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直播免耕抛苗技术在湖南的发展前景

免耕直播免耕抛苗技术在湖南的发展前景

一、湖南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程思忍[1](2019)在《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耕作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农艺措施。为了探明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形成积累、产量和品质的作用,以及香稻草还田、机械育插秧、同步深施肥等栽培措施对香稻2-AP形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协同提高香稻香气和产量的适宜耕种模式。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机插香稻育秧方法,采用最适宜的基质育秧进行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2-AP合成积累以及产量形成的研究;通过采集机插香稻关键生育期的籽粒、叶片、茎鞘和根部,分析其2-AP含量、关键物质和酶的变化以及产量构成,研究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施用腐秆剂的处理,分析香稻香气2-AP合成和产量形成;通过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的结合,研究不同耕种模式对香稻香气2-AP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专用基质软盘育秧(SSBM)处理下提高了香稻象牙香占成秧率,显着提高其秧苗素质,特别是秧苗地上部干物重,从而显着提高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机插香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产达到5.79 t·hm-2。(2)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机插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免耕方式下象牙香占和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达最大值分别为58.16μg·kg-1,41.79μg·kg-1,主要是一方面保护性耕作机插香稻成熟期叶片和茎鞘的脯氨酸脱氢酶、吡咯啉-5-羧酸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根部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促使叶片香气2-A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促进籽粒2-AP的积累;另一方面,成熟期籽粒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吡咯啉-5-羧酸含量,以及较高的脯氨酸脱氢酶和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进一步促进籽粒香气2-AP的积累。(3)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机插香稻产量的提高。少耕和免耕方式下,机插香稻无效分蘖减少,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重提高,有效穗数显着提高,从而提高机插香稻产量,其中免耕方式显着提高象牙香占产量,增幅达8.58%。(4)香稻草还田可显着提高香稻香气2-AP含量和产量。在不同处理中,少耕方式香稻草还田增产显着,其两季晚造供试香稻产量均在该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平均增幅达15.79%。而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均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表现最大值,原因在于: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有利于提高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脯氨酸含量,吡咯啉-5-羧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利于成熟期叶片脯氨酸含量、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从而提高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且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产量增幅达6.62%。(5)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撒施腐秆剂能够有效提高香稻产量,增产效果并于2017年晚季达到显着水平,而对稻米品质和成熟期籽粒2-AP含量无显着影响,但能够有利于香稻叶片和茎鞘的2-AP含量维持较高水平。(6)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M5)下,供试香稻产量达较高水平,同时显着提高糙米率和精米率,改善香稻的碾磨品质。而且在M5模式下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2-AP含量达最大值55.05μg·kg-1,象牙香占香气2-AP含量为204.83μg·kg-1。M5模式下供试香稻品种成熟期籽粒脯氨酸脱氢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脯氨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香稻籽粒2-AP含量的积累;同时该模式下有利于提高香稻成熟期叶片的2-AP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综上,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是能够协同香气2-AP和产量同时提高的耕种模式。

