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比倾斜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铁比倾斜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铁北斜井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杰,孙家贺,赵骞[1](2021)在《铁煤集团敬老院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铁煤集团敬老院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该矿的地质条件、开拓布局、生产及辅助系统等特点和以往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将其主要的危险总结为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提升运输及电气伤害6个方面,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和行业标准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及建议,从而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进而推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田芳[2](2020)在《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构建及计价方式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铁路运输更是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建设时间紧、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已成为铁路工程建设的显着特征。铁路工程线路长,所跨区域多,建设时间长,因此其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受到地质水文条件变化、拆迁规模变化、市场价格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其造价无法有效控制在投资目标之内。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投资控制目标、如何做好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成为了铁路造价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铁路工程领域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设计、施工等领域的应用已逐渐成熟,但由于BIM技术与现行计价标准、计量规则等存在差异,导致现阶段BIM技术无法高效融入铁路计价管理。因此,研究以寻找铁路工程量清单和BIM技术的融合点为突破口,为BIM技术高效应用于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从构建工程量清单和改进BIM建模方式两方面入手,使BIM技术可以融合于铁路工程量清单,同时,针对改进后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研究,为基于BIM的全过程计价管理提供参考。现阶段,已有学者提出在BIM模型基础上进行造价工作的方法,例如通过API插件传导信息、通过开放数据库互联提取造价信息以及利用BIM建模软件直接进行计量等方式,但均存在着无法高效融合的问题。因此,研究从改进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入手,通过分析BIM模型结构与工程量清单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建立改进铁路工程量清单的原则。基于BIM构件化的特点以及模块化理论构建多层级清单分解结构。在分解结构的基础上,结合铁路BIM标准、各阶段造价信息需求以及BIM计量规则与我国现行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间存在的差异,对清单编码、项目特征表达、计量单位和计量规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BIM模型计价信息进行扩展。结合现行清单单价构成内容以及BIM构件化特点,对清单单价进行重新组合。借助本体描述逻辑推理理论,实现清单单价与工程量之间的映射,最终建立一整套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最后,研究采用轨道工程案例,对基于BIM建模软件直接导出工程量清单进行了验证,以证明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可行性。

赵洲[3](2020)在《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文中认为辽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更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的工业发展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今,辽宁省保留着大量的工业遗址,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价值,其中部分被公布为中国工业遗产,或者纳入文物保护体系,但是还有很多的未认定工业遗产没有得到保护,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本文以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历史学、遗产保护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辽宁工业遗产,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基于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辽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以期从全面的范围统筹考虑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首先,探讨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趋势,界定了工业遗产研究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围,提出了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的内容框架。其次,梳理辽宁省工业发展历史,进行辽宁省工业遗产现状调查,梳理出176个已公布确定的工业遗产,主要由工信部公布的国家工业遗产、科协公布的工业遗产以及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构成,提出工业遗产政策与保护制度缺乏、部分工业遗产遭到破坏与拆除、大量潜在工业遗产未被认定、遗产保护各自为政等现状问题。按照工业遗产的判定标准,又选取了潜在工业遗产174个,通过构建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对这174个潜在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价与价值分级,筛选出89个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接下来,登录265个工业遗产详细信息,建立辽宁省工业遗产地理信息数据库,分析了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构成,并从历史年代构成、空间分布构成、遗产类型构成、遗产行业构成、保护级别构成、使用情况构成等六个方面进行工业遗产数据可视化分析。