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

一、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晔[1](2021)在《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应用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LC-ICP-MS)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环境、食品、材料等领域的各类元素形态分析中。但是与普通的液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质谱相比,该技术应用范围、普及性有待提高,在细分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基于该项技术在相关领域创新、优化,扩展了应用场景,得到良好效果。标准方法对国家、社会发展而言不可或缺,是人民生活、企业生产、鉴定评价、行政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和支撑。由国家标准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鉴定结论有着明确的法律意义,因此研制标准方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论文分别基于LC-ICP-MS法预研了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检验和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制定了生活饮用水中石棉检验的国家标准方法,这两个标准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驾护航。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SEC-ICP-MS)研究人血清中溴元素形态,研究发现人血清中至少存在3种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溴化物经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定性为溴离子,定量测试结果表明溴离子占人血清总溴的57%~69%。研究还建立了LC-ICP-MS测定血浆氨溴索的方法并应用于大鼠血浆中氨溴索含量的检测,方法基质干扰小、效率高。经过优化,氨溴索的保留时间为4.6 min,检出限为7.0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5%,相对标准偏差为8%,方法学数据表明LC-ICP-MS是一种很好的血浆中氨溴索分析方法,满足GBZ/T 295-2017《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的要求。本研究得到的人血清中Br-和总溴定量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内源溴的分布和生理作用提供了线索。建立的测定血浆中氨溴索方法,基质效应小,干扰少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2)采用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法研究PET瓶装酱油中无机锑。首次发现PET瓶装酱油中存在毒性大的痕量无机Sb(III),但难以直接定量分析。本论文提出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样品通过弱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富集,依次用抗坏血酸溶液和甲醇洗涤小柱,再用氧化性溶剂洗脱,在此条件下富集的无机Sb(III)转化为无机Sb(V)并被洗脱,最后IC-ICP-MS定量测定洗脱液中的无机Sb(V),间接测得无机Sb(III)含量。对于无机Sb(III)本方法检出限为0.1μ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RSD 9%,满足GB/T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比较无机Sb(III)和总锑含量发现酱油中无机锑占26%~50%,证明PET瓶装酱油中存在痕量无机Sb(III),会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开发的预处理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酱油中痕量无机Sb(III)的测定,也可以用于其它类型样品中痕量无机Sb(III)的测定,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作为标准方法的潜能。(3)根据文献计算生活饮用水中一碘乙酸(MIAA)限量值,制定了LC-ICP-MS直接测定饮用水中MIAA和二碘乙酸(DIAA)的国家标准检验方法。MIAA和DIAA以保留时间和质荷比定性,峰面积积分定量。与常规的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法相比本方法基质效应低、干扰少、适应性强。方法无需前处理和使用有机试剂,更加绿色环保。五家独立实验室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应国内生活饮用水基质,无明显基质效应,MIAA检出限为0.06~0.22μg/L,DIAA检出限为0.04~0.18μg/L,各实验室高、中、低浓度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101%、98~103%、95%~107%(MIAA)和97%~102%、96%~100%、94%~103%(DIAA),RSD均小于6%,满足GB/T 5750.3-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要求。综上,该方法可作为我国生活饮用水中MIAA和DIAA的标准检测方法。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紫外-氯(UV-Cl2)和Cl2消毒过程中碘乙酸的生成情况,评估消毒后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风险,得出我国采用氯消毒地区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风险不高的结论。(4)制定了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定性、定量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石棉(≥10μm)标准检验方法。研究表明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可对宽度大于0.050~0.124μm的石棉纤维进行定性和测量。以藻类为主的有机质干扰可通过紫外-过硫酸钾消解消除。配置低、中、高三个浓度的石棉悬浊液模拟水样交由国内不同地区的六家独立实验室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高、中、低浓度加标实验室内RSD分别为10%、17%、37%,实验室间RSD 10%、19%、39%,蓝藻干扰消除实验平均加标回收率98%,实验室间RSD 11%。本方法检出限为5.0×104~11.6×104个/L,远低于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量规定700×104个/L。与美国EPA使用的透射电镜-能谱法(TEM-EDS)相比,本方法成本低、步骤简单,本方法即将作为新版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 5749的配套检测方法使用。

马梦娇[2](2020)在《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中华鳖(Chinese soft-shelled turtle)是我国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中华鳖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中华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对于中华鳖抗衰老功效等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中华鳖肉蛋白为原料,利用酶法制备抗氧化活性肽,并以酿酒酵母为模式菌对其抗衰老活性进行评价,通过RP-HPLC分离纯化得到抗衰老活性最强的组分,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并利用分子对接初步探索其抗衰老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中华鳖肉蛋白的营养价值和提取工艺研究。中华鳖肉中蛋白质的含量(湿重)为18.61%,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模式。根据蛋白质不同pH值的溶解度差异,利用碱溶酸沉法分别在pH 11.0和pH 5.0时提取中华鳖肉蛋白,SDS-PAGE电泳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9~200 ku,肌原纤维蛋白为构成鳖肉蛋白的主要蛋白质。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以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OH清除率、Fe2+螯合率和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为主要指标,水解度为辅助指标,筛选得到中华鳖肉蛋白的最佳水解酶为碱性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最佳酶解参数为:料液比1:20(w/v)、酶添加量8000 U/g和酶解时间3.5 h。该条件下得到的酶解产物(Chinese shelled-turtle protein hydrolysate,STPH),水解度为19.90%,当STPH的浓度为5 mg/mL时,其DPPH·清除率、·OH清除率、Fe2+螯合率和抑制亚油酸自氧化能力分别为87.89%、10.83%、65.56%和63.24%。STPH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 u的肽含量高达87.69%,其中与抗氧化能力相关的疏水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7.22%、28.20%和8.29%。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对酿酒酵母时序寿命(chronological lifespan,CLS)的影响。CLS 6时,低、中、高剂量(1、2、4 mg/m L)STPH处理的酿酒酵母存活率分别较空白组增加了1.85%、5.77%和10.99%,STPH高剂量组酵母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与空白组相比分别提高了47.4%、35.4%和27.2%,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了44.7%。STPH还具有抑制胞内活性氧生成以及改善衰老细胞形态的作用。STPH的Fe2+螯合率与酿酒酵母CLS 6的存活率之间的正相关性高达0.816。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分离纯化、序列鉴定以及与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的分子对接作用。通过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STPH进行两步分离纯化,得到Fe2+螯合能力最强的组分F3-1,其Fe2+螯合率和CLS 6时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分别较STPH提高了10.83%和7.77%。利用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对F3-1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得到6个含量丰富的多肽:TEAPLNPK、LVRGPR、KLLDPDGK、SKHPNLSAS、APLNPK和KYPHQK。利用分子对接模拟多肽TEAPLNPK、LVRGPR、KLLDPDGK对于Tor的作用,三个多肽均能够与FK506结合蛋白12(FK506-binding protein 12,FKBP12)和Tor的FKBP12-雷帕霉素结合结构域(FKBP12-rapamycin binding domain,FRB)成功对接,并能够通过氢键等相互作用与FKBP12-FRB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还能够增强FKBP12和FRB间的相互作用与结构稳定性。

