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多普勒对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苑振鹏[1](2021)在《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早、中期,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早、中期,影响各靶点目标靶点的搭桥血管状态、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九十二名(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八十名(80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部位、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状况。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使用血管,即CABG-CE组搭桥血管,和CABG-NOCE组搭桥血管,根据搭桥手术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使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分别分作为,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或动脉(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桡动脉,Radial Artery,RA)桥血管(A),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OCE组,CABG-CE组)、不同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选用类型桥血管(静脉桥血管,动脉桥血管),其手术完成之后,早、中期,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桥血管状态、及搭桥血管通畅率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十八个(18个)月(值域,4个月-28个月)。在本项研究中,早、中期患者的搭桥血管情况为,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30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112根(通畅率,86.15%);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4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39根(通畅率,88.64%)。CABG-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42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管共计有30根(通畅率,71.43%);应用动脉桥血管(A)共计46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动脉桥血管共计有40根(通畅率,86.96%)。通过对两组间(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相对比。采用静脉搭桥血管(V),其通畅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 组,通畅率,86.15%;CABG-CE-V 组,71.43%,p=0.0360);采用动脉桥血管(A),其通畅率未发现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A 组,通畅率,88.64%;CABG-CE-A 组,89.96%,p=0.8077)。在本项研究中,采用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综合地纳入了,各种不同的、对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的,可能的术前、术后风险影响因素。分别讨论了,动脉桥血管、静脉桥血管、所有动脉和静脉搭桥血管三种情况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合并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不同的桥血管类型,早、中期通畅率的影响危险因素。针对于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是否合并实施,其他不同种类心脏外科手术操作(OR,3.630;95%CI,1.258-10.472;P=0.0171);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221;95%CI,1.258-10.472;P=0.0313);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186;95%CI,0.060-0:582;P=0.0038)。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以上三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所有的动脉搭桥血管范围内,未发现纳入的考量因素中有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对于所有的搭桥血管,在本组研究中,患者术后,是否合并高脂血症(OR,0.344;95%CI,0.120-0.98.8;0.0475);患者的手术靶点目标血管,是否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OR,0.317;95%CI,0.125-0.804;P=0.0155),以上两种纳入的考量因素,在本组研究中、静脉搭桥血管范围内,呈现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冠状动脉CT检查(CTA)结果,结合患者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式方案,作进一步分析。其中在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方案治疗的患者之中,静脉搭桥血管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100.00%;CABG-CE-V-b组,71.43%,p=0.0.0005)。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早、中期,对于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接受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通过分析、探索,影响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t 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通过观察、比较,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手术之后,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取自于,在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所有的、接受过,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治疗的,共计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其中的一百七十二名(172例)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手术结束,三十天以外。),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09月期间,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接受了冠状动脉CT检查(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本项研究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术后的随访患者采用了病例自身对照研究(self-control study)的研究方式。