最后,通过建立的工业遗产数据库,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出辽宁省工业遗产三个层次的总体分布特征:沿三大铁路线串联形成的区域枝状空间分布格局、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形成的辽中南城市群空间格局、多个大型工业集聚区形成的遍地开花空间格局。并对三个层次下的具体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详细分析。根据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提出辽宁工业遗产的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辽宁进一步摸清工业遗产家底,总体掌握辽宁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下一步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铁勇[4](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指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陈迪[5](2020)在《高硫煤废弃矿井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铁硫代谢基因的功能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高硫煤矿关闭后仍长期产生酸性矿井水,严重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煤矿关闭后,矿井内部由开放体系变为封闭/半封闭体系,环境条件的改变诱发矿井内部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论文通过现场调研、测试分析及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废弃煤矿酸性排水对地表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功能等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废弃煤矿环境条件下的产酸过程和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废弃煤矿酸性排水对表生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功能和铁硫代谢基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AMD污染后极端酸性、高铁的寡营养环境导致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显着降低,Ferrovum、Metallibacterium和Acidithiobacillus等嗜酸性铁硫代谢菌成为优势菌属,CCA分析结果表明当土壤p H<4时,样品中细菌群落的分布主要受铁含量影响。Tax4Fun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微生物通过增强信号传导、膜转运、能量代谢、核苷酸代谢、翻译、复制和修复等功能,以提高细胞活性,适应极端环境。cys J、cys I、cys H、cys NC、cys D和Sat等同化硫酸盐代谢基因在污染环境微生物中高度表达,微生物通过增强对硫酸盐的同化代谢以合成生物体代谢所必须的物质。(2)开展了开放、半封闭、封闭条件下废弃煤矿微生物群落演替及水质变化模拟实验,设置煤+矸石、矸石和土壤+矸石三类组成类型。结果表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废弃煤矿模拟体系的优势菌门,体系中微生物多样性随时间逐渐增加。硫化杆菌属、酸铁杆菌属、norank_f__Bacteriovoracaceae和norank_o__Acidimicrobiales等为模拟体系中的优势菌群,其中硫化杆菌属在矸石体系中的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酸铁杆菌属在封闭/半封闭体系中的丰度显着高于开放体系。(3)340天的封闭条件煤+矸石模拟实验发现,封闭条件下模拟体系具有持续产酸的能力,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发生显着改变。模拟体系中厚壁菌门的丰度随时间逐渐降低,而放线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绿弯菌门的丰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形菌门丰度先增加后降低。在属水平上,硫化杆菌属、酸铁杆菌属、高铁微菌属、高铁丝菌属等具有铁硫代谢能力的菌属逐渐被norank_o__Acidimicrobiales、norank_f__Bacteriovoracaceae、norank_c__JG37-AG-4和norank_f__Family_XVII等对重金属有较强耐受性的菌群所替代。RDA分析表明,煤+矸石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分布主要受SO42-、p H和Mn的影响。(4)在开放/半封闭的矸石模拟体系中,厚壁菌门随时间逐渐下降,而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逐渐增加。在属水平上,模拟体系内的异养铁硫代谢菌硫化杆菌和高铁微菌逐渐被norank_o__Acidimicrobiales和norank_f__Bacteriovoracaceae替代,而自养型铁硫氧化菌—酸铁杆菌的丰度随时间无显着变化。RDA分析表明矸石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分布主要受Al、Cr、Mn、Zn等重金属的影响。(5)揭示了不同条件下废弃煤矿模拟体系的产酸过程。产酸初期主要以氧气和微生物催化氧化黄铁矿和Fe2+为主,随着氧气的消耗,Fe3+成为黄铁矿主要的氧化剂,导致体系内Fe3+浓度逐渐降低而Fe2+浓度逐渐增加,开放和封闭体系后期的产酸存在差异。封闭体系中随着Fe3+的逐渐消耗,模拟体系逐渐达到稳定状态,稳定状态下水体中主要为Fe2+和SO42-;而开放体系中黄铁矿持续缓慢氧化,体系内Fe2+和SO42-逐渐增加。废弃煤矿的产酸过程同时伴随矿物的溶解和Fe3+的水解过程,兼性厌氧的酸铁杆菌属为封闭体系的主要产酸微生物。(6)通过Tax4Fun功能预测,揭示了废弃煤矿产酸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和铁硫代谢基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体系内微生物的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酶和维生素代谢、能量代谢等代谢功能逐渐降低,而核苷酸代谢、聚糖生物合成代谢、细菌分泌系统、双组份系统和硫代谢等代谢功能逐渐增强;封闭体系中硫酸盐转运、同化硫酸盐还原和异化硫酸盐氧化/还原基因随时间呈增加趋势。该论文有图91幅,表24个,参考文献179篇。