郑乐[2](2018)在《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传统耕作方式引起的水土流失、扬尘和沙尘暴天气频发、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水稻种植中用工多、人工成本高、南方稻区土壤含水率高、秸秆量大韧性强等问题,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稻精量直播技术相结合,借鉴保护性耕作中条带旋耕理念,提出了一种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技术,研制了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对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的关键技术及部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测定了土壤相关参数,对南方稻区水稻根茬复合体剪切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在对三种破茬圆盘进行离散元仿真和土槽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装置,平行四杆仿形机构、型孔轮式排种器和弹性地轮驱动于一体的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南方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对南方稻区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采用自制的剪切试验装置对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进行了剪切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极限剪切应力与复合体的含水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关系;与根茬-土壤复合体直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剪切速度呈对数函数关系。剪切位置距离根茬中心越远极限剪应力越小,切刃刃角越小极限剪切应力也越小。在4种形状的刃口切刀中,凹圆弧切刃的极限剪切应力最小。在剪切速度450 mm/min、含水率25%、切刃刃角15°时,极限剪切应力最小,为水稻根茬破茬开沟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南方稻区土壤和水稻秸秆的离散元模型,以三种类型的破茬圆盘刀、台车的前进速度和刀轴转速为试验因素进行了仿真试验,并通过土槽试验进行了验证,两种试验误差为12%30%。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以缺口圆盘作为主要的破茬工作部件,据此设计了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装置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2025%之间、秸秆覆盖量小于0.6kg/m2、缺口圆盘直径Φ为435mm、驱动刀轴转速为350r/min、机具的前进速度为3.6 km/h时破茬装置的秸秆切断率和根茬率可以达到90%。(3)设计了一种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可同步完成驱动破茬、开沟、精量播种、覆土和镇压等作业。对水稻免耕旱穴直播机的破茬性能、开沟性能、排种器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增加时,水稻秸秆的切断率和根茬切破率下降,但在驱动刀轴的转速为450r/min时,前进速度2.8 km/h、3.6 km/h和前进速度4.3 km/h时,三种前进速度下秸秆切断率和根茬切破率都达到95%;在鞋靴式(锐角)、鞋靴式(钝角)、标准双圆盘、限深双圆盘和缺口双圆盘的开沟器对比性能试验中,限深双圆盘能开出深13cm、宽46cm的适宜水稻播种的种沟。在地轮滑移率试验中,在土壤含水率为23%,秸秆覆盖量为0.75kg/m2时,地轮滑移率在3%12%。以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采用型孔轮式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在前进速度为2.73.6 km/h时,穴粒数合格率为90.57%,穴距合格率为88.77%。当前进速度超过3.6 km/h时,田间试验的穴距合格率为80%左右。机具较优作业参数为:前进速度3.6km/h、刀轴转速350 r/min。(4)进行了机械免耕直播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和大田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免耕撒播相比,机械免耕直播的出苗率高10%,实现了水稻免耕机械精量有序播种,成穴成行,满足水稻直播相关技术要求,与机械插秧和常规耕作机械直播相比产量降低约3%5%。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与人工免耕撒播、常规机械直播和机械插秧相比,每亩节约成本80100元。2017年,在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千山红农场进行了生产试验,采用甬优4149品种,水稻整体生长平衡,株高、穗形均匀,结实率高,无明显病害,平均亩产705.88kg,高于当地平均产量5%。

杨健,张专,张慧群,邓芙蓉,李红,高光福,李木进,徐一兰[3](2016)在《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经济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黄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机插、免耕抛秧3种不同轻简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免耕栽培方式中,以免耕直播处理水稻生育期最短,为118 d;免耕机插处理水稻生育期最长,为134 d;水稻产量以免耕直播处理最高,为10 690.5 kg/hm2;免耕抛秧处理水稻产量为最低,为9 322.5 kg/km2;经济效益以免耕直播处理为最高,达19 234.5元/hm2;免耕抛秧处理经济效益最差,为14 776.5元/hm2。总的来说,免耕直播轻简栽培方式的表现最佳,其水稻单产最高、成本最低,但有一定局限性,只适应于中稻和一季晚稻种植制度。

唐利忠,周文新,易镇邪[4](2016)在《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免耕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介绍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土壤特性、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瑞,卢钰升,徐培智[5](2015)在《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免耕抛秧是保护性耕作方式之一,具有省工、省时、节约成本、功效高等优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方便和较高的经济收入,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次革新。回顾了免耕抛秧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简述了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前景。通过归纳总结免耕抛秧配套技术的发展,分析免耕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田的生态效益,可以得知免耕抛秧技术确实能够减轻这个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且符合中国环境友好型发展。不过免耕抛秧技术在病虫草害、立苗慢等方面还没有有效完善的解决方案,这需要今后加大研究力度,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使之有更长远的发展。

罗和平,杨科祥,邓康胜,赵叶茂[6](2014)在《双峰县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文中指出2011年在双峰县开展了双季稻免耕抛秧与翻耕抛秧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抛秧比较,早晚稻免耕抛秧栽培均表现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节省成本,每公顷增收达6841 629元。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大力推广。

