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室设施种植业微机控制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樊然然[1](2020)在《温室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温室种植能够为经济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发展成为现代化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温室控制系统仍存在控制对象单一和自适应性差等问题,因此,亟需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温室控制系统实现温室种植的多样性及高效性。针对温室环境因子的多变量、时滞性和耦合性等特点,提出了多环境变量的智能控制策略,并进行了温室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和试验平台的搭建及性能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温室控制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综合温室环境因子的主要控制需求,并着重分析了温湿度主控因子的被控特性,完成了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温室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针对温室控制系统的温湿度因子进行机理分析及数学建模。基于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温湿度PID和模糊PID控制器。此外,针对温湿度强耦合及时滞特性,利用多项式数据拟合法建立了温湿度补偿关系式,并设计了温湿度模糊PID-解耦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控制系统整体仿真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传统PID、模糊PID和模糊PID-解耦控制性能。结果表明:模糊PID-解耦控制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且无超调等特点,优化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3.根据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完成了温室控制系统的硬件选型、外围电路及软件部分设计,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STM32F103Cx单片机、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CO浓度传感器及主要执行机构选型和按键模块、显示模块等外围电路设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控制系统主程序、各环境因子控制子程序及其功能需求的程序编写及调试。4.基于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搭建了小型温室控制系统的测试平台,并针对控制功能需求进行了调试。此外,在不同运行环境下,对控制系统的环境因子进行控制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内空气温度的控制精度为±0.2℃,空气湿度的控制精度为±0.2%,土壤湿度的控制精度为±3.0%,光照强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在不同时间段的测量也达到了良好的监测效果,满足了温室的设计要求。
黄云梦[2](2020)在《温室设备的状态检测及其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设施农业的典型代表,现代温室在珍贵花卉种植、反季节蔬菜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温室小环境的调控对温室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温室环境的调控与温室设备直接相关,因此温室设备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我国温室小气候调控设备的主要类型是开关设备以及无位置反馈装置的可连续调节设备,以时间为运行基准,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设备的实际位置和控制系统中识别记忆的位置不同的情况。所以有必要对温室内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防止设备错误操作出现故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利用温室内摄像头检测温室设备,采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温室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本文研究温室风机的状态检测算法。首先分析目标检测算法帧间差分法、光流法、自相关函数法的基本原理,并且对不同目标检测算法在风机状态检测的应用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检测算法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最终采用帧间差分法和自相关函数法对风机状态实时检测。这两种算法检测结果准确,实时性好,能够快速检测出风机的状态。针对温室天窗开度检测,本文研究温室天窗的状态检测算法。对目标检测算法背景差分法、Canny边缘检测算法、混合高斯模型、ViBe算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然后研究不同目标检测算法在天窗开度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检测算法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最终采用背景差分法和Canny边缘检测算法对天窗状态实时检测,实现天窗状态实时准确监测,对于天窗这类无位置反馈装置的设备,解决其精确状态比较难获取的问题。研究温室风机和天窗的状态检测算法,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目标检测算法。利用温室内摄像头的监控图像,实时检测风机停转状态和天窗开度状态,将风机和天窗的状态检测结果实时更新到温室设备检测状态数据库中。建立异常报警机制,当温室内设备风机或天窗出现异常状况以及温室环境信息异常时,向管理人员发送消息,实现温室环境和设备状态的远程预警,防止设备出现故障。本文针对温室开关设备风机和无位置反馈的连续调节设备天窗可能出现的实际位置与控制系统识别记忆位置有所偏差的问题,利用温室内摄像头检测温室设备,采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温室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设备状态检测结果,建立设备异常报警机制,设备出现异常时推送消息给管理人员。
