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曼霞[1](2021)在《邹文琴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民族性理念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音乐学院的邹文琴是中国着名的民族声乐教育家,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声乐艺术教育生涯中,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同时,借鉴国外的声乐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与技艺结合并重,培养出诸多声乐表演人才,为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邹文琴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呕心沥血,她在教学中不仅重视教学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相结合,还不断摸索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歌唱方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声乐教学方法。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声乐教学实践,能使邹文琴声乐教学在当下声乐教育体系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坚守的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族性理念。该文从邹文琴声乐教学所体现的民族性特征着手,从选择曲目、声乐教学方法、歌唱风格等方面展开讨论,阐述邹文琴将"歌唱的四大要素""五大共鸣腔体"运用于民族唱法及其教学之中,以达"自然的歌唱"的追求,说明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歌唱中民族性的根基作用不能忽略,为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彭丽桦[2](2020)在《音乐家舒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舒模是中国近代抗战时期的音乐家,戏剧理论家,其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服务,在音乐创作、戏曲声乐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成果。20世纪30-40年代是他歌曲创作生涯的开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鲜明的政治思想和丰富的群众性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色。抗战解放后,舒模投身于戏曲声乐研究领域,对戏曲、新歌剧、声乐方面阐释了相关的理论性研究,并发表重要意见,对我国近代戏曲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发现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艺术文化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艺术家却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舒模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音乐家舒模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阅读法、历史研究法、音乐分析法、归纳分析法、资料整理法,以历史时代发展为背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进行写作。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包含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文献综述。正文部分以以下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生平事略与人生背景。本章主要对舒模的生平历程进行概述,以他的求学过程、在抗敌演剧队的音乐活动、解放后的生活历程为主要方向,并对其在历史宏观动态发展中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环境下进行论述。第二章:舒模音乐创作及歌曲作品分析。本章是对舒模的音乐活动、歌曲创编的具体情况及音乐分析来研究其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和深层表达。第三章:舒模在近代戏曲改革语境下的理论建树。本章主要阐释舒模在抗战解放后在戏曲、新歌剧、声乐等方面做出的理论性文章和建议的分析研究。第四章: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对舒模所做艺术贡献的总结,以及在结合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公正的历史评价。

范双燕[3](2020)在《河南坠子演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河南坠子演唱艺术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河南坠子演唱特色和唱腔风格,以丰富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实践,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河南坠子形成于清道光时期,后形成东路、西路(中路)和北路三大流派。民国时期形成了女性艺人与男性艺人并存的二元化发展格局,唱腔体系逐渐成熟定型。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坠子演出以唱新说新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双轨制的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坠子在面临诸多困难的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坠子的演唱风格受到河南方言的决定性影响,其“字-声”关系应以河南方言为核心,遵循唱词的河南方言及其字调变化规律。演唱语言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突破地方局限性,可以试行语言的适应性变易,允许艺人和演员采用当地方言或普通话演唱和表演,只要演员主体仍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就可以保证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地方特色持续得到强化和突出。河南坠子的道白手法,强调“评、解、表、叙”四字,起到标识河南坠子文化身份的重要作用。河南坠子演唱还需要处理好“腔”和“韵”的关系,探索自己独特的润腔规律,要体现在音色造型、节奏造型和润腔手法等方面。文中笔者首次尝试寻找河南坠子特色润腔的旋律规律,并根据各润腔特点为其命名,如:连提腔、连滑腔、磨腔、叠韵、拖腔换韵、倒字等等。在河南坠子演唱中,共性润腔与特性润腔并存,形成了河南坠子演唱中“腔-韵”处理的二元化格局,其中的特性润腔手法担负着展现河南坠子固有艺术风格的重任,二者的有机结合强化和丰富着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河南坠子的腔词关系处理各有特色,吸收融汇各有侧重。乔派坠子的唱腔改革适应了市民阶层和社会精英的审美品位;赵铮在促进河南坠子品味提升、朝着高雅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坠子唱腔的审美风格主要表现为:雅与俗并行,庄与谐并重,巧与拙互融;审美表现为“法无定法”和“大美有根”。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转型发展,首先是演出对象的区分对待和表演风格的差异化发展,积极采用新的传播方式,找准时代价值取向和审美风尚。河南坠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建立“学校——政府——文化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办学体制,建立“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相结合的联动教学机制。

