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扁梁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锟[1](2021)在《叠合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由传统的建设方式向环保、集约的现代化建设方式转变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应用,但其存在着一些问题:构件自重大,吊装次数多;接头工作量多,工序复杂,梁-柱节点施工时常出现钢筋碰撞现象;需要支模拆模,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由空心楼板、宽扁梁和预制柱组成的叠合厚空心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所提出的结构的主要构件,宽扁梁在承受竖向荷载作用产生弯矩时,其周边的空心板会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即上、下翼缘板及其板内纵向钢筋作为宽扁梁的一部分承担弯矩,这对宽扁梁抗弯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设计了7个试件进行抗弯性能试验,并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及理论分析。全文的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并完成了1个纯宽扁梁、1个带单边板宽扁梁和5个带双边板宽扁梁的抗弯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周边空心板显着提高了宽扁梁的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板宽的增加,承载力越大;不同加载方式对同一板宽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也有影响;带翼缘板试件顶部混凝土沿板宽方向纵向应变和板底纵向钢筋应变均呈现剪力滞后效应,且塑性阶段比弹性阶段效应更明显。(2)采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了试验试件的实体有限元模型,并将模拟所得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混凝土应变云图以及板底纵向钢筋应力云图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3)在建模正确的基础上,对单、双边板带宽扁梁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得到了带翼缘板宽扁梁在两点加载、集中加载以及均布加载三种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并提出了考虑周边空心板作用后的宽扁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吕伟荣,姚帅,李强,吴彬,陈林,石卫华[2](2020)在《宽扁梁现浇空心楼板竖向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湖南某高层建筑中局部两开间布置带宽扁梁的大跨度现浇空心楼板进行现场水箱加载试验,研究空心楼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裂缝开展及分布特征,同时引入空心层分层壳模型对该空心楼板进行了有限元受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设计活荷载作用下,带宽扁梁的大跨度现浇空心楼板具有足够的抗弯刚度和抗裂能力,能够满足现行规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但由于宽扁梁与空心楼板刚度比为1.5,宽扁梁对空心楼板无法形成有效嵌固而导致竖向荷载作用下,两开间试验现浇空心楼板的竖向位移曲线、裂缝分布与单块板基本相似。分析结果亦表明,空心层分层壳模型能较好地实现对空心楼板受力性能的模拟,当宽扁梁高与空心楼板厚度比hb/hs≥2时,宽扁梁可实现对空心楼板的有效约束,可供实际工程选用。
钟传旗[3](2020)在《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剪力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的肋梁楼盖相比,设置有宽扁暗梁的大跨度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具有显着降低层高、造价、节能环保等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高层结构中。与框架-核心筒结构相比,由于宽扁暗梁及周边板带的协同工作,使得地震作用下,宽扁暗梁-剪力墙具有不同于框架梁-剪力墙的变形及耗能能力。为此,本文将基于“强墙弱板”的抗震设计思想,在最小墙肢厚度和承载力这两个方面,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体系中暗梁-剪力墙节点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取得下列成果:(1)建立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剪力墙节点弯矩平衡方程,基于“强墙弱板”的破坏准则,提出了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剪力墙节点中墙肢最小厚度建议公式。三个不同墙肢厚度的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墙肢厚度的增加,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剪力墙节点的破坏形态依次从墙肢平面外破坏转变为空心板板端破坏,表明墙肢最小厚度建议公式能确保“强墙弱板”的屈服机制的形成,可供实际工程设计选用。(2)基于“强墙弱板”破坏准则,分别构造了剪力墙暗梁、暗柱等共计5个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剪力墙节点1/3缩尺试验模型,并开展周期往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满足剪力墙墙肢最小厚度时,均能实现“强墙弱板”的破坏形态,且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耗能能力。同时,针对空心楼盖暗梁-剪力墙节点,提出了通长设置剪力墙暗梁及空心楼盖暗梁宽度范围内设置暗柱的构造措施,以保证节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能力。(3)基于空心楼盖暗梁-剪力墙节点周期往复荷载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确定了剪力墙内暗梁,暗柱等效宽度和高度,提出了基于剪力墙暗梁抗扭和暗柱抗弯的剪力墙平面外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了空心楼盖暗梁周边空心板参与受力机理,建立了考虑空心楼板局部参与受力的宽扁暗梁承载力计算方法。根据“强墙弱板”的设计原则,引入剪力墙抗震增大系数γ=1.2,建立了以梁端弯矩破坏为特征的空心楼盖暗梁-剪力墙节点抗震承载力设计方法。
