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压机油箱换热器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唐富新[1](2021)在《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再利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节能减排工作逐渐引起重视。空气压缩机作为气动系统的动力元件,在运行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但工程设计人员和相关企业人员并未考虑将此部分热量进行回收利用,而是将此部分热量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能源的白白浪费。本文以空压机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空压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源浪费严重、能源回收率低、余热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主要采用在原有冷却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套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方法,将空压机系统运行过程中释放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本文主要对余热回收系统、余热利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大系统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主要采用换热器将空压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通过比较常用的换热设备的优缺点和根据系统的设计要求最终决定采用板式换热器作为余热回收设备进行余热回收。(2)空压机余热利用系统是将余热回收系统回收到的热量加以利用。余热利用系统采用的是主水箱和副水箱中的冷却水吸收高温油中的热量。为了使高温油中的热量最大程度的转移的冷却水中以供员工洗浴需求。现对板式换热器的关键参数进行理论计算,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结合ANSYS仿真软件对板式换热器供水管径以及板式换热器入口处冷却水的供水流速进行仿真分析,从而确定最佳的供水管径和供水流速。(3)针对矿厂员工数量比较多,作息时间不同步,用水情况复杂等情况。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供水系统采用恒压供水控制技术,主要保证供水过程中系统管网压力的稳定,满足员工的不同用水需求。并结合仿真软件MATLAB对不同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得出模糊PID较常规PID控制效果更加优越。(4)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的余热回收效率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所选板式换热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经过换热之后的冷却水温度可以满足洗浴要求,且空压机的回油温度被严格控制在喷油温度范围内,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该论文有图43幅,表22个,参考文献72篇。
皮煜鑫[2](2019)在《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系统工艺运行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的技术有很多,本文重点研究了热解焚烧技术在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领域的应用。文章介绍了比利时工程规模的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生产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国内扩大规模和能力的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的生产工艺,从原理、设备构造、物料守恒等方面对处理系统进行了工艺分析和理论计算,同时,研究了系统的各项安全性能,并提出了应急情况下的应急对策。在充分分析了各工艺系统安全的基础上,开展了工艺系统的生产试运行试验研究,研究试验分别对97个单系统进行了单体调试,调试成功后,继续对7套联动系统进行了水试验,再之后又开展了17套系统的模拟料液试验,通过模拟料液,可以模拟真实料液在系统中的处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反应后续真实料液的处理情况,记录了相关的试验数据。在试验结束后,结合生产运行试验情况和试验数据分析,初步掌握了有机废液/水分离系统、热解焚烧系统、燃烧尾气净化系统、尾气排放系统、冷却水系统、热解灰卸灰及转运系统等重要系统的安全性能阈值及稳定运行参数。同时,查找出了影响及制约工艺安全稳定运行的骤冷器喷淋不佳、柴油水箱虚假信号、高温气体过滤器损坏及热解炉搅拌桨卡滞等各类因素。