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侨联海外分布分析

清代广东侨联海外分布分析

一、清代广东华侨会馆在海外分布析(论文文献综述)

阮福才,阮顺贵,陈氏金黄[1](2020)在《越南胡志明市华人“天后圣母崇拜”的研究》文中提出宗教信仰在越南,尤其胡志明市华侨华人的文化与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供养许多神灵,如关公、财神、土地神、天后等等。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越南胡志明市华人的天后圣母信仰崇拜展开比较客观全面的研究,呈现越南胡志明市华人崇拜天后圣母的信仰仪式,历史本源及其演进过程,以及从哲学角度来研究天后圣母信仰中体现的人生观。

吴月[2](2020)在《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从寓居到定居有一个过程。闽南人出洋一开始并不是抱着移民的心态前往东南亚,但却在压冬和等待货物销售的过程中暂居海外,一部分人便因为国内政策、殖民地政策和社会文化原因等转化为在海外定居下来的华侨。族谱中关于谋生与迁地的论述体现了族人从迁居到定居的过程。泉州谱牒华侨史料记载了大部分出洋子孙葬在海外不归的情况,体现了闽南人在东南亚定居的普遍性。从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情况可分为明前期、明后期至清初和清前期至清中叶三个时期,分别以隆庆元年(1567)开港和雍正五年(1727)弛禁南洋贸易作为分界点。在明前期,从洪武到嘉靖都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私人海上贸易,这一时期海外移民数量较少,多以因海禁挤压出来的流民和倭寇为主,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集中分布并有头目带领,大部分在海外定居下来。明前期对移民时有招徕,有部分移民也因招谕而归。明后期,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加上西方殖民者相继来到东南亚进行殖民开发需要商品和劳动力,为闽南人大规模出海提供了契机,再加上清初不准居留南洋的民人回籍,使得大量出洋华人只能定居下来,数量大增并主要分布在各殖民地的贸易中心,菲律宾是这时期移民最多的地方。清前期至清中叶,东南亚种植业和采矿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英属海峡殖民地的开发,使得海外移民增长大幅度增长,并以暹罗、婆罗洲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产业发达和新开发的区域为主。清前期对商船出洋贸易和移民出洋年限的规定也迫使大量华人定居海外,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取消时间限制,海外移民才有回国的机会,与国内的联系日益增多。本文分别从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三个方面论述海外移民定居原因。经济方面,人口与土地压力和族人乡亲互相牵引等经济背景是其推动闽南人出洋的原因。闽南地区“田多斥卤”、田不足耕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闽南人为了谋生只能被迫出洋谋生,闽南优越的沿海环境也为人们出洋提供了便利。出洋的人中有很多是无家无室或者破产之人,在国内没有牵挂,所以出洋后有很大的可能性定居下来。族人乡亲互相牵引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人出洋谋生,形成集中的华人社区,另一方面亲友之间互相扶持和帮助减轻了异乡经营的困难和减少华人在异乡的孤寂感,使得更多的人愿意留居当地。而丰厚的利润和殖民者的政策是来自海外的拉力。获利丰厚和殖民者的招徕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华人出洋,但殖民者强迫华人同化和利用鸦片控制华人等行为使得华侨被迫定居下来。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的余部和因倭患、政局变动造成的社会动荡是推动闽南人出洋的力量。而华人在东南亚地区受到尊重、地位较高、享受特权则使其增加了对当地的好感和认同感,更愿意定居下来。随着海外移民数量的增加,华人聚居地建立起来,又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不断扩大聚居地。社会方面,出洋成为社会认可的风气和民间对移民的包容和理解,鼓励了人们出洋定居的行为,而与当地人通婚则推动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增加其定居的可能性。文化方面,闽南人对国内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移植,使得华人对原乡的眷念和认同感转移到当地,满足了精神需求,强化了其定居意愿。而庙宇、会馆、祠堂、义山、宗亲会等地缘组织和血缘组织的建立,有利于维护群体秩序,增强移民的适应能力,逐渐形成海外华人文化共同体,加强海外华人与祖籍地之间的联系,推动海外移民社会不断发展成熟。

