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初停[1](2021)在《方言影响歌唱的探究及解决方法 ——以大连方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有一口标准、清晰的普通话是必备技能,而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专业技能是掌握基本的歌唱艺术要求。歌唱艺术要求字正腔圆,特别是中国声乐作品对语言的要求更高。然而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方言类型丰富,且南北方言习惯差异较大。于是,便存在影响歌唱语言的问题,亦困扰着带有方言习惯的学习者。为了使歌唱时呈现的艺术效果不受方言的影响,对歌唱语言中的“方言普通话”校正训练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为了这个目的,以“大连方言”这种小范围的语言为例,通过对比大连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与误读,再结合正确歌唱语言的腔体与咬字要求,利用字词、绕口令、发声练习及作品案例在纠正大连方言对正确歌唱语言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帮助带有“大连方言”口音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修正并克服方言对歌唱的影响,从而达到正确歌唱语言的要求及艺术效果。本文主要是以歌唱语言为观测点,从歌唱语言的发音与咬字、对比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区别以及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征几个方面,阐述了大连方言对歌唱语言的误读。并通过对比大连方言与歌唱语言(普通话)的差别找出存在问题的声母、韵母、音调,从而总结出大连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问题,其重点阐述了在歌唱训练中校正大连方言的具体方法,从声母、韵母两方面逐一进行字词、绕口令、发声练习(作品实例)训练来解决问题。总体来说,影响歌唱语言的“方言”是可以克服校正的。
谢香腾[2](2021)在《藏语卫藏方言的语音合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音合成技术是信息处理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近几年来我国藏文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藏语语音合成技术的研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对藏语语音的深入研究,以及受限于资源的匮乏,目前在该研究领域少见一款达到实用效果的语音合成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处于实验阶段。因此,深入研究并尽早解决藏语语音合成的关键技术,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是目前在信息处理领域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将有助于推动西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扩大西藏特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藏族地区信息化自我发展能力、加速藏语言文字与现代化接轨的步伐。本文是以卫藏方言为主的藏语语音合成的研究,该文首先采用基于HMM模型“参数合成”的传统方法,主要剖析了目前在藏语语音合成前端文本分析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其主要包括藏语音素分析、拉丁转写、音段标注和韵律标注、藏语发音规律、藏语多音词分析、特殊符号处理、藏文自动分词、词性标注等前端语言模型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最终前端文本分析结果生成一套韵律文本,为后端声学模型提供必要信息。考虑到基于HMM模型“参数合成”的传统方法合成的语音存在不自然、音色不好、可懂度还不够好的缺点,本文最后引入了目前在业界最为流行的“端到端合成”方法,即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合成”—Tacotron模型。本文研究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Encoder-Decoder结构的藏语语音转换模型,通过借鉴主流语言语音转换的模型架构,实现输入为字符、输出为声谱图的藏语语音转换技术。最后经过实验对“端到端合成”深度学习模型的合成效果进行了相应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通过和基于HMM统计参数合成的MOS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采用Tacotron模型合成的效果优于参数合成的效果,分析其评测标准,无论是从语音的音色、自然度和可懂度,基于“端到端合成”的MOS评分结果要大于“参数合成”的评分结果(“端到端合成”得分4.73分(或4.61分)>“参数合成”得分3.96分)。另外通过对主流的“端到端合成”Tacotron模型进行详细分析可以看出,当对模型进行训练25000次后,注意力机制的对齐效果和合成语音的语谱图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对合成的语音进行整体分析,还是从合成语音的音色、自然度和可懂度三个方面分别来剖析,得到的结果都是使用Tacotron模型合成的卫藏方言语音的得分要高于基于统计参数合成语音的得分。因此,基于“端到端”的合成方法在藏语语音合成方面具有研究及应用价值。