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原理研究、理论计算,试验验证,成功的解决了影响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焚烧处理工艺系统安全稳定的各类因素。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国内工程规模的处理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工艺系统运行提供基础数据参考,可以为核行业同类核设施的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李雁翎,何铁钢,王爽[3](2019)在《2#空分塔改造试车经验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KDON-3200/8000空分设备改造,工艺流程由原来的板式切换流程改为分子筛流程,氮气产量提高,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换。在装置水冲洗、油运,管路及设备吹扫过程中、试生产中发现的一些设计及施工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及正常投运、生产运行中的改进建议。
王勇[4](2019)在《某汽配厂发泡车间空压机热能回收利用装置设计》文中指出通过对某汽配厂发泡车间的用热工艺及要求的分析,调研了现场螺杆空压机运行参数,结合车间实际用热需求,回收利用螺杆压缩机压缩空气及润滑油热能,用于烘房空气加热及富产模具加热用热水。计算了换热器相关工艺参数,设计了热能利用装置替代原电加热装置,其有效加热功率达74 kW,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邵垒[5](2018)在《飞机燃油箱耗氧型惰化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油箱易燃易爆特点严重威胁着飞机安全,必须采用有效措施以防范其发生。最新研究表明,相比于飞机上广泛应用的中空纤维膜惰化系统,基于低温催化无焰燃烧的耗氧型惰化技术具有系统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代偿损失小等优势。与中空纤维膜惰化系统不同,耗氧型惰化技术中,用于油箱的惰性气体并非单纯的富氮气体(NEA,Nitrogen-Enriched Air),而是包含CO2和N2的混合气体(MIG,Mixed Inert Gas),因此,为了实现对油箱上部空间氧浓度的控制,不仅需要掌握燃油中O2、N2和CO2等气体的溶解与逸出特性,而且需要深入分析探讨MIG与NEA惰化方式及效果之间的差异。本文以耗氧型惰化技术的装机实用化为研究背景,针对目前耗氧型惰化技术的不足,通过自行搭建实验平台,就O2、N2和CO2在燃油的溶解与逸出特性、混合惰性气体MIG对燃油洗涤和冲洗过程的影响、NEA与MIG惰化效果的比较与分析等问题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测取了国产航空燃油气体溶解与扩散系数,建立耗氧型惰化技术的理论模型,并就耗氧型惰化技术的系统设计、性能分析与惰化方案的制定开展了预先研究。本文主要工作与获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设计搭建了压力降落法实验系统,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范围内O2、N2和CO2在国产RP-3燃油中的Ostwald系数,基于所测定的数据,对ASTM D2779-92中给出的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使之能更好地反映国产燃油气体溶解特性,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修正公式可将氮气和二氧化碳Ostwald系数的计算精度分别提高10%和14%;与此同时,本文还对不同温度下O2、N2和CO2在国产RP-3燃油中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并通过对实验数据回归的方法,获得了Arrhenius方程,实现了一定温度范围内对气体在RP-3燃油中扩散系数的预测;在获得了Ostwald系数和扩散系数的基础上,本文采用Fick扩散理论有效地描述气体在燃油中的溶解与逸出规律,该研究成果可为非平衡冲洗惰化过程的理论建模提供支撑。(2)搭建了燃油洗涤惰化实验台架,对MIG和NEA洗涤惰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采用了图像处理技术捕获了洗涤气泡直径大小与分布状况;给出一种洗涤效率的定义,建立了适用于MIG气体洗涤惰化理论分析模型,提出了根据气泡Feret直径来确定洗涤效率的计算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MIG和NEA洗涤惰化时气体溶解/逸出特性及气量需求。研究结果表明:MIG洗涤时油箱气/液相中的氧浓度总是高于采用NEA气体洗涤的结果;气泡Feret直径与洗涤效率呈指数关系,当气泡尺寸越小时,洗涤效率越高,为了保持较高的洗涤效率,设计洗涤器时,建议将气泡Feret直径的目标值设定为低于0.2 mm;采用本文建立的燃油洗涤惰化模型,可准确预测MIG和NEA洗涤惰化过程的参数变化。这些研究成果可为耗氧型惰化系统设计方案优化与洗涤器等核心部件设计提供参考与依据。