公蒗蒗[3](2019)在《江西会馆剧场及演剧研究 ——以赣、湘、鄂、川、渝为例》文中提出会馆是明清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一种管理流寓的社会组织。剧场是会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剧是会馆的日常活动。江西会馆是指江西人在本省和外省建立的会馆,最早在北京建立,因人口迁移、商业贸易和信仰传播而遍布南方诸省,不仅是江西人组织集会的地方,更是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因迁入地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江西会馆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南多北少和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建筑形制具有趋同性和差异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征。在移民视域下对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五省市市30余座现存江西会馆剧场实地考察,进行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再结合其他江西会馆资料和地方戏曲史料,以剧场为中心,从空间、造型和装饰三方面对江西会馆的建筑形制进行讨论,一是论证省外江西会馆与省内万寿宫建筑相关关系;二是阐明江西会馆的相似性与因地制宜的特性。再以会馆演剧为聚焦点,根据演出时间和目的的不同,将演剧类型分为酬神、节令、商业和其他等几类;依照戏曲传播规律和地方戏曲生态,对各地江西会馆演剧的剧种做出个例分析,论证了弋阳腔对地方戏曲高腔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对演出剧目和演出资金来源进行探究,认为江西会馆演出剧目主要为传统剧目、目连戏和真君戏等,江西会馆演剧的资金来源为捐厘、募捐、租金和个人罚款等。江西会馆演剧的功能丰富,文化层面上,可祭祀神只、高台教化;社会层面上,可传递乡音、构建秩序;商业层面上,可繁荣市场、应酬交际。民国以来,会馆功能退化,加之天灾人祸,会馆逐渐没落。以江西抚州玉隆万寿宫(抚州会馆)为例,说明如何借助名人效应和地方文化,进行会馆保护和再利用。

上官小红[4](2018)在《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华侨政策,分别在侨乡与海外展开了侨务工作。论文以现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此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指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侨乡政府的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闽省政府施行的侨政是基于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章主要阐述这一时期闽籍华侨在海外的人口规模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集中于东南亚;其经济实力颇为可观;闽籍华侨在海外的华侨教育与华文报纸方面的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而闽属社团与闽籍侨领亦在华侨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则论述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务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机构自主性等,这些机构处理的侨务工作以侨乡事务为主,海外事务相对较少。论文将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分为侨乡施政与海外侨政两个部分。福建省府的侨乡施政内容较多,为保持章节平衡,故将其分为上下两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包括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尤其是战时兵役制度对华侨出入境的影响尤大;省府争取侨汇,动员与鼓励华侨汇寄侨款,支持银行与邮局介入侨汇工作,疏导战时侨汇汇寄阻隔,清理积压侨汇等;省府积极传达中央政府对华侨投资的鼓励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福建省的鼓励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华侨积极参与不同行业的投资,如战时的矿产、垦殖等,并承诺为华侨回国投资之实业提供便利与保护;倡导侨办教育,出台褒奖华侨兴资办学的政策,并对这些私立学校加强监管,要求设立校董会并向政府立案,鼓励华侨配合政府开展五年教育计划;为弥补侨务机构的不足,省府对归侨团体加强管控并使之协助政府处理侨务工作,如处理华侨出入境手续、协助赈济侨胞及引导华侨等工作;太平洋战争后,华侨大量回国,省府积极开展救济困难归侨侨眷的工作,设立了许多临时救济机构,负责救济工作,包括紧急救济与生产救济;为赢取海外闽籍华侨的侨心,保护归侨侨眷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其免受勒索与压迫,处理侨民诉讼案件,除此之外,采取一些针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等。第五章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外侨政。从第一章中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侨情可知,闽籍华侨社会及其社团组织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对海外闽属社团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省府努力争取华侨社团的支持,交由其主导劝募工作,并利用其宣传闽省政,福建省政府的海外侨务工作离不开闽属华侨社团的支持与配合,闽属华侨社团也借此提出省府改善侨乡政治等。海外宣慰、宣传亦是侨乡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与争取侨心的重要工作;民初,闽省府积极呼吁外交部交涉荷属华侨升旗被虐案,闽省民政厅第四科还发表了保护海外闽侨的声明,战后吁请保护荷属华侨等。论文认为侨乡政府施行华侨政策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基于此,第六章对上述华侨政策及施政情形进行效果分析,认为福建的侨政以侨乡政策为主,争取侨汇、鼓励华侨投资、倡导侨资兴学、管理归侨团体等内容有明显的成效。但在管理出入境侨民、保护归侨侨眷等内容中难以落实到位,尤以争取侨心之关键的保护归侨侨眷的政策弊端最为显着。侨乡施政在经济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政治上则少有成效。而海外侨政则受制于各种因素,使侨乡政府难以插手,仅能通过对海外侨团的管理与宣慰、各种途径的宣传及少有的保护华侨措施以加强其向心力,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保护海外华侨的效果并不显着。

