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葡萄膜炎综合治疗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葡萄膜炎综合治疗

一、郑州大学四附院综合治疗葡萄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谭旭彤[1](2021)在《中国三期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5城市神经梅毒疾病负担调查与估计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梅毒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居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第3位。其临床表现复杂,分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其中三期梅毒为晚期显性梅毒,可损害心血管、眼和神经系统等,危害极大。既往研究显示,梅毒具有空间聚集性,但未见对三期梅毒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全国性病病例报告中也未开展神经梅毒病例的报告,缺乏神经梅毒发病率及疾病负担数据。因此研究三期梅毒时空流行规律和神经梅毒疾病负担是梅毒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通过收集全国三期梅毒病例报告数据,分析与研判其发病趋势;建立全国三期梅毒报告病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结合空间自相关与时空扫描分析,动态展现三期梅毒疫情时空演变规律,识别疫情聚集和高发地区,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通过对神经梅毒开展专题调查,计算神经梅毒发病率、伤残调整生命年和经济损失等疾病负担,为神经梅毒防控和资源投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和单纯时间扫描聚类分析中国三期梅毒报告疫情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县区为计算单元,应用GeoDa软件进行三期梅毒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软件进行时空扫描聚类分析,通过ArcGIS软件展示热点地图和聚集地图,探索空间分布模式和时空变化特征。对按地理分布选择的5个城市神经梅毒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发病数据,使用Excel和SPSS计算发病率、伤残调整生命年和直接经济负担,使用人力资本法估算间接经济负担。结果:2004-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三期梅毒报告病例数由523例(发病率0.04/10万)增长至3626例(发病率0.26/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年均增长比例为13.10%(P<0.001)(分为3个时段:2004-2006 年年均增长 57.77%,2006-2011 年年均增长 16.19%,2011-2019 年年均增长2.34%)。单纯时间扫描聚类分析显示,2012-2019年间存在时间聚集性。有病例报告的县区数由323个增加至1349个。建立全国近3000个县区(不含港澳台)2004-2019年三期梅毒病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各年均呈“高高”聚集,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时空聚类扫描分析共发现12个聚集时空(P<0.001);其中,第1聚集区在2014—2019年,涉及8省437个县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第2聚集区在2005—2012年,涉及6省291个县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地区;第11聚集区在2006—2011年,涉及6省129个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其余聚集区涉及的省和县区较少;3个时段空间扫描发现,聚集的县区数量增多,范围扩大和融合。对2017-2019年昆明、西安、海口、郑州、青岛5城市医疗机构调查共发现293例神经梅毒病例(2017年61例、2018年96例、2019年136例),3年间5城市神经梅毒的平均年发病率分别为0.31/10万(0.23/10万—0.39/10万)、0.48/10万(0.39/10 万—0.58/10 万)、0.68/10万(0.56/10 万—0.79/10 万),年均增长 48.11%;所致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分别为323.35人年、455.42人年、630.92人年,DALY 率分别为 1.66/10 万(1.48/10 万—1.84/10 万)、2.30/10 万(2.09/10万—2.51/10 万)、3.13/10 万(2.89/10 万—3.38/10 万)。对2017-2019年5城市具有明确住院费用记录的255例神经梅毒的总住院费用开展调查(2017年44例、2018年89例、2019年122例),结果显示总住院花费462.48万元(人民币,以下同),人均住院花费18136.60元(95%CI:15359.5元—20913.7元)。人力资本法分析结果显示,293例神经梅毒病例总间接经济负担估计为8160.32万元,人均损失27.85万元(95%CI:25.84万元—29.87万元)。各年间总住院费用和总间接经济损失逐年增长,人均住院费用无明显变化。结论:2004-2019年我国大陆三期梅毒报告疫情呈较大幅度增长趋势,但近年增速变缓;疫情地区蔓延范围不断扩大;高发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西北地区,各聚集区间逐渐出现融合。5城市神经梅毒发病率显着增长,疾病负担较为严重,应重视神经梅毒的防治工作。

张锦[2](2020)在《血清25-羟维生素D3、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现在首位的致盲性疾病。DR的早期症状相对隐匿,往往突发失明,然而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不可逆的增殖期DR的有效挽救视力的治疗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繁杂,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与糖尿病的病程、空腹血糖水平、炎症因素、血管生成等因素有关外,患者个体差异、环境、遗传等因素也在DR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维生素D是一种调节人体钙磷代谢的脂溶性维生素,近来研究发现它还能调节DR中的生长因子表达,并且与生长因子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有着密切关系,从而参与DR病变的进程。本研究根据眼科专业的眼底照相或眼底造影结果,设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其中DR组再依据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将非增殖期病变患者归类为DR1亚组、DR2亚组、DR3亚组,测定不同组别患者血清25(OH)D3、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的表达含量,初步探讨其在DR中的作用,评价血清25(OH)D3、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在预测DR发生发展的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为探索DR新的诊疗方法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6月于郑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我国现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分为无DR组(NDR组55例)、有DR组(DR组145例)。其中DR组再根据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将非增殖期病变患者归类为DR1亚组(n=82)、DR2亚组(n=48)、DR3亚组(n=12),而增殖期病变患者样本量少,暂不入DR亚组。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基本的信息。记录其入院时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BUN)、肌酐(SCR)、血清25(OH)D3等临床数据,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ELISA)检测其血清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的表达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4.