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陪伴下成长

在爱的陪伴下成长

一、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论文文献综述)

彭家军[1](2021)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记录并统计分析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预后指标、并发症情况的差异,探究应用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sTBI患者48例,其中去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组(31例)、脑池造瘘组(17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术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确保病情特征基线处于同一水平,术后随访记录ICP值、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术后6个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指标,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指标进行描述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脑池造瘘组与DC组ICP比较:(1)术前两组I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术毕ICP及术后第7日ICP均低于DC组(术毕10.41±2.24 mm Hg:14.34±1.83 mm Hg;术后第7日12.24±2.16 mm Hg:14.84±1.3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池造瘘组与DC组预后指标比较:(1)术前两组患者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周、第2周,脑池造瘘组GCS评分均值高于DC组(第1周:9.26±1.17分:8.66±1.43分;第2周:10.06±1.54分:9.31±1.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脑池造瘘组术后预后良好率(GOSE>4分)高于DC组(64.7%: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脑池造瘘组与D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脑池造瘘组术后CSF动力学并发症发生0例(0%)(脑积水0例、硬膜下积液0例、脑脊液瘘0例)低于DC组10例(32.3%)(脑积水4例、硬膜下积液5例、脑脊液瘘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池造瘘术治疗sTBI时骨瓣一期复位后ICP的下降效果仍优于DC,且处于ICP安全范围内,术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GOSE>4分)高于DC,且术后并发症率不高于DC,说明在本研究中该术式治疗sTBI患者时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韩叙[2](2020)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快速推进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乡城流动人口,其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城流动人口在城镇就业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数量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乡城流动人口群体在各个行业分布广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然而,乡城流动人口在城镇就业或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会造成乡城流动人口在城镇发展受限,而且对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理论指导,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69个城市2928个混合截面样本,引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这个核心变量,在阐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及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影响职业选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追溯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历程,揭示了建国以来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迁移的六个阶段特征。目前,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规模整体提升,人口流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人口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乡城流动人口迁移模式以举家迁移为主,更倾向于定居中小城市。(2)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乡城流动人口两种重要的资本,其共同效应在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中同时存在。论文在刻画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计算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数,并以其交互项作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表征。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水平整体偏低,从分布范围来看,虽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都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是样本群体内部差异明显。(3)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城市规模和迁移模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匹配程度越高,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至更高规模城市的可能性越高,举家迁移的可能性越高。在人力资本处于较低水平时,无论社会资本水平高低,都不会对迁移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人力资本处于较高水平时,无论社会资本水平高低,都会对迁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人力资本才能实现。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结构单一,同质性较强,单靠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不会对迁移决策带来决定性影响;当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中异质性资源增加,通过社会网络触及到的顶端资源更多,会对迁移决策带来决定性影响。由此看出,人力资本在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4)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发展型职业选择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人力资本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时,乡城流动人口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生存型职业,此时社会资本高的乡城流动人口更有机会从事生存型自雇职业,选择机会更多。在人力资本水平处于较高阶段时,乡城流动人口有机会跨越职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在人力资本处于较高阶段,社会资本在职业选择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5)运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职业选择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迁移城市规模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发展型受雇中存在中介效应,迁移模式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发展型自雇中存在中介效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迁移城市规模—职业选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迁移模式—职业选择”这一路径实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正向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迁移模式,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迁移距离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发展型自雇职业选择中具有调节效应。本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及职业选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发挥各方作用,提升乡城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从生存型职业向发展型职业的转变。积极构建次级关系网络,逐步引导乡城流动人口理性择业。完善城市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障乡城流动人口基本权益。

冯雨梦[3](2020)在《潘光旦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奠基性和终身性的意义。历史上,不同时代都会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成功家庭教育范例与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下剧烈变革的时代,家庭教育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走出急功近利的唯智育取向,基于儿童的完整生活与全面发展有所创新,为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温度有智慧的支持,是一个亟待加强研究的论题。潘光旦是我国的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优生学、民族学、遗传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的领域。潘光旦对于中国的家庭问题研究颇深,非常重视婚姻、家庭、家庭制度等问题,探讨了有关中国社会儿童与妇女的诸多问题。目前学界有关于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进行认真的解读与探究。有关潘光旦的研究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加强潘光旦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能够为改进和加强当下的家庭教育提供理论资源与实践进行参照。本文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与先决条件等几个维度出发研究潘光旦的家庭教育思想。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包括新母教思想、家庭教育之性教育、家庭教育之位育等内容;原则包括榜样的原则、距离的原则与男女差异的原则;先决条件包括母亲的自我认识、政府与担当民族大任的人的认识、父亲的在位与责任。在民族危亡、妇女解放运动以及西化东渐的背景下进一步分析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与理论创新,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潘光旦的家庭教育思想的独创性与局限性进行评析。最后,通过分析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痛点问题提炼出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与意义。潘光旦的家庭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对今天的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以及家庭环境氛围上仍旧拥有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

