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孟雨[1](2020)在《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山栏稻(Oryza sativa L.)是源自于海南山区的传统旱稻,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经过两千多年的改良与耕作实践,从而培育出的一系列适宜干旱山区种植的旱稻品种,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态、栽培和种质价值。目前山栏稻的发展现状堪忧,主要是由于山栏稻“刀耕火种”的古老种植方式受到限制,需要发展新的种植模式。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山栏稻这一重要的热带稻作资源,致力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既保护生态环境,利于大面积生产的新型栽培技术,本实验室提出了“山栏下山”的水作栽培模式。目前山栏稻水作种植方式试验成功,增产效果明显。但山栏稻由旱作改为水作之后,稻米品质是否受到影响,山栏稻水、旱栽培模式下产量的差异及其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置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水旱覆膜和传统旱作五种方式,以传统旱作为对照,通过对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穗颈维管结构、库容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解析山栏稻水作高产的主导因素。通过对山栏稻稻米外观品质、加工研磨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研究,分析山栏稻不同栽培模式下稻米品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旱栽培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1)与传统旱作(CK)相比,山栏稻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四种处理均可显着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孕穗期叶绿素含量,但是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水分利用率显着低于传统旱作,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则与传统旱作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水旱覆膜均可显着提高源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其中水作覆膜和普通水作提高较大;(2)山栏稻的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和生物产量均呈现出水作覆膜>普通水作>水旱覆膜>水旱交替>传统旱作的趋势;与对照相比,四种栽培方式都显着提高了山栏稻的实际产量,分别增加244.48%、210.75%、64.18%和39.70%;总库容量的大小表现为水作覆膜>普通水作>水旱覆膜>水旱交替>传统旱作;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结实率显着高于传统旱作,分别增加了15.00%和10.61%;水作覆膜、普通水作可以显着提高每穴有效穗、颖花数和结实率;(3)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量、转运率显着大于传统旱作,而水旱交替、水旱覆膜和传统旱作则呈现出负转运的结果;普通水作、水作覆膜和水旱交替下的穗颈直径显着大于传统旱作,分别提高了24.44%、34.44%和22.78%。其中水作覆膜的穗颈直径最大,达2.42 mm,而水旱覆膜与CK差异不显着,大维管束数量方面只有普通水作显着大于传统旱作,提高了20.02%,小维管束数量表现为四种处理均大于CK。2.水旱栽培对山栏稻稻米品质的影响(1)外观品质中四个处理与CK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粒率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其中普通水作处理的垩白粒率最高,为42.00%,水作覆膜处理的垩白粒率最低,为33.67%,这表明外观品质与山栏稻栽培方式关系不大;(2)在研磨品质方面,出糙率的结果表明四种栽培方式与传统旱作差异不显着,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的精米率均显着大于传统旱作,分别提高了25.00%和8.33%;(3)山栏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不大,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普通水作和水作覆膜大于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传统旱作最低;普通水作、水作覆膜、水旱交替和水旱覆膜均为硬胶稠度,传统旱作为中胶稠度;(4)总蛋白含量方面,传统旱作处理的最高,为252.89μg/g,普通水作栽培处理最低,为184.46μg/g,传统旱作显着高于普通水作栽培和水作覆膜,分别提高了37.10%和18.38%。
杨晓龙[2](2019)在《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水稻产业的发展。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显着的差异,但其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于2013-2014和201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了不同类型水稻的干旱胁迫处理(传统淹灌-F、孕穗期干旱胁迫-BS、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HS、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MS)的大田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其中水分处理为主区,品种(扬两优6号-YLY6和旱优113-HY113)为副区,揭示了在水稻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及旱后复水对水稻生理特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水势(LWP)27.83%-67.59%,气叶温差(ALTG)32.04%-44.11%。旱后复水第2 d,LWP、ALTG均能够恢复到对照水平;旱后复水第15-30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的水稻叶片LWP、ALTG和SPAD值均显着低于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2.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叶片的气孔导度(Gs)29.76%-52.95%、净光合速率(Pn)20.67%-47.06%、蒸腾速率(Tr)7.72%-79.21%,叶片的光合生产能力显着下降;旱后复水第2 d,叶片Pn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旱后复水的补偿效果更显着;干旱复水后15-30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胁迫的水稻Pn均显着低于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3.与传统淹灌相比,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水稻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167%和133%,灌浆乳熟期IWUE显着降低12.99%。旱后复水第2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的水稻叶片IWUE恢复到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IWUE则显着增加54.38%。