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一、应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楠[1](2021)在《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逆行交锁髓内钉(GSH)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LISS钢板或GSH钉手术治疗的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64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22例;根据AO/OTA的分型,C1型骨折28例,C2型3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LISS组)和B组(GSH组),A组采取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B组采取逆行交锁髓内钉(retrograd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RIIN/GSH)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类型以及致伤原因等术前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比,其结果显示LISS组及GSH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比两组患者所需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评价。结果:通过对64例患者6~12月的有效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56±33.85分钟和153.31±35.5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85±312.05ml以及605.45±295.26ml,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达到了骨折临床愈合,A组(LISS组)和B组(GSH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64±4.26周和14.26±3.1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ISS组)及B组(GSH组)的平均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87.25±8.36和86.56±9.75,优良率分别为88.24%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SS钢板和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膝关节功能上无显着差异,临床疗效均良好。但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黄涛[2](2021)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术中和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证据,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选取我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两种治疗方式的75岁以上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72例(72髋),必要时结合骨折处小切口切开辅助复位,钢丝环扎固定。所获病例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5例(35髋),PFNA内固定组37例(37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龄(83.77±4.45)岁,因摔倒致伤34例,交通事故致伤1例;PFNA组男12例,女25例,平均年龄(82.03±4.19)岁,因摔倒致伤36例,交通事故致伤1例;两组病例骨折程度分别根据Seinsheimer分型统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综合上述数据对两组病例术中及术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证据。结果:7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PFNA组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以及Seinsheimer分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均小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住院费用低于PFNA组(p<0.05);在术后效果方面,由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2-5天可下地负重活动,PFNA组术后负重需12周后,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负重时间远远短于PFNA组(p<0.05);在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p<0.05),但是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VA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7天和1个月评分优于PFNA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PFNA组出现肺炎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骨折不愈合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出现假体周围骨折1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肺炎及骨折不愈合相关病例。两组临床效果对照发现,在手术时间相近的情况下,PFNA组术中出血及切口长度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但是在住院费用、下地负重时间、术后早期疼痛、髋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显现出了它的优势。结论:1.对于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术后早期可减轻疼痛、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允许负重活动,显着提高术后早期生活质量;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降低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卧床相关并发症和骨折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张浚哲[3](2021)在《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应力遮挡造成的术后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人体股骨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股骨动态形变规律,首先提出了骨动态形变定律。为了研究人体股骨曲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股骨曲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为中国人股骨相关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股骨曲度方面的数据支持。本研究探讨了从发育成熟阶段到老年阶段中国人的股骨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和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四个形态学参数是否与年龄相关,以及FCI是否与矢状面和冠状面FBA相关。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是一种不常见但是严重的骨折,大约一半的DFFs都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完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后冠状位宽度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是影响患者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累及股骨双髁关节面的骨折的微创复位技术主要是对于塌陷移位骨折块的复位,针对双髁关节面出现变宽的情况,如果不能准确复位则会出现力线不正,影响疗效。