鲍雨晴[4](2020)在《呼和浩特地区牛粪混合垫料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试验是在呼和浩特地区,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对牛粪进行堆积发酵后,经过无害化处理,作为牛床垫料进行铺垫。与原有垫料进行对比,观察奶牛的卧床率,趴卧时间,检测垫料的环境性乳房炎和乳房表面清洁度。寻找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最适合奶牛趴卧的牛床垫料。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环境温度与不同初始含水量对牛粪自然发酵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对液体牛粪利用固液分离机进行固液分离,进行自然堆积发酵,不同含水量的固体牛粪影响发酵温度,固体牛粪含水量在50%左右最低发酵温度在12℃;含水量在65%-70%的固体牛粪,最低发酵温度为15℃。在外界平均气温低于15℃或者发酵中途降温严重,则不能完成发酵。2.冬季牛粪垫料的应用:在冬季寒冷条件下,选用牛粪混合垫料作为牛床垫料与原有垫料对比,奶牛趴卧时间,上床率有明显增加。而且产奶性能有也有所增加,在牛粪稻壳混合垫料配比试验中,牛粪与稻壳比例为7:3比例作为牛床垫料,优于其他比例。3.春夏季牛粪垫料:春季温度较低时奶牛较为喜爱牛粪混合垫料,在温度升高后,砂土垫料和牛粪砂土混合垫料更为适合。在平均温度超过10℃后,应该视情况而定及时更换合适垫料。4.在试验一中完成正常高温发酵后的牛粪进行环境性乳房炎致病菌检测大肠杆菌最高数量为22.95copy/ml,克雷伯氏菌最高为11.02copy/ml;链球菌最高为4.78copy/ml。除霜处理后的大肠杆菌21.72copy/ml;克雷伯氏菌14.31copy/ml;链球菌3.69copy/ml。在牛粪垫料铺垫后的7d检测,大肠杆菌48.92copy/ml;克雷伯氏杆菌13.17copy/ml,链球菌2.73copy/ml。环境性乳房炎检测数值正常,所以发酵牛粪可以作为牛床垫料在呼和浩特地区冬季低温条件下正常使用。5.夏季砂土组和牛粪砂土混合组进行细菌检测结果为:大肠杆菌为0,克雷伯氏菌为0,链球菌数量维持在10copy/ml以下。检测数值正常,所以夏季牛粪砂土混合垫料也可以作为牛床垫料在呼和浩特地区夏季高温期使用。

陈舒然[5](2020)在《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上调SIRT3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烟酰胺单核苷酸(NMN)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的作用效果及分子机制。方法:首先,用不同浓度梯度(10 mM、50 mM、100 mM)的D-半乳糖对HT22细胞进行衰老造模。为确定衰老细胞的最佳时间和浓度,由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绘制出细胞生长曲线,由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Senescence Associated acidic-β-Galactosidase,SA-β-Gal)检测细胞衰老程度;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表达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细胞衰老相关基因表达以评价HT22细胞衰老程度。然后,用200μM的NMN给药的方式对衰老HT22细胞模型进行挽救,同样通过MTT、SA-β-Gal、WB和RT-PCR评价挽救效果。接着,初步探究NMN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的具体机制,检测NAD+的基因表达、总抗氧化能力、SOD酶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3,SIRT3)表达。最后,在衰老细胞模型中用SIRT3抑制剂20μM的3-TYP和NMN组合给药,再次通过MTT、SA-β-Gal、WB等方法评价SIRT3在细胞衰老和逆转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成功地建立了由D-半乳糖所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模型;2、烟酰胺单核苷酸对D-半乳糖诱导HT22细胞衰老模型起到抵抗作用;3、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中上调SIRT3抵抗D-半乳糖所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结论: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上调SIRT3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

傅春萍[6](2020)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家庭与幼儿园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结合,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并对家庭教育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出了相关的策略,促进幼儿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得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沈玲晓[7](2019)在《幼儿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策略刍探》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学龄前的幼儿凭借各种形式来进行阅读,早期阅读对于幼儿今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阅读经验,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学习书面语言。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童话故事、亲子共读、点赞奖励等阅读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开展幼儿阅读教学活动进行论述。