肖璇[4](2019)在《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字""腔"是歌唱的两翼。"腔"是中国音乐美的体现和音乐结构框架原则。中国声乐从宋代"腔"萌芽,经历了现代中国声乐"先字后腔"的"字正腔圆"阶段,以及"先腔后字""腔圆字正"的艺术理论实践过程;表明了声乐实践中"字腔"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多种表达和不同的侧重,它们以"字腔"关系为表象,呈现的是不同时代"人声美"观念影响下人们"歌唱行为"的变迁。"字腔谐协"既是人声艺术探索过程,又表征着中国声乐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创新能力。

秦春风[5](2019)在《基于半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现》文中提出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速,来自于不同国家当中的教育内容交流也逐渐变得频繁。而我国民族演唱以及声乐课程教育也逐渐与国际进行接轨,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如何进一步提升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则是需要众多研究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话题。因此,本文以基于半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现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更有效的促进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未来的发展和推进。

谭辕[6](2019)在《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声(bel canto)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算是舶来品。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美声在中、美各自的土壤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声乐教育领域,也诞生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本文将以中、美声乐教育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方式探索与比较两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理论架构,以期指出两者之间的瑕疵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是对两国的样本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第二章分别对中、美两国各自的热点领域进行的探析并作出评论;第三章将对两国声乐研究文献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其异同。同时从呼吸、共鸣、声区三个层面对两国发声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与评析;第四章将从中国声乐工作者的角度讨论声乐学科建设的框架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以美国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讨论这一课程对于中国声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意义。

林林[7](2018)在《学科反思与人文思考(下)——《中国声乐文献导读·总论篇》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接上期)三、声部建设与中国传统音乐观念声部建设问题是一道民族声乐发展中难以跨越的屏障。一些反对当代民族声乐这种称谓的人也经常以此为由对民族声乐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质疑。一些从事民族声乐、热爱民族声乐的人士则想法设法来健全自己的声部建设,一方面是为了驳回反对者的抨击,另一方面在他们内心深处也确实认为民

魏艳斐[8](2017)在《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之滥觞——20世纪中期中国民族声乐之发展评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回顾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民族声乐的发展。20世纪中期是万象更新、思想解放的时期,民族声乐在这样的时期肇始,并奠定和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日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框架。

邴露[9](2016)在《山东歌唱家、教育家王音旋贡献之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山东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财富,如何在新时期下对其展开传承、发展和创新已然成为了民族音乐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所关注的,便是山东艺术学院的王音旋(1936年1月-2013年10月12日)教授。王音旋作为山东省老一辈的歌唱家、教育家,不仅自己在演唱方面颇有影响,而且为山东民歌演唱人才的培养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于她的巨大贡献展开相关的研究,对于当前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尤其是山东省的民族声乐事业,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显而易见的是,开展对王音旋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巨大的空间,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去发掘的。本文分为三章针对王音旋教授的多方面贡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第一章为王音旋的艺术历程,这部分内容分三个小节展开讨论,包括王音旋的早期成长经历、中期的学习经历,以及晚期的艺术经历等;第二章是王音旋民歌演唱的艺术成就,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王音旋民族声乐演唱的思想、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分析,以及演唱曲目及录制唱片等;第三章关注王音旋声乐教学的贡献,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王音旋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民族声乐教学特点以及民族声乐教材的撰写等。通过对歌唱家、教育家王音旋教授生平及其民族声乐演唱、教育教学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进行研究,可以给励志于中国民族声乐学习的学子提供必要的启示及借鉴。笔者从为数不多的资料中,逐字逐句地探寻着这位老前辈一生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引述了一些因课题研究而必须关注的他人对白,并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更为全面和中肯的,对这位老前辈一生致力于民族声乐事业繁荣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进行必要的关注。与此同时,笔者的此项研究,旨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并为培养我国的民族声乐人才,以及相关基础性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笔者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为山东省的声乐研究及相关方面带来可参可考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王如意[10](2015)在《汤雪耕与喻宜萱的声乐思想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声乐界围绕如何发展新中国声乐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人称"土洋之争"。争论中,汤雪耕和喻宜萱的观点最为引人瞩目。汤雪耕曾在抗战时期的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分院学习过"美声"。喻宜萱早年就读上海国立音专学习"美声",后又负笈欧美。显然,汤喻二人都曾接受过西洋声乐教育,并且建国后同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20世纪五六十年代,喻宜萱一直执掌以"美

