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效应层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鑫[1](2021)在《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徐志豪[2](2021)在《船舶产业链企业间成本协同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家源[3](2021)在《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上市公司都通过发展多元化业务分散经营风险。但是多元化业务的不断发展,使得新旧业务之间产生诸多矛盾,上市公司对于资源的不同分配令新兴业务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为了获取更多资源并且实现更好的发展,许多上市公司就开始分拆企业内部的部分资产单独上市,使得企业价值迅速增长。国内外有很多研究发现分拆上市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原因关注很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价值创造的路径进行分析,解释分拆上市对碧桂园服务的企业价值影响的原因以及结果。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碧桂园分拆碧桂园服务上市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分拆上市动因的相关理论,本文将分拆上市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分为融资效应、经营效应和管理效应,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分拆上市这一行为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利用事件研究法和托宾Q值分析法衡量分拆上市为碧桂园服务创造价值的效果。研究发现:(1)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弱化了信息不对称效应,拓宽了自身的融资渠道从而改善了其融资状况,提高其融资能力;(2)分拆上市后碧桂园服务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并引入了外部机构投资者以改善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这些措施提高了管理层的管理效率,改善了管理漏洞,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3)碧桂园服务在分拆上市后,通过整合业务板块进行多元化经营并且进行收并购以扩展市场份额,增强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陈家树[4](2019)在《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纷纷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海外扩张战略。其中,多品牌营销战略是跨国公司开辟新的市场、占领更高市场份额的常用战略。品牌在企业营销、提升竞争力方面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品牌建设成为许多企业营销的重要任务,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向品牌的竞争。论文以多品牌营销战略与市场细分、品牌延伸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归纳出多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方式及优劣势;接着以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指标,通过比较选择出综合效应评价的分析方法;从经营、管理及财务这三方面阐述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实施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的机理。基于2007-2018年美的集团发展概况、多品牌营销战略实施历程及实施原因,选择表示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的财务指标,通过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确立了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根据具体的财务指标数据,分析美的集团品牌数量的变化对集团经营、管理及财务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美的集团的总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且二者于2012年出现了负增长,营业收入增长率在2015年也出现了负增长。因此美的集团需要合理的控制成本,规避国际风险。此外,美的集团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但对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管控较好;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负债能力变强。从效应分析来看,根据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得出经营、管理、财务与综合效应的得分。结果表明,美的集团每加入一个新的品牌,企业综合效应得分都会较上年有所提高。然而,国家政策变化、家电行业发展特点、全球政治经济负面影响较大及中国经济有所降温等原因对美的集团经营、管理、财务及综合效应得分有较大负面影响。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来看,2007-2018年,美的集团逐年增加品牌数量对经营、管理、财务与综合效应得分有正向影响;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与管理及综合效应得分显着正相关;营业利润增长率与经营及综合效应显着正相关;而美的集团自由现金流量与管理及综合效应得分显着负相关;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财务与综合效应显着负相关。最后在综合理论、现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从评估自身发展能力,制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品牌,进军目标品牌市场、推进品牌延伸策略,发展多元化产品以及整合品牌资源,规避市场潜在风险四个方面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中营销战略的选择提供建议。
贾家妮[5](2019)在《《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六个国家于1992年开始进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GMS经济合作)。为了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内资源和人员流通,以促进运输便利化和提高次区域内的经济效率,六个缔约国签订了“GMS便利运输协定”,但是自协定签订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运输便利化成果并未达到协定的目标。其原因包括缔约国层面和国家内部层面,本文聚焦于“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首先,论文梳理了便利运输、多边协定、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跨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对“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的缔约国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再次,根据协同管理的思想,总结和归纳出影响“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因素,并分析其中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然后,以昆曼国际公路为例,选择运输时间和成本为反映协同管理水平的最终变量,同时将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和变形,运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检验缔约国协同管理对跨境运输的影响;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和协同管理思想,提出关于提升“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水平的建议。上述研究在理论上完善了跨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实际上指导各缔约国按照协定目标进行协同管理、共同发展,推动了“GMS便利运输协定”的实施,同时也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签订的其他协定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陈璐,黄玥诚,陈安[6](2019)在《管理效应的一般性机理分析——以10个着名管理效应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对管理效应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分析与界定,依据系统管理理论构建了管理效应的TPOME五核心要素及其具体要素。其次,提出一种可视化的"时间—要素—状态"管理效应机理路径建模方法,将管理效应演化轨迹映射到三维坐标系中,形成管理效应机理路径的可视化模型。最后,以10个管理效应为研究对象,对管理效应的一般性机理进行多种维度视角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管理效应的本质。