王钰航[6](2020)在《辽宁省抗日斗争史迹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宁地区是日本侵华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沈阳发生开始,直至1964年将所有日本战犯和侨民全部遣返回国,辽宁见证并参与了整个抗日斗争活动。同时辽宁地区的抗日斗争史迹具有内涵及类型丰富、延续时间长、节点性事件多、分布连片成区的特点。目前对辽宁地区抗日斗争史迹的调查和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对其概念、各类型分布及其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鉴于这种情况,本文旨在明确抗日斗争史迹的概念、明确其分布规律、内涵、价值与历史地位,并根据研究成果对史迹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设性对策与建议。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笔者打算首先结合史料记载对辽宁省抗日斗争史迹进行分期、分类型研究,其次发掘其特点、历史地位及蕴含价值,最后对抗日斗争史迹的保护和利用提出自己的思考。具体行文方式如下:第一部分(辽宁抗日斗争史迹分期研究)首先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对辽宁地区的抗日斗争史迹进行范畴界定,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对研究对象进行年代分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为1927年至1931年;第二阶段为抗日战争期间,为1931年至1945年;最后一个阶段是日本战败投降后,为1945年至1964年。第二部分(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类型研究)按照功能可将辽宁地区的抗日斗争史迹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抗日人物活动旧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旧址、军事斗争相关遗址、纪念性遗址以及日本侵华的实物见证。并且选取各类史迹中的典型遗址,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空间分布研究)根据遗址情况,将辽宁省内的抗日斗争史迹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以义勇军活动旧址为主的辽宁西部地区和以东北抗日联军活动旧址为主的辽宁中东部地区。第四部分(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的历史地位、特点及利用价值)通过前三部分对基础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辽宁抗日斗争史迹具有起点早、时间跨度长、影响大和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利用价值。第五部分(保护利用对策及建议)通过对史迹现状的调查,找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展示及利用的原则,从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及文旅融合五个方面提出对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的保护利用相关建议。

孔庆祥,翟人锋[7](2019)在《目前高铁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京沈铁路北台子隧道工程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在我国高铁隧道施工中,存在光面爆破效果差、隧道施工步距制约开挖进度、二次衬砌拱顶出现脱空、空洞等质量问题,以及长大隧道通风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依托京沈高铁北台子隧道工程实例,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工程实践表明,施工效果良好。

张一平[8](2019)在《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十九世纪末漠河金矿的设局开采和中东铁路的修筑运行,黑龙江省的近代工业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铁路工业的兴起和外国移民的涌入,大大带动了黑龙江各门类工业的繁荣,因此也建设了一大批工业建筑。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与苏联接壤的地理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中央政府将一大批重点企业安排在黑龙江,由此产生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几座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同时,煤矿与石油的丰沛使本省诞生了突出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也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黑龙江工业早期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而不断发展演变,建国以后“苏联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看出工业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梳理探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黑龙江近代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驱动因素和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地区分布等几方面的考察研究,希望能够将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概括出来。第二部分在总体概况已掌握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现代工业遗产部分,即建设于1949年至1978年的工业工程。因为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已有专题研究,本文不再单独探讨。此部分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工厂选址、布局模式、规划特色等要素,挖掘其与城市形态之间的联系;之后选取三类最典型的工业遗产类型,即“156项”城市工业遗产、煤矿工业遗产与大庆油田工业遗产,分别讨论各自特点,并进行对比总结。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本省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调研,并基于实践案例为今后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策略提供参考。总之,本文以黑龙江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实例分析、图示分析等方法来对其形成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并对现存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和地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以完成对黑龙江工业遗产的全方位掌握,并进一步分析现代工业遗产典型类别的构成与特色,以及改造实践的优劣,这不仅可以理清黑龙江地区工业遗产的现状及现代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其保护和更新提供参考。