说明在生殖生长的后期阶段旱后复水对光合速率的补偿效应大于对蒸腾速率的补偿。孕穗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后,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显着增加,籽粒Δ13C显着下降;抽穗扬花期叶片Δ13C显着下降。Δ13C对WUE的指示存在器官和生育期上的差异。4.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产量23.81%-28.84%和17.52%-20.32%,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有降低产量的趋势,但是未达到显着水平。孕穗期干旱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降低;抽穗扬花期干旱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降低;灌浆乳熟期干旱引起千粒重的降低,但是结实率的增加弥补了千粒重降低带来的产量损失。5.孕穗期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垩白粒率52.41%-62.28%、垩白度55.28%-57.06%,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垩白粒率26.86%-64.03%,垩白度25.51%-34.50%。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13.10%-20.69%,对加工品质没有显着的影响。6.孕穗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显着增加了脱落酸(ABA)含量30.04%-65.83%,脯氨酸(Pro)含量46.96%-181%,过氧化物酶(POD)含量28.41%-61.69%,过氧化氢酶(CAT)16.53%-77.23%,说明细胞的渗透势和活性氧显着增加。干旱复水后15-30 d,在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经历干旱的水稻细胞分裂素(CTK)和生长素(IAA)含量中显着低于对照水平,灌浆乳熟期与对照没有显着差异,在生殖生长阶段的前期干旱胁迫会造成叶片的早衰。综上所述,在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水稻的各项生理功能,特别是光合生产能力不足,虽然水稻在旱后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是干旱胁迫引发水稻叶片的早衰,造成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同时加速了灌浆速率、缩短灌浆时间,从而引起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段骅,佟卉,刘燕清,许庆芬,马骏,王春敏[3](2019)在《高温和干旱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高温和干旱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全面理解高温和干旱胁迫对评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概述了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从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内源激素、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分子机制等方面阐述其生理机制;提出减轻水稻高温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对未来深入开展水稻高温干旱逆境的研究提出建议。
张宏路,朱安,胡昕,姚磊,方烨琦,夏仕明,刘立军[4](2018)在《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目前水稻生产中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有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旱种旱管等。本文概述了上述几种节水灌溉方式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水稻节水灌溉方面的研究设想,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曹云清[5](2018)在《水分管理与CO2浓度升高、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CO2升高、Cd污染和干旱对水稻的生长、吸收和富集Cd等方面均存在着交互作用。但关于CO2升高、Cd污染和干旱联合对水稻的生长、吸收和富集Cd的影响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论文通过水分管理模拟不同生育期干旱,和OTC控制CO2浓度,研究了两种CO2浓度(AC,380μL L-1;EC,760μL L-1),5种水分管理(全生育期淹水、全生育期干旱、抽穗期前10天干旱、抽穗期后10天干旱、乳熟灌浆期干旱)对两个水稻品种(特优524和Y两优696)生长、不同部位Cd含量、根际土壤pH和根系铁膜Cd、Fe、Mn含量等的影响。进而研究了16种钝化剂组合和3种水分管理对Y两优696光合、生长、精米Cd含量、根际土壤pH和有效态Cd、根系铁膜Cd/Fe/Mn含量等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CO2升高能不同程度的增加5种水分管理条件下两种水稻稻米产量、稻草生物量和株高,CO2、水分管理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两种水稻的生长有显着影响。说明CO2升高能促进水稻的生长,且能缓解干旱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2)不同生育期干旱着降低了两品种根际土壤pH、根系铁膜Fe、Mn、却显着增加了根系铁膜Cd。CO2升高也降低了两品种根际土壤pH。因此导致两品种精米中Cd含量增加,而CO2不同程度的降低了精米中Cd含量,两种水稻富集Cd的关键部位在根和节,进一步表明根和节是阻止Cd进入籽粒的关键部位。(3)赤泥、海泡石、凹凸棒石和腐植酸四种钝化材料16个单一和复配处理可通过降低Cd毒害和提供水稻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进而增加了水稻的产量。(4)在三种水分管理下,四种钝化剂单一处理和复配处理均能通过提高pH,降低土壤Cd有效态含量来减少水稻籽粒对Cd的富集。其中钝化剂处理中1%凹凸棒石+1%赤泥(T10);1%凹凸棒石+1%赤泥+1%腐植酸(T14)和1%海泡石+1.0%赤泥+1%腐植酸(T16)在3种水分条件下均有良好的效果,降低Cd的同时增加了产量。这说明施用钝化剂可以在CO2升高和季节性干旱的条件下保证稻米的安全生产。
郑德益[6](2017)在《孕穗期模拟干旱对粳稻垩白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旱灾的普遍发生,拔节孕穗期干旱已经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长江流域稻区在进入伏旱季节后几乎每年都会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导致水稻产量、品质下降。江苏地区上半年雨量较为充沛,但8月以后,持续性高温干旱频发,而此时正是粳稻拔节孕穗关键期,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品质。已有研究多侧重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品质方面关注较少,且缺少抗旱机理分析,致使水稻抗逆栽培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迟缓。本研究以江苏主栽品种武运粳30号为材料,采用KI喷施模拟干旱,研究了孕穗期干旱对稻米垩白这一重要外观性状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以期为长江中下游优质粳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孕穗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显着。