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适宜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月,卢阳,金可,周火明,万丹,张乾柱,闫建梅[1](2021)在《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加之消落带涉及面广,类型复杂,自我修复缓慢,增加了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的难度。为明确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干热河谷的基本情况,系统回顾了土壤类型、理化性质、水分分布和植被恢复技术、种类选择以及消落带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存在微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长期动态监测、生态恢复效益评估指标单一化等不足,亟需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合理筛选优良的当地植物种类,建立生态环境长期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干热河谷生态治理。
赵金龙,周建洪,徐映雪,姜丽娜[2](2020)在《滇西北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程海是滇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程海流域的生态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危及当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阶段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从总体布局、树种选择、生态修复措施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赵培仙,孔维喜,何璐[3](2014)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造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点与恢复面临难题的分析,提出了适宜金沙江流域不同海拔和立地条件退耕地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造林模式和技术,并分别对适用的经济林模式、生态林模式、用材林模式和林草混交立体模式在各种立地条件下适用的造林树种、经营技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阐述。
李青华,赵培仙[4](2014)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以元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殊地理环境区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开展恢复植被和生态重建所取得的成果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开展耐旱树种筛选和引进树种驯化适应性、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造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配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的新配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科技成果技术整合应用;探讨了植被恢复中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阐述了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开展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研究工作,强调了适宜树种筛选、科学的造林整地要求、保水剂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应用,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重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刘方炎[5](2011)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与锥连栎幼苗建成机制及生态适应性》文中研究指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植被退化现象尤为严重。滇榄仁群落和锥连栎群落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2种极为重要的天然植被类型。在人为干扰持续存在甚至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研究群落内幼苗建成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对天然植被的抚育管理以及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野外样地调查、跟踪观测以及室内控制实验,系统研究了滇榄仁群落特征、植株开花生物学特征、种子生物学及其萌发特性、土壤种子库与幼苗更新动态以及主要环境因子对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等。同时,对锥连栎群落学特征、种子生物学与萌发特征以及幼苗早期生长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等进行了探讨,明确界定了滇榄仁和锥连栎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适宜的环境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滇榄仁和锥连栎幼苗在群落中的建成机制及其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残存的滇榄仁群落和锥连栎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均较为简单。前者共发现32种植物,隶属于16科28属;后者共发现68种植物,隶属于35科60属。2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程度均较为低下,以禾本科、蝶形花科、唇形科等植物居多。(2)滇榄仁花朵开放时,柱头先伸长和膨大,而后,雄蕊开始外展。单个花朵开放期,即从柱头伸出花蕾到花药开始枯黄,约为10-15 d。在花序水平上,基部花比顶部花先开放。滇榄仁可能同时存在着风媒传粉和虫媒传粉两种形式,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且同花序、异花序花朵均能相互授粉,但异花序授粉的果实饱满率显着高于同花序授粉果实。(3)滇榄仁和锥连栎种子萌发均对水分条件极为敏感,其萌发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水分条件限制。同时,滇榄仁种子在室温(25℃)和20℃-30℃变温时萌发效果最好,15℃时受到强烈抑制;锥连栎种子在20℃-30℃变温时萌发效果最好,35℃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2种植物种子均不具有休眠特性,种子落地后遇到适宜条件即能萌发。