根据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中,每一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的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实施了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用于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本项研究建立的患者病例数据库被分成了,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组(亦,CABG-NOCE组)搭桥血管,和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Coronary Endarterectomy,CABG&CE)组(亦,CABG-CE组)搭桥血管,一共两种不同的类型。本项研究的每一根搭桥手术血管,CABG-CE组搭桥血管,或CABG-NOCE组搭桥血管,手术靶点目标,采用的搭桥血管的类型,是静脉(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桥血管(V)。通过分析、比较,本项研究中的、两组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采用的不同手术处理方式(CABG-N0CE组,CABG-CE组),其手术完成之后,远期的,各个搭桥手术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的状态,探索、研究影响各种搭桥的靶点目标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本项研究建立的病例数据库,其中的所有患者,手术完成之后均采取了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预防搭桥手术,静脉搭桥血管再次阻塞、闭塞。其中一共有:单用阿司匹林(a)、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这三种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通过对手术后,随访到的手术后远期,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状况。分析、比较不同的抗性血小板治疗药物方案,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对各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状态、静脉搭桥血管通畅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三十四(34个)个月(值域,3个月-121个月)。在本项研究中,远期患者当中,CABG-NOCE组中静脉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108(通畅率,87.80%);CABG-NOCE组中搭桥血管当中,应用静脉桥血管(V)共计123根;手术完成后,经过冠状动脉CT检查(CTA)搭桥血管通畅的静脉桥血共计有83(通畅率,67.48%)。针对同一名患者的、同种类型的搭桥血管(静脉桥血管,V),同时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手术操作(CABG-NOCE组;CABG-CE组),手术靶点目标的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组,通畅率,87.80%;CABG-CE-V 组,67.48%,p=0.0001)。通过对术后随访获得CTA检查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在同时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b)、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c)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之中,其静脉搭桥血管(V)的通畅率间,发现了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BG-NOCE-V-b组,通畅率,96.88%;CABG-CE-V-b组,81.25%,p=0.0452);(CABG-NOCE-V-c组,通畅率,88.24%;CABG-CE-V-c 组,61.76%,p=0.0004)。研究结论:为了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手术,同单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较,在手术后远期,对于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率影响更多。研究目的:心脏瓣膜疾病,是成人常见的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其最常见的治疗手段。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的加剧,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龄瓣膜疾病患者。瓣置换术需要缝合12-15针,无疑增加了手术时间,改进置换术手术方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这对于伴有其他疾病的老年高危患者有很大益处。但现如今已经应用于临床的人工瓣膜设计,限制了置换手术向着损伤更小,操作更容易的方向发展。同时,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时间不仅对高龄患者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而且增添了手术成本,加重了患者负担。因此,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的设计、研发、试验对于瓣膜置换术的发展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自主研发设计出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生物瓣膜,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完善了动物实验,这对临床瓣膜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科学和指导意义。研究方法:1.根据临床需要,基于现阶段已经在临床应用的“免缝合”人工瓣膜设计,在3D打印技术支持下,设计研发出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2.