冯骏[7](2014)在《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破解当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动力紧张、生产效益不高和农田生态恶化等现实问题,减少生产用工,减轻劳动强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桐城市主要农作物免耕保护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基础性试验和大田示范展示成果,总结各地生产实践,以免耕为重点,集成免耕、秸秆还田、旱育秧、抛秧四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桐城市稻—麦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中籼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设置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探索了集成技术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通气性、有机质、N、P、K及田间病虫草害等变化情况,考察了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设置了麦茬稻5种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分别是:A:免耕+旱育秧+抛秧;B:免耕+旱育秧+抛秧+秸秆还田(集成技术,推广);C:翻耕+旱育秧+抛秧,D:翻耕+旱育秧+人工插秧(常规方式,对照);E:免耕+常规育秧+抛秧+秸秆还田。田间试验5处理3重复,麦、稻两季,大田示范面积5hm2。试验示范从2011年10月开始,2012年10月结束,历时13个月,另外,还开展了大量的室内检测分析,获取了丰富的试验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模式,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大田处理、抛秧技术、抛后管理等五个环节制定了麦茬稻免耕秸秆还田旱育抛秧栽培全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好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2、田间试验表明,应用集成技术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条件,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生产前期和中期稻田环境有利害虫天敌发展和杂草控制。3、通过田间试验,集成技术综合运用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可以提高秧苗成苗率、整齐度,增加秧苗根量和分蘖,提升秧苗综合素质,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加快群体茎蘖发展,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4、大田示范表明,集成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集成技术,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单位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节约水源能源,避免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节省生产用工,减轻劳动强度;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集成技术长时间、大面积、广范围应用于生产,必须解决土壤坚实度增加、中后期杂草回升、土壤除草剂积累、抛后立苗返青慢等问题。

徐世宏[8](2013)在《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广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大背景下,提高水稻免耕抛秧这一创新技术的普及率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推广向现代农业推广过渡的阶段,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理论体系。结合水稻免耕抛秧创新技术已经在广西推广应用10多年的情况,本文以此技术为例,从创新扩散和农户采纳行为的角度出发,对技术扩散规律和机理作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力求反映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方向及其面临的本质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对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设计及扩散路径选择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详细介绍本文应用的研究理论;第三部分:对社区技术传播网络及其运行过程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社区内部传播网络结构和技术扩散过程、社区外部网络联结和社会建构,对微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对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进行评估,分别从推广效果的量化评估、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趋势、不同群体的技术吸纳偏好、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进行研究,最终力图构建完备的技术评估与社会评估框架;第五部分:对农民采用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调研点农户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入访谈,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因素分析,探寻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社区实现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第六部分:系统构建广西水稻免耕抛秧创新技术扩散模式,对技术推广和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提供实证依据。本文的主要结论:(1)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2)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3)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4)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5)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6)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建议:(1)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2)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3)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5)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6)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汲文峰,黄海东,黄小毛[9](2013)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文中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实施和推广应用的经验,对促进中国南方一年两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中国南方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应用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陈惠哲[10](2013)在《水稻免耕机插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老龄化,机械化种植是我国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传统机插秧耕作整地存在过度旋耕,稻田耕作层深,田间机插作业易陷入泥浆中,及秧苗机插较深,影响秧苗返青、分蘖发生和产量。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发展有助于解决免耕直播和免耕抛秧存在问题,完善我国现有免耕栽培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翻耕机插为对照,通过比较水稻免耕机插质量、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在免耕条件下开展土壤泡田、机插密度和氮肥施用量等关键栽培措施研究,为完善水稻免耕机插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水稻免耕的机插质量、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传统土壤翻耕机插后秧苗种植过深,不利分蘖发生及秧苗生长。免耕机插有利于改善秧苗机插深度,可实现秧苗浅插,秧苗种植深度比对照可浅栽40%以上;且有利于插秧机田间作业,但翻秧率、漂秧率和伤秧率均比翻耕对照上升;免耕机插促进水稻分蘖发生,增加单株穗数,但抑制根系生长,总根量下降,且根系多集中于表层(0-5cm);抽穗后水稻功能叶叶绿素较高;2年试验比较,免耕机插产量比翻耕略有增产,在0.6%-2.3%范围,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及年度间增产幅度存在差异;分析产量构成表明免耕机插主要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明确了泡田对免耕土壤容重及水稻机插质量影响。随着泡田时间延长,土壤容重下降,免耕机插稻田泡田15d后,0-25cm表层的土壤容重可下降到0.8-0.9g/cm3,此时可达到较好的机插效果,秧苗机插深度较为理想,在1.0-1.9cm,且漂秧率、翻秧率、伤秧率与传统机插对照无显着差异;提出免耕机插稻田需泡田10天以上;泡田时间不足,土壤没有充分软化,秧苗会机插过浅,造成大量漂秧,影响机插效果及产量。3、确定了水稻免耕机插合理种植密度。水稻免耕机插在行距30cm固定,株距16-21cm范围内可通过缩小株距,增加机插密度来提高产量;种植密度增加,有利于增加高峰苗和有效穗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基部透光率下降,提高光能利用,促进高产群体形成和后期干物质积累,并有利于水稻叶片吸氮量、茎鞘吸氮量和群体总吸氮量的增加。4、明确了水稻免耕机插的氮肥用量及利用率。免耕机插的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施氮量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种植密度下降需增加施氮量才能获得高产;增施氮素促进叶片变长和提高叶绿素含量,氮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适宜施氮有利于氮素的吸收积累,杂交稻免耕机插合理种植密度在21.0丛/m2左右,合理的氮肥用量在180kg/hm2左右。5、评价了水稻免耕机插的经济效益,提出技术发展对策。免耕机插比翻耕机插平均产量增产1.25%,不同品种间有差异,实现平均增产增收276元/hm2;免耕机插除草成本大幅上升,主要系除草剂及人工除草费用增加,由于不需要机械耕地,机械作业成本大幅下降,综合增产增收和支出,水稻免耕机插的经济效益比传统机插略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管理、养分管理、杂草防冶等关键栽培措施,促进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发展。