张明[7](2018)在《基于协同度测量的X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对于合作共赢思想越加重视,同时,协同管理系统也受到众多中小企业的好评和热捧,协同管理理论的研究必将掀起热潮。与此同时,随着建设工程行业黄金时代的逝去,建设工程项目对协调管理的关注日益增高,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合作共赢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协同管理在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因此,基于协同度测量的X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值得深入研究。作者结合了工作实际,首先解释了项目管理和协同管理理论的概念和发展,综述了协同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研究,明确本文中协同管理在X项目应用的协同度的测量方法,并分析了协同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次识别了X项目协同管理主要影响因素,然后构建协同度测量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X项目的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及X项目系统整体协同度进行测量;再次依据X项目系统整体协同度对X项目的协同管理进行效益分析;最后总结了X项目协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合理的改进路径和改进要点。文章的最后对基于协同度测量的X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得到主要结论,包括本文以协同度为依据直观的反映了X项目的协同管理效应;本文重视影响协同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识别;X项目协同度测量方法及提出的改进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多项目的整体协同管理效应明显强于各项目的协同效应;本文始终围绕着项目管理和协同管理两个重要概念进行研究和分析;协同度测量方法较为复杂,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该项目属于典型建设工程项目,文章对于基于协同度测量的X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帅蕾[8](2018)在《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预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集团企业这一公司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己初步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或特大型集团企业。我国集团企业很长时间以来多采取资金分散管理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有很大的不足。当前,集团企业为实现对资金的良好控制,已经普遍选用了集中管理模式,通过研究该模式的管理效应可以分析评价其效果及预测未来效应,从而找到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对于现代化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是一项核心工作,而资金管理则是财务管理的重心,由此可见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显着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对资金的管理,实现对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从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对资金的管理方式来看,分散型管理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集中管理模式。基于这种模式,集团企业的原材料采购、资金预算、资金划拨、对账、结算、债务处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明显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降低了实际运营成本,实现了稳定、安全而健康的发展。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集团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成熟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此,ZD公司制定并执行了“新跨越”战略,以便于挖掘潜能、重塑文化,形成规模化、统一化和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格局。按照战略部署,该企业首先从强化财务管理入手,构建了一套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共享,而且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为企业提供了及时、精准和可靠的财务报表,为公司管理者制定各类规划和方案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如今改革己经超过两年,本文将对ZD集团构建评价体系,对其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探寻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关解决措施,旨在为ZD集团构建良好的资金管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课题的提出基于经济大环境背景下,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1部分主要论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2部分阐述了资金管理的特点、资金管理模式、相关理论基础、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等概念及评价模型。第3部分是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首先ZD集团的基本情况及组织构架,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每个指标进行赋予权重,以此来构建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第4部分是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评价及效应预期研究。对ZD集团资金集中度效应进行现状分析,然后采用功效系数法来评价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根据评价结果,ZD将要采用的改进措施实施后,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预期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效应预期与效应现状对比。第5章对荷兰皇家壳牌公司(Shell)与国内中石油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进行了分析,形成资金集中管理效应对比,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总结。第6章针对ZD集团如何保障资金集中管理,从管理基础、调配标准、共享平台、风险预警、绩效考核等层面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并对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未来展望。