通过健康成熟小尾寒羊的临床前动物实验,对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安全性、有效性做出初步验证。对血液学生理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监测;对实验终点后对实验动物大体器官作病理解剖,制作光镜、电镜病理切片,评估自主创新的“免缝合”新型生物瓣的组织相容性情况。研究结论:试验用小尾寒羊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医源性死亡。术后未出现严重感染、严重出血、血栓栓塞性疾病、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心脏外科学领域、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间及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实施使用这一款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血液常规检查、血液常用生理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发生。两例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功能指标,未出现显着性异常情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一种在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基础之上,为了解决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被用来以为恢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同时可以避免冠状动脉血管残余缺血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被引入的一种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开展的早期阶段,同单纯实施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相比,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现如今,随着手术技术水平提高,和围手术期管理能力进展,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效果、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临床预后情况尚不完全明确,特别是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与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目标靶点搭桥血管术后通畅率之间的差异情况;实施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术后抗凝方案如何选择,亦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指南观点。本篇文章,将对现阶段,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作出简要的综述。
王程程[2](2020)在《爱德华Perimount心包瓣膜5年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位置植入爱德华Perimount牛心包人工心脏瓣膜(爱德华生命科学,上海)术后5年临床和血流动力学结果。方法:2015年1月到10月期间,在天津市胸科医院植入爱德华Perimount牛心包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中,最终纳入二尖瓣置换(MVR)患者33例,平均年龄61.9岁(47-74岁),主动脉瓣置换(AVR)患者21例,平均年龄60.9岁(41-81岁)。二尖瓣型号type 6900PTFX,主动脉瓣型号2800TFX。术后随访包括心脏超声评估患者术后1周,6月,以及术后每年血流动力学性能。二尖瓣有效瓣口面积指数(IEOA)来定义瓣膜患者不匹配(PPM),0.9<IEOA≤1.2 cm2/m2为中度PPM,IEOA≥0.9cm2/m2为重度PPM。主动脉瓣IEOA来定义瓣膜患者不匹配,0.85<IEOA≤1.0cm2/m2为轻度PPM,0.65<IEOA≤0.85 cm2/m2为中度PPM,IEOA≤0.65cm2/m2为重度PPM;AVR患者平均随访4.6±0.9年,累计随访95人年,MVR患者平均随访4.9±0.5年,累计随访160.0人年。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早期(≤术后30天)死亡,AVR组晚期(>术后30天)死亡率为1.1%/人年,5年生存率为95.2%±4.6%,5年免于瓣膜相关死亡率为95.2%±4.6%;MVR晚期死亡率为1.3%/人年,5年生存率93.8%±4.2%,5年免于瓣膜相关死亡率为96.9%±3.1%。AVR组和MVR组5年免于结构性瓣膜衰败发生率均为100.0%,AVR组和MVR组患者5年免于瓣膜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再次手术发生率均为100%。AVR组患者5年免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免于血栓栓塞94.1%±5.7%,免于出血100%;MVR组患者5年免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免于血栓栓塞发生率87.4%±5.9%、免于出血93.8%±4.2%。心脏超声提示AVR组和MVR组患者术后5年瓣膜均轻微或轻度反流。术前AVR组和MVR组峰值跨瓣压差(PG)、平均跨瓣压差(MG)、左室重量指数(LVMI)、肺动脉压(PAP)较术后显着减少(P<0.05),术后随访中保持稳定(P>0.05),术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较术前均显着减少(P<0.05),术后随访中保持稳定(P>0.05)。主动脉瓣术后1年和5年IEOA分别为1.08±0.15cm2/m2和1.3±0.3 cm2/m2,二尖瓣术后1年和5年IEOA分别为0.96±0.19cm2/m2和1.0±0.2 cm2/m2。术后5年主动脉瓣中度PPM为20%,重度PPM为5.0%;术后5年二尖瓣中度PPM为50%,重度PPM为18.8%。AVR组中PPM患者术后1年和5年PG和MG显着高于无PPM患者(P<0.05),术后5年AVR组和MVR组PPM患者IEOA显着低于无PPM患者(P<0.05),然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LVMI和LVMI回归在PPM和无PPM患者无显着差异(P>0.05)。AVR组和MVR组患者PPM和无PPM患者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术后第5年在MVR组患者中IEOA和PG相关系数为r=-0.578(p=0.004),IEOA和MG相关系数为r=-0.682(p<0.001),IEOA和出现PPM的相关系数为r=-0.543(p=0.006)。术后第5年在AVR组患者中IEOA和LVMI回归相关系数为r=-0.631(p=0.037),IEOA和出现PPM相关系数为r=-0.741(p=0.002);PAP和PG相关系数为r=0.934(p<0.001),PAP和MG相关系数为r=0.884(p<0.001)。术后5年41.7%的AVR组患者和21.7%的MVR组患者有左室肥厚(LVH),且剩余的LVH和PPM无关,可能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结论:爱德华Perimount牛心包人工心脏瓣膜在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血流动力学表现。在AVR组和MVR组患者中PPM和LVH不影响左室质量指数回归。AVR组患者术后PPM是PG和MG增加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AVR组和MVR组PPM不影响生存率。MVR组EOAI和PG、MG和PPM发生率呈负相关;AVR组EOAI和LVMI回归、PPM发生率呈负相关,PAP和PG、MG呈正相关。5年随访中AVR组和MVR组患者仍存在左室肥厚,AVR组无PPM患者MG和PG显着降低。