熊喜裕[3](2020)在《论益阳方言发声习惯影响背景下的歌唱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益阳方言所特有的发声习惯对地方花鼓戏及山歌的演唱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凸显在情感韵味方面。但其对声乐专业学习者的吐字归韵及发声位置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气息浅飘、共鸣不够、咬字吐字慵懒无力、归音归韵不够等问题。采用塑造歌唱通道和系列正音训练的组合解决方案,在实现气息下沉、固定规范的发声部位、充分打开身体共鸣腔、获得字正腔圆、饱满圆润的声音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对歌曲情感韵味的表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海霞[4](2019)在《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文中提出满族民歌是东北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郁的民族乡韵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内容涵盖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及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词质朴,具有满族独特音律、情感真挚,深深扎根于满族人民的生活,伴随满族人民生活的音乐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记忆了满族民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心声。本论文通过对满族民歌历时与共时发展空间的回顾,以文献记载、文化遗存的谱系资料为研究基础,以民间留存的传统民歌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的满族民歌和文化融合发展为新的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为研究视角,通过个案分析和实践案例比较论证,对满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态形成依据、唱词音韵规律、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传承意义进行研究。论文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研究现状与问题、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研究意义与创新、研究目的与方法之处作了阐述。第一章,通过对满族民歌的历史梳理,从“满族民歌历史文化”视角,阐述了历史遗存的满族民歌与自然和人文生态中满族民歌间的依存关系。并历时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满族民歌文化发展历程,论述了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态演唱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章,以当下留存的不同类型的满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民歌案例论证,阐述了满族民歌在演唱内容、音调结构及不同演唱风格方面的特征,诠释了满族民歌题材之一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和存在价值。第三章,从语言学语境探讨了满语民歌语言演唱艺术和方言音韵特点。通过实践案例比较分析,阐述了区域其他民族民歌与满族民歌唱词韵律演唱个性特征,并对满语、满汉双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个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四章,从文化超越视角,阐述了原生形态满族民歌创新、融合发展后的呈现形式,论证了创新后的满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从“和而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了同一语族同一类型民歌演唱风格特点、同一地域同一类型不同族源的民歌演唱个性。论述了如何借鉴、融合现代多元音声技法超越原生民歌演唱方式的当代呈现,并以实践表演例证形式阐述了服饰、舞蹈、乐器等综合艺术对满族民歌艺术呈现的辅助作用。第五章,阐述了多元文化形态下,满汉文化融合对满族民歌传承与实施路径的影响,分析多样化语境下满族民歌传承形式、演唱形式、传承视域是如何适应当代社会时代发展方向,适应当下人们审美认知观念。
