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离器空气过滤器滤材的病毒攻击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莉[1](2019)在《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引言至第三章)》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抗生素、疫苗的研制成功和正式投入使用,许多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发病率已大幅下降。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又再度面临着传染病肆虐的严重威胁。尤其是1987年以来,世界各地已发现了 30多种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已在中国不断涌现。这些新发传染病往往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无论传入任何一个国家,都将严重影响该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2014年,西非多国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埃博拉疫情,该疫情还波及到了西非以外的西班牙及美国。此次疫情对人类健康和全球卫生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迄今尚未找到抑制此病毒的有效疫苗。因此亟需各国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发挥各国联合攻关的优势,以更好地应对和防控新发传染病疫情,保障全球卫生安全。在应对新发传染病和全球卫生安全问题方面,印度和美国有一定的科研合作基础并富有一定经验。然而,我国仍在探索某些新发传染病的治疗及防控方法,以竭力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我国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先进成果。因此,对国外相关书籍的译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以Indo-U.S.Workshop on Challenges of Emerging Infections and Global Health Safety:Summary of a Workshop(《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的引言至第三章作为翻译材料。原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新发传染病防控、生物安全和生物伦理及全球卫生安全等问题。译者运用了美国着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并结合所译材料中的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本翻译报告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对翻译项目的介绍,包括背景、目的、意义及翻译项目中所运用的理论。第二章叙述了源文本的内容和语言风格。第三章主要从译前准备、译中和译后校对三个维度描述了翻译过程。第四章介绍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技巧。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主要涉及缩略语、被动句及长句。译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举例说明了如何采用增译、转译、切分、重组这四种翻译技巧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难题。第五章总结归纳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教训,并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译者希望本翻译报告能为对此类主题的医学信息感兴趣的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胡凌飞,靳爱军,张柯,刘波波,杜涛,李劲松,李娜[2](2018)在《BSL-4实验室设施和关键设备生物防护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正常运行的生物安全四级(BSL-4)实验室内,用生物学方法对实验室设施和关键设备进行气溶胶防护效果测试,为BSL-4实验室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参考。方法用粘质沙雷菌和噬菌体ΦX174代替高致病性微生物发生气溶胶,通过安德森采样器定量采样法来测试设施和关键设备的生物防护效果。结果所测试的设施设备对生物气溶胶的防护效率均达到99.9%以上,其中气密门和正压防护服在模拟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依然达到超过99.99%的防护效率。结论在所测试的BSL-4实验室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发生生物泄漏风险的概率很小。
章欣[3](2016)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上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其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感染危害度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使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烈性传染病的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和检测等实验活动的重要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生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本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实验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且日益严峻,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已基本形成配套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南和操作规范,但近几年各国实验室仍然多次暴露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安全措施欠缺、监管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全球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快速扩张正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生防研究过热直接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加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国际社会对各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表示质疑和堪忧。面对传统生物恐怖威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肆掠等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我国面临的生物防御及传染病应对形势也极其严峻。高等级实验室特别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今还未建成首座真正投入使用并形成生防科研力量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相关核心技术设备和安全监管机制等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实验研究,一旦上述疫情侵入我国境内,在没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无法制定并开展有效的应对与防控。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早日独立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以及加强高等级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提升生物防御国防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情报调研、专家咨询、文献计量、专利可视化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分布与发展态势、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安全监管与组织运行等“软、硬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教训,真正搞清楚目前国际上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形势,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面临的挑战等,为我国和我军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情报线索和启示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界定,主要对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等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并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