李龙诺[4](2019)在《宽扁梁受力性能分析及宽扁梁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抗震设防等级要求的限制,以及地暖、新风系统、智能化设备的引入,对楼层净高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采用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提高楼层净高的同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普通梁构件和宽扁梁构件进行受力性能分析,对比两种梁构件的受力性能差异,同时采用ETABS软件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和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受力情况和结构损坏机理进行分析。针对宽扁梁受力性能和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完成以下相关分析和研究:(1)运用ANSYS软件建立宽扁梁构建模型与已有实验进行比对,验证构件的合理性。再对普通梁构件和宽扁梁构件进行加载模拟试验,观察梁构件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加,对比宽扁梁与普通梁的裂缝展开情况、破坏形态、构件挠度、破坏时的极限荷载值以及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情况。观察两种构件在加载过程中初裂荷载大小,裂缝的形成的趋势,并通过梁构件的变形图、应力云图对比两种构件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梁构件的性能指标,判断宽扁梁构件的受力性能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2)运用YJK软件对比宽扁梁框架-核心筒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通过结构自振周期、刚度比、基底剪力等参数验证结构的有效性,同时对比宽扁梁框架-核心筒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设计中的建筑材料用量,对比二者在钢筋和混凝土用量上的差异。采用ETABS软件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和普通梁框架-核心筒进行整体分析,在弹性阶段,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与弹性时程法,对比两种结构在多遇地震条件作用下,结构自振周期、位移角、层间剪力、整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在塑性分析阶段,对比二者在三种罕遇地震波(一种人工地震波和两种天然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比二者在楼层位移、基底剪力、层间位移及顶点位移时程曲线的差异,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验证是否满足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要求。(3)通过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论证宽扁梁在框架-核心筒整体结构抗震中的可行性。在满足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既能够提高高层建筑的净空高度,同时又也能增加楼层数,提高高层建筑使用舒适度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本文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核心筒外围框架的纵横向均采用宽扁梁构件的设计并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对比,为框架-核心筒的外围框架采用纵横向宽扁梁布置的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对比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破坏情况,结合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实际工程的优势作出阐述。本文中相关参数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夏威夷[5](2017)在《空心圆管混凝土扁梁的静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宽扁梁,空心圆管宽扁梁的静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研究过程中运用等代刚度法,并使用结构分析软件PKPM-SATWE和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该构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此种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强[6](2017)在《高层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跨度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它是由双向密肋发展而来的一种无梁楼盖结构。由于采用了宽扁梁构件,这种结构能有效的降低层高,增加使用面积。同时,空心楼盖还具有降低自重,减少地震作用等良好的力学性能,是一种集力学性能和使用功能相对全面的结构形式,有着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当前,国内外关于此结构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块空心楼盖抗弯、抗剪受力性能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而对于考虑宽扁梁约束效应的多块板整体受力性能的研究和大跨度空心楼盖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的抗震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大跨度空心楼盖竖向受力机理和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展开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现场竖向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带宽扁暗梁的大跨度空心楼盖能满足现行规范对楼板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要求。同时,由于宽扁梁高度不够,未能实现对空心板的有效约束,使得2块板的竖向变形曲线呈现单块板的特征。(2)基于“空心层”分层壳单元的大跨度空心楼盖有限元分析表结果表明,增加梁高度能有效地提高宽扁梁对周边空心楼盖的约束作用,并根据筒芯空心楼盖的截面形状特征及应力分布情况,提出了筒芯式空心楼盖的裂缝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由于层高比普通肋梁楼盖结构低,层刚度大,弹性变形小,更容易满足变形要求;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的扭转周期占比较大,建议增加内筒尺寸或加大框架边梁刚度的方法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扭刚度。