韩钰[3](2018)在《用于克服肿瘤耐药性的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应用于癌症治疗已成为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可以解决抗癌药物水溶性差、稳定性低、靶向性差、给药剂量有限和易产生毒副作用等问题,同时能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缺陷,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聚合物纳米载体通过物理包埋或化学键合的方式装载药物,解决了药物溶解性和生物稳定性问题;基于肿瘤血管的高通透性特征和肿瘤组织的滞留效应(EPR 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聚合物纳米载体经血液循环可以在肿瘤组织富集,提高了治疗药物的靶向性和降低了毒副作用;鉴于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差异,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的引入可以实现药物在作用位点处的释放,提高了给药剂量;通过合理的设计,功能性聚合物纳米载体或多种药物(或基因)组合于同一聚合物纳米载体,有望解决肿瘤出现的耐药性问题,提高治疗指数,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本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化学治疗常涉及到的肿瘤耐药性问题,设计和优化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用于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进一步提高铂类化学治疗药物对耐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第二部分针对光动力学治疗常受肿瘤缺氧环境的限制,设计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可以实现无氧气参与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避开肿瘤缺氧环境的缺陷,提高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一、具有谷胱甘肽(GSH)消除能力的响应性聚合物胶束用于逆转肿瘤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设计了具有两亲性的嵌段聚合物PEG-b-PBEMA,其亲水性部分为聚乙二醇(PEG),疏水性部分为苯硼酸酯基团官能化的聚甲基丙烯酸酯(PBEMA),通过纳米沉淀法组装成装载顺铂前药的响应性聚合物胶束(PtBE-Micelle)。在肿瘤细胞内源性过氧化氢的刺激下,聚合物胶束疏水性的PBEMA部分断键,产生能和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的醌甲基化合物(QM),降低细胞内GSH的浓度,削弱GSH对铂类药物的解毒作用;同时,由于聚合物胶束疏水性部分逐渐向亲水性转变,伴随聚合物胶束逐渐膨胀,实现顺铂前药的可控释放和进一步被还原成顺铂活性药物。聚合物胶束PtBE-Micelle通过提高耐药性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摄取量和降低胞内GSH对顺铂的解毒作用,有效地逆转了肿瘤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提高了基于铂类药物的肿瘤化学治疗效果,并极大地降低了由顺铂药物引起的机体毒副作用。二、肿瘤微酸性环境响应性聚合物纳米反应器用于逆转肿瘤细胞对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基于铂类药物的肿瘤化学治疗效果。设计了具有两亲性的嵌段聚合物PEG-b-P(BzMA-co-PEMA),亲水性部分为聚乙二醇(PEG),疏水性部分为甲基丙烯酸苄基酯和甲基丙烯酸哌啶基乙酯的共聚物(P(BzMA-co-PEMA))。通过慢加水法组装成囊泡结构的纳米粒子,同时装载顺铂药物和葡萄糖氧化酶(GOD)构建聚合物纳米反应器(Cis/GOD@Bz-V)。当pH值从生理环境7.4下调到肿瘤微酸性环境6.8时,聚合物纳米反应器疏水性的PPEMA部分发生质子化作用,导致PPEMA从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增加了聚合物纳米反应器双层膜的通透性,促使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囊泡腔内,继而激发酶催化反应产生H2O2,激活细胞促凋亡过程。聚合物纳米反应器Cis/GOD@Bz-V通过同时提高耐药性肿瘤细胞对顺铂药物的摄取量和激活促凋亡过程来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提高基于铂类抗癌药物的肿瘤化学治疗效果。三、同时负载光热试剂(cypate)和顺铂前药的核交联聚合物胶束通过光热效应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药物的耐药性。设计了嵌段聚合物P(MEO2MA-co-MASI)-b-PHPMA,聚((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co-(N-甲基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b-聚(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通过点击化学反应键合上光热试剂(cypate)和顺铂前药,以纳米沉淀法组装成聚合物胶束粒子,再加入胱胺交联剂制备核交联聚合物胶束(CCL)。制备的核交联聚合物胶束在生理环境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肿瘤细胞还原性微环境刺激下,核交联聚合物胶束的交联结构被破坏,四价铂前药被还原成具有生物毒性的顺铂药物而被释放出来。同时,当给予近红外光照射,cypate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通过光热效应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药物的耐药性,同时实现肿瘤的光热治疗(PTT)。核交联聚合物胶束实现了对耐药性肿瘤的协同化疗-光热治疗,逆转了肿瘤细胞对顺铂药物的耐药性,有效地杀死耐药性肿瘤细胞。四、设计了肿瘤微酸性环境响应性嵌段聚合物胶束用于实现无氧气参与的联合光热/光动力学肿瘤治疗。合成了嵌段共聚物PEG-b-PCL-b-PPEMA,聚(乙二醇)-b-聚(ε-己内酯)-b-聚甲基丙烯酸哌啶乙酯,通过纳米沉淀法共组装成同时负载光热试剂(cypate)和单线态氧供体试剂(二苯基过氧化物,DPAE)的响应性聚合物胶束粒子(C/O@N-Micelle)。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响应性聚合物胶束表面显示微弱负电性,聚合物胶束粒子能高效地在肿瘤组织部位富集;在肿瘤酸性环境(pH 6.8)刺激下,聚合物胶束粒子疏水性的PPEMA部分发生质子化作用,继而聚合物胶束表面显示正电性,促进其被癌细胞摄取。当给予近红外光照,cypate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促使肿瘤细胞的温度升高,实现光热治疗(PTT);同时肿瘤局部的过高温度诱导DPAE分解产生单线态氧,实现无氧气参与的光动力学治疗(PDT)。这种联合的PDT和PTT治疗无氧气依赖性,克服了传统光动力学治疗受肿瘤缺氧环境的限制,实现了更加高效地肿瘤消融和可忽视的毒副作用。将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与抗癌药物和光敏剂结合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和光学治疗,可以解决抗癌药物和光敏剂单独使用的缺陷,克服肿瘤所出现的耐药性问题,最终提高肿瘤的治愈指数,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具有应用前景。