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关节面变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接骨板均配以普通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这两种螺钉的加压作用有限,不能充分恢复股骨远端内外髁之间的宽度。此外,以往的螺栓进行加压后螺钉末端过长,导致皮肤受刺激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疼痛的问题。我们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组件,这种SCB可以在加压螺栓拧紧到位后,从加压部位的凹槽折断,解决了由于螺栓末端遗留过长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刺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SCB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本研究首先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了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后对比SCB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临床治疗方面,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第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成人股骨曲度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股骨皮质指数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20个测量对象。人工测量的曲度和角度参数有股骨干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干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记录每个测量对象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2.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two-way ANOVA分析性别和侧别这两个因素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交互作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影响。使用Pearson法对s FBA、c FBA、s FCI和c FCI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s FCI和c FCI这些因素对于s FBA和c FBA的综合影响。结果:1.男性和女性测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6.95±15.25岁和52.22±15.61岁,女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显着低于男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P<0.05),性别和侧别对于s FBA、c FBA、s FCI和c FCI的交互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sFCI与s FBA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s FCI与c FBA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年龄(β=0.304)和s FCI(β=-0.322)是s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年龄(β=0.308)和s FCI(β=-0.414)也是c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中国人的股骨干曲度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矢状面的股骨皮质指数与年龄存在负相关性。2.一个较大的股骨干曲度常常伴随一个较小的股骨皮质指数,股骨干曲度与股骨皮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进行股骨相关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老年人的股骨形态学变化。第二部分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不同复位程度对于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分别在股骨远端骨折分离位移复位间距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接骨板固定,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复位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块间的复位间隙影响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复位间隙增大会导致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钢板的系统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越降低。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大于2mm的分离移位均会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三部分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股骨防腐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变化数据。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锁定螺钉组与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加压自断螺栓组。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为4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负荷增大为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锁定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扭转刚度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四个循环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组的压缩位移比锁定螺钉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和使用时具有操作微创和关节内加压的优势。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关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的资料有限。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和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36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DFF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在一年内随访完整数据。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前连续变量进行相关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析,最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术后发生SS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SSI的发生率为6.0%(22/364):浅表SSI为2.4%(9/364),深部SSI为3.6%(13/364)。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36.8%,7/19)。在多变量分析中,与SS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开放性骨折(OR:7.3,P=0.003)、使用引流管(OR:4.1,P=0.037)和切口低清洁度(OR:3.5,P=0.002)。白蛋白/球蛋白(A/G)水平≥1.35(OR:0.2,P=0.042)是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大约1/15的DFFs患者在ORIF术后发生SSI。