(3)搭建了燃油箱冲洗惰化实验台架,对MIG和NEA的冲洗惰化性能开展了实验研究,并根据Fick扩散理论,建立了适用于MIG的非平衡态冲洗惰化理论模型,对比研究与分析了NEA和MIG冲洗惰化时气体溶解/逸出特性及气量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当惰化气体中氧浓度相同时,NEA和MIG的惰化性能差异较小;若要将油箱惰化至9%氧浓度,MIG冲洗的气量需求将比NEA高出614%,且MIG中CO2浓度越高,惰性气体需求量越大;当惰性气体中CO2含量从0%增加到95%时,不同载油率下气体需求量增加约7.4%18.24%;如受到强化传质(如油箱晃动,温度变化等)的影响,NEA惰性气体需求量将微弱增加,而MIG惰性气体需求量将大幅增加。(4)基于国产燃油理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带有外界环境补气功能的耗氧型惰化系统设计方案,并就该系统方案中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针对飞行任务需求,将洗涤和冲洗的不同搭配方式应用于实际飞行过程,获取了本文所提出的耗氧型惰化系统方案的最优设计;拟定了比较原则,通过理论计算和分析,就中空纤维膜惰化系统与耗氧型惰化系统的性能优劣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带有外界环境补气功能的耗氧型惰化系统,可使得惰化过程更为可控;与中空纤维膜惰化技术相比,耗氧型惰化技术在引气量、系统热载荷和燃油代偿损失方面优势明显,且要求的惰化时间越短,该优势越显着。
长孙峰,廖嘉锋[6](2017)在《柳钢2#40000 m3/h空分设备投产初期运行故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钢2#40000 m3/h空分设备投产初期,发生了分子筛吸附器出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突然升高、空压机和氮压机油路故障。介绍故障发生时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阐述故障排除的过程及效果。
韩建军,张华[7](2016)在《二化肥仪表风压缩机不能正常备用的探讨及解决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二化肥仪表风压缩机不能正常备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今后的安全运行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闫长江[8](2015)在《空压机运行问题分析及改造》文中认为针对100 kt/a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空压机一级叶轮机壳大盖处渗油、润滑油站备用泵无法正常开启、汽轮机油破乳化值不合格、轴瓦温度及振值出现虚假信号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张悦[9](2015)在《RIKT112-4型大型离心压缩机在迁钢制氧流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大型化、多样化是国内外制氧空分设备的发展方向,与之配套的压缩机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压缩机的控制系统一般采用现场PLC控制,在喘振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出口压力控制,而制氧流程中原料压缩机——空压机,只有在空分机组启动、停止过程中处于压力控制,其它状态要求空压机处于保量运行控制;此外受技术保密、售后维护等实际问题,压缩机的PLC控制系统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点,一旦出现故障直接影响空分机组的运行,甚至打乱整个公司的生产节奏。本文以首钢迁钢2#35000Nm3/h制氧空分装置配套的曼托波AG瑞士公司生产的RIKT 112-4型大型离心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内部结构、基本组成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其PLC控制系统进行改造,通过制氧装置采用的CS3000系统实现其进出口阀门、运行参数监视、报警及喘振保护等控制。大型离心压缩机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一直是用户的追求目标,安全是一切的前提。本文还详细介绍RIKT112-4型压缩机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设备的运行操作状况、日常故障与排查,通过亲身经历的设备故障,强调了叶轮强度检验、检测的重要性,分析可倾瓦轴承运行温度高的原因,通过相关改造,解决了该问题,保证了压缩机安全、平稳运行。实践证明,通过对RIKT 112-4型大型离心压缩机实际运行工况的探索、问题的解决处理以及控制系统的改造,实现了该设备在制氧流程的稳定、经济、高效运行,并降低了产品成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更加科学的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满足我国实际发展对大型离心压缩机自主设计制造水平提高的需要,提高我国制氧流程中大型离心压缩机运用技术,奠定了技术基础。
