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旋转点声源空间声场的频域精确解(论文文献综述)
高毓娇[1](2020)在《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噪声研究》文中认为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由于效率高、驱动方式灵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各类车型上,以电动自行车最为显着。电机的应用使得电动自行车的噪声相比于其他交通工具具有噪声小的特点,这就导致了其噪声缺乏警示性。而在电机产生的噪声中,电磁噪声占了大部分的比重,因此有必要对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噪声进行探究。(1)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力波解析建模及分析。建立了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模型,获得了电机在全工况范围内的电流。通过磁势磁导法建立了稳态工况和非稳态工况下的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气隙磁场解析模型,通过麦克斯韦应力张量法建立了电磁力波解析模型。建立了电磁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了电机的气隙磁场和电磁力波,验证了解析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电流的主要频率成分表现为低频段的(6h±1)fc以及开关频率附近的kfs±(6h±1)fc;电机的气隙磁场和电磁力波在稳态工况和非稳态工况下的时空分布特性一致。(2)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噪声多物理场建模及分析。进行了电机转子总成及端盖结构的模态试验,并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电机的模态。建立了电磁振动和电磁噪声的预测模型,仿真计算并分析了全工况范围内电机的电磁噪声特性。分析了当电机存在偏心故障时对电磁噪声的影响。分析了外转子结构的电机具有的多普勒效应对电磁噪声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机存在负载时,不同工况下的电磁噪声的峰值均出现在第138阶,为电流谐波作用的结果;偏心会影响电机的电磁噪声特性;外转子电机在旋转时辐射出的电磁噪声会产生特殊的边频阶次。(3)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气隙磁场与电磁噪声试验研究。建立了电机空载反电动势的解析模型和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空载反电动势试验,间接验证了电机气隙磁场解析模型及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开展了电磁噪声的采集试验,采集了不同工况下的电磁噪声,验证了多物理场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当电机空载时,不同工况下的电磁噪声的峰值均出现在第204阶,为永磁体磁场作用的结果;当电机处于非稳态工况时,电磁噪声的峰值出现在电机的第204阶噪声穿越第一个共振区时。
陈彬彬[2](2018)在《吸尘器离心风机气动性能及噪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心风机是一类在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的流体机械。本文以吸尘器用高速离心式风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手段研究风机的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探究关键设计参数对风机性能的影响,开展效率优化和降噪研究。分别采用混合平面法和滑移网格法对原型风机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气动性能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轴向涡流、二次流、分离流等流场特征,增进了对风机内部复杂流动现象的理解。探究叶片入口角β1、出口角β2和圆弧半径r1对风机气动性能的影响,总结出三者对风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双圆弧的几何局限性,提出采用三次贝塞尔曲线代替双圆弧,对曲线参数化建模,提出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试验设计、响应面建模和数值寻优,优化出一款高效风机。优化结果得到实验验证,达到了预期提升峰值效率的要求。对于气动噪声研究,采用声类比方法数值模拟原型风机的声场,对比计算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声源强度分布,确定了主要的声源位置,并针对主要声源开展降噪研究。研究不同叶片数目组合的风机,发现增加叶片数目能够有效地降低旋转噪声,对宽频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降噪效果明显;但同时会导致风机运行效率的降低。研究叶顶斜切对风机性能的影响,发现在气动性能几乎不变的前提下能够显着降低一次谐频及其附近的宽频噪声,具有良好的降噪应用前景。