开放性骨折、引流管的使用、术中切口清洁度低、术前A/G低于1.35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SSI的风险增加显着相关。术前应对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连晓东[4](2021)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双反牵引复位器(DRTR)在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逆行髓内钉(RE-IMN)中的应用。方法:共有48例关节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被送进三甲医院的创伤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双反牵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记录患者的信息和骨折特征,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结果:在本研究中,双反牵引复位器有助于实现和维持所有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7min(80~210mi n),320ml(200~600ml)。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min(范围为70~20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12ml(范围为300~800ml)。19例患者出院前发现有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未见伤口感染病例,未见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8-30个月)。实验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9(86-97)、79.1(75-87)和2.1(从0到5)。对照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8(85-98)和73.5(73-85)和1.8(从0到5)。未发现与双反牵引复位器相关的并发症。小结:双反牵引复位器可成功地应用于逆行髓内钉RE-IM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仅有助于闭合复位或维持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而且可应用逆行髓内钉RE-IMN固定。第二部分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治疗的24例股骨髁间患者资料。患者均为股骨髁间及髁上粉碎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均为33C3型。随机分为双反牵引组12例(实验组)和传统手术组12例(对照组)。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52.2min(41min~7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3.8cm(11cm~17cm)。无一发生内外翻畸形,也无膝关节感染的发生。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71.2min(45min~10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6.3cm(14cm~19cm)。末次随访时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实验组平均得分为86.3分(78~93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7分(76~90分)。小结: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功能。此方法不切开关节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耐受性好,避免了膝关节粘连和僵直。第三部分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征。方法:选取12具成年男性防腐下肢标本,建立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33-C2.3)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组)和实验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组)。依次对两组标本进行轴向负荷测试、扭转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并记录每具标本的扭转刚度、轴向刚度及不可逆性形变量。结果:在600 N的垂直载荷及循环负荷下,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实验组的垂直刚度和不可逆性形变量分别为2224.67±61.41 N/mm、0.24±0.01 m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3±79.04 N/mm、0.26±0.01mm,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然而在扭转实验中,对照组的扭转刚度为2.42±0.48 Nm/degre e,实验组的扭转刚度为2.47±0.67 Nm/degree,虽然实验组的略好于对照组,但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29)。小结: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强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且拥有更好地生物力学优势。这有利于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的功能锻炼,对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对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更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四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的7例FraserⅡ型浮膝损伤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52岁;7例患者均为浮膝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其中FraserⅡA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干骨折)5例,ⅡC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髁骨折)2例。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分别闭合复位股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微创置入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单个切口平均长度、失血量、透视次数等数据。随访患者,拍摄下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7.2 min,单个切口平均长度为2.8cm(1~4 cm),失血量平均为471 m L,透视次数平均为37次。所有患者术后X线均显示骨折对位及力线良好,关节面平整。7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8周。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HSS评分结果显示:优6例,良1例。小结:浮膝损伤伤情复杂,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分别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侧骨折及胫骨侧骨折,将同侧下肢两部位的复杂多发骨折转变为两部位单独的简单骨折,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