水稻孕穗期干旱主要影响结实率、千粒重,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重度干旱处理下部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的瘪粒数显着上升,导致籽粒结实率降低。干旱胁迫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前期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后期则减缓。水稻孕穗期重度干旱胁迫导致强、弱势粒的垩白米率均显着上升。透明米率显着下降,畸形米率则无显着性差异。重度干旱与对照相比,垩白米率和畸形米率均无显着性差异,而强势粒的透明米率显着下降。(2)孕穗期干旱导致叶片中叶绿素和Rubisco酶含量显着下降,源活性不足。随着灌浆天数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花后5-10d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上升,而后逐渐下降。中度干旱处理,倒三叶在5d-10d均出现下降趋势,表明干旱胁迫加快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的分解速度。水稻剑叶Rubisco酶含量随着灌浆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在花后5、20d及成熟期,干旱处理下Rubisco酶含量显着低于对照,且重度干旱处理低于中度干旱处理,表明干旱胁迫加快了叶片中Rubisco的水解。(3)孕穗期干旱导致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不足,垩白米率增加。干旱处理下,成熟期弱势粒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显着低于CK,而强势粒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在花后15d和成熟期时,干旱处理总淀粉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处理。干旱胁迫对蛋白组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上。除了谷蛋白外,干旱对其他几种蛋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浆前、中期。花后10d左右,中度干旱处理下清蛋白的含量显着高于重度干旱,花后15d、25d左右重度干旱清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对照。花后15d干旱处理的球蛋白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干旱抑制了籽粒中球蛋白的积累过程。(4)干旱胁迫下籽粒中α-淀粉酶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导致已积累的淀粉发生水解,进而提高垩白发生率。SEM观察发现,重度干旱处理的垩白部位淀粉颗粒表面分布着大量的微孔,为α-淀粉酶水解所致。本研究总共测定7个α-淀粉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其中Amy1C、Amy2A、Amy3B、Amy3E等四个基因对干旱胁迫均作出了响应。重度干旱下水稻籽粒α-Amylase的三个同工型基因Amy1C、Amy2A、Amy3B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同一时期对照处理,Amy3E的表达量虽然在灌浆前中期低于对照,而在灌浆后期也显着高于对照。且Amy1C、Amy2A的基因表达量随着籽粒灌浆天数的增加而上升,说明籽粒中的淀粉粒水解过程主要在灌浆中后期。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通过模拟干旱条件,初步探明了水稻孕穗期遭遇干旱胁迫对产量以及垩白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孕穗期干旱显着降低了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干旱胁迫条件下垩白粒率显着上升,一方面可能与叶绿素、Rubisco含量下降导致的源活性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不足或淀粉粒水解有关。
李承欣,王敬国,刘化龙,孙健,王江旭,赵宏伟,邹德堂[7](2016)在《水、旱条件下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文中指出为探究干旱胁迫环境条件下水稻(Oryza sativa)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挖掘干旱条件下稳定存在的控制稻米品质性状的QTL,同时分析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本研究以陆稻小白粳子和水稻空育131杂交构建的207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及2个亲本为实验材料,在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2个环境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对糙米率(brown rice rate,BRR)、精米率(milled rice rate,MRR)、整精米率(head rice rate,HMRR)及垩白粒率(chalky rice rate,CG)4个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2个环境下BRR、MRR、HMRR三者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MRR、HMRR与CG分别呈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各性状在2个环境下均呈现出连续分布,表现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4个性状两年共检测到24个加性QTL和9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于除第10和第12染色体的其余10条染色体上。在所有检测结果当中,5个加性QTL(q BRR11a,q MRR11a,q HMRR6a,q CG6a和q CG6c)均在2年干旱胁迫环境下同时检测到,3个加性QTL和4对上位性互作QTL检测到显着的环境互作效应,但各性状均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受水分环境影响较小。对干旱胁迫具有特异性QTL的挖掘和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为干旱胁迫下稻米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段素梅[8](2015)在《水分调控及水氮联合对杂交中稻生理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杂交水稻在不同时期干遭遇旱胁迫处理和水、氮联合调控对水稻生长、抗逆反应、产量构成因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干旱胁迫、节水灌溉和氮肥施用对稻田光合性能、抗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探究节水、高产、高效栽培途径及其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处理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水稻植株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响应明显,MDA浓度、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且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从产量数据分析,新两优6号、新两优香4号和两优0293三个品种抗旱性较强。