尉东[3](2020)在《双瓣膜置换术中应用19mm Regent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多瓣膜病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的疑难重症,以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最为多发,双瓣膜置换手术的手术风险高,预后较差,是国内外心脏外科医师的追踪热点、难点。这其中主动脉瓣位瓣环直径较小的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时在人工瓣膜型号选择方面对外科医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且随着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加剧,这部分患者中老年女性的比率增加明显,相应的合并小主动脉瓣环的多瓣膜病病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手术风险也进一步提升。手术的目标是采用人工瓣膜替换病变瓣膜,解除左室流出道的狭窄,降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使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患者临床症状得以解决。然而置换的人工瓣膜可能会出现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PPM)。本研究旨在分析我院小主动脉瓣环的老年患者行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时主动脉瓣应用19mm St Jude Medical Regent(SJMR)机械瓣早期在体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等的改变,并探究是否存在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为今后临床治疗中人工瓣膜型号的选择提供帮助,并为预防、降低PPM现象的发生率提供一定的依据。资料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经筛选和排出后,共统计2014年12月-2018年11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外科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54例。入组患者均为小主动脉瓣环径(即术中应用测瓣器测量主动脉瓣瓣环直径均小于23mmm),并按术中置换的具体主动脉瓣膜型号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19mm SJMR瓣组:主动脉瓣位均置换19mm St Jude Medical Regent瓣30例。21mm常规机械瓣组:同期置换21 mm常规机械瓣24例,数据通过省立医院远程电子病案系统采集患者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既往病史。同时详细记录了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入住监护室天数等数据。通过我院超声诊疗科收集患者入院前、术前、出院前、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术后随访数据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复诊采集抗凝指标、超声心动图等。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结果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程,变量筛选采用Stepwise 法。结果:1、2组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6个月内均未发生心脏事件,术后左心室重量及重量指数、主动脉瓣跨瓣压差(TPGav)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LVM reduce、LVMI reduce(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19mm SJMR瓣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07)。21mm常规机械瓣组LVEF无明显提高,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3、对所有影响术后LVEF恢复的因素行多重线性回归,得标准化多重线性回归方程:y=0.242X1-0.348X2-0.360X3-0.226X4,其中y为因变量即术后LVEF,依次为术前LVEF、主动脉瓣膜分组(0:SJMR19瓣膜组;1:21mm常规瓣膜组)、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住院天数;结论:1、对于无明显肥胖(BMI<28kg/m2)、小主动脉瓣膜直径的老年患者,置换19 mm St Jude Medical Regent瓣早期可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21 mm常规机械瓣膜组,其余各项指标亦达到置换常规机械瓣膜组水平,不需要行主动脉根部扩大。2、对于中青年患者,可推荐行主动脉根部扩大+瓣膜置换术。3、术前改善左心功能及对患者积极宣教控制体重,是有效避免PPM的有效手段。
王建德,权欣,孙欣,孟红,江勇,高一鸣,王浩,潘世伟[4](2019)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急性人工瓣膜功能异常患者11例资料,总结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机械瓣置换术8例,生物瓣置换术3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功能异常包括人工瓣膜梗阻(7例)及瓣膜关闭不全(4例)。术中经手术证实,人工瓣膜梗阻原因包括:残留血栓、残留腱索、保留二尖瓣后叶、主动脉瓣下隔膜、机械瓣离体瓣叶开放受限;人工瓣膜关闭不全原因包括:生物瓣瓣叶脱垂、缝线勒住生物瓣瓣脚及瓣膜内源性因素。11例患者再次接受手术,其中6例更换新的人工瓣膜,其余5例去除梗阻原因,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人工瓣膜功能异常,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及时确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协助判别内源性因素并指导外科补救。