张弛[4](2018)在《鳙鱼肌肉蛋白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俗称花鲢。鳙鱼头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深受人们的喜爱。鳙鱼鱼肉因其骨刺较多以及淡水鱼固有的土腥味,导致鱼肉利用率较低。发展淡水鱼精深加工从而提高其附加值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鳙鱼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比例接近人体,是一种酶法制备生物活性肽的优质原料。因此,本研究以鳙鱼肌肉蛋白作为原料,通过酶法制备具有DPP-Ⅳ抑制活性,ACE抑制活性以及抗氧化活性的生物活性肽,并通过细胞实验评价其生物活性,为鳙鱼鱼肉蛋白深加工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酶解鳙鱼鱼肉蛋白,测定了鳙鱼鱼肉蛋白的水解度及酶解产物的DPP-Ⅳ抑制活性、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同时测定了分子量分布并分析了水解度与分子量分布及生物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胃蛋白酶酶解产物同时具有较高的DPP-IV抑制能力、ACE抑制能力以及抗氧化活性;同时胃蛋白酶酶解物水解度相对较高,其分子量小于2 kDa 比例也最高。利用超滤、凝胶过滤层析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鳙鱼肌肉蛋白多肽进行分离,并在分离的每个阶段测定其生物活性。最后,通过液质联用的方法分别鉴定了 DPP-IV抑制肽、ACE抑制肽以及抗氧化肽,经过合成后分别测定了其生物活性,并选择活性较高的活性肽测定其EC50和IC50值。抗氧化肽MKAVCFSL具有较高的DPPH清除能力、还原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为4.58 ± 0.15μM;YNLKERYAAW和YNRLPEL具有较高的ACE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35±0.23μM和3.42±0.39 μM;IADHFL具有较高的DPP-Ⅳ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610.1±82.6 μM。IADHFL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表明,多肽被降解成IADHF和L,部分仍保持完整状态。构建Caco-2细胞膜单层膜模型,并测定细胞跨膜电阻TEER评价其完整性,通过构建Caco-2单层膜模型,测定DPP-IV抑制肽基于Caco-2细胞膜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评价DPP-Ⅳ抑制肽IADHFL的完整吸收性及完整吸收途径,结果表明:经质谱鉴定,单层膜AP测检测到片段FL,BL侧降解成FL、DHFL、IADHF小片段,但仍有完整肽被检测出来。吸收渗透系数Papp(AP-BL)为(4.91 ± 1.90)× 10-8 cm/s,吸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IADHFL完整吸收主要途径为旁路吸收。通过测定Caco-2细胞膜DPP-Ⅳ以及细胞外DPP-Ⅳ活性,探究IADHFL在细胞水平的DPP-IV抑制能力。结果表明,IADHFL能够显着降低Caco-2膜DPP-Ⅳ和胞外DPP-Ⅳ活性。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试验探究多肽对DPP-Ⅳ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ADHFL也能有效的抑制DPP-Ⅳ的表达水平。DPP-Ⅳ底物之一肠降血糖素(GLP-1)的含量也相应增加,其基因表达未受显着影响。为探究IADHFL促胰岛素分泌能力,通过Caco-2—INS-1细胞双层膜模型和多肽直接处理INS-1的方法,测定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含量,结果表明,在2.8 mM和16.7 mM葡萄糖的刺激下,IADHFL能促进Ins-1细胞胰岛素的分泌。抗氧化肽MKAVCFSL经过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通过液质联用(LC-MS/MS)检测结果表明,部分被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降解为MKA、FSL、AVCFSL和MKAVCF小片段。利用H2O2刺激Caco-2细胞,使其处于氧化应激的环境,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MKAVCFSL能够保护Caco-2细胞H2O2造成的细胞损伤。为探究机制,测定了细胞内活性氧(ROS)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结果表明,多肽能够显着清除细胞内ROS和MDA。此外,在氧化应激条件下,MKAVCFSL促进细胞内源性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而对过氧化物酶(CAT)无显着影响。同时,细胞内源性抗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显着增加。在未受H2O2诱导的Caco-2细胞内,MKAVCFSL也促进GSH含量显着增加而GSSG无显着变化。