张阿鹏[3](2020)在《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技在温室设施农业中的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现代温室控制设施不断增多,类型多样,网络化和大范围的温室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在温室控制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端口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使温室控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和人工智能水平上不断提高,业已成为现代温室控制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在论证复杂温室小气候环境特点和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本系统采用网络化的设计结构,主要包括以微控制器TM4C1230E6PM为核心的智能终端控制器,环境因子采集仪表和人机交互界面;控制器通过RS485总线,结合相关通讯协议,获取采样仪表传感器阵列信息;在嵌入LWIP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基础上完成端口通讯协议,数据监控中心通过RS485总线与各子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实现温室控制管理。人机互动界面是通过对温室环境气候的实时监测和干预,由监控中心与系统主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完成的。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采集的温室环境因子变化数据是监控中心进行调控的有力数据支撑,保证了温室作物生长处在一个最佳的生活环境。经过运行测试,该系统满足设计要求,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熊永红[4](2019)在《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构建》文中指出随着温室大棚农业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温室控制系统。虽然人们对系统相关环境参数的控制和管理具有较多研究,但实际应用中该系统无法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参数的要求,导致作物产量和质量低下,在管理上仍以人工为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提出了一款能够实时采集和远程控制温室环境的智能控制系统,并以草莓为栽培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对温室大棚环境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该控制系统三层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以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设计了实现该系统的总体方案。第一层感知层,根据草莓栽培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基于LoRa通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节点采用STM32F103RCT6微控制器,完成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数据采集以及通过控制继电器实现对执行机构的控制,汇聚节点采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完成数据的上传和下达用户的控制命令;第二层网络层,通过比较几种网络通信技术,选用LoRa通信组成无线传感网络、GPRS通信完成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和数据交换;第三层应用层,根据模糊控制原理,研究了灌溉控制策略,应用层不仅对传感器检测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然后发送给模糊控制中心作出灌溉决策,将决策信息传送给集中控制器,指导执行机构运行,而且在客户端能够直观的显示出环境参数值和控制设备状态。本设计对LoRa通信技术的组网、通信距离、丢包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LoRa发送的数据包与丢包率成正比,通信距离和成功率成反比,当通信距离在2km之内,LoRa通信满足系统要求,除此之外,对该系统的软硬件和总体功能进行了测试,能够实现无线通信、环境数据的采集和远程智能灌溉。该系统若应用于实际,相比传统的浇灌,有望节约水资源,方便农户管理。
崔宁[5](2019)在《物联网温室监测系统搭建及温室温度随机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物联网技术在多个产业领域的应用得到长足进步。在现代温室环境的智能管理中,怎样把物联网技术良好地应用到其中,对设施农业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结合物联网技术与现代温室,搭建了一个可以实时采集数据的智能化温室,通过ZigBee和GPRS的异构网络,有效地将ZigBee网络功耗低、成本低与GPRS网络传输距离远的特点相结合,使温室远程、实时监测环境的功能得到实现;以Web网站为开发平台,构建了一个可以将远程温室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处理与显示的上位机,实现温室环境自动监测、数据管理和远程查看温室实时状态等功能。温室利用覆膜材料隔离外部环境,自成空间,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小气候环境。阳光辐射、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流通状态等因素都时刻影响着温室小气候环境,其中对温室小气候环境造成深远影响的主导因子之一是温度。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之于温室能量损耗的减少,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因为温室小气候环境有着非线性、时变、强滞后等特点,一般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很难对温室小气候进行有效控制,需要确定温室温度变化的模型,才能进行有效预测,达到精准控制的目的。因此,在建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前,需对其建模。传统的控制方法都要求基于被控对象,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对于温室环境控制的实现,建立温室环境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温室气候模型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构建温室模型。一种是基于物理变化过程的机理机制建模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对输入-输出数据分析的辨识建模方法。另一方面,随机建模已经在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随机模型而非确定性模型可以获得真正的好处。首先,现实生活基本是随机的而不是确定性的,随机模型可以更符合温室温度变化的实际情况;其次,随机扰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稳定系统。然而,温室温度系统的随机模型还没有得到适当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考虑了温室温度随机建模问题,考虑到通风受到白噪声的干扰,假设扰动是独立的、均匀分布的白噪声,建立了温室温度系统的随机微分方程模型;进而,按照最大似然估计法,通过使用观察数据获得了漂移项和扩散项的未知参数;最后,通过预测和实际测量温度的数值模拟对比图,运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该随机模型的有效性。
史正元[6](2018)在《基于PLC的智能温室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精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用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温室作为作物栽培的重要手段,其研究与应用也更加地迫切。在我国现实的温室使用中,大多数是直接引进的国外设备。由于国外温室设计之初,是以国外的实际条件为依据,因此,控制系统不论从控制模型还是到执行机构,都不能很好的与我国农业生产相匹配,价格高昂、控制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此外,我国自建的传统温室大部分仍局限在简单的保温层面,自动化、现代化水平很低,难以满足当代农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智能的、低成本的、符合实际国情的温室亟待被研发设计出来。综合以上,本文结合实际的课题背景设计了基于PLC的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成套设备。首先,分析温室实际的换热平衡,建立了温室温控模型,并提出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PID校正控制。