聂洪超[5](2019)在《昌黎民歌语音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昌黎地处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依山靠海,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祖籍地,1983年5月划归秦皇岛管辖是秦皇岛市的文化大县。199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歌之乡”,2008年5月昌黎民歌被收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9年1月9日,昌黎县凭借地秧歌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本文宏观的介绍了昌黎民歌形成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条件,分析昌黎民歌的语言内容、音乐形式,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昌黎民歌语言的声调特点、语调特点、以及个别音变,因此而形成的昌黎民歌独具魅力的地域性特色。本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所用的研究方法。笔者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田野采风,搜集第一首资料。走进昌黎,采访昌黎民歌的老艺人、传承人、传唱人,与他们探讨昌黎民歌的形成渊源、风格特点。第二章昌黎方言存在的特定时空环境。本章从历史视角对昌黎方言的衍变进行了宏观的分析。昌黎方言为昌黎民歌的显性载体,反之,昌黎民歌又为昌黎方言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正是在共同的地理条件、历史成因、人文背景下衍变发展的,昌黎民歌又随着生产生活的变迁而生成多种唱词内容、多种音乐体裁的具有独特地域风格(方言特色)的艺术形式。本章也为接下来的研究做了基础性铺垫。本文的第三章为昌黎民歌的声调特征分析。介绍了昌黎语言的声调在昌黎民歌旋律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引用大量谱例分析昌黎民歌旋律走向和最常见的音组形成与昌黎语言声调的内在联系。第四章为昌黎民歌的语调特征分析。从语调的一般特征和语调具备的旋律性特征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运用谱例分析语调旋律性特征的高低、快慢、连断与昌黎民歌情绪、情感变化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第五章为昌黎民歌的唱腔特征分析。本章引用谱例分析昌黎民歌主要的润腔特点及表现技巧。第六章为昌黎民歌的音变特点分析。本章分析昌黎民歌语言中最常见的单字衬词“啊”、“了”字的音变规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昌黎民歌唱词中特殊字词的发音及意义。第七章为昌黎民歌的发展与思考。分析了昌黎民歌的生存现状以及保护和推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点拙见。昌黎民歌承载着世代生活在着这一地区人民的喜怒哀愁,记录了昌黎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是生活在这里人们精神世界的“活化石”,是传统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昌黎民歌融集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是音乐学者和社会学学者研究的重要历史素材。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昌黎民歌消失了其生存的条件。作为祖辈生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希望通过对孕育昌黎民歌之精髓的语音特征分析,能使后辈们主动延续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昌黎民歌其语言中所蕴藏的具有无限“意味”的个性特征,从而强化“昌黎元素”的符号魅力,使传统“意味”符合后现代的审美理念,让这种具有恒定魅力的符号精神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保护。
杨琪[6](2019)在《桂西南方言在声乐教学中负迁移的对策探究》文中认为广西桂西南地区是指南宁以西如崇左、百色等市县为主至越南边境的区域,是壮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该地区声乐演唱和学习者受这种区域性母语先入为主的作用影响,导致方言对学习正确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咬字发音,特别是融入歌曲后的咬字发音起到了极强的干扰和阻碍作用,从桂西南方言和声乐教学的关系、歌唱中的方言和普通话对比教学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尝试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对策。
吴祎[7](2018)在《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与方言演唱的把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赣南客家山歌是中国汉族民歌的分支,是用具有当地特色的赣南客家方言进行演绎的一种地方民间曲种。它蕴含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它是客家先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即兴创造,以自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传唱的口头文学,是客家人提炼出来的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客家人丰富的生活内容,真挚的情感世界,其曲调悠扬,流传至今。