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

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

一、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侯宪利[1](2020)在《“互联网+”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在人类社会这场数字化变革的进程中,互联网实现了由最初作为“工具型应用”的“+互联网”到作为“构成社会基本生产组织要素”的“互联网+”的跃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重构了以共享经济为特色的网络时代新型生产关系,拓展了人类生存和交往的新时空,形成了“开放、创新、普惠、共享、自由、平等、包容”的互联网核心价值理念,有力地推动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人类社会这场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互联网重构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关系,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互联网+”所体现的哲学理念是对传统工业社会价值理念的批判,重构了信息社会重要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尤其是“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思维与存在、现实与虚拟、技术与人文、自由与必然、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新型生产工具,由劳动者和“互联网+”相结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网络生产方式,是人类有史以来第四代生产方式,其最大特点是劳动者与机器分离的“分离生产方式”。这种“分离生产方式”是一场全新的颠覆性革命,将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当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史无前例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泛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综合利用,互联网已逐步由最初作为一项技术的“信息沟通工具”上升为全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生态平台”,已经由消费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和文化生态领域。“互联网+”多维度地推动了互联网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生态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的跃升,“互联网+”由此逐步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传递方式,重构了新的生产力要素和网络时代的新型生产关系,使信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数字化转型,催生了互联网哲学理念,促进人类社会由“传统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向“现代科技智慧型生产”的信息智能社会转变。“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变革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变革的考察和研究,探寻“批判的互联网”对传统工业社会现代性的批判价值,并通过对“互联网的批判”研究,剖析互联网哲学思想的核心价值内核,规避互联网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倡导东西方文明在互联网时代的交融互鉴,以互联网生态化的多维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构网络时代“开放、共享、包容”的全球人类核心价值观,力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借鉴。

费方域,闫自信,陈永伟,杨汝岱,丁文联,黄晓锦[2](2018)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性质、产权和竞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2月8日,在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集体学习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这一判断不仅为数据的重要性给出了明确的定位,也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深对数据本质的认识,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利用数据,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互联网经济学研究联盟的支持下,《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特别组织了本次笔谈,邀请六位专家对中国的大数据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六位专家达成的共识是"不应针对大数据采取收紧竞争政策的措施",分歧在于"大数据与其他要素是否存在本质区别"以及"大数据是否适用于传统的反垄断分析框架"。费方域和闵自信认为,大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并无本质区别,适用于传统的反垄断法分析框架:对大数据企业并购的执法应着眼于大企业在行业内的角色和地位;对大数据垄断案件的分析应着眼于滥用行为;数字经济反垄断应遵守审慎原则,避免过度监管;免费市场非价格竞争,应采用规制手段。而陈永伟和杨汝岱认为,大数据在产权属性、非排他性等方面区别于技术、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陈永伟认为,对"数据垄断"的过分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从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看,将数据产权划分给平台企业而非消费者个人,应该是更有效率的。杨汝岱则强调,大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会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丁文联则指出,在数据产权明晰、数据行为基本规则和数据行为竞争规则三个层次上,现有法律制度在调整大数据这种实物资源显现出很大的局限,难以适用于传统的"违背商业道德—损害竞争秩序"及"结构—行为—效果"分析框架。黄晓锦认为,大数据固然重要,但一般情况下并非不可替代,也很可能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而中国已经开始在大数据的权属问题之外,探索构建数据的抓取行为规则。