原则;归纳总结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定义,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分类情况,对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防护服型4级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功能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整体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该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形势;对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选址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与总结;系统梳理了目前全球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负责机构的所属性质,人员类别及其数量,实验室经费来源、投向比分析及重点研究内容;统计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表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目前国外先进4级实验室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病原体、主要科学家、机构间合作、重要会议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三个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进行情报挖掘。第三部分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硬实力”,该部分主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梳理出建设与有效运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并利用德文特专利数据库对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八项设备和技术进行专利可视化分析,分别从专利总量与趋势、专利申请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专利引证关系、技术热点、技术类别/主题词演化六大模块得出相关结论,目前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普及率,而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多项设备的关键技术点上均面临技术瓶颈,且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原创性以及认证认可标准和实践检验;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部分国外重点研发公司。第四部分重点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探讨美国关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NSABB是美国政府负责为相关联邦部门和机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两用性研究生物安全监管提供建议和指导的咨询委员会,加强美国安保工作组、管制生物剂计划、人员可靠性计划和行为健康测试计划均是审核4级实验室人员从业资格并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此外,还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人员管理培训和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人为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应和互补,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软实力”。研究国外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为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与思路。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建设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生物恐怖防御、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以及高危险度病原体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等因素均促使我国应进一步加速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梳理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剖析我国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技术”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方面的瓶颈;归纳了有关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建设情况。第六部分是总结分析与启示建议部分,总结归纳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整体特点以及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过度、盲目建设和私营主管机构监管不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需应对的来自法规、技术、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启示建议:(1)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2)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3)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4)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5)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
靳晓军[4](2016)在《BSL-3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文中认为新世纪,为应对全球SARS、H5N1、MERS、Ebola等传染病持续爆发和人为恶意使用高危病原体的威胁,各国纷纷加强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兴建了一系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随着世界各地实验室数量的增多,随之而来的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再加上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几次较严重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感染风险,污染周围环境,导致疾病的爆发流行,产生及其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社会极大的恐慌,给生物安全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实验室研究任务多,负荷重,在安全操作与安全运行管理上还比较薄弱,随着实验室的持续运行,实验室调整维护时间减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更大。因此,通过分析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因素,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综合措施方案,是实现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按生物因子暴露原因,将引发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风险因素分为以下几类:(1)实验室内人员暴露和感染;(2)实验室外环境泄漏;(3)生物因子的恶意使用或意外丢失。其中,外环境泄漏经常在实验室未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在生物因子扩散或造成一定的影响后,经过调查或偶然发现,最终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国内外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开展关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系统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未详细阐述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具体风险因素,未形成外环境泄漏综合控制措,再加上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风险管理还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对维持我国BSL-3实验室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研究中,课题组在实验室运行管理、实验室微生物采样、消毒评价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相关方法的操作标准;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BSL-3实验室实验活动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明确了实验室内部活动风险及其控制方法,指导BSL-3实验室更好的实现实验活动的安全。