李盼盼[9](2017)在《企业技能型员工的人力资源效应提升策略研究 ——以NP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技能型人力资源具备生产技艺高超、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技能专用性及职业依从性高的特点。为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具体地讲,就是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进行整体规划,为企业人力资源效应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优化招聘工作和企业的员工筛选工作,做到人——事的精准配置和合理使用,同时,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工作,实现员工技术能力的有效开发;要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管理力度,实现企业技能型员工价值最大化;要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进而有效增强企业的管理力度;要加强企业的和谐建设,实现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有效提升,获得良好的人力资源效应。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企业人力资源效应的相关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然后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效应相关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人力资源测评、激励约束、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等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以NP公司为例,针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特点,探讨了NP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效应的实现问题,研究表明,NP公司制定了技能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技能,营造了和谐的企业文化,但在从人员招聘选拔、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的全流程管理中,仍然做到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没有针对技能型员工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全流程进行优化,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应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必须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选择恰当的路径,为此,必须提升技能型员工招聘、筛选的科学性,增强员工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提高薪酬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振员工士气。
李光达[10](2017)在《基于认知科学的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视觉作为人的最重要感觉,主导着人的认知,影响着人的思维和判断。人类80%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65%的人是视觉学习者,而人脑50%的功能与图像处理相关,与文字信息相比大脑对图像信息的处理过程更简单,处理速度更快,因此,人类在视觉和图的认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基于上述优势,可视化的思想、技术、方式应运而生,而且,可视化与各行业的结合已经成为今后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趋势。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和根本保证,得到了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各类信息技术被应用到该领域中,研发了多种煤矿安全管理系统。随着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煤矿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煤矿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了有效的利用和表达这些数据信息,需要将其转化为图形或图像,以便于人类利用自身的视觉优势高效、准确的认知数据信息,因此,出现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理念,并基于该理念研发了方式多样的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系统。由于可视化表达方式层出不穷,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展现也让人眼花缭乱。为了更好的引导可视化的应用,必须深入研究各种可视化方式之间的差别,讨论可视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科学的衡量可视化对于各类用户的效果。然而,当前可视化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数据挖掘的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模型及图元体系研究”(基金编号:61471362)资助,基于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围绕着该项目中的“展示可视化”内容进行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出建议”的思路,将论文分为7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分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研究背景,指出可视化是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引出了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可视化管理、煤矿安全可视化、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缺乏针对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研究,无法科学、有效的测度可视化管理效应。由此,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分析了文本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采用的相关方法,形成了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针对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主要问题,从可视化、认知科学与可视化的关系、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文献的研究。为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机理研究、衡量指标构建、影响因素实验、测度模型形成等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拟研究问题的相关进展,同时也发现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借鉴。第3章:理论框架研究。本章探索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体系。首先,分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相关概念,介绍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定义、特征和要素,从效应的概念出发,引出了管理效应的定义和内容,进而引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概念,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层阶模型,按作用对象将效应划分为主体效应、客体效应和组织效应;其次,从可视化主体、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具体影响因素,为后续实验因素的筛选奠定基础;然后,从四个方面解释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及作用机理,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最后,形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三个关键问题。第4章:指标体系研究。本章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体系。首先,分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意义和原则,概括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并且初步提出了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其次,针对主体效应指标,从认知角度提出了认知时间、认知准确率、认知负荷和认知频率4个指标,从反馈角度提出了决策时间、决策准确率和心理负荷3个指标,通过眼动实验对认知负荷和心理负荷指标进行了筛选,并且验证了各指标的一致性;再次,从人、物和环境三个方面初选了客体效应的衡量指标;然后,从组织损失和组织变革两个方面初选了组织效应的衡量指标,并且采用问卷调研和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初选的客体效应指标和组织效应指标中提取出了具有概括性的4个客体效应指标和3个组织效应指标;最后,形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体系,并且初步分析了各阶段指标之间的关系。