龚二生[5](2018)在《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们追求粮食加工精细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肠道疾病、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高发。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增加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的膳食摄入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脑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肥胖症和癌症。本文的目标是研究全谷物大米中的多酚组成及其健康益处,具体包括稻米品种、皮层颜色、热加工和模拟胃肠道消化对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阐明全谷物大米的健康益处,促进我国全谷物食品的发展及健康粮食消费。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阿魏酸是谷物中含量最丰富的酚类物质,其二聚体也大量存在于谷物中,然而不同文献中报道的谷物中同一个阿魏酸二聚体(DFA)的质谱图不尽相同,使其快速鉴定存在很大困难,本文完善了一种DFA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飞行时间质谱(UPLC-DAD-Q-TOF-MS)的碰撞引起碎裂(CID)模式的鉴定方法,解决了谷物中多酚二聚体的快速鉴定问题。所鉴定的14种DFA中有6种是首次在谷物中检测并鉴定出来的,它们是:反式8-8′芳基四氢萘DFA、反式-顺式8-8′、顺式-顺式8-8′DFA、反式-反式8-5′DFA异构体、反式-顺式8-5′DFA异构体和反式-顺式8-O-4′DFA。此外,本文优化了谷物中多酚含量的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检测法,所有多酚单体的色谱峰都能够很好的分离开,四种对羟基苯丙烯酸衍生物(阿魏酸、对香豆酸、芥子酸和咖啡酸)的顺式异构体的色谱峰被成功的分离检测出,解决了RP-HPLC检测无法检测多酚顺式异构体的问题。本文对八个品种糙米游离和结合多酚的组成、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糙米总多酚含量为72.45–120.13 mg没食子酸当量(GAE)/100 g,其中结合多酚占40.6%–50.2%。本研究采用硼氢化钠/氯醌(SBC)比色法测定糙米中的黄酮含量,所得总黄酮含量为75.90–112.03 mg儿茶素当量(CE)/100 g,比用传统的氯化铝比色法测定结果高出43%–112%。糙米中结合黄酮贡献了总黄酮含量的26.9%–48.2%。反式阿魏酸是糙米含量最丰富的多酚,其含量从161.42到374.81μg/g,且96.4%–99.2%是以结合态存在。糙米中检测出了α-和γ-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其中以α-生育酚和γ-生育三烯酚为主。糙米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18.29–40.33 mg Vc当量(VCE)/100 g,其中结合多酚贡献了67.2%–77.2%。本文用迭代回归树模型分析糙米游离和结合多酚组分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贡献,结果显示槲皮素和反式对香豆酸是游离多酚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分别贡献了抗氧化活性的25%和25.7%;而丁香酸和反式阿魏酸则是结合多酚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成分,分别贡献了抗氧化活性的20.4%和15.6%。此外,顺式对香豆酸、儿茶素和香草酸也是糙米游离和结合多酚中重要的抗氧化成分。本文对不同颜色全谷物大米和精白米游离和结合多酚的组成、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黑米游离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最高,其次是红米、糙米、精白米。红米、黑米、糙米和精白米游离黄酮含量分别贡献了总多酚含量的81.0%、55.8%、50.9%和29.8%。结合多酚含量也是黑米的最高,其次是红米、糙米、精白米。但是结合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红米,其次是黑米、糙米、精白米。红米、黑米、糙米和精白米结合黄酮含量分别贡献了总多酚含量的21.7%、28.5%、31.1%和22.1%。黑米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次是红米、糙米和精白米,游离多酚分别贡献了96.6%、88.3%、39.0%和38.6%。黑米总的细胞抗氧化活性最高,其次是红米、糙米和精白米,在无PBS清洗方案中游离多酚贡献了97.1%、63.2%、33.6%和33.3%,而在PBS清洗方案中游离多酚贡献了97.5%、82.6%、15.8%和18.9%。红米的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黑米、糙米和精白米。主成分分析(PCA)区分出了不同颜色全谷物大米和精白米多酚的两种形式(游离和结合),结果表明七种酚类物质(原儿茶酸、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酸、槲皮素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大部分集中在黑米的游离部分,而九种酚类物质(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对香豆酸、反式阿魏酸、顺式阿魏酸、反式-反式8-5′、反式-反式5-5′、反式-反式8-O-4′和反式-反式8-5′DFA)则集中在红米、黑米和糙米的结合部分。本文研究了三种主食加工方法(蒸煮、长螺杆挤压和短螺杆挤压)对糙米三种形态多酚(游离、可溶性共轭和结合)的组成、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糙米游离和可溶性共轭多酚的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在三种加工后都降低了,而结合多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在蒸煮和长螺杆挤压后提高了,但是在短螺杆挤压后却没有显着变化。采用RP-HPLC分析三种形态多酚组分的变化,发现蒸煮、长螺杆挤压和短螺杆挤压提高了糙米游离酚酸含量,降低了可溶性共轭酚酸的含量,蒸煮和长螺杆挤压提高了糙米结合酚酸含量,但是短螺杆挤压没有改变结合酚酸含量。PCA可以明显区分糙米及其加工产品多酚的三种不同形态(游离、可溶性共轭和结合),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酚酸都集中在结合部分。本文研究了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对糙米和其它三种谷物(小麦、玉米和燕麦)多酚组成、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消化能够释放出谷物中与蛋白结合的多酚,RP-HPLC检测发现主要有酚酸、黄酮存在,并首次发现其中存在少量的DFA。消化后谷物多酚含量显着增加,消化多酚贡献了总多酚的57.7%–79.6%。消化多酚也具有显着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贡献了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6.3%–24.9%,但是未检测出消化多酚有细胞抗氧化活性。研究将原来谷物抗氧化研究的游离和结合两种形态扩展为游离、消化和结合三个形态,为不同形态的谷物多酚在人体不同消化部位的释放情况提供了参考。

刘恩岐[6](2013)在《黑豆蛋白酶解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与结构表征》文中研究说明酶法水解开发生物活性肽是大豆蛋白精深加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内外大豆肽的研究均以普通大豆蛋白为主,而有关黑豆蛋白肽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少且不够系统和深入。黑豆蛋白质亚基结构和氨基酸组成与普通大豆蛋白基本一致,且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总体优于黄豆,是一种优质蛋白资源。本研究在黑豆蛋白单酶水解试验的基础上,探讨多酶分阶段水解黑豆蛋白的最佳酶解组合,通过超滤与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初步筛选出体外抗氧化与降胆固醇效果各自最优的黑豆肽组分,进行抗氧化、缓解体力疲劳和辅助降血脂动物实验。采用高速逆流、凝胶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获得高纯度的黑豆功能肽。采用Edman降解N-端测序的方法,对黑豆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旨在为酶法制备功能肽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图谱和光密度分析表明,两个供试黑豆品种分离蛋白和两种商品大豆分离蛋白的各亚基电泳条带数量一致,但黑豆蛋白的β亚基和Basic亚基带较宽且染色深,黑豆分离蛋白的11S组分(Acid+Basic)与7S(++β)组分的比值明显高于商品大豆分离蛋白,且晚熟黑豆蛋白的11S球蛋白含量高于早熟黑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黑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普通大豆蛋白基本一致,且总必需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大豆分离蛋白。不同蛋白酶有不同的水解特异性,Alcalase酶水解黑豆蛋白产物的DPPH·与O-2·清除率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最高,Neutrase酶次之,Flavourzyme酶较差。多酶组合分阶段水解采用以Alcalase和Neutrase酶为主、辅以Flavourzyme酶短时间水解的黑豆蛋白水解物的DPPH·与O-2·的清除率和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均高于单酶水解物,且水解时间从单酶水解的3h缩短为2h,说明通过合理的多酶组合水解方式可以提高酶解速度并改善水解液的抗氧化与降胆固醇活性。由于晚熟黑豆蛋白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水解后释放出的疏水性氨基酸侧链活性基团较多,晚熟黑豆蛋白酶水解产物的的抗氧化和降胆固醇活性均高于相同酶解方式的早熟黑豆。采用超滤与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对酶法水解试验确定的抗氧化和降胆固醇活性最强的晚熟黑豆蛋白多酶组合水解产物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相对分子质量<3000、75%乙醇洗脱的OABSP-MR-Ⅲ抗氧化组分和DCBSP-MR-Ⅲ降胆固醇组分的活性最强。对OABSP-MR-Ⅲ组分进行抗氧化与缓解体力疲劳动物实验,灌胃黑豆肽500mg·kg-1·d-1中剂量组和1000mg·kg-1·d-1高剂量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MDA含量降低实验结果阳性,且小鼠血清GSH-Px和小鼠肝脏组织中SOD、GSH-Px活性提高实验结果阳性,提示黑豆蛋白肽能够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机体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抗氧化的生物学功能;黑豆蛋白肽中、高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血乳酸和肝糖原二项生化指标实验结果皆为阳性,判定黑豆蛋白肽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的作用。对DCBSP-MR-Ⅲ组分进行辅助降血脂动物实验,黑豆蛋白肽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高脂饲料模型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同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不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判定该受试样品具有辅助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且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提示黑豆蛋白肽具有辅助降血脂作用。以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值为评价指标,对抗氧化AOBSP-MR-Ⅲ黑豆肽组分通过HSCCC和Sephadex G-25凝胶色谱分离得到1个抗氧化较强的G-25-P4峰组分,再经RP-HPLC分离得到2个抗氧化较强的RP-HPLC-P2和P4峰组分,最终采用SEC排阻色谱分离获得RP-HPLC-P4组分SEC-P3肽段和RP-HPLC-P2组分SEC-P2肽段2个高纯度的抗氧化黑豆肽,通过Edman降解后蛋白测序仪测定,其氨基酸序列结构分别为Trp-Asn-Pro和Tyr-Asn-Ile,均是肽链长度为3个氨基酸的小肽。以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对降胆固醇DCBSP-MR-Ⅲ黑豆肽组分进行HSCCC、Sephadex G-25、RP-HPLC和SEC色谱分离纯化,获得RP-HPLC-P5组分SEC-P2肽段和RP-HPLC-P7组分SEC-P5肽段2个高纯度的降胆固醇黑豆肽,其序列结构分别为Ala-Phe-Pro-Lys-Asp和Ile-Leu-Ser-Tyr-Ala-Met-Asp-Gly,是肽链长度分别为5个和8个氨基酸的短肽。