二、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邹文琴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民族性理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中国声乐民族性的简述
二、邹文琴声乐教学民族性理念之源
    (一)素养之源:丰富传统音乐的滋养与舞台实践
    (二)师承之源:继承汤雪耕的民族声乐教育事业
三、邹文琴声乐教学曲目选择的民族性
    1.学生民族、籍贯与所选曲目地域的关系分析
    2.各类曲目的调高特点(同曲异调等现象)分析
    3.学生曲目的音域特点分析
    4.学生歌剧曲目选择与歌剧公映情况分析
四、邹文琴歌唱技巧教学方法的民族性
    (一)基于民族歌曲,打造各民族学生的专属练声曲
    (二)基于民族语言,塑造学生演唱歌曲的民族风格
    (三)基于民族风格,提升学生演唱歌曲的状态
    (四)理解、关心和爱护少数民族学生,提升教学的合作和质量
五、邹文琴歌唱风格教学方式的民族性
    (一)抓住民歌旋律中的生活气息
    (二)挖掘戏曲角色的旋律特质
    (三)把控歌剧人物的旋律风格
    (四)分析创作歌曲的旋律来源以“自然歌唱”
六、邹文琴声乐教学民族性理念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的源泉
    (二)多民族文化带来了中国声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三)中西结合的声乐教学需立足于民族性特质的保持
    (四)民族性是声乐艺术文化自信的内核
结 语

(2)音乐家舒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
        2.历史研究法
        3.音乐分析法
        4.个案研究法
    (三)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1.舒模音乐成就
        2.舒模戏曲声乐艺术理论
一、生平事略与社会背景
    (一)舒模生平事略
        1.求学生涯
        2.舒模在“抗敌演剧团”的音乐活动
        3.解放初期后主要生活历程
    (二)人生背景
        1.政治、经济背景
        2.文化运动背景
二、舒模音乐创作及歌曲作品分析
    (一)歌曲创作的基本情况
        1.歌曲创作的时间
        2.歌曲创作题材与演唱形式
        3.歌曲的时代影响力
    (二)歌曲作品的音乐分析
        1.歌曲的体裁
        2.歌曲中国民歌风味和外来音乐特色
        3.同音重复与节奏特征
        4.歌曲结构与歌词之间的关系
三、舒模在近代戏曲改革语境下的理论建树
    (一)在戏曲改革下的理论研究
        1.戏曲练嗓的技巧训练
        2.怎样保护嗓子
        3.对戏曲改革问题的几点提出
    (二)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理论
        1.对“土洋”唱法争议的观点
        2.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更好地为工农兵群众服务
    (三)发展新歌剧的意见及作品评析
        1.对新歌剧发展的意见
        2.歌剧音乐的民族性
        3.歌剧《草原之歌》评析
四、历史评价与当代意义
    (一)历史评价
        1.音乐创作
        2.声乐戏曲
    (二)当代意义
        1.歌曲创作的时代意义
        2.声乐戏曲的理论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舒模歌曲作品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河南坠子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河南坠子概述
    第一节 产生源头与背景
        一、张履谦:源于道情
        二、张长弓:源于莺歌柳与道情
        三、张凌怡等:源于三弦书与道情
    第二节 发展历程
        一、融合定型期:道光至清末
        二、繁荣发展期:民国时期
        三、功能转型期:建国以后至20世纪末
        四、挑战机遇期:新世纪以来
    第三节 河南坠子的审美流变
        一、地域审美风格
        二、个人审美风格
第二章 河南坠子的“字-声”规律
    第一节 河南方言中的字调处理
        一、唱词的字调
        二、唱词的尖团音
        三、常见问题及处理
    第二节 吐字发音的普适性对接
        一、普通话的字调处理
        二、五音、四呼和三音
        三、字头、字腹与字尾
        四、演唱中的十三辙应用
        五、演唱中的其他不良现象
    第三节 道白的双轨并行
        一、河南坠子的道白技巧
        二、道白的河南方言基础
        三、说白的适应性变易
第三章 河南坠子的润腔规律
    第一节 声腔造型
        一、音色造型
        二、节奏造型
    第二节 润腔手法
        一、连提腔
        二、连滑腔
        三、磨腔
        四、叠韵
        五、拖腔换韵
        六、倒字
第四章 河南坠子唱腔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作为曲种的唱腔风格辨识
        一、唱腔风格:曲种存在之本
        二、区域发展:唱腔差异化之基
        三、跨域发展:唱腔风格之源
    第二节 基于流派的唱腔风格呈现
        一、流派的形成与区别
        二、河南坠子唱腔的地域流派
        三、河南坠子唱腔的个人流派
    第三节 河南坠子唱腔的审美表达
        一、雅与俗并行
        二、庄与谐并重
        三、巧与拙互融
第五章 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转型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与创新
        一、已有探索与经验
        二、学理思考与启示
        三、创新重心与举措
    第二节 对象与风格
        一、演出对象分化导致的受众主体迁移
        二、城镇化发展导致的文化阶层变迁
        三、国际化交流导致的受众品味提升
    第三节 创作与演艺
        一、文化发展战略与曲艺创作
        二、市场运行机制与曲艺演艺方式
        三、新媒体发展与传播方式革新
    第四节 传承与人才培养
        一、传统曲艺教育
        二、学校曲艺教育
        三、人才培养的多元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中国传统唱论中的“字腔”之路
    (一)从“声”至“腔”
    (二)“先字后腔”的美学和实践
二、美声中国化的“字腔”探索
三、现代民族声乐阶段的字腔探索
    (一)现代民族声乐初期对传统“字正腔圆”的承续
        1. 各音乐学院早期民族声乐的字腔之路
        2. 从“腔”至“声”
    (二)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时期的“腔圆字正”
        1.重新界定的“腔”概念
        2.“腔圆字正”的现代民族声乐教学和实践
结语