二、湖南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香稻香气特征物质及其形成积累
    1.3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机插香稻育秧基质的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品种
        2.2.2 试验设计
        2.2.3 发芽率和成秧率的测定
        2.2.4 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测定
        2.2.5 产量及构成因素
        2.2.6 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重
        2.2.7 叶面积指数
        2.2.8 剑叶净光合速率
        2.2.9 叶片SPAD值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2.3.2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2.3.3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的影响
        2.3.5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发芽率和成秧率的影响
        2.3.6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2.3.7 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茎蘖动态调查
        3.2.4 叶面积指数测定
        3.2.5 剑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3.2.6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3.2.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3.2.8 稻米品质的测定
        3.2.9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3.2.9.1 样品采集及储存
        3.2.9.2 香气2-AP含量测定
        3.2.9.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3.2.9.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
        3.3.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各部位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3.3.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3.3.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3.5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3.3.6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8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9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10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3.3.1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1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1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4.2.4 SPAD值的测定
        4.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4.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4.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4.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4.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4.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4.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4.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
        4.3.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2-AP的影响
        4.3.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4.3.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4.3.5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3.6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4.3.7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3.8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GS活性的影响
        4.3.9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NR活性的影响
        4.3.10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4.3.1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1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LAI的影响
        4.3.1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4.3.1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
        5.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5.2.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5.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5.2.6 稻米品质的测定
        5.2.7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5.2.7.1 样品采集及储存
        5.2.7.2 香气2-AP含量测定
        5.2.7.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5.2.7.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
        5.3.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5.3.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3.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5.3.4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5.3.5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5.3.6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5.3.7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5.3.8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5.3.9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5.3.10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1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1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1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
        6.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6.2.4 SPAD值测定
        6.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6.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6.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6.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6.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6.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6.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6.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
        6.3.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2-AP含量的影响
        6.3.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3.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6.3.4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6.3.5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6.3.6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6.3.7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6.3.8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6.3.9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6.3.10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3.1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3.1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1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耕种管理模式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1 保护性耕作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2 栽培措施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3 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及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7.1.2.1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的影响