周浩青[10](2015)在《大型压缩机仿真系统及管路振动抑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分为压气站大型压缩机仿真系统开发和往复压缩机及其管路振动抑制方法研究两部分。离心压缩机是天然气长输管线中的核心设备,其管理运行和日常维护已经占据了压气站日常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但是由于压缩机结构复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其相关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论文的第一部分旨在研究开发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压气站压缩机仿真培训系统。第一部分从压气站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以结构展示和工艺讲解为主,致力于研究一套直观形象、深入浅出的教学仿真系统。通过对压气站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掌握压气站的主要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及辅助系统,建立管网和设备模型,模拟工艺流动,并对核心设备离心压缩机组进行内部结构展示和讲解。在此基础上,对各阀门、分支管线等进行说明,使现场员工能够从基础结构原理出发,全面细致的了解压气站的实际情况。经试用,反应良好。往复压缩机由于其压力高、制造技术成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中,但其活塞的做功形式会使管路中产生激振力,使相连管路振动,常会威胁到安全生产。所以,如何抑制往复压缩机及其管路的振动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熟悉管路振动形式,理解工程实际中对振动的抑制方法,通过研究振动机理对振动抑制方法进行分析整合,并以管道减振的工程实例为主体,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程度。针对富气压缩机入口缓冲罐及其管道振动过大的问题,对机组进行现场调研并检测管系振动情况,判断振动原因,结合振动机理与模态、声学分析,提出改造方案,以较小的工程量取得了较好的减振效果。改造后试车运行,减振效果明显,且至今运行良好。
二、空压机油箱换热器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压机油箱换热器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再利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介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总体方案设计 |
2.1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设计要求 |
2.2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2.4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关键部位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
3.1 换热器的选择 |
3.2 板式换热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3 板式换热器的关键参数计算 |
3.4 余热回收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余热利用系统设计 |
4.1 空压机余热利用方案 |
4.2 余热利用系统设备选型 |
4.3 余热利用的控制要求 |
4.4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分析 |
5.1 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5.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4 空压机余热回收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5.5 恒压供水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运行分析 |
6.1 余热回收系统搭建 |
6.2 余热回收实验方案设计 |
6.3 余热回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 |
6.4 不同供水管径下换热器运行情况 |
6.5 不同供水流速下换热器运行情况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系统工艺运行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工艺系统 |
2.1 放射性有机废液来源 |
2.2 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焚烧处理工艺系统 |
2.2.1 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焚烧处理主工艺系统 |
2.2.2 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焚烧处理辅助系统 |
2.3 工艺系统处理量计算 |
2.3.1 悬浮液计算 |
2.3.2 热解反应计算 |
2.3.3 燃烧反应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安全分析及应急处置措施研究 |
3.1 放射性有机废液/水分离系统 |
3.1.1 防火防爆安全分析 |