胡乐伟[5](2018)在《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文中认为论文以近代广东侨乡的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着眼点,运用历史地理学、华侨华人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近代广东侨乡的社会经济变迁问题,以此推动和丰富笔者所提出的侨乡历史地理尤其是侨乡历史社会地理的研究。文章首先从广东不同侨乡地区的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出发,以此揭示各侨乡近代社会经济问题的不同基础。其中,人地矛盾加剧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是直接促进侨乡海外移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不同侨乡的人口数量、结构及其分布问题,不同侨乡表现出的不同的人口特征既是影响海外移民的基础,又是海外移民影响下的结果,两者相伴而生又相互影响。文章探讨了海外华侨的分布及其职业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各地侨乡侨汇的差异以及房地产投资资金规模、投资形式、投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性。海外华侨的侨居地及其职业分布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实力,并影响了侨乡侨汇的多寡尤其是各地房地产投资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海外华侨整体上以中低收入者为主的特点,决定了近代华侨投资侨乡房地产业时表现出来“量少而分散”的特征。但就地区而言,北美华侨较其他地区平均收入更高。以北美为主要侨居地的五邑华侨在房地产投资规模、西化程度以及房地产投资的运作模式上与以南洋为主要侨居地的潮汕、兴梅客家华侨表现出迥异的特点,前者房地产投资规模往往更大,房地产西化程度更加彻底而房地产投资的运作模式也更加现代性。文章将人口的变动尤其是海外移民、侨汇流通及华侨投资三者作为紧密关联的整体进行考察,以揭示华侨与侨眷的互动以及侨资在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变迁中产生影响的完整过程。文章亦注重对广东各不同侨乡区域在人口变动、侨汇流动以及房地产投资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的探讨。文章最后指出,华侨及其在近代侨乡的大规模房地产投资是这一时段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这是广东侨乡近代城乡社会经济变迁有别于内陆地区乃至于大部分沿海地区的主要特点。此外,侨资房地产业在推动各地侨乡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广州由于城市本身较为发达,侨资房地产在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空间方面作用明显;而江门得益于侨资的建设城市等级上升迅速,由墟镇上升为省辖市;而在梅州,墟镇和乡村的繁荣,则促进了城、镇、村三级商业体系的建构和完善。

李聪[6](2018)在《明清时期东南亚的客家人与中国文化传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是客家人移居东南亚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客家人移民东南亚有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移民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和鸦片战争后期。客家人分布、职业状况与他们在文化传播上有其密切的关系。客家人传播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引入了新技术、新物种,新的管理办法,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儒家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大背景下,客家人的“和文化”也在海外迅速传播。客家人在文化传播上有其特色:(1)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文化传播;(2)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客家文化自身具有独有的文化特色。文化传播不仅对海外华侨华人后世产生了影响,也对海外当地人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刘慧[7](2017)在《浅议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对中华文物回流之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华侨华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独特资源,分布在驻在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当地社会有充分了解,对母国又具有割舍不断的感情。华侨华人群体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捐赠的方式助力中华文物回流。文章从海外华侨华人捐赠的视角,辅以捐赠件数较多的实证案例,探讨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对于中华文物的回流所具有的优势及产生的作用,并就如何支持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共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方面提出建议。