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对比了常规PID和改进算法PID整定的系统输出状况,验证了校正控制的优化效果。然后,解析温室作物的生长要素,确定温室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模式。根据温室实际生产中的要求和园艺特点,完成对温室控制系统总体结构和硬件的设计,包括控制主机、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设计、计算与选型。按照硬件与电气原理,采用STEP7 MicroWIN和WinCCV7,解决PLC编程和上位机控制界面的开发与设计的问题,实现温室控制系统的整体初步设计。再次,在FLUENT中,对温室内部空间的温度、风速和气流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指出初步设计的部分问题,对温室的设备布局和设计提出改善方案。最后,对整套设计方案进行实施与安装,完成电气器件和总体系统的调试,并对系统是否满足控制要求进行了验证。根据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部分数据,采用测量技术的方法和理论对温室控制系统工作的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正建议。
李梦茜[7](2012)在《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移动物联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文中提出现如今,我国设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农业转变的关口,人们都在积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中。近几年,物联网、3G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开始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对于这些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一些典型的应用已在诸如物流、家居等行业开始崭露头角。尽管目前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其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还比较少,即使有了一些应用,其技术也较为简单,对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也尚不明显。在吐鲁番地区,其自然气候不利于传统农业发展而有利于设施农业发展,于是经过长期发展,当地设施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几点问题。第一点,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日照时间长,现有的设施温室几乎全靠人力进行监管控制温室温度,耗费人力且易受到干扰,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第二点,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对现有温室大棚作物的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第三点,地区农技服务人员缺乏,很多时候无法有效对温室大棚种植农户进行指导,并且农业技术知识老旧,急需信息化的手段来辅助监管。由此可见,在吐鲁番地区的设施农业中应用高新技术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重要。本论文研究主要针对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应用物联网技术、3G技术等来设计一个移动物联信息系统.该系统对当地设施农业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解决上述几点问题,促进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的信息化转变,同时会开创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的新局面,并带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论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目的进行阐述,确立了论文研究的价值性,并确立了研究的重点内容;然后对设施农业物联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通过对本系统应用到的几项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以及3G技术等进行研究概述,对设计本系统奠定技术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本文移动物联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包括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的现状、问题等,针对当地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系统的设计构建进行可行性分析,进一步确立了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同时,阐述了本文系统服务以及应用对象和模式,把“人”的功能引入系统设计中,使本文设计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大系统”。第四章至第七章是本文系统主体分析部分,不仅对系统进行整体的设计与分析阐述,还分别对系统的3个子系统及其下属各个模块内容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功能、结构及具体指标等。第八章是对全文做一总结,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并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本论文的研究中,运用了分析比较法、图示法等研究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和3G技术、可服务于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的移动物联信息系统,其研究成果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能为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的信息系统具体构建实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和理论指导意义。
赵伟[8](2010)在《基于远程通信技术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如何利用远程控制系统有效的控制温室室内环境,并进行高效的作物栽培管理,是目前温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我国温室制造业的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实施有效的温室环境控制,需要把工业上比较成熟的、先进的控制手段引入到农业的生产中。针对温室环境因子控制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以ARM9处理器AT91RM9200和Linux操作系统为软硬件平台的数据采集与辅助设备控制方案,设计了一种基于MC39i无线通信模块的温室辅助设备远程控制系统。