        7.1.2.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7.1.3 协同提高香稻香气2-AP与产量的耕种管理模式
    7.2 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2)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现状
    1.3 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及现状
    1.4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的发展现状
        1.4.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发展现状
        1.4.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的发展现状
        1.4.4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
        1.4.5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稻茬地土壤参数测定及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水稻茬地土壤参数测定
        2.2.1 土壤颗粒大小的测定
        2.2.2 土壤含水率测定
        2.2.3 土壤容重
        2.2.4 土壤颗粒密度
        2.2.5 土壤孔隙率
        2.2.6 土壤内聚力和内摩擦系数的测定
        2.2.7 土壤液塑限测定
        2.2.8 土壤坚实度
        2.2.9 结果与分析
    2.3 水稻秸秆参数测定及切断试验
        2.3.1 水稻秸秆参数测定
        2.3.2 水稻秸秆切断转速试验
    2.4 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结构特征及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4.1 水稻根茬的外观形态以及结构特征
        2.4.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及装置
        2.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4.2.2 试验设备与装置
        2.4.2.3 剪切极限测定
        2.4.2.4 试验方法
        2.4.3 试验设计
        2.4.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4.3.2 正交试验设计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4.1 根土复合体含水率因素试验
        2.4.4.2 根土复合体的土壤容重因素试验
        2.4.4.3 水稻根茬直径对极限切割力的影响
        2.4.4.4 切割位置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5 剪切速度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6 切刃刃角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7 切刀形状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8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防堵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3.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具破茬装置的研究现状
        3.1.1 免耕播种机发生堵塞的形式
        3.1.2 国外免耕机具防堵方案和防堵装置
        3.1.3 国内免耕机具防堵方案和防堵装置
    3.2 水稻茬地破茬防堵装置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3.2.1 破茬装置的初步选型和设计
        3.2.2 刀片运动分析
        3.2.3 驱动破茬防堵装置的功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3.2.3.1 建立目标函数
        3.2.3.2 破茬装置功率计算
    3.3 破茬装置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3.3.1 离散元方法在土壤切削中的应用
        3.3.2 驱动破茬装置的离散元模型
    3.4 三种不同种类的圆盘破茬开沟性能土槽试验
        3.4.1 试验设备
        3.4.2 试验设计
        3.4.3 结果与分析
    3.5 稻茬地破茬装置的改进设计与参数优化
        3.5.1 驱动圆盘尺寸设计
        3.5.2 切割类型
        3.5.3 砍切与砍滑切
        3.5.4 圆盘刀滑切角的分析与设计
        3.5.5 驱动圆盘刀安装角度设计与分析及有限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整机设计
    4.1 稻茬地水稻免耕精量穴旱穴直播机的设计依据
        4.1.1 免耕栽培的农艺要求
        4.1.2 免耕播种机工作要求
        4.1.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原则
    4.2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工作原理与整机结构
        4.2.1 整机结构
        4.2.2 工作原理
        4.2.3 主要技术参数
        4.2.4 关键部件设计
        4.2.5 传动设计
    4.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开沟播种装置的选型与设计
        4.3.1 播种机开沟器概述
        4.3.2 开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
    4.4 仿形机构设计
        4.4.1 仿形机构方案的确定
        4.4.2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播机平行四杆仿形机构
        4.4.3 四连杆机构参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5.1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
        5.1.1 试验地块情况
        5.1.2 破茬性能试验
        5.1.3 开沟性能试验
        5.1.4 排种器性能试验
        5.1.5 地轮滑移率试验
    5.2 水稻机械免耕精量直播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5.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2.2 调查的项目和方法
        5.2.3 试验数据和分析
    5.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的田间生产试验
        5.3.1 广东增城教学科研基地
        5.3.2 广东惠州博罗水稻种植基地
        5.3.3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农场
        5.3.4 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机械免耕直播水稻的经验总结
        6.3.2 机械免耕水稻直播在生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6.3.3 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3)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经济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1.4.1 生育期
        1.4.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4.3经济效益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4)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耕的定义及内涵
2 国内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2.1 国外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2.2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概况
3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3.1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1.1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2 水稻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3.2.1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3.2.2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3.2.3 水稻免耕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3 我国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3.3.1 残茬处理技术和杂草控制技术
        3.3.2 免耕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3.3.3 免耕稻田肥水管理技术
4 展望