但储藏(小于1年)有利于滇榄仁种子萌发,而不利于锥连栎种子萌发。曝晒可以致使锥连栎萌发率出现显着下降。(4)滇榄仁种子库有植冠种子库和土壤种子库两种形式。其中,种子在冠层上存在的时间可以超过1年,其脱落过程与风力可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与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滇榄仁种子以风力传播为主,其种子散布距离较远(>11.5m)(5)滇榄仁幼苗更新均发生在雨季,旱季不更新。能否顺利度过幼苗刚萌发后的这段时间是林下幼苗成功更新的关键。群落内,天然更新幼苗具有明显的聚集分布特征,更新幼苗多集中在车桑子灌丛下或滇榄仁成年植株基部等环境较好的地方。(6)水分条件对滇榄仁和锥连栎幼苗早期生长过程中植株形态、叶片特征以及生物量分配等均具有显着的影响。2种植物幼苗对水分胁迫均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滇榄仁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幅度相对较窄,而锥连栎对水分的适应幅度较宽,它能同时在极干旱和较湿润环境下存活、生长,生态适应性极强。(7)扭黄茅的竞争对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过程具有显着影响。群落中滇榄仁幼苗的萌发时间以及周围扭黄茅的数量在幼苗种群幸存(成活)与生长状况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提前定居以及周围扭黄茅数量较少时,滇榄仁幼苗具有极大的生存优势。生境异质性是影响锥连栎幼苗成功定居的重要因子之一,落叶堆积洼地和落叶堆积平地是锥连栎林下幼苗定居较为理想的微生境。元谋干热河谷区滇榄仁群落和锥连栎群落中均能产生相对较多的幼苗,但幼树均极为罕见。能否顺利度过幼苗刚萌发后的这段生长时间是林下幼苗成功更新的关键,因此,加强群落内植物多样性的保育,使之形成良好的林下环境有利于幼苗早期生长。同时,在人工抚育管理和植被恢复中,为幼苗早期生长营造一个能够集水、保水的环境条件极为重要,如覆盖枯落物和薄膜以及深挖塘等。
刘方炎,李昆,孙永玉,唐国勇,张春华[6](2010)在《横断山区干热河谷气候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文中提出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一种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气候条件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以及人为干扰,植被及土壤严重退化,水热平衡失调,环境干热,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难度极大。通过对多年来干热河谷区域植被恢复经验的总结,认为干热河谷属于我国北热带气候下的一种干热类型,具有季节性干旱的本质气候特征。在植被恢复的适宜树种选择方面,除选择乡土树种外,树种引种的相似区域应该是季节性干旱明显的热带地区。同时,该地区植被恢复应以稀树灌草为主体,通过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充分利用雨季丰富的天然降水资源,可以在干热河谷的局部地区恢复以乔木为主的森林植被,在一定区域恢复相当面积的稀树灌木草丛植被。
李晓清[7](2010)在《希蒙得木对干热胁迫的响应及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自然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的希蒙得木[Simmondsia chinensis(Link) Schneider]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水分胁迫和高温胁迫处理,把细胞膜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光合系统等联系起来系统研究其幼苗期对水分胁迫和高温胁迫的响应,探讨其抗逆机理,进而探寻提高其耐干热能力的方法,筛选优良种质资源,从而为希蒙得木的生产栽培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希蒙得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呈逐渐降低,地下部分生物量逐渐增加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IAA的含量逐渐减少;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CAT酶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ABA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2、在胁迫初期(7天),Pn略有增加,但随着水分胁迫的进程,Pn开始急骤下降,在第28天后,Pn下降速率降低,在胁迫到49天时,Pn接近于0。气孔导度变化趋势基本上与Pn变化趋势平行。水分利用效率在第14天时均达到最高。综合分析得出7个种源希蒙得木幼苗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Z2>Z1>Z3>Z5>Z6>Z7>Z4。3、希蒙得木经高温胁迫处理后,叶片水分含量下降,膜的通透性增加。POD活性变化规律为在T1处理下,其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但在胁迫程度加重下(T2处理),不同种源幼苗叶片的POD活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高温胁迫下,MDA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蛋白随高温胁迫的加重,其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综合分析得出7个种源希蒙得木幼苗抗高温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Z2>Z1>Z5>Z6>Z3>Z4>Z7。4、T1处理的Pn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表现出光合“午休”现象;T2处理的Pn日变化从8:00到10:00持续下降。不同温度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Pn)差异显着,CK处理的Pn是T2处理的2.26倍,T1处理的Pn是T2处理的1.41倍从全天来看,CK、T1、T2处理的SUE平均为7.06%、5.13%、0.41%。5、微生境造林是解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希蒙得木造林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旱季灌溉,可以提高植株座果率,种子产量是未灌溉植株的7倍以上。
赵琳,郎南军,郭玉红,张立新,郑科,江期川,彭明俊[8](2009)在《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及其植被的人工恢复研究进程》文中提出元谋干热河谷在云南干热河谷区中最具典型性。在了解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的前提下,从植被物种的选择、植被物种的生理特性研究成果、植被人工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的研究进程。并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盘点。