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采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法;多组间比较满足方差齐性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LSD方法进行两两比较;若不符合方差齐性,则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以频率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有无DR病变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DR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与临床指标比较NDR和DR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HbA1c、FINS、TC、LDL、HDL、BUN、S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DR组(n=55)比较,DR组(n=145)患者血清 25(OH)D3 水平下降,BMI、SBP、DBP、FPG、TG、Ca、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R亚组中,DR2组与DR1组比较,HbA1c水平升高,TG、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3组与DR1组比较,SBP、DBP、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水平升高,TG、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3组与DR2组比较,SBP、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水平升高,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状态与DR的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25(OH)D3缺乏患病率较高,其中在NDR组患病率达41.8%,在DR组患病率高达64.5%,两组之间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11,P<0.05)。(3)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与一般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以血清25(OH)D3为应变量,一般临床指标为自变量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年龄、病程、BMI、HbA1c、FPG、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148、-0.152、-0.189、-0.352、-0.168、-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VEGF、αvβ3、α9β1水平互相间的相关性分析以25(OH)D3为应变量,与VEGF、αvβ3、α9β1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5(OH)D3 与三者呈负相关,(r=-0.363、-0.370、-0.414,P=0.000、0.000、0.000)。以血清VEGF水平为应变量,与αvβ3、α9β1指标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 VEGF 与 αvβ3正相关(r=0.248、P=0.001);VEGF 与 α9β1 正相关(r=0.282、P=0.00)。以血清αvβ3水平为应变量,与α9β1指标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αvβ3与 α9β1 正相关(r=0.374、P=0.000)。(5)Logistic回归分析DR的影响因素以有无 DR 为因变量,以 BMI、SBP、25(OH)D3 与 VEGF、αvβ3、α9β1水平为自变量,校正混杂因素后,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SBP、DBP、αvβ3、α9β1 是 DR 的危险因素,(P=0.033,95%CI:1.008~1.219;P=0.015,95%CI:1.007~1.070;P=0.021,95%CI:1.006~1.073;P=0.015,95%CI:1.025~1.259;P=0.019,95%CI:1.051~1.723),血清 25(OH)D3 是 DR 的保护因素,(P=0.001,95%CI:0.866~0.965)。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血清25(OH)D3缺乏状况,其中DR组血清25(OH)D3缺乏更为明显,且血清25(OH)D3水平与DR相关;(2)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25(OH)D3是DR的保护因素;(3)DR患者血清25(OH)D3水平降低,VEGF、αvβ3、α9β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25(OH)D3与三者呈负相关关系,而且VEGF、αvβ3、α9β1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推测四者均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联,低水平血清25(OH)D3、VEGF、αvβ3、α9β1可能共同参与DR的发生、发展。

乔丽丽[3](2019)在《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或者门诊就诊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符合标准的患者共60例(104眼),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他克莫司胶囊,临床中一般初始剂量1mg/d,随后每周增加1mg/d,增加至预期维持剂量(通常3mg/d)时,维持1周达稳态,对照组给予口服环孢素胶囊,初始剂量给予100mg/d,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和血药浓度调整药物剂量。两组患者均联合醋酸泼尼松片,起始剂量为0.5mg/kg/d,每日晨起顿服。两组患者在治疗早期均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普拉洛芬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动脉压(MAP)、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肌酐、血糖等生化指标和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对比两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对他克莫司治疗组和环孢素组治疗前后视力进行了观察和比较,他克莫司组治疗前BCVA为(0.64±0.36)log MAR,治疗后BCVA为(0.37±0.32)log MAR,视力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7,P<0.001)。环孢素组他治疗前BCVA为(0.68±0.23)log MAR,治疗后BCVA为(0.40±0.31)log MAR,视力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8,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克莫司总有效率为73.3%,环孢素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药物疗效分级对比采用两组有序多分类资料的非参数检验,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53,P=0.08)。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MAP)相当,在治疗后第1个月,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在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P=0.03);与治疗前的平均动脉压(MAP)相比,在治疗后第1和第3个月,他克莫司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P=0.08);环孢素治疗组的平均动脉压(MAP)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总胆固醇相当,在治疗后第1和第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与治疗前的血清总胆固醇相比,在治疗后第1和第3个月,他克莫司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无明显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P=0.12);环孢素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肌酐相当,在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6;P=0.61)。他克莫司组有12例患者(40%)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而环孢素组仅有2例(6.7%)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经x2检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15,p<0.05)。治疗期间观察到的其他全身不良反应中:环孢素组有9例(30%)患者发生牙龈增生,而他克莫司组没有出现此现象;环孢素组有7名(23.3%)患者发生高血压,而他克莫司组2名患者(6.7%)发生高血压;环孢素组疲劳(60%)和头痛(40%)的现象比他克莫司组发生率更高(分别为3%、20%);他克莫司治疗组中有10例(33%)患者出现远端手部震颤,环孢素组有8例(27%)出现远端手部震颤。结论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相似,但他克莫司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尤其是在平均动脉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方面,安全性更好,因此,他克莫司可长期用于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使视功能稳定或改善。