125gal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普通肋梁楼盖结构与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的楼面钢筋应力最大值分别为8.4MPa、188.0MPa,宽扁梁空心楼盖钢筋应力明显大于普通肋梁楼盖钢筋的应力,空心板上钢筋应力分布范围也大于普通肋梁楼盖,说明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中楼板钢筋的参与作用明显大于普通肋梁楼盖结构。(4)罕遇地震作用下增量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IDA)结果表明,随着地震作用的加大,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的刚度退化较普通肋梁楼盖结构明显,损伤加剧,阻尼增大,周期延长,结构顶点位移反应较弹性阶段滞后明显,耗能能力较强。从2种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首层上表面钢筋应力云图得知,宽扁梁空心楼盖相对于普通肋梁楼盖的损伤程度更深、损伤范围更广,耗能能力更加优越。但是,由于宽扁梁的刚度不足,无法对楼板形成有效的约束,楼板受力性能呈现剪力墙与框架边梁间对边导荷的特点。宽扁梁空心楼盖结构外剪力墙钢筋应力在各楼层楼面处较普通肋梁楼盖结构集中严重,表明此类结构对剪力墙平面外受力性能要求较高,应予以高度重视,建议提高宽扁梁空心楼盖处外剪力墙的纵向配筋率或增设暗柱和暗梁保证其剪力墙平面外性能。
张真铭[7](2016)在《宽扁梁在高层框剪结构中的设计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由于功能性与经济性限制,通常需要尽可能的减小结构构件尺寸,以实现建筑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刚度较大,承载力也相对较强,并且还具备框架结构空间大、布置灵活特征,而宽扁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提升室内净高,经济性好。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宽扁梁的概念与受力特点,其次对宽扁梁与一般梁框架布局的差异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最后探讨了宽扁梁在高层框剪结构中的设计应用,以供参考。
张澎[8](2014)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宽扁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性能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期望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楼层以增加使用面积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建筑物的总高度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无限增加。设计人员经过努力研究,认为采用宽扁梁结构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中楼板体系所占的结构高度,该优点使其在各种对层高或室内空间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宽扁梁结构框架中梁柱节点的受力性能与普通框架中的有明显区别。现行的规范仅从概念上给出了节点核心区的设计措施,且对梁柱截面的限制条件较严,使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宽扁梁柱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对两个不同梁截面形式的框架结构整体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了普通梁与宽扁梁对框架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框架结构中的宽扁梁柱节点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分析,分别研究了采用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柱承.受不同轴压比及改变宽扁梁截面宽度时节点核心区的受力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对梁截面形式分别采用普通梁与宽扁梁的两个框架结构的整体模型进行了分析,对两个模型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及楼层地震剪力等数据进行了对比,看出采用宽扁梁截面时,结构的整体刚度要比采用普通梁截面时要小一些。2.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宽扁梁柱节点核心区在柱顶轴向压力及梁端反对称荷载作用时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节点核心区的破坏过程及破坏时裂缝在内外核心区的分布情况。3.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别研究了宽扁梁柱节点采用不同强度的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同及梁截面宽度变化时,节点从混凝土开裂到钢筋屈服再到最终破坏的整个过程、破坏阶段核心区混凝土的裂缝分布、最终破坏时的承载力及梁端位移等。
梁道谋[9](2013)在《结构中宽扁梁设计要点及其特点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扁梁楼盖由于其设计特点而有助于梁柱节点的延性提高,其在工程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通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对宽扁梁楼盖设计时应当注意的设计要点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同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宽扁梁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优势,为同行提供借鉴。
程晓杰,王思棋,方玮[10](2012)在《高位转换结构中宽扁梁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带高位转换层的某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为依托,用Midas Building建立宽扁梁与普通转换梁两种结构模型进行对比。从结构整体受力、转换构件受力、弹性地震反应的角度出发,较详细的分析两种形式转换梁在重力和地震力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然后对宽扁梁为转换梁的结构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给出推覆过程中结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和层间位移角变化情况。通过寻找性能点,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供同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借鉴。