3.1.2 防废液贮存泄漏安全分析 |
3.1.3 防废液输送泄露安全分析 |
3.1.4 废液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3.2 TBP/OK接收及悬浮液配制系统 |
3.2.1 防废液贮存泄露 |
3.2.2 防废液输送堵塞 |
3.2.3 废液泄漏事故应急处置 |
3.3 热解系统 |
3.3.1 防火防爆 |
3.3.2 防热解灰泄漏 |
3.3.3 热解炉爆炸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3.4 燃烧系统 |
3.5 辅助系统安全分析 |
3.5.1 柴油供应系统 |
3.5.2 通风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运行试验及安全措施研究 |
4.1 单体设备/单系统运行试验 |
4.1.1 电气系统 |
4.1.2 消防系统 |
4.1.3 给排水系统 |
4.1.4 通排风系统 |
4.1.5 通信系统 |
4.1.6 仪控系统 |
4.1.7 柴油贮存及供应系统 |
4.1.8 去离子水系统 |
4.1.9 化学制剂配制及分配系统 |
4.1.10 冷却水系统 |
4.1.11 压空制氮系统 |
4.1.12 设备呼排系统 |
4.1.13 悬浮液配制系统 |
4.1.14 工艺尾气排放系统 |
4.1.15 烟道气处理系统 |
4.1.16 供料、热解及过滤系统 |
4.1.17 油水分离系统 |
4.1.18 其他系统 |
4.2 系统水运行试验 |
4.2.1 TBP/OK接收系统水联动试验 |
4.2.2 悬浮液配制系统水联动试验 |
4.2.3 工艺尾气排放系统水联动试验 |
4.2.4 烟道气处理系统水联动试验 |
4.2.5 供料、热解及过滤系统水联动试验 |
4.2.6 热解气体燃烧系统水联动试验 |
4.2.7 油水分离系统水联动试验 |
4.3 系统模拟料液调试 |
4.3.1 辐射监测系统 |
4.3.2 油水分离系统 |
4.3.3 取样、悬浮液配制、热解燃烧及尾气处理系统 |
4.4 放射性有机废液热解焚烧处理系统运行试验结论 |
4.4.1 放射性有机废液/水分离系统试验结论 |
4.4.2 放射性有机废液悬浮液配置系统 |
4.4.3 热解焚烧及尾气处理系统 |
4.5 系统运行试验存在的安全问题 |
4.5.1 单系统及水试验存在的安全问题 |
4.5.2 模拟料液试验存在的安全问题 |
4.6 单系统及水试验安全措施研究 |
4.7 模拟料液试验安全措施研究 |
4.7.1 供料喷嘴安全措施研究 |
4.7.2 压空管线安全措施研究 |
4.7.3 高温气体过滤器安全措施研究 |
4.7.4 热解炉搅拌桨安全措施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2#空分塔改造试车经验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改造内容 |
2 试运准备 |
2.1 水管线冲洗 |
2.1.1 膨胀机油站水管线冲洗、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案 |
2.1.2 冷气机组水管线冲洗、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2.2 膨胀机油系统清洗 |
2.3 吹扫过程 |
3 空分塔系统试运行 |
3.1 冷气机组频繁启停 |
3.2 仪表量程显示误差 |
3.3 分子筛吸附器再生温度不达标 |
4 以后需改进的地方 |
4.1 调整水量,确保冷气机组平稳运行 |
4.2 增加管径,提高产品供出能力 |
4.3 增加吸入风量,降低风机温度 |
5 结语 |
(4)某汽配厂发泡车间空压机热能回收利用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车间用热需求及空压机热能利用方案 |
2 空压机热能利用装置设计 |
2.1 流程设计(图1) |
2.2 换热效果模拟计算 |
2.3 装置设计(图2) |
3 节能效益分析 |
(5)飞机燃油箱耗氧型惰化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飞机燃油箱防火抑爆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被动式防火抑爆措施 |
1.2.2 主动式防火抑爆措施 |
1.3 耗氧型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分析 |
1.3.2.1 表征燃油中气体溶解及逸出规律基础数据中存在问题分析 |
1.3.2.2 燃油洗涤惰化过程和计算方法中存在问题分析 |
1.3.2.3 燃油箱冲洗惰化过程和计算方法中存在问题分析 |
1.3.2.4 耗氧型惰化系统设计及惰化方案中存在问题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国产燃油中气体溶解与逸出特性研究 |
2.1 溶解和扩散系数测定方法 |
2.2 燃油中气体溶解和扩散系数测定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系统与方法 |
2.2.3 实验方法正确性验证 |
2.2.4 气体溶解系数测定与分析 |
2.2.5 气体扩散系数测定 |
2.3 燃油中溶解气体逸出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 |
2.4 小结 |
第三章 燃油洗涤惰化过程的研究 |
3.1 燃油洗涤惰化过程的实验研究 |
3.1.1 实验系统设计及主要设备 |
3.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1.3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5 燃油洗涤惰化过程的定性分析 |