宁振华[3](2013)在《金融内生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人类的脚步步入21世纪,随着以通讯、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全球信息化发展,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和经济的关系进一步复杂.经济金融全球化与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局面同时并存,这促使国内外金融理论工作者重新思考和创新金融理论。传统金融理论把金融看作工具,是“撬动经济的杠杆。”,严重隔离了金融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客观反映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内生性来理解金融。金融内生机制研究是在坚持整体思想观的基础上,从金融、经济和社会整体运行的视角,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以金融自组织系统以及金融、经济、社会这一复杂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论证“金融如何从外在于经济社会的工具转变为内在于经济社会的资源”这一基本理论命题,阐明金融是内在于经济的战略性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内生性转变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中世纪时期,即金融基础功能形成和发展时期,金融是外在经济的工具;商业革命时期,即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时期或金融内生功能萌芽时期,金融内生性初见端倪;工业革命时期,即金融内生功能形成时期,金融内生属性已显现;新经济时代,即金融内生功能发展时期,金融内生属性凸显并被揭示。金融内生性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金融自组织系统的结构和层次也山外在于经济的工具结构转变为内在于经济的资源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传导特性导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引起整体功能的提升或下降。只有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金融自组织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即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达到金融自组织系统微观效率的提升,以及金融市场之间、金融政策制度安排与金融实践之间的协调实现金融自组织系统内生宏观效率的提升。金融、经济、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同历史时期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必然要求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实现金融系统内生效效率的提升。金融系统对经济系统内生效率提升的实现途径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与经济组织模式的相互协调、金融系统针对经济系统的效用功能区的边界与政府干预行为边界的合理界定、金融自组织系统的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在到最大化。金融系统对社会系统内生效率提升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要与特定社会的文化、民族、道德以及社会制度相互协调。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全球金融资源的控制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制高点和重要领域。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必须把金融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金融强国战略,即实施金融开发、金融开放、金融先导、金融安全、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达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富强,这也是金融内生机制研究的战略意义。

董娜[4](2013)在《关于公司理财观念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财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对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的基本看法和认识,理财观念对财务事项和财务行为又起着指导作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公司理财所处的环境比以前更复杂、变化更加迅速,因此研究公司理财观念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经济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新经济时代的出现,既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经济时代,信息不仅仅是媒介,也成为了有价值的商品;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影响着组织机构、管理思想等。智力资本即改变了企业资产的结构,又使得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趋势。集中表现在市场全球化、资源全球化以及竞争全球化。这些都对公司理财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经济时代,企业要适时地创新理财观念。建立和谐理财观,要求企业处理好内部和外部以及环境、社区的关系,是每一个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绿色理财观是要求企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理财观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实现理财活动,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理财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安全理财观要求企业在筹资、投资、资本营运和利润分配中做好风险防范。本文以理财观念为研究对象,先阐述相关理论,然后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发展阶段做出了详细的阐述。接着,重点在新经济时代下,通过信息技术、智力资本、经济全球一体化三个方面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新经济时代下更新理财观念的若干思考。

周仕平,郭东强[5](2012)在《新经济时代我国民企的转型及其加强知识转移的必然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信息化、知识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带来了各种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迫使自身还存在一些较普遍不利症状的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应对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国内外一些其他的制约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需要通过加强知识转移来进行支撑和推动;同时,新经济时代的时代标志、竞争节奏、财富增长的新内涵、战略竞争资源的转变以及竞争的多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都要求民营企业加强知识转移,动态地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的竞争态势。

邹德军[6](2007)在《权益资本理论与财务报告改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决策分析的重要工具。财务报告的建立实质上应当以利益相关者中的公司控制者权益为支点,控制者的权益与责任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对等。传统权益资本理论认为公司是属于财务资本投入者中的股东所有,他们享有公司剩余收益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公司经营最终成果由公司的股东承担,所以传统财务报告计量和核算股东资本成本没有任何含义。传统财务报告是以股东的权益与责任为支点。但是,在新经济时代传统财务报告不能全面揭示企业与其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关系、难以提供客观考核管理者绩效的信息、不能提供新经济时代企业盈利能力的准确信息、逐步丧失了帮助企业集结资源的作用。这说明传统财务报告需要改进。通过分析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特点,可以发现许多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经营管理团队。这使得新经济时代企业权益资本范围变化,并由此提出新的权益资本理论:企业的权益资本包括财务资本的权益和经营管理团队的权益,其中财务资本的权益包括债权权益和股权权益,经营管理团队权益是指具体执行公司经营管理事务的经营管理团队的权益。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经营管理团队享有的权益是来自于超过资本一般报酬水平的公司经济利润中由经营管理团队享有的那部分。为此,考虑把经营管理团队权益作为整个财务报告体系的支点,增设经营管理团队权益为会计要素,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编制方法。并利用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对改进后的财务报告有效性进行检测,结果证明其能够更为有效地向市场传递信息。