周敏[9](2019)在《汉代铁器艺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两汉铁器遗存和出土物的日渐丰富,如何在汉代器物工艺和时代文化语境中认识其类型、制度、主体与艺术价值,是一个亟待开展的课题。为此,必须打破汉代铁器工具价值的惯有思维,在两汉社会文化情境中,讨论它对“铁器时代”两汉时段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价值。汉代政府将铁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政治稳定的关键,故两汉铁器艺术,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得到国家层面自觉的制度化推进。工艺技术上,铁矿开采、冶炼技术、加工工艺,尤其是炼钢技术的突破,促动了整个冶铁工业的变革;器物功能上,铁器加工的简便、高效与精巧化,使得农业、手工业器具,以及生活用具、兵器、其他装饰性器物应运而生,不仅满足汉代广大平民阶层生产与生活之需,也是地主贵胄阶层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类型,一些器物还在社会礼仪与祭祀活动中展现精神功能;生产主体上,两汉铁器遵循先秦以来“百工造物”的传统,依赖充列铁官机构中的员吏和生产一线的卒、徒、工匠;管理制度上,两汉着力推行官营模式,紧缩私营,又将其纳入中枢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专职铁官予以监管,保障了铁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加工的规模与效率;造型审美上,两汉铁器以其内含简括的形式美感与朴素自然的风格趋向,反映两汉百姓对美的质朴追求,体现工匠功能优先与形式充足的造物意识,蕴含人器以和的造物观念;工具价值上,铁器带来技术性革命,它提升了陶瓷工艺、汉代石刻、木雕、玉雕、砖瓦将作等工艺的效率,开拓了造型艺术材料提取、工艺加工和审美表现的能力,促生汉代艺术的多样风格。论文把技术背景、器物类型、管理制度、创作主体、审美与文化、价值影响看作阐释汉代铁器艺术的六个维度,认为只有从单个铁器,走向器物的综合应用,只有透过静态实物,观察器物的生产与使用,体察背后人的思想、观念与环境,才能相对客观地认识到,汉代铁器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面向汉代社会的大多数,在实用、简便的日常生产与消耗中,促成汉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它理应被视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李楠[10](2018)在《铁山气田飞仙关组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铁山气田构造上分为南、北两个区块,飞仙关组为该气田的主力产气层位。经过多年的开发,主要面临的问题有:(1)气藏南、北两区静动储量差异均较大,仍有较大开发调整潜力;(2)气藏北区块已出地层水,水体特征以及对后期生产影响程度不确定;(3)气藏剩余储量分布状况不清楚;(4)气藏开发后期整体地层压力偏低。因此,为合理高效开发该气藏,提高气藏采收率,针对该气藏进行开发调整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铁山气田飞仙关组气藏的静、动态资料为基础,采用气藏工程结合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循序进行了地质静态特征分析、开发动态评价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首先,基于最新地质资料进行了开发调整区块地质特征再认识,并根据结果重建了地质模型;其次,结合矿场实际生产数据对目前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包括建立目的气藏产能评价模型、分析气藏递减规律、核算气井动态储量、识别气藏水侵特征;进而,通过建立气藏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剩余储量的分布规律,查明了气藏压力场分布情况,并对剩余气进行了定量表征,明确了气藏开发潜力;最后,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开发调整方案部署,预测了相应的开发指标,优选出了最佳调整方案以指导气田后期剩余气的挖潜工作。通过研究取得的认识主要如下:(1)核实了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与动态储量:铁山南部地质储量为60.09?108m3,铁山北部地质储量46.70?108m3;铁山南部动态储量54.13?108m3,铁山北部动态储量34.98?108m3。(2)查明了铁山北部产水原因为钻遇局部封存地层水,预测其不会对后期开发产生影响。(3)弄清了铁山气田飞仙关组气藏的剩余储量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铁山北部新区铁山1、铁山6等井区,剩余储量共38.19?108m3。(4)制定了气藏南区增压开采、北区增压结合老井侧钻的综合开发调整方案,预测15年后铁山南部采出程度比现有方案增加1%,铁山北部采出程度比现有方案增加13.68%,气藏开发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对铁北斜井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铁北斜井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铁煤集团敬老院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敬老院煤矿概况
2 敬老院煤矿事故隐患
3 铁煤集团敬老院煤矿安全措施及建议
4 结语

(2)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构建及计价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1.2.2 BIM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2.3 BIM技术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铁路BIM标准
        2.1.1 BIM标准的体系结构
        2.1.2 BIM的数据标准
    2.2 模块化理论
        2.2.1 “模块化”的实质
        2.2.2 模块化操作过程
        2.2.3 模块化理论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
    2.3 工程量清单计价
        2.3.1 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原理
        2.3.2 多层级工程量清单的设置
    2.4 本体技术
        2.4.1 本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2.4.2 本体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BIM应用于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问题及信息需求分析
    3.1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3.1.2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3.2 BIM应用于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可行性和关键环节
        3.2.1 BIM应用于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可行性
        3.2.2 BIM应用于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关键环节
    3.3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信息需求分析
        3.3.1 方案设计阶段计价信息需求
        3.3.2 初步设计阶段计价信息需求
        3.3.3 施工图设计阶段计价信息需求
        3.3.4 施工及竣工结算阶段计价信息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多层级铁路工程量清单构建研究