干旱可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但对营养品质影响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水稻干旱处理后从外观品质看,扬两优6号、新两优6号和新两优香4号三个品种相对抗旱性强,稻米品质受干旱胁迫影响变化相对较小。所以,从产量和稻谷品质综合指标上看,新两优6号、新两优香4号和两优0293三个品种抗旱性较强。2、分蘖期干旱处理不同历时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分蘖期干旱历时长的处理T3水稻的最终株高较低,改变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导致产量下降。对照T0分蘖最高,处理T1次之、处理T3分蘖数量最少,处理T0与处理T1分蘖盛期时间相同,处理T2与处理T3比T0晚7d左右。分蘖期短历时干旱表现最优,可刺激叶绿素光合潜能的发挥和激发分蘖潜力增加一定的分蘖能力。植株生理指标发生了积极响应,MDA浓度、脯氨酸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短时干旱处理复水后植株对水分敏感,能迅速恢复甚至激发更高的生长发育能力,所以表现为分蘖期短历时干旱处理(3d)对产量未造成减产影响,反而使产量增加9.21%。所以,分蘖期适时合理控水,可以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基础上达到较好的节水效果。然而,分蘖期长历时干旱处理,同样会造成严重减产,土壤水势连续控制在-75Pa左右水平达到7d减产最大幅度达到了24%。3、孕穗期干旱处理不同历时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孕穗期水分胁迫抑制水稻生长,制约水稻叶面积扩展,随水分胁迫历时延长,水稻叶面积指数下降明显;同历时水分胁迫下叶片SPAD值由高到低为B1>对照T0>处理B2>处理B3,差异显着;不同历时长短水分胁迫,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明显不同的日变化趋势,对照T0和处理B1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处理B2和处理B3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则呈单峰曲线,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干旱处理结束,总干物质积累量对照t0最高,且处理b1、处理b2和处理b3差异均显着。复水10d后,对照t0最高,处理间差异明显;收获后茎、叶、穗、总干物质对照t0均大于其他处理,总干物质重为t0>处理b1>处理b2>处理b3,t0与处理b1、处理b2、处理b3差异极显着(p<0.01)。对照t0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产量呈对照t0>处理b1>处理b2>处理b3的趋势,孕穗期干旱处理b3产量与对照t0相比,最大减产达到42.2%,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4、分蘖期+孕穗期干旱处理不同历时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分蘖期+孕穗期短时干旱(tb1)表现最优,特别对水稻株高有抑制作用,刺激叶绿素光合潜能的发挥,增加一定的分蘖能力,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分蘖期+孕穗期均遭受干旱,mda浓度、脯氨酸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干旱胁迫复水后植株对水分敏感,能迅速恢复甚至激发更高的生长发育能力,但整体上,干旱胁迫使水稻干物质量和经济产量有明显降低,表现为分蘖+孕穗期短历时干旱胁迫(3d)对产量经济产量下降程度最低,干旱历时越长,干物质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干旱胁迫影响程度更加严重,干旱历时达到7d,产量比对照降低达到29.16%。沿淮杂交中稻分蘖+孕穗期遭遇5d以上干旱胁迫,会随着干旱历时延长明显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导致水稻产量显着下降。5、水、氮联合调控对水稻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灌溉量与施氮量对水稻阶段生长、光合能力、抗逆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和籽粒品质有显着影响。同一水分处理下,低施氮处理(n1)水稻生育期与中施氮(n2)缩短2-3d,而高氮(n3)下水稻生育期延长2-5d;适时控水补氮,水氮互作,有利于提高肥水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考虑灌溉与氮肥的互作效应,各处理水稻的产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2n2>c1n2>c2n3>c1n3>c1n1>c2n1。各处理水稻的水分利用效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1n2>c1n1>c1n3>c2n2>c2n3>c2n1,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控制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2%43.0%,随着施氮水平增加,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控制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n2、n3)可以减轻供水不足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不利影响,施氮量为180kgnhm-2和270kgnhm-2时,产量达到11489kghm-2和10126kghm-2,明显高于CIN1和C2N1处理。C1N2食味值最高,稻米综合品质指标优,食味值达到79.3。综合考虑水肥因素,施氮量为180kgNhm-2的控制灌溉C1N2处理节本增效效应最佳,初步实现以肥调水以水促肥,全面提升水肥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吕艳梅[9](2015)在《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求优质水稻品种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在高温及高温与水分互作逆境条件下对水稻籽粒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本研究以一等优质稻品种“玉针香”和三等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2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了相同温度水平(37℃)不同处理时长(1、4、7d)试验和在高温35℃和适温24℃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水分(淹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灌浆期以高温(37℃,下同)处理7d,与同期自然温度(平均日高温33℃)条件相比,玉针香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分别下降23.37%、13.36%,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19.40%、10.53%,两个品种直链淀粉分别上升16.61%、12.44%。灌浆期以严重干旱高温互作处理与淹水适温互作处理相比,玉针香、湘晚籼12号直链淀粉分别上升18.04、17.84个百分点,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下降3.65、8.38个百分点,淀粉总含量下降1.10、8.63个百分点。玉针香的淀粉组分和含量变幅大于湘晚籼12号。2在灌浆期高温处理,两个品种籽粒清蛋白、谷蛋白含量随高温处理天数延长而上升,球蛋白、醇溶蛋含量下降。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粗蛋白含量分别上升18.5%、16.7%。在灌浆期除以淹水适温互作处理外,其它各互作处理均使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下降,谷蛋白、粗蛋白含量上升。