本文以赣南客家山歌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把赣南客家山歌的语言、音乐形态及演唱特征展现出来,并希望通过对其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阐述,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赣南客家山歌进行基本概述,其中包括客家民系的由来、客家山歌的形成发展及方言的形成发展,并强调方言与客家山歌的关系,为音乐要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本体分析,即从山歌的语言、音乐形态、演唱特征三个维度进行全面阐释,并结合方言对音乐形态的影响得出了规律性结论;第三章是赣南客家山歌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先对赣南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传统的传承方式进行概述,并针对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希望能为赣南客家山歌今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孙丽娟[8](2015)在《内蒙古西部民歌的语音色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现代发音语音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传统声韵学的分析方法,从方言的形态解析入手,针对地方歌唱风格形成中,内蒙古西部方言这一特定的语言"特化"系统在歌唱的行腔与运声中所呈现出的特殊语音音响色彩,进行一一对应性分析阐释。
陈浩[9](2014)在《美声教学中的发声机制与语音的分析初探 ——以白萌教授教学为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方言语音与声乐发声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述它们的的同源性,它们之间互相的影响,从而在根本上论证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同源性上入手探讨声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分别从起源、发音的生理基础、心理过程等方面探讨声乐和语言语音的关系;然后通过课堂实例教学介绍并分析方言语音在声乐发声机制中的各种影响,分别从元音和辅音入手,逐个分析发音的方法和容易产生的错误,然后从实际出发将平时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方言语音的错误进行列举和正音方法的介绍,以期能给读者和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方法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相近状况;
谢亚玲[10](2014)在《地方方言对中国歌曲演唱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以湘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语言的升华,歌唱语言在声乐演唱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证明,如果带有乡音的演唱者在表现音乐方面发音不准或养成错误的习惯,将使词曲作者的情感内容与演唱者的心声无法正确传达给听众。湘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它在结构系统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湘(湖南)使用地方方言来歌唱花鼓戏、常德丝弦等此类声乐作品时会突显其优势,但当演唱艺术类作品以及大众声乐歌曲时,就会呈现出很大的缺陷,使得歌曲本身的意思与我们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随之变味,无法准确传达歌曲内涵给听众,对运用标准汉语演唱的声乐学习和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有很大的负作用。湘语发音习惯对中国歌曲演唱的影响,这个问题长久苦恼着在湘发展声乐演唱事业的教师们。此论文以湘语为例,通过对湘地域方言的探究,湘语与普通话在音调归韵上的比较,以及声乐演唱中的语言规则体现出湘语对歌唱的影响,且提出运用标准普通话进行声乐教学中的正音和发声肌能的训练;在声乐语言学、声乐艺术美学的角度上,运用声母发声中齿、唇、牙、舌、喉五个发声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而形成新的发声规则;以标准汉语的归韵收音规则为原理支柱,针对湘语演唱者的归韵收音问题,阐述了直侯、敛唇、抵腭、穿鼻、展铺五种归韵收音的训练方法等,并运用规范科学的发声与歌唱方法,本文拟结合湘语负迁移理论分析湘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帮助湘籍歌唱者及学生克服“湘语”对声乐学习的干扰,能准确标准地传递歌曲的情感内容,以及准确把握咬字、吐字的规则,最终达到正确表达音乐内容的目的以及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使得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从而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方言影响歌唱的探究及解决方法 ——以大连方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歌唱语言的概述 |
第一节 歌唱语言的发音与咬字 |
一、字头 |
二、字腹 |
三、字尾 |
第二节 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区别 |
一、语调与音区方面 |
二、声母与韵母的咬字方面 |
三、气息运用方面 |