3.2 燃油洗涤气泡图像处理技术 |
3.2.1 图像背景去除及降噪 |
3.2.2 图像的二值化 |
3.2.3 图像填充 |
3.2.4 气泡分割及边缘检测 |
3.2.5 洗涤气泡尺寸及分布参数 |
3.3 燃油洗涤惰化过程的理论研究 |
3.3.1 燃油洗涤惰化过程的数学建模 |
3.3.2 模型验证与分析 |
3.3.3 洗涤效率对惰化效果的影响分析 |
3.3.4 洗涤效率与气泡Feret直径关系研究 |
3.4 MIG和 NEA洗涤惰化特性比较 |
3.4.1 燃油中气体溶解和逸出特性分析 |
3.4.2 洗涤气量需求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燃油箱冲洗惰化过程的研究 |
4.1 燃油箱冲洗惰化过程的实验研究 |
4.1.1 实验系统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4.1.4 燃油箱冲洗惰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非平衡状态下燃油冲洗惰化的理论计算方法 |
4.2.1 非平衡状态下冲洗惰化过程的数学描述 |
4.2.2 初始条件和压力边界条件 |
4.2.3 网格划分及离散格式 |
4.2.4 网格独立性与时间步长 |
4.3 冲洗惰化理论的验证及对比 |
4.3.1 传统冲洗惰化理论模型 |
4.3.2 模型计算结果验证与对比 |
4.4 MIG和 NEA冲洗惰化特性比较 |
4.4.1 燃油中气体溶解和逸出特性分析 |
4.4.2 冲洗气量需求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耗氧型惰化系统设计技术研究 |
5.1 耗氧型惰化系统数学模型 |
5.1.1 系统流程设计和基本假设 |
5.1.2 惰化过程数学模型推导 |
5.1.3 模型验证 |
5.2 耗氧型惰化系统基本性能分析 |
5.2.1 燃油类型对系统性能影响 |
5.2.2 催化反应效率对系统性能影响 |
5.2.3 管路面积比对系统性能影响 |
5.2.4 风机流量对系统性能影响 |
5.2.5 目标终了氧浓度对系统性能影响 |
5.3 耗氧型惰化技术方案的研究 |
5.3.1 压力边界条件及惰化方案 |
5.3.2 惰化方案的比较 |
5.4 耗氧型惰化技术与中空纤维膜惰化技术的比较 |
5.4.1 中空纤维膜惰化系统流程 |
5.4.2 惰化系统的比较方法与结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柳钢2#40000 m3/h空分设备投产初期运行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筛吸附器工作末期出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
1.1 故障现象 |
1.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2 空压机油路故障 |
2.1 故障现象 |
2.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3 氮压机油路故障 |
3.1 故障现象 |
3.2 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4 结束语 |
(7)二化肥仪表风压缩机不能正常备用的探讨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二化肥仪表风工艺流程介绍 |
2 问题的发现 |
3 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
3.1 干燥器处理能力小,仪表风露点不合格 |
3.2 油冷器及换热器压力低,仪表风压缩机跳车 |
3.3 联系厂家及第三方修改PLC控制程序,实现远程自启动 |
3.4 二化肥仪表风压缩机厂房暖气改造、油箱增加盘管,提高油箱油温 |
3.4.1厂房暖气改造,提高厂房内环境温度 |
3.4.2油箱增加临时蒸汽盘管加热器,提高油箱油温 |
3.4.3仪表风压缩机启动开关打到“就地”或“远程”控制模式 |
3.5 联系厂家修改新干燥器PLC控制程序 |
3.6 召开协调会,统一切机过程中操作协调程序 |
3.7 隐患及低标准整改 |
4 遗留问题 |
5 结语 |
(8)空压机运行问题分析及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2. 1 一级叶轮机壳大盖处渗油 |
2. 1. 1 原因分析 |
2. 1. 2 解决措施 |
2. 2 润滑油站备用泵无法正常开启 |
2. 2. 1 原因分析 |
2. 2. 2 解决措施 |
2. 3 汽轮机油破乳化值不合格 |
2. 3. 1 原因分析 |
2. 3. 2 解决措施 |
2. 4 轴瓦温度及振值等出现虚假信号 |
2. 4. 1 原因分析 |
2. 4. 2 解决措施 |
3 结语 |
(9)RIKT112-4型大型离心压缩机在迁钢制氧流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制氧流程及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 |
1.3 国内外离心式压缩机的发展状况 |
1.4 压缩机在制氧流程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RIKT 112-4型离心式压缩机结构分析研究 |
2.1 制氧流程中RIKT 112-4型压缩机相关参数及布置形式 |
2.2 RIKT 112-4型压缩机结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氧流程中RIKT 112-4型离心式压缩机控制的实现 |