(5)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形成
    1.1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
    1.2 水稻抛秧技术的研究
    1.3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形成及特点
2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免耕抛秧面积不断扩大
    2.2 免耕抛秧配套技术逐渐完善
    2.3 免耕抛秧水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2.4 肥料运筹对免耕抛秧稻的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5 免耕抛秧对土壤生态效应的研究
3 免耕抛秧技术的问题与展望
    3.1 免耕抛秧技术的问题
    3.2 展望

(6)双峰县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设计
    1.2 方法步骤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7)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免耕栽培研究
        1.2.2 国内免耕栽培发展
        1.2.3 水稻免耕栽培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1.2.4 水稻抛秧技术发展
        1.2.5 水稻无盘旱育技术研究和应用
        1.2.6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1.2.7 作物秸杆还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2.1 免耕基地示范和研究
        2.1.1 免耕基地基本情况
        2.1.2 示范推广成效
        2.1.3 试验研究及结论
    2.2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2.2.1 品种选择
        2.2.2 培育壮苗
        2.2.3 大田处理
        2.2.4 抛植技术
        2.2.5 抛后管理
    2.3 集成技术特点
        2.3.1 应用无盘旱育技术
        2.3.2 因地制宜做苗床
        2.3.3 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
        2.3.4 实行有序点抛
        2.3.5 良种与良法相结合
        2.3.6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第三章 集成技术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不同方式免耕栽培种植
        3.1.2 麦茬稻不同方式免耕栽培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集成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集成技术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2.3 集成技术对稻田害虫天敌及杂草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集成技术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4.2.2 集成技术对立苗的影响
        4.2.3 集成技术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4.2.4 集成技术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集成技术综合效益
    5.1 经济效益
        5.1.1 直接成本
        5.1.2 用工成本
        5.1.3 产量产值
        5.1.4 经济效益
    5.2 生态效益
        5.2.1 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
        5.2.2 避免秸秆焚烧,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
        5.2.3 减少水土流失,防止耕地退化
        5.2.4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5.3 社会效益
        5.3.1 提高水稻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3.2 减少生产用工,缓解劳力不足矛盾
        5.3.3 省水省能,节约宝贵资源
        5.3.4 减轻劳动强度,解放从业农民
第六章 问题和总结
    6.1 问题及对策
        6.1.1 土壤坚实度增加
        6.1.2 中后期杂草回升
        6.1.3 土壤除草剂积累
        6.1.4 抛后立苗返青慢
    6.2 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技术创新研究
        1.2.2 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1.2.3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1.2.4 具体技术推广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第二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
        2.1.2 扩散及农业技术扩散
        2.1.3 农业技术推广
        2.1.4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
        2.1.5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经济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技术诱发理论
        2.2.2 农业创新的采用及扩散理论
        2.2.3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2.2.4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2.2.5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2.2.6 人际传播理论
第三章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在广西的扩散过程分析
    3.1 技术扩散的过程分析
        3.1.1 创新扩散的因素分析
        3.1.2 创新扩散的路径分析
        3.1.3 创新扩散的网络构建
        3.1.4 个体创新采纳行为
    3.2 外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3.2.1 社会功能性扩散过程
        3.2.2 社会建构性扩散过程
    3.3 内部网络中的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3.3.1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方式
        3.3.2 社区内部的技术扩散效率
        3.3.3 农户的技术采纳行为
    3.4 内外技术扩散的交互运行
    3.5 社区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3.5.1 早期采用者的识别
        3.5.2 创新者的扩散功能
    3.6 小结
第四章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4.1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的内容框架
        4.1.1 技术扩散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4.1.2 技术推广工作评价的内容框架
        4.1.3 社区影响评价
    4.2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状况评价
        4.2.1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程度
        4.2.2 推广速度与推广难度
    4.3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推广经济效益评价
        4.3.1 经济效益预测
        4.3.2 实际经济效益
    4.4 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评价
        4.4.1 经济效益评价
        4.4.2 社会效益评价
        4.4.3 生态效益评价
    4.5 不同角度的技术扩散评估分析
        4.5.1 时间维度下的技术扩散效果
        4.5.2 不同群体的技术偏好差异
        4.5.3 不同空间的技术扩散效率
    4.6 社区层面的技术扩散效果评价
        4.6.1 农户技术需求
        4.6.2 采纳与不采纳
        4.6.3 技术扩散的持续性
    4.7 认知差异与评价方式
        4.7.1 不同类型农户的技术应用效果
        4.7.2 扩散系统与扩散效率
        4.7.3 免耕抛秧技术扩散效果评价方式
    4.8 小结
第五章 农民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调查设计与数据
        5.2.1 调查社区基本概况
        5.2.2 调查样本情况
    5.3 Logistic模型分析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描述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4 农户采纳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外部因素分析
        5.4.1 农户接收信息渠道与采纳行为选择
        5.4.2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自身的影响
    5.5 基本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以社会网络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是技术扩散过程的决定因素
        6.1.2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人际传播是创新扩散的主要路径
        6.1.3 单一的技术推广目标与多样的个体农户需求是技术扩散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6.1.4 开展扩散过程评估可以减少创新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6.1.5 技术扩散效果取决于目标群体对技术的认知取向和评价标准
        6.1.6 农民技术采纳行为受到农户、技术和社会环境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
    6.2 建议
        6.2.1 寻找更加有效的技术扩散路径
        6.2.2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时注重受众本位与参与式
        6.2.3 应用目标群体策略进行技术推广
        6.2.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考虑在社会转型不同阶段中的农民需求
        6.2.5 除政府推广机构以外,要注重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在提升技术扩散效率中的作用
        6.2.6 开展技术推广工作要加强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评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致谢
个人简介