张全英,华雯妍,朱艺芳,黄明,王蒙,施爱明,周文佳[7](2011)在《液-质联用法初步研究健康人血浆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昼夜差异及饮食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研究时辰及饮食对健康中国人血浆中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影响。方法:16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分别在不同时辰、餐前及餐后采集静脉血2mL,以已建立的HPLC-MS/MS快速测定法测定血浆中内源性GSH的浓度,数据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比较不同时辰以及餐前餐后血浆中内源性GSH浓度差异有无显着性。结果:全部测定在一批内完成,16名男性健康受试者早晨空腹、早晨餐后和晚上空腹的血浆GSH浓度分别为(0.18±0.06),(0.23±0.11),(0.12±0.04)mg.L-1。3组数据两两配对t检验结果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初步研究显示时辰和饮食对血浆中内源性GSH浓度影响均有显着性。

张全英,华雯妍,施爱明,潘杰,黄明,王蒙,周文佳[8](2010)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和全血中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快速测定人血浆和全血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以沉淀法快速处理全血及血浆样品,采用阿昔洛韦为内标,SymmetryShieldTM RP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6∶94,V∶V),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10μL;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正离子电离模式,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还原型谷胱甘肽,[M+H]+m/z 308.2→179.1;阿昔洛韦,[M+H]+m/z 226.2→152.0。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血浆浓度线性范围为0.050~2.00 mg·L-1和全血浓度线性范围为50.0~500 mg·L-1,血浆和全血中的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050 mg·L-1和50.0 mg·L-1;提取平均回收率在90%以上,批内、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均在85%~115%范围内。采集的全血样品在4℃可保持1 h稳定,样品处理后在-70℃可保存1 wk左右待测。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临床应用方便,可用于人血浆和全血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的测定。

陈得光,陈钧,管艳,蒋学华,袁媛[9](2001)在《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建立并考察人血浆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邻苯二甲醛 (OPA)柱前衍生化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谷胱甘肽的含量 ,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 :3种浓度谷胱甘肽的平均回收率为 10 4.0 0 %± 3 .91% ,日内RSD≤ 3.6 9% ;日间RSD≤ 5 .38%。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的测定

魏世杰,费平霞,王欣瑜,龙学东[10](2010)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2种大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的含量变化,并考察配伍液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2种注射液配伍后,外观、不溶性微粒和pH值在4 h内变化不明显;含量在2 h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临床在使用该制剂与2种大输液配伍后应在2 h内滴注完毕。

二、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应用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元素形态分析
        1.1.1 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1.1.1.1 非色谱联用类分析方法
        1.1.1.2 色谱联用类分析方法
        1.1.1.3 样品前处理技术
        1.1.1.4 定性和定量方法
        1.1.2 LC-ICP-MS在元素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1.1.2.1 主要的应用领域
        1.1.2.1.1 环境
        1.1.2.1.2 生物医药
        1.1.2.1.3 食品
        1.1.2.2 研究的元素种类
        1.1.2.3 困难和解决方案
    1.2 标准
        1.2.1 我国标准分类
        1.2.2 国家标准制定要求
        1.2.3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1.2.4 制定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和石棉标准检验方法背景
        1.2.4.1 碘乙酸
        1.2.4.2 石棉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研究人血清中溴元素形态以及大鼠血浆盐酸氨溴索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和方法
        2.2.1 试剂和标准
        2.2.2 仪器设备条件
        2.2.3 样品采集
        2.2.4 样品预处理
        2.2.4.1 人血清总溴测定及溴形态分析
        2.2.4.2 大鼠血浆氨溴索的测定
        2.2.5 色谱条件
        2.2.5.1 人血清溴形态分析
        2.2.5.2 大鼠血浆中氨溴索的测定
        2.2.6 ICP-MS条件优化
        2.2.7 方法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血清总溴的测定
        2.3.2 人血清溴形态及Br~-的测定
        2.3.3 RP-HPLC-ICP-MS测定大鼠血浆中氨溴索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研究PET瓶装酱油中无机锑
    3.1 引言
    3.2 实验和方法
        3.2.1 试剂和标准
        3.2.2 仪器设备和条件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方法学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酱油中总锑含量测定
        3.3.2 无机锑测定前处理条件优化
        3.3.3 色谱流动相优化
        3.3.4 酱油中无机Sb(III)含量测定
        3.3.5 酱油中未知锑化合物探索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碘乙酸标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计算MIAA限量
        4.2.2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4.2.2.1 试剂材料
        4.2.2.2 LC-ICP-MS条件
        4.2.2.3 紫外光发生条件
        4.2.3 样品采集和前处理
        4.2.4 验证程序和质量保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MIAA和 DIAA分离
        4.3.2 多种阴离子联合干扰和其他卤代消毒副产物干扰实验
        4.3.3 样品检测
        4.3.4 方法绿色指标评估
        4.3.5 MIAA、DIAA生成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扫描电镜能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石棉标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与方法
        5.2.1 试剂材料和仪器设备
        5.2.2 方法原理
        5.2.3 方法适用
        5.2.4 样品采集
        5.2.5 样品预处理
        5.2.6 水样的稀释
        5.2.7 滤膜的选择和制备
        5.2.7.1 滤膜的选择
        5.2.7.2 滤膜的制备
        5.2.8 电镜观察时视场的选择
        5.2.8.1 视场大小
        5.2.8.2 视场数量
        5.2.9 扫描电镜仪器条件选择
        5.2.10 石棉的判定
        5.2.10.1 定性判定
        5.2.10.2 计数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方法精密度
        5.3.2 实际样品检测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其他成果
致谢