以严重干旱高温互作与淹水适温互作处理比较,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谷蛋白、粗蛋白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其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上升19.2%、16.4%。玉针香蛋白质各组分变幅均大于湘晚籼12号;各组分含量变化的第一因素为水分,第二因素为温度。3抽穗期高温处理7d,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染色花粉粒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6.1%、62.3%;花粉萌发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8.3%、67.5%。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的结实率分别为23.4%、33.1%,分别下降67.22%、60.31%。在孕穗期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影响较小,抽穗期、灌浆期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影响均较大。孕穗期、抽穗期高温对玉针香结实率的影响大于湘晚籼12号。4在灌浆期以37℃处理7d后,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精米率较对照分别下降5.1、3.5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下降5.8、3.9个百分点,垩白度分别提高12.2%、17.5%,垩白粒率分别提高25.0%、15.7%。灌浆期高温天气对玉针香品质性状的影响大于湘晚籼12号。在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和淹水与适温互作处理比较,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精米率分别下降4.1、3.9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下降4.7、4.9个百分点,垩白粒率分别增加0.8、1.2个百分点,垩白度分别上升0.06、0.05个百分点。5灌浆期在高温和适温条件下酶活性均随着干旱程度加剧,蔗糖合成酶(SS)、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均低于在淹水条件下的活性。在淹水适温条件下的AGPase活性高峰值均高于其它处理。湘晚籼12号、玉针香分别在处理后4d、7d的SSS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在处理后第9d、15d起SSS活性下降缓和。在灌浆期高温处理后,玉针香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峰值高于湘晚籼12号。淹水适温互作处理GBSS活性最高,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GBSS活性均低于其它处理。淹水适温、淹水高温、中度干旱适温互作处理的GBSS活性高于中度干旱高温、严重干旱适温、严重干旱高温互作处理。干旱为影响GBSS活性的第一因素,高温是第二因素。6在灌浆期高温处理期间,两个品种的NR活性下降,高温处理结束后活性上升,此后再下降。湘晚籼12号比玉针香NR活性值高。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对两个品种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影响最大,淹水适温互作处理影响最小,玉针香受影响程度大于湘晚籼12号。在高温处理期间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下降,高温持续时间延长,体内其它酶失活导致GOGAT活性下降。玉针香的GOGAT活性变化幅度大于湘晚籼12号。灌浆期以各种互作处理后玉针香GDH活性起点低于湘晚籼12号,各处理后的GDH活性变化大于湘晚籼12号,尤其以淹水高温互作处理、淹水适温处理后GDH活性变化,玉针香GDH活性变化极显着大于湘晚籼12号。7玉针香孕穗、抽穗、灌浆期分别以高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较同期对照下降了14.0%、19.1%、25.1%;抽穗期高温处理1、4、7d,玉针香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低6.60%、9.67%、18.96%,湘晚籼12号分别较对照低3.55%、8.95%、13.77%。玉针香在三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以高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均显着大于湘晚籼12号。在孕穗、抽穗、灌浆期以高温处理,玉针香干物质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49.33%、40.30%、21.16%;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43.41%、39.56%、24.27%,两品种下降幅度无显着差异。在三个时期高温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为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玉针香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湘晚籼12号。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玉针香单株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换率分别较以淹水与适温互作处理下降34.98%、55.93%、70.04%,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33.29%、54.27%、61.56%,湘晚籼12号干物质转换率受影响程度显着小于玉针香。8总体结论:灌浆期高温干旱处理对稻米淀粉组分及含量、蛋白质组分和籽粒重影响最大,抽穗期高温干旱对花粉萌发率、结实率影响最大,孕穗期高温干旱主要影响剑叶光合速率、花粉发育。干旱是影响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第一因素,高温为第二因素。玉针香在孕穗、抽穗、灌浆期对高温、干旱的耐性均低于湘晚籼12号。在品种改良上应进一步将品质性状、产量性状与耐旱性、耐热性统一,在优质稻品种推广应用上应根据品种适应性选择适宜区域,在适宜季节推广,并及时采用技术措施防控干旱与高温对品质性状的不利影响。
从夕汉,施伏芝,阮新民,罗志祥[10](2014)在《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抽穗期高温和干旱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籼型恢复系蜀恢527、扬稻6号和OM 052以及杂交品种Ⅱ优838和丰两优4号为试验材料并种植于塑料桶内,在抽穗期进行高温(日最高温度为37℃)和干旱(桶中土壤水势控制在-70 k Pa)2个处理,以自然环境条件下塑料桶内水稻为对照.2种处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外观品质、长宽比、垩白率和垩白度以及蒸煮食味胶稠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趋势一致.与对照比较,5个品种在2种处理条件下结实率和胶稠度均下降,达到显着差异,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也明显降低.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着相关,结实率和每穗实粒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品种间对温度和水分敏感程度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别,OM 052无论在高温与干旱条件下均表现了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表明品种OM 052很可能具有耐热和抗旱的特性.