郑皓元[5](2019)在《50-70岁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生物瓣与机械瓣效果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时选用不同类型人工瓣膜后早期心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随访比较不同类型人工瓣膜的出血风险,评估置换生物瓣与机械瓣后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5年-2017年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从中随机抽取置换生物瓣和机械瓣的病例各3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早期(平均10.6天)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值的变化,包括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主动脉瓣口流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记录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72.5天)发生出血情况。结果: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年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瓣组与生物瓣组患者手术前后在射血分数差值(0.36%±11.40%vs1.17%±10.30%)、左室后壁厚度差值(0.13mm±1.58mm vs 0.13mm±1.73mm)、左室舒张末内径差值(-3.83mm±7.42mm vs-5.97±6.66)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差值(62.75mmHg±28.40mmHg vs49.10mmHg±23.13mmHg)、主动脉瓣口流速差值(1.99m/s±1.01m/s vs1.23m/s±1.43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出血情况上,生物瓣组发生抗凝治疗相关出血率为5.7%,机械瓣组为22.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考虑术后早期心功能的恢复上,置换机械瓣的效果更明显,但就远期出血风险及考虑抗凝相关因素上,因要终身抗凝治疗,故生物瓣的效果要优于机械瓣。对于50-70岁患者而言,若存在出血性疾病(如脑卒中,消化性溃疡)或其他高出血或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应当首选生物瓣治疗。
田莉莉[6](2018)在《经胸联合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孤立性二尖瓣裂的诊断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孤立性二尖瓣裂的超声图像特点,旨在指导临床决策,评估瓣膜及心功能情况。方法:检索我院外科病历与超声影像中心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行二尖瓣裂手术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报告。按15岁界限进行分组:成人组与小于15岁的儿童组。根据瓣叶裂病变累及范围分组:裂累及范围局限于瓣叶是I度组、裂达瓣体是II度组、裂达瓣根为III度组。根据二尖瓣前瓣裂发生位置:A1区、A2区、A3区、A1A2及A2A3交界区分组。根据二尖瓣返流严重程度分组。探讨孤立性二尖瓣裂的年龄分布特征、裂的特点。统计分析术前术后二尖瓣返流程度(MR)、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及左心功能变化情况,并对裂分度、二尖瓣返流严重程度与术式选择做相关性分析。心脏数据参数均采用SPSS17.0软件,用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及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心脏图像采集及数据测量均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指南进行。结果:1.共收集到426份超声报告,81例患者入选,男43例,女38例,年龄分布区间是1-75岁,中位年龄11岁。成人组患者38例(46.91%)、小于15岁儿童组患者43例(53.09%);年龄分布图显示儿童组0-10岁、成人组40-50岁相比较同组内其他年龄段,患者人数频率相对较高。2.二尖瓣返流程度统计结果:1)术前MR0级0例、MR1级0例、MR2级11例(儿童组7例、成人组4例),MR3级32例(儿童组17例、成人组15例)、MR4级34例(儿童组19例、成人组15例)、MR5级4例(儿童组0例、成人组4例);2)术后3个月MR0级42例(儿童组22例、成人组20例),MR1级48例(儿童组21例、成人组18例),MR2级及以上0例。应用秩和检验,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左心功能的数据变化,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成人组与儿童组左心房前后径(LAA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左心功能指标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术后3个月数据变化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儿童患者体检时听诊有杂音,临床确诊MR后尽早实施了外科治疗,发展成心衰的情况较少);成人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个月与术前参数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二尖瓣裂宽度及裂位置分布特点。1)81例二尖瓣裂患者裂宽度(mm)分布范围是2-15、中位数5、均值±标准差:5.938±2.856;裂位置统计为二尖瓣前瓣裂80例(98.76%)、后瓣裂1例(1.23%)。2)前瓣裂80例位置分布特点:一、位于二尖瓣联合处66例,其中前叶近外联合A1区32例(40.00%)、近内联合处A3区34例(42.50%);二、前叶中间位置(A2区)10例(12.50%);三、位于A1A2、A2A3交界区分别是2例(2.50%)。综上所示二尖瓣的内、外联合区A1区、A3区是孤立性二尖瓣裂的高发位置。5.本研究中二尖瓣I度裂20例,按MR分级2级、3级、4级、5级统计所对应例数分别是4例(20.00%)、6例(30.00%)、7例(35.00%)、3例(15.00%);二尖瓣II度裂38例患者中,对应MR分级2级、3级、4级、5级例数分别是1例(2.63%)、10例(26.32%)、8例(21.05%)、19例(50.00%);二尖瓣III度裂23例,所对应的MR分级2级、3级、4级、5级所对应例数分别是0例(0.00%)、2例(8.70%)、8例(34.78)、13例(56.52%)。二尖瓣裂分度与MR分级间Spearman相关系数是0.36968、检验P值0.0007(P<0.05),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线性相关,但相关性不强,为一般相关。说明二尖瓣裂从I度到III度,随着裂等级增加,MR严重程度是呈发展趋势。6.术式(MVP、MVR)统计结果:儿童组MVP41例(占儿童组95.35%),成人组MVP24例(占成人组63.16%),I度裂行MVP 15例(占I度等级组75.00%);II度裂行MVP31例(占II度等级组81.58%)、III度裂行MVP 19例(占III度等级组82.61%)。以上均显着表明MVP在I-III度等级组及成人组、儿童组所占的比例都高。7术式相关性分析:二尖瓣裂等级与术式(MVR、MVP),MR分级与术式(MVR、MVP)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P值分别是:-0.067/0.5508、0.1008/0.3707。