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的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倩[1](2021)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时间的社会学研究》文中认为
胡晓浪[2](2021)在《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中学生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探讨了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要遵循的主要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生活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探讨了三种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它们分别是课前利用生活小实验引出教学内容、课中利用生活小实验演示物理原理,课后利用生活小实验开拓学生视野。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生活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设计了“初中物理生活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并在临湘聂市中学和弘毅新华中学展开了调查。初步了解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认识到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弊端,以及学生对生活小实验的认知情况,进一步证实了开展物理生活小实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论文的创新工作在于:将生活小实验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载体,给出了五个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方案。我们还将这些片段设计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们分别是:“摩擦起电”的教学设计。其中,我们设计了“塑料勺吸引泡沫”、“塑料尺吸引泡泡”、“气球吸引小水柱”、“摩擦后的饮料瓶吸引泡沫”四个学生体验活动,以让学生亲自感受摩擦起电的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教学设计。我们通过“食盐跳舞”成功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再带领学生完成“自制口哨”、“自制小喇叭”两个简单的科学小制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我们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酒精和一次性手套进行了“酒精汽化”实验。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设计。我们设计了两个学生体验活动,并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巧妙地将自制教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定量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演示小孔成像”的教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习题中遇到的困难,推翻错误的前概念,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一次性纸杯进行了小组实验,在建立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此外,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成本低廉、简单有趣的物理生活小实验。如利用气球、纸板、一次性纸杯、饮料瓶等生活常见物品制作深受学生喜爱的“反冲气球车”、“简易天平”,利用木板和塑料玩具注射器自制“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物理教具等。最后,在理论探讨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物理生活小实验的开发途径。具体包括: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利用食品资源、回收利用废旧物品、开发利用玩具等方面。
蒋飞燕[3](2021)在《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社会,处于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悲惨局面。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难题与历史使命。为此,中国人民历尽艰难,进行了伟大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在救亡图存和复兴民族的探索过程中,中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试图以科学救国,以科学实现民族的复兴。这一时期,“科学”被赋以了极大的期待。在当时中国人的眼中,科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不仅意味着可以制造坚船利炮,可以富国强兵,还意味着可以用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由此,当时的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价值观,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中国人价值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指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里,中国人在以“科学”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科学的价值观念、价值思想、价值理论体系。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落后贫困时期,科学并不发达,科普程度也十分有限,当时社会各阶层状况又复杂多样,很难一一分类加以研究,只能将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的科学价值观作为典型代表加以研究。具体而言,选取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君劢、胡适、蔡元培、丁文江、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研究认为,他们的有关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起,“赛先生”和“德先生”逐渐广为人知,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科玄论战”对当代中国人仍然影响重大。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通过论战、宣传、教育等,使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认知和认同。1915—1949年期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向当代演进重要而关键的一个环节,对之加以研究,对了解把握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于继续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915—1949年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借鉴和基于西方科学价值观之外,还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还赋予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回应“救亡图存”和“自强保种”时代使命的价值期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价值观主要以文化科学价值观和制度科学价值观为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多种科学价值观并存。除了上述两种之外,主要还有以下三种:其一是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其三是以新儒家哲学为代表的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注重科学的工具性仍是这个时期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期间的先进知识分子看重科学具有反对封建迷信、启蒙民众思想乃至变革社会制度的作用,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在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轨迹主要是中国人以“科学”作为利器,探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走向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演变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那就是当时中国人以科学为基础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加以重新解读和选择,从而对自己国家的整体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加以重新选择。其中,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经世致用”等文化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之明显地兼备了两者的特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经验证明,要使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必须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达成;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其前后时代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是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继承发展而来,而且,在当代,这种价值观还在不断演进之中。通过梳理中国人科学价值观的演进及其得失,我们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对处于新时代的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