李昆,刘方炎,张春华[9](2009)在《干热河谷气候本质特征与植被恢复》文中研究表明干热河谷为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特有而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由于气候条件以及高山峡谷地形地貌的影响和人为干扰,植被和土壤严重退化,水热平衡失调,环境炎热干燥,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难度极大,是我国造林极端困难地区之一。本文根据该地区多年的植被恢复经验和工作实践积累,通过对有关研究及其气候、土壤、植被、农时活动习惯等方面的多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干热河谷属于我国北热带气候,是与北热带湿润类型相对应的干热类型;具有雨季多雨高湿,旱季高温干旱,旱季持续时间较长,干旱严重。其季节性干旱是干热河谷最本质的气候特征。因此,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除选择乡土树种外,具有明显季节性干旱的热带地区是干热河谷引进适宜造林树种的首选区域;同时,采用容器育苗,高强度水平整地松土,用有机肥追施基肥,雨季初期适时取苗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有效提高对雨季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进苗木生长,增强植株在来年旱季的抗旱能力,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李秀琴,赵雁,陈贤[10](2009)在《不同干热河谷生境对云南野生膏桐造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育苗方式在2种干热河谷生境进行膏桐苗木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膏桐苗木造林中,育苗方式(实生育苗和扦插育苗)差异比生境(南北走向的河谷西岸和东西走向的河谷南岸)差异产生的效应更大,是造林中更重要的因子,其中以实生苗苗木成活率较高,但扦插苗的发育速度比实生苗快;在光照辐射较低的生境条件下苗木的成活率较高且有利于苗木度过缓苗期,而光照辐射较强的生境条件却有利于苗木生长;此外,定植后实生苗对环境较不敏感,而扦插苗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地径和树高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苗木的质量相互协调。
二、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适宜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适宜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相关研究成果概况 |
2 干热河谷土壤性质及水分研究 |
2.1 土壤类型和理化性质 |
2.2 土壤水分 |
3 干热河谷植物恢复研究 |
3.1 植被恢复目标 |
3.2 植被恢复种类选择 |
3.3 植被恢复技术 |
4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 |
4.1 干热河谷生态系统恢复 |
4.2 干热河谷水库消落带修复 |
5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5.1 存在的不足 |
(1)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微观研究不够深入。 |
(2)缺乏长期连续动态监测。 |
(3)忽略了本地乡土种的生态价值。 |
(4)生态恢复效益评估指标单一化。 |
(5)缺少实际应用经验。 |
5.2 展 望 |
(1)深入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微观研究,加强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 |
(2)建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长期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创建数据共享平台。 |
(3)重视乡土品种的生态价值,加强乡土品种的筛选与利用。 |
(4)加强消落带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协同共生。 |
(2)滇西北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 |
2 生态修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
2.1 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退化 |
2.2 自然灾害严重 |
2.3 统筹协调力度不够 |
2.4 资金投入不足 |
2.5 基础性研究缺乏 |
3 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
3.1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
3.1.1 总体布局 |
1)生态防护型。 |
2)生态景观型。 |
3)生态经济型。 |
3.1.2 修复要点 |
3.2 树种 |
3.2.1 树种选择原则 |
3.2.2 树种选择 |
1)生态防护型树种。 |
2)生态景观型树种。 |
3)生态经济型树种。 |
3.3 修复措施 |
3.3.1 整地方式 |
3.3.2 配置模式 |
3.3.3 造林密度 |
3.3.4 栽植 |
3.3.5 抚育管护 |
4 结语 |
(3)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干热河谷自然环境特点 |
1.1 气候特点 |
1.2 自然植被特点[3] |
2 干热河谷社会状况[4] |
2.1 干热河谷人口分布特点 |
2.2 干热河谷医教及其交通、信息状况 |
3 干热河谷生态恢复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 |
3.1 干旱少雨, 水热矛盾突出 |
3.2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7] |
3.3 植被单一, 森林退化[8] |
4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模式 |
4.1 经济林模式 |
4.1.1 葡萄经济林 |
4.1.2台湾大青枣 (青枣类) |
4.1.3 小枣经济林 |
4.1.4 板栗经济林 |
4.1.5 龙眼经济林 |
4.1.6 芒果经济林 |
4.2 生态林模式 |
4.3 用材林模式 |
4.4 林草混交立体模式 |
4.4.1板栗-黑麦草种植模式 |
4.4.2 黄檀、辣木-黑麦草种植模式 |
4.4.3 龙眼-香叶天竺葵种植模式 |
5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造林技术 |
5.1 生态林耐旱树种选择 |
5.1.1 耐旱、耐瘠强的乔、灌、草树种 |
5.1.2 耐旱、耐瘠中等的乔、灌、草种 |
5.1.3 耐旱性一般的树种 |
5.2 造林技术[12] |
5.2.1 造林方式 |
5.2.2 整地类型 |
5.2.3 整地时间 |
5.2.4 培育营养袋壮苗[14] |
5.2.5 栽植时间 |
5.2.6 精细栽种, 加强抚管 |
(4)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以元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现状和特点 |
2 元谋县的基本概况 |
3 元谋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