二、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旱稻研究现状 |
1.1.1 旱稻的发展现状 |
1.1.2 旱稻的育种研究进展 |
1.1.3 旱稻的栽培研究进展 |
1.2 山栏稻的研究进展 |
1.2.1 山栏稻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山栏稻育种研究进展 |
1.2.3 山栏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栽培模式及对水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 |
1.3.1 水稻主要栽培方式及其发展 |
1.3.2 水稻源的特性研究 |
1.3.3 水稻库的特性研究 |
1.3.4 水稻流的特性研究 |
1.4 栽培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1.4.1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 |
1.4.2 稻米加工研磨品质研究 |
1.4.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研究 |
1.4.4 稻米营养品质研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
2.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特性的影响 |
2.2.2 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流特性的影响 |
2.2.3 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库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水旱培方式对山栏稻源的特性的影响 |
2.3.2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流的特性的影响 |
2.3.3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库的特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3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观品质 |
3.2.2 加工品质 |
3.2.3 蒸煮食味品质 |
3.2.4 营养品质 |
3.3 讨论 |
3.3.1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
3.3.2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
3.3.3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3.3.4 水旱栽培方式对山栏稻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4 结论 |
4.1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的影响 |
4.2 栽培方式对山栏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语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干旱胁迫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1 干旱胁迫对生育期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分蘖动态和株高的影响 |
1.2.3 干旱胁迫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1.2.4 干旱胁迫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
1.3 干旱胁迫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1 干旱胁迫对叶片水势的影响 |
1.3.2 干旱胁迫对叶片温度的影响 |
1.3.3 干旱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3.4 干旱胁迫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5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类物质的影响 |
1.4 干旱胁迫对产量、稻米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1.4.1 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
1.4.2 干旱胁迫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4.3 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1.5 干旱胁迫-复水后自身的补偿机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
2.3 试验设计 |
2.4 田间管理 |
2.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5.1 环境气象因子和土壤水势的测定 |
2.5.2 叶片生理特性的测定 |
2.5.3 水分利用效率的测定 |
2.5.4 农艺性状的测定 |
2.5.5 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测定 |
2.5.6 稻米品质的测定 |
2.5.7 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内源激素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孕穗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
3.1 孕穗期干旱处理时期土壤环境、气象因子状况 |
3.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
3.2.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分蘖动态的影响 |
3.2.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3.2.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3.2.5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
3.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生理性状的影响 |
3.3.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SPAD值的影响 |
3.3.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叶片水势(LWP)的影响 |
3.3.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气温差(ALTG)的影响 |
3.3.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3.4.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4.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 |
3.5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氧化酶类和激素的影响 |
3.5.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5.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5.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3.6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3.6.1 孕穗期干旱处理及复水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3.6.2 孕穗期干旱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7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与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抽穗扬花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
4.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时期土壤环境、气象因子状况 |
4.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
4.2.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4.2.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4.2.4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 |
4.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生理性状的影响 |
4.3.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SPAD值的影响 |
4.3.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叶片水势(LWP)的影响 |
4.3.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叶气温差(ALTG)的影响 |
4.3.4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4.4.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 |
4.5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氧化酶类和激素的影响 |
4.5.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5.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4.5.3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4.6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4.6.1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及复水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4.6.2 抽穗扬花期干旱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7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与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灌浆乳熟期干旱对水稻生理活性、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
5.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时期土壤环境、气象因子状况 |
5.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5.2.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生育期的影响 |
5.2.2 抽穗扬花期干旱处理对株高的影响 |
5.2.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5.2.4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 |
5.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生理性状的影响 |
5.3.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
5.3.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水势(LWP)的影响 |
5.3.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气温差(ALTG)的影响 |
5.3.4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5.4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
5.4.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5.4.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的影响 |
5.5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氧化酶类和激素的影响 |
5.5.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5.5.2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5.5.3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5.6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对产量、产量构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5.6.1 灌浆乳熟期干旱处理及复水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
5.6.2 灌浆乳熟期干旱胁迫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5.7 灌浆乳熟干旱处理对产量与叶片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讨论 |
6.1.1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SPAD的影响 |
6.1.2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叶片水势的影响 |
6.1.3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气叶温差的影响 |
6.1.4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6.1.5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的影响 |
6.1.6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产量的影响 |
6.1.7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6.1.8 生殖生长阶段干旱胁迫下叶片衰老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6.2 结论 |
6.3 总结 |