许丹[3](2017)在《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旋转声源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叶轮机械为代表的旋转机械在给工业生产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噪声污染问题。降低这些旋转机械的噪声迫在眉睫,而控制声源是降低噪声的最根本措施。基于传声器阵列识别声源可为声源的主被动控制提供重要的指导,然而目前的声源识别方法主要是针对静止声源。由于旋转声源所产生的声信号中包含明显的多普勒效应,因此现有方法在识别旋转声源时会失效。围绕该问题,本论文将研究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旋转声源识别方法,为旋转声源识别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旋转声源识别的背景和意义,然后通过论述旋转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针对现有旋转单极子声源识别方法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DAMAS2的自由场旋转单极子声源识别方法。首先分析了自由场中旋转单极子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其对声源识别结果的影响;然后采用旋转框架技术消除多普勒效应的影响;继而采用DAMAS2解卷算法识别旋转声源,提高声源识别分辨率和计算效率;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分析验证了所提基于DAMAS2的自由场旋转单极子声源识别方法的有效性。第三章针对现有旋转声源识别方法无法准确识别实际工程中常遇到的旋转偶极子声源问题,提出了自由场中旋转偶极子声源识别方法。考虑到实际旋转机械产生的声源中,周向偶极子和轴向偶极子占主要部分,因此基于球谐波展开的方法推导出这两种偶极子Green函数,并分析这两种偶极子Green函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模态截断数的选取问题。通过引入旋转框架技术消除多普勒效应后,在高频采用波束形成技术来识别声源,在中低频采用反技术来识别声源。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无人机旋转桨叶的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第四章针对现有管道内旋转声源识别方法测量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管道内旋转声源识别方法。首先分析了管道内旋转声源的辐射声场特性;然后采用旋转框架技术消除了管道内旋转声源产生的多普勒效应;之后采用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方法来实现管道内旋转声源识别,以达到利用较少传声器测量来获得高分辨率声源识别的目的,进而减少测量成本、提高测量效率;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毛义军,徐辰,胡志伟[4](2016)在《旋转叶片辐射和边界散射噪声的频域预测方法及其加速算法》文中指出旋转叶片辐射和边界散射噪声的预测方法是透平机械气动噪声研究的核心技术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时域Farasaat公式虽然被广泛应用于透平机械气动噪声的预测,但是其存在插值误差以及在声源处于超音速运动时存在奇异积分和延迟时间方程多根的问题。作者近年来致力于透平机械气动噪声的预测方法研究,重点开展了旋转叶片辐射噪声和边界散射噪声的频域预测方法及其加速算法研究,本文主要对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综述:(1)采用球谐级数展开方法建立了旋转单、偶和四极子点声源辐射噪声的频域解析解,相对于已有的解析公式,我们所建立的公式取消了声源方向和观察点位置的限制和假设,为数值计算研究提供了验证基准;(2)提出了旋转叶片辐射噪声的频域积分公式及其数值方法,不仅避免了时域Farassat公式存在的上述不足,而且直接从时域非定常流动计算结果计算得到频域声压;(3)分别拓展球谐级数展开方法和频域数值方法考虑均匀来流效应对旋转声源辐射噪声的影响,适用于高来流Ma数条件下的旋转叶片噪声预测;(4)综合利用上述两类频域方法的特征,推导了旋转叶片辐射噪声随观察点径向坐标和周向角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旋转叶片远场噪声分布及其辐射声功率的加速预测方法;(5)建立了旋转声源辐射声粒子速度的频域预测方法,并结合频域等效源方法建立了旋转叶片辐射噪声和边界散射噪声的全频域数值预测方法;(6)在研究内容(4)和(5)的基础上,提出了轴对称结构(旋转轴、机匣等)散射旋转叶片噪声的加速方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极大的提升了计算速度。
石若瑜,熊鳌魁[5](2016)在《基于Matlab的旋转点声源声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对不同马赫数Ma,声源运动或固定,声强正弦变化频率ωs与声源圆周运动角频率ω的比值条件下的旋转点声源声辐射进行数值计算,探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Ma的增加,声压值pn在时域上出现更平坦的波谷和更尖锐的波峰;声源运动与固定相比,pn出现更平坦的波峰和更尖锐的波谷;随着ωs和ω的比值的增加,波峰数目变多,波谷数目有变多的趋势;与点声源运动轨迹面垂直且通过轨迹圆心的线上的点观测到的声压值不受Ma的影响,其峰值和变化形式不受ωs与ω的比值的影响.