    4.1 基于BIM的多层级铁路工程量清单EBS/WBS构建
        4.1.1 基于模块化理论建立多层级铁路工程量清单的总体思路
        4.1.2 BIM与铁路工程量清单差异性分析
    4.2 基于BIM的多层级铁路工程量清单分解结构的建立
        4.2.1 工程分解结构建立原则
        4.2.2 工程分解结构建立方法
        4.2.3 工程分解结构的表达
    4.3 多层级铁路工程量清单信息内容设置
        4.3.1 项目编码设置
        4.3.2 项目特征表达和工作内容描述
        4.3.3 计量单位和计算规则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研究
    5.1 铁路工程BIM建模及信息扩展
        5.1.1 基于本体理论的造价信息模型
        5.1.2 基于IFC标准的BIM构件化信息扩展
        5.1.3 满足计价要求的BIM建模方式
    5.2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计价步骤
        5.2.1 基于BIM进行工程计量
        5.2.2 工程量清单单价的组合方式
        5.2.3 工程量与清单单价的映射
        5.2.4 工程造价的形成
    5.3 基于BIM的铁路工程计量案例分析
        5.3.1 BIM建模
        5.3.2 BIM模型信息选择和扩展
        5.3.3 建立工程量清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对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日趋重视
        1.1.2 辽宁省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摸清辽宁工业遗产家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2.2 挖掘辽宁工业遗产特色,传承辽宁省工业文化
        1.2.3 遗产区域视角进行研究,避免重复建设与竞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3.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3.3 辽宁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时间范围界定
        1.4.3 空间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系统综合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综合价值评价法
        1.5.5 Arc GIS空间分析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辽宁省工业发展历史
    2.1 古代辽宁传统手工业发展历程(1840年以前)
        2.1.1 古代传统手工业时期(1840年以前)
    2.2 近代辽宁工业发展历程(1840—1948年)
        2.2.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40—1910年)
        2.2.2 民族工业兴起时期(1911—1930年)
        2.2.3 工业畸形发展时期(1931—1948年)
    2.3 现代辽宁工业发展历程(1949年—至今)
        2.3.1 现代工业发展时期(1949—2005年)
        2.3.2 现代后工业转型时期(2006年—至今)
    2.4 小结
第3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现状调查
    3.1 辽宁省工业遗产名录
        3.1.1 中国工信部公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3.1.2 中国科协公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3.1.3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
        3.1.4 其余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工业遗产
    3.2 辽宁省工业遗产现状问题
        3.2.1 工业遗产政策与保护制度缺乏
        3.2.2 部分工业遗产遭到损坏与拆除
        3.2.3 大量潜在工业遗产资源未被认定
        3.2.4 遗产保护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考虑
    3.3 小结
第4章 辽宁省潜在工业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价与分级
    4.1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的判定标准
        4.1.1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选取标准
        4.1.2 潜在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4.1.3 潜在工业遗产价值分级标准
    4.2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的选取
        4.2.1 工业厂房类
        4.2.2 生产构筑物类
        4.2.3 矿区类
        4.2.4 生产辅助设施类
        4.2.5 相关社会生产配套设施类
    4.3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价值评价
    4.4 潜在工业遗产资源价值分级
        4.4.1 工业遗产本体价值分级
        4.4.2 工业遗产再利用价值分级
    4.5 拟推荐的工业遗产
        4.5.1 作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4.5.2 作为优秀近现代建筑及重要史迹进行保护
        4.5.3 作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
    4.6 小结
第5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构建与可视化分析
    5.1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库的建立
        5.1.1 数据获取
        5.1.2 创建数据库
        5.1.3 数据录入
    5.2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库的构成要素
        5.2.1 中国工信部公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5.2.2 中国科协发布名录中的工业遗产
        5.2.3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工业遗产
        5.2.4 拟推荐的工业遗产资源
    5.3 辽宁省工业遗产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5.3.1 历史年代构成:1911—1948年间的工业遗产占比最大
        5.3.2 空间分布构成:辽中南城市群中的工业遗产占据主体
        5.3.3 遗产类型构成:厂房及主要工业设施占据遗产主体
        5.3.4 遗产行业构成:重工业工业遗产占主体