现在,本研究主要通过对BSL-3实验室外环境泄漏进行风险分析,明确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因素,提出泄漏相关检测、检测方法,形成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综合控制措施方案,辅助BSL-3实验室实现外环境泄漏的安全管理。本研究主要以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为目的,以实验室发生泄漏事故为“情景”,参考实验室运行管理经验教训,在国内外首次进行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具体分析实验室“四流”途径中可能的泄漏关键部位及其风险因子,确定病原微生物泄漏外环境的途径方式与具体风险因素,在经典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选择构建外环境泄漏的检测、监测方法及技术标准,并依据风险分析与检测方法,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方案,为我国BSL-3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结果包括:1.分析外环境泄漏的风险途径及其具体风险因素:首先在PubMed数据库、美国CDC官网、中国知网检索外环境泄漏事故文献,获得45例外环境泄漏事故及其泄漏途径、泄漏原因、风险因素,总结出外环境泄漏的途径。2.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具体解析7个泄漏途径的风险因素,分析泄漏的形式与原因,形成BSL-3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完整故障树。3.提出实验室外环境泄漏检测、监测的方法,具体包括:1.物品表面采样检测方法;2.空气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3.污水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4.高压灭菌器灭菌效果检测方法;5.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检测方法;6.管道密封性能检测方法。4.确立各检测、监测方法的适用范围、试剂材料、采样检测方法、结果判断等技术标准。5.开展物品表面采样检测方法的验证实验,证实该方法能实现采样区域目标菌含量101cfu以上的采样评价。6.评价污水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确定了膜过滤法能正确检测含菌量101cfu的待测液体中的细菌含量;从污水处理系统的现场试验,可见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能达到100cfu,并验证了某实验室待测污水处理系统暂时不能满足灭菌要求。7.提出各个泄漏途径风险控制的综合措施方案,供BSL-3实验室安全管理参考。
李丹[5](2016)在《车载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交通行业的日益智能化,越来越多的路边基础设施和汽车安装了各种通信设备,整个车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是车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现代汽车上的电子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如发动机控制、安全气囊控制、空调控制等,CAN总线将车内这些控制单元连接到整个车载控制器上,因此,CAN总线在汽车系统内部的应用使得车内这些控制单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吸引用户的眼球,车载供应商利用汽车提供各种娱乐设施。例如USB接口,用户使用USB设备接入导航系统播放音乐,与此同时伴随的威胁是病毒的植入,使得导航系统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为了响应国家法规——减轻空气污染,OBD车载诊断系统应运而生。通过这套车载OBD系统,可以检测车辆实时使用过程中与排放控制有关的零部件的相关状态。为此汽车制造商为OBD诊断系统留出了便于诊断的OBD接口,同时也因这个接口的存在,为某些攻击者提供了机会。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上述所描述的USB接口和OBD接口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嵌入式系统Linux系统为系统开发平台,实现AIS信息安全系统防护。本系统的实现过程分为USB接口安全防护和CAN总线安全防护。USB接口安全的防护设计部分,实现了USB接口病毒的防护隔离。该防护器实现的功能主要有:通过隔离器中的微控制器快速捕获USB设备与Windows系统之间的所有底层数据,然后分析、审计、过滤经过隔离器中的底层数据,实现Autorun病毒的完全隔离。同时,本设计在嵌入式Linux系统平台上实现了USB设备上的数据与WinCe系统的交互。OBD接口安全防护设计部分,本文通过分析OBD协议ISO15031的九种工作模式以及数据指令格式,编写相应的算法,实现非法指令的过滤。同时,也在Linux系统平台上完成了CAN接口的驱动和中继。此外,本文不仅在硬件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设计,从芯片选型到电路设计,直到PCB板的集成。而且从软件上对系统的五个部分进行了设计,USB驱动设计,CAN接口驱动设计,CAN中继设计,ISO15031指令过滤设计以及USB病毒过滤器设计。最后,实现程序调试。
吕静[6](2012)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源性传染的监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几年来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严重,尤其是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流行面广,对养禽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多次发现其感染人引起感冒症状,属于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病原,因此,应对该病毒的传播流行给予高度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AI可以经过动物间的直接接触、接触病毒污染物的间接接触和气源性等多种途径传染。然而,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在养殖环境中传染情况以及通过气溶胶方式在家禽间传染的机制不详。因此本研究建立了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养殖环境中气载H9亚型AIV进行监测;对山东分离株的表面蛋白基因序列、病毒对家禽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染进行研究;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对H9N2AIV的NA蛋白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基因突变对毒株气源性传染的影响,探讨其气源性传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以下四部分内容:1气载H9亚型AIV real-time RT-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为了及时准确地对鸡舍环境H9亚型AIV气溶胶发生及其含量予以监测,本研究针对H9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建立了检测禽舍环境中气载H9亚型AI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山东省部分养殖场鸡舍环境H9亚型AIV进行定量检测,并与传统的RT-PCR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H9亚型AIV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灵敏度达到100copies/reaction,比传统的RT-PCR方法灵敏度高;利用该方法在鸡舍环境中检测到气载H9亚型AIV的浓度为1.256.29×104copies/m3air。该方法的建立对于及时捕获H9亚型AIV流行信息,评估其传染危害非常必要。2H9N2AIV山东分离株HA和NA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根据GenBank上提交的H9N2AIV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对山东养鸡场分离的8株H9亚型AIV的HA和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对氨基酸序列和系统进化进行分析;毒株接种SPF鸡和豚鼠研究其对动物的致病性及跨种传染能力;以豚鼠为实验动物,分为接种组、直接接触组和气溶胶接触组,评估分离株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染方式:定期采集豚鼠鼻洗液,检测AIV排毒情况;收集豚鼠血液样品,检测抗体滴度;用AGI-30收集隔离器中的空气样品,测定AIV气溶胶浓度。结果表明这8株均为低致病性H9N2亚型AIV,在HA基因受体结合位点,毒株均有Leu-234(226H3number)位点,此氨基酸位点表明毒株能够与人流感样唾液酸受体相结合而感染哺乳动物;通过HA基因进化树分析分离株属于欧亚分支中的HKY28097-like分支,NA基因进化树分析除ACSDM株属于HKG997-like分支外,其他毒株属于BJ194-like分支;毒株感染SPF鸡未有致死性,而且不经过适应便能够在豚鼠肺组织内很好的复制;在哺乳动物间传染方式研究显示,H9N2AIV分离株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方式在豚鼠间传染,不能通过气溶胶方式传染,但是攻毒后610d在隔离器环境中检测到气载的H9N2AIV;通过测定病毒气溶胶对豚鼠的半数感染量为3.58×106copies,表明H9N2AIV病毒气溶胶在实验条件下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其气源性传播将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很大的威胁。