二尖瓣裂等级与术式呈负相关,相关性弱;MR分级与术式呈正相关,相关性弱;P值大于0.05,可能因为样本量偏少,尚不能说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说明随着二尖瓣裂等级增加,MR严重程度是呈发展趋势,MVP手术的难度随之增加。而MVP手术由于保留了自体瓣膜,对后期生长发育尤其是儿童患者意义非常重要,明显有益于患者,而人工机械瓣需要终身抗凝,有出血或血栓以及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另外生物瓣膜有使用年限,患者发生感染容易人工瓣膜毁损。结论:1.二尖瓣的A1、A3区是孤立性二尖瓣裂的易发位置;随着二尖瓣裂(I-III度)等级增加,MR(0-5级)严重程度呈发展趋势,二尖瓣成形手术难度亦增加。MVP在本研究中的成人组、儿童组以及二尖瓣裂各等级分组中比例都高,这是由于MVP因保留患者自体瓣膜,相比较MVR患者术后不需终生抗凝,避免了术后出血或血栓形成并发症,MVP要明显有益于患者。故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孤立性二尖瓣裂的超声诊断,对外科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2.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术后患者随访,评价瓣膜功能、明确左心结构重构及左心功能改善情况具有指导价值。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7](2018)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1前言在过去30年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临床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渐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诊疗方法和金标准。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相比,TEE能够从心脏后方近距离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避免了胸壁和肺气
李建华,王庆慧,丁云川,尹帆,陈剑,张瑜[8](2015)在《二尖瓣狭窄及人工瓣膜置换左室流场的超声向量血流图》文中认为目的应用超声向量血流图技术(VFM)对比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人工机械二尖瓣置换及人工生物二尖瓣置换后的左室流场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手术指征、判断预后提供更客观、更丰富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43例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为病例组0,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人工机械瓣术后32例,人工生物瓣膜术后的患者26例,分别为病例组1、病例组2,记录3个心动周期,经过DSA-RSl脱机软件处理并进行漩涡描述参数测量.结果疾病组0、病例组1、病例组2观察结果均显示舒张期仅在舒张早期二尖瓣叶下方出现2个高速密集且对称旋转的小漩涡,这一现象与对照组相似,但是形态更加显着,漩涡中心位置更远离二尖瓣环连线水平,速度更快;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内流场变化为舒张早期最大向量速度仍然大于对照组(P<0.05);二尖瓣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内流场变化为舒张早期最大向量速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及生物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内血流主流方向均为室间隔转向至左室后壁、侧壁再汇入左室流出道,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心室内血液流场的变化,能初步定量心腔内复杂流场结构,同时也可以为二尖瓣狭窄的评估、置换瓣膜选择及术后人工瓣膜功能评估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王建德[9](2014)在《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超声回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超声心动图在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因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而再次手术86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随访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并与外科手术或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总结分析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干预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作用。[结果]:86例患者功能障碍瓣膜89枚,其中功能障碍机械瓣52枚,功能障碍生物瓣36枚,同种异体生物瓣1枚。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表现为狭窄40例,关闭不全15例,狭窄并关闭不全23例,间歇梗阻8例,完全梗阻1例。所有患者均再次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74例,6例围术期死亡。机械瓣功能障碍病因为纤维组织增生23例、血栓12例、纤维组织增生合并血栓形成16例,双叶机械瓣碟片一叶脱失1例。生物瓣功能障碍病因为退行性变20例、生物瓣叶撕裂撕脱7例,瓣叶穿孔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并瓣叶穿孔3例、血栓1例、纤维组织增生1例。85患者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经胸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吻合,1例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第二天紧急经食管超声检查明确机械瓣完全梗阻54例TEE检查补充诊断12例,修正TTE瓣周漏为瓣环内反流1例。80例患者术后随访中未出现新发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结论]:作为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评估的首选影像学评估方法,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对人工心脏瓣膜的狭窄及反流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对瓣叶形态、运动状态、瓣周结构进行定性分析,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提高超声心动图对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的病因诊断。