第5章:影响因素研究。本章通过实验研究了三方面因素对于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影响。首先,在对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影响因素筛选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基于图形与图像的理论,形成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实验框架,介绍了本章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其次,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的作业环境三方面煤矿安全可视化内容,开展了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主要研究了表达实时状况和细节信息的照片、漫画、视频和虚拟现实4种可视化方式在展示煤矿安全内容时的差异;然后,针对煤矿安全可视化信息和知识两类可视化内容,开展了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验证了适合每类内容的不同可视化方式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可视化内容的对象数量和可视化方式的空间属性对于可视化管理效果的影响;最后,汇总了实验结果,总体上讨论煤矿安全影像和图形可视化实验的结果,得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的基本结论。第6章:测度及优化研究。本章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测度模型和方法,给出了优化建议。首先,针对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开展了认知指标到反馈指标的路径分析,明确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的认知指标与反馈指标之间的关系;其次,采用ABC行为分析实现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到客体效应的转化,采用专家打分法实现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客体效应到组织效应的转化;再次,基于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指标、客体效应指标和组织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分别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客体效应和组织效应的测度模型,并且引入了TOPSIS法衡量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然后,基于实验采集的一组数据,分别应用本文提出的各阶段效应的测度模型和TOPSIS法对三个阶段的效应进行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后,从可视化内容、方式和主体三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优化策略。第7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内涵和影响因素,阐释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机理,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层阶模型、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2)提出、筛选和验证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主体效应指标、客体效应指标和组织效应指标,构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体系。3)开展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眼动实验,揭示了可视化内容、可视化主体、可视化方式三方面因素对于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影响。4)探索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指标、客体效应指标和组织效应指标之间的关系,分别构建和验证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客体效应和组织效应的测度模型,同时提出了适用于衡量各级效应的TOPSIS方法,给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优化策略。综上,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是对可视化技术、方式、方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衡量,该研究是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可视化的推广和应用具有指导作用。文章以认知科学为基础,采用眼动实验、统计分析、行为分析、数据建模等方法,研究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基本概念、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测度指标、模型和方法,并给出了改进优化策略,对于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管理效应层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效应层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分拆上市的动因 |
1.2.2 分拆上市的效益 |
1.2.3 分拆上市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分拆上市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分拆上市的概念 |
2.1.2 企业价值与价值创造 |
2.1.3 分拆上市与价值创造 |
2.2 分拆上市影响价值创造的路径 |
2.2.1 融资效应 |
2.2.2 经营效应 |
2.2.3 管理效应 |
第三章 碧桂园分拆碧桂园服务上市的案例介绍 |
3.1 企业情况 |
3.1.1 碧桂园的情况介绍 |
3.1.2 碧桂园服务的情况介绍 |
3.2 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动因 |
3.2.1 企业价值被低估 |
3.2.2 专注于核心业务 |
3.2.3 拓展融资渠道 |
3.2.4 激励管理层 |
3.3 碧桂园分拆碧桂园服务上市的过程回顾 |
3.3.1 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前的重组工作 |
3.3.2 碧桂园服务正式分拆上市 |
3.4 分拆效果 |
3.4.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3.4.2 长期企业价值分析 |
第四章 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案例分析 |
4.1 分拆上市对融资效应的作用分析 |
4.1.1 降低信息不对称 |
4.1.2 拓宽融资渠道 |
4.1.3 融资效应的实现情况分析 |
4.2 分拆上市对经营效应的作用分析 |
4.2.1 明确业务板块发展多元化战略 |
4.2.2 加快并购步伐抢占市场份额 |
4.2.3 与多平台联合实现科技创新 |
4.2.4 经营效应的实现情况分析 |
4.3 分拆上市对管理效应的作用分析 |
4.3.1 实施激励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
4.3.2 完善组织构架优化股东基础 |
4.3.3 管理效应的实现情况分析 |
4.4 案例总结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与建议 |
5.1.1 结论 |
5.1.2 建议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5.2.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5.2.2 论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品牌影响力的相关研究 |
1.3.2 多品牌营销战略特点的相关研究 |
1.3.3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研究中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中的创新点 |
1.5.2 研究中的不足 |
2 多品牌营销战略及其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多品牌营销战略 |
2.1.2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市场细分理论 |
2.2.2 品牌延伸理论 |