该系统首先通过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因子的采集,并根据上述参数运用服务器端软件实现对相关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合理、技术可靠,能满足温室多种辅助设备的远程控制与诊断需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系统在农业环境监控领域创新性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ARM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以其稳定、安全、可靠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但在农业领域同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嵌入式的远程监控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控制模式,实现了系统的分散控制与集中管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2)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系统采用了西门子公司的一款GPRS无线通信模块MC39i,使整个系统更加高效、实时性强,通过实现PC机与终端系统的无线通讯,从而温室的远程控制成为可能,系统具有了人机交互功能,达到“man to machine”的远程控制效果。(3)网络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基于ADSL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不受环境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能提供电力和ADSL通信线路即可安装,针对温室地域分布广,要达到温室集群管理和少人值守,安装一个能够远程传送视频图像的系统显得十分重要,该技术的集成创新对于本温室远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保证。(4)基于U盘的数据存储功能。U盘具有便携、低功耗、存储容量大等优点,新增功能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可解决因网络故障或通信阻塞引起的数据丢失等问题,而且弥补了只有在计算机和Internet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查看和浏览数据的不足。(5)控制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温室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只是达到了无线远程监测的效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无线远程“控制”的功能。本研究设计执行机构控制电路,实现了下位机由弱电到强电的控制,综合利用以上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远程控制温室辅助设备的功能,这在温室远程管理调控中有重要意义。本系统具有易于操作、运行可靠、便于扩充等特点。该系统只要稍加改造,便可实现对其它因子的测控,或通过增加其它类型的传感器可实现多点多目标因子的测控。现场测试显示,系统软硬件配合良好,运行正常,可靠性高,扩展性强,能够根据需要实现对温室环境的远程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刚[9](2009)在《PLC在连栋玻璃温室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设施农业是21世纪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温室是设施农业的典范。在现代智能温室中,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则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温室种植业的实践经验表明,提高温室的自动控制和管理水平可充分发挥温室农业的高效性。本文运用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一套能实现对连栋玻璃温室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的分布式测控系统。该系统是基于PLC的温室温度智能控制系统,采用了分布式控制理念,由下位机和上位机构成分布式控制网络。下位机采用三菱FX2N-48MR-ES/UL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现场主控制器,并利用其组网功能,组成了分布式现场控制网络。下位机的主要作用是采集并储存实时的温度参数、控制执行机构的启停和进行超限报警。上位机采用个人计算机,并由RS-485接口与下位机进行通讯,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进行人机交流。上位机的主要功能是对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显示、存储、历史数据的查询、数据报表的打印、温度超限报警以及实时显示各温室内外的实时的运行状态。本系统的主要特点:1.针对云南独特的气候特点,分析了连栋玻璃温室的温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本地气候的加温和降温方法,在满足作物需要的基础上,较传统温室实现了经济的运行。2.在现场控制中,采用了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现场控制的主控制器,充分利用了PLC的通用性、适应性强、可靠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特点,使温室的温度控制方便、可靠。3.采用分布式控制结构,可方便地实现大型连栋温室或日光温室群的集中监控和管理,且下位机之间相互独立,可靠性较高。4.采用VB6.0编制了适合温室温度监控的上位机管理软件,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方便的管理、分析,并且可以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监控方案,对温室的温度进行有效的管理。本文最后对系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俞永华[10](2007)在《设施园艺塑料温室围护结构与通风降温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塑料温室面积居世界第一,总占地面积达230万公顷。塑料温室作为实现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生产设施,其基本属性是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保护性,和生产过程对各种资源利用的集约性,为作物栽培提供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创造后天的增产潜力等。同时也为提高作物品质,进行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提供保障。本论文研究内容来自于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设施园艺实用智能化温室研究与开发(N0.02111102542)的研究课题。温室围护设施与内部调控装备是实现环境调节功能的基本保障,它在整个设施中占据绝大部分成本。因此,本文主要围绕温室围护设施的结构优化,内部配套的调控系统作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1)塑料温室薄膜承载性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通过对温室薄膜进行单轴拉伸实验,研究确定农膜材料的本构模型;针对温室薄膜在结构受力分析中的不稳定性,引入人工刚度,加强计算的收敛稳定性,并应用非线性有限元,建立温室薄膜荷载效应分析的计算模型。此外结合国内外建筑膜结构相关规范,探讨塑料温室结构承载设计的安全系数的取值问题。(2)塑料温室拱结构非线性极限承载力的分析:塑料温室拱结构的承载力对初始缺陷很敏感。研究探讨建立温室拱结构初始缺陷的模型,根据一致缺陷模态法,按最小特征值屈曲模态分布,并控制其最大值的方法确定。对极限承载力计算,考虑几何与材料双重非线性的情况,采用弧长法跟踪整个荷载—位移全过程平衡路径的方法,确定极限承载力。并以华东型连栋塑料温室为实例,作雪载工况的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承载力相吻合。(3)为研究塑料温室结构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承载特性,对普通单栋管棚温室进行结构加载试验,测定加载过程中各测点的应力应变以及位移变化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基本反映出塑料温室的结构承载经历线弹性、大位移、材料弹塑性、屈曲火稳破坏的各过程。