姚慧贤[4](2021)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这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优质的物理教学资源。将其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本研究在查阅、分析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依据认知同化理论、多元文化整合理论等理论,以及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不高;物理教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普遍不强”,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要求相距甚远。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即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提出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归纳出有效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五大途径,即积累文本资料,分类归纳整理;考察文化古迹,实时记录归档;聚焦地方文化,注重民族传承;留心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知识;整理文化素材,匹配中学教材。总结出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策略,即筛选素材内容,深挖物理知识;巧用传统文化,促进情境创设;构建物理模型,加强文理融合;结合自制教具,还原优秀文化;融合文化内涵,开发德育价值。根据上述理论、原则和策略,深入挖掘整理了古建筑、古诗词、传统生产工具、古籍名着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结合教学和研究需要,开发了六个“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案例一: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古代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和房屋为例,探索了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带领学生分析古建筑构造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二: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整理了系列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古诗词;以“声音的特性”“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开展了古诗词在概念教学、习题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实践。借助传统乐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诗情画意的多感官教学情境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地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案例三:传统农用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杠杆原理”教学为例,开发了手推车、挑担、火钳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其构造、构建物理模型、解读工作原理,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历史认同感和自豪感。案例四: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三国演义》为例,开发了“水淹七军”“草船借箭”“铁索连环”等故事情节的教学资源,完成了“功与能”的概念教学、平抛运动的习题教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教学,通过建模分析、数学计算、类比实验分析故事情节,实现文理科融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案例五:传统吊桥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中的创新应用。基于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为还原“唐朝吊桥遗址”的工作原理,在“STS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简单易取、回收价值高的生活材料,带领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构建、自制教具开发、科学探究实验,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案例六:应用传统文化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摩擦力教学为例,通过引入琉璃瓦建筑、古代战争车辆等优秀传统文化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观念;通过解密“秤杆提米”破解地方迷信,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探究,剖析“冰嬉”活动背后的物理原理,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古往今来在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本论文的创新工作:基于教学和研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精心选择素材,挖掘其中的物理知识,开发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设计了六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应的研究成果已在物理教学专业期刊发表(或被录用)。
李小婕[5](2021)在《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各环节中的实践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更加重视实验,尤其是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来进行实验。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目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实验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忽略了学生身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够将物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相结合,动手实验能力越来越差,学习物理的动机越来越弱。鉴于此,本文拟将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希望能够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实践探究能力。本研究以探究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主要课题,以文献研究法、调查法(问卷、访谈)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对国内外非常规物理实验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基于目前非常规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不足,本文对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非常规物理实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与之接近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的区分,并简要介绍了对本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其次,利用学生问卷调查当前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对非常规物理实验的态度以及非常规物理实验在教学中应用的情况,并通过教师访谈了解本校教师对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认识和非常规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并对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非常规物理实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学生希望教师能在教学中多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但由于教师普遍对非常规物理实验缺乏了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开展得都比较少。在这个基础上,立足于物理教学,笔者提出了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策略,即分别从课前预习、新课引入、课堂教学、家庭作业和习题讲解等五个方面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等。为了验证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笔者对两个成绩没有显着差异的班级进行了一定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照班采用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实验班采取相关教学策略进行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结束后用SPSS软件分析两个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得出实验班的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在此期间,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明显提高,充分说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非常规物理实验是卓有成效的。这一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研究的几点主要结论: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非常规物理实验是行之有效的;2.教师必须明确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内涵和优势才能在教学中用起来得心应手。此外找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可以为初中物理教师实施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提供相应的思路和一定的借鉴。