2.3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 |
2.3.1 多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方式 |
2.3.2 多品牌营销战略的优劣势 |
2.3.3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指标 |
2.3.4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方法 |
2.4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机理分析 |
2.4.1 经营效应 |
2.4.2 管理效应 |
2.4.3 财务效应 |
3 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实施现状 |
3.1 美的集团发展概况 |
3.1.1 美的集团营业收入概述 |
3.1.2 美的集团毛利润概述 |
3.2 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实施过程 |
3.2.1 适度品牌延伸,创造多元化品牌 |
3.2.2 控股国际品牌,推动多元化管理 |
3.2.3 合资强势品牌,全品类共同发展 |
3.3 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多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动因 |
3.3.1 提高品牌忠诚度 |
3.3.2 提高市场占有率 |
3.3.3 开拓国际市场 |
4 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的测度分析 |
4.1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体系构建 |
4.1.1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4.1.2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指标的设计 |
4.1.3 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评价指标的检验 |
4.2 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的测度分析 |
4.2.1 经营效应衡量指标 |
4.2.2 管理效应衡量指标 |
4.2.3 财务效应衡量指标 |
4.2.4 综合效应测度分析 |
5 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1.1 样本选择 |
5.1.2 数据来源 |
5.2 变量的选取 |
5.2.1 因变量 |
5.2.2 自变量 |
5.3 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分析 |
5.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2 ADF检验 |
5.3.3 Engle-Granger两步法协整检验 |
5.4 模型建立 |
5.5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5.1 经营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
5.5.2 管理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
5.5.3 财务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
5.5.4 综合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
6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的建议 |
6.1 评估自身发展能力,制定品牌战略发展规划 |
6.1.1 评估自身发展能力 |
6.1.2 制定多品牌营销战略总体战略规划 |
6.2 明确目标品牌,进军目标品牌市场 |
6.2.1 明确目标品牌 |
6.2.2 进军目标品牌市场 |
6.3 推进品牌延伸策略,发展多元化产品 |
6.3.1 推进品牌延伸策略 |
6.3.2 发展多元化产品 |
6.4 整合品牌资源,规避市场潜在风险 |
6.4.1 整合品牌资源 |
6.4.2 规避市场潜在风险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 A:经营效应指标 |
附录 B:管理效应指标 |
附录 C:经营效应指标 |
附录 D:时间序列指标 |
(5)《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跨国便利运输的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多边协定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四节 跨国政府协同管理研究综述 |
第三章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合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GMS经济合作及便利运输协定 |
第二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合作情况 |
第三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主要机制分析 |
第一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组织机制 |
第三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 |
第五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监督机制 |
第五章 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效应研究——以昆曼公路便利化为例 |
第一节 昆曼公路及中老泰政府协同管理状况 |
第二节 模型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昆曼公路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效应研究 |
第六章 提升“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水平的建议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管理效应的一般性机理分析——以10个着名管理效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基于系统管理理论的管理效应分析 |
1.1 管理效应的界定 |
1.2 管理效应的要素、内涵与状态 |
2 基于案例的典型管理效应机理路径建模 |
2.1 管理效应机理路径建模方法 |
2.2 10个典型管理效应的机理路径模型构建 |
3 管理效应的一般性机理分析 |
3.1 单维度视角的一般性机理 |
3.2 T-E二维视角的一般性机理 |
3.3 E-S二维视角的一般性机理 |
3.4 T-S二维视角的一般性机理 |
3.5 三维视角的一般性机理 |
4 管理效应一般性机理的启示 |
5 结论 |
(7)基于协同度测量的X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路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项目管理 |
第二节 协同管理 |
第三节 协同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第四节 协同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用现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项目协同管理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
第一节 项目概况 |
第二节 X项目的协同管理影响因素集及其协同模式 |
第三节 X项目的协同管理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
第四章 X项目协同度测量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 |
第一节 X项目协同度测量的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X项目协同度测量指标的解释说明 |
第三节 X项目协同度测量指标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X项目协同度测量及协同管理效应分析 |
第一节 X项目协同度测量数据处理 |
第二节 X项目各子系统有序度计算 |
第三节 X项目系统整体协同度测量 |
第四节 X项目的协同管理效应分析 |
第六章 协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改进路径与要点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改进路径 |
第三节 改进要点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预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研究理论基础 |
2.1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相关概述 |
2.1.1 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点 |
2.1.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比较 |