3H9N2亚型AIV SD01株全基因序列特性分析参照Hoffmann等(2001)发表的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各基因引物以及GenBank上的H9N2AIV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分别扩增H9N2AIV8个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在家禽间能够通过气源性传染的H9N2AIV山东分离株(SD01)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及系统进化进行分析,并与2株参考株(F98株和SS94株)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A基因与HKG997同源性最高,NA基因与HKY28097和SHF98同源性最高,PB2、PB1、NP、M、NS基因和BJ194同源性最高,PA和SHF98同源性最高;在HA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RSSR↓GLF,毒株为低致病性禽流感;在HA基因受体结合位点,毒株有Q-234(226H3number)位点,表明能够与禽流感样唾液酸受体相结合而感染禽类;NA茎部区域出现61-63氨基酸的缺失,在红细胞吸附位点(HB位点)区域的368、402、403和432位氨基酸多出现变异,其中366-373HB区域与F98和SS94株存在差异,在神经氨酸酶头部酶活性位点区域,SD01株、F98株与SS94株在313、331和381位不同。4H9N2AIV NA蛋白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其传播能力的影响利用流感病毒8质粒反向遗传系统的双向转录/表达载体pHW2000和优化设计的带有BsmBI/AarI/BsaI酶切位点的引物,通过基因克隆的方法,分别构建SD01株8个基因和SS94株NA基因的PolⅠ-PolⅡ系统转录/表达质粒。通过将SD01株的7个基因与SS94株的NA基因表达质粒重组,转染MDCK和293T混合培养的细胞来拯救病毒,获得重组株R01/NASS株;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逐个对SD01株NA基因366-373、313、381处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8质粒转染细胞拯救获得不同的突变株;对拯救毒株的毒力、酶活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以SPF鸡为实验动物,分为攻毒组、直接接触组和气溶胶被动感染组,在SPF鸡正负压隔离器中对各毒株在鸡群间的传染进行实验:定期收集实验鸡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样品,检测棉拭子中的AIV,确定排毒情况;收集实验鸡血液样品,检测抗体滴度;用AGI-30收集隔离器中的空气样品,测定AIV气溶胶浓度。结果表明SD01株和SS94株基因重组或者SD01株NA蛋白氨基酸突变为368E、370L、313K和381D后,分别拯救的重组株R01/NASS和R01/NA381与SD01株相比,在SPF鸡胚内的复制能力减弱; R01/NASS株和R01/NA381株接种SPF鸡群后,未能检测到病毒气溶胶,气溶胶被动感染组的鸡通过棉拭子分离病毒未检测到排毒及血液样品流感抗体为阴性,表明两株病毒均失去了SD01株在家禽间能够气源性传染的能力;而SD01株NA蛋白氨基酸368和370位2个位点突变获得的重组株R01/NAHB,其神经氨酸酶活力虽有降低,但仍具有在鸡群间通过气溶胶传染的能力。因此H9N2亚型AIV的NA蛋白368、370、313和381位氨基酸对其在家禽间的气源性传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珑,康峰,尹良宏,胡建武,刘艳[7](2012)在《线性可调、拆装更换快捷安全的隔离器空气净化装置》文中研究表明隔离器是SPF级啮齿类动物保种的首选环境。隔离器的空气净化装置对于其软包内空气的流通、有害气体的排出以及动物的微生物控制十分重要,所以隔离器的空气净化装置是其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装置之一。因此,结合实验动物生产实际,研发一种新型的线性可调、拆装更换快捷安全的隔离器空气净化装置,避免了隔离软包被污染的风险。
饶敏虹[8](2011)在《防护口罩过滤性能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我国职业病累积病例数居世界首位,尘肺病占极大比例。口罩是预防尘肺病的有效防护用品,而目前市场上口罩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防护性不能达到很好的保证。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佩戴者,减少颗粒污染物的损害,研究防护口罩滤材的透气性能、过滤性能、口罩的密封性以及湿度因素的影响对口罩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献和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口罩的防护机理、特征分类及性能影响因素;提出了口罩性能实验的系统方案,建立了实验装置;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材质、不同结构、不同层数的口罩在不同流量下穿透率和呼吸阻力的变化;应用颗粒计数法和计重法研究不同应用场所口罩的防护性能,得出了口罩过滤效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对应关系;模拟职工在工作时呼吸所致的高湿度问题,通过实验研究了湿度对呼吸阻力的影响;针对口罩与脸部边缘的密封性,测试并研究了不同脸型与口罩配合时的泄漏率。实验数据表明,纤维细度越细,滤料的表面积越大,纤维分布越均匀,过滤效果就越好;随着口罩材质层数增加,口罩表面涂覆纳米纤维网,滤材荷电,都会使穿透率降低,过滤效率提高。佩戴者脸型骨架越大,泄漏率越小。空气湿度越大、阻力也越大。
仉慧敏[9](2011)在《无菌大鼠的人工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仙台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大鼠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实验动物,而无菌大鼠由于排除了微生物的影响,作为实验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随着对实验动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本土化无菌大鼠的大规模使用成为一种趋势。针对这种趋势,我们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改进条件,成功培育了无菌大鼠,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实验中对2只怀孕大鼠进行了子宫摘除术,共得到大鼠胎儿36只,离乳18只,成活率为50%。2月龄后,将性成熟的FO代无菌大鼠进行兄妹间的交配,得到F1代无菌大鼠;同样的方法得到F2代无菌大鼠。分别对5周龄、8周龄的无菌大鼠取血和脏器测定血常规、血生化、凝血酶原时间、免疫指标和脏器系数。这些指标将会为无菌大鼠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仙台病毒是呼吸道病毒,是引起啮齿类动物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也是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病原菌。目前检测仙台病毒的方法有很多,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特异、敏感、快速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我们采用鸡胚培养获得含有仙台病毒的尿囊液,超速离心后制成仙台病毒抗原,备用。采用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得10nm、16nm大小的胶体金颗粒,分别标记小鼠二抗和大鼠二抗。金标抗体制成以后组装试纸条: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包被仙台病毒抗原作为检测线T,小鼠一抗和大鼠一抗作为质控线C,然后硝酸纤维素膜上方黏贴吸水性能好的吸水纸,下方依次黏贴处理好的金标垫和样品垫。试纸条组装好以后,用仙台病毒阳性血清进行验证,在T线和C线上均出现红线。该试验初步建立了用于仙台病毒检测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比对意义和应用前景。