刘志刚[7](2006)在《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探析》文中认为以网络技术和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的成长正引起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基本特征,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新经济时代,对当前的经济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题材,在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干预社会生活特别是宏观调控的舆论引导方面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媒介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用过去的思路和方式去做经济报道已经不可能满足人们对媒介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今天的经济报道关注的是以前没有的网络时代、知识经济,现实要求我们要对经济报道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当前经济报道存在问题的措施。新经济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要用创新思维和机制改进当前经济报道。要以开放的媒介观、专业的媒介观、服务受众的媒介观去做好当前的经济报道,并把这些创新机制体系化和制度化。对于新经济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要用创新的思维去做好当前的经济报道必须有:知识本位意识、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终身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人文关怀意识、平民视角、精品意识、受众意识和信息整合意识、机制优化意识、市场化运作意识以及法制意识等。

黄成业[8](2006)在《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以及实证检验等方法,从形成因素、泡沫破裂前后的相关政策等视角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东南亚和美国不同类型泡沫的产生及破裂后所引起的截然不同后果(泡沫破裂后经济调整分别表现为“L”形、“U”形和“V”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的内容由六章组成。在第一章导论中对泡沫与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以及符号经济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与探讨,对国内外与泡沫有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的结构安排、主要创新及不足做了介绍。本文第二章首先对泡沫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泡沫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泡沫与金融危机的角度对泡沫的后果进行了一般探讨,对日本、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泡沫表现与泡沫破裂后的不同后果进行了研究。日本在泡沫破裂后陷入了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衰退过程,在东南亚国家泡沫破裂引发了金融危机但经济恢复较快,而美国新经济网络股泡沫破裂后对其经济影响比较轻微,即它们的经济调整在泡沫破裂后分别表现为“L”形、“U”形和“V”形。本文第三章首先对泡沫形成因素进行了一般分析,然后对日本、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形成进行了研究。对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形成的分析主要从同本的金融自由化、相互持股及主银行制度、广场协议这几个方面进行,并从货币供应过度的角度对日本的泡沫形成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几个东南亚国家则主要从金融自由化和外资流入来探讨其泡沫的形成。对于美国新经济时代的网络股泡沫,本文认为,长期的经济繁荣以及对所谓“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过度乐观情绪使投资者高估了未来的收益,从而导致了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股泡沫的产生。第四章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在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评价与比较,这是理解不同泡沫后果的另一个角度。第五章首先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在泡沫破裂后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让后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评价与比较。在对泡沫问题的认识上,日本政策当局低估了泡沫的崩溃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及时进行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政策也缺乏连贯性。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在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寻求援助或者债务重组等方式积极应对出现的问题,从而使经济在泡沫破裂后得到了较快的复苏,说明尽快恢复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功能对于泡沫破裂后经济较快的复苏是很重要的。美联储在美国网络股泡沫破裂后及时频繁降息,实证分析表明降息对防止经济衰退和促进经济复苏有较明显的效果。本文第六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房地产领域和股市所出现的泡沫问题。然后根据前面对日本、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泡沫问题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启示,同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由中国牵头成立一个区域性国际最后贷款人组织的设想。本文认为,货币供应过度对于泡沫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当局监管不力而使得金融机构将贷款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也对泡沫的形成负有重要责任;另外,金融自由化不当以及对外资的不适当开放都有可能使资金大规模流入股市和房地产领域而引起泡沫的形成。本文还认为,政策当局对于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应该加以关注;国际最后贷款人的救援有助于防止泡沫破裂后危机进一步深化以及促使经济尽快复苏;在泡沫破裂后,及时采取措施比较彻底地解决泡沫破裂所产生的问题尤其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尽快恢复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功能,对于泡沫破裂后经济较快的复苏是很重要的。