刘淼淼[4](2018)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肺结节病与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肺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性疾病,与肺结核较难鉴别。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肺结节病患者与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差异,明确其在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同时结合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白蛋白(AL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T-SPOT等相关指标,以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对象与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期间在郑大一附院确诊为肺结节病的患者60例和肺结核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肺结节病组及肺结核组的一般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NLR、ALB、ESR、CRP及T-SPOT)等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对比。结果1.肺结节病组患者60例,男17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51.07±10.68)岁;肺结核组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5.18±18.63)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均具有显着差异(均P<0.05),与肺结核组相比,肺结节病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且年龄较大。2.肺结节病组患者与肺结核组患者相比较更易出现咳嗽、胸痛、气短等症状(均P<0.05),而肺结核组患者发热、咯血、消瘦等症状发生率高(均P<0.05)。3.肺结节病组NLR为(3.06±1.18),肺结核组NLR为(2.14±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NLR=2.196时,其约登指数最大为0.533,曲线下面积为0.779,诊断肺结节病的灵敏度为88.3%,特异性为65%。4.肺结节病组ALB值高于肺结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节病组ESR值、CRP值均低于肺结核组,二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肺结节病组T-SPOT的阳性率为15%显着低于肺结核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NLR有助于肺结节病和肺结核的鉴别,同时检测ALB、ESR、CRP及T-SPOT等其他血清学指标辅助鉴别诊断。NLR可能可以作为诊断肺结节病的一个独立炎症指标,为结节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是否需要治疗等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董一[5](2017)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转录组表达特征及临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造成60岁以上老年人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干性的(萎缩性),占AMD的85%-90%,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和光感受器细胞缺乏而形成的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另外一种是湿性的(新生血管性),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导致出血和渗出进入RPE和视网膜感觉层之间。世界卫生组织表示,AMD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白内障和青光眼之后排名第三。近年来,我国AMD患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AMD患病率将进一步增高,目前大多数受影响的患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和控制血管渗漏的方法,但只有40%的患者能够改善视力。此外,CNV患者对抗VEGF治疗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性,而GA尚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均在生理、心理、经济、生活质量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目前,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氧化应激损伤因素、免疫因素等被认为是影响AMD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眼部及全身的某些基因表达的异常进而引起的生物学分子表达量的异常是否对AMD的发生及病程具有预警作用尚不清楚。既往的研究在寻找与某种疾病相关的基因时,仅关注于某一个或某一些感兴趣的基因,往往导致研究效率低下。但随着“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涌现的海量数据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搜寻出某种疾病相关基因的效率。通过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我们能够从这些大量数据中发掘出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阐明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发病机制等。基因表达谱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去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比如在疾病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AMD的分子发病机制,寻找AMD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更好地为AMD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MD患者的转录组学数据进行分析,发掘出AMD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并进行验证,进行相关基因的功能学分析,探讨差异性表达基因在AM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研究AMD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疗效,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本研究第一部分基于NCBI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已发表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原始芯片数据来源GEO数据库收录的GSE76237与GSE29801表达谱芯片数据。采用Agilent-014850 Whole Human Genome Microarray 4x44K G4112F表达谱芯片进行检测。本次分析分别从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谱芯片与病变组织样本表达谱芯片两个角度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得出差异性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的功能学分析。本研究第二部分,即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从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数据库来源的AMD全血单个核细胞样本和病变组织样本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的差异性表达基因中筛选出8个候选差异性表达基因(DEGs)。验证这些候选差异性表达基因在我国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qPCR or Real-time PCR),在包含有中国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实验组与中国健康人PBMC的对照组样本中,对这些DEGs进行验证,得出差异性表达基因在中国人AMD患者PBMC中的表达特征,并进一步将实验组按照年龄、性别、治疗效果不同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及对比分析研究。