杨超[6](2016)在《基于波束形成的旋转点声源追踪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叶轮机械气动噪声产生机理及降噪途径的研究中,叶片周围声源的准确定位与识别是基础。运行叶片周围的声源跟随叶片处于旋转状态,采用常规的稳定声源识别方法定位叶片周围的声源时,可以得到声源的径向位置,却无法准确定位声源与叶片的相对位置关系。基于声阵列的波束形成算法可以识别和定位稳定声源,近年来也有研究者将其成功的应用于直线运动声源识别。针对旋转声源定位问题,本文以旋转点声源为研究对象,采用60通道声阵列和球面波传播的波束形成算法,进行了旋转声源追踪方法的研究。根据叶片旋转特点,将声源识别定位网格组成的目标声源面设计为圆形,并沿着圆周方向离散运动声源,给声源施加叶片旋转的角速度,采用不同径向位置处的空间分辨率作为识别的步长。首先将依据优化的60通道的轮式阵列获取真实蜂鸣器的声学信号并对目标声源频率50Hz范围内设计合理的带通滤波器;其次,将选取滤波后第一个??时间内的时域信号导入到近场球面波的波束形成算法中获取旋转声源识别的初始径向位置和转角θ,其中时间??的选取主要由阵列空间分辨率确定;最后,将其声源识别结果按照不同识别分辨率步长φ进行旋转以获取旋转运动声源识别结果,其中步长φ的选取主要依据旋转频率ω和选取时间长度τ。时间长度τ相当于数字采集信号选取样本间隔,由于触发信号和声学信号是同步采集,因此以相同时间长度作为追踪时间间隔,获取旋转点声源真实位置。依据上述方法,在旋转声源模拟实验台上,针对不同转速和不同标准声源位置,同步采集60通道声阵列信号和相位信号,追踪算法识别旋转点声源具体声源位置。在旋转声源模拟实验圆盘上,将蜂鸣器分别固定在距离旋转圆盘径向距离为0.20m和0.40m、旋转速度约为80r/min和128r/min,通过测试距离为1.00m和1.50m阵列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该算法的计算。其识别旋转声源径向位置分别为0.23m和0.39m,声源初始相位角为174°和188°,并将其识别结果依据识别分辨步长φ进行旋转来获取声源真实位置。该方法在旋转点声源定位过程中既可以识别声源径向位置,也可获取声源识别位置所对应的相位角。将该算法与互功率谱波束形成算法对比发现:旋转声源识别过程中,该算法对旁瓣抑制效果优于互功率谱波束形成算法。在旋转声源模拟实验台架基础上,提出了旋转点声源追踪识别新算法。该声源追踪识别算法能够追踪识别低转速旋转点声源,为获取风力机叶轮声源位置提出一种新思路。
刘志红,仪垂杰[7](2015)在《旋转运动声辐射的解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更好地分析旋转运动声源的声场特性并解决旋转声源建模难题,基于旋转偶极子源的声压频域模型及其解析格林函数,构建旋转源模型即克希荷夫源,且利用带有解析格林函数的克希荷夫积分方程建立声辐射模型并进行声压解析,进一步由数值仿真定性和定量分析旋转源与克希荷夫源的等价关系,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给出相应关键参数的选择原则和依据,从而创建一种可以用于运动声辐射的解析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建立旋转源的声辐射频域模型,将克希荷夫积分方法扩展到了运动声源的声源等价和声辐射模型建立中,并在不需要任何边界条件下有效解析声场,解决旋转声场特性分析和旋转源建模难题。该方法可为低噪声旋转机械的研究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吴波波,刘志红,仪垂杰,马岩美[8](2015)在《匀加速运动声源的声场建模及其数值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匀加速运动点声源的声场特性与其运动状态密切相关这一问题,提出匀加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点声源的声场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建立了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点声源的声压模型,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声矢量R进行数值解析,并对声压进行数值分析仿真,得出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固定接收点的声压数值计算方法。用此方法对固定接收点位置的匀加速点声源声压进行声场建模,结果表明:在声源接近接收者一定距离以后,声压明显增大;在此距离之外,距离对声压的影响不大。
吴波波[9](2014)在《基于传声器阵列的匀加速运动声源识别与声场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运动声源的声辐射和声源定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运动声源的运动状态对声场的影响是求解运动声源声场的前提;此外,基于传声器阵列和波束形成技术的声源声场可视化技术可以使声源的位置和强度信息更加清晰明了;传声器的阵列形式对阵列的主要性能——指向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阵列形式进行优化讨论,得到性能理想的阵列对声源定位具有指导意义;利用优化阵列设计实时声源定位可视化系统是本文的最终目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利用运动声源声辐射基本理论建立了匀加速运动声源声辐射基本模型;讨论了声源匀加速运动时的声场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定义了匀加速运动时声场的主要影响因子——“声矢量”,并进行了数值解析,得到了匀加速运动时的声场模型计算方法。(2)探讨了波束形成算法中的常规波束形成技术(CBF)、MVDR算法和MUSIC算法的声源定位机理,并对各种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不同算法的优劣性和适应性。