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文[1](2021)在《FDI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物流业是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消费状况的衡量指标之一。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获批成立,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使北部湾经济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但尽管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物流业方面仍存在投资结构失衡、规模偏小等问题。与此同时,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着行业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企业转型升级意愿不强等现象。因此,开展研究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与FDI进行联系,探讨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产生的影响,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如何有效地吸收和利用FDI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以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FDI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来说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采用定量分析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历年实际利用外资和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历年产值两类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E-G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出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FDI的增长与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值的提高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FDI对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业的成功发展作为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第四部分,论文最后从积极利用外资促进北部湾物流产业稳健发展和充分发挥北部湾物流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综合效应两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徐小云[2](2021)在《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极之一,是提升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为国家层面的规划,表明了在当下经济发展中京津冀协同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行离不开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业在三地间的协同发展是推进区域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颁布出台各项政策促进流通业的向好发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背景下,流通业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推进流通业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然后从流通业子产业的角度切入,将流通业定义为覆盖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这三大子产业的集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内涵:京津冀流通业通过内部子产业在不同的地区配置资源以及在子产业与子产业之间展开合作这两个维度,从而实现京津冀流通业系统整体发展的有序性。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流通业在三地协同的发展环境。依据上述两个维度分别分析了京津冀流通业子产业自身在区域内协同和区域内子产业间协同的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京津冀流通业的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模型。下一步是对京津冀流通业进行定量测度,在测得京津冀流通业整体协同水平的前提下,从子产业自身在区域内的协同和区域内子产业间的协同两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京津冀流通业的协同水平。结果显示,一方面子产业自身在区域内的协同水平表现为:(1)物流业在京津冀三地间发展进程不一,协同增速放缓;(2)批发业在京津冀三地内的协同性整体水平不高。而另一方面区域内子产业间的协同水平则表现为:(1)区域物流与本地零售业协同水平较低、区域物流与区域批发协同进程稳定上升;(2)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协同进程尚未稳定,产业间协同水平波动大。进一步的,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出了影响子产业内部协同的具体原因。最后,本文从京津冀流通业子产业具体协同的方式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协同的对策建议。

李佳霓[3](2020)在《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供给侧改革更是成为各行业发展、改革与调整的主要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基础体系支撑,加强水运,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及物流中心,是中国东北主要的对外门户,对于大连港口物流业而言,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在新常态下适应市场发展的必要基础。在深入学习国家对于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本文分析了大连港口物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分别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意在对大连港口物流现状及发展战略展开研究,进一步地挖掘大连港口物流的潜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竞争力,使之更好地发展,更大的发挥作用。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再介绍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港口物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研究现状;最后写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基本方法。第二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港口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先是界定了相关概念,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港口物流的内涵等;再是论述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及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第三章是大连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先是介绍了大连港口物流的基本发展状况;接着结合调查问卷和官方数据介绍了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分别取得的一系列举措、成果及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四章结合大连港口物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从“三去一降一补”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梁子婧[4](2020)在《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物流是我国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所依赖的中观层次和客观基础。从历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在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分析和变迁历程中得到了理论支持和实践验证。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且东、中、西部物流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阻碍着产业资源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江苏是我国为数不多横跨南方和北方的省份,其苏南、苏中和苏北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和不平衡性特征明显,其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区域物流发展非均衡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以江苏为例对其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缩小区域物流发展差距的重要课题,也是践行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理念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内物流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现实状态,其内涵是综合多样性的,不只是表面呈现出的简单差异,而是经历一个更加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遵循“理论基础—现状趋势—演变机理—对策建议”的思路,以问题为导向,对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物流地理学等理论系统梳理基础上,探究本文研究基础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从区域(江苏三大区域)和市域两个层面,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之态和之势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面解析,进一步厘清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真实状态和发展脉络,具体如下:(1)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通过对江苏省,三大区域和13市物流发展总量规模和物流业务量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并利用泰尔指数及其可分解性,探究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快速增长带来了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在数量上日渐突出,整体呈现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梯度差异分布;同时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在空间上呈现不平衡现象;这种空间差异的长期存在,伴随区域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会引起物流资源要素的流动并追逐其合理配置。