赵玉海[9](2006)在《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国在21世纪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它们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外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将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风险,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增加就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鉴于此,本文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在新经济、孵化器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就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对新经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新经济时代的创业模式、创业工具进行研究;接着着重对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这两种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章,孵化器的基本形态。对企业孵化器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以及孵化器的类型、性质、任务、功能、特征等进行详细阐述;从商业形态视角对孵化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孵化器的自身运作和孵化器的运作机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设计。 第四章,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对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着重对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上海互联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这三个专业技术孵化器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运营和服务特色、发展战略、服务对象和方式、具体功能、进入程序等方面对中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进行了模式设计。 第五章,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从创业投资的要素、创业投资的投资准则、创业投资的投资策略、创业投资的投资决策模型以及创业投资的盈利模式等方面对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修正后的创业资本投资决策过程模型;对创业投资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了创业投资的过程和步骤,并对每个步骤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设计。 第六章,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对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对孵化器与创业投资二者融合发展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七章,孵化器、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对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发展的解决方案。 第八章,发展创业投资和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总结。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钱杜金,王苗珍[10](2005)在《浅谈新经济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挑战》文中提出会计作为一门科学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并受其影响,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对传统的会计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这种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二、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互联网+”与人类生存方式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互联网+”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二、何为“互联网+”?
        三、“互联网+”催生新的哲学理念
    第二节 人类生存方式的变迁
        一、采集和渔猎的原始化生存
        二、耕作和养殖的农业化生存
        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化生存
        四、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化和虚拟化生存
        五、未来的智能化生存
    第三节 “互联网+”的思维方式
        一、何为互联网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开启人类信息文明新时代
        三、互联网思维是多维思维
        四、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二章 “互联网+”引发人类生存方式的“化学反应”
    第一节 “互联网+”的生产方式
        一、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二、“互联网+”生产方式的特点
        三、“互联网+”与“泛互联网”
    第二节 “互联网+”的组织方式
        一、生产组织模式:从B2C到C2B
        二、协作组织模式:“网络众包”开始盛行
        三、传播组织模式:碎片化的精准小众传播
        四、社会治理方式:自组织的威力
    第三节 “互联网+”的生活方式
        一、“互联网+”的生活主体及其特征
        二、“互联网+”的生活时空
        三、“互联网+”的生产生活资料
        四、“互联网+”的生活样式
        五、“互联网+”的生活交往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征
    第一节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生存的新时空
        一、生存时间上的泛在性
        二、生存空间上的拓展性
        三、“互联网+”时代的“时空辩证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人类生存的新样态
        一、现实生存到虚拟生存
        二、社群生存到类生存