二、宽扁梁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扁梁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叠合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空心楼板研究现状 |
1.2.2 宽扁梁研究现状 |
1.2.3 梁的有效翼缘宽度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性能试验设计 |
2.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2.1.1 设计理念 |
2.1.2 试件的设计 |
2.1.3 试件的制作 |
2.2 试件的材料性能 |
2.3 试验加载方案 |
2.3.1 试验加载装置 |
2.3.2 试验量测内容及方法 |
2.3.3 试验加载制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性能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破坏过程与现象 |
3.1.1 试件WFB-1 |
3.1.2 试件WFB-2 |
3.1.3 试件WFB-3 |
3.1.4 试件WFB-4 |
3.1.5 试件WFB-5 |
3.1.6 试件WFB-6 |
3.1.7 试件WFB-7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3.2.2 试件顶部跨中沿板宽方向混凝土应变分布 |
3.2.3 试件侧面跨中截面沿高度方向应变分布 |
3.2.4 试件板底受力钢筋跨中纵向应变分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性能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模型 |
4.1.1 单元类型选取 |
4.1.2 材料本构关系 |
4.1.3 边界条件与计算模型 |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验证 |
4.2.1 荷载-挠度曲线 |
4.2.2 混凝土应变云图 |
4.2.3 钢筋应力云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 |
5.1 理论计算公式主要参数分析 |
5.2 单边板带宽扁梁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 |
5.2.1 两点加载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公式 |
5.2.2 集中加载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公式 |
5.2.3 均布加载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公式 |
5.3 双边板带宽扁梁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 |
5.3.1 两点加载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公式 |
5.3.2 集中加载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公式 |
5.3.3 均布加载方式下的有效翼缘宽度公式 |
5.4 带翼缘板宽扁梁抗弯承载力计算与验证 |
5.4.1 基本假定 |
5.4.2 截面类型判断 |
5.4.3 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5.4.4 抗弯承载力计算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宽扁梁现浇空心楼板竖向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场水箱加载试验研究 |
1.1 现场试验空心楼板 |
1.2 试验加载及测量方案 |
1.3 试验结果分析 |
1.3.1 荷载-竖向位移曲线 |
1.3.2 裂缝发展与分布情况 |
1.3.3 小结 |
2 带宽扁梁的空心楼板数值模拟 |
2.1 基于空心层分层壳模型 |
2.2 计算结果分析 |
2.3 宽扁梁刚度的影响 |
3 结论 |
(3)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剪力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的研究概况 |
1.2.1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简介 |
1.2.2 国外研究发展历史和现状 |
1.2.3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
1.3 国内梁-剪力墙节点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强墙弱板”的现浇空心板-剪力墙节点最小墙肢厚度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现“强墙弱板”理念的最小墙肢厚度条件推导 |
2.3 验证最小墙肢厚度条件可靠性 |
2.3.1 有限元模型模拟方法验证 |
2.3.2 有限元模拟基本信息 |
2.3.3 有限元模拟结果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强墙弱板”现浇空心板-剪力墙节点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3.3.2 试件设计 |
3.3.3 试件制作 |
3.3.4 材料性能 |
3.4 测试方案 |
3.4.1 加载装置 |
3.4.2 加载制度 |
3.4.3 测量方案 |
3.5 低周往复试验 |
3.5.1 试验过程及破坏模式 |
3.5.2 滞回特性 |
3.5.3 骨架曲线及延性分析 |
3.5.4 刚度退化分析 |
3.5.5 耗能分析 |
3.5.6 应变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强墙弱板”的空心板-剪力墙节点设计研究 |
4.1 引言 |
4.2 剪力墙平面外受力机理 |
4.3 空心板端抗弯承载力研究 |
4.4 剪力墙平面外承载力计算截面参数 |
4.4.1 剪力墙抗弯计算截面宽度 |
4.4.2 剪力墙抗扭计算截面高度 |
4.5 空心板-剪力墙节点承载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专利授权 |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 |
(4)宽扁梁受力性能分析及宽扁梁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发展历程 |
1.3 宽扁梁及框架-核心筒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宽扁梁与框架-核心筒的受力特征及抗震设计概述 |
2.1 宽扁梁构件的基本特征 |
2.2 宽扁梁与普通梁布局的比较 |
2.2.1 构件特性 |
2.2.2 构件钢筋应力 |
2.2.3 裂缝的出现与发展 |
2.2.4 实用性与适用性 |
2.3 宽扁梁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要求 |
2.3.1 宽扁梁的截面尺寸划分 |
2.3.2 宽扁梁刚度调整系数的确定 |
2.3.3 宽扁梁配筋的特征 |
2.3.4 宽扁梁节点布局要求 |
2.3.5 宽扁梁挠度及裂缝的要求 |
2.3.6 核算宽扁梁楼板配筋 |
2.4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
2.4.1 核心筒外框架的特征 |
2.4.2 框架-核心筒的受力特征 |
2.4.3 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经验法则 |