钟男[8](2019)在《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让·雅克·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一位极具个性的教育家,未受教育却文采超群,他的教育思想更是别具一格。通过阅读原着,我们不难发现卢梭哲学思想集中于道德教育,他注重对人品质和情感的培养,同情教育更是卢梭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今天人们重新认识同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情教育思想可追根于着作《爱弥儿》,卢梭在第四卷中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将同情分为条理清晰的三大原理,让人印象深刻。笔者从《爱弥儿》一书着手,一方面对卢梭的同情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其思想的实质和内涵,另一方面对当下道德现状进行反思,为当下的道德教育给予借鉴和启示。文章首先阐述了卢梭提出同情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幼以来的成长经历。卢梭在日内瓦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法国经历了各样离奇曲折的事情,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体,对卢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童年时代的悠然自得到青年时代的四处漂泊,又有中年逃亡的颠沛流离,让卢梭对人心、对社会、对政教有了深刻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卢梭所处的十八世纪,腐败之风盛遍法国,教会奴役人的思想,底层人民被严重逼迫,遭受着极重的苦难,虽然学者们发动了文艺复兴,但却是高举着理性的旗帜,无视人的情感,这让卢梭安奈不住心中的悲愤,执笔反抗。卢梭的同情教育思想如同一股暖流,注入到冰冷的社会,却难以融化恶势力的冷漠。卢梭对同情教育思想的阐述条理分明,笔者基于文本,对卢梭的同情教育思想进行了具体分析,包括同情的内涵、同情教育原理及其心理机制、同情教育的任务、实施阶段以及相应的举措。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同情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论述,自爱心、同情心以及同情教育三原理是笔者研究卢梭同情教育的着手点,卢梭在书中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卢梭希望人们能将与生俱来的自爱心在适当的阶段顺利转化为维持人类生存的同情心,希望通过同情心能唤醒人类的良知,让人们能够找回自然状态下的平等,让社会可以变得友爱与团结。最后,笔者对卢梭同情教育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性总结。卢梭的同情教育对当时以及后来欧洲中世纪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启示了后来的思想家,他们依据卢梭的思想,提出了自己对同情的认识以及教育方法,如康德批判式的提出了理性同情。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的闪光点,同时也有缺乏和不足,卢梭的同情教育思想亦是如此,在第三章里,笔者对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优缺点进行反思性评价,同时论述了我国的同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卢梭同情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林琴[9](2019)在《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表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以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作为载体,具有一定的理解性、思考性、反馈性的表达,以达到“你-我”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补充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逐渐从“一言堂”转变成相互交流的课堂,也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表达、探究以及活动的课堂,表达作为课堂中互相交流的的主要方式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即使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看重,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表达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受其年龄、认知水平、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自我等特征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做到理想的表达。本研究主要从师生之间的表达和生生之间的表达两个角度出发,根据信息传递原理将表达能力归纳为接收表达能力、整合表达能力和反馈表达能力,通过这三个维度来对某校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相同的表达问题包括:缺乏思考性表达、理解性表达、干扰性表达、错误性表达、选择性表达等;不同的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时缺乏批判性表达,学生在向同学表达时会出现缺乏关联性和共情性的表达。根据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对小学生课堂表达的特征进行分析,再从培养表达注意力、表达整合力和表达反馈力的各方面给出相应的策略,期望对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刘子佳[10](2019)在《微博舆情对地域形象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博作为新媒体工具,日渐成为舆情传播的主要媒介,对地域形象影响是巨大的,实现微博对地域形象提升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微博舆情传播危机。在微博影响力日益凸显的同时,许多地方政府建立了官方微博,利用官方微博展示地方形象,传递官方声音,显示了微博舆情的正面效应。2018年年初雪乡宰客舆情迅速在微博爆发,微博对雪乡地域形象影响体现了其负面效用。在新媒体时代,要想改善地域形象,就要发挥其正面效果,规避负面效应,不断整合微博传播机制,提高微博品牌影响力。本文主要用三部分阐述微博对于地域形象的建构。第一部分为地域形象建构的理论概述,总结了微博在地域形象建构中的媒介作用。第二部分为微博舆情对地域形象建构的机制,分析了微博舆情如何对地域形象传播产生影响及催化作用。第三部分提出基于微博舆情的地域形象提升策略,以及如何建立机制应对地域形象负面舆情。