本研究的第三部分,对于临床诊断符合入选标准的AMD患者进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和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6月分别检测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眼视力提高的比率、眼部血流动力学改变、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及视野参数,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的差别,以期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AMD治疗方案,为新的AMD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与健康人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目的:通过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与健康人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分析,得出可能与AMD发病相关的基因,并进行功能学分析。方法:基于NCBI GEO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原始芯片数据来源GEO数据库收录的GSE76237与GSE29801表达谱芯片数据。其中GSE76237包含14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人与15例健康正常人的单核细胞,采用Affymetrix Gene1.0 ST芯片进行表达谱分析;GSE29801包含177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捐赠者视网膜-脉络膜组织样本与118例没有眼部疾病的捐赠者的视网膜-脉络膜组织样本,采用Agilent-014850 Whole Human Genome Microarray 4x44K G4112F表达谱芯片进行检测。本次分析分别从全血单核细胞表达谱芯片与病变组织样本表达谱芯片两个角度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包括:1、芯片数据归一化分析:Bioconductor limma package;2、差异基因分析:Bioconductor limma package;3、GO与KEGG功能富集分析:WEB-based Gene Set Analysis Toolkit;4、绘图:R语言,得出差异性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的功能学分析。结果:1.通过对AMD患者与健康正常人全血单核细胞表达谱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按照差异倍数大于1.5以及矫正后的p值小于0.05进行差异性基因筛选,总共获得111个差异性表达基因,上调表达基因28个,下调表达基因83个。其中差异倍数大于2倍的差异性表达基因8个,上调表达2个,下调表达6个。2.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本体学(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性表达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白细胞活化、淋巴细胞活化、T细胞活化以及T细胞募集等。3.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性表达基因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性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造血细胞、T细胞受体通路、Th1 and Th2细胞分化、Th17细胞分化以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等信号通路。4.通过对AMD捐赠者与健康人捐赠者视网膜-脉络膜组织样本表达谱芯片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按照矫正后的p值小于0.05以及差异倍数大于2倍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一共获得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个上调表达基因,9个下调表达基因。5.AMD患者单核细胞中筛选出的差异倍数大于2倍且矫正后p值小于0.05的显着差异性表达基因与组织样本中筛选出的差异倍数大于2倍且矫正后p值小于0.05的显着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绘制veen图,筛选两者共同差异性表达基因,结果发现AMD患者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特征的变化和组织基因表达谱特征的变化并不相同,这可能与AMD的发病激发了全身免疫系统,在单核细胞与病变组织上均有累及,但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表达有关。结论:1.AMD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具有显着差异,提示组织病变可能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引起单个核细胞表达图谱的变化。但其变化呈现出渐进的趋势,提示衰老可能是参与AMD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2.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性表达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白细胞的活化、淋巴细胞的活化、T细胞的活化以及募集等,其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包括造血细胞、T细胞受体通路、Th1 and Th2细胞分化、Th17细胞分化以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等,这些均提示差异性表达基因可能与AMD患者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3.AMD患者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特征的变化和组织基因表达谱特征的变化并不相同,这可能与AMD的发病激发了全身免疫系统,在单核细胞与病变组织上均有累及,但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表达有关。第二部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转录组研究目的:通过AMD患者与健康人转录组研究,发掘差异性表达基因对AMD发病和预后的影响机制,为寻找新的诊治靶点提供实验依据,为AMD诊断指标及预后指标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根据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结果,我们首先从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O数据库来源的AM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样本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生信分析得出的差异性表达基因(DEGs)中筛选出8个差异性表达基因(包括TMEM176A、TMEM176B、ZEB2、LEF1、FCMR、MS4A1、CD3G和IL7R)。然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PCR),在包含有21例中国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实验组与15例中国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对照组样本中,对这些DEGs进行验证,得出差异性表达基因在中国AMD患者PBMC中的表达是否有差异,并进一步将实验组按照年龄、性别、治疗效果不同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及对比研究。结果:1.在这8个候选差异性表达基因中,共3个基因在验证样本中结果与数据挖掘结果相一致,TMEM176A、TMEM176B和ZEB2在AM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显着上调表达(P=0.0000,0.0000,0.0000,P<0.001);另外5个候选DEGs在验证样本中的结果与数据挖掘结果并不一致,LEF1、MS4A1、CD3G、FCMR与IL7R在AMD患者PBMCs中表达显着上调(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P<0.001)。2.8个候选基因在AMD组不同性别病人PBMCs中的表达水平与健康正常人不同性别中的表达水平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MEM176A、FCMR、CD3G、MS4A1、IL7R、ZEB2与LEF1基因表达水平在女性患者中高于男性患者,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EM176B基因在男性患者中高于女性患者,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与健康人相比较,8个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的患者外周血PBMCs中均存在显着差异,但与患者的性别无显着相关。