肇家琪[5](2021)在《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迟氏正骨”手法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2018.01-2019.12期间,抚顺市中医院骨一科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计173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挑选入院后行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患者44例为观察组、行牵引床牵引复位联合PFNA治疗患者43例为对照组,共计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38例,女患49例。各患者致伤原因均有不同,可总体分为三类:高处坠落伤2例、车祸伤20例、平地滑倒摔伤65例。根据AO原则分型,A1型25例、A2型46例、A3型1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当天及第3、5、7、14天患肢疼痛情况,末次随访患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87例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均达12个月,切口均I期愈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病例。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当天及第3、5天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第7、14天患肢创口趋于愈合,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前复位时C臂透视次数,有效避免术前因多次调整复位时导致的骨折断端二次损伤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患者在X线下暴露次数,加速骨折早期愈合,优于牵引床牵引复位联合PFNA治疗,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胡靖[6](2020)在《逆行髓内钉和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逆行髓内钉和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4例采用两种不同手术内固定方式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分为逆行髓内钉组(RIN组)和微创内固定系统组(LISS组):RIN组纳入患者23例,男7例,女16例,平均58.08±19.11岁;LISS组纳入31例,男10例,女21例,平均57.29±17.56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术后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则采取HSS膝关节评分法。结果:54例患者术后获得12~24个月的有效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失血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得到临床骨性愈合,RIN组和LISS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57±5.30周和21.32±4.0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N组及LISS组的平均膝关节HSS评分分别为85.09±9.40和86.41±8.85,优良率分别为86.96%和8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髓内钉和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失血量及膝关节功能上无显着差异,临床疗效均良好。但采用逆行髓内钉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王杰[7](2020)在《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虽然股骨转子下骨折不是高发骨折,但是因为股骨转子下部位应力高度集中,使得此部位骨折的治疗仍是骨科医师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医疗费用、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近端锁钉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和倒置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固定四种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美国太平洋实验室生产的人工股骨模型(Sawbones;Model 3403,Pacific Research Labs Inc.,Vashon,WA)30根,随机平分为三组,将四枚应变片分别粘贴至股骨小转子顶点下方2.8 cm和5.2 cm处(即制作骨折模型区域上下各2 mm处)的股骨内外侧。每一根股骨依次制作转子下骨折模型。模型一:转子下横形骨折(Seinsheimer I型),模型二:转子下横行骨折伴转子下内后侧楔形骨块复位并固定(Seinsheimer IIIA型),模型三:模型二去掉内后侧楔形骨块,模型四:转子下粉碎骨折(Seinsheimer IV型)。分别使用PFNA、PFLP和倒置LISS固定。再使用骨水泥包埋股骨远端于单足站立位。每一骨折模型的钉骨结合体进行0~1400 N的轴向压缩试验。每一骨折模型的制作在上一骨折模型测试之后。测试完轴向压缩的模型四再进行0~5 Nm的水平扭转试验。此后每一组的股骨随机平分为两亚组,其中一亚组进行轴向压缩破坏试验,另一亚组进行循环轴向压缩疲劳试验。使用GE 64排CT扫描人工股骨模型,扫描方法为电压:120 k V,电流200m A,扫描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将图像存储为DICOM格式。将DICOM文件导入Mimics 17.0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分割、光滑等操作生成三维股骨模型,再将股骨的三维模型输入逆向工程软件Magics 21.0中生成实体模型。将生成的点云实体模型导入到3D设计软件Solidworks 2016。并使用该软件构建LISS、PFLP、PFNA三种内固定模型。切割制作各骨折模型并组装内固定到位。将安装好内固定并制作好骨折的模型以Iges格式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 16.0中进行单元和网格划分,设置边界条件和材料属性赋值。骨折模型采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solid 92进行模拟。股骨与螺钉间采用黏合连接(Glue)接触,股骨和内固定间摩擦接触,摩擦系数取0.30。对完整三维有限元钉骨结合模型分别施加与大体力学测试相同的载荷:轴向压缩载荷、水平扭转载荷、轴向压缩破坏载荷和循环轴向压缩疲劳载荷。结果:模型一至三中,三种内固定轴向抗压刚度无统计学差异。模型四中,PFNA的轴向抗压刚度为352.71±19.05 N/mm,PFLP为134.39±12.51 N/mm,LISS为89.13±16.24 N/mm,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PFLP固定的股骨内侧应变明显高于其他两者(P<0.038)。三组的水平抗扭转刚度无统计学差异:PFNA为1.97±0.37 Nm/degree、PFLP为1.71±0.55 Nm/degree、LISS为2.11±0.49 Nm/degree(P=0.187)。PFNA的屈服载荷最高(3387.26±316.60?N),PFLP次之(2483.28?±?169.28?N),LISS最低(1917.72?±?194.81?N)。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NA vs.PFLP,P<0.0001;PFNA vs.LISS,P<0.0001;PFLP vs.LISS,P=0.007)。PFNA在疲劳试验后未出现破坏,而PFLP的寿命为11091±1533次,LISS为13809±993次。后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对于模型一,PFLP和LISS的应力集中在锁定螺钉与钢板连接处,最大应力出现在钢板最末端锁定螺钉与钢板连接处。PFNA的应力集中及最大应力位于主钉粗细交界处。对于模型四,PFLP和LISS的最大应力转移至骨折水平的钢板螺钉孔,PFNA的最大应力转移至近端头钉孔的近端。PFLP组和LISS组的股骨头下沉位移在骨折模型一至三中相近,而在骨折模型四中,LISS组头下沉位移比PFLP组高4.53 mm。PFNA组头下沉位移在骨折模型一至三中,较PFLP组和LISS组略高,而在骨折模型四中,PFNA组头下沉位移明显低于另外两组。扭转载荷条件下,PFNA组的扭转角度为1.62°,PFLP组的扭转角度为2.32°,LISS组的扭转角度为2.98°。当加载至3576 N时,PFNA组的股骨出现网格消除,位于头钉进钉孔的近端;当加载至2331 N时PFLP组的股骨头下沉位移达到20 mm;当加载至1757 N时LISS组的股骨头下沉位移达到20 mm。PFNA的最小寿命为209940次,PFLP的最小寿命为10500次,LISS的最小寿命为13498次。结论: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于实验生物力学研究的模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印证了实验生物力学研究的结果。对于模型一骨折,三种内固定器均可选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LISS和PFLP较PFNA固定更稳定,PFNA在内侧骨折线处存在压应力集中。对于模型二骨折,LISS和PFNA均可选用,LISS可能更优于PFNA,而选择PFLP需要慎重,因其更容易造成内翻畸形导致固定失败。如若选用,术后需延迟患肢负重。另外,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模型二中PFNA组的环扎钢丝的峰值应力接近不锈钢的屈服强度,而PFLP和LISS的环扎钢丝的峰值应力超过了屈服强度,所以建议临床上使用双股钢丝、钛揽或捆绑带固定内后侧骨块以增加固定强度。对于模型三骨折,建议术中应尽量恢复内侧或内后侧的支撑,并稳定固定,同时按照模型二选择内固定,以降低内翻畸形、内固定失效及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如果转子下内后侧骨块不能复位并固定,建议使用PFNA固定。对于骨折模型四建议采用PFNA固定。