(9)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1.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
    1.2 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
2 应用现状
    2.1 南方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
    2.2 南方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3 研究进展
    3.1 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3.2 水稻少/免耕播种技术
    3.3 小麦少/免耕播种技术
    3.4 油菜少/免耕直播技术
    3.5 玉米免耕直播技术
4 问题与不足
5 技术发展路径

(10)水稻免耕机插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
        1.1.1 水稻种植方式概况
        1.1.2 水稻机插秧技术需求
        1.1.3 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
        1.1.4 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进展
        1.1.5 水稻机插秧存在的问题
    1.2 水稻免耕栽培的特点与模式
        1.2.1 水稻免耕栽培的内涵与特点
        1.2.2 水稻免耕栽培的发展
        1.2.3 水稻免耕栽培的模式与技术
    1.3 稻田免耕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1.3.1 免耕对稻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1.3.2 免耕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
        1.3.3 稻田免耕栽培的存在问题
    1.4 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发展的意义
        1.4.1 水稻免耕机插的发展前景及优势
        1.4.2 立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免耕机插水稻的生长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容重差异
        2.2.2 水稻秧苗免耕机插效果比较
        2.2.3 免耕机插秧苗的茎蘖动态
        2.2.4 免耕机插对水稻根系生长影响
        2.2.6 免耕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
        2.2.7 水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及齐穗期基部透光率
        2.2.8 免耕机插水稻的抽穗后功能叶 SPAD 值动态
        2.2.9 免耕机插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
    2.3 讨论
        2.3.1 稻田免耕的机插效果
        2.3.2 免耕机插对稻田土壤特性及水稻产量影响
        2.3.3 水稻免耕机插技术应用与发展
第三章 免耕泡田时间对土壤容重及水稻机插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品种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泡田时间与免耕土壤容重的关系
        3.2.2 泡田时间对免耕机插秧苗深度的影响
        3.2.3 泡田时间对免耕机插质量的影响
        3.2.4 泡田时间对免耕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水稻免耕机插的合理种植密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品种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4.2.2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的水稻分蘖动态
        4.2.3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的水稻干物质积累
        4.2.4 水稻叶面积指数动态及齐穗期基部透光率
        4.2.5 免耕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的氮素吸收与运转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施氮量对免耕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氮量的产量及构成因子
        5.2.2 不同施氮量对分蘖成穗的影响
        5.2.3 不同施氮量处理开花期光合速率
        5.2.4 不同施氮量的叶片形态及 SPAD 值
        5.2.5 免耕机插不同施氮量的氮素利用率
    5.3 小结与讨论
        5.3.1 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产量关系
        5.3.2 施氮量、植株生长与氮素利用率
第六章 水稻免耕机插的经济效益及制约因子分析
    6.1 数据采集及计算
        6.1.1 采集地点及年限
        6.1.2 产量数据及收入计算
        6.1.3 生产成本及计算方法
    6.2 免耕机插经济效益分析
        6.2.1 对水稻产量及收入的影响
        6.2.2 生产资料、机械作业和人工投入
        6.2.3 经济效益
    6.3 水稻免耕机插的制约因子及发展对策
        6.3.1 杂草控制
        6.3.2 倒伏风险
        6.3.3 作物秸秆留茬
        6.3.4 免耕连作障碍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湖南水稻免耕直播、免耕抛秧技术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程思忍.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2]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D]. 郑乐.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3]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经济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杨健,张专,张慧群,邓芙蓉,李红,高光福,李木进,徐一兰. 湖南农业科学, 2016(08)
  • [4]我国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唐利忠,周文新,易镇邪. 作物研究, 2016(03)
  • [5]浅谈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瑞,卢钰升,徐培智. 中国农学通报, 2015(03)
  • [6]双峰县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J]. 罗和平,杨科祥,邓康胜,赵叶茂. 作物研究, 2014(03)
  • [7]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D]. 冯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8]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扩散过程及效果研究[D]. 徐世宏.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9]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华南两熟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J]. 汲文峰,黄海东,黄小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3(05)
  • [10]水稻免耕机插生长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D]. 陈惠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标签:;  ;  ;  ;  ;  

免耕直播免耕抛苗技术在湖南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