2.2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2.2.2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与资金集中管理的关系 |
2.3 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模型 |
3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3.1 ZD集团基本概况 |
3.2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概述 |
3.2.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3.3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指标选择 |
3.4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1 构建效应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
3.4.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3.4.3 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
4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评价及效应预期研究 |
4.1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现状分析 |
4.1.1 资金安全性方面的效应现状分析 |
4.1.2 资金流动性方面的效应现状分析 |
4.1.3 资金收益性方面的效应现状分析 |
4.1.4 管理评价指标方面的效应现状分析 |
4.2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评价 |
4.2.1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范围及其系数 |
4.2.2 计算各项指标功效系数及总得分 |
4.2.3 总体结果分析与评价 |
4.3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改进计划 |
4.3.1 引入TMS平台,实现资金管理的自动化 |
4.3.2 强化资金风险管理 |
4.3.3 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
4.4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预期评价 |
4.4.1 资金安全性方面的效应预期分析 |
4.4.2 资金流动性方面的效应预期分析 |
4.4.3 资金收益性方面的效应预期分析 |
4.4.4 管理评价指标方面的效应预期分析 |
4.5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预期与效应现状对比分析 |
5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经验借鉴——以荷兰皇家壳牌公司的资金管理为例 |
5.1.1 资金集中管理的设立状况 |
5.1.2 效应对比 |
5.1.3 经验总结 |
5.2 国内经验借鉴——以中石油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为例 |
5.2.1 资金集中管理的设立状况 |
5.2.2 效应对比 |
5.2.3 经验总结 |
6 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实施保障研究 |
6.1 夯实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基础 |
6.1.1 制定统一的资金调配标准 |
6.1.2 逐步完善资金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 |
6.2 推行集团资金的集权与分权管理制度 |
6.3 提升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意识 |
6.3.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
6.3.2 实行资金管理风险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 |
6.3.3 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企业技能型员工的人力资源效应提升策略研究 ——以NP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源管理效应研究的基本概念 |
2.1.1 人力资源 |
2.1.2 人力资源效应 |
2.2 人力资源管理效应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源测评理论 |
2.2.2 激励约束理论 |
2.2.3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理论 |
第3章 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效应的实现机制 |
3.1 企业技能型人力资源的特点 |
3.2 企业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效应评价 |
3.3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应的体制机制优化 |
第4章 NP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应分析 |
4.1 NP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发展历程 |
4.2 NP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
4.3 NP公司的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办法 |
4.3.1 NP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 |
4.3.2 人员招聘与选拔 |
4.3.3 员工培训 |
4.3.4 绩效考核 |
4.3.5 薪酬管理 |
4.4 NP公司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效应评价 |
4.4.1 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正效应初步显现 |
4.4.2 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效应提升的空间巨大 |
第5章 企业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优化和路径优化 |
5.1 企业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优化 |
5.2 企业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优化 |
5.2.1 提升技能型员工招聘、筛选的科学性 |
5.2.2 提升培训技术含量,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 |
5.2.3 升级绩效管理,激发员工潜能 |
5.2.4 优化薪酬设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5.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振员工士气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基于认知科学的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可视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煤矿安全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
1.2.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可视化相关研究 |
2.1.1 可视化管理与可视化方式相关研究 |
2.1.2 信息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相关研究 |
2.1.3 可视化效应相关研究 |
2.1.4 研究评述 |
2.2 认知科学与可视化相关研究 |
2.2.1 图的认知理论相关研究 |
2.2.2 认知指标相关研究 |
2.2.3 视觉认知实验相关研究 |
2.2.4 研究评述 |
2.3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相关研究 |
2.3.1 煤矿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3.2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
2.3.3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方法 |
2.3.4 研究评述 |
2.4 文献评述 |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理论框架研究 |
3.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内涵分析 |
3.1.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的内涵分析 |