(2)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基于对产业集聚理论研究和应用梳理,从物流业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集聚表现形式出发,利用GeoDa空间计量软件对不同层面江苏区域物流要素空间分布进行描述,采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对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的整体和局部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程度进行分析,结合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并通过莫兰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对不同区域中物流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集聚扩散空间布局特征及形成路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在空间上由原来的散状斑块集聚逐渐链接,过度到苏北区域,形成片状集聚,具有投入的单向性、不易流动性;而劳动力要素集聚在空间上更多表现出单极点状集聚,由苏南区域集聚渐渐转变到苏北区域集聚,具有明显的跨越区域现象,体现出劳动力要素易流动性和利益追逐利益性,这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非均衡集聚将导致资源要素配置有效区间和空间发生变化。(3)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基于空间布局基础理论,结合江苏省“十一五”到“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立足《江苏省沿江地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政策的基本思路,从城市物流“质量”和物流运输距离两方面构建城市物流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物流空间相互作用能力,并引入物流隶属度对城市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归属进行划分,揭示出江苏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特征及变迁。结果得出:江苏13市区域物流“质量”差异明显,城市间物流引力强度存在着空间不均衡态势,原有的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三大格局渐渐模糊,从单极化格局逐渐转向双向开放立体的空间新格局。(4)基于以上分析,进一步借鉴并拓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确定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根本出发点—“物流生产力”,同时通过三阶段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江苏区域物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探索区域物流生产力结构变化特征和规律,给出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驱动机制,并对其σ和β收敛性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物流生产力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生变量和核心要素,物流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及状态变迁是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内在动力,其演变趋势明显存在一定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最后,依据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进一步拓展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结合江苏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构想框架,给出江苏区域物流非均衡协调发展制度设计检验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江苏区域物流高质量发展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理论和政策建议借鉴。该论文有图38幅,表格59个,参考文献211篇。

王淑芹[5](2020)在《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工业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具有产业链长、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大量上下游产业为其提供各种各样原材料、配套的产品和专业生产性服务。在全球航运市场逐步反弹的环境中,我国船舶工业围绕产业政策,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度产业融合,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船舶工业依然面临着利润低的严峻形势,其中物流成本高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船舶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研究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本文在研究船舶工业与物流业互动关系、耦合理论和协调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船舶工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供给需求,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两业的关联度,发现船舶工业对物流业有较强的直接拉动作用,而物流业对船舶工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2)从基础性、规模性和发展性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2005~2018年我国14个省市的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根据耦合协调评价标准判别其协调等级和发展类型,结果表明两业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了先上升后轻微下降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没达到初步协调状态,船舶工业滞后型占比较大,没有达到过同步型,制约着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3)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加入了耦合协调度变量,作为衡量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得出劳动生产效率、基础设施、手持订单量、科研投入强度和信息化程度等因素有利于我国两业协调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明显。(4)根据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提出了促进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吴雯宇[6](2020)在《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流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其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城市、区域、国家物流业质量和效率水平。当前我国物流业增速逐渐放缓,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管理模式在改变物流运作方式,智慧物流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物流业智能化水平、规模化水平势在必行。物流枢纽作为物流网络体系核心设施,是提升物流业辐射范围、集聚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枢纽城市通过城市内物流枢纽协同运作提升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主要从枢纽城市主体特征、环境特征两个层面展开对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整理智慧物流、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理论,梳理国内外研究背景,从枢纽城市主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两个层面构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枢纽城市主体特征主要包括枢纽城市人力资源、枢纽城市配送能力和枢纽城市交通能力;枢纽城市环境特征主要包括物流政策和区域发展水平。