        三、生活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并行“交互”
    第三节 “互联网+”开辟了人类共享式生存新方式
        一、共享经济产生共享式生存
        二、共享式生存的互联网特征
        三、共享式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 “互联网+”克服异化与“新异化”
    第一节 批判的互联网
        一、脱胎于工业社会的互联网
        二、工业文明现代性批判的进思理路
        三、互联网对工业文明的批判视角
    第二节 互联网的批判
        一、克服异化后的“新异化”
        二、“去中心化”后的“新中心化”
        三、公权力对互联网的垄断
        四、网络犯罪、网络战争的新威胁
        五、物联网:使人对象化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互联网异化的新疑问
        一、何为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人与非人,谁是主体?
        三、人工智能:打破技术孤岛
        四、“智能生命体”能否与人和平共处?
第五章 “互联网+”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互联网+”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课题
        一、本体论世界观的变革
        二、认识论真理观的革命
        三、人的存在方式和实践观的变革
        四、价值观和哲学观的变革
        五、落后民族跨越“卡夫丁峡谷”和“互联网+”的共产主义旨归
    第二节 “互联网哲学思想”解读
        一、“技术”和“关系”式解读
        二、东西方文化式解读
        三、批判式解读
    第三节 “互联网哲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互联网让地球成为“小山村”
        二、网络命运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互联网+”推动人类“普遍交往”
        五、东方文明的互联网复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金融内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金融内生机制的研究背景
        1.1.1 全球信息化的发展
        1.1.2 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
        1.1.3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金融全球化
        1.1.4 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2.1 国外文献回顾
        1.2.2 国内文献回顾
        1.2.3 国内外文献简要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和核心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框架
        1.3.3 本文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金融理论演进路径分析
    2.1 早期金融理论的整体观
        2.1.1 亚当·斯密的金融思想
        2.1.2 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2.1.3 早期金融理论的整体性
    2.2 金融理论的分化发展
        2.2.1 货币理论的发展
        2.2.2 银行理论的发展
        2.2.3 金融市场理论的发展
        2.2.4 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2.2.5 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
    2.3 金融理论的综合与深化
        2.3.1 整体观指导下的国外金融理论
        2.3.2 整体观指导下的国内金融理论
    2.4 金融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4.1 金融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2.4.2 金融理论创新的可行性
    2.5 金融内生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内生性的理论诠释
    3.1 传统金融理论关于金融的解释
    3.2 金融内生性的基本内涵
        3.2.1 内生性基本内涵
        3.2.2 金融内生性基本内涵
    3.3 基于金融内、外生特征比较分析
        3.3.1 金融作为外在于经济工具的基本特征
        3.3.2 内生性金融的基本特征
    3.4 基于金融内、外生功能比较分析
        3.4.1 金融作为外在于经济工具的基本功能
        3.4.2 内生性金融的基本功能
    3.5 金融内生性的必要条件
        3.5.1 货币角度的金融内生性分析
        3.5.2 资本角度的金融内生性分析
        3.5.3 信用角度的金融内生性分析
        3.5.4 金融市场角度的金融内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内生性转变机制研究
    4.1 金融基础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1.1 金融基础功能形成和发展时期的社会环境
        4.1.2 金融基础功能形成和发展时期的经济环境
        4.1.3 金融基础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2 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的转变
        4.2.1 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的社会环境
        4.2.2 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的经济环境
        4.2.3 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的思想基础
        4.2.4 金融基础功能向内生功能转变的具体表现
    4.3 金融内生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3.1 金融内生功能形成的社会环境
        4.3.2 金融内生功能形成的经济环境
        4.3.3 金融内生功能发展的经济环境
        4.3.4 金融内生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4 金融内生性转变机制总结
        4.4.1 经济因素
        4.4.2 社会因素
        4.4.3 金融因素
        4.4.4 金融内生性转变机制的理论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内生性的金融自组织系统协调机制
    5.1 金融自组织系统概述
        5.1.1 金融自组织系统的层次划分
        5.1.2 金融自组织系统的主体和客体
        5.1.3 金融自组织系统的还原性和整体性