3.8个候选基因在AMD组不同年龄患者PBMCs中的表达水平与健康人不同年龄者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EM176A与TMEM176B基因表达水平在年龄>70岁患者中高于年龄≤70岁患者,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4A1基因表达水平在年龄>70岁的患者中明显低于年龄≤70岁的患者中,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EF1、FCMR、CD3G、IL7R与ZEB2基因表达水平在年龄>70岁患者低于年龄≤70岁患者,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与健康人相比较,8个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的患者PBMCs中均存在显着差异,MS4A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显着相关。提示AMD的发生与进展与衰老相关。4.8个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在疗效差患者中均高于疗效好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疗效不同的AMD患者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表达虽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着。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验证这些基因能否用于AMD预后的评估指标。结论:1.TMEM176A、TMEM176B、ZEB2、LEF1、FCMR、MS4A1、CD3G和IL7R在A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显着差异性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其功能主要涉及膜受体及相关的信号传导,其编码的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外侧,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免疫反应及免疫细胞的分化。这些均提示AMD的发生发展与全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2.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的患者外周血PBMCs中与健康人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但与患者的性别无显着相关。提示AMD的发生进展无明显性别差异。3.候选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的患者外周血PBMCs中与健康人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MS4A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有显着相关性。提示AMD的发生进展与衰老密切相关。4.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有可能是非常有前景的AMD诊断和预后的靶标或生物标记物。第三部分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研究目的: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AMD治疗方案,为新的AMD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96例(192只眼睛)患者。按照治疗方案,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96只眼睛)。对照组患者进行抗VEGF药物治疗,玻璃体腔注射0.5 mg/0.05 ml雷珠单抗,根据3+prn治疗方案,每月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次后根据病情需要再追加注射。观察组患者进行抗VEGF药物联合PDT治疗方法,PDT治疗按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多中心PDT治疗研究(Treatment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photodynamic therapy,TAP)的方法进行,维替泊芬用量为TAP方法计算量6mg/m2,激波长689nm,光辐照度600 mw/cm2,能量50 J/cm2,照射时间83 S。在PDT治疗后3天内行玻璃体腔注射0.5 mg/0.05 ml雷珠单抗。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6月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眼部血流动力学改变、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及视野参数。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本研究的数据。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缓慢上升。术后1周-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6个月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睫状后短动脉(PCA)的最大收缩期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RI)和脉动指数(PI)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野参数10?和4?平均敏感度(MS)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MD)绝对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抗VEGF药物联合PDT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治疗后提高视力的比率明显增高,治疗AMD效果明显。2.抗VEGF药物联合PDT疗法能够改善PCA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液供应改善能减轻黄斑中心的水肿,降低中心凹厚度(CFT)值,减少视野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抗VEGF药物联合PDT疗法在抑制新血管形成和保护视力的前提下,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降低,但联合治疗方案是否能减少行再次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R)的次数尚不能完全定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王媛[6](2017)在《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度近视的发生是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透镜诱导、形觉剥夺诱导、免疫紊乱等疾病,独立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高度近视常常伴有眼部不同组织,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变,所以在疾病发生的中、晚期会引起各种视功能变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引起眼科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高度近视在临床上常被称为病理性近视、变性近视或进行性近视,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危害程度逐渐严重,应进行提前预防、及时干预、适当治疗,避免视功能的严重下降,视力丧失。目前观察到高度近视的起病逐渐年轻化,近视性屈光度持续性增加,较一般性的近视进展速度加快,眼轴长度进行性延长;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萎缩、脉络膜豹纹状萎缩、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等并发症;严重并发症有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劈裂、黄斑部新生血管、黄斑裂孔、脉络膜脱离等。早期高度近视发病仅出现远视力或/和矫正远视力的下降,但是随着病变发展,受累部位的增多,近距离的视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矫正近视力也明显下降。近些年,随着电子产品的推广普及,我国近视眼发病率逐年增高,在青少年人群中,特别是初中以上青少年的发病率已超过50%,而在其中高度近视的发病情况逐步恶化,在青少年患者中的发病例不断攀升[1]。近年来研究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高度近视已成导致低视力和盲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在美国和西欧已占总人口的0.5%2.5%,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相关眼病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而在以黄种人占多数的亚洲和中东部国家,高度近视发生率更高,据报道高度近视患者在日本占近视患者总数的6%18%,占总人口的1%[2]。