徐龙进[10](2011)在《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与实施、设施的动态运行管理和高压灭菌设备消毒效果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为了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改进,山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委托山东省实验动物检验检测中心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设施进行了跟踪监测。通过“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实验”、“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对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应用进行了评估。1、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实验依据国标GB14925--2001每季度进行一次环境设施动态检测,共4次。结果显示:屏障设施静态运行时达到国家标准;动态运行时,检测结果经对比,虽然各项检测指标相对于静态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温度3.45℃、相对湿度17.15%、气流速度0.02m/s、噪声1.28db、氨浓度10.25mg/m2、落下菌数0.86个/皿)但除了尘埃粒子数超标外,其它指标均符合静态运行时的国家标准。2、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按照相关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操作,对饲料、垫料、饮水和工作服等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对笼具采用高压灭菌和消毒液渡槽浸泡消毒。目的是在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过程中检验SOP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寻找一种合理的微生物控制措施,既达到国家实验动物与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标准,又减少设施运行成本以及劳动强度。实验结果:实验动物饮用水121℃高压灭菌30min后在洁净物间存放4d,细菌总数为0个/皿。饲料132℃灭菌7min后在屏障环境洁净室内存5d内能保证饲料无细菌。真空132℃条件下灭菌7min后放置7d,垫料仍然无菌生长,达到灭菌效果。132℃条件下对工作服灭菌5min后在屏障环境洁净储藏室内存放7d也无细菌生长。饲养盒经过高压灭菌或在常用的几种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效果都比较好,可达到无菌效果,且消毒液的使用周期能够维持7d。3、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为了检验并改进人员、动物、物品进出屏障环境设施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每半年(持续三年)对普通环境设施和屏障环境设施分别在静态和动态下检测一次落下菌数。结果显示,普通环境中静态好于动态(静态2.57±0.95;动态18.47±5.43);在用垫料饲养和相近的饲养密度情况下,高效过滤器堵塞,屏障环境远不如普通环境(静态0;动态∞)。屏障更换高效过滤器后,才凸显出其优势;在只考虑落下菌的情况下,干养远好于垫料饲养。屏障环境中静态好于动态;屏障环境在静态下能维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屏障环境自净能力随着高效过滤器的堵塞而减弱,更换高效过滤器后,自净能力恢复;IVC能显着降低屏障环境内落下菌,极大地改善饲养人员的工作条件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更衣室位于屏障与外界之间,要严把入口。风淋室在第3、4次检测时有落下菌,我们积极排查原因,通晓风淋工作原理后,彻底科学保洁。内走廊在第3、4、5次检测中有落下菌,发现各室通往内走廊的门、门锁有的有松动,关不严,影响了气密性。清洁准备室在第5次检测中发现了落下菌,多方排查后发现双扉高压锅与屏障墙体间有一道细小的裂缝。缓冲间是连接屏障与外界的通道,在第3、4、5次检测中有落下菌,自查后发现门下封条、门锁影响气密性,高效气幕可能失效,更换了高效过滤器后,第6次检测结果为OCfu/皿。4、标准操作规程的应用和评估2007年山东省实验动物检验检测中心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安评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试点运行,进行了“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屏障环境设施内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换气次数)、压力梯度、噪声和氨浓度并做了相关的数据对比,并结合以上实验的数据全面考虑,验证了标准操作规范的实施和运行效果,也发现了操作规范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隔离器空气过滤器滤材的病毒攻击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隔离器空气过滤器滤材的病毒攻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引言至第三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1 Background |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
1.3 Theoretical Guidance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
2.1 Content |
2.2 Linguistic Features |
Chapter Thre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3.2 While-translation |
3.3 Proofreading after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Difficulties and Techniqu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4.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4.2 TranslationTechniques |
4.2.1 Amplification |
4.2.2 Conversion |
4.2.3 Division |
4.2.4 Reorganiz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Experience and Lessons |
5.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Glossary |
Appendix Ⅲ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简介 |
(2)BSL-4实验室设施和关键设备生物防护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方法 |
1.2.1 生物防护效果测试系统 |
1.2.2 实验室设施对微生物气溶胶防护效果的检测方法 |
1.2.2. 1 排风高效空气过滤器 |
1.2.2. 2 气密门 |
1.2.2. 3 传递窗 |
1.2.3 实验室关键设备对微生物气溶胶防护效果的检测方法 |
1.2.3. 1 动物饲养隔离器 |
1.2.3. 2 正压防护服 |
1.2.3. 3 生物安全柜高效过滤器 |
1.2.4 微生物气溶胶粒径的测量 |
1.2.5 微生物气溶胶防护效果计算方法 |
2 结果 |
2.1 微生物气溶胶粒子大小 |
2.2 实验室设施防护效果 |
2.3 实验室关键设备的防护效果 |
3 讨论 |
(3)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一)全球烈性病原体研究形势迫切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
(三)国家生物安全应对实力亟待提升 |
二、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六、创新点 |
第一部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一、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 |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生物安保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
(二)实验室生物安保 |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分级 |
(一)生物实验室的概念 |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及其功能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定义的提出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工作原理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分类及功能比较 |
第二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
(一)全球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护研究面临迫切需求 |
(二)部分高危烈性病原体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展开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衡量国家生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选址实例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选址实例 |
(二)综合分析与结论 |
三、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与规律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负责机构与人员类别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与投向比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与范围 |
(五)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 |
四、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五、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 |
(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 |