其次,在模型构建的8个研究变量基础上,提出12条研究假设,结合已有成熟量表和理论模型设计出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枢纽城市主体特征和环境特征影响因素,20个题项;第二部分为枢纽城市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10个题项;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利用SPSS25.0和AMOS25.0对收回的316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构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2条假设中,9条通过检验,3条未通过检验,分别是枢纽城市配送能力对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的正向影响假设、物流政策对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的正向影响假设、枢纽城市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对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正向影响假设未通过检验。最后,以国家级物流陆港枢纽城市——合肥市为例,从城市人力资源、配送能力、交通能力、物流政策和区域发展水平5个方面分析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据此得出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物流人才供需失衡、城市配送数字化发展滞后、城市交通系统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提升空间。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建设物流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履职能力,加大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为物流人才提供生活和工作保障;增加物流运力供给,提升城市配送实力,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完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同时提高道路通行和车辆运载能力;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确保物流市场稳定,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的同时提高物流政策精准性;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增强物流服务水平。

杨妮[7](2019)在《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物流业是第三产业,学者主要把其归结为服务业,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现代物流业主要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来为实现物品及资源的高效流通提供有力支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代物流业的相关基本理论;介绍了R市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经济数据,来说明其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物流经济贡献率和物流业相关发展政策;然后通过实地走访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R市物流业发展现状的第一手数据,并以数据分析结果为基础,采用SWOT工具来对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发现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以及发展问题;针对上述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分别给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同时为保障对策能顺利实施还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期望此文能为R市现代物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刘威志[8](2019)在《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坐落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与周边八国接壤,拥有众多的陆路通道和口岸,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关键陆上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建设区域。一方面,鉴于新疆的区位特点和条件,开展对外贸易对物流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可见物流业的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疆需要积极发展物流业,进而实现新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贸向西的联通,增强新疆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近年来,新疆发展物流业的需要引起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加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客观上为新疆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新疆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首先从物流交通运输、物流园区和口岸建设、物流企业、物流政策等方面析新疆物流业的现状,分析并发掘出了新疆物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物流服务观念差、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物流经营主体实力弱、人才匮乏等。第二,选取新疆物流业的相关变量,先构建计量模型分析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的影响,再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物流业主要因素的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结论: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额、新疆物流业总产值和新疆货运总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对新疆对外贸易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是邮政快递和电信网络等。最后,对计量结果进行深层次挖掘,并结合前文的分析,从加强新疆物流业硬实力方面提出了提高信息通信能力和网络发展水平,构建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运输能力,构建物流联运体系、优化物流节点;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从提升新疆物流业软实力方面提出了加强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的对策建议。

李娟[9](2019)在《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有利于扩大生产、促进流通、刺激消费、改善民生、繁荣经济,是提升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保障,而且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如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是怎样的?促进程度有多大?弄清这些问题,能够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能够正确评价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为主题,并沿着“问题提出——理论梳理——机理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这一逻辑思路,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地回答。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基于“三元三维”的概念界定构建了理论框架。(1)对物流业发展质量,从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和发展环境“三元”进行界定,并以马克思物流业发展理论、西方物流成本等理论为依据。(2)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三维”进行界定,认为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是指各区域经济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协同互动中实现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是指各区域生产力不断提升、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得到转换、发展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是指区域间经济差距缩小、各区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部分以马克思区域协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互动发展理论等为依据。(3)基于以上“三元三维”的概念界定,运用马克思流通理论、劳动分工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及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位理论、消费理论等,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第一,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也能通过时空压缩、市场一体化和分工合理化间接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第二,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也能通过改善供给侧和刺激需求侧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第三,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既能直接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也能通过收入均等化、消费平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间接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这是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和依据。