南晓彦,孙幼屏,娜日苏,冯德喜,张灵霞,陈英,刘晓平,赵兴胜[10](2014)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对人工心脏机械瓣正常及病理性反流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经食管超声及彩色血流显像对人工机械瓣膜正常及病理性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4-052014-02期间经TTE及TEE检查的人工机械瓣资料完整的病例52例,男25例,女27例,平均年龄44.66±5.09岁,其中二尖瓣位置机械瓣置换数52个,主动脉瓣位置机械瓣置换数27个,双瓣置换的重叠病例18例。二尖瓣位机械瓣反流分级标准以反流口缩流宽度划分。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的偏心性反流分级标准以Jet宽/LVO宽度划分,瓣周漏分级以漏口彩色血流占瓣环周长比率划分。结果:(1)二尖瓣替换病人,TTE显像诊断人工机械瓣二尖瓣正常及病理性反流的准确性为59.62%,低估率为28.85%,高估率为36.54%,漏检率为19.23%。(2)主动脉瓣替换病人,TTE诊断人工机械主动脉瓣正常及病理性反流的准确性为85.18%,低估率11.1%,高估率为14.81%。结论:TEE在评价人工机械瓣膜病理性反流方面尤其是对人工心脏机械瓣二尖瓣的评价优于经胸超声,起到了明确诊断的决定性作用。
二、彩色多普勒对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对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早、中期,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早、中期,病例对照研究结论 |
五、讨论 |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后远期期,静脉搭桥血管的通畅状态及影响因素 |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
本项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库的筛选方式 |
本项研究患者病例数据库的分组方法、研究方式 |
2.本项研究的患者临床治疗方法 |
3.本项研究患者数据的随访方法 |
4.本项研究的结局定义 |
5.本项研究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直视下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后远期,病例自身研究结论 |
五、讨论 |
六、本组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临床应用前动物试验检验 |
摘要 |
Abstract |
一、研究背景 |
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的设计研制 |
三、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 |
(一)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材料、方法 |
1.试验原则 |
2.试验动物 |
3.试验材料 |
4.试验内容 |
5.试验过程和技术流程 |
5.1.试验动物选择 |
5.2.动物试验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直视下手术方法 |
5.2.1.试验用健康小尾寒羊麻醉 |
5.2.2.直视下植入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 |
5.2.3.直视下新型“免缝合”人工瓣膜(Sutureless Valve)置换术后处理 |
(二)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检测、检测结果 |
(三)新型“免缝合” 人工瓣膜临床应用前的动物试验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历史 |
3.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指征 |
4.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手术方式 |
5.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与心肺转流术 |
6.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目标血管的选择 |
7.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后抗凝血治疗方案 |
8.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的临床疗效 |
9.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循证医学研究成果 |
10.讨论 |
参考文献 |
(2)爱德华Perimount心包瓣膜5年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定义与标准 |
1.3 超声心动图评估方法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抗凝策略 |
1.6 术后随访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术前患者临床资料 |
2.2 手术信息 |
2.3 术后5年随访情况 |
2.4 术后5年临床随访结果 |
2.5 超声心动图评估血流动力学相关性能 |
3 讨论 |
3.1 结构性瓣膜衰败 |
3.2 再次手术 |
3.3 生存率 |
3.4 出血和血栓栓塞 |
3.5 AVR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
3.6 MVR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临床表现和相关血流动力学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双瓣膜置换术中应用19mm Regent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合说明 |
前言 |
数据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瓣膜种类选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50-70岁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生物瓣与机械瓣效果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分组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手术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年龄 |
3.2 心脏超声及左心功能测定超声相关指标 |
3.3 出血 |
4 讨论 |
4.1 跨瓣压差及主动脉瓣口流速变化 |
4.2 射血分数、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变化 |
4.3 出血风险 |
4.4 人工瓣膜的类型及选择 |
4.4.1 生物瓣膜 |
4.4.2 机械瓣膜 |
4.4.3 人工瓣膜的选择 |
4.5 研究局限性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经胸联合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孤立性二尖瓣裂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后记 |