6.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5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高温和干旱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温与干旱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1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 高温与干旱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 |
2.1 光合作用 |
2.2 抗氧化系统 |
2.3 内源激素 |
2.4 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 |
2.5 分子机制 |
3 减轻水稻高温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 |
3.1 选育耐热耐旱新品种 |
3.2 应对高温干旱的栽培调控技术 |
3.3 响应高温干旱的分子调控机制 |
4 展望 |
4.1 高温和干旱影响水稻体内生理代谢整体认识 |
4.2 多胁迫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交互影响 |
4.3 水稻抗高温和干旱的分子设计育种与基因组编辑 |
(4)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1 湿润灌溉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2 干湿交替灌溉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3 旱种旱管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 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1 湿润灌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2 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3 旱种旱管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水分管理方式影响稻米品质的分子机理 |
3.2 适应于水稻机械化轻简化高产优质的节水灌溉技术 |
3.3 节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
3.4 加强节水灌溉方式对稻田土壤卫生状况及稻米卫生品质的研究 |
(5)水分管理与CO2浓度升高、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Cd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
1.2.2 水分管理和Cd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
1.2.3 二氧化碳升高和Cd污染对水稻的影响 |
1.2.4 二氧化碳升高、干旱和Cd污染联合对水稻的影响 |
1.2.5 水分管理联合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吸收和富集Cd的影响 |
1.3 研究特色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生长发育及Cd吸收的影响 |
2.1 试验设备、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备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3.1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2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
2.2.1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
2.2.2 根际土pH的测定 |
2.2.3 根系铁锰氧化膜的测定 |
2.2.4 水稻各部位元素的测定 |
2.2.5 目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s)的计算 |
2.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3.2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2.3.3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根际土壤pH的影响 |
2.3.4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铁锰氧化膜的影响 |
2.3.5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精米Cd积累的影响 |
2.3.6 相关性分析 |
2.3.7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两种水稻部位Cd积累的影响 |
2.3.8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THQ值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2 水分管理与二氧化碳对水稻Cd吸收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Cd吸收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测定方法及数据处理 |
3.2.1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
3.2.2 根际土壤pH的测定 |
3.2.3 光合速率的测定 |
3.2.4 土壤Eh值的测定 |
3.2.5 铁锰氧化膜的测定 |
3.2.6 精米中Cd、As的测定 |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稻米产量的影响 |
3.3.2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3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土壤pH及Eh的影响 |
3.3.4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土壤溶液有效态的影响 |
3.3.5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铁锰氧化膜的影响 |
3.3.6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精米Cd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水分管理钝化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3.4.2 水分管理与钝化剂对水稻吸收富集Cd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情况 |
(6)孕穗期模拟干旱对粳稻垩白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稻米垩白的概述 |
1.1 垩白的分类及评价标准 |
1.2 垩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2.1 营养品质 |
1.2.2 碾米品质 |
1.2.3 蒸煮食味品质 |
2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
2.1 垩白形成的生化基础 |
2.1.1 淀粉 |
2.1.2 蛋白质 |
2.1.3 矿质元素 |
2.2 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 |
2.2.1 籽粒发育与垩白形成 |
2.2.2 碳氮代谢与垩白形成 |
3 环境与栽培因子对垩白的影响 |
3.1 高温 |
3.2 干早 |
3.3 氮肥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5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孕穗期模拟干旱对稻米垩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模拟干旱对稻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模拟干旱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模拟干旱对水稻籽粒、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含量 |
1.2.2 蔗糖、可溶性糖和淀粉 |
1.2.3 蛋白质组分、氨基酸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顶三叶叶绿素含量 |
2.2 剑叶Rubisco酶含量 |
2.3 籽粒中淀粉、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 |
2.4 籽粒中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含量 |
2.5 籽粒中矿质元素含量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模拟干旱条件下籽粒垩白部位与透明部位形态差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腹白部位与透明部位的形态差异 |
2.2 模拟干旱影响籽粒中α-淀粉酶基因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
1 讨论 |
1.1 干旱胁迫与碳、氮代谢平衡 |
1.2 碳、氮代谢与垩白形成 |
1.3 淀粉水解与垩白形成 |
2 主要结论 |
3 本文创新点 |
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水、旱条件下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种植方法 |
1.2 碾米品质的测定 |
1.3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亲本间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
2.2 RIL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
2.3 RIL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4 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加性QTL定位 |
2.5 上位性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
3 讨论 |
3.1 干旱胁迫对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影响 |
3.2 稻米品质的QTL结果分析 |
3.3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分析 |
4 结论 |
(8)水分调控及水氮联合对杂交中稻生理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水资源和水稻节水栽培研究现状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和水稻生产的重要意义 |
1.1.2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生理指标方面的研究 |
1.1.3 水稻节水栽培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1.1.4 水稻节水栽培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5 水稻节水栽培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1.1.6 水稻节水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1.1.7 水稻节水栽培条件下氮素营养特性与水氮耦合效应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沿淮水稻适宜品种筛选研究 |
1.3.2 抗旱节水栽培对杂交中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3.3 水氮联合调控对沿淮杂交中稻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干旱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
2.2.2 干旱处理对水稻功能叶面积和分蘖动态变化的影响 |
2.2.3 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水势变化的影响 |
2.2.4 干旱后复水对水稻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5 干旱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2.6 干旱处理稻米品质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干旱胁迫对水稻的株高、分蘖动态、叶面积和叶片水势与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2.3.2 干旱胁迫对水稻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
2.3.4 干旱胁迫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分蘖期干旱处理历时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处理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分蘖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分蘖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3 分蘖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
3.2.4 对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孕穗期干旱不同历时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处理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干旱处理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抗逆指标的影响 |
4.2.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4.2.4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2.5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
4.3.2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3 孕穗期干旱处理对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4 结论 |