在实证分析方面,依据上述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从“三层次”即我国30个省域、四大板块和全国整体层次进一步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对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验证。结论显示:(1)物流业发展质量的研究结论: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效率均偏低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结构红利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均呈“M”形演进;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环境均不足,但呈递增趋势;我国三层次的物流业发展质量均不高,但呈递增趋势,其中四大板块层次存在σ收敛,全国整体层次存在σ发散。(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我国三层次的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均相对偏低且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呈“倒U”形、全国整体层次呈“M”形演进,西部和东北地区成为“洼地”;我国三层次区域经济发展都不充分,分别呈渐进式、波浪式和平稳式演进;我国30个省域层次的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呈“U”形演进,四大板块层次呈分层特征,全国整体层次的不平衡程度有增加趋势;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30个省域层次的较高且呈“V”形演进,四大板块层次呈波浪形演进,全国整体层次属于初级协调等级且呈“V”形演进。(3)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结论:第一,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存在正向驱动效应,驱动力主要来自间接驱动因素,市场一体化是主要中介和路径。第二,物流业发展质量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双重驱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的主要驱动路径是需求侧,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首要通过直接效应驱动。第三,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总效应由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构成,且以间接效应为主,其中我国30个省域层次以直接效应为主要途径,四大板块层次和全国整体层次以消费均等化为主要中介和路径。第四,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是: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最终驱动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具体来说,我国三层次均需要做到物流业发展的“八化”,即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绿色化,以提升发展效率;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化和网络化,以优化发展结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集约化、全球化和智能化,以改善发展环境。本文的创新之处是:(1)研究内容上,采用“三元三维三层次”分析框架,即通过物流业发展结构、发展效率和发展环境三元对物流业发展质量进行界定和评价,通过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和区际经济平衡发展三维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界定和评价,对我国30个省域、四大板块和全国整体这三个层次的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这三方面在以往研究中都较为少见。(2)研究视角上,研究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并在影响路径上,认为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维度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双重驱动,并从静态效应、动态效应和长期效应三个方面检验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3)研究方法的应用上,将综合指标体系、效率分析法等引入物流业发展质量的评价中;将一元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和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引入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中,并在分析中进行拓展,是新颖有效的。

黄晓永[10](2019)在《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无论是进出口贸易量,还是国内生产资料和商品的流动性都迎来了飞速发展期,进出口和物流业务年均增长速度均远超经济增长速度,物流业发展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我国经济业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现代新型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并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撑点。合肥市地处安徽中部,是安徽省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及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物流的重要集散地。首先,通过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的研究,协助其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园绩效提升,使之形成地方支柱产业;其次,可以对安徽物流经济发展和合肥市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再次能够进一步填补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研究的不足。本文在深入分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现状后,选取PEST理论分析法,从产业园区所处政治环境、产业园区所处市场环境,从合肥市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分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所处的宏观环境,并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以及针对内外部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产业园区战略优化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其战略优化的方针策略和实施措施,并得出以下结论:(1)物流园区不能盲目运作,需先做好明确规划定位。“大而全”的现有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仅仅靠数量多是无法取得效益上的优势,对于像物流这种集中了较多服务企业和密集物流工商业的场所,其具备规模之后更需要梳理好优势业务领域、有重点的布局发展相关产业。(2)物流园区的发展需要长远谋划、逐步完善,并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来吸引各方资金和有实力的企业入园。物流园区是一项较大的工程,投资大、成效周期长、建造难度高,同时对当地基础设施配套要求较为严格。这就需要积极鼓励多方参与,除了政府、企业,也倡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互动、实现多赢。(3)就合肥市商贸物流园而言,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国家全面开放的政策下,进一步优化园区战略、扩大社会需求实现做大做强。对当地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物流园区相关理论和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建立规划与改进措施,剖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探讨完善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方法,对其他地区物流园区发展也可以提供一定借鉴作用。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流园区的发展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及物流园区的投入运营,物流园区也应伴随物流产业的变革而有相应的跟进措施。本文仅是在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初期所做的探索性分析,因此对未来的园区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和完善。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FDI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外商直接投资与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2.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
        2.1.2 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2.2 物流业FDI相关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家层面FDI对物流业发展的研究
        2.3.2 区域层面FDI对物流业发展的研究
        2.3.3 FDI与物流业各方面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现状分析
    3.1 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概况
        3.1.1 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