(7)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TEE的规范化操作 |
2.1 TEE检查规范的操作流程 (非麻醉状态及麻醉状态下) |
2.1.1 TEE检查前准备: |
2.1.2 TEE探头的调节及安全使用: |
2.1.3 TEE检查的具体操作流程: |
2.2 TEE检查规范的人员培训流程 |
3 TE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3.1 TEE适应证 |
3.2 围术期TEE适应证 |
3.2.1 术前需要明确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3.2.2 术中监测: |
3.2.3 |
3.2.4 |
3.3 TEE禁忌证 |
3.3.1 绝对禁忌证: |
3.3.2 相对禁忌证: |
4 TEE的主要应用范围 |
4.1 心律失常 |
4.2 肺栓塞 |
4.3 肺动脉高压 |
4.4 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及治疗前评估 |
4.5 感染性心内膜炎 |
4.6 心脏人工瓣膜异常 |
4.7 先天性心脏病 |
4.7.1 ASD封堵前评估: |
4.7.2 少见类型ASD: |
4.7.3 PFO: |
4.8 其他:主动脉夹层、心内占位等 |
4.9 清醒状态下的TEE检查 |
5 成人术中TEE的主要临床应用范围及推荐级别 |
5.1 心脏瓣膜手术 |
5.1.1 心脏瓣膜成形术: |
5.1.2 心脏瓣膜置换术: |
5.2 先天性心脏病 |
5.2.1 简单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 |
5.2.2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
5.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5.4 心肌病 |
5.5 心脏肿瘤疾患 |
5.6 心腔排气 |
5.7 术中经心表超声检查 |
6 小儿术中TEE的主要临床应用范围 |
7 TEE在介入封堵及其他新技术中的应用 |
7.1 TEE在ASD封堵术中应用 |
7.2 TEE在VSD封堵术中应用 |
7.3 TEE在TAVI术中应用 |
7.4 TEE在左心耳封堵术中应用 |
7.4.1 术前评估及筛选: |
7.4.2 术中TEE引导: |
7.4.3 左心耳封堵术残余漏的超声分级标准[22]: |
7.5 TEE在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中应用 |
7.6 TEE在经皮肺动脉瓣及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中应用 |
7.7 TEE在经皮自膨胀肺动脉带瓣支架置入术中应用 |
8 TEE在围术期监测方面的应用 |
8.1 围术期TEE在心脏及主动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8.1.1 局部和整体左心室功能: |
8.1.2 右心室功能: |
8.1.3 低血容量: |
8.1.4 心脏瓣膜功能: |
8.1.5 心内异常分流: |
8.1.6 肺栓塞: |
8.1.7指导术中排气及发现空气栓子: |
8.1.8 测量计算循环参数: |
8.2 围术期TEE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
8.3 围术期TEE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 |
9 TEE安全性和常见并发症 |
9.1 TEE的安全性 |
9.2 TEE常见的并发症 |
(8)二尖瓣狭窄及人工瓣膜置换左室流场的超声向量血流图(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仪器与方法 |
1.3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常规超声检查数据结果 |
2.2正常对照组健康成年人左心室内的漩涡演变规律 |
2.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室内漩涡演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2.4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内漩涡演变 |
2.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左心室内漩涡演变 |
3讨论 |
3.1二尖瓣狭窄组(病例组0) |
3.2二尖瓣狭窄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组(病例组1) |
3.3二尖瓣狭窄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后组(病例组2) |
(9)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超声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对人工心脏机械瓣正常及病理性反流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彩色多普勒对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对搭桥血管通畅性影响的临床研究及“免缝合”生物瓣膜研制的动物实验[D]. 苑振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爱德华Perimount心包瓣膜5年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研究[D]. 王程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双瓣膜置换术中应用19mm Regent瓣早期血流动力学及临床效果分析[D]. 尉东. 山东大学, 2020(09)
- [4]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即刻人工瓣膜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J]. 王建德,权欣,孙欣,孟红,江勇,高一鸣,王浩,潘世伟. 中国循环杂志, 2019(07)
- [5]50-70岁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生物瓣与机械瓣效果的回顾性研究[D]. 郑皓元.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经胸联合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孤立性二尖瓣裂的诊断研究[D]. 田莉莉. 暨南大学, 2018(02)
- [7]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国循环杂志, 2018(01)
- [8]二尖瓣狭窄及人工瓣膜置换左室流场的超声向量血流图[J]. 李建华,王庆慧,丁云川,尹帆,陈剑,张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10)
- [9]人工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超声回顾分析[D]. 王建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5)
- [10]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对人工心脏机械瓣正常及病理性反流的对比研究[J]. 南晓彦,孙幼屏,娜日苏,冯德喜,张灵霞,陈英,刘晓平,赵兴胜.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