蒋惠燕[6](2020)在《论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问题相融合》文中认为物理是人们对生活中一些客观规律的总结,而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问题,并且提出了三点有效建议,促进物理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胡丹阳[7](2020)在《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基于教学资源在达成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君山区本地中学普遍存在物理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本文开展了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根据相关文献调研与分析,采取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进一步结合君山区物理教育现状,制定了开发本土物理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以及本地性五个策略。从实地考察与访谈获得的大量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素材中,遵照理论依据与开发策略,本文开发了18个物理教学资源,分为力、热、光、声四个模块,并分别介绍其来源、结构、原理、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等,充分挖掘所开发资源的教育价值。为探索所开发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应用,本文还设计了5个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分别是基于风车的“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基于石舂和锄头的“杠杆”教学设计、“浮力”的片段教学设计——起落的茶叶、“动量定理”的片段教学设计——古老的压路机、“摩擦力”的片段教学设计——木牛流马。五个教学案例的主要设计思路都是将本地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之中:在课时开始之初,让物理来源于生活,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讲授之后,让物理回归于生活,用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其创造力。五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都以当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但是各有侧重。其中“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当代课程理论,因为风车是农村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种农具,因此也特别熟悉,采用风车密切学生与生活、物理的联系非常适合;“杠杆”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一般有过使用锄头的经验,引入锄头便于从原有经验中构建杠杆模型,突破费力杠杆这个难点;“浮力”的片段教学设计则侧重于多元智能理论,君山银针的“三起三落”现象并不容易直接利用浮力知识解释,更需要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动量定理”和“摩擦力”的片段教学设计则侧重于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参与,引发其兴趣,从而激发其主动积极性。整体而言,本文较好地完成了君山区传统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开发有18个物理教学资源,并展示了五个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主要为在实践中发挥物理教学资源的教育功能。
刘兴龙[8](2020)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文学语言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初中物理教学与文学语言相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了良好的初中物理课堂氛围。在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能力和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初中生全面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论文概述了物理教学理论与文学语言之间的相关性,调查分析了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和研究现状,探讨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具体应用,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文学语言的若干方面,具体包括如下内容:第一部分,阐述了将文学语言引入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背景,分析了目前文学语言在物理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文学语言引入物理课堂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采用的几种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文学语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文章的具体研究内容,概述了物理教学理论与文学语言之间的相关性,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教师展开访谈,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着重分析了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文学语言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从成语、诗词、俗语等文学语言中,整理出来大量可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资源,新增了情话与口诀物理,进一步将物理知识与文学语言相融合。第五部分,给出了文学语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与应用原则,并提供了文学语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教学案例。第六部分,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文学语言渗透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研究,为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活跃了物理课堂教学氛围,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素材、资源和案例,对全面发展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也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陈立[9](2020)在《自制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开展的如火如荼,其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进步具备主要的作用。物理实验不但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也是大力推进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验教具又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要载体和工具。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通过自制教具不但可以弥补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提升科学素养和核心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对自制教具的需求是必要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自制教具甚是推崇。这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地区由于厂产实验设备匮乏的难题,另一方面有力地培养了师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梳理研究发现,单独对自制教具笼统的研究的文章不胜枚举,然而对物理教学中某一部分物理知识深入研究与挖掘的文章少之又少。物理知识各部分虽相互关联,却也特色鲜明。通过调查研究,结合笔者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发现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自制教具大有可为。根据调研的结果和笔者的开发经验,进一步总结了自制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原则、方法、流程、注意的问题以及评价。在此基础上,着重详细地谈了“磁感应强度探究仪”、“常见磁场展示仪”和“自感现象演示仪”三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和实验效果,以期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广大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是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的开发和课堂教学效果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使自制教具在高中物理教与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核心价值。
郑莉[10](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
二、水的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的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2)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关于生活实验教学现状的探讨 |
2.1.2 关于生活实验教学作用的探讨 |
2.1.3 关于生活实验教学策略的探讨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生活小实验 |
3.1.2 物理生活小实验 |
3.2 理论依据 |
3.2.1 实用主义理论 |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3 生活教育理论 |
3.2.4 中学生核心素养 |
3.2.5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
第4章 初中物理生活小实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4.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4.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4.3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4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4.4.1 问卷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第5章 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和策略 |
5.1 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生活性原则 |
5.1.3 趣味性原则 |
5.1.4 简易性原则 |
5.1.5 安全性原则 |
5.2 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
5.2.1 课前利用生活小实验引出教学内容 |
5.2.2 课中利用生活小实验演示物理原理 |
5.2.3 课后利用生活小实验开拓学生的视野 |
第6章 基于生活小实验的课堂教学片段设计 |
6.1 演示摩擦起电 |
6.2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
6.3 演示汽化和液化 |
6.4 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
6.5 演示小孔成像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初中物理生活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3)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需 |