        5.1.4 金融自组织系统整合过程中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
    5.2 金融自组织系统各要素的协调
        5.2.1 金融市场的协调
        5.2.2 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
        5.2.3 金融政策制度的协调
    5.3 金融自组织系统有效协调与金融效率的提升
        5.3.1 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协调与金融内生微观效率的提升
        5.3.2 金融市场、金融政策的协调与金融内生宏观效率的提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内生性的金融、经济、社会系统协调机制
    6.1 金融、经济、社会: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6.2 金融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与效率
        6.2.1 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动态发展矛盾
        6.2.2 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
    6.3 金融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与效率
        6.3.1 金融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动态发展矛盾
        6.3.2 金融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
    6.4 金融、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与金融效率的提升
        6.4.1 金融系统对经济、社会系统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
        6.4.2 金融系统对经济、社会系统效率提升的理论分析
        6.4.3 金融系统对经济、社会系统效率提升的实现途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内生性的实证检验
    7.1 金融内生性的作用机理和评价指标
        7.1.1 金融内生性功能的作用机理
        7.1.2 金融内生性评价指标设计
    7.2 金融内生性验证的数理统计变量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7.2.1 金融内生性验证的数理统计变量的选择
        7.2.2 数据来源
    7.3 金融内生性验证的计量统计模型
        7.3.1 VAR 模型
        7.3.2 单位根检验
        7.3.3 协整性分析
        7.3.4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
    7.4 金融内生性检验
        7.4.1 单位根检验及协整分析的滞后期长度
        7.4.2 协整向量个数检验
        7.4.3 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7.4.4 长期因果关系检验
    7.5 金融内生性检验的基本结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金融内生机制研究的战略意义——金融强国战略
    8.1 金融强国战略的提出
        8.1.1 金融强国战略提出的理论基础——金融内生性的资源属性
        8.1.2 金融强国战略提出的现实基础——经济金融全球化
    8.2 金融强国战略的实施
        8.2.1 金融开发战略
        8.2.2 金融开放战略
        8.2.3 金融先导战略
        8.2.4 金融安全战略
        8.2.5 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整体观思想和系统方法论是现代金融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9.2 金融内生性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9.3 金融、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是金融效率提升的基础
    9.4 金融内生机制研究的战略意义——金融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关于公司理财观念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公司理财的涵义
    2.2 公司理财的目标
        2.2.1 利润最大化
        2.2.2 股东财富最大化
        2.2.3 企业价值最大化
    2.3 公司理财的内容
        2.3.1 财务活动
        2.3.2 财务关系
    2.4 公司理财的职能
第3章 公司理财观念嬗变
    3.1 筹资理财观念阶段
    3.2 内部控制理财观念阶段
    3.3 投资理财观念阶段
    3.4 风险防控理财观念阶段
    3.5 精准核算理财观念阶段
第4章 新经济时代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影响分析
    4.1 新经济的定义
    4.2 新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
    4.3 新经济时代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影响
        4.3.1 信息技术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影响
        4.3.2 智力资本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影响
        4.3.3 经济全球一体化对公司理财观念的影响
第5章 新经济时代下我国更新理财观念的若干思考
    5.1 和谐理财观
        5.1.1 和谐理财观的涵义
        5.1.2 树立和谐理财观的重要意义
        5.1.3 全面实现和谐理财观的措施
    5.2 绿色理财观
        5.2.1 绿色理财观的涵义
        5.2.2 树立绿色理财观的现实意义
        5.2.3 全面实现绿色公司理财观的措施
    5.3 信息化理财观
        5.3.1 信息化理财观的涵义和优势
        5.3.2 树立信息化理财观的意义
        5.3.3 全面实现信息化理财观的措施
    5.4 安全理财观
        5.4.1 筹资风险防范
        5.4.2 投资风险防范
        5.4.3 资金营运风险防范
        5.4.4 股利分配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5)新经济时代我国民企的转型及其加强知识转移的必然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及我国民营企业转型的必然
    1.1 新经济时代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2 应对机遇和挑战,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的必然
2 我国民营企业转型的核心路径需要加强知识转移来支撑和推动
3 新经济时代我国民营企业转型中提升知识转移的必然性分析