二、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
    1.3 研究方法
    1.4 监测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ICP 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GCS 评分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 GOSE 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3.1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研究
        1.3.2 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研究
        1.3.3 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研究
        1.3.4 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问题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样本来源及说明
    1.6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力资本
        2.1.2 社会资本
        2.1.3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
        2.1.4 乡城流动人口
        2.1.5 核心家庭界定
        2.1.6 迁移行为
        2.1.7 职业选择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劳动力迁移理论及其演化
        2.2.4 计划行为理论
        2.2.5 理性选择理论
        2.2.6 工作搜寻理论
        2.2.7 人-职匹配理论
        2.2.8 职业锚理论
        2.2.9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3 作用机理分析
        2.3.1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
        2.3.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
        2.3.3 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
    3.1 引言
    3.2 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历程
        3.2.1 改革开放前的人口迁移历程
        3.2.2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历程
    3.3 基于宏观视角的乡城流动人口迁移现状分析
        3.3.1 流动人口规模整体提升,人口流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
        3.3.2 人口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3.3.3 乡城流动人口迁移模式以家庭整体迁移为主
        3.3.4 行业分布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呈多样化态势
    3.4 基于样本群体的乡城流动人口迁移现状分析
        3.4.1 基于样本群体的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距离分析
        3.4.2 基于样本群体的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城市规模分析
        3.4.3 基于样本群体的乡城流动人口迁移模式分析
    3.5 乡城流动人口迁移未来趋势分析
        3.5.1 乡城流动人口规模仍将持续保持增长,但增速趋于放缓
        3.5.2 乡城流动人口家庭整体迁移比例继续上升,家庭结构继续扩大
        3.5.3 乡城流动人口省内迁移占比逐渐增加,定居更倾向于中小城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测度与分析
    4.1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4.1.1 人力资本构成
        4.1.2 社会资本构成
        4.1.3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4.2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度量
        4.2.1 度量方法选择
        4.2.2 组合权重法
        4.2.3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征分析
    4.3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测度
    4.4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分组方法选择
        4.4.1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分组依据
        4.4.2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分组方法适用性说明
    4.5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合特征分析
        4.5.1 不同迁移行为下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合类型分析
        4.5.2 不同职业身份下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合类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3.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分析
        5.4.1 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结果分析
        5.4.2 倾向得分匹配实证结果分析
    5.5 异质性分析
        5.5.1 人力资本异质性视角下社会资本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分析
        5.5.2 社会资本异质性视角下人力资本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分析
        5.5.3 代际差异视角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迁移行为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影响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6.3.1 变量选择
        6.3.2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6.3.3 模型设定
    6.4 实证分析
        6.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6.4.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实证回归结果
    6.5 异质性分析
        6.5.1 人力资本异质性视角下社会资本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6.5.2 社会资本异质性视角下人力资本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职业选择影响中作用机理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7.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7.3.1 变量选择
        7.3.2 模型设定
    7.4 实证分析
        7.4.1 迁移城市规模、迁移模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7.4.2 迁移距离的调节效应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乡城流动人口迁移阶段特征分析
        8.1.2 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特征分析
        8.1.3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分析
        8.1.4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8.1.5 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职业选择影响中作用机制分析
    8.2 研究启示与政策建议
        8.2.1 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
        8.2.2 发挥各方作用,提升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从生存型职业选择向发展型职业选择的转变
        8.2.3 积极构建次级关系网络,逐步引导乡城流动人口理性择业
        8.2.4 完善城市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乡城流动人口基本权益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组合权重法的确定及分析过程
致谢
个人简历