3.1 元谋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筛选 |
3.1.1 耐旱、耐瘠强的乔、灌、草树种 |
3.1.2 耐旱、耐瘠中等的乔、灌、草种 |
3.1.3 耐旱性一般的树种 |
3.2 元谋退耕还林工程区主要造林模式 |
3.2.1 经济林模式 |
3.2.2 生态林模式 |
3.2.3 林草混交立体模式 |
3.3 干热河谷人工造林配套技术 |
3.4 干热河谷退耕还林管护措施 |
3.5 开展干热河谷困难造林成活率的新技术应用 |
4 干热河谷困难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配套技术应用 |
4.1 保水剂凝胶的使用 |
4.2 整地与造林 |
5 元谋干热河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取得的成果 |
5.1 生态效益 |
5.2 经济效益 |
5.3 社会效益 |
6 结论与讨论 |
(5)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与锥连栎幼苗建成机制及生态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 干热河谷的基本特征 |
2.2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简单回顾 |
2.3 植被恢复研究现状 |
2.4 发展趋势 |
3 幼苗建成机制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
3.1 植物繁育系统及其生态适应性 |
3.2 种子萌发及其生态适应性 |
3.3 幼苗早期生长及其生态适应性 |
4 研究思路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物种与研究地概况 |
1 研究物种概况 |
1.1 榄仁树属与滇榄仁 |
1.2 栎属与锥连栎 |
2 研究地概况 |
2.1 元谋干热河谷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群落学特征调查 |
3.1.1 样地设置 |
3.1.2 多样性程度评测 |
3.1.3 数据处理 |
3.2 开花生物学特性实验 |
3.2.1 花部综合征的观察 |
3.2.2 套袋实验与传粉者观察 |
3.2.3 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 |
3.2.4 单花花粉量、胚珠数及P/O比的测算 |
3.2.5 异交指数OCI的估算 |
3.2.6 数据处理 |
3.4 种子生物学特性实验 |
3.4.1 种子的采集 |
3.4.2 种子基本特征测定 |
3.4.3 种子脱水速率测定 |
3.5 种子萌发实验 |
3.5.1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 |
3.5.2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 |
3.5.3 水分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 |
3.5.4 储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5.5 暴晒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5.6 萌发参数计算 |
3.5.7 数据处理 |
3.6 种子库特征调查 |
3.6.1 种子散布特征调查 |
3.6.2 土壤种子库调查 |
3.6.3 植冠种子库调查 |
3.6.4 数据处理 |
3.7 幼苗更新特征调查 |
3.7.1 成年植株生长状况调查 |
3.7.2 幼苗更新动态调查 |
3.7.3 幼苗分布及动态变化调查 |
3.7.4 数据处理 |
3.8 水分条件对幼苗早期生长影响实验 |
3.8.1 实验基本条件 |
3.8.2 施水量的设置 |
3.8.3 幼苗早期生长特征测定 |
3.8.4 数据处理 |
3.9 草本植物竞争对幼苗早期生长影响实验 |
3.9.1 研究材料 |
3.9.2 实验布置 |
3.9.3 幼苗移植 |
3.9.4 幼苗光合指标的测定 |
3.9.5 幼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
3.9.6 数据处理 |
3.10 生境异质性对幼苗生长影响实验 |
3.10.1 微生境的选择 |
3.10.2 样地设置及生长指标测定 |
3.10.3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滇榄仁幼苗建成及其生态适应性 |
1 不同类型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
1.1 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
1.2 群落物种多样性 |
1.3 群落相似性 |
1.4 讨论 |
1.5 小结 |
2 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
2.1 花部形态特征 |
2.2 性表达特征 |
2.3 传粉媒介检测 |
2.4 繁育系统初步检测 |
2.5 讨论 |
2.6 小结 |
3 种子生物学特征及其萌发特性 |
3.1 种子生物学特征 |
3.2 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
3.3 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
3.4 种子萌发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
3.5 种子萌发对储藏时间的响应 |
3.6 讨论 |
3.7 小结 |
4 种子库特征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响应 |
4.1 种子散布特征及其空间格局 |
4.2 不同群落土壤种子库时空分布特征 |
4.3 植冠种子库动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
4.5 小结 |
5 幼苗更新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
5.1 不同群落中滇榄仁成年植株生长状况 |
5.2 不同群落类型下幼苗更新特征 |
5.3 天然更新幼苗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水分条件对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
6.1 水分条件对幼苗生存状况的影响 |
6.2 水分条件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6.3 水分条件对叶片形态的影响 |
6.4 水分条件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6.5 讨论 |
6.6 小结 |
7 主要草本植物竞争对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
7.1 扭黄茅对滇榄仁幼苗生长特征影响 |
7.2 扭黄茅对滇榄仁幼苗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
7.3 扭黄茅对滇榄仁幼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
7.4 扭黄茅对滇榄仁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五章 锥连栎幼苗建成及其生态适应性 |
1 不同类型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 |