        5.3.5 保护级别构成:保护等级较均衡,尚存大量遗产未纳入
        5.3.6 使用情况构成:多数保持原有功能或置换,再利用较少
    5.4 小结
第6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6.1 辽宁工业遗产总体分布特征
        6.1.1 沿三大铁路线串联形成的区域枝状空间分布格局
        6.1.2 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形成的辽中南遗产区域空间格局
        6.1.3 多个大型工业遗产集聚区形成的遍地开花空间格局
    6.2 沿三大铁路铁路线串联形成的区域枝状空间分布格局
        6.2.1 哈大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6.2.2 沈丹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6.2.3 沈抚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空间
    6.3 工业城市集中分布形成的辽中南遗产区域空间格局
        6.3.1 机械中心沈阳:三大板块、环绕老城
        6.3.2 港口城市大连:一廊贯穿、两区并进
        6.3.3 钢铁之都鞍山:工业带动、多矿点缀
        6.3.4 煤炭之都抚顺:一线串联、两区协同
        6.3.5 煤铁之城本溪:以产兴城、城区集聚
        6.3.6 煤炭之城铁岭:铁路沿线、一区独秀
    6.4 多个大型工业遗产集聚区形成的遍地开花空间格局
        6.4.1 东方的鲁尔:沈阳铁西工业遗产集聚区
        6.4.2 南满铁路附属地:沈阳奉天驿周边工业遗产集聚区
        6.4.3 民族工业的脊梁:沈阳大东区工业遗产集聚区
        6.4.4 东北地区出海口:大连湾工业遗产集聚区
        6.4.5 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集团工业遗产集聚区
        6.4.6 石油工业基地:抚顺浑河南岸工业遗产集聚区
        6.4.7 世界劳工史上的悲剧:本溪湖工业遗产集聚区
    6.5 小结
第7章 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发展策略
    7.1 辽宁省工业遗产状况回顾与思考
        7.1.1 工业遗产的保护状况
        7.1.2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状况
        7.1.3 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辽宁省工业遗产的发展对策
        7.3.1 工业遗产廊道区域整体发展
        7.3.2 依托工业城市整体发展
        7.3.3 工业遗产集聚区重点发展
        7.3.4 工业遗产多种模式结合发展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2.1 基于数据可视化对辽宁省工业遗产进行研究
        8.2.2 从遗产区域视角分析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8.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辽宁省潜在工业遗产资源分布表
    附表2:辽宁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得分表
    附表3:辽宁省工业遗产属性表
    附表4:辽宁省各城市工业遗产分布统计表
    附图1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5)高硫煤废弃矿井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铁硫代谢基因的功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2 理化指标测试方法
    2.3 细菌多样性测序
    2.4 废弃矿井模拟实验
3 废弃煤矿AMD污染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
    3.2 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3.3 不同污染程度河流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及铁硫代谢基因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受废弃煤矿AMD影响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及演变特征
    4.1 鱼洞河流域AMD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4.2 AM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4.3 模拟土壤+矸石体系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
    4.4 废弃煤矿AMD污染区域典型微生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模拟废弃煤矿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影响因素
    5.1 不同模拟体系理化参数对比
    5.2 微生物多样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模拟废弃煤矿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5.4 模拟体系微生物群落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模拟废弃煤矿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产酸过程
    6.1 封闭条件煤+矸石模拟体系微生物群落演替及产酸过程
    6.2 开放+封闭条件下煤+矸石体系群落演替及产酸过程
    6.3 矸石模拟体系微生物群落变化过程
    6.4 矸石模拟体系产酸过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模拟废弃煤矿微生物群落功能及铁硫代谢基因变化特征
    7.1 模拟体系微生物群落功能分布特征
    7.2 模拟体系中硫代谢基因的分布特征
    7.3 模拟体系中铁代谢基因的分布特征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辽宁省抗日斗争史迹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课题相关研究成果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辽宁抗日斗争史迹分期研究
    1.1 抗日斗争史迹定义
    1.2 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爆发前(1927-1931)
    1.3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期间(1931-1945)
    1.4 第三阶段:日本战败投降后(1945-1964)
2 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类型研究
    2.1 抗日人物活动旧址
        2.1.1 邓铁梅将军纪念碑
        2.1.2 张学良旧居
    2.2 中国共产党相关活动旧址
        2.2.1 中共本溪湖柳塘煤矿“特殊工人”临时地下党小组旧址
        2.2.2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2.2.3 外三堡抗日联军民主政府遗址