(3)潘光旦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潘光旦的研究
        1.3.2 有关中国家庭教育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
        1.4.1 家庭教育
        1.4.2 潘光旦的家庭教育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2.1.1 民族危亡的中国现状
        2.1.2 妇女解放运动
    2.2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理论背景
        2.2.1 中国儒学思想的熏陶
        2.2.2 西方教育的影响
    2.3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背景
        2.3.1 家庭环境
        2.3.2 教育经历
        2.3.3 从教经历
第三章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3.1 潘光旦家庭教育的目的
    3.2 潘光旦家庭教育的内容
        3.2.1 家庭教育之新母教
        3.2.2 家庭教育之性教育
        3.2.3 家庭教育之位育
    3.3 潘光旦家庭教育的原则
        3.3.1 榜样的原则
        3.3.2 距离的原则
        3.3.3 男女差异的原则
    3.4 潘光旦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
        3.4.1 母亲的自我认识
        3.4.2 政府与担当民族大任的人的认识
        3.4.3 父亲的在位与责任
第四章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评析
    4.1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4.1.1 民族危机下的家庭问题思考
        4.1.2 妇女解放运动下的女性思想
        4.1.3 西化东渐下的性理论
    4.2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
    4.3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独创性与局限性
        4.3.1 独创性
        4.3.2 局限性
第五章 当下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5.1 当代家庭教育的成就与进展
        5.1.1 家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5.1.2 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形成
        5.1.3 家庭教育的内涵的改善
    5.2 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5.2.2 家庭教育方法存在偏差
        5.2.3 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应试
        5.2.4 家庭教育环境较为封闭
    5.3 当代家庭教育的成因分析
        5.3.1 社会转型的复杂性
        5.3.2 家校联合的弱化
        5.3.3 家庭教育的急功近利
第六章 潘光旦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6.1 更新当代家庭教育的理念
        6.1.1 重视家庭教育的价值
        6.1.2 重视母爱教育的价值
        6.1.3 重视父母教育的价值
    6.2 丰富当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6.2.1 培养品格教育
        6.2.2 加强性教育
        6.2.3 家庭教育中的位育
    6.3 营造当代家庭教育的环境
        6.3.1 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6.3.2 营造和睦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呼和浩特地区牛粪混合垫料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奶牛养殖业发展背景
        1.1.1 国内奶牛养殖业发展背景
        1.1.2 国外养殖业发展背景
    1.2 奶牛场粪污的处理概况
        1.2.1 奶牛场牛粪污染问题
        1.2.2 奶牛场粪污对环境的污染
        1.2.3 现有的粪污处理模式
        1.2.4 奶牛场粪污的特性
    1.3 应用发酵牛粪做牛粪垫料
        1.3.1 牛粪垫料
        1.3.2 垫料对奶牛的影响
        1.3.3 现有的牛床垫料
    1.4 研究内容以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不同条件下的牛粪自然发酵法适用性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牛粪发酵后微生物的检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不同温度(冬,春,夏季)条件下牛粪混合垫料运用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牛粪垫料对奶牛致病细菌数量的影响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讨论
        2.4.4 小结
3 总体讨论
4 总体结论
5 论文的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上调SIRT3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衰老的研究进展
        1.1.2 脑衰老的研究进展
        1.1.3 衰老相关因子
        1.1.4 衰老细胞通路的研究进展
    1.2 烟酰胺单核苷酸
        1.2.1 烟酰胺单核苷酸概述
        1.2.2 烟酰胺单核苷酸与NAD~+
    1.3 SIRT3 的神经保护作用
    1.4 研究目的与假设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假设与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药品
        2.1.2 试剂配备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细胞与实验环境
    2.2 实验方法
        2.2.1 HT22 细胞培养、衰老模型构建、NMN给药
        2.2.2 MTT法检测细胞代谢活性和生长曲线绘制
        2.2.3 β-半乳糖苷酶染色
        2.2.4 RT-PCR检测细胞RNA水平
        2.2.5 WB法检测细胞蛋白水平
        2.2.6 ABTS法检测细胞总抗氧化能力
        2.2.7 WST-8 法检测细胞总SOD活性
        2.2.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D-半乳糖诱导HT22 细胞衰老模型建立
        3.1.1 MTT检测细胞代谢活性结果
        3.1.2 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
        3.1.3 WB检测衰老相关蛋白水平
        3.1.4 RT-PCR检测衰老因子的RNA表达结果
    3.2 NMN对 D-半乳糖诱导HT22 细胞衰老模型的干预表征
        3.2.1 NMN挽救D-半乳糖诱导HT22 衰老细胞的代谢活性
        3.2.2 NMN对 D-半乳糖诱导HT22 衰老细胞β-半乳糖苷酶表达的干预作用
        3.2.3 NMN对 D-半乳糖诱导HT22 衰老细胞中衰老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3.2.4 NMN对 D-半乳糖诱导HT22 衰老细胞中衰老因子RNA水平的影响
    3.3 NMN抵抗D-半乳糖诱导HT22 细胞衰老模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
        3.3.1 RT-PCR检测NAD代谢通路的RNA表达
        3.3.2 NMN上调衰老HT22 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和SOD酶活力
        3.3.3 NMN恢复衰老HT22 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水平
        3.3.4 NMN上调衰老HT22 细胞中SIRT3 水平
        3.3.5 SIRT3 抑制剂3-TYP阻止NMN对 D-半乳糖诱导HT22 细胞衰老的抵抗作用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成功建立D-半乳糖诱导HT22 细胞衰老模型
        4.1.2 烟酰胺单核苷酸对D-半乳糖诱导HT22 细胞衰老模型起到抵抗作用
        4.1.3 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上调SIRT3 抵抗D-半乳糖所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2.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3.结束语