(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 |
(四)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整合研究设施-落矶山实验室 |
(五)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
(六)法国里昂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
第三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核心技术与关键设施分析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防护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净化技术 |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技术 |
(五)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现有能力与新技术 |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的专利分析 |
(一)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专利分析 |
(二)化学淋浴专利分析 |
(三)正压防护服专利分析 |
(四)综合分析结论与启示 |
三、国外BSL-4 实验室关键设备研发公司竞争分析 |
(一)“正压防护服”生产公司 |
(二)“生命支持系统”生产公司 |
(三)“生物安全柜(BSC)”生产公司 |
(四)“充气式气密门”、“化学淋浴装置”生产公司 |
(五)“脉动式双扉高温高压灭菌器”生产公司 |
(六)“空间气体消毒系统”生产公司 |
(七)“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公司 |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四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监管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立法发展与比较研究 |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发展概况 |
(二)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
二、美国BSL-4 实验室安全监管机构与机制 |
(一)主要监管机构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
(三)BSL-4 实验室人员管理与培训 |
三、国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事故及其应对措施 |
(一)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 |
(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典型安全事故 |
(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原因分析 |
(四)各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对措施 |
(五)综合分析与结论 |
第五部分 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
一、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
(一)BSL-4 实验室是生物防御及反生物恐怖的需要 |
(二)BSL-4 实验室是应对和防控烈性传染病的需要 |
(三)BSL-4 实验室是加强感染防控的需要 |
(四)BSL-4 实验室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的需要 |
二、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 |
(二)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 |
(三)快速发展阶段 |
三、我国发展BSL-4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法规与制度方面 |
(二)技术与设备方面 |
(三)管理与经费方面 |
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
第六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启示 |
一、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经验借鉴 |
(一)国外BSL-4 实验室总体呈现特点 |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体系 |
(三)拥有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
(四)具备先进的BSL-4 实验室关键设施研发技术 |
(五)落实严格的BSL-4 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 |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
(一)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盲目建设和资金缺口 |
(二)私营机构BSL-4 实验室准入资格低及人员审查和监管不力 |
(三)BSL-4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瞒报现象严重 |
三、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重视不够与投入不足 |
(二)技术瓶颈与管理滞后 |
(三)人才匮乏与防范不严 |
四、对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启示建议 |
(一)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 |
(二)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 |
(三)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 |
(四)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 |
(五)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 |
课题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后续研究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筛选专家咨询 |
附件2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专利分析 |
附件3 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一览表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BSL-3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发展概况 |
2. BSL-3 实验室基本情况 |
3. 新世纪BSL-3 实验室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概况 |
4.1. 实验室内人员暴露和感染 |
4.2.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 |
4.3. 生物因子的恶意使用或意外丢失 |
5.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BSL-3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 |
1.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风险分析方法 |
2.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事故检索与分析 |
3. 各泄漏途径具体风险因素分析 |
3.1. 样品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3.2. 人员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3.3. 通风系统与围护结构途径风险分析 |
3.4. 污水处理系统途径风险分析 |
3.5. 动物昆虫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3.6. 仪器设备携出途径风险分析 |
3.7. 高压灭菌器途径风险分析 |
4.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检测、监测方法及其技术标准 |
1. 外环境泄漏检测、监测方法的确立 |
2. 采集的样本的鉴定方法 |
2.1. 采集的细菌样本的鉴定方法 |
2.2. 采集的病毒样本的鉴定方法 |
3. 物品表面采样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3.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2. 试剂材料 |
3.3. 采样检测方法 |
3.4. 结果判断 |
3.5. 检测安全性 |
4. 空气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4.2. 试剂材料 |
4.3. 采样检测方法 |
4.4. 结果判断 |
4.5. 实验安全性 |
5. 污水中病原体采样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5.2. 试剂材料 |
5.3. 污水采样方法 |
5.4. 污水的检测方法 |
5.5. 结果判断 |
5.6. 实验安全性 |
6. 高压灭菌器灭菌效果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6.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6.2. 试剂材料 |