        3.1.2 物流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
        3.1.3 广西保税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3.1.4 物流行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3.1.5 物流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
        3.1.6 政策明显倾斜
    3.2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的现状
        3.2.1 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FDI总体规模
        3.2.2 北部湾经济区利用物流业FDI具体情况
    3.3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行业利润率较低
        3.3.2 专业物流人才缺乏
        3.3.3 投资结构不合理
        3.3.4 相对规模偏小
        3.3.5 引资方式过于单一
        3.3.6 产业优化欠佳
第四章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影响的SWOT分析
    4.1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4.1.1 市场潜力大
        4.1.2 产业关联性强
    4.2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4.2.1 投资结构不合理
        4.2.2 投资环境仍待改善
        4.2.3 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4.2.4 自主品牌缺失
    4.3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4.3.1 FDI大规模涌入
        4.3.2 引资政策逐步完善
    4.4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4.4.1 新基建成为投资新热点
        4.4.2 新冠疫情削弱投资能力
第五章 FDI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影响的定量分析
    5.1 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5.2 模型的设立
    5.3 实证分析
        5.3.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5.3.2 变量的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
        5.3.3 E-G两步法协整检验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5 误差修正模型
    5.4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FDI对物流业发展的案例及启示:以珠三角经济区为例
    6.1 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业FDI以及物流业发展概况
        6.1.1 总体规模
        6.1.2 物流市场需求
        6.1.3 交通运输网络
        6.1.4 园区建设
        6.1.5 政策环境
    6.2 珠三角经济区物流业利用FDI的经验
        6.2.1 物流技术的溢出效应
        6.2.2 投资物流设施与设备
        6.2.3 建设绿色物流
        6.2.4 培养人才与扩大就业
    6.3 珠三角经济区的成果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与建议
        7.2.1 积极利用外资促进北部湾物流产业稳健发展的六点建议
        7.2.2 充分发挥北部湾物流业外商直接投资综合效应的三点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协同与区域发展的相关性
        1.2.2 关于流通业协同发展
        1.2.3 关于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
        1.2.4 简要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基础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基础理论
        2.1.1 协同学理论
        2.1.2 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理论
        2.1.3 流通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流通业
        2.2.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
3 京津冀流通业的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3.1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的发展环境
        3.1.1 宏观制度层面保障
        3.1.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1.3 互联网、数字化引领科学技术快速变革
    3.2 子产业在区域内协同的发展成效
        3.2.1 物流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协同的发展成效
        3.2.2 批发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协同的发展成效
    3.3 区域内子产业之间协同的发展成效
        3.3.1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本地零售业协同的发展成效
        3.3.2 京津冀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协同的发展成效
        3.3.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区域批发业协同的发展成效
    3.4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物流业、批发业三地布局同质、区域互补性不足
        3.4.2 物流、批发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足,产业间协同能力弱
        3.4.3 区域物流业与区域批发业、本地零售业的供需不匹配
        3.4.4 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同质竞争现象激烈
4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模型的构建
    4.1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4.1.1 序参量
        4.1.2 子系统有序度模型
        4.1.3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流通业子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物流业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
        4.3.2 批发业、零售业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
5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的实证分析
    5.1 京津冀流通业整体协同水平测度
    5.2 子产业在区域内协同水平的测度
        5.2.1 物流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协同度
        5.2.2 批发业在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协同度
    5.3 区域内子产业之间协同水平的测度
        5.3.1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本地零售业之间的协同度
        5.3.2 京津冀区域批发业与本地零售业之间的协同度
        5.3.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与区域批发业之间的协同度
    5.4 影响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子产业内部分析
6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6.1.1 物流业错位发展,形成合理布局
        6.1.2 营造发展环境,创新物流发展动能
        6.1.3 引导区域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6.2 京津冀批发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6.2.1 加大批发市场整改力度,促进批发市场区域合作与标准化
        6.2.2 发展平台经济,走互联网化、数字化的批发业发展道路
        6.2.3 激发批发企业经营活力,不断创新经营模式
    6.3 京津冀区域物流业、区域批发、本地零售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6.3.1 建立区域物流共享-批零线上管理体系
        6.3.2 成立连接区域物流与批发零售的企业动态联盟
        6.3.3 培育“区域批发业-零售业”一体化运营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供给侧
        2.1.2 结构性改革
        2.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1.4 港口物流
    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
第3章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3.1 大连港及港口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3.2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查问卷分析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题目分析
        3.2.3 调查对象及方法
        3.2.4 调查结果与说明
    3.3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及取得的成果
        3.3.1 去产能方面:主动调整结构
        3.3.2 去库存方面:加快智能进程
