利与商业言论自由的协调 |
6.1.2 风险规制与贸易发展的协调 |
6.1.3 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协调 |
6.2 中央立法具体内容的完善 |
6.2.1 明确转基因食品标识范围 |
6.2.2 周延转基因食品标识方式 |
6.2.3 设计转基因食品标识阈值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10)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产生的伦理背景审视 |
第一节 传统农业生物技术的伦理关照 |
一、传统农业生物技术的形成 |
二、传统农业生物技术的伦理意蕴 |
第二节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伦理凸显 |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
二、发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伦理显现 |
第二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伦理认知 |
第一节 转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产特性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价值诠释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加强世界粮食保障水平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创新农业生产发展途径 |
第三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伦理困境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态伦理困境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命伦理困境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经济伦理困境 |
第三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伦理解困 |
第一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 |
一、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生产商业化 |
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研功利化 |
三、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道德责任缺失 |
第二节 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遵循的伦理原则 |
一、生态伦理原则 |
二、风险预防原则 |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三节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
一、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建构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的伦理责任机制 |
三、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的评估监测制度 |
四、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普的公众参与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正确认识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报道的话语生产研究[D]. 李曼宁. 吉林大学, 2021(02)
- [2]转基因农作物安全立法问题研究[D]. 巴翔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消费者转基因食品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郑雪梅.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争议性科技话题传播研究 ——以《科技日报》的转基因食品报道为例[D]. 林倩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转基因食品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 ——以《科技日报》和澎湃新闻网为例[D]. 任梓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6]基于大学生认知现状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相关课程科普型教学改革[J]. 石慧,张茹,贺晓云,黄昆仑,罗云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20(15)
- [7]信任、风险收益感知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意愿的影响研究[D]. 张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D]. 周天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立法研究[D]. 周燕.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D]. 逯凯歆.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