(二)科学价值观理论发展之需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一)科学 |
(二)价值和价值观 |
(三)科学价值观 |
(四)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
(五)分期说明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1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殊历史背景 |
(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
(二)近代科学价值观范式的转向 |
(三)科玄论战与科学万能观念的胜利 |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的理论渊源 |
(一)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价值观 |
(三)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
第2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 |
(一)文化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二)文化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 |
(一)制度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二)制度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
第3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
一、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价值观 |
(一)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二)自然科学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价值观 |
(一)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二)马克思主义者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
三、新儒家的科学价值观 |
(一)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
(二)新儒家科学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
第4章 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轨迹和内在逻辑 |
一、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特点 |
(一)始终与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紧密相联 |
(二)“科学”与“技术”混淆并存且“重术轻学” |
(三)重科学的工具性而轻科学精神 |
二、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主要轨迹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 |
三、1915—1949 年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内在逻辑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促进了科学价值观的演变 |
(二)科学价值观的演变渗透了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精神 |
(三)科学价值观的演变观照了救亡图存的科学诉求 |
第5章 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立场和当代启示 |
一、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
(一)坚定人民立场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
(二)坚持唯物史观是科学价值观发展进步的正确出路 |
二、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的当代启示 |
(一)科学价值观的成熟与完善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
(二)正确科学价值观的树立必须经过理论与实践教育 |
(三)科学的精神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培育与强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4)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3 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2.4 传统生产工具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应用 |
2.5 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第3章 理论依据 |
3.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3.3 认知同化理论 |
3.4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
3.5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4.1 学生问卷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选取 |
4.1.2 问卷有效性检验 |
4.1.3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访谈 |
4.2.1 访谈思路 |
4.2.2 访谈对象的选取和访谈实施 |
4.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 调查结论 |
第5章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原则、途径和策略 |
5.1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 |
5.1.1 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观念 |
5.1.2 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 |
5.1.3 有利于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
5.1.4 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 |
5.2 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 |
5.2.1 科学性原则 |
5.2.2 价值性原则 |
5.2.3 创新性原则 |
5.2.4 趣味性原则 |
5.3 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途径 |
5.3.1 积累文本资料,分类归纳整理 |
5.3.2 考察文化古迹,实时记录归档 |
5.3.3 聚焦地方文化,注重民族传承 |
5.3.4 留心日常生活,发掘科学知识 |
5.3.5 整理文化素材,匹配中学教材 |
5.4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素材的策略 |
5.4.1 筛选素材来源,深挖物理知识 |
5.4.2 巧用传统文化,促进情境创设 |
5.4.3 构建物理模型,加强文理融合 |
5.4.4 结合自制教具,还原优秀文化 |
5.4.5 融合文化内涵,开发德育价值 |
第6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6.1 案例一:古建筑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1.1 古代道路——以“力的作用效果”为例 |
6.1.2 古代桥梁——以“力的三要素”为例 |
6.1.3 古代水利工程——以“连通器原理”为例 |
6.1.4 古代房屋——以“力的分解”为例 |
6.1.5 反思与小结 |
6.2 案例二:古诗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2.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2.2 基于古诗词的概念教学——以“声音的特性”为例 |
6.2.3 基于古诗词的习题教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 |
6.2.4 基于古诗词的实验教学——以“探究声音的特性”为例 |
6.2.5 反思与小结 |
6.3 案例三:传统农用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3.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3.2 省力杠杆——以手推车为例 |
6.3.3 等臂杠杆——以挑担为例 |
6.3.4 费力杠杆——以火钳为例 |
6.3.5 反思与小结 |
6.4 案例四:古籍名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4.1 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 |
6.4.2 概念教学——以“水淹七军”为例 |
6.4.3 习题教学——以“草船借箭”为例 |
6.4.4 实验教学——以“铁索连环”为例 |
6.4.5 反思与小结 |
6.5 案例五:传统吊桥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中的创新应用 |
6.5.1 “吊桥模型”教具的设计与制作 |
6.5.2 “吊桥模型”教具在杠杆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
6.5.3 “吊桥模型”教具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
6.5.4 反思与小结 |
6.6 案例六:应用传统文化达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
6.6.1 渗透传统文化,融入物理观念 |
6.6.2 对接传统文化,培养科学思维 |
6.6.3 剖析传统文化,探究科学真理 |
6.6.4 普及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
6.6.5 反思与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传统文化引入物理课堂可行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各环节中的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顺应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
1.1.2 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要求 |
1.1.3 改善当下脱离生活的教学现状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提升学生的自信 |
1.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3.3 促进学生的发展 |
1.3.4 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思路和借鉴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4.3 行动研究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实验 |
2.1.2 物理实验 |
2.1.3 菲常规 |
2.1.4 非常规物理实验 |
2.1.5 非常规物理实验与自制教具实验的区别 |