(3)利用波束形成原理对规则阵列和不规则阵列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了在阵元数目和阵列孔径固定的时候不同阵列形式的指向性优劣,并对阵列进行优化,最后选择确定了最优阵列形式。(4)基于筛选出的最优化阵列形式设计声成像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设计实现声场可视化和声像图的实时、离线显示和分析。硬件方面对传声器阵列,电源模块,采集模块等进行设计;软件方面利用LabVIEW对波束形成算法进行设计实现声像图生成。(5)在半消声室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和实验研究,在空旷地带对运动汽车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声成像系统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能力和较好的噪声抑制效果,可以实现对运动声源的定位和声场可视化。
侯明明,吴九汇,姜宁[10](2014)在《旋转封闭薄壁球壳辐射噪声的多极展开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旋转机械噪声问题,在旋转单极子声源和偶极子声源辐射声场频域解的基础上,基于这两种简单旋转声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利用声学互易定理推导出了简单封闭薄壁球壳作旋转运动时的空间辐射声场的计算方法,以一具体的封闭薄壁球壳为对象对旋转运动进行了实例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覆盖域的思想,给出了一种可以计算任意复杂形状封闭薄壳在旋转运动时空间辐射声场的方法。所提方法可为研究气动噪声产生机理及定量分析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为旋转机械噪声的控制及优化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旋转点声源空间声场的频域精确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转点声源空间声场的频域精确解(论文提纲范文)
(1)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噪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噪声研究现状 |
1.2.1 电机气隙磁场和电磁力研究现状 |
1.2.2 电机电磁振动和噪声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全工况范围内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力波解析建模及分析 |
2.1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建模及分析 |
2.1.1 电机工作原理 |
2.1.2 电机数学模型 |
2.1.3 电机控制模型 |
2.1.4 电机控制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2.2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气隙磁场与电磁力波解析建模及分析 |
2.2.1 稳态工况下电机气隙磁场解析模型 |
2.2.2 非稳态工况下电机气隙磁场解析模型 |
2.2.3 电机电磁力波解析模型 |
2.3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气隙磁场与电磁力波有限元验证 |
2.3.1 电机永磁体磁场解析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2.3.2 电机电枢反应磁场解析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2.3.3 电机合成磁场解析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2.3.4 电机电磁力波解析模型的有限元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噪声多物理场建模及分析 |
3.1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计算模态分析与试验模态分析 |
3.1.1 电机转子总成及端盖的试验模态分析 |
3.1.2 电机转子总成及端盖的计算模态分析 |
3.2 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噪声计算 |
3.2.1 电机电磁噪声预测模型 |
3.2.2 不同工况下电机的电磁噪声 |
3.2.3 偏心故障下的电磁噪声 |
3.2.4 考虑多普勒效应的电磁噪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气隙磁场与电磁噪声试验研究 |
4.1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气隙磁场试验研究 |
4.1.1 试验设备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电磁噪声试验研究 |
4.2.1 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方法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吸尘器离心风机气动性能及噪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吸尘器离心式风机 |
1.2.1 风机结构 |
1.2.2 性能参数 |
1.3 离心式风机的研究现状 |