根据这些不同阶段的结构受力特征,在计算中引入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因素,与必要的缺陷模型后,得到的各计算值与在加载各阶段测定的实验值有很好的一致性。(4)应用CFD数值风洞方法,研究了塑料温室表面的风压分布,采用realize k-ε湍流模型,在构建的数值风洞中,对全尺度三连栋的塑料温室模型,进行多工况分析。计算得到的表面风压值换算成体型系数后,与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成果作比较得出:在温室全封闭上况下,温室表面风压的总分布特征,以及在迎风面与前缘部位的数值与规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温室侧窗有不同开度的工况下,由风致内压而引起风压值的改变,其变化值与规范建议范围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温室CFD数值风洞模拟可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风压值与分布特征,为风压在规范建议值范围内进行明确取值提供依据。(5)探讨适合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设施园艺实用智能化温室的技术开发与集成。内容包括主体结构的优化方法,采用多态控制的混合式通风系统与组合降温系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CAN总线的温室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与管理软件,基于Web技术的栽培管理系统。提出基于多态原则的温室降温与通风系统,改善系统的气候适应性与运行的经济性问题。通过对混合式通风系统的温室内部温度检测,与风压条件下通风仿真,总体表明温室混合式通风系统能有效地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二、温室设施种植业微机控制管理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设施种植业微机控制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温室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温室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温室智能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温室多变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温室主要控制参数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室温湿度智能控制策略 |
3.1 温室温湿度建模 |
3.2 温湿度智能控制方案及设计原理 |
3.3 温湿度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 温湿度模糊PID解耦控制器的设计 |
3.5 温湿度智能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室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总体框架 |
4.2 单片机、主要传感器及执行机构选型 |
4.3 主要外围电路设计 |
4.4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 |
4.5 Keil u Vision5 软件编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室环境因子监测系统调试与实验 |
5.1 试验平台简介 |
5.2 单片机程序烧录 |
5.3 实物装置调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温室控制系统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温室设备的状态检测及其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温室图像检测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温室植物图像检测现状 |
1.3 温室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温室设备状态检测的图像处理 |
2.1 目标检测算法 |
2.1.1 帧间差分法 |
2.1.2 光流法 |
2.1.3 自相关函数法 |
2.1.4 背景差分法 |
2.1.5 混合高斯模型 |
2.1.6 边缘检测算法 |
2.1.7 ViBe算法 |
2.2 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设备状态检测模块设计 |
2.2.1 视频监控 |
2.2.2 设备状态检测 |
2.2.3 消息推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温室风机状态检测 |
3.1 试验温室简介 |
3.2 温室风机状态检测算法 |
3.2.1 帧间差分法 |
3.2.2 光流法 |
3.2.3 自相关函数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温室天窗状态检测 |
4.1 试验温室天窗介绍 |
4.2 温室天窗状态检测算法 |
4.2.1 背景差分法 |
4.2.2 边缘检测算法 |
4.2.3 混合高斯模型 |
4.2.4 ViBe算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温室远程监控的实现 |
5.1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1.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5.1.2 数据库总体设计 |
5.1.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5.2 远程预警技术 |
5.2.1 推送技术 |
5.2.2 远程预警的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温室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温室技术的发展 |
1.2.2 国内温室技术的发展 |
1.2.3 国内温室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2.4 温室技术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总体设计 |
2.1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功能设计 |
2.2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设计的原则 |
2.3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硬件和软件需求分析 |
2.3.1 系统硬件需求分析 |
2.3.2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2.4 系统设计思想 |
2.5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工作原理 |
2.6 温室监控系统环境概述及其参数特点 |
2.6.1 概述 |
2.6.2 温度 |
2.6.3 湿度 |
2.6.4 光照度 |
2.6.5 CO_2浓度 |
2.7 温室监控系统设计总体方案 |
2.7.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7.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硬件设计 |
3.1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1 Cortex–M系列处理器概述 |
3.1.2 Cortex–M4 内核简介 |
3.1.3 TM4C1230E6PM微处理器 |
3.1.4 TM4C1230E6PM系统电路 |
3.1.5 按键输入与状态指示灯电路 |
3.1.6 接口模块 |
3.1.7 通讯电路 |
3.1.8 电源转换模块 |
3.2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测量模块采样仪表硬件设计 |