(6)权益资本理论与财务报告改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外国文献回顾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以传统权益资本理论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分析
    2.1 传统财务报告以股东权益与责任为支点
        2.1.1 传统财务报告以股东权益与责任为支点的成因
        2.1.2 以股东权益与责任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的历史作用
    2.2 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2.2.1 传统财务报告不能提供新经济时代企业盈利能力的准确信息
        2.2.2 传统财务报告难以提供客观考核经营管理团队绩效的信息
        2.2.3 传统财务报告不能清楚界定公司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关系
第3章 新权益资本理论财务报告支点的重构
    3.1 新经济时代企业成长关键因素的变化
        3.1.1 财务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3.1.2 知识创新与知识运用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3.1.3 经营管理团队成为企业实际控制者
    3.2 权益资本范围的扩大
        3.2.1 股权资本收益模式是经营管理团队与股东矛盾的协调
        3.2.2 市场平均收益率是整体股权资本收益的基础
        3.2.3 公司经济利润在股东与经营管理团队之间分割
    3.3 新权益资本理论
        3.3.1 新权益资本理论的内容与财务报告支点的重构
        3.3.2 新权益资本理论成立的条件
第4章 以新支点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改进
    4.1 经营管理团队权益的界定
        4.1.1 经营管理团队权益与企业产权安排
        4.1.2 按间接方式计量经营管理团队权益
    4.2 经营管理团队权益成为新会计要素
        4.2.1 构建以经营管理团队权益为基础的新会计等式
        4.2.2 构建以经营管理团队权益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
    4.3 改进后新财务报告的优势
        4.3.1 提供接近经济利润的会计信息
        4.3.2 便于客观考核经营管理团队业绩
        4.3.3 显示隐含的经济利益关系
        4.3.4 更有利于界定企业的产权
        4.3.5 有利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有效的决策信息
    4.4 新财务报告适合我国主要企业
第5章 新财务报告的检测
    5.1 选取观测企业
    5.2 重新编制观测企业新财务报告
    5.3 新财务报告的有效性检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面临的新变化
    (一) 新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二) 经济报道的定义
    (三) 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面临的新变化
    (四) 媒介已经进入“买方市场”,进入营销时代
二、新时期经济报道的成就和问题
    (一) 经济报道的成就
    (二) 经济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的改革思路
    (一) 媒介观念的变革
    (二) 建立经济报道的创新机制
    (三) 增加经济报道的人文内涵
四、新经济时代对新闻从业者提出的要求
    (一)新经济时代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有关概念的讨论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结构安排、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表现与后果比较
    第一节 泡沫表现特征与后果的一般分析
        一、泡沫表现特征的一般分析
        二、泡沫对经济影响与后果的一般分析
    第二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表现
        一、日本泡沫的表现
        二、东南亚国家泡沫的表现
        三、美国新经济时代泡沫的表现
    第三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破裂影响的比较
        一、日本泡沫破裂的影响
        二、东南亚国家泡沫破裂的影响
        三、美国新经济网络股泡沫破裂的影响
    第四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破裂后经济恢复的比较
        一、日本陷入复合萧条的长期衰退
        二、东南亚国家危机之后经济较快复苏
        三、美国经济的短期调整与复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形成因素的比较
    第一节 泡沫形成因素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制度因素
        二、资产定价因素
        三、市场特性与交易者行为因素
    第二节 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泡沫形成分析
        一、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与泡沫形成
        二、相互持股、主银行制度与日本的泡沫形成
        三、广场协议与日本的泡沫形成
        四、日本泡沫形成的相关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东南亚国家20世纪90年代泡沫形成分析
        一、金融自由化与东南亚国家泡沫的形成
        二、外资流入与东南亚国家泡沫的形成
        三、东南亚国家泡沫形成的模型分析
    第四节 美国新经济时代泡沫形成分析
        一、美国的新经济时代
        二、新经济时代的网络股泡沫
        三、对网络股泡沫的解释:资产定价与行为金融视角
    第五节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形成因素的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相关政策比较:泡沫破裂前
    第一节 日本在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
        一、日本泡沫形成相关政策的历史追溯
        二、1985年后的政策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在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
        一、追求高增长的经济政策
        二、汇率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
        三、政府当局的监管:博弈论视角的分析
    第三节 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裂前的相关政策
        一、消除赤字的财政政策
        二、美联储的中性货币政策
        三、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
    第四节 泡沫破裂前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泡沫的可持续性与调控问题:一般分析
        二、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相关政策的评价与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的相关政策比较:泡沫破裂后
    第一节 日本泡沫破裂后的政策思路与相关措施
        一、低估泡沫崩溃的影响与后果
        二、相关体制的配套改革
        三、政策连贯性问题
        四、低利率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东南亚国家在泡沫破裂后的相关政策
        一、IMF的救援: 国际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二、金融系统正常功能的恢复
    第三节 美国泡沫破裂后的降息政策与相关实证分析
        一、美联储频繁降息
        二、对美联储降息效果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泡沫破裂后相关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泡沫破裂后应该如何应对:一般分析
        二、对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相关政策的评价与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泡沫问题
        一、我国房地产领域中的泡沫现象
        二、我国股市发展中的泡沫问题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泡沫问题的解释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经验与教训的启示及相关建议
        一、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二、对我国防范与调控泡沫问题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日本货币供应量、六大都市圈地价(1984-2003)
    附表2 日本隔夜拆借利率与名义GDP(1985-2003)
    附表3 日本公司破产数及变化率(1984-2003)
后记