在我国低视力门诊,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所致低视力或盲的患者已高达20%。因此,高度近视的防控和治疗已经成为我国眼科一项棘手的课题。有学者将高度近视看作为病理性近视的同义词,严格地讲这两者并非同一涵义,而只有当高度近视进展到眼底出现明显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时,才能诊断是变性近视,或是病理性近视[3]。目前我国文献报道多认为屈光度大于-6.00D的近视称作高度近视,但在2015年也有报道称屈光度大于-5.00D的近视称作高度近视,无论这两者哪个定义高度近视更合理,都仅是在屈光度方面下定义,均未提及眼底病理性改变的因素。那么对介于-3.00D-6.00D的中、高度近视患者,特别是青少年中、高度近视患者,由于其巩膜相对薄弱,眼轴易发生延长,早期眼底检查即可见到豹纹状脉络膜萎缩改变,所以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度近视患者,单从屈光度一个方面来定义的高度近视概念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inforcement,PSR)的目的是利用加固材料将眼球后极部薄弱部分,尤其是黄斑区所对应的巩膜部位进行加固。这种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或稳定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的进行性发展,且对眼内组织结构无任何骚动,手术风险小,是一种保存现有视力的较为有效方法,曾被认为是唯一一种从发病机制上抑制高度近视发展的手术方法。加固材料的选择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溶性和适当的可塑性,易制作获取,能消毒保存,应用方便等特性应为临床选用的后巩膜加固材料所必备。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sclera-fortifying injection,SFI)治疗高度近视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后巩膜加固方法,其相对于传统的后巩膜加固术来说,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减缓高度近视发展的优点,因此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关注。虽然大量文献证实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传统的或改良的机械性后巩膜加固术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存在美中不足之处:首先,无论加固条带采用哪种类型,都不能均匀地对整个后极部进行加固,而只能局限于条带之下区域;其次,该手术不可避免地带来或轻或重的并发症,如加固范围较大或加压较紧时可能引起眼球运动受限、涡静脉受压、眼压增高,如加固缝合时引起薄弱巩膜医源性刺穿等;最后也是最现实的,由于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加固材料从异体巩膜、硬脑膜到自体阔筋膜的来源常常存在伦理问题,获得同种异体加固材料困难重重。以上情况对机械性后巩膜加固术的普遍实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前苏联的眼科专家曾提出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将传统的条带样后巩膜加固材料变更为注射加固剂或促进纤维组织形成的物质,来进行球周注射治疗高度近视。近年来,俄罗斯生产的动物巩膜胶原已应用于临床,进行球周注射加固后极部巩膜治疗高度近视。事物总是辩证的螺旋式发展,近20年来,国内外球周注射加固材料治疗高度近视均有了进一步发展,相信随着对球周注射治疗高度近视的深入研究,注射材料及注射方法均会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疗效也会逐渐得到提高和肯定。本实验重点来研究青少年高度近视早期阶段的临床治疗,用1周龄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来做模型,模拟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来观察手术效果,以便后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实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猪眼巩膜中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并观察其安全性;第二部分,观察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第三部分,探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制备及安全性观察目的:提供一种提取、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方法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利用酶水解-盐提取法,从猪巩膜中提取胶原蛋白,并将胶原蛋白作为主要成分制作为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在豚鼠眼球后部结膜下腔进行注射,观察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的组织相容性及并发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利用酶水解-盐提取法成功从猪巩膜中提取、制备了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并观察该眼用注射凝胶易溶于水,p H值稳定在7.2左右,无病毒隐患,与眼组织的渗透压相近,组织相容性好,并发症少(P<0.05),安全性可靠。结论:利用猪眼巩膜提取胶原蛋白,制备猪巩膜胶原蛋白眼用注射凝胶,其组织相溶性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第二部分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目的:建立透镜诱导性近视的豚鼠模型,探讨球周注射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在抑制透镜诱导性豚鼠近视模型中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周龄的SPF级花色雄性豚鼠10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A组:15只豚鼠共30眼,双眼均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将90只豚鼠的右眼作为实验眼,均在右眼前制作-10.0D球面透镜,6周后摘除,成功建立透镜诱导性近视(Lens-induced myopia,LIM)的豚鼠模型。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90只豚鼠平均分为三组,即:B组30只豚鼠的右眼未进行任何手术操作,C组30只豚鼠的右眼行生理盐水球周注射,D组30只豚鼠的右眼进行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球周注射。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术后的3天、20天、40天,分别观察四组豚鼠右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指标变化,并进行记录。每组中随机选出10只豚鼠,摘除眼球后,行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察看巩膜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含量,盐酸水解法定量观察后极部的巩膜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变化。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测量的观察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量资料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5只豚鼠均健康的完成实验过程。术后观察期内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仅有轻度的结膜充血及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未发生严重的刺激反应。眼轴检查结果:透镜诱导性近视的豚鼠模型中B、C、D三组眼轴长度明显较空白对照A组延长(P<0.05);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的第3天、20天、40天,D组右眼眼轴较B、C组比较明显变短(P<0.05)。屈光度检查结果:透镜诱导性豚鼠模型中B、C、D三组屈光度明显较空白对照A组升高(P<0.05);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的第3天、20天、40天D组豚鼠右眼屈光度较B、C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形态学变化: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C、D三组成功造模后,右眼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厚度均较空白对照A组变薄,巩膜的胶原纤维明显变薄、排列稀疏、杂乱无序,视网膜细胞稀疏、层次变少。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手术后D组HE染色光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粉红色的胶原成分较B、C组有所增加。