3.1.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相关概念 |
3.1.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层阶模型 |
3.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可视化主体方面因素 |
3.2.2 可视化内容方面因素 |
3.2.3 可视化方式方面因素 |
3.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及作用机理分析 |
3.3.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产生机理分析 |
3.3.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过程模型 |
3.3.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结构模型 |
3.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体系 |
3.4.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理论体系 |
3.4.2 三个研究问题 |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体系 |
4.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指标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
4.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3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4.1.4 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
4.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指标 |
4.2.1 认知指标分析 |
4.2.2 反馈指标分析 |
4.2.3 主体效应指标的验证筛选实验 |
4.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客体效应指标 |
4.3.1 人的指标 |
4.3.2 物的指标 |
4.3.3 环境指标 |
4.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指标 |
4.4.1 组织损失指标 |
4.4.2 组织变革指标 |
4.4.3 客体效应和组织效应指标筛选 |
4.5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指标体系的思考 |
4.5.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指标体系 |
4.5.2 指标间关系思考 |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方法 |
5.1.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5.1.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实验框架 |
5.1.3 实验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 |
5.2 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 |
5.2.1 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过程 |
5.2.2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视化实验结果 |
5.2.3 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视化实验结果 |
5.2.4 不良的作业环境可视化实验结果 |
5.2.5 煤矿安全影像可视化实验总体结论 |
5.3 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 |
5.3.1 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过程 |
5.3.2 煤矿安全时间信息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3 煤矿安全空间信息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4 煤矿安全逻辑信息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5 煤矿安全流程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6 煤矿安全聚类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7 煤矿安全解析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8 煤矿安全进度知识可视化实验结果 |
5.3.9 煤矿安全图形可视化实验总体结论 |
5.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讨论 |
5.4.1 实验结果汇总 |
5.4.2 研究结果讨论 |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测度及优化研究 |
6.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内部路径分析 |
6.1.1 路径分析方法 |
6.1.2 路径分析模型构建 |
6.1.3 模型修正及检验 |
6.1.4 主体效应指标内部关系讨论 |
6.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各级效应间关系研究 |
6.2.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客体效应关系讨论 |
6.2.2 基于ABC行为分析的客体效应形成 |
6.2.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形成 |
6.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测度模型及方法 |
6.3.1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测度模型 |
6.3.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客体效应测度模型 |
6.3.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测度模型 |
6.3.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TOPSIS测度方法 |
6.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测度实例 |
6.4.1 数据收集和整理 |
6.4.2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主体效应测度实例 |
6.4.3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客体效应测度实例 |
6.4.4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组织效应测度实例 |
6.4.5 结果讨论 |
6.5 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的优化策略 |
6.5.1 基于可视化内容的优化 |
6.5.2 基于可视化方式的优化 |
6.5.3 基于可视化主体的优化 |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四、管理效应层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滨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佳鑫.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船舶产业链企业间成本协同控制研究[D]. 徐志豪.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碧桂园服务分拆上市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D]. 张家源. 兰州大学, 2021(02)
- [4]美的集团海外扩张中的多品牌营销战略及其效应研究[D]. 陈家树. 江苏大学, 2019(05)
- [5]《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贾家妮. 云南大学, 2019(03)
- [6]管理效应的一般性机理分析——以10个着名管理效应为例[J]. 陈璐,黄玥诚,陈安. 软科学, 2019(03)
- [7]基于协同度测量的X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D]. 张明. 云南大学, 2018(04)
- [8]ZD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效应预期研究[D]. 帅蕾. 江西财经大学, 2018(12)
- [9]企业技能型员工的人力资源效应提升策略研究 ——以NP公司为例[D]. 李盼盼.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基于认知科学的煤矿安全可视化管理效应研究[D]. 李光达.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