3.2.1 传感器的选型 |
3.2.2 温度传感器 |
3.2.3 湿度传感器 |
3.2.4 CO_2浓度传感器 |
3.2.5 光强度传感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软件设计 |
4.1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主程序软件设计 |
4.2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逻辑控制软件设计 |
4.2.1 系统控制模式 |
4.3 系统通讯软件设计 |
4.3.1 智能终端系统与上位机之间的RS485 协议配置 |
4.3.2 采样仪与智能终端系统之间的RS485 协议配置 |
4.4 系统外围硬件电路的软件设计 |
4.4.1 显示模块的程序设计 |
4.4.2 键盘控制子程序设计 |
4.4.3 中断控制程序设计 |
4.5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功能测试 |
5.1 系统功能测试必要性 |
5.2 系统功能测试过程 |
5.2.1 测试平台搭建 |
5.2.2 控制器功能测试 |
5.2.3 系统采样仪表测试 |
5.2.4 人机交互界面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对温室控制系统研究 |
1.2.1 国外对温室控制系统研究 |
1.2.2 国内对温室控制系统研究 |
1.3 温室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内容及工作安排 |
2 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温室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
2.2 温室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
2.3 系统设计的相关技术 |
2.3.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3.2 LoRa通信技术的选择 |
2.3.3 GPRS通信关键技术 |
2.4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和平台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引言 |
3.2 温室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3 采集节点的硬件设计 |
3.3.1 采集节点MCU选型 |
3.3.2 采集节点LoRa通信模块 |
3.3.3 传感器采集电路 |
3.3.4 继电器控制电路 |
3.4 汇聚节点硬件设计 |
3.4.1 STM32F103ZET6 单片机 |
3.4.2 汇聚节点LoRa通信模块 |
3.4.3 GPRS通信模块电路 |
3.4.4 LCD显示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温室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 采集节点软件设计 |
4.3.1 采集节点加入网络 |
4.3.2 温室空气温湿度采集 |
4.3.3 温室土壤湿度采集 |
4.3.4 温室光照强度采集 |
4.3.5 继电器控制软件 |
4.4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
4.4.1 LoRa组网方式 |
4.4.2 LoRa通信软件设计 |
4.4.3 GPRS通信软件设计 |
4.4.4 LCD显示程序 |
4.4.5 模糊控制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策略的温室控制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温湿度、光照对作物生长影响 |
5.3 温室环境调控方法 |
5.4 模糊控制策略模型的总体构建 |
5.4.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5.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5.4.3 模糊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温室控制系统功能测试 |
6.1 引言 |
6.2 LORA通信模块测试 |
6.2.1 LoRa组网测试 |
6.2.2 通信距离和数据丢包率测试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系统软件设计实现 |
6.3.2 上位机控制界面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采集节点控制芯片原理图 |
附录B 汇聚节点控制芯片原理图 |
附录C GPRS模块电路图 |
(5)物联网温室监测系统搭建及温室温度随机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智能化温室的发展现状 |
1.1.2 温室环境模型建立的研究现状 |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搭建温室环境监测平台 |
2.1 搭建基于Web平台的温室环境监测硬件系统 |
2.1.1 温室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
2.1.2 系统硬件结构 |
2.1.3 系统设计原理 |
2.1.4 系统主要模块 |
2.1.5 系统主要功能 |
2.2 上位机Web网页监测平台的设计 |
2.2.1 监测平台的整体架构 |
2.2.2 数据库设计 |
2.2.3 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
2.2.4 监测平台界面设计 |
2.2.5 可实现的主要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3 物联网温室采集数据处理和上位机显示 |
3.1 采集系统综述 |
3.2 系统数据采集的实现 |
3.3 数据传输实现 |
3.4 Web网页客户端的实现 |
3.5 服务器端的实现 |
3.6 Web客户端页面展示 |
4 智能算法温室小气候环境温度模型建立研究 |
4.1 构建智能算法温室小气候模型 |
4.1.1 确定性模型 |
4.1.2 随机模型与参数估计 |
4.2 模拟识别与实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基于PLC的智能温室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智能温室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智能温室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智能温室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2 温室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 |
2.1 温室系统控制特性分析 |
2.2 温室环境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
2.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温室系统PID控制 |
2.3.1 温室温度系统PID控制原理 |
2.3.2 改进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2.3.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温室系统PID控制的实现 |
2.3.4 系统仿真验证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温室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硬件组成 |
3.1 温室系统控制对象分析及控制模式 |
3.1.1 温室系统控制对象分析 |
3.1.2 温室系统控制模式 |
3.2 温室系统控制策略与方法 |
3.2.1 温度控制策略和方法 |
3.2.2 湿度控制策略和方法 |
3.2.3 光照控制策略和方法 |
3.2.4 二氧化碳控制策略和方法 |
3.3 温室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4 温室系统硬件组成 |
3.4.1 PLC设计与选型 |
3.4.2 检测元件选型与设计 |