(2)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中华鳖研究概述
        1.1.1 中华鳖的营养价值
        1.1.2 中华鳖的蛋白质性质研究
        1.1.3 中华鳖的生物活性研究
    1.2 抗氧化肽研究概述
        1.2.1 抗氧化肽的来源
        1.2.2 抗氧化肽的结构特征
        1.2.3 体外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1.3 抗衰老活性研究进展
        1.3.1 自由基衰老学说
        1.3.2 酵母细胞衰老模型
        1.3.3 酵母细胞的衰老机制
        1.3.4 抗衰老活性物质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预处理
        2.2.2 中华鳖肉营养成分的测定
        2.2.3 中华鳖肉蛋白的提取与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2.2.4 中华鳖抗氧化肽的酶法制备
        2.2.5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理化性质测定
        2.2.6 酵母细胞培养与生长曲线测定
        2.2.7 酵母细胞时序寿命测定
        2.2.8 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测定
        2.2.9 酵母细胞形态观察
        2.2.10 抗氧化与抗衰老相关性分析
        2.2.11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分离纯化
        2.2.12 多肽序列鉴定
        2.2.13 分子对接
        2.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华鳖肉的营养价值
        3.1.1 基本营养成分
        3.1.2 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3.2 中华鳖肉粗蛋白的提取与相对分子质量
        3.2.1 中华鳖肉粗蛋白的提取
        3.2.2 中华鳖肉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3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工艺的确定
        3.3.1 蛋白酶种类的确定
        3.3.2 单因素实验
        3.3.3 酶解正交实验
    3.4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理化性质
        3.4.1 STPH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3.4.2 STPH的组成分析
        3.4.3 STPH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3.5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抗衰老活性评价
        3.5.1 酵母密度与生长曲线
        3.5.2 酵母细胞的时序寿命
        3.5.3 STPH对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4 酵母细胞形态观察
        3.5.5 体外抗氧化与抗衰老活性相关性分析
    3.6 中华鳖肉蛋白酶解产物STPH的分离纯化
    3.7 组分F_(3-1)的抗衰老功效
    3.8 组分F_(3-1)的氨基酸序列
    3.9 肽与FKBP12-FRB的分子对接
        3.9.1 分子对接的准确性
        3.9.2 分子对接结果
        3.9.3 肽与FKBP12-FRB的相互作用
        3.9.4 肽对FKBP12-FRB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用于克服肿瘤耐药性的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1.1 纳米药物输送体系
        1.1.2 纳米药物输送体系分类
    1.2 纳米载体药物的可控释放
        1.2.1 pH响应性
        1.2.2 还原环境响应性
        1.2.3 氧化应力响应性
        1.2.4 酶响应性
        1.2.5 温度响应性
    1.3 肿瘤耐药性机理
        1.3.1 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富集量
        1.3.2 降低药物的活性
        1.3.3 DNA自修复机制
        1.3.4 抑制凋亡过程
    1.4 纳米药物载体用于克服肿瘤耐药性
        1.4.1 提高细胞内药物聚集
        1.4.2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1.4.3 靶向肿瘤干细胞和阻止癌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1.5 本论文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响应性聚合物胶束用于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样品合成
        2.2.3 仪器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嵌段共聚物合成和纳米粒子的制备
        2.3.2 药物释放
        2.3.3 对耐药性细胞毒性研究
        2.3.4 逆转癌细胞耐药性的机理研究
        2.3.5 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消除和抗肿瘤生长的研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H响应性纳米反应器逆转肿瘤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样品合成
        3.2.3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合成和粒子制备
        3.3.2 pH引起膜渗透性的变化
        3.3.3 细胞毒性评价
        3.3.4 提高顺铂对耐药性肺癌细胞毒性的机理研究
        3.3.5 抑制肿瘤生长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还原环境响应性核交联聚合物胶束实现肿瘤协同光热-化学治疗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样品制备
        4.2.3 仪器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嵌段共聚物P(Pt-Cy-MEO_2MA-co-MASI)-b-PHPMA
        4.3.2 制备P(Pt-Cy-MEO_2MA)-b-PHPMA核交联聚合物胶束
        4.3.3 体外药物释放和光热效应
        4.3.4 光热与化疗协同治疗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实现肿瘤无氧参与联合光热/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样品合成
        5.2.3 仪器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合成、纳米粒子制备和表征
        5.3.2 光热作用和单线态氧的产生
        5.3.3 细胞毒性评价
        5.3.4 细胞球的渗透和增长抑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展望与进一步工作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鳙鱼肌肉蛋白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鱼蛋白水解物的研究现状
        1.2.1 鱼蛋白水解物的来源
        1.2.2 鱼蛋白水解物的制备
        1.2.3 鱼肉蛋白水解物的生物活性
    1.3 酶解物或生物活性肽的消化吸收
    1.4 生物活性肽与人体健康
        1.4.1 DPP-Ⅳ抑制肽与二型糖尿病
        1.4.2 ACE抑制肽与高血压
        1.4.3 抗氧化肽与氧化应激
    1.5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酶法制备鳙鱼鱼肉蛋白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和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鳙鱼鱼肉蛋白匀浆液的制备
        2.3.2 蛋白酶活力测定
        2.3.3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的制备
        2.3.4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水解度的测定
        2.3.5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3.6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还原力的测定
        2.3.7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亚铁离子螯合力的测定
        2.3.8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2.3.9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ACE抑制能力的测定
        2.3.10 鳙鱼鱼肉蛋白酶解物DPP-Ⅳ抑制能力的测定
        2.3.11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酶解时间和酶种类对鳙鱼鱼肉蛋白水解度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2.4.2 酶解时间与种类对酶解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2.4.3 酶解时间与种类对酶解物ACE抑制活性的影响
        2.4.4 酶解时间与种类对酶解物DPP-Ⅳ抑制活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鳙鱼肌肉蛋白肽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鳙鱼鱼肉蛋白匀浆液的制备
        3.3.2 鳙鱼鱼肉蛋白多肽的超滤分离
        3.3.3 鳙鱼鱼肉蛋白多肽的凝胶层析分离
        3.3.4 鳙鱼鱼肉蛋白多肽的反向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
        3.3.5 鳙鱼鱼肉蛋白多肽的LC-MS/MS鉴定
        3.3.6 鳙鱼鱼肉蛋白多肽的生物活性测定
        3.3.7 鳙鱼鱼肉蛋白多肽致敏性及毒性预测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鳙鱼鱼肉蛋白肽的超滤及其组分的生物活性
        3.4.2 鳙鱼鱼肉蛋白肽的凝胶层析及其组分的生物活性
        3.4.3 鳙鱼鱼肉蛋白肽的RP-HPLC分离及其组分的生物活性
        3.4.4 鳙鱼肌肉蛋白生物活性肽的氨基酸鉴定及活性测定
        3.4.5 鳙鱼鱼肉蛋白生物活性肽的致敏性及毒性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ACO-2细胞单层膜模型的构建及IADHFL完整吸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DPP-Ⅳ抑制肽IADHFL胃肠模拟消化实验
        4.3.2 IADHFL经胃肠模拟消化后DPP-Ⅳ活性分析
        4.3.3 Caco-2细胞培养及单层膜模型的建立
        4.3.4 IADHFL对Caco-2细胞毒性的测定
        4.3.5 IADHFL对Caco-2细胞单层膜的吸收转运研究
        4.3.6 IADHFL对Caco-2细胞单层膜的吸收机制研究
        4.3.7 IADHFL高效液相色谱的测定
        4.3.8 IADHFL的LC-MS/MS鉴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模拟胃肠消化后肽的鉴定和DPP-Ⅳ抑制活性分析
        4.4.2 细胞单层膜评价
        4.4.3 IADHFL完整吸收分析
        4.4.4 IADHFL吸收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ADHFL的体外DPP-Ⅳ抑制活性及功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Caco-2细胞膜DPP-Ⅳ及可溶性DPP-Ⅳ抑制活性的测定
        5.3.2 活性肠降血糖素(GLP-1)的测定
        5.3.3 定量RT-PCR
        5.3.4 Western Blot
        5.3.5 Caco-2/INS-1双层细胞模型的构建