3.1 迁钢制氧工艺流程介绍 |
3.2 DCS控制系统简介 |
3.3 CENTUM CS3000系统硬件的实现 |
3.3.1 现场控制站FCS的配置 |
3.3.2 人机接口站HIS的配置 |
3.3.3 网络与通讯配置 |
3.3.4 冗余与安全配置 |
3.4 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3.5 离心压缩机进出口阀门控制的实现 |
3.6 监视、报警控制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RIKT 112-4型离心式压缩机保护与实际运行工况 |
4.1 压缩机的保护 |
4.1.1 离心压缩机的启动控制保护 |
4.1.2 离心压缩机的停机控制保护 |
4.1.3 压缩机防喘振控制保护 |
4.2 机组运行工况操作说明 |
4.2.1 启动前准备工作 |
4.2.2 启动操作工作 |
4.2.3 停机操作工作 |
4.3 压缩机常见故障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型压缩机仿真系统及管路振动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大型压缩机仿真系统开发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调研 |
2.1 压气首站概况 |
2.2 系统功能分析 |
2.3 设计规划 |
2.4 资料准备 |
第三章 系统结构及原理分析 |
3.1 概述 |
3.1.1 首站概况 |
3.1.2 工艺流程概况 |
3.1.3 设备概况 |
3.1.4 辅助设施概况 |
3.1.5 变电所概况 |
3.2 工艺系统 |
3.2.1 工艺流程演示 |
3.2.2 过滤工艺 |
3.2.3 计量工艺 |
3.2.4 压缩冷却工艺 |
3.2.5 外输及清管工艺 |
3.2.6 分输、自用气及互联互通 |
3.2.7 排污、放空系统 |
3.2.8 仪表风、冷却循环水系统 |
3.2.9 电力系统 |
3.2.10 日常巡检 |
3.3 压缩机组讲解 |
3.3.1 润滑油系统 |
3.3.2 机组循环水与仪表风 |
3.4 压缩机组拆装 |
3.5 HMI讲解 |
3.6 辅助部分 |
3.6.1 故障演示 |
3.6.2 振动标准 |
3.6.3 专家系统 |
3.6.4 考评系统 |
3.6.5 帮助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系统功能实现 |
4.1 制作准备 |
4.1.1 界面形式 |
4.1.2 方案拟定 |
4.2 结构重现 |
4.2.1 三维工厂建模 |
4.2.2 压缩机结构建模 |
4.3 优化仿真 |
4.4 音频及视频制作 |
4.5 系统架构 |
4.5.1 开发环境 |
4.5.2 模块化开发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系统测试与反馈 |
5.2 总结与展望 |
第二篇 管路振动抑制方法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往复压缩机及其管道振动分析 |
2.1 往复压缩机结构原理 |
2.2 振动形式 |
2.2.1 故障振动 |
2.2.2 冲击振动 |
2.2.3 结构共振 |
2.2.4 气柱共振 |
2.3 振动机理分析 |
2.3.1 基础理论 |
2.3.2 激发频率及不平衡力 |
2.3.3 管系振动特性 |
2.3.4 气流脉动 |
2.4 振动抑制方法的原理研究 |
2.4.1 基于结构共振的抑制方法探究 |
2.4.2 基于气流脉动的抑制方法探究 |
2.4.3 从能量的角度考虑振动抑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路振动工程实例 |
3.1 工程背景 |
3.2 振动原因分析 |
3.3 抑制方案研究 |
3.4 整改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空压机油箱换热器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再利用控制方法研究[D]. 唐富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2]放射性有机废液处理系统工艺运行安全研究[D]. 皮煜鑫. 南华大学, 2019(01)
- [3]2#空分塔改造试车经验与思考[J]. 李雁翎,何铁钢,王爽. 化工管理, 2019(24)
- [4]某汽配厂发泡车间空压机热能回收利用装置设计[J]. 王勇. 清洗世界, 2019(07)
- [5]飞机燃油箱耗氧型惰化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D]. 邵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6]柳钢2#40000 m3/h空分设备投产初期运行故障分析[J]. 长孙峰,廖嘉锋. 深冷技术, 2017(03)
- [7]二化肥仪表风压缩机不能正常备用的探讨及解决措施[J]. 韩建军,张华. 石油化工应用, 2016(08)
- [8]空压机运行问题分析及改造[J]. 闫长江. 中氮肥, 2015(06)
- [9]RIKT112-4型大型离心压缩机在迁钢制氧流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悦. 东北大学, 2015(07)
- [10]大型压缩机仿真系统及管路振动抑制方法研究[D]. 周浩青.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