郭天庆[8](2020)在《股骨前弓角差异与粗隆间骨折髓内钉进针点选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实验通过在髓内钉主钉与股骨髓腔完全匹配情况下,确定髓内钉最佳进针点,研究股骨前弓角度差异与最佳进针点位置选择的关系,为临床确定理想的髓内钉进针点,尤其在股骨前弓角度较大时获得良好的髓内钉位置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方法:将收集的20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116例,年龄51-93岁,平均年龄80.15岁)CT平扫数据导入Mimics19.0进行股骨3D建模,对建模后的所有股骨3D模型进行前弓角度测量并进行参数记录。应用proe5.0三维绘图软件对常规用9种型号髓内钉数据进行三维虚拟重建,重建出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ntation,PFNA)。然后模拟手术过程将重建完成的内固定模型导入3D股骨中,对具体位置进行调整,要求内固定导入后近端头部嵌入到大粗隆顶端,此时远端中心线与股骨轴线刚好重叠,符合手术操作指南的规定。在髓内钉主钉与股骨髓腔完全匹配情况下,此时可以将髓内钉主钉近端头部看作标准圆,其圆心即为最佳进针点E,并定义大粗隆顶点为G,观察最佳进针点E在股骨顶视图上所在位置,并记录最佳进针点E与大粗隆顶点G之间的距离EG。以大粗隆顶点G为原点建立最佳进针点顶视图坐标系,绘制不同前弓角组别下的所有最佳进针点E在顶视图坐标系中的散点图。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索不同前弓角组别下的EG距离的相对变化,以及最佳进针点E在该前弓角组别下分布的趋势。结果:在回顾性分析中,最佳进针点与大粗隆顶点的距离在股骨前弓角组别(7-9)°、(10-12)°、(13-15)°、(16-18)°内分别为(6.73±2.32)、(7.91±3.27)、(8.46±3.49)、(4.52±1.25)mm,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四组前弓角度组别的患者在年龄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股骨前弓角也随之增大;其次,四组前弓角度组别的患者在性别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患者股骨通常拥有较大的前弓角。结论:在髓内钉主钉与股骨髓腔完全匹配的前提下,前弓角度越大导致髓内钉进针点内偏及后移的距离越大。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测量股骨前弓角进而优化PFNA进针点的选择,使髓内固定系统更接近人体下肢力线,对于骨折固定的稳定性、骨性愈合及早期患肢负重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胡靖,倪卫东,吴华川,杨升东[9](2020)在《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文中指出股骨远端骨折属于关节周围骨折,其发生率较低,易导致膝关节僵硬、畸形,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临床治疗困难。其治疗目的主要为重建膝关节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期膝关节功能训练,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外固定治疗、内固定治疗以及全膝关节置换等,但随着技术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保守治疗逐渐淘汰,手术治疗成为首选。本文就股骨远端骨折解剖特点及分型、术前管理及手术治疗方式作一综述。

杨铠嘉[10](2019)在《小转子骨折对Gamma3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小转子骨折是否对Gamma3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评估股骨小转子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作用,为Gamma3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是否需复位已移位的小转子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用选取2016-2018年间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股骨小转子骨折分为两组,符合观察要求的纳入样本,不符合的排除,每组各50例。每组均行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Gamma3髓内钉内固定术,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并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FR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分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小转子骨折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高于小转子未骨折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小转子骨折组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小转子未骨折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小转子骨折组术后1个月、3个月FRS评分与小转子未骨折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FRS评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相较于小转子未骨折的情况,小转子骨折在Gamma 3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增加,术中复位难度增加;2.在功能方面比较,小转子骨折与未骨折相比,髋关节功能在术后1月功能无差异,但在术后3月和6月,小转子骨折后对髋关节功能有影响;3.在对日常活动影响方面,小转子骨折组在术后1月、3月的影响与未骨折组相同,但在术后6月,小转子骨折会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4.小转子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及对日常活动都有较明显的影响,临床如有条件,应尽量尽可能复位骨折移位的小转子。

二、应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入院处理及术前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观察指标
    1.7 数据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A组(LISS 组)
    2.2 B组(GSH 组)
    2.3 一般资料对比(表 1-5)
    2.4 观察指标对比(表 6-10)
第三章 讨论
    3.1 股骨远端的解剖及骨折特点
    3.2 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3.2.1 非手术治疗
        3.2.2 手术治疗
        3.2.2.1 外固定架
        3.2.2.2 95°角钢板以及动力髁螺钉(DCS)
        3.2.2.3 股骨远端解剖钢板
        3.2.2.4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
        3.2.2.5 锁定钢板
        3.2.2.6 髓内钉
    3.3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症
        3.3.1 感染
        3.3.2 骨折不愈合
        3.3.3 膝关节功能障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股骨粗隆下骨折相关的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 解剖与生物力学相关研究
    3 股骨粗隆下骨折分型概况
    4 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方法概述
    5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3 临床基本资料采集