    2.3 军事斗争相关遗址
        2.3.1 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西征会议遗址及抗日联军一军第二次西征会议遗址
        2.3.2 歼灭侵华日军古贺联队遗址
        2.3.3 八面威山抗联一军一师练兵场遗址
        2.3.4 北大营营房遗址
    2.4 纪念性遗址
        2.4.1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
        2.4.2 四·二七纪念碑
    2.5 日本侵华的实物见证
        2.5.1 本溪湖工业遗产群
        2.5.2 侵华日军关东军护路守备队旧址
        2.5.3 弓长岭千人沟、万人坑及焚尸炉
3 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空间分布研究
    3.1 辽宁西部地区
    3.2 辽宁中东部地区
4 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的特点、历史地位及利用价值
    4.1 特点
        4.1.1 起点早、时间跨度长
        4.1.2 重大节点性事件多、影响大
        4.1.3 涉及范围广、内涵丰富的国际性
        4.1.4 敌我力量悬殊、斗争形式复杂多样
    4.2 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的历史地位
    4.3 辽宁抗日斗争史迹的利用价值
5 保护利用对策及建议
    5.1 遗址现状及存在问题
    5.2 展示利用原则
    5.3 保护利用建议
        5.3.1 做好保护修缮工作
        5.3.2 加强遗址的展示与利用
        5.3.3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学术研究
        5.3.4 启动数字化工程
        5.3.5 文旅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目前高铁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京沈铁路北台子隧道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目前高铁隧道施工的主要问题
    2.1 光面爆破效果不理想
    2.2 隧道安全步距制约施工进度
    2.3 隧道二次衬砌拱顶出现脱空、空洞等质量问题
    2.4 隧道通风问题
3 北台子隧道施工实例
    3.1 隧道精细爆破技术
    3.2 微台阶开挖工法
    3.3 隧道防排水技术
    3.4 仰拱与填充分层浇筑技术
    3.5 衬砌边墙滑槽逐窗分层浇筑技术
    3.6 拱顶浇筑混凝土及带模注浆施工技术
    3.7 水沟电缆槽快速施工技术
    3.8 空气净化设备与通风设备配合技术
4 结语

(8)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工业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黑龙江工业的发展历程
    2.1 近代工业发轫期(1888-1905 年)
        2.1.1 洋务运动的尝试
        2.1.2 铁路工业的兴起
    2.2 近代工业发展期(1906-1931 年)
        2.2.1 日俄战争的刺激
        2.2.2 民族工业的崛起
    2.3 近代工业停滞期(1932-1948 年)
        2.3.1 日本侵略的垄断
        2.3.2 解放初期的恢复
    2.4 现代工业奠基期(1949-1961 年)
        2.4.1 南厂北迁的实施
        2.4.2 重点工程的兴建
        2.4.3 配套项目的建设
    2.5 现代工业波动期(1962-1978 年)
        2.5.1 国民经济的调整
        2.5.2 三线建设的开展
        2.5.3 石油工业的勃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近现代工业遗产行业与分布
    3.1 行业构成与特色
        3.1.1 行业构成
        3.1.2 行业特色
    3.2 地区分布及其特征
        3.2.1 南部地区
        3.2.2 西部地区
        3.2.3 东部地区
        3.2.4 北部地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类型与特色
    4.1 重点企业分布与城市形态
        4.1.1 工厂选址与布局模式
        4.1.2 厂区与生活区的规划
    4.2 “156 项”城市工业遗产
        4.2.1 生产性工业建筑
        4.2.2 行政及科研建筑
        4.2.3 住宅及服务设施
    4.3 煤矿工业遗产
        4.3.1 三大矿区历史沿革
        4.3.2 矿井与选煤厂
        4.3.3 非生产类工业遗产
    4.4 大庆油田工业遗产
        4.4.1 油田勘测与开发
        4.4.2 石油开采设施
        4.4.3 厂房与辅助建筑
        4.4.4 生活服务类建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5.1 相关法规及政策
    5.2 登录情况
        5.2.1 文物保护单位认定
        5.2.2 工业遗产及相关认定
    5.3 保护与利用典型案例
        5.3.1 保护案例
        5.3.2 改造再利用案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铁路类)一览表
附录二:黑龙江近代工业遗产(非铁路类)一览表
附录三:黑龙江现代工业遗产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汉代铁器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铁器”与“铁器艺术”
    三、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局限性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
    第一节 铁矿的初识与分布记载
        一、铁矿的初识与使用
        二、铁矿的地域分布与采铁记载
    第二节 采冶矿知识的进步
        一、找铁矿的标志
        二、采矿的方法
    第三节 冶铁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冶铁术的起源
        二、冶铁术的发展
        三、炼钢技术的进步
        四、铸造加工工艺的演进
    小结
第二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基本分类
    第一节 铁器制作工具
        一、开采与冶炼工具
        二、铁的熔化与铸造工具
        三、铁器柔化处理工具
        四、炒钢与锻造工具
    第二节 铁质农具与兵器
        一、铁质农具
        二、铁质兵器
    第三节 铁质工具与生活用具
        一、铁质工具
        二、铁质生活用具
    小结
第三章 汉代铁器艺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铁器的经营政策
        一、“纵民鼓铸”到“盐铁专营”
        二、“专营”与“官私并存”的交替
    第二节 铁器的管理体制
        一、少府系统
        二、大司农系统
        三、水衡都尉与太仆
        四、郡守与都尉
    第三节 铁官的组织构成
        一、铁官的性质与命名