四、共鸣腔体与位置方面 |
第三节 歌唱语言的艺术特征 |
一、准确性 |
二、音乐性 |
三、形象性 |
第二章 大连方言对歌唱语言的误读 |
第一节 大连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
一、声母方面 |
二、韵母方面 |
三、音调方面 |
第二节 大连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问题 |
一、大连方言对歌曲词意表达的影响 |
二、大连方言对咬字腔体方面的影响 |
三、大连方言对演唱音准的影响 |
第三章 校正大连方言影响歌唱语言的方法 |
第一节 歌唱语言的习惯建立 |
一、汉语普通话发音训练 |
二、修正大连方言中错读的声母与韵母 |
第二节 以声乐作品为例 |
一、声母 |
二、韵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藏语卫藏方言的语音合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语音合成研究现状 |
1.3 关于藏语语音合成的概述 |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藏语语料库设计 |
2.1 语料库的定义 |
2.2 文本语料设计 |
2.3 语音语料设计 |
第三章 基于HMM的藏语语音合成研究 |
3.1 HMM简介 |
3.2 藏语前端语言模型研究 |
3.2.1 藏语语音特征描述 |
3.2.2 前端文本标注 |
3.2.3 藏文拉丁转写 |
3.3 藏语后端声学模型研究 |
3.3.1 韵律标注 |
3.3.2 语音声码器技术 |
3.3.3 基于决策树的上下文属性和问题集设计 |
3.4 语音合成实验评测 |
3.4.1 MOS评价标准 |
3.4.2 评测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端到端的藏语语音合成技术研究 |
4.1 相关概述 |
4.2 Seq2Seq(序列到序列)原理 |
4.3 “端到端合成”模型架构 |
4.3.1 encoder模块 |
4.3.2 decoder模块 |
4.3.3 post-processing模块 |
4.4 模型参数 |
4.4.1 实验数据的预处理 |
4.4.2 客观评价 |
4.4.3 主观评价 |
4.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论益阳方言发声习惯影响背景下的歌唱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益阳方言习惯与歌唱通道的形成 |
(一)益阳方言发声位置的特点 |
(二)益阳方言发声位置对歌唱通道形成的影响 |
(三)歌唱通道的塑造与歌唱表现 |
二、益阳方言习惯与歌唱的吐字归韵 |
(一)益阳方言吐字归韵的特点 |
(二)益阳方言吐字归韵对歌唱的影响 |
(三)吐字归韵的训练与歌唱表现 |
三、益阳方言习惯与歌唱的情感韵味 |
(一)益阳方言习惯与歌唱的情感表现 |
(二)益阳方言习惯与歌唱的韵味表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五、研究目的与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东北满族民歌回望 |
第一节 满族民歌历史追溯 |
一、文献记载中的满族民歌 |
二、文化遗存中的满族民歌 |
三、满族民歌当代演唱现状 |
第二节 满族民歌的人文生态渊源 |
一、自然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
二、文化生态中的满族民歌 |
三、族源地域中的满族民歌 |
第三节 民族精神信仰与族群文化认同 |
一、满族民歌与民族精神信仰传递 |
二、族群文化认同与民歌活态发展 |
第二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形态特征研究 |
第一节 满族民歌演唱类型 |
一、体裁类型 |
二、题材类型 |
第二节 满族民歌演唱特征 |
一、传统民歌的本真演唱 |
二、质朴各异的音调结构 |
三、音韵交融的文字唱词 |
四、和合共生的润腔技巧 |
五、情感色彩浓郁的衬词 |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反本修古 |
一、满族仪式“古歌”演唱之说 |
二、满族仪式“古歌”音韵交融 |
第三章 东北满族民歌满语演唱研究 |
第一节 满语民歌语音演唱特点 |
一、满语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
二、满语元音歌唱音位特点 |
三、满语辅音歌唱音位特点 |
四、满语言语音重音节特点 |
五、满蒙歌唱语音音位比较 |
第二节 满族民歌与东北方言的音韵关系 |
一、东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
二、东北方言在演唱中运用 |
第三节 满语语言在演唱中的运用 |
一、唱词韵式特点 |
二、唱词韵律个性 |
三、语言演唱特色 |
第四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的当代呈现 |
第一节 追求变化与机缘 |
一、机缘与灵感的碰撞 |
二、远古与现代的链接 |
第二节 和而不同的演唱技法 |
一、多样性演唱技法借鉴 |
二、中西演唱技法的借鉴 |
第三节 满族民歌演唱的表现形式 |
一、多元文化形式的演唱表现 |
二、融合与发展中的演唱表现 |
三、借鉴与超越中的演唱表现 |
第四节 美美与共的艺术展示 |
一、满族服饰在演唱中的艺术展示 |
二、满族舞蹈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
三、伴奏乐器在演唱艺术中的展示 |
第五章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的当代传承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形式下满族民歌传承路径 |