        5.3.6 胰岛素分泌含量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IADHFL处理的Caco-2细胞中DPP-Ⅳ活性和表达分析
        5.4.2 IADHFL处理对Caco-2细胞活性GLP-1含量及前胰高血糖素基因表达的分析
        5.4.3 IADHFL处理单层INS-1细胞和Caco-2/INS-1双层细胞对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5.4.4 胰岛素分泌途径中相关基因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KAVCFSL的胃肠模拟消化及抗氧化功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设备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
        6.3.2 多肽的质谱鉴定
        6.3.3 诱导细胞氧化应激
        6.3.4 抗氧化肽和H_2O_2对Caco-2细胞毒性试验
        6.3.5 活性氧(ROS)的测定
        6.3.6 丙二醛(MDA)的测定
        6.3.7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测定
        6.3.8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测定
        6.3.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6.3.10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6.3.11 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模拟胃肠消化后评估MKAVCFSL的稳定性
        6.4.2 MKAVCFSL对细胞活力,ROS和MDA的影响分析
        6.4.3 MKAVCFSL预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6.4.4 GSH和GSSG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全谷物概述
        1.1.1 人类对全谷物营养及其健康的认识过程
        1.1.2 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定义
        1.1.3 全谷物的结构和营养
    1.2 全谷物中的抗氧化成分
        1.2.1 直接抗氧化成分
        1.2.2 间接抗氧化成分
    1.3 全谷物抗氧化活性研究现状
        1.3.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3.2 离体抗氧化活性研究
        1.3.3 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1.4 加工对全谷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热液加工对全谷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4.2 挤压对全谷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模拟胃肠道消化对全谷物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糙米中多酚物质的UPLC-DAD-ESI-Q-TOF-MS快速鉴定法及其含量的RP-HPLC检测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和药品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糙米及其皮层多酚单体的鉴定
        2.3.2 糙米及其皮层DFA的鉴定
        2.3.3 糙米及其皮层多酚组分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八种糙米的植物活性物质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剂和药品
        3.2.2 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酚含量
        3.3.2 黄酮含量
        3.3.3 黄酮对多酚含量的贡献
        3.3.4 酚类物质的鉴定
        3.3.5 酚类物质组成
        3.3.6 维生素E含量
        3.3.7 PSC法测定体外抗氧化活性
        3.3.8 迭代回归树模型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不同颜色全谷物大米和精白米植物活性物质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和药品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颜色全谷物大米和精白米多酚含量
        4.3.2 不同颜色全谷物大米和精白米的黄酮含量
        4.3.3 黄酮对多酚含量的贡献
        4.3.4 酚类物质组成
        4.3.5 维生素E含量
        4.3.6 体外抗氧化活性
        4.3.7 细胞抗氧化活性
        4.3.8 PCA
    4.4 结论
第5章 三种主食加工方法对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剂和药品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糙米酚酸组分鉴定
        5.3.2 糙米及其产品中酚酸含量
        5.3.3 糙米及其加工产品多酚含量
        5.3.4 糙米及其加工产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3.5 PCA
    5.4 结论
第6章 模拟胃肠道消化对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与小麦、玉米和燕麦的对比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试剂和药品
        6.2.2 仪器和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谷物多酚含量
        6.3.2 谷物酚类物质组成
        6.3.3 谷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6.3.4 细胞抗氧化活性
    6.4 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每章小结
        7.1.1 糙米中多酚物质的UPLC-DAD-ESI-Q-TOF-MS快速鉴定法及其含量的RP-HPLC检测法的建立
        7.1.2 八个品种糙米中的植物活性物质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7.1.3 不同颜色全谷物大米和精白米植物活性物质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对比研究
        7.1.4 三种主食加工方法(蒸煮、长螺杆挤压和短螺杆挤压)对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1.5 模拟胃肠道消化对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与小麦、玉米和燕麦的对比研究
    7.2 结论和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黑豆蛋白酶解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与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黑豆蛋白资源开发与利用
        1.1.1 中国黑豆资源及其开发应用价值
        1.1.2 黑豆蛋白及其生物活性
    1.2 酶法水解制备大豆蛋白肽及其生物活性
        1.2.1 大豆蛋白酶解工艺研究进展
        1.2.2 抗氧化活性
        1.2.3 抗疲劳活性
        1.2.4 调节血脂活性
        1.2.5 其它生物活性
    1.3 酶解产物分离纯化与结构解析表征研究进展
        1.3.1 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1.3.2 酶解产物结构的解析表征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黑豆蛋白提取及其亚基结构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
        2.1.2 材料和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黑豆与商品大豆分离蛋白的粗蛋白含量比较
        2.2.2 黑豆分离蛋白电泳图谱与亚基构成分析
        2.2.3 黑豆分离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黑豆蛋白单酶水解试验与多酶组合分步水解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材料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黑豆蛋白单酶水解试验与 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
        3.2.2 黑豆蛋白单酶水解产物的降胆固醇活性研究
        3.2.3 黑豆蛋白多酶组合水解与体外抗氧化及降胆固醇活性研究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黑豆蛋白酶解产物的超滤与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
        4.1.2 材料和试剂
        4.1.3 样品
        4.1.4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氧化与降胆固醇黑豆蛋白肽的超滤分离
        4.2.2 不同大孔树脂对黑豆蛋白肽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性能比较
        4.2.3 大孔树脂吸附抗氧化黑豆肽的乙醇分级洗脱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4.2.4 大孔树脂吸附降胆固醇黑豆肽的乙醇分级洗脱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4.2.5 黑豆蛋白肽模拟胃肠环境处理的稳定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黑豆蛋白肽的抗氧化、抗疲劳与降血脂动物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样品
        5.1.4 实验动物
        5.1.5 试验方法
        5.1.6 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抗氧化功能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5.2.2 缓解体力疲劳功能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5.2.3 辅助降血脂作用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5.3 讨论
        5.3.1 黑豆蛋白肽的抗氧化作用
        5.3.2 黑豆蛋白肽的缓解体力疲劳作用
        5.3.3 黑豆蛋白肽的辅助降血脂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抗氧化与降胆固醇黑豆肽的色谱分离与结构表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仪器
        6.1.2 试剂
        6.1.3 样品
        6.1.4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标准曲线的建立
        6.2.2 抗氧化黑豆肽的色谱分离实验结果
        6.2.3 抗氧化黑豆肽的 N-端测序结果
        6.2.4 降胆固醇黑豆肽的色谱分离实验结果
        6.2.5 降胆固醇黑豆肽的 N-端测序结果
    6.3 讨论
        6.3.1 抗氧化黑豆肽的色谱分离与氨基酸组成序列特点
        6.3.2 降胆固醇黑豆肽的的色谱分离与氨基酸组成序列特点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黑豆蛋白氨基酸组成对抗氧化与降胆固醇肽活性的影响
        7.1.2 酶解工艺对黑豆蛋白肽抗氧化与降胆固醇活性的影响
        7.1.3 黑豆蛋白肽氨基酸组成对抗氧化、抗疲劳与降血脂功能的影响
        7.1.4 黑豆蛋白肽抗氧化测定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7.1.5 抗氧化与降胆固醇黑豆肽的构效关系
    7.2 结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略词
附录 2 黑豆肽氨基酸测序图
致谢
作者简介