    3.4 术前准备
    3.5 手术方法
    3.6 术后处理与功能锻炼
    3.7 术后随访及评价方法
    3.8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比较
    4.3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资料的比较
    4.4 两组患者术后髋部疼痛及髋关节功能的比较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特点
    5.2 高龄患者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措施分析
    5.3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在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中临床疗效分析
    5.4 问题与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干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典型病例
附图 1 股骨粗隆间骨折AO分型
附图 2 NRS疼痛评分标准
附图 3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逆行髓内钉和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实验生物力学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1.2 结果
        1.2.1 轴向抗压刚度
        1.2.2 四枚应变片的应变值变化
        1.2.3 水平抗扭转刚度
        1.2.4 轴向压缩屈服载荷
        1.2.5 轴向循环压缩疲劳寿命
    1.3 讨论
        1.3.1 模型一内固定对比
        1.3.2 模型二内固定对比
        1.3.3 模型三内固定对比
        1.3.4 模型四内固定对比
        1.3.5 内固定组内应变分析
        1.3.6 内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1.3.7 本研究局限性
    1.4 小结
二、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应用设备和软件
        2.1.3 股骨实体模型的建立
        2.1.4 内固定器的绘制
        2.1.5 骨折模型的建立、股骨和内固定的拟合
        2.1.6 股骨和内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7 材料赋值、边界及约束条件
        2.1.8 评价指标
    2.2 结果
        2.2.1 轴向压缩载荷下股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云图及峰值应力比较
        2.2.2 轴向压缩载荷下股骨和内固定峰值应力对比
        2.2.3 轴向压缩载荷下的环扎钢丝的应力分布云图及峰值应力对比
        2.2.4 轴向压缩载荷下股骨和内固定的位移云图及股骨头下沉位移
        2.2.5 股骨有限元模型中四处兴趣点的应变值
        2.2.6 扭转载荷时扭转角度、应力云图、峰值应力及位移云图对比
        2.2.7 三组钉骨结合体有限元模型的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对比
        2.2.8 三组钉骨结合体有限元模型的轴向循环压缩疲劳寿命对比
    2.3 讨论
        2.3.1 轴向压缩测试
        2.3.2 水平扭转测试
        2.3.3 轴向压缩破坏测试和疲劳测试
        2.3.4 本研究局限性
    2.4 小结
三、实验生物力学与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四个兴趣点的应变值比较
        3.2.2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轴向抗压刚度比较
        3.2.3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抗扭转刚度比较
        3.2.4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屈服载荷比较
        3.2.5 实验生物力学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中疲劳寿命比较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髓内及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股骨前弓角差异与粗隆间骨折髓内钉进针点选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讨论及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股骨远端骨折解剖特点及分型
2 术前管理
3 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式
    3.1 外固定架治疗
    3.2 钢板内固定治疗
    3.3 髓内钉治疗
    3.4 螺钉内固定治疗
4 总结

(10)小转子骨折对Gamma3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2 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管理
    1.3 病例随访
    1.4 研究指标
    1.5 研究工具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结果
    2.1 随访病例指标异质性分析
    2.2 手术各项指标统计学分析
        2.2.1 .手术时间
        2.2.2 .术中失血量
        2.2.3 .透视次数
    2.3 术后随访情况
    2.4 术后功能及满意度评分
        2.4.1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HHS)分析
        2.4.2 .术后髋部FRS评分分析
讨论
    3.1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
    3.2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损伤机制
    3.3 股骨距的临床意义
    3.4 股骨内侧壁和外侧壁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3.5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评估的标准
    3.6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机制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四、应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LISS钢板与GSH钉治疗股骨远端C1、C2型骨折疗效对比[D]. 李楠楠. 延安大学, 2021(11)
  • [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黄涛. 吉林大学, 2021(01)
  • [3]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浚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D]. 连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迟氏正骨闭合复位联合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回顾性研究[D]. 肇家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逆行髓内钉和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D]. 胡靖.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7]三种内固定器固定不同类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王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股骨前弓角差异与粗隆间骨折髓内钉进针点选择的相关性研究[D]. 郭天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 胡靖,倪卫东,吴华川,杨升东. 医学信息, 2020(06)
  • [10]小转子骨折对Gamma3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影响分析[D]. 杨铠嘉.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