一、社会传承的多样性 |
二、家族亲缘传承的稳定性 |
三、师徒传承的普遍性 |
四、族群文化记忆传承 |
第二节 多样化形式下东北满族演唱传承 |
一、独唱传承形式的永恒 |
二、一领众和的自由传唱 |
三、对唱传承的情感交流 |
四、重唱传承的艺术魅力 |
五、合唱传承的艺术超越 |
六、民歌传唱的活化石 |
第三节 东北满族民歌演唱传承的新视域 |
一、学校教育传承 |
二、激活民俗传承 |
三、传统歌唱延续 |
四、媒体化新视界 |
五、旅游文化新景观 |
结论 |
一、研究之结论 |
二、传承之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东北三省满族分布图 |
附录二 田野调查与归类 |
附录三 图目录 |
附录四 图表目录 |
附录五 谱例目录 |
附录六 新媒体网络传播的满族民歌 |
附录七 满族民歌《摇篮曲》演唱音乐结构分析 |
附录八 全国各中小学满语教学情况调查汇总表 |
附录九 2018 年全国各地举办满族颁金节的地域汇总 |
附录十 满文字头歌 |
在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含项目)情况 |
后记 |
附图 |
(5)昌黎民歌语音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昌黎方言存在的特定时空环境 |
2.1 昌黎地理、历史条件概述 |
2.2 历史背景视角下的昌黎方言 |
2.2.1 少数民族语言与昌黎方言 |
2.2.2 明代移民与昌黎方言 |
2.3 昌黎方言的表现形式——昌黎民歌 |
2.3.1 昌黎民歌的发展历程 |
2.3.2 昌黎民歌的类别 |
2.4 小结 |
第3章 昌黎民歌的声调特征 |
3.1 昌黎方言的声调特征 |
3.2 声调与旋律 |
3.3 声调与润腔 |
3.4 小结 |
第4章 昌黎民歌的语调特征 |
4.1 昌黎民歌语调的一般特征 |
4.1.1 表情特征 |
4.1.2 个性特征 |
4.2 昌黎民歌语调的旋律性特征 |
4.2.1 语调的原样性 |
4.2.2 语调的可塑性 |
4.3 小结 |
第5章 昌黎民歌的唱腔特征 |
5.1 润腔 |
5.1.1 卷舌音 |
5.1.2 嘟噜音 |
5.1.3 呼噜音 |
5.1.4 颤喉音 |
5.1.5 喉腔、鼻腔控制音 |
5.1.6 滑音 |
5.1.7 重尾音 |
5.2 衬腔 |
5.2.1 衬词 |
5.2.2 旋律特征 |
5.2.3 作用 |
5.3 声腔 |
5.3.1 哭腔 |
5.3.2 断腔 |
5.3.3 喊腔 |
5.4 小结 |
第6章 昌黎民歌的音变特征 |
6.1 语气助词“啊”字的音变 |
6.2 时态助词“了”的音变 |
6.2.1 音变“?”字 |
6.2.2 音变“?”字 |
6.3 昌黎民歌中的特殊词 |
6.4 小结 |
第7章 昌黎民歌的发展与思考 |
7.1 昌黎民歌的生存现状 |
7.1.1 自身生存条件不容乐观 |
7.1.2 现代娱乐冲击其受众群体锐减 |
7.2 昌黎民歌的传承与展望 |
7.2.1 保护地方方言保持民歌的活力 |
7.2.2 保护和传承昌黎民歌的几点思考 |
7.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桂西南方言在声乐教学中负迁移的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桂西南方言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
二、桂西南方言在声乐教学中负迁移的对策 |
(一) 对学生方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
(二) 按照籍贯、民族和生源地建立课下互助学习小组 |
(三) 分析歌曲学习中方言与普通话声韵母的差异 |
1.歌唱咬字中声母进行对比分析讲解 |
(1) 送气音 (p、t、k、c、ch、q) 和不送气音 (b、d、g、z、zh、j) 对比 |
(2) 平舌音 (z、c、s) 与翘舌音 (zh、ch、sh、r) 对比 |
(3) 边音 (l) 和鼻音 (n) 、唇齿音 (f) 和舌根音 (h、k) 的对比 |
2.歌唱咬字中韵母进行对比分析讲解 |
(四) 发挥朗诵训练在歌唱学习中的作用 |
(7)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与方言演唱的把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赣南客家山歌的基本概述 |
1.1 客家民系的由来 |
1.2 赣南客家方言的形成与演化 |
1.3 赣南客家山歌的形成与划分 |
1.3.1 赣南客家山歌的形成 |
1.3.2 赣南客家山歌的划分 |
1.4 赣南客家方言与赣南客家山歌的关系 |
1.4.1 客家方言对赣南客家山歌音韵的影响 |
1.4.2 客家方言对赣南客家山歌节奏的影响 |
1.4.3 方言在民歌中的重要地位 |
2 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
2.1 赣南客家山歌的语言特征 |
2.1.1 语音特点 |
2.1.2 歌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
2.1.3 歌词的韵辙特点 |
2.2 赣南客家山歌的音乐语言要素 |
2.2.1 调式音阶 |
2.2.2 句式结构与节拍节奏 |
2.3 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分析 |
2.3.1 常用发声方法 |
2.3.2 唱腔主要特点及运用 |
2.3.3 主要演唱形式 |
3 赣南客家山歌在民族声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
3.1 赣南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意义 |
3.2 赣南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与传承现状 |