        3.3.3 去杠杆方面:优化债务结构
        3.3.4 降成本方面:注重双向增长
        3.3.5 补短板方面:宏观微观并重
    3.4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4.1 去产能方面:落后产能过剩和优质产能不足并存
        3.4.2 去库存方面:物流信息平台覆盖不够广泛
        3.4.3 去杠杆方面:营收规模有所下降
        3.4.4 降成本方面:解放人工迫在眉睫
        3.4.5 补短板方面:人才短缺制约港口发展
第4章 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建议
    4.1 去产能方面:提高优质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并举
        4.1.1 打造高端产能
        4.1.2 优化供应链服务
        4.1.3 淘汰落后产能
        4.1.4 继续推行绿色物流
    4.2 去库存方面:提高仓储作业效率
        4.2.1 加快平台工程建设
        4.2.2 整合数据资源
        4.2.3 开发自动仓储系统
        4.2.4 深度融合智慧物流
    4.3 去杠杆方面:完善物流金融体系
        4.3.1 规范评估标准
        4.3.2 完善金融服务
        4.3.3 抑制信贷规模
        4.3.4 提高经济效益
    4.4 降成本方面:同时关注降本增效
        4.4.1 控制人工成本
        4.4.2 降低交易成本
        4.4.3 提高物流效率
        4.4.4 优化衔接管理
    4.5 补短板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4.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5.2 加快港口转型升级
        4.5.3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4.5.4 促进生态港口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4)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形:空间差异分析
    3.1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比较分析
    3.2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动态分析
    3.3 江苏区域物流发展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态:集聚扩散分析
    4.1 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区域物流资本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4.3 江苏区域物流劳动力要素集聚的空间分布及分解
    4.4 江苏区域物流要素集聚扩散形态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之势:空间新格局分析
    5.1 理论基础与政策规划
    5.2 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设计
    5.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结构与空间格局形成
    5.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格局特性及新格局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机制:基于“物流生产力”分析
    6.1 理论基础与“物流生产力”的提出
    6.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理论解释
    6.3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演变的实证研究
    6.4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收敛效应与变动趋势
    6.5 本章小结
7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7.1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构想
    7.2 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制度设计及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船舶产业关联研究
        1.2.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关系
    2.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2.3 两业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2.3.1 投入产出法
        2.3.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2.3.4 耦合协调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船舶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3.1.2 船舶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物流业总体发展情况
        3.2.2 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关联分析
        3.3.1 船舶工业的物流管理分析
        3.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综合测评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建立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构建
        4.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
        4.2.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4.2.2 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4.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分析
        4.3.1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
        4.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化分析
        4.3.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4.3.4 我国14省市的船舶工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舶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面板数据模型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估计
    5.2 指标选取
    5.3 数据处理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模型设定
        5.3.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5.4 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1 我国14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2 我国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3 我国中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4.4 我国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国家层面
    6.2 地区层面
    6.3 行业层面
        6.3.1 船舶工业的对策建议
        6.3.2 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智慧物流理论
        (一)智慧物流内涵
        (二)智慧物流平台体系
    二、物流枢纽理论
        (一)物流枢纽内涵和驱动力
        (二)物流枢纽城市定义
        (三)物流网络节点层次划分
    三、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理论
        (一)服务的概念
        (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一)枢纽城市主体特征
        (二)枢纽城市环境特征
        (三)枢纽城市智能化水平、专业化组织规模水平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二、模型构建
    三、变量测量与问卷调查
        (一)研究变量测量
        (二)问卷调查
第四章 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样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效度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一)结构方程全模型构建
        (二)结构方程全模型拟合度评估
        (三)结构方程全模型修正
        (四)结构方程全模型假设检验
        (五)模型修正
第五章 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案例分析
    一、合肥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现状
        (一)合肥市人力资源
        (二)合肥市配送能力
        (三)合肥市交通能力
        (四)合肥市物流政策
        (五)合肥市发展水平
    二、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存在问题
        (一)物流人才供需失衡
        (二)配送数字化发展滞后
        (三)交通系统缺少信息技术应用
        (四)物流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五)区域发展水平存在提升空间
    三、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设物流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履职能力
        (二)增加物流运力供给,提升城市配送实力
        (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系统