1.1 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
1.2 主要草本层植物重要值分布 |
1.3 群落物种多样性 |
1.4 不同类型群落间相似性 |
1.5 讨论 |
1.6 小结 |
2 种子生物学特征及其萌发特性 |
2.1 种子生物学特征 |
2.2 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
2.3 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 |
2.4 种子萌发对储藏时间的响应 |
2.5 种子萌发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
2.6 种子萌发暴晒时间的响应 |
2.7 讨论 |
2.8 小结 |
3 水分条件对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
3.1 水分条件对幼苗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 水分条件对叶片形态特征的影响 |
3.3 水分条件对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生境异质性对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
4.1 锥连栎幼苗定居主要微生境特点 |
4.2 不同微生境下幼苗形态特征 |
4.3 不同微生境下幼苗生物量分配 |
4.4 不同微生境下幼苗生存状况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总结与建议 |
3 创新点 |
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1:滇榄仁植株、花序、果实及相关实验 |
附图2:锥连栎幼苗、果实及相关实验 |
附图3:群落内常见植物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致谢 |
(6)横断山区干热河谷气候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干热河谷分布区域及气候特征 |
1.1 分布区域 |
1.2 气候特征 |
(1) 干湿季节分明 |
(2) 气候炎热干燥 |
(3) 气温年较差小 |
(4) 气候垂直变化大 |
(5) 热量资源丰富 |
2 植被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
2.1 原生植被类型 |
2.2 现有植被及其成因 |
3 植被恢复历史及成效 |
3.1 植被恢复历史 |
3.2 植被恢复的主要观点及经验 |
4 气候特征与植被恢复 |
4.1 气候特征与恢复树种选择 |
4.2 气候特征与恢复植被类型 |
5 小结 |
(7)希蒙得木对干热胁迫的响应及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植物水分胁迫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抗旱机理 |
1.2 水分胁迫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
1.3 水分胁迫对形态解剖特征的影响 |
1.4 水分胁迫对树木生理指标的影响 |
1.4.1 光合作用 |
1.4.2 气孔运动 |
1.4.3 蒸腾速率 |
1.4.4 水分利用效率 |
1.4.5 呼吸速率 |
1.4.6 活性氧代谢 |
1.4.7 内源激素 |
1.5 水分胁迫对树木生化指标的影响 |
1.5.1 脯氨酸(Pro) |
1.5.2 可溶性糖(SS)和蛋白质 |
1.5.3 多胺代谢(PAs) |
1.5.4 甜菜碱 |
1.5.5 矿质营养 |
1.6 基因水平的研究 |
2 热胁迫对植物生理影响研究进展 |
2.1 热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2 热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影响 |
2.2.1 热胁迫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
2.2.2 渗透调节物质 |
2.2.3 抗氧化物质 |
2.2.4 蛋白 |
2.3 热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3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本课题所选树种 |
3.2 希蒙得木的栽培利用价值 |
3.3 希蒙得木国内外研究进展 |
3.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木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分胁迫对总生物量的影响 |
2.2 水分胁迫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对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2.4 水分胁迫对根/冠比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木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处理与采样 |
1.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
2.2 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
2.2.1 游离脯氨酸(Pro)含量 |
2.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 |
2.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2.2.4 过氧化物酶(POD) |
2.2.5 丙二醛(MDA)活性的变化 |
2.2.6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2.2.7 可溶性糖(SS)的变化 |
2.2.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2.9 水分胁迫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2.2.10 水分胁迫对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的影响 |
2.2.11 水分胁迫对吲哚乙酸(IAA)的影响 |
2.3 水分胁迫下希蒙得木幼苗抗旱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木光合生理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合速率 |
2.2 气孔导度 |
2.3 蒸腾速率 |
2.4 水分利用效率(WUE) |
2.5 水分胁迫对希蒙得对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5.1 初始荧光(Fo) |
2.5.2 最大荧光(Fm) |
2.5.3 可变荧光(Fv) |
2.5.4 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
2.5.5 PSⅡ的潜在活性(Fv/Fo) |
2.5.6 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 |
2.5.7 光化学淬灭(qP) |
2.5.8 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 ETR ) |
2.5.9 光化学反应量子效率(ΦPSⅡ) |