(7)液-质联用法初步研究健康人血浆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昼夜差异及饮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方案
        2.1.1 受试对象
        2.1.2 样品采集
    2.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2.2.1 色谱条件 Waters SymmetryShieldTM RP18色谱柱 (100 mm×2.1 mm, 3.5 μm) , 流动相:
        2.2.2 质谱条件
    2.3 溶液的配制
        2.3.1 GSH工作液
        2.3.2 内标工作液
    2.4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5 特异性试验、标准曲线和定量下限
    2.6 精密度与准确度
    2.7 提取回收率与介质效应
    2.8 稳定性
    2.9 测定结果及统计分析结果
3 讨论

(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和全血中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1 色谱条件
    2 质谱条件
    3 样品制备
        3.1 溶液的配制
        3.2 标准曲线、质控血浆或全血样品的配制与处理
        3.3 全血、血浆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结果
    1方法特异性
    2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及最低定量限
    3精密度与准确度
    4 提取回收率
    5 基质效应
    6 稳定性
        6.1 血浆及全血样品稳定性
        6.2 储备液稳定性
        6.3 健康受试者内源性GSH浓度测定

(9)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试剂和仪器
    1.2 衍生化试液的配制
    1.3 色谱条件
    1.4 衍生化反应时间的确定
    1.5 测定方法
        1.5.1 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1.5.2 全血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1.5.3 标准曲线的制备
        1.5.4 回收率试验
        1.5.5 精密度试验
2 结果
    2.1 衍生化反应时间的确定
    2.2 血浆中GSH测定方法
    2.3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2.4 回收率测定结果
    2.5 精密度测定结果
3 讨论

(10)还原型谷胱甘肽在2种大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药品
2 方法与结果
    2.1 配伍液的配制
    2.2 配伍溶液外观考察
    2.3 配伍溶液pH值考察
    2.4 配伍溶液不溶性微粒考察[10]
    2.5 配伍溶液含量考察
        2.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5.2 对照品溶液配制
        2.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4 精密度试验
        2.5.5 重现性试验
        2.5.6 稳定性试验
        2.5.7 回收试验
        2.5.8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四、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应用和检测方法标准化研究[D]. 刘德晔. 东南大学, 2021(02)
  • [2]中华鳖肉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抗衰老功能研究[D]. 马梦娇. 江南大学, 2020(01)
  • [3]用于克服肿瘤耐药性的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韩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4]鳙鱼肌肉蛋白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张弛. 中国农业大学, 2018
  • [5]糙米多酚组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龚二生. 南昌大学, 2018(02)
  • [6]黑豆蛋白酶解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与结构表征[D]. 刘恩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7]液-质联用法初步研究健康人血浆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昼夜差异及饮食影响[J]. 张全英,华雯妍,朱艺芳,黄明,王蒙,施爱明,周文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1(03)
  • [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和全血中内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J]. 张全英,华雯妍,施爱明,潘杰,黄明,王蒙,周文佳.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0(08)
  • [9]RP-HPLC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J]. 陈得光,陈钧,管艳,蒋学华,袁媛. 华西药学杂志, 2001(06)
  • [10]还原型谷胱甘肽在2种大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 魏世杰,费平霞,王欣瑜,龙学东. 中南药学, 2010(09)

标签:;  ;  ;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