        (四)完善物流政策环境,确保物流市场稳定
        (五)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增强物流服务水平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2.1 现代物流定义
    2.2 现代物流理论
第3章 R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R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3.1.1 R市经济发展状况
        3.1.2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3.1.3 物流经济贡献率
        3.1.4 R市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3.1.5 物流业相关发展政策
    3.2 R市物流业发展现状问卷调查
        3.2.1 调查方式与调查目的
        3.2.2 调查原则与样本描述
        3.2.3 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3.2.4 调查结果分析
    3.3 R市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R市现代物流业宏观问题
        3.3.2 R市现代物流业微观问题
        3.3.3 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问题
第4章 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3 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
第5章 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化对策
    5.1 宏观层面优化对策
        5.1.1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燃油价格及过桥过路费
        5.1.2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5.1.3 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及信息平台建设
        5.1.4 引导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5.2 微观层面优化对策
        5.2.1 引导发展多种物流方式
        5.2.2 扩展城乡物流及多式联运
        5.2.3 建立发展物流中转与应急物流
    5.3 保障措施
        5.3.1 成立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小组
        5.3.2 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
        5.3.3 保障物流发展用地
        5.3.4 保障物流业发展管理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R市物流企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8)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2.物流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物流理论
        2.1.1 PD(Physical Distribution)理论
        2.1.2 Logistics理论
        2.1.3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理论
        2.1.4 MF(Material Flow)理论
    2.2 物流业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物流业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
        2.2.2 物流业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2.2.3 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2.2.4 文献述评
3.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新疆物流业发展现状
        3.1.1 新疆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3.1.2 新疆物流园区建设现状
        3.1.3 新疆口岸建设现状
        3.1.4 新疆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3.1.5 新疆物流业政策现状
    3.2 新疆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2.2 物流效率低、成本高
        3.2.3 物流服务观念差、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
        3.2.4 经营主体实力弱、物流人才匮乏
4.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4.1 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影响的规范分析
        4.1.1 物流业发展可提高对外贸易量,加快对外贸易发展
        4.1.2 物流业发展可降低对外贸易成本
        4.1.3 物流业发展可扩大对外贸易市场
    4.2 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收集、整理和变量选取
        4.2.2 模型的设定
        4.2.3 计量检验
        4.2.4 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4.2.5 实证结果分析
    4.3 物流业主要因素的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
        4.3.1 灰色关联分析的简介与方法
        4.3.2 变量选取、数据收集和整理
        4.3.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4 实证小结
5.对策建议
    5.1 加强新疆物流业硬实力
        5.1.1 提高信息通信能力和网络发展水平,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5.1.2 提升物流运输能力,构建物流联运体系、优化物流节点
        5.1.3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5.2 提升新疆物流业软实力
        5.2.1 加强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
        5.2.2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5.2.3 加强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
参考文献
致谢

(9)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物流业及其发展质量的研究
        1.2.2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1.2.3 关于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流业发展理论
        2.1.1 物流业发展质量的概念界定
        2.1.2 马克思的物流业发展理论
        2.1.3 西方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2.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
        2.2.2 马克思主义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2.2.3 西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第3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3.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影响机理
        3.1.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1.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直接影响
        3.1.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间接影响
        3.1.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机理总结
    3.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影响机理
        3.2.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2.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直接影响
        3.2.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间接影响
        3.2.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机理总结
    3.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机理
        3.3.1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数理模型
        3.3.2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直接影响
        3.3.3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间接影响
        3.3.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机理总结
    3.4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机理
第4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
    4.1 物流业发展效率评价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1.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2 物流业发展结构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2.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3 物流业发展环境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研究方法