(5)基于半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半声演唱技巧的基本概况
    (一)半声的主要含义
    (二)半声演唱技巧的主要特点
二、民族声乐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中训练角度相对单一
    (二)对整个作品展现非常片面
三、半声技巧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民族声乐训练的进行
        1. 在歌唱者的心理表现方面
        2. 在歌唱者的生理表现上
    (二)半声技巧能够更有效的诠释民族音乐作品的灵魂

(6)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领域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一、样本信度及效度
        二、中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三、美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第一节 中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第二节 美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异同
    第一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比较
        一、声乐基础理论部分
        二、声乐教学部分
    第二节 中、美两国发声技术领域对比分析
        一、呼吸
        二、共鸣
        三、声区
        四、颤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中美两国研究文献看声乐学科与课程建设
    第一节 声乐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学科建设
        二、中国声乐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争议
    第二节 声乐课程建设——以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
        一、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概述
        二、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共性讨论
        三、美国声乐课程设置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样本文献汇总

(7)学科反思与人文思考(下)——《中国声乐文献导读·总论篇》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三、声部建设与中国传统音乐观念
四、演唱方法的科学性与民族性
五、对中国声乐三类分法的诘问
结语

(8)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之滥觞——20世纪中期中国民族声乐之发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声乐”概念的源起与界定
二、“技法概念”与“审美观念”的形成
三、“民族声乐学派”的构想与院团实践
四、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院系的建立
五、“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探索

(9)山东歌唱家、教育家王音旋贡献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王音旋艺术历程
    第一节 早期的成长经历
    第二节 中期的学习经历
    第三节 晚期的艺术经历
第二章 王音旋民歌演唱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民族声乐演唱的思想
        一、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二、以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事业为己任
    第二节 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
        一、以情带声,以字带声,声情并茂
        二、独具韵味的山东民歌风味
    第三节 演唱曲目及录制唱片
        一、《谁不说俺家乡好》
        二、《苦菜花开闪金光》
        三、《琴声悠悠唱济南》
第三章 王音旋声乐教学的贡献
    第一节 对声乐人才的培养
        一、从思想意识上引导学生热爱民族声乐
        二、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三、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四、从表演及舞台实践中展开教导
    第二节 民族声乐教学特点
    第三节 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汤雪耕与喻宜萱的声乐思想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汤雪耕的声乐思想
二、关于喻宜萱的声乐思想
三、殊途同归于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四、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邹文琴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民族性理念探究[J]. 李曼霞.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音乐家舒模研究[D]. 彭丽桦.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河南坠子演唱艺术研究[D]. 范双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4]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J]. 肖璇.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9(03)
  • [5]基于半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价值体现[J]. 秦春风. 神州印象, 2019(04)
  • [6]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D]. 谭辕.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9)
  • [7]学科反思与人文思考(下)——《中国声乐文献导读·总论篇》研究报告[J]. 林林.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8(02)
  • [8]我国当代民族声乐之滥觞——20世纪中期中国民族声乐之发展评述[J]. 魏艳斐. 中国音乐, 2017(02)
  • [9]山东歌唱家、教育家王音旋贡献之研究[D]. 邴露.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汤雪耕与喻宜萱的声乐思想及其启示[J]. 王如意. 人民音乐, 2015(06)

标签:;  ;  ;  ;  ;  

民族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