3.4.3 执行系统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温室系统软件设计 |
4.1 温室系统下位机PLC软件设计 |
4.1.1 温室系统PLC控制设计路线 |
4.1.2 温室系统下位机控制要求 |
4.1.3 温室系统下位机PLC地址 |
4.1.4 温室系统电气原理 |
4.1.5 温室执行系统PLC控制 |
4.1.6 温控系统湿帘风机PLC手动控制及其PID控制 |
4.2 温室系统上位机PC的WinCC组态设计 |
4.2.1 温室系统上位机功能要求 |
4.2.2 组态温室系统WinCC项目 |
4.2.3 组态过程画面和连接 |
4.2.4 过程值归档和创立报警 |
4.3 温室系统上位机界面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5 温室内空间CFD仿真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温室内流场的理论基础 |
5.3 温室模拟的目标和三维模型建立 |
5.4 温室空间流体域与网格分割 |
5.5 温室流场模拟的相关条件设置 |
5.6 温室流场模拟的求解计算 |
5.7 温室流场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
5.8 温室温度场和气流组织改善 |
5.9 本章小结 |
6 温室系统的安装、使用和调试 |
6.1 温室系统总体安装与调试 |
6.2 模拟量输入模块和传感器调试 |
6.3 变频器使用与调试 |
6.4 温室系统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移动物联信息系统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设施农业物联网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1.4.3 文献研究评价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核心技术研究概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与 Zigbee 技术 |
2.1.1 基本原理 |
2.1.2 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
2.1.3 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
2.2 智能控制技术 |
2.2.1 基本原理 |
2.2.2 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
2.2.3 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
2.3 3G 技术 |
2.3.1 基本原理 |
2.3.2 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
2.3.3 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分析 |
3.1 系统设计背景 |
3.1.1 发展设施农业背景 |
3.1.2 地区设施农业概况 |
3.2 系统设计必要性分析 |
3.2.1 存在的问题 |
3.2.2 可采取的改进措施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系统构建优势条件 |
3.3.2 系统构建预估效益 |
3.4 系统构建目标及原则 |
3.4.1 系统目标 |
3.4.2 系统构建原则 |
3.5 系统对象及模式分析 |
3.5.1 系统管理与服务对象 |
3.5.2 系统管理与服务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框架及功能概述 |
4.1 系统框架 |
4.2 系统组成 |
4.2.1 信息感知采集子系统 |
4.2.2 传输网络子系统 |
4.2.3 智能应用管理子系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感知采集子系统 |
5.1 温室环境综合监测感知模块 |
5.1.1 目标 |
5.1.2 主要内容 |
5.1.3 具体指标分析 |
5.2 节水灌溉监测感知模块 |
5.2.1 目标 |
5.2.2 主要内容 |
5.2.3 具体指标分析 |
5.3 总体配置架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输网络子系统 |
6.1 温室环境无线传感通信网络模块 |
6.1.1 目标 |
6.1.2 主要内容 |
6.1.3 具体指标分析 |
6.2 温室大棚外部传输网络模块 |
6.2.1 目标 |
6.2.2 主要内容 |
6.2.3 具体指标分析 |
6.3 传输网络系统构建原则及指标 |
6.3.1 构建原则 |
6.3.2 具体指标要求 |
6.3.3 总体配置架构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能应用管理子系统 |
7.1 温室大棚环境综合调控管理模块 |
7.1.1 目标 |
7.1.2 主要内容 |
7.1.3 具体指标分析 |
7.2 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控制模块 |
7.2.1 目标 |
7.2.2 主要内容 |
7.2.3 具体指标分析 |
7.3 设施作物智能管理模块 |
7.3.1 目标 |
7.3.2 主要内容 |
7.3.3 具体指标分析 |
7.4 设施作物生产过程专家远程指导模块 |
7.4.1 目标 |
7.4.2 主要内容 |
7.4.3 具体指标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基于远程通信技术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温室环境远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温室环境远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温室环境远程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温室环境控制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组织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相关技术概述 |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思想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系统设计思想 |
2.2 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
2.2.1 ARM 嵌入式系统 |
2.2.2 GPRS 无线通信技术 |
2.2.3 网络视频监控技术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系统总体模式设计 |
2.3.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的设计 |
3.1 ARM9 核心电路模块(弱电控制) |
3.1.1 ARM9 微处理器 |
3.1.2 存储器及扩展电路 |
3.1.3 电源电路 |
3.1.4 时钟电路 |
3.1.5 系统复位电路 |
3.1.6 串口通信接口电路 |
3.1.7 USB 接口电路 |
3.1.8 JTAG 接口电路 |
3.1.9 GPIO 接口电路 |
3.1.10 以太网接口电路 |
3.2 环境因子数据采集模块 |
3.3 网络视频监控模块 |
3.4 GPRS 无线通信模块 |
3.5 控制执行机构输出驱动模块(强电控制)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实现 |
4.1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2 数据远程发送的实现 |
4.3 数据本地存储的实现 |
4.4 GPRS 通信模块网络连接的实现 |
4.5 GPIO 驱动执行机构模块的实现 |
4.6 服务器端终端控制的实现 |
4.7 网络视频监控的实现 |
第五章 系统调试运行和使用效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PLC在连栋玻璃温室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云南连栋玻璃温室的温度环境及其控制 |
2.1 连栋玻璃温室的温度环境 |
2.1.1 云南省气候特点 |
2.1.2 影响温室温度的主导因子 |
2.1.3 温室内温差 |
2.1.4 连栋玻璃温室的特点 |