1.3.1 气动性能研究 |
1.3.2 气动噪声研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数值模拟与实验方法 |
2.1 数值模拟中的旋转处理方法 |
2.1.1 旋转坐标系下的控制方程 |
2.1.2 冻结转子法 |
2.1.3 混合平面法 |
2.1.4 滑移网格法 |
2.2 湍流数值计算方法 |
2.2.1 SST湍流模型 |
2.2.2 DES湍流模拟 |
2.3 离心风机性能实验方法 |
2.3.1 气动性能实验方法 |
2.3.2 气动噪声实验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原型风机流场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
3.1 流场数值模拟 |
3.1.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1.2 计算设置 |
3.2 气动性能实验及对比验证 |
3.2.1 实验测试 |
3.2.2 计算结果及实验对比 |
3.3 流场分析 |
3.3.1 叶轮子午面流场 |
3.3.2 叶轮回转面流场 |
3.3.3 叶轮内二次流 |
3.3.4 导流器流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离心风机效率优化 |
4.1 叶轮几何构型 |
4.2 关键设计参数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
4.2.1 叶片入口角β_1 |
4.2.2 叶片出口角β_2 |
4.2.3 叶片圆弧半径r_1 |
4.3 基于贝塞尔曲线的叶片型线优化 |
4.3.1 贝塞尔曲线参数化建模 |
4.3.2 构造响应面模型 |
4.3.3 NLPQL算法原理 |
4.3.4 优化结果及分析 |
4.3.5 实验验证 |
4.4 小结 |
第五章 离心风机气动噪声研究 |
5.1 气动噪声计算基础 |
5.1.1 基本概念 |
5.1.2 离心风机气动噪声 |
5.1.3 气动噪声数值计算方法 |
5.2 原型风机气动噪声数值模拟 |
5.2.1 瞬态流场模拟 |
5.2.2 气动噪声模拟 |
5.3 气动噪声实验及对比验证 |
5.3.1 实验测试 |
5.3.2 计算结果及实验对比 |
5.4 叶片数目对风机噪声的影响 |
5.5 叶顶斜切对风机噪声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旋转声源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旋转声源识别的背景及意义 |
1.2 旋转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用于旋转声源识别的波束形成技术 |
1.2.2 用于旋转声源识别的反技术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自由场中旋转单极子声源识别 |
2.1 旋转所致多普勒效应分析 |
2.1.1 自由场中旋转单极子的Green函数和辐射声压 |
2.1.2 多普勒效应分析 |
2.2 基于旋转框架技术的多普勒效应消除 |
2.2.1 旋转框架技术理论 |
2.2.2 旋转框架下的声压计算 |
2.3 消除多普勒效应后的单极子声源识别算法 |
2.4 数值仿真 |
2.5 实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由场中旋转偶极子声源识别 |
3.1 周向偶极子Green函数的推导及旋转框架下声场传递关系的构建 |
3.1.1 周向偶极子Green函数的推导 |
3.1.2 旋转框架下周向偶极子声场传递关系的构建 |
3.2 轴向偶极子Green函数的推导及旋转框架下声场传递关系的构建 |
3.2.1 轴向偶极子Green的推导 |
3.2.2 旋转框架下轴向偶极子声场传递关系的构建 |
3.3 旋转模态截断效应分析 |
3.4 消除多普勒效应后的偶极子声源识别算法 |
3.4.1 高频偶极子的波束形成技术识别方法 |
3.4.2 低频偶极子的反技术识别方法 |
3.5 数值仿真 |
3.5.1 识别旋转周向偶极子声源 |
3.5.2 识别旋转轴向偶极子声源 |
3.6 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管道内旋转声源识别 |
4.1 管道内旋转声源辐射声场特性分析 |
4.2 管道内旋转声源的多普勒效应消除 |
4.3 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的旋转声源识别 |
4.4 数值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基于Matlab的旋转点声源声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1 物理模型 |
1.2 计算方法 |
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1 马赫数Ma的影响 |
2.2 声源固定与运动的影响 |
2.3 声强变化频率ωs和声源圆周运动频率ω的比值的影响 |
3 结束语 |
(6)基于波束形成的旋转点声源追踪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声学术语 |
2.2 波动方程 |
2.2.1 波动方程推导 |
2.2.3 平面波波动方程 |
2.2.4 球面波波动方程 |
2.3 波束形成算法概论 |
2.3.1 平面波波束形成原理 |
2.3.2 球面波波束形成原理 |
2.3.3 阵列模式 |
2.3.4 最大旁瓣级 |
2.3.5 分辨率 |
2.3.6 分析频率 |
2.3.7 互功率谱波束形成方法 |
第三章 实验方案及模型建立 |
3.1 实验条件 |
3.2 实验设备 |
3.3 测试设备 |
3.3.1 光电传感器 |
3.3.2 声源识别设备 |
3.4 阵列测试软件与分析软件 |
3.4.1 时间记录与分析软件 |
3.4.2 波束形成采集软件 |
3.4.3 阵列后处理软件 |