(7)幼儿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策略刍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绘本,培养阅读习惯
二、亲子共读,促进快乐成长
三、运用童话,提升阅读兴趣
四、点赞奖励,激发阅读动力

(8)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三、论文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背景
    一、卢梭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日内瓦:小而美的共和国
        (二)法国:腐败中的变革
    二、卢梭个人的成长背景
        (一)人生的前十六年
        1、卢梭的出生
        2、被爱包围的幼年
        3、两年多的包塞生活
        4、被荒废的少年时代
        (二)十六岁后的生活
第二章 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爱弥儿》中的“自爱心”与“同情心”
        (一)自爱心
        (二)同情心
    二、同情教育思想原理及心理联想机制
        (一)同情教育思想原理分析
        (二)同情的心理联想机制
    三、同情教育的任务
        (一)培养自然人
        (二)培养善良的情感
    四、同情教育的实施
        (一)实施同情教育的阶段及原因
        (二)实施同情教育的举措
        1、适宜的苦难性教育
        2、选择性的历史教育
        3、针对性的自我同情教育
第三章 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反思与启示
    一、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优点和不足
        (一)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优点
        1、重视人的自然情感
        2、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二)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不足
        1、同情教育思想的心理联想机制过于片面
        2、缺乏理性对同情的限定
    二、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父母与老师要重视同情教育
        (二)通过同情教育,培育学生的宽容品质,减少师生冲突
        (三)通过同情教育,唤醒社会中沉睡的爱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起源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
第一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小学生课堂表达现状
第三章 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小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第二节 小学生在整合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第三节 小学生在反馈信息时存在的表达问题
    第四节 小学生存在课堂表达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策略
    第一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注意力的策略
    第二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整合力的策略
    第三节 提升小学生课堂表达反馈力的策略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微博舆情对地域形象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结构
        (一)结构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域形象概述
        一、地域形象的概念
        二、地域形象的构成
        三、地域形象的建构
    第二节 建构理论及地域形象建构
        一、建构理论
        二、地域形象建构
    第三节 微博对地域形象建构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
        二、微博在建构地域形象中的作用
第二章 微博舆情对地域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微博舆情催化地域形象传播
        一、扩大地域形象传播范围
        二、加快地域形象传播速度
    第二节 微博舆情使地域形象传播多元化
        一、丰富地域形象传播的内容
        二、革新地域形象传播的形式
    第三节 微博舆情扩大地域形象传播群体
        一、话语权向大众倾斜
        二、意见领袖的参与
        三、政府话语的表达方式的创新
    第四节 微博舆情对地域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
        一、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二、非真实话语增多
        三、更易生成地域形象舆情
第三章 基于微博舆情的地域形象提升策略
    第一节 善用微博营销,形成形象传播合力
        一、政府官方微博的形象构建
        二、地域形象的微博议程设置
        三、地域形象的精准营销
    第二节 打造微博品牌,形成地域文化
        一、打造微博品牌
        二、构建地域文化认同
        三、不断丰富地域形象传播形式和内容
    第三节 提升地域形象传播的公众参与度
        一、引导全民参与公众形象传播
        二、构建形象传播互动机制
        三、实现智慧旅游与地域形象传播的融合
    第四节 积极应对地域形象负面舆情
        一、构建微博舆情预警机制
        二、利用微博进行危机传播公关
        三、舆情危机后的形象修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池造瘘术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时骨瓣复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D]. 彭家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D]. 韩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潘光旦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 冯雨梦. 江南大学, 2020(01)
  • [4]呼和浩特地区牛粪混合垫料的研究与应用[D]. 鲍雨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烟酰胺单核苷酸通过NAD+代谢通路上调SIRT3抵抗D-半乳糖诱导的HT22细胞衰老[D]. 陈舒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6]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分析[J]. 傅春萍. 当代家庭教育, 2020(04)
  • [7]幼儿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策略刍探[J]. 沈玲晓. 成才之路, 2019(33)
  • [8]卢梭同情教育思想研究[D]. 钟男.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小学生课堂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林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微博舆情对地域形象的建构研究[D]. 刘子佳. 黑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在爱的陪伴下成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