孟春燕[8](2016)在《近代山东籍海外侨民研究》文中提出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对外交通便利,山东人出洋历史悠久,自古至今,由于经商、战乱、灾荒等原因使不少山东人侨居海外,特别是近代以来山东侨民足迹遍布五大洲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破产,百业凋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迫于生计,外出谋生,西方殖民者为了开发殖民地,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开始在中国东部沿海大肆掠卖华工,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西方列强的入侵,加上天灾人祸不断,使社会矛盾加深,在人多地少的压力下,传统的农业越来越无法满足农民生存的需求,山东百姓不得不寻求新的谋生之路,在灾害面前,对农民来说,被迫迁移是他们谋得生存一条出路。《荣成县志》记载:“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岁歉则轻去其乡,奔走京师辽东塞北。”(1)山东百姓不仅被迫迁移出省,而且越来越多的山东人走向海外。因此本文是在晚清及民国所处的历史背景下,介绍这一时期山东籍侨民的海外状况以及他们给祖国和侨居国的影响。本文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近代侨民政策之演变。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侨民政策,从侨民政策中可以一窥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对华侨态度的变化,力求体现近代侨民政策的演变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华侨政策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的理性选择。第二部分为山东籍海外侨民分布与身份职业。该部分具体分析了山东籍侨民走向海外的原因,其原因包括国内和国外两大方面,具体介绍了海外侨民在海外分布地区和职业状况,山东籍侨民典型代表人物则具体体现了侨民的海外境遇变化。第三部分为山东籍海外侨民活动及贡献。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海外侨民参与祖国和侨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以及对祖国和侨居国做出的贡献,华侨在祖国与侨居国的关系上发挥巨大的桥梁作用,是中外友好合作关系的纽带。第四部分为山东籍侨民与闽粤侨民之比较。山东籍海外侨民与闽粤侨民同为中华民族历史画卷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该部分具体分析了出国原因、分布地区、侨民类型及侨民影响的异同。第五部分为山东籍海外侨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该部分分别从山东籍侨民的发展与齐鲁文化的传承、山东籍侨民有坚忍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山东籍侨民为侨居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山东籍侨民为山东做出了贡献以及山东籍侨民起到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等五方面来论述山东籍海外侨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纵观近代山东籍海外侨民,他们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山东人走向海外。山东人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在海外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海外山东人虽身居异国,但心系祖国和家乡,浓郁的爱国情结贯穿于整部山东华侨史,正是这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山东人,把中国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又把海外文化的精华吸收进来,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廖文[9](2014)在《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 ——客家文化传承论》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中国,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是建设和谐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等。其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绕不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这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课题。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而民族内部由于历史传统、语言、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又存在着“亚民族”的情况,在同一民族内部形成不同的族群。这些族群是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单元,也是具有相对文化独立性的实体。其中,客家族群是一个拥有特殊迁徙历史、坚守汉文化传统的汉族族群,人口数量上亿,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香港等地,另有近两千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客家族群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文化的重要性、特殊性和特别的魅力,引起国内外人文研究学界的普遍关注。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是对客家族群、客家族群文化进行尊重传统、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提炼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过程、整合过程、参与过程、实践过程、改进过程、创新过程,甚至是一种精神洗礼升华的过程,它超越经验层面和研究层面,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东西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在面临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思考如何用科学发展的视域,尊重传统,激活文化内源的生命力,“以人为本”、“博采众长”、“创新发展”地传承客家族群文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的文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综合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手段开展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界定客家族群的相关概念,探讨客家族群的形成历程及其文化特征,进而系统呈现客家族群及文化“多元演进”的动态进程;运用文化观察的方式分析客家族群文化的本位和普泛化精神,进行文化比较和批判,构建科学发展的客家族群文化的多学科研究框架,揭示出客家族群强烈的自我探索、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的文化动力;通过对“全球化”、“现代化”冲击下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现状的调研,寻找族群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平衡,提出在科学发展视域中构建面向未来的客家文化发展圈、实现客家文化“承”与“传”的思考。