2.5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
2.5.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征 |
2.5.2 结构受力研究时的相关约束条件 |
2.5.3 竖向与水平荷载作用的影响 |
2.6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
2.6.1 底部剪力法 |
2.6.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2.6.3 时程分析法 |
2.7 小结 |
第3章 基于ANSYS的宽扁梁与普通梁构件模拟分析 |
3.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构造简介 |
3.2.2 模型静载理论计算 |
3.3 宽扁梁参照实验简要对比 |
3.3.1 构件模拟裂缝对比 |
3.3.2 构件模拟受力性能对比 |
3.4 梁构件的加载方式与计算概况 |
3.5 构件弯曲静载模拟对比分析 |
3.5.1 构件裂缝发展对比分析 |
3.5.2 跨中挠度变形对比分析 |
3.5.3 构件应力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5.4 构件应变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工程概况及设计方案 |
4.1 项目工程概况 |
4.2 建筑结构模型建立 |
4.2.1 建筑结构主要参数 |
4.2.2 建筑结构荷载取值 |
4.2.3 结构高宽比 |
4.2.4 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尺寸 |
4.2.5 结构体系的布置 |
4.3 验证结构的合理性 |
4.3.1 结构自振周期特性分析 |
4.3.2 结构控制参数分析 |
4.3.3 结构材料用量对比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ETABS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
5.1 建筑结构模型分析 |
5.1.1 ETABS简介及建模基本理论 |
5.1.2 结构分析在ETABS上的实现 |
5.1.3 ETABS建模思想 |
5.2 宽扁梁框架-核心筒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的相关特性对比 |
5.2.1 楼层质量对比 |
5.2.2 建筑结构抗震特性对比 |
5.2.3 建筑结构周期对比 |
5.3 结构反应谱法分析 |
5.3.1 层间位移角 |
5.3.2 位移比 |
5.3.3 结构楼层剪重比 |
5.3.4 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
5.3.5 结构刚度比 |
5.4 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5.4.1 选取地震波 |
5.4.2 弹性时程法计算结果分析 |
5.5 弹性分析小结 |
5.6 结构弹塑性分析 |
5.6.1 基于动力弹塑性理论 |
5.6.2 楼层位移对比分析 |
5.6.3 两种结构基底剪力对比 |
5.6.4 两种结构楼层剪力对比分析 |
5.6.5 两种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 |
5.6.6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
5.6.7 不同梁构件框架-核心筒的弹塑性对比 |
5.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空心圆管混凝土扁梁的静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等代刚度法 |
1.1 空心圆管扁梁等代截面 |
1.2 用等代刚度法将空心圆管混凝土扁梁截面转换成高度相等的矩形截面 |
2 算例设计 |
3 PKPM-STAWE软件进行分析 |
4 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精确分析 |
5 几种分析方法的结果对比 |
6 结论 |
(6)高层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的研究概况 |
1.2.1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简介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的研究手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带宽扁梁的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试验与有限元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3 试验加载与测量方案 |
2.4 试验结果 |
2.4.1 荷载-挠度曲线 |
2.4.2 裂缝分布与发展情况 |
2.5 基于分层壳单元的带宽扁梁的大跨度空心楼盖数值模拟 |
2.5.1 分层壳单元简介 |
2.5.2 空心层分层壳单元 |
2.5.3 空心层分层壳单元分析步骤 |
2.5.4 材料参数与计算模型 |
2.5.5 计算结果 |
2.5.6 宽扁梁刚度对空心板受力性能的影响 |
2.6 空心楼盖裂缝计算方法 |
2.6.1 裂缝截面钢筋应力 σs的计算 |
2.6.2 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At e |
2.6.3 空心楼盖裂缝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种楼盖结构动力性能对比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程概况 |
3.3 结构超限情况 |
3.4 周期和振型 |
3.5 位移 |
3.5.1 层间位移 |
3.5.2 顶点位移与位移比 |
3.6 整体稳定与刚重比 |
3.7 层剪力与剪重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4.0 引言 |
4.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介绍 |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基本原理 |
4.3 动力方程的求解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1 计算程序的选择 |
4.4.2 单元选择和材料的本构关系 |
4.4.3 阻尼模型 |
4.4.4 边界条件与计算模型 |
4.4.5 地震波的选择 |
4.5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4.5.1 安全评估方法 |
4.5.2 结构周期与质量 |
4.5.3 结构变形 |
4.5.4 基底剪力 |
4.5.5 结构破坏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
5.1 引言 |
5.2 增加动力分析 |
5.2.1 增量动力分析原理 |
5.2.2 单个地震记录增量动力分析步骤 |
5.2.3 地震动强度指标的选取 |
5.2.4 结构损伤指标的选取 |
5.2.5 结构极限状态 |
5.2.6 增量动力分析结果 |
5.3 大震作用下2种结构性能分析 |
5.3.1 楼板钢筋应力 |
5.3.2 剪力墙 |