        二、铁官与郡县的关系
        三、铁官作坊内部体制
    小结
第四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奴隶
        一、冶铁与奴隶的关系
        二、官私铁业中的奴隶成分
    第二节 铁作坊生产的人员构成
        一、管理生产的低级小吏
        二、承担生产的劳动者构成
    第三节 创作主体:卒、徒与工匠
        一、卒
        二、徒
        三、工匠
    第四节 铁匠的风俗信仰
        一、铁匠的行业风俗
        二、铁匠的信仰
    小结
第五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第一节 汉代铁器的造型分析
        一、功能分区与造型结构
        二、从材料组合看造型元素
        三、个性化的装饰手法
    第二节 汉代铁器的形式风格
        一、内含简阔的形式美感
        二、朴素自然的风格类型
    第三节 汉代铁器的文化承载
        一、装饰与娱乐
        二、祭祀与礼仪
    第四节 汉代铁器的造物思想
        一、内敛实用的造物意识
        二、“和”的造物观念
    小结
第六章 汉代铁器艺术对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铁器对铜器的消减与推动
        一、铜镜的商品化
        二、錾刻纹铜器的流行
        三、铜钱流通的减少
        四、铁器物参拜祈福的普遍化
    第二节 冶铁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鼓风设备带来的瓷器发展
        二、冶铁场中的“窑”制品的多样性
        三、铁匠的冶铁与陶工的彩釉
    第三节 工具钢化带来的雕刻艺术的转变
        一、铁制工具与碑刻
        二、铁制工具与汉画像石的雕刻
        三、铁质工具与玉器雕刻
        四、铁制工具与建筑装饰
        五、铁质工具之于阳刚精神
    小结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致谢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10)铁山气田飞仙关组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藏开发动态特征研究现状
        1.2.2 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3 气藏开发调整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气藏地质特征研究
    2.1 气藏基本概况
        2.1.1 气藏地理位置及构造特征
        2.1.2 地层层序及沉积相
    2.2 储层特征研究
        2.2.1 储层物性特征
        2.2.2 储层分布特征
    2.3 气藏特征研究
        2.3.1 流体特性分析
        2.3.2 温压系统分析
    2.4 地质储量核算研究
        2.4.1 储量计算方法
        2.4.2 计算参数确定
        2.4.3 储量计算结果
        2.4.4 可采储量评价
    2.5 小结
3 气藏开发动态评价
    3.1 气藏生产特征分析
        3.1.1 气藏生产概况
        3.1.2 生产动态特征分析
        3.1.3 井间连通性分析
    3.2 气井产能评价研究
        3.2.1 气井产能方程建立
        3.2.2 气井产能计算与评价
    3.3 递减规律分析
        3.3.1 产量递减类型及特点
        3.3.2 产量递减规律计算与分析
    3.4 气藏储量动用程度研究
        3.4.1 气井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3.4.2 气藏储量动用程度评价
    3.5 气藏水侵特征研究
        3.5.1 气藏水侵识别
        3.5.2 气藏水侵模式
    3.6 小结
4 数值模拟研究
    4.1 气藏地质模型
        4.1.1 三维构造模型
        4.1.2 三维储层模型
        4.1.3 三维属性模型
        4.1.4 模型质量控制
    4.2 数值模拟模型
        4.2.1 地质模型粗化
        4.2.2 流体及岩石性质
        4.2.3 生产动态参数
        4.2.4 模型初始化
    4.3 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4.4 小结
5 剩余气储量分布规律研究
    5.1 气藏压力场分布特征
    5.2 剩余气储量分布研究
        5.2.1 剩余气定量表征研究
        5.2.2 储量动用状况分析
        5.2.3 单井控制储量研究
        5.2.4 剩余含气丰度评价
        5.2.5 剩余气分布规律
    5.3 开发潜力评价
    5.4 小结
6 开发调整方案部署研究
    6.1 开发调整依据
        6.1.1 原开发方案简介
        6.1.2 开发效果评价
        6.1.3 开发调整依据
    6.2 开发调整措施优选
        6.2.1 增压开采措施
        6.2.2 补充开发井措施
        6.2.3 老井侧钻措施
        6.2.4 调整措施优选
    6.3 开发调整方案及指标预测
        6.3.1 开发调整原则
        6.3.2 铁山南调整方案及指标预测
        6.3.3 铁山北调整方案及指标预测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铁北斜井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煤集团敬老院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对策[J]. 陈立杰,孙家贺,赵骞. 煤矿安全, 2021(12)
  • [2]基于BIM的铁路工程量清单构建及计价方式研究[D]. 田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基于数据可视化的辽宁省工业遗产空间格局研究[D]. 赵洲.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高硫煤废弃矿井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铁硫代谢基因的功能预测[D]. 陈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辽宁省抗日斗争史迹价值与保护利用研究[D]. 王钰航. 辽宁大学, 2020(01)
  • [7]目前高铁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京沈铁路北台子隧道工程为例[J]. 孔庆祥,翟人锋.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3)
  • [8]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D]. 张一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汉代铁器艺术研究[D]. 周敏.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铁山气田飞仙关组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D]. 李楠. 重庆科技学院, 2018(02)

标签:;  ;  

铁比倾斜轴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