第五章 分蘖期+孕穗期干旱胁迫历时对水稻产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处理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旱处理对水稻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2 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5.2.3 干旱处理对水稻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5.2.4 干旱处理对干物质量的影响 |
5.2.5 干旱处理对产量因素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水、氮联合调控对水稻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设计 |
6.1.2 试验材料 |
6.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6.1.4 数据分析和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发育期、株高、分蘖动态和叶绿素值(SPAD)的影响 |
6.2.2 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剑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
6.2.3 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叶片部分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
6.2.4 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
6.2.5 溉与施氮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2.6 灌溉与施氮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及研究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1.1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生长、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
7.1.2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干旱历时对沿淮杂交中稻产量及生理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 |
7.1.3 水、氮联合调控对水稻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1.4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控制对产量的影响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7.4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9)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水稻籽粒品质关键指标及品质形成的主要特点 |
1.1.1 水稻籽粒的品质指标及其意义 |
1.1.2 水稻籽粒品质成分形成的特点 |
1.2 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
1.2.1 水稻籽粒淀粉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
1.2.2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
1.3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1.4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碳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 |
1.5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 |
1.6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1.7 高温和水分互作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1.7.1 干旱和渍水对水稻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
1.7.2 干旱和渍水对水稻植株碳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
1.8 高温和水分逆境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1.8.1 高温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
1.8.2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
1.9 高温和水分对水稻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1.9.1 高温和水分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
1.9.2 高温和水分逆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9.3 高温和水分胁迫对脯氨酸的影响 |
1.9.4 高温和水分胁迫对质膜透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10 优质水稻育种与推广现状及展望 |
第2章 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三段高温处理时期的田间自然温度与处理高温的比较 |
2.2.2 高温胁迫对两个品种干物质运输与积累的影响 |
2.2.3 高温胁迫对两个品种光合速率的影响 |
2.2.4 抽穗期高温胁迫不同天数对花粉染色率和萌发率的影响 |
2.2.5 高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
2.2.6 籽粒灌浆期高温胁迫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2.2.7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 |
2.2.8 高温胁迫对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2.2.9 高温胁迫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2.2.10 高温对供试品种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
2.2.11 高温对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2.2.12 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2.3.1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光合效应与干物质转运及积累的表现 |
2.3.2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产量性状的表现 |
2.3.3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其含量的表现 |
2.3.4 高温胁迫条件下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的表现 |
2.3.5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表现 |
2.3.6 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相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2.3.7 高温胁迫对两品种植株内源激素的影响 |
2.3.8 高温胁迫对稻米碾米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3章 两个优质水稻品种灌浆期高温干旱互作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设计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剑叶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3.2.2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 |
3.2.4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谷籽粒性状的影响 |
3.2.5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籽粒淀粉形成的影响 |
3.2.6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2.7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3.2.8 高温干旱互作对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9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3.3.1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水稻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3.3.2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
3.3.3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剑叶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3.3.4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5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植株茎鞘干物质运输与积累的影响 |
3.3.6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3.7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3.8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株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9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4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及主要创新 |
4.1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品质性状影响的差异 |
4.1.1 对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其含量影响的差异 |
4.1.2 对两个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影响的差异 |
4.1.3 对两个品种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
4.2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产量性状影响的差异 |
4.2.1 对两个品种结实率影响的差异 |
4.2.2 对两个品种千粒重影响的差异 |
4.3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差异 |
4.3.1 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表现的差异 |
4.3.2 两个品种蛋白质合成相关键酶活性表现的差异 |
4.3.3 两个品种植株体内源激素表现的差异 |
4.3.4 对两个品种光合效应与干物质转运及积累的表现 |
4.4 问题讨论 |
4.4.1 关于优质稻品种的选育目标与途径 |
4.4.2 关于优质稻的推广与保优保产栽培技术 |
4.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稻米产量 |
1.3.2 稻米的外观品质 |
1.3.3 稻米的食味及营养品质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2.2 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
2.2.1 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2.2.2 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蒸煮食味的影响 |
2.3 稻米产量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的相关性 |
3 讨论 |
四、干旱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源库流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黄孟雨. 海南大学, 2020
- [2]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 杨晓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3]高温和干旱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段骅,佟卉,刘燕清,许庆芬,马骏,王春敏.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3)
- [4]稻田常用节水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米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 张宏路,朱安,胡昕,姚磊,方烨琦,夏仕明,刘立军. 中国稻米, 2018(06)
- [5]水分管理与CO2浓度升高、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及镉吸收的影响[D]. 曹云清. 天津农学院, 2018(08)
- [6]孕穗期模拟干旱对粳稻垩白形成的影响研究[D]. 郑德益.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水、旱条件下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 李承欣,王敬国,刘化龙,孙健,王江旭,赵宏伟,邹德堂.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10)
- [8]水分调控及水氮联合对杂交中稻生理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D]. 段素梅.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9]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D]. 吕艳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10]抽穗期高温与干旱对不同籼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从夕汉,施伏芝,阮新民,罗志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