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血压与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100例血压与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一、血压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10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加倩[1](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张霜梅[2](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林秀梅[3](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张旭东[4](2019)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效果,根据中医、西医量表评分比较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的效果差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apoplexy)提供理论支持,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1例气滞血瘀型中风患者分出血、缺血2组,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共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导师自拟方行气活血方加减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以及第28天时患者中医中风评分及西医NIHS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而治疗后缺血性中风试验组、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中医行气活血法对气滞血瘀型中风(缺血性和出血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对出血性中风性、缺血性中风效果相同,且均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王雅妹[5](2019)在《星蒌承气汤对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星蒌承气汤,观察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痰热腑实证评分和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指标,研究其对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部感染、腹胀便秘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1月1日2018年11月1日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的407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痰热腑实型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按入院时患者住院号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控制体温和血压、调控血糖、改善脑血循环、他汀及神经保护、急性期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早期康复等)14天,治疗组以化痰通络、畅通腑气为治疗原则在西医常规基础上加服星蒌承气汤,每日1剂,治疗14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上一般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分和痰热腑实证评分。治疗前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资料相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I Index指数(BI)评分、MRS评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分和痰热腑实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西医常规治疗联合星蒌承气汤能降低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MRS评分,提高GC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I Index指数(BI)评分,改善患者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分、痰热腑实证评分(P<0.05)。2、对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星蒌承气汤治疗,通过化痰通络、畅通腑气,进而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修复正常。

李媛媛[6](2018)在《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交感神经兴奋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患者治疗中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抑制作用和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为提高患者的疗效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病例对照的实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01月一2018年01月期间入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24h动态心电图系统(Holter)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确定为交感神经兴奋(SDNN<100ms)。知情同意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对这60例患者均进行脑梗死的规范治疗,包括:卧床、吸氧、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血糖、血压,控制血糖在7.0mmol/L左右,初始维持血压180-220/110-130mmHg,2448小时逐步降低至160180/100110mmHg,对症处理颅内高压、肺炎、癫痫等并发症问题,需临床处理的心律失常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除外)。在对照组的基础治疗之上,观察组个体化静脉应用盐酸艾司洛尔治疗,应用方法是: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制成10 mg/ml溶液静脉泵入,首先以0.5mg/kg静注1分钟,随后微量泵泵入,起始维持量0.05mg/kg/min,最大剂量0.2mg/kg/min,根据临床效果确定最终维持量,到达终点目标为止,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停药并观察。入院当日及一周后两组患者均行Holter记录仪24h动态监测,记录SDNN值,并分别测定两个时间点的血浆cTnI和NT-proBNP水平,床旁心电监护和心电图监测恶性心律失常,出院后统计住院总花费,发病30天时进行回访统计死亡例数,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状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具备可比性。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DNN指标均较治疗前普遍好转,观察组SDNN值上升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SDNN比较P=0.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DNN比较P=0.017<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抑制脑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3、观察组治疗后TnI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肌钙蛋白I比较P=0.7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肌钙蛋白I比较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用于脑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血浆中的cTnI水平,改善心肌缺血。4、观察组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两组患者治疗前BNP比较P=0.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NP比较P=0.02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用于脑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能够显着降低血浆中NT-proBNP水平,改善心脏功能。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治疗期内观察组无恶性心律失常,对照组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例,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P=0.214>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病30天时进行回访,观察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3例,30天内死亡率对比P=0.511>0.05。虽然在数据上对照组死亡率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除β受体阻滞剂外,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内均采用同质化治疗方案,最终住院总费用对比P=0.03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脑梗死后交感神经兴奋患者能够有效降低住院总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结论: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型脑梗死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可能对改善心肌缺血有帮助,改善心脏功能,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住院总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二、血压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10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压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10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病例选择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2.1 排除标准
        2.2.2 脱落标准
        2.3 诊断标准
        2.3.1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13]
        2.3.2 证候分型标准[14]
        2.3.3 西医诊断标准
        2.3.3.1 出血性中风[18]
        2.3.3.2 缺血性中风[19]
    3.研究方法
        3.1 分组设计
        3.2 治疗方案
        3.2.1 西医治疗标准
        3.2.2 治疗方法
        3.3 观察与评定
        3.3.1 背景资料
        3.3.2 安全性指标
        3.3.3 疗效性指标
        3.3.4 疗效判定
        3.3.4.1 中医疗效评判
        3.3.4.2 西医疗效评判
        3.4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统计
        4.2 各组患者治疗前数据统计
        4.2.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4.2.2 NIHSS评分量表
        4.3 各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
        4.3.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4.3.2 NIHSS评分量表
        4.4 疗效判定
        4.4.1 中医疗效判定
        4.4.2 西医疗效判定
        4.5 结果分析
        4.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1 历史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2.1 概述及病因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3 诊断与治疗
    3.行气活血法与导师学术思想
        3.1 立法依据
        3.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及机理研究
        3.3 导师方药读解
        3.3.1 导师自拟方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3.3.2 行气活血方中部分主要药物的研究
    4.结论与总结
    5.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风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星蒌承气汤对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成果、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1.6 脱落、剔除标准
    1.7 研究方法
        1.7.1 病例分组
    1.8 治疗方法
        1.8.1 对照组治疗方法
        1.8.2 治疗组治疗方法
        1.8.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9 疗效判定标准
        1.9.1 NIHSS评分
        1.9.2 GCS评分
        1.9.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
        1.9.4 MRS 评分
        1.9.5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分
        1.9.6 痰热腑实证评分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见表2
    2.2 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两组病例各项指标评分见表 3、4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中风病因病机
    3.2 中风中医养生
        3.2.1 “治未病”
        3.2.2 “既病防变”
    3.3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医学预防治疗
        3.3.1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一般处理
        3.3.2 脑卒中三级预防管理体系
        3.3.3 脑卒中病后防复
    3.4 中风痰热腑实证与化痰通腑法——星蒌承气汤的提出与运用
        3.4.1 中风病腑气不通的出现与病情变化
        3.4.2 化痰通腑法运用
        3.4.3 化痰通腑法改善中风急性期意识障碍原理
    3.5 星蒌承气汤现代研究
    3.6 评分量表介绍
        3.6.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3.6.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
        3.6.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指数评分
        3.6.4 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3.6.5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评分
        3.6.6 痰热腑实证评分
        3.6.7 临床疗效分析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脑卒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交感神经兴奋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项目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
    2 治疗前后两组SDNN值对比
    3 治疗前后两组c TnI水平对比
    4 治疗前后两组NT-proBNP水平对比
    5 治疗前后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
    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30天内死亡率对比
    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
讨论
    1 脑梗死后交感兴奋及其引起心脏损害的机制
    2 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肌缺血
    3 动态心电图(Holter)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法
    4 脑梗死后心脏损害的种类及监测指标
    5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
    6 脑梗死后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析
    7 本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
    8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血压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10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D]. 张旭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星蒌承气汤对痰热腑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雅妹.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交感神经兴奋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D]. 李媛媛. 青岛大学, 2018(02)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标签:;  ;  ;  ;  ;  

100例血压与心脏表现与急性脑血管病关系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