6.3. 检测方法 |
6.3.1. 高压灭菌器灭菌性能检测 |
6.3.2. 结果判断 |
6.3.3. 废弃物高压灭菌效果监测 |
6.3.4. 结果判断 |
6.4. 实验安全性 |
7. 高效过滤器过滤效率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7.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7.2. 试剂材料 |
7.3. 检测方法 |
7.4. 结果判断 |
7.5. 实验安全性 |
8. 管道密封性能检测方法及技术标准 |
8.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8.2. 试剂材料 |
8.3. 检测方法 |
8.3.1. 污水管道密封性检测 |
8.3.2. 通风系统管道检测 |
8.3.3. 结果判断 |
8.3.4. 实验安全性 |
9. 小结 |
第三章 物品表面采样检测方法的验证与模拟实验 |
1. 主要实验材料 |
1.1. 培养基及试剂 |
1.2. 仪器与耗材 |
1.3. 实验菌种 |
2. 方法 |
2.1. 主要培养基的配置 |
2.2. 工作菌液的制备 |
2.3. 中和剂对细菌培养影响的评价 |
2.3.1. 评价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4. 物品表面沾染采样检测与去污染评价 |
2.4.1. 高压袋表面沾染采样检测 |
2.4.2. 离心管表面沾染采样检测与去污染评价 |
2.4.3.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四章 污水中细菌采样检测方法的验证与模拟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培养基及试剂 |
1.2. 仪器与耗材 |
1.3. 实验菌种 |
2. 方法 |
2.1. 膜过滤法检测水中细菌方法的建立 |
2.1.1. 检测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污水中细菌采样检测的验证及现场模拟实验 |
2.2.1. 新建污水处理系统的现场验证 |
3. 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控制措施方案 |
1. 样品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2. 人员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3. 通风系统与围护结构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4. 污水处理系统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5. 动物昆虫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6. 仪器设备携出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7. 高压灭菌器途径风险控制措施 |
8.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泄漏事故案例描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车载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技术背景 |
1.3.1 车载CAN总线技术 |
1.3.2 CAN中继技术 |
1.3.3 OBD检测技术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和总体结构 |
2.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系统核心芯片 |
3.3 USB接口设计 |
3.3.1 USB控制芯片 |
3.3.2 USB接口设计 |
3.4 CAN接口设计 |
3.4.1 CAN接口芯片 |
3.4.2 CAN总线隔离电路设计 |
3.5 电源模块设计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Linux系统设备驱动开发原理 |
4.1.1 驱动程序的调用关系 |
4.1.2 驱动程序的分类及作用 |
4.1.3 硬件设备的识别 |
4.1.4 硬件设备的控制方式 |
4.2 USB接口程序设计 |
4.2.1 USB协议分析 |
4.2.2 USB驱动架构 |
4.2.3 实现USB接口驱动 |
4.2.4 USB病毒分析 |
4.2.5 USB病毒隔离器设计 |
4.3 CAN总线软件设计 |
4.3.1 CAN接口驱动设计 |
4.3.2 CAN中继设计 |
4.3.3 过滤机制设计 |
第五章 系统集成及测试 |
5.1 系统集成PCB板 |
5.2 USB接口测试 |
5.2.1 音乐播放测试 |
5.2.2 病毒隔离器测试 |
5.3 CAN接口调试 |
5.3.1 CAN中继器压力测试 |
5.3.2 CAN中继器安全测试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源性传染的监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禽流感研究进展 |
1.1.1 流感病毒病原 |
1.1.2 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与病毒致病性关系 |
1.1.3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
1.1.4 禽流感的传播方式 |
1.2 病毒气溶胶 |
1.2.1 概念 |
1.2.2 病毒气溶胶的特性 |
1.2.3 病毒气溶胶的发生 |
1.2.4 病毒气溶胶的传播感染 |
1.2.5 病毒气溶胶采样 |
1.2.6 病毒气溶胶的检测 |
1.3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 |
1.3.1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技术发展史 |
1.3.2 反向遗传技术在流感病毒传染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毒株 |
2.1.2 实验动物、细胞及生物试剂 |
2.1.3 质粒病毒拯救系统 |
2.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及试剂盒 |
2.1.5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置 |
2.1.6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气载 H9 亚型 AIV real-time RT-PCR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2.2.1.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2.2.1.2 RNA 的提取 |
2.2.1.3 cDNA 的合成 |
2.2.1.4 荧光定量 PCR 反应条件 |
2.2.1.5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2.1.6 荧光定量 PCR 特异性鉴定 |
2.2.1.7 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 |
2.2.1.8 鸡舍样品采集及检测 |
2.2.1.9 RT-PCR 检测 |
2.2.1.10 荧光定量 PCR 和 RT-PCR 灵敏性的比较 |
2.2.2 H9N2 AIV 山东分离株 HA 和 NA 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 |
2.2.2.1 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
2.2.2.2 引物设计 |
2.2.2.3 RNA 提取 |
2.2.2.4 RT-PCR 反应 |
2.2.2.5 DNA 片段与 T 载体连接 |
2.2.2.6 连接产物的转化及克隆鉴定 |
2.2.2.7 序列分析 |
2.2.2.8 毒株的致病性 |
2.2.2.9 毒株在豚鼠间传播试验 |
2.2.2.10 病毒气溶胶的感染剂量 |
2.2.3 H9N2 亚型 AIV SD01 株全基因克隆测序分析 |
2.2.3.1 引物设计 |
2.2.3.2 RNA 提取 |
2.2.3.3 RT-PCR 反应 |
2.2.3.4 克隆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2.3.5 序列分析 |
2.2.4 H9N2 AIV NA 蛋白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其传播能力的影响 |
2.2.4.1 引物设计 |
2.2.4.2 病毒 RNA 的提取 |
2.2.4.3 RT-PCR 反应 |
2.2.4.4 H9N2 AIV 基因转录/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4.5 基因定点突变引物和程序设计 |
2.2.4.6 基因突变 |
2.2.4.7 转染质粒的准备 |
2.2.4.8 病毒的拯救 |
2.2.4.9 拯救病毒的鉴定 |
2.2.4.10 H9N2 AIV 在鸡胚内的复制能力及 EID50的测定 |
2.2.4.11 H9N2AIV 在 SPF 鸡肺组织内的复制 |
2.2.4.12 H9N2 AIV 神经氨酸酶活性的测定 |
2.2.4.13 H9N2 AIV 重组株的抗原性 |
2.2.4.14 H9N2 AIV 在 SPF 鸡群间传播途径试验 |
2.2.4.1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 |
3.1 气载 H9 亚型 AIV real-time RT-PCR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3.1.1 荧光定量 PCR 特异性 |
3.1.2 荧光定量 PCR 标准曲线及敏感性测定 |
3.1.2.1 标准曲线 |
3.1.2.2 灵敏度与 RT-PCR 的比较 |
3.1.3 荧光定量 PCR 重复性 |
3.1.4 鸡舍中 H9 AIV 的 real-time RT-PCR 和 RT-PCR 检测 |
3.2 山东分离株 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序列测定及致病性检测 |
3.2.1 毒株序列分析结果 |
3.2.2 分离株对动物的致病性 |
3.2.3 H9N2 AIV 在豚鼠间的传染 |