2.1.6 非常规物理实验与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区别 |
2.1.7 教学环节 |
2.2 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自我效能感理论 |
2.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非常规物理实验实施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
3.1 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 |
3.1.1 学生问卷的编制 |
3.1.2 学生问卷的信度检测 |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1.4 问卷调查的统计 |
3.2 教师访谈的实施 |
3.2.1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2 访谈记录的整理 |
3.3 初中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各环节中的应用案例 |
4.1 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预习新课案例 |
4.2 妙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引入新课案例 |
4.3 善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课堂教学案例 |
4.4 运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设置家庭作业案例 |
4.5 巧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习题讲解案例 |
第5章 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
5.1 实践内容 |
5.2 实践案例 |
5.2.1 课前预习 |
5.2.2 引入新课 |
5.2.3 新课展开 |
5.2.4 课后作业 |
5.2.5 习题讲解 |
5.3 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论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问题相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
(一)力学知识的应用 |
(二)热学知识的应用 |
(三)光学知识的应用 |
(四)电学知识的应用 |
二、促进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知识应用策略 |
(一)重视基础理论学习 |
(二)掌握物理客观规律 |
(三)提高物理创新意识 |
三、结语 |
(7)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教学资源界定 |
2.2 国外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2.3 国内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2.4 物理教学资源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依据 |
3.1 当代课程理论 |
3.2 建构主义理论 |
3.3 人本主义理论 |
3.4 多元智能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发本土物理教学资源的策略 |
4.1 经济性策略 |
4.2 开放性策略 |
4.3 适应性策略 |
4.4 选择性策略 |
4.5 地方性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物理教学资源 |
5.1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力学资源 |
5.2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光学资源 |
5.3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热学资源 |
5.4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声学资源 |
5.5 教学资源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的物理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分析 |
6.1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一:平抛运动(风车) |
6.2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二:杠杆(石舂、锄头) |
6.3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三:浮力的片段教学设计 |
6.4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四:动量定理的片段教学设计 |
6.5 教学资源应用案例五:摩擦力的片段教学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文学语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文学语言的概念 |
2.1.2 文学语言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科交叉渗透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法 |
3.1.1 问卷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1.4 调查结论 |
3.2 访谈法 |
3.2.1 访谈对象 |
3.2.2 访谈目的 |
3.2.3 访谈记录 |
3.2.4 访谈结果分析 |
3.2.5 访谈总结 |
第四章 文学语言中蕴含的初中物理知识 |
4.1 诗词与物理 |
4.1.1 诗词中蕴含的声学知识 |
4.1.2 诗词中蕴含的光学知识 |
4.1.3 诗词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 |
4.1.4 诗词中蕴含的分子热运动知识 |
4.1.5 诗词中蕴含的参照物知识 |
4.1.6 诗词中蕴含的机械能知识 |
4.2 成语与物理 |
4.2.1 成语中蕴含的声学知识 |
4.2.2 成语中蕴含的光学知识 |
4.2.3 成语中蕴含的力学知识 |
4.2.4 成语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 |
4.2.5 成语中蕴含的分子热运动知识 |
4.2.6 成语中蕴含的参照物知识 |
4.2.7 成语中蕴含的机械能知识 |
4.3 俗语与物理 |
4.3.1 俗语中蕴含的声学知识 |
4.3.2 俗语中蕴含的光学知识 |
4.3.3 俗语中蕴含的力学知识 |
4.3.4 俗语中蕴含的分子热运动知识 |
4.3.5 俗语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 |
4.3.6 俗语中蕴含的参照物知识 |
4.3.7 俗语中蕴含的机械能知识 |
4.3.8 俗语中蕴含的热学知识 |
4.4 口诀与物理 |
4.4.1 口诀与物理知识的融合 |
4.5 情话与物理 |
4.5.1 情话与物理知识的融合 |
第五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 |
5.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途径 |
5.1.1 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 |
5.1.2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 |
5.1.3 在初中物理活动课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 |
5.1.4 在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 |
5.1.5 在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 |
5.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文学语言的应用原则 |
5.2.1 适度性原则 |
5.2.2 实际性原则 |
5.2.3 科学性原则 |
5.2.4 趣味性原则 |
5.3 教学案例 |
5.3.1 分子热运动 |
5.3.2 动与静 |
5.4 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9)自制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自制教具的特点和意义 |
2.2.1 自制教具的特点 |
2.2.2 自制教具的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第3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4 调查访谈的结论分析 |
第4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的开发策略 |
4.1 自制教具开发选题的切入点 |
4.1.1 研读教材,从教学中寻找发力点 |
4.1.2 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受到启发 |
4.1.3 再现学史,亲手实践 |
4.2 自制教具制作的方法 |
4.3 自制教具制作的流程 |
4.4 自制教具注意的四个问题 |
4.5 自制教具的评价 |
第5章 自制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案例分析 |
5.1 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内容分析 |
5.2 自制教具的案例分析 |
5.2.1 磁感应强度探究仪 |
5.2.2 几种常见电流产生的磁场展示仪 |
5.2.3 自感现象演示仪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水的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时间的社会学研究[D]. 黄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利用生活小实验激发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研究[D]. 胡晓浪.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3]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演变研究(1915-1949)[D]. 蒋飞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姚慧贤.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5]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各环节中的实践探究[D]. 李小婕. 扬州大学, 2021(09)
- [6]论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问题相融合[J]. 蒋惠燕. 新智慧, 2020(31)
- [7]君山区农渔文化中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D]. 胡丹阳.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8]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文学语言的研究[D]. 刘兴龙. 延安大学, 2020(12)
- [9]自制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具的研究[D]. 陈立.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D]. 郑莉. 湖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