5.3.3 塑性铰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2 种结构结果对比表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获专利授权 |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 |
(7)宽扁梁在高层框剪结构中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宽扁梁的概念与受力特点 |
3 宽扁梁与一般梁框架布局的差异 |
3.1 基底剪力 |
3.2 梁柱钢筋应力 |
3.3 裂缝 |
3.4 适用性 |
4 宽扁梁在高层框剪结构中的设计应用 |
4.1 高层建筑的结构梁设计 |
4.2 宽扁梁的抗震特性 |
4.3 工程实例 |
5 结语 |
(8)钢筋混凝土框架宽扁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宽扁梁结构简介 |
1.3 宽扁梁柱节点简介 |
1.4 框架节点震害表现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框架节点的基本受力分析 |
2.1 框架节点的受力过程 |
2.2 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 |
2.2.1 斜压杆机理 |
2.2.2 剪摩机理 |
2.2.3 桁架机理 |
2.3 框架节点的抗剪强度及影响因素 |
2.4 框架节点的变形及延性 |
2.4.1 框架节点的变形 |
2.4.2 框架节点的延性 |
第三章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整体模型分析 |
3.1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3.1.1 底部剪力法 |
3.1.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3.2 模型简介及参数定义 |
3.2.1 模型简介 |
3.2.2 结构分析参数定义 |
3.3 模型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 |
3.3.1 结构自振周期的对比 |
3.3.2 结构层间位移的对比 |
3.3.3 结构地震反应力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元法简介及节点基本模型的建立 |
4.1 有限元法简介 |
4.2 有限元模型、单元及参数的选取 |
4.2.1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
4.2.2 单元类型的选取 |
4.2.3 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
4.3 节点基本模型的建立 |
4.3.1 节点模型构件的选取与网格划分 |
4.3.2 节点模型的边界条件与加载方案 |
4.4 节点基本模型在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情况 |
4.4.1 节点基本模型在荷载作用下裂缝的出现与发展过程 |
4.4.2 节点内外核心区裂缝的分布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强度对宽扁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5.1 模型设计 |
5.2 不同强度混凝土时节点处混凝土裂缝的发展规律 |
5.3 不同强度混凝土时节点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
5.4 不同强度混凝土时梁端位移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轴压比对宽扁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6.1 模型设计 |
6.2 不同轴压比下混凝土裂缝的发展规律 |
6.3 不同轴压比下节点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
6.4 不同轴压比下梁端位移的对比分析 |
6.5 不同轴压比下荷载-位移曲线的对比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梁截面宽度对宽扁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 |
7.1 模型设计 |
7.2 不同梁截面宽度时混凝土裂缝的分布规律 |
7.3 不同梁截面宽度时钢筋的应力分布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结构中宽扁梁设计要点及其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宽扁梁设计要点分析 |
1.1 宽扁梁布置以及截面尺寸选取 |
1.2 宽扁梁配筋设计 |
1.3 宽扁梁抗震性能分析 |
2. 宽扁梁楼盖设计应用 |
2.1 方案比较分析 |
2.2 宽扁梁楼盖结构分析 |
3. 结语 |
(10)高位转换结构中宽扁梁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实例 |
1.1 工程概况 |
1.2 结构布置 |
1.3 结构设计主要参数 (见表2) |
2 结构整体模型分析 |
2.1 软件选用及结构整体模型 |
2.2 两种结构体系的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3 两种体系构件内力比较 |
4 结构体系静力弹塑性分析 |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 |
4.2 静力弹塑性计算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四、宽扁梁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叠合宽扁梁-空心板协同作用抗弯性能研究[D]. 张锟.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宽扁梁现浇空心楼板竖向受力性能研究[J]. 吕伟荣,姚帅,李强,吴彬,陈林,石卫华. 建筑结构, 2020(15)
- [3]现浇混凝土空心板-剪力墙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 钟传旗.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宽扁梁受力性能分析及宽扁梁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D]. 李龙诺.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空心圆管混凝土扁梁的静力特性分析[J]. 夏威夷.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6]高层大跨度现浇空心楼盖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研究[D]. 李强.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7]宽扁梁在高层框剪结构中的设计应用[J]. 张真铭. 低碳世界, 2016(20)
- [8]钢筋混凝土框架宽扁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力性能分析[D]. 张澎.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9]结构中宽扁梁设计要点及其特点探讨[J]. 梁道谋. 科技与企业, 2013(15)
- [10]高位转换结构中宽扁梁的抗震性能分析[J]. 程晓杰,王思棋,方玮.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