3.2.4 病毒气溶胶感染剂量测定 |
3.3 SD01 株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3.3.1 8 基因片段 PCR 扩增及测序结果 |
3.3.2 基因核苷酸一致性比较 |
3.3.3 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 |
3.3.4 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 |
3.4 H9N2 AIVNA 蛋白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其传播能力的影响 |
3.4.1 反向遗传转录/表达载体的构建 |
3.4.2 H9N2 AIV 重组株和 NA 基因突变株的拯救 |
3.4.3 H9N2 AIV 在鸡胚内的复制能力及 EID50 |
3.4.4 H9N2 毒株在 SPF 鸡肺组织内的复制 |
3.4.5 H9N2AIV 神经氨酸酶活力 |
3.4.6 H9N2 AIV 突变株抗原性的变化 |
3.4.7 H9N2 AIV 突变株在 SPF 鸡群间的传染方式 |
3.4.7.1 SPF 鸡排毒检测 |
3.4.7.2 SPF 鸡 AIV 抗体水平检测 |
3.4.7.3 隔离器中气载 H9N2 AIV 的检测 4 讨论 |
4.1 气载 H9 亚型 AIV real-time RT-PCR 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4.2 H9N2 AIV 基因序列分析及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染 |
4.2.1 病毒基因分析 |
4.2.2 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感染 |
4.3 神经氨酸酶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对病毒传播方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7)线性可调、拆装更换快捷安全的隔离器空气净化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的线性可调、拆装更换快捷安全的隔离器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 |
2应用 |
3讨论 |
(8)防护口罩过滤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职业病危害现状 |
1.2.1 职业病简介 |
1.2.2 职业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2.3 我国职业病形势 |
1.3 气溶胶简介 |
1.4 防护口罩研究进展和现状 |
1.5 国内外防护口罩标准 |
1.5.1 国外防护口罩标准 |
1.5.2 国内防护口罩标准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6.1 课题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口罩防护机理与特征分类 |
2.1 口罩的防护机理 |
2.1.1 尘粒在呼吸道中沉积机理 |
2.1.2 口罩防护机理 |
2.2 防护用品分类及类型 |
2.2.1 防护用品类型 |
2.2.2 简易防护口罩分类 |
2.2.3 防护口罩的常识 |
2.3 口罩性能测试方法 |
2.4 防护口罩的性能参数 |
2.5 影响防护口罩性能的因素 |
2.5.1 滤料织物参数 |
2.5.2 结构形式 |
第3章 实验方案与设备 |
3.1 实验内容 |
3.2 实验设备和材料 |
3.2.1 实验设备 |
3.2.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步骤 |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 |
4.1 流量对口罩过滤效率、呼吸阻力的影响 |
4.1.1 流量选取 |
4.1.2 棉布、纱布口罩 |
4.2 材质、纤维结构对口罩防护性能的影响 |
4.2.1 口罩材质影响 |
4.2.2 滤料厚度影响 |
4.2.3 纱布粗细影响 |
4.2.4 纱布层数影响 |
4.2.5 温度湿度预处理影响 |
4.2.6 口罩覆层影响 |
4.2.7 纤维荷电特性影响 |
4.3 计数法与计重法实验对比 |
4.3.1 用计数法分析口罩防护性能 |
4.3.2 用计重法分析口罩防护性能 |
4.4 高湿环境口罩阻力变化 |
4.5 口罩气密性实验 |
4.5.1 泄漏率与粒径关系 |
4.5.2 脸型对口罩气密性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无菌大鼠的人工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仙台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无菌大鼠的人工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仙台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名词解释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 |
二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运行管理 |
三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
第二部分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现状、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关键问题探讨 |
第一章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一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现状 |
二 山东省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调查分析 |
第二章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关键问题探讨 |
一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屏障环境设施状况 |
二 屏障环境设施软件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探讨(以本单位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为例) |
1、搞好屏障设施管理的前提条件 |
2、建立并严格执行一套完善、规范并具有可实施性的管理规程 |
3、搞好屏障设施管理的核心工作是保持设施内环境的持续洁净化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 |
4、保持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5、保持进入物品消毒的可靠性 |
6、保持人员和动物进入净化的有效性 |
7、保持完善的记录资料,是屏障设施管理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运行检测 |
1.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测标准 |
2. 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检测方法 |
3. 屏障设施运行过程中影响微生物学指标的因素 |
结论 |
附录: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操作规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隔离器空气过滤器滤材的病毒攻击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新发传染病与全球卫生安全挑战:印美研讨会综述》(引言至第三章)[D]. 李莉莉.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2]BSL-4实验室设施和关键设备生物防护风险研究[J]. 胡凌飞,靳爱军,张柯,刘波波,杜涛,李劲松,李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8(02)
- [3]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 章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4]BSL-3实验室外环境泄漏的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D]. 靳晓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5]车载信息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李丹.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6]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气源性传染的监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吕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12(12)
- [7]线性可调、拆装更换快捷安全的隔离器空气净化装置[J]. 王珑,康峰,尹良宏,胡建武,刘艳. 实验动物科学, 2012(02)
- [8]防护口罩过滤性能实验研究[D]. 饶敏虹. 东北大学, 2011(03)
- [9]无菌大鼠的人工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仙台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D]. 仉慧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10]山东省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管理的应用性实验研究[D]. 徐龙进.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