用盐酸水解法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B、C、D三组豚鼠右眼巩膜中Hyp的含量均低于A组(P<0.05)。其中,D组术后各时间点巩膜球周注射区域的Hyp的含量均高于B、C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测定(MMP-2)的含量:A组巩膜组织中MMP-2轻度着染呈淡黄色,而B、C、D三组成功建模后,巩膜组织中MMP-2着色呈棕黄色,均较A组明显增强(P<0.05)。其中,D组分别在术后的第20天、40天巩膜组织中MMP-2含量均较B、C组低,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轴延长,屈光度增高,巩膜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MMP-2含量增高。球周注射俄罗斯进口凝胶聚合物能有效抑制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的眼轴进一步增长,使屈光度保持相对稳定,后巩膜胶原重建,MMP-2含量降低,胶原中羟脯胺酸含量升高,抗拉伸力增强,抑制透镜诱导性近视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目的:探讨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在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观察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56例(56眼),采用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25眼)行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对照组31例(31眼)同期未行任何治疗。观察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术前和术后1月、3月和6月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和眼压的变化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t检验对术前年龄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术前、后两组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高度近视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早期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结膜反应性充血5例,术后眼压短暂性升高者3例,结膜下出血者2例,所有并发症经过正规治疗均能恢复。观察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轴和屈光度均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各个时间点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轴长度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屈光度、眼压在术后各时间点没有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呈下降趋势,而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仍有继续增长趋势。结论: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能有效改善视力,延缓眼轴增长,抑制高度近视的发展,可用于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治疗。

吴含青[7](2017)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Behcet病性葡萄膜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为临床上治疗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提供一种新的疗法。方法:选择符合湿热瘀毒型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患者40名,按其先后就诊顺序,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5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总共2个疗程,2疗程之间休息1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参考杨培增主编《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中对本病的治疗,急性期,按公斤体重(1-1.2mgkg)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或按外院激素用量继续递增递减,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眼局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普拉洛芬滴眼液,随症状变化加减滴眼次数。在风湿免疫科指导下,口服环孢素)。分别对两组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沉、全血粘度、眼部症状体征及中医症候积分等前后对比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分组比较VAS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检测指标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釆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对治疗前后的组间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在葡萄膜炎症状、体征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对于“羞明、流泪、角膜后沉积物、玻璃体混浊、眼底改变”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在湿热瘀毒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方面,两组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组间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血沉方面,两组治疗后全血粘度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眼压方面,两组治疗前双眼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治疗不仅可以调整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患者湿热瘀毒的体质偏畸,同时还可以使患者的湿热瘀毒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壮医莲花针拔罐疗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突出了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民族医学及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临床上治疗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提供一种新的疗法,同时也丰富了壮医理论。

时仲省[8](2008)在《眼病背后藏怪病》文中认为20岁的未婚青年小林,这些天来眼睛发红、疼痛、畏光、流泪。到多家医院眼科就医,诊断为葡萄膜炎,及时用药治疗,不但无效反而加重。后又发现小林还患有鼻窦炎,请耳鼻咽喉科诊治,仍不见效。在此情况下,医生建议他到设有葡萄膜炎治疗中心的郑州大学四附院诊治。

陈刚,侯习武,雷方,靳中良,袁超峰,赵晓华,李辉[9](2007)在《顽固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顽固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术前术后治疗、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顽固性葡萄膜炎是指病情反复发作需长期单独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联合免疫抑制剂方可控制病情者.于2005年1月

侯习武,魏丽萍,王宇冉,刘向前,孙利娜[10](2007)在《葡萄膜炎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 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就诊我院的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系

二、郑州大学四附院综合治疗葡萄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州大学四附院综合治疗葡萄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三期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5城市神经梅毒疾病负担调查与估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选题