2.2 连栋玻璃温室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
2.2.1 温室的降温 |
2.2.2 温室的加温 |
2.2.3 温室的保温 |
2.2.4 温室内温差的调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LC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1 基于PLC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确定 |
3.1.1 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输入的确定及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
3.1.2 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输出的确定及系统执行机构的简介 |
3.2 基于PLC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1 系统的基本要求 |
3.2.2 系统的设计目标 |
3.3 基于PLC的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位机—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可编程控制器的简介 |
4.1.1 PLC的发展概述 |
4.1.2 PLC的发展前景及概述 |
4.1.3 PLC的特点 |
4.2 下位机—PLC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4.3 PLC的选型及其硬件配置 |
4.3.1 PLC的选型 |
4.3.2 扩展模块的选择 |
4.4 温度传感器的确定 |
4.4.1 温度传感器型号的确定 |
4.4.2 温度传感器的放置位置和个数的选定 |
4.5 PLC温度控制方案的设计 |
4.5.1 I/O节点的分配 |
4.5.2 程序流程图 |
4.5.3 控制系统程序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温室温度管理软件的设计 |
5.1 编程软件VB6.0的简介 |
5.2 上位机PC和下位机PLC的通讯 |
5.2.1 MSComm控件简介 |
5.2.2 三菱FX系列PLC的通讯 |
5.3 VB中通讯程序的实现 |
5.3.1 初始化程序 |
5.3.2 数据接收和发送程序 |
5.4 上位机管理软件的设计 |
5.4.1 登录界面 |
5.4.2 系统欢迎界面 |
5.4.3 实时状态界面 |
5.4.4 参数设置界面 |
5.4.5 用户管理界面 |
5.4.6 数据管理界面 |
5.4.7 曲线图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温室PLC控制系统现场控制程序 |
附录C 温室PLC控制系统现场控制I/O图 |
(10)设施园艺塑料温室围护结构与通风降温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温室的发展概况 |
1.2 温室结构的研究进展 |
1.3 温室通风降温装备的研究进展 |
1.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塑料温室膜材承载性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1 温室膜结构的基本概述 |
2.2 温室薄膜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2.3 几何非线性问题的增量解法 |
2.4 膜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5 温室膜单元的有限元模型处理 |
2.6 温室农膜的膜材试验分析 |
2.7 温室薄膜承载力计算的设计取值探讨 |
2.8 温室薄膜承载力计算的算例分析 |
2.9 温室薄膜承载力结构参数变化的影响探讨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塑料温室拱结构极限承载力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3.1 温室拱结构的基本概述 |
3.2 温室结构非线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结构弹性稳定性理论 |
3.2.2 结构的初始缺陷理论 |
3.2.3 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与平衡路径跟踪 |
3.3 有限元实现方法算例 |
3.3.1 温室的计算参数与受力模型 |
3.3.2 不同初始缺陷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性 |
3.3.3 极限承载力的分析 |
3.4 华东型连栋塑料温室结构设计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塑料温室结构承载特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栋塑料温室多工况下风压的数值模拟 |
5.1 温室风压研究概述 |
5.2 塑料温室CFD模型与数值分析 |
5.2.1 控制方程 |
5.2.2 湍流模型 |
5.2.3 物理模型 |
5.2.4 研究的工况 |
5.2.5 数值试验的边界条件 |
5.3 数据处理与模拟结果分析 |
5.3.1 数据处理方法 |
5.3.2 温室密闭工况下的分析 |
5.3.3 温室侧窗有不同开度的工况分析 |
5.3.4 温室在侧窗与顶窗同时打开下的工况分析 |
5.4 温室顶翻窗风致破坏的受力特性的仿真研究 |
5.4.1 CFD模型与分析工况 |
5.4.2 不同风向角对风压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施园艺实用智能化温室工程实践与通风降温系统的初探 |
6.1 智能化温室发展要求与基本概述 |
6.2 设施园艺实用智能化温室工程实践 |
6.2.1 主体结构及设计总结 |
6.2.2 温室控制系统与管理软件 |
6.2.3 作物栽培管理系统 |
6.3 组合降温系统 |
6.4 混合式通风系统 |
6.4.1 混合式通风系统构成及原理 |
6.4.2 混合式通风系统的实测试验与计算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成果 |
四、温室设施种植业微机控制管理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室多变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樊然然.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2]温室设备的状态检测及其在远程监控中的应用[D]. 黄云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温室监控智能终端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D]. 张阿鹏. 西京学院, 2020(04)
- [4]基于LoRa无线传感网络的温室控制系统构建[D]. 熊永红.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5]物联网温室监测系统搭建及温室温度随机模型构建研究[D]. 崔宁.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基于PLC的智能温室的设计与应用[D]. 史正元.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7]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移动物联信息系统框架设计[D]. 李梦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基于远程通信技术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赵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9]PLC在连栋玻璃温室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陈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3)
- [10]设施园艺塑料温室围护结构与通风降温系统的研究[D]. 俞永华. 浙江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