3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五章 高温胁迫对希蒙得木生理指标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方法 |
1.4 计算方法 |
1.4.1 光饱和点与补偿点 |
1.4.2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热胁迫对希蒙得木主要生理指标影响 |
2.1.1 热胁迫对叶片水分含量的影响 |
2.1.2 希蒙得木幼苗叶片相对膜透性的变化 |
2.1.3 希蒙得木幼苗叶片色素组成的变化 |
2.1.4 热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2.1.5 热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2.1.6 热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2.1.7 热胁迫对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2.1.8 热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2.1.9 热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1.10 抗热性综合评价 |
2.2 热胁迫对希蒙得木光合生理的影响 |
2.2.1 不同温度处理下希蒙得木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 |
2.2.2 不同温度处理下希蒙得木光响应曲线 |
2.2.3 不同温度处理下希蒙得木光能利用效率 |
3 讨论 |
第六章 希蒙得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引种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2.1 造林试验 |
1.2.2 生物量 |
1.2.3 开花特性 |
1.2.4 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引种造林试验 |
2.1.1 直播造林 |
2.1.2 植苗造林 |
2.1.3 微生境造林 |
2.1.4 生物量 |
2.2 开花特性研究 |
2.2.1 季节对开花及座果的影响分析 |
2.2.2 气候因子对开花及座果的影响 |
2.2.3 树龄与开花的关系 |
2.2.4 灌溉与座果的关系 |
2.3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得木的光合特性 |
2.3.1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 |
2.3.2 希蒙得木光响应曲线 |
2.3.3 希蒙得木CO_2 响应曲线 |
2.3.4 希蒙得木光能利用效率(SUE) |
2.4 金沙江干热河谷希蒙得木叶绿素荧光特性 |
2.4.1 叶绿素荧光参数 |
2.4.2 荧光光响应 |
2.4.3 荧光CO_2 响应 |
3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1.1 希蒙得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1.1.1 生物量的影响 |
1.1.2 主要抗旱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 希蒙得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
1.2.1 高温对希蒙得木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2 高温对希蒙得木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
1.3 希蒙得木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引种适应性 |
1.3.1 引种造林及生物量 |
1.3.2 开花特性 |
1.3.3 光合及荧光特性 |
2 讨论 |
2.1 试验设计 |
2.2 研究阶段 |
2.3 抗逆指标 |
2.4 引种栽培 |
参考文献 |
附:个人简况 |
详细摘要 |
(8)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及其植被的人工恢复研究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
2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的人工恢复研究进程 |
2.1 植被物种的选择 |
2.2 植被物种的生理特性研究成果 |
2.3 植被人工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 |
3 结语 |
(10)不同干热河谷生境对云南野生膏桐造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境和育苗方式对膏桐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生境和育苗方式对膏桐苗木地径的影响 |
2.3 不同生境和育苗方式对膏桐苗木株高的影响 |
2.4 膏桐苗木地径与株高的相关性 |
3 结论与讨论 |
四、鹤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适宜造林树种育苗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J]. 胡月,卢阳,金可,周火明,万丹,张乾柱,闫建梅.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10)
- [2]滇西北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J]. 赵金龙,周建洪,徐映雪,姜丽娜.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0(01)
- [3]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造林模式及造林技术研究[J]. 赵培仙,孔维喜,何璐. 陕西林业科技, 2014(05)
- [4]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以元谋为例[J]. 李青华,赵培仙. 山东林业科技, 2014(02)
- [5]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与锥连栎幼苗建成机制及生态适应性[D]. 刘方炎.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6]横断山区干热河谷气候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J]. 刘方炎,李昆,孙永玉,唐国勇,张春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12)
- [7]希蒙得木对干热胁迫的响应及引种适应性研究[D]. 李晓清.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1)
- [8]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及其植被的人工恢复研究进程[J]. 赵琳,郎南军,郭玉红,张立新,郑科,江期川,彭明俊. 西部林业科学, 2009(04)
- [9]干热河谷气候本质特征与植被恢复[A]. 李昆,刘方炎,张春华. 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09
- [10]不同干热河谷生境对云南野生膏桐造林的影响[J]. 李秀琴,赵雁,陈贤. 广东农业科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