3.5 程序编写流程 |
3.5.1 Matlab简介 |
3.5.2 编写旋转声源波束形成算法流程 |
3.6 实验方案 |
3.7 程序模型建立 |
第四章 声源识别软件和仿真计算结果对比 |
4.1 背景噪声分析 |
4.2 声源频率与声压级对比分析 |
4.3 静止点声源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
4.4 旋转点声源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
4.4.1 旋转角度及初相位 |
4.4.2 低转速声源识别结果 |
4.4.3 高转速声源识别结果 |
4.4.4 近距离测试声源识别结果 |
4.5 区间估计 |
4.5.1 区间估计简介 |
4.5.2 正态总体数据期望置信区间 |
4.5.3 K-S检验简介 |
4.5.4 区间估计结果 |
4.6 实验误差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旋转运动声辐射的解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旋转偶极子源的声压解析 |
2.1解析格林函数 |
2.2声压频域模型 |
3克希荷夫源 |
4等价性评价及关键影响因素 |
4.1定性和定量评价 |
4.2关键影响因素 |
4.2.1声压解析展开系数n的确定原则 |
4.2.2球面位置矢量rk的选取 |
5结论 |
(9)基于传声器阵列的匀加速运动声源识别与声场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运动声源声辐射 |
1.3.2 波束形成技术 |
1.3.3 传声器阵列定位声源技术 |
第2章 声阵列识别运动声源基本原理 |
2.1 远近场的划分 |
2.1.1 阵列接收信号远场平面波模型 |
2.1.2 阵列接收信号近场球面波模型 |
2.2 阵列接收信号窄带模型 |
2.2.1 窄带模型信号假设 |
2.2.2 解析信号 |
2.3 波束形成技术的阵列研究 |
2.3.1 常规波束形成(CBF) |
2.3.2 最小方差无畸变的波束形成算法(MVDR)波束形成 |
2.3.3 多重信号分类算法(MUSIC) |
2.4 传声器阵列的指向性 |
2.4.1 指向性函数定义 |
2.4.2 组合阵列的指向性函数 |
2.4.3 各种不同阵列的指向性函数计算 |
2.4.4 最优化阵列形式的选择 |
第3章 匀加速运动声源声场建模 |
3.1 匀加速运动模型 |
3.2 关键参数声矢量 R 的求算 |
3.2.1 声矢量 R 的计算方法 |
3.2.2 真实解的筛选 |
3.3 运动声源多普勒效应分析 |
3.3.1 运动声源多普勒效应的校正 |
3.3.2 模拟实验 |
第4章 声成像系统设计 |
4.1 声成像定义 |
4.2 声成像系统的总体组成 |
4.3 声成像系统硬件设计 |
4.4 声成像系统软件设计 |
4.4.1 基于 LabVIEW 的声成像定位系统 |
第5章 声成像系统检测运动声源实验研究 |
5.1 实验室研究 |
5.1.1 对静止声源的识别声源识别 |
5.1.2 对运动声源的识别 |
5.2 实验室外测试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
(10)旋转封闭薄壁球壳辐射噪声的多极展开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声学互易定理 |
2 封闭薄壁球壳散射声场计算 |
3 旋转薄壁球壳的空间辐射声场 |
3.1 空间坐标系的转换 |
3.2 旋转薄壁球壳空间辐射声压计算 |
3.3 旋转薄壁球壳空间辐射声压的实例计算 |
4 任意复杂形状旋转封闭薄壳空间辐射声场 |
5 总结 |
四、旋转点声源空间声场的频域精确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工况范围内轮毂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噪声研究[D]. 高毓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吸尘器离心风机气动性能及噪声研究[D]. 陈彬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3]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旋转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 许丹.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4]旋转叶片辐射和边界散射噪声的频域预测方法及其加速算法[A]. 毛义军,徐辰,胡志伟. 2016年度全国气动声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16
- [5]基于Matlab的旋转点声源声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J]. 石若瑜,熊鳌魁.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6(04)
- [6]基于波束形成的旋转点声源追踪识别研究[D]. 杨超.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6(02)
- [7]旋转运动声辐射的解析方法[J]. 刘志红,仪垂杰.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5(12)
- [8]匀加速运动声源的声场建模及其数值算法研究[J]. 吴波波,刘志红,仪垂杰,马岩美. 应用声学, 2015(02)
- [9]基于传声器阵列的匀加速运动声源识别与声场可视化研究[D]. 吴波波.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10]旋转封闭薄壁球壳辐射噪声的多极展开方法[J]. 侯明明,吴九汇,姜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