(9)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新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1.1.2 新世纪初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目标的概述
        1.1.3 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1.3.1 新经济
        1.3.2 企业孵化器
        1.3.3 创业投资
        1.3.4 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
        1.3.5 科技型中小企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关于新经济的研究
        1.4.2 关于企业孵化器的研究
        1.4.3 关于创业投资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
    2.1 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2.1.1 新经济的增长特征
        2.1.2 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
        2.1.3 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1.4 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2.2 新经济与创新
        2.2.1 创新的内涵与模式
        2.2.2 创新的特征
    2.3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工具
        2.3.1 企业孵化器
        2.3.2 孵化器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
        2.3.3 创业投资
        2.3.4 创业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基础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孵化器的基本形态
    3.1 孵化器及其概述
        3.1.1 企业孵化器产生的背景
        3.1.2 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历史
        3.1.3 孵化器的类型
    3.2 孵化器的性质、任务和功能
        3.2.1 孵化器的性质
        3.2.2 孵化器的任务
        3.2.3 孵化器的功能
        3.2.4 孵化器的特征
    3.3 孵化器的商业形态
        3.3.1 孵化器是适应新经济而诞生的新商业形态
        3.3.2 孵化器成为一种新的投资品
    3.4 孵化器的业务运作
        3.4.1 孵化器的自身运作
        3.4.2 孵化器的孵化运作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4.1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概述
        4.1.1 定义
        4.1.2 功能与任务
        4.1.3 优势
    4.2 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4.2.1 发展现状
        4.2.2 案例分析
        4.2.3 我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建设需要加强的工作
    4.3 中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模式设计
        4.3.1 运营和服务特色
        4.3.2 发展战略
        4.3.3 服务对象和方式
        4.3.4 具体功能设计
        4.3.5 进入程序设计
        4.3.6 管理及其职能部门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创业投资的商业模式
    5.1 创业投资的类型特征
        5.1.1 创业投资的类型
        5.1.2 创业投资的特征
    5.2 创业投资的基本模式
        5.2.1 创业投资的要素
        5.2.2 创业投资的投资准则
        5.2.3 创业投资的投资策略
        5.2.4 创业投资的投资决策模型
        5.2.5 创业投资的营利模式
    5.3 创投资本的业务运作
        5.3.1 创投资本的阶段特点
        5.3.2 创投资本的投资过程和步骤
        5.3.3 创投资本的退出方式
        5.3.4 创投资本的运作特点
    5.4 建立创业投资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
    6.1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的比较
        6.1.1 两种商业模式的一致性
        6.1.2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的差异点
    6.2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现状
    6.3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
        6.3.1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的意义
        6.3.2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融合发展的机理研究
        6.3.3 孵化器与创业投资业务融合的利弊及发展趋势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孵化器、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7.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7.2 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7.2.1 创业投资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7.2.2 当前我国发展创业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
        7.2.3 引入国外创业投资的优点及策略
    7.3 孵化器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发展创业投资和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发展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2 发展企业孵化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浅谈新经济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对会计实务的挑战
对会计人员的挑战

四、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D]. 侯宪利.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2]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性质、产权和竞争[J]. 费方域,闫自信,陈永伟,杨汝岱,丁文联,黄晓锦. 财经问题研究, 2018(02)
  • [3]金融内生机制研究[D]. 宁振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 [4]关于公司理财观念嬗变研究[D]. 董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13(S1)
  • [5]新经济时代我国民企的转型及其加强知识转移的必然性分析[J]. 周仕平,郭东强.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2(01)
  • [6]权益资本理论与财务报告改进的研究[D]. 邹德军. 湖南大学, 2007(08)
  • [7]新经济时代经济报道探析[D]. 刘志刚. 广西大学, 2006(05)
  • [8]日本、东南亚国家与美国泡沫的比较研究[D]. 黄成业. 复旦大学, 2006(02)
  • [9]新经济时代支持创业的两种工具研究[D]. 赵玉海. 河海大学, 2006(03)
  • [10]浅谈新经济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挑战[J]. 钱杜金,王苗珍. 沧桑, 2005(06)

标签:;  ;  ;  ;  ;  

没有现代金融就没有“新经济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