        4.3.3 数据来源及分析
        4.3.4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4 物流业发展质量评价
        4.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实证分析结果及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互动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及特征
        5.1.1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水平的测度
        5.1.2 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5.2 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构建
        5.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充分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水平及特征
        6.1.1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水平的测度
        6.1.2 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6.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充分发展的实证分析
        6.2.1 计量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际经济平衡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及特征
        7.1.1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水平的测度
        7.1.2 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7.2 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际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7.2.1 计量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3 实证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
        8.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
        8.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
        8.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等级划分
    8.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8.2.1 计量模型构建
        8.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8.2.3 静态效应分析
        8.2.4 动态效应分析
        8.2.5 长期效应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结论
        9.1.1 物流业发展质量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结论
        9.1.2 物流业发展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互动发展
        9.2.2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域经济充分发展
        9.2.3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际经济平衡发展
        9.2.4 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以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9.2.5 发挥其他因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9.3 不足之处及展望
        9.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9.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创新之处
        1.4.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物流园区的概念
        2.1.1 物流园区的产生
        2.1.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概念及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物流园区相关战略管理的理论
        2.2.2 发展战略优化相关理论
第三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基本情况与发展战略现状
    3.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介绍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架构
    3.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运营状况
        3.2.1 市场环境与政策
        3.2.2 业务运转情况
        3.2.3 管理经济运行情况
    3.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现状
        3.3.1 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3.3.2 未来战略发展布局
第四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战略分析与问题分析
    4.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PEST分析
        4.1.1 政治和法律环境(P)
        4.1.2 经济环境(E)
        4.1.3 社会和文化环境(S)
        4.1.4 技术环境(T)
    4.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4.2.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优势(S)
        4.2.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劣势(W)
        4.2.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机会(O)
        4.2.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威胁(T)
    4.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园区存在的先天问题
        4.3.2 发展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3.3 管理能力不足
第五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对策及保障措施
    5.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原则
        5.1.1 坚持创新发展
        5.1.2 坚持集群发展
        5.1.3 坚持特色发展
        5.1.4 坚持项目带动
    5.2 制定整体园区发展战略,解决园区存在的先天问题
        5.2.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框架
        5.2.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方向
        5.2.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目标定位
        5.2.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5.3 提高园区发展战略能力的具体措施
        5.3.1 强化政策支持
        5.3.2 培育物流企业
        5.3.3 承接产业转移
        5.3.4 创新体制机制
        5.3.5 完善服务体系
        5.3.6 抓住行业发展机遇
    5.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5.4.1 组织保障
        5.4.2 资金保障
        5.4.3 人才保障
        5.4.4 安全保障
        5.4.5 创新保障
        5.4.6 品牌保障
第六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FDI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志文.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2]京津冀流通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D]. 徐小云.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大连港口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 李佳霓.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江苏区域物流空间非均衡态势及演变机制研究[D]. 梁子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D]. 王淑芹.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6]智慧物流背景下枢纽城市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吴雯宇. 安徽大学, 2020(07)
  • [7]R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杨妮. 南昌大学, 2019(01)
  • [8]物流业发展对新疆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D]. 刘威志.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2)
  • [9]物流业发展质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黄晓永. 石河子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