    第一节 梅毒空间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第二节 梅毒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题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三期梅毒报告疫情时空变化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诊断标准
        二、资料来源
        三、软件条件
        四、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五、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中国三期梅毒报告病例流行特征
        二、中国三期梅毒报告病例空间自相关分析
        三、中国三期梅毒报告病例时空分布变化
    第四节 讨论
        一、关于三期梅毒时间变化趋势
        二、关于我国三期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
        三、关于空间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5城市神经梅毒疾病负担调查与估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
        二、调查地区和医疗机构的选择
        三、调查设计和样本量估计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
        五、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收集
        六、调查数据库的建立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神经梅毒调查病例的数量及来源
        二、神经梅毒调查病例人口学与临床特征
        三、神经梅毒发病率
        四、神经梅毒伤残调整生命年
        五、神经梅毒经济负担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关于神经梅毒的发病率
        二、关于神经梅毒的伤残调整生命年
        三、关于神经梅毒经济负担估计
        四、5城市神经梅毒的临床治疗情况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神经梅毒调查医疗机构名单
附录2 神经梅毒疾病负担调查问卷
附录3 综述
    References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学术会议和培训
致谢

(2)血清25-羟维生素D3、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VEGF、整合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肺结节病与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节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转录组表达特征及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与健康人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转录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第一部分 猪巩膜胶原眼用注射凝胶的制备及安全性观察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在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中的疗效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球周注射凝胶聚合物加固术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全文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巩膜加固手术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致谢

(7)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
        1.5.1 病例脱落定
        1.5.2 病例脱落定义的处理
        1.6 中止实验标准
        1.7 签署知情同意书
    2.疗效标准
        2.1 观察指标
        2.2 疗效判定标准
        2.2.1 眼部症状和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2.2.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3.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统计方法
    4.病人依从性保证
第二章 结果
    1.观察结果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症候积分及检查结果
        1.2.1 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症状、体征积分结果
        1.2.2 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1.2.3 Behcet病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压比较
        1.3 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1.3.1 血沉
        1.3.2 全血粘度(高切、低切)
        1.3.3 血浆粘度
    2.脱落病例
    3.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
    1.祖国医学对Behcet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祖国医学与壮医相结合
    2.现代医学对Behcet病的认识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2 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
        2.3 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诊断
        2.4 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西医治疗
        2.5 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辅助检查
    3.实验结果讨论
        3.1 本次实验结果
        3.2 选穴分析
        3.3 预后和转归
        3.4 预防和护理精神因素
    4.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郑州大学四附院综合治疗葡萄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三期梅毒时空分布特征及5城市神经梅毒疾病负担调查与估计的研究[D]. 谭旭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血清25-羟维生素D3、VEGF、整合素αvβ3、α9β1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D]. 张锦. 郑州大学, 2020(02)
  • [3]他克莫司与环孢素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D]. 乔丽丽. 郑州大学, 2019(08)
  • [4]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肺结节病与肺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刘淼淼. 郑州大学, 2018(11)
  • [5]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转录组表达特征及临床治疗研究[D]. 董一. 郑州大学, 2017(05)
  • [6]球周注射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作用[D]. 王媛. 郑州大学, 2017(05)
  • [7]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治疗Behcet病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吴含青.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8]眼病背后藏怪病[J]. 时仲省. 家庭医学, 2008(10)
  • [9]顽固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A]. 陈刚,侯习武,雷方,靳中良,袁超峰,赵晓华,李辉.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7
  • [10]葡萄膜炎治疗的临床观察[A]. 侯习武,魏丽萍,王宇冉,刘向前,孙利娜.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7

标签:;  ;  ;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葡萄膜炎综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