3.2.1 传统传承方式 |
3.2.2 当代传承现状 |
3.3 针对赣南客家山歌传承的创新运用 |
3.3.1 唱法的推陈出新 |
3.3.2 当代声乐作品创作中运用山歌元素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内蒙古西部民歌的语音色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母特点及音响色彩 |
(一) 内蒙古西部方言声母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
(二) [v]:普通话中没有这个音 |
(三) [ ]是舌根鼻音, 普通话中只作后鼻辅音韵尾, 内蒙古西部方言中还作为声母字头来用 |
二、 韵母特点及音响色彩 |
(一) 内蒙古西部区方言中保留大量入声字 |
(二) 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没有o韵 |
(三) 舌尖鼻音与舌根鼻音不分, 通俗说就是前后鼻音不分 |
三、歌唱语音位置 |
(9)美声教学中的发声机制与语音的分析初探 ——以白萌教授教学为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声乐歌唱的发声与语言语音的关系 |
第一节 歌唱的产生 |
第二节 声乐歌唱与语言语音之间关系的分析 |
第二章 美声歌唱的语音分析 |
第一节 美声歌唱的介绍 |
第二节 美声歌唱的语音性分析 |
第三章 简要分析汉语普通话及列举某些影响歌唱的方言语音 |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分析 |
第二节 列举对歌唱有影响的方言语音 |
第四章 从白萌教授教学中看语言语音的应用 |
第一节 外国文字发音与中国文字发音的区别与共性 |
第二节 美声教学中针对元音的练习研究 |
第三节 美声歌唱教学中针对易错辅音的练习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地方方言对中国歌曲演唱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以湘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内容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歌唱语言与方言 |
第一节 歌唱语言 |
一、歌唱语言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
二、歌唱语言具有音乐性与文学性 |
三、生活语言的规范是歌唱语言表达的前提 |
第二节 普通话与方言 |
一、普通话 |
二、方言 |
三、方言与歌唱语言的关系 |
第三章 湘语影响歌唱的原因探析 |
第一节 湘语的概述 |
一、湘语的概括 |
二、湘语的形成 |
三、湘语的特点 |
第二节 湘语语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比 |
一、湘语语言中声母的发音 |
二、湘语语言韵母的归韵 |
三、湘语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在声调上的对比 |
第三节 湘语发音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
一、湘语对歌唱生理肌能的影响 |
二、湘语歌唱对准确吐字咬字归韵的影响 |
四、湘语发音对歌唱韵意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湘语发音习惯影响歌唱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普通话语音语调的正音训练 |
第二节 发声肌能的训练与方法 |
一、舌头的训练法 |
二、大开口训练法 |
三、上腭升降训练法 |
第三节 歌唱中字头、字腹、字尾的训练 |
一、“五音”的正音训练法 |
二、歌唱中字腹的正音训练法 |
三、字尾的正音训练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论方言在歌唱语音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方言影响歌唱的探究及解决方法 ——以大连方言为例[D]. 初停.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2]藏语卫藏方言的语音合成技术研究[D]. 谢香腾. 西藏大学, 2021(12)
- [3]论益阳方言发声习惯影响背景下的歌唱表现[D]. 熊喜裕.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4)
- [4]东北满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 王海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昌黎民歌语音特征研究[D]. 聂洪超. 西南大学, 2019(06)
- [6]桂西南方言在声乐教学中负迁移的对策探究[J]. 杨琪. 高教论坛, 2019(04)
- [7]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与方言演唱的把握研究[D]. 吴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8]内蒙古西部民歌的语音色彩分析[J]. 孙丽娟. 北方音乐, 2015(23)
- [9]美声教学中的发声机制与语音的分析初探 ——以白萌教授教学为实例[D]. 陈浩. 西安音乐学院, 2014(09)
- [10]地方方言对中国歌曲演唱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以湘语为例[D]. 谢亚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