吕涛[10](2013)在《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田县恶劣的自然环境是致使青田人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山多地少、土壤贫瘠、自然灾害多样而频繁等都是其重要表现;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的时代特点,又加剧了他们的贫苦程度,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县人苦不堪言,走出去是他们得以生存的唯一出路。丰富而独特的区域文化在青田石雕的媒介下,开始引导县人另谋出路,重商主义、移民传统、不安分的性格等都是他们到海外谋生的深层原因。青田华侨怀揣着梦想踏出国门,走向了一个据说是“天堂”的完全陌生的境地。他们主要分布在全球的4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的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美洲的美国、巴西等。出国谋生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对于贫困的青田人来讲,他们只能集全家之力供一人出国,即使这样很多人也凑不够出国的盘缠,只能铤而走险,采取不合法的途径出国,此种情况在当时是有发生。欧战招募华工为青田人出国谋生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而且绝大多数战后留在法国继续打拼,这为后来青田人的出国谋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亲带亲”、“邻带邻”的出国模式使得青田华侨在海外能够相互照应,相互帮助,老华侨帮助新华侨找工作、住处以及资金支持都是常有之事。随着青田人出国谋生者越来越多,青田华侨群体逐渐形成。从性别结构看,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基本是“清一色”的男性,女性极少,只有7人,这也是由男性自身的特点以及客观社会环境决定的;从年龄结构看,青田华侨以青壮年占据绝大多数,老人与未成年人基本没有,海外谋生的冒险性决定了这一状况;从知识结构看,青田华侨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但诸多人拥有专业技能;从职业结构看,青田华侨一般从事行商、餐馆、洗衣房等服务型行业,这是由青田华侨自身的综合条件决定的。在海外的打拼,青田华侨都是从最底层的低级职业开始,积累资本,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就开始往更高级的职业发展,从行商小贩到坐商的转变就是这种路径。需要强调的是,从低级职业到高级职业的转变,对于不同的人情况是不一样,大部分青田华侨的转变时间都是比较长的,甚至其中很多人自出国到回国也没有具备转变的条件,有的则很快转变,成为青田华侨中的佼佼者。纵观整个民国时期的青田华侨,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完成转变,在完成转变的那部分人中,真正做大做强的也寥寥无几,因此可以说青田华侨在民国时期基本都在从事着中低级的职业。由于青田华侨从事职业的原始积累性,使得他们基本处于温饱状态,衣服破旧,不讲卫生,居住环境恶劣,物质生活是相当凄惨的,而且基本没有精神娱乐,即使有也是喝酒、打牌等单一、枯燥的形式,这是一般青田华侨的状态,同时,还有的青田华侨赌博、嫖娼,但只是少数;当然,对于极少数发展较好的青田华侨来讲,他们有着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而且精神娱乐也较丰富,他们融入侨居国的主流社会,接受当地的文化,同时也保持自身的中国文化,呈现出精神娱乐的中西合璧性,但这毕竟是极少数。青田华侨的婚姻生活,可以说是多样性的,从婚姻形式看,有本土婚姻,也有异国婚姻,同时还有不婚人群,而且青田华侨本土婚姻的数量远远多于异国婚姻的数量;从婚姻生活看,本土婚姻生活以凄苦为最显着特征,异国婚姻生活既有家庭的圆满,又有中途的破裂;从本质上讲,本土婚姻生活的状况是陈腐社会的直接产物,异国婚姻生活状况的形成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客观社会造成的无奈,但它把青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使青田真正开始走向世界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大部分青田华侨的形式是本土婚姻,其凄苦性决定了青田华侨群体婚姻生活总体的不如意性。同时,侨居国人民的压迫与歧视,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待遇,都使他们发展受限,为了改变这种境况,他们组建各式侨团,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不公与压迫,在当时侨团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境况。“弱国无外交”的亲身体会,使青田华侨更具爱国意识,在国家危难,民族独立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挺身而出,或亲自奔赴前线,助阵杀敌,或捐款捐物支援前线战争,他们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青田华侨的大量出国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侨乡经济的发展,侨汇事业的兴起并逐步发展就是例证,可以说这是青田华侨为家乡作出的不自觉的贡献。

二、清代广东华侨会馆在海外分布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广东华侨会馆在海外分布析(论文提纲范文)

(1)越南胡志明市华人“天后圣母崇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人关于妈祖的观念
    (一)第一种官宦之后“林小姐”
    (二)第二种渔民之女
    (三)第三种疍民之女
三、越南胡志明市华人中有关妈祖的信仰
四、越南胡志明市华人崇拜妈祖的形式与祭典活动
    (一)胡志明市的华人是一个多元信仰的城市,主要以信奉妈祖为主,即天后圣母庙正殿中央主祀天后圣母
    (二)天后圣母庙还配祭祀保生大帝、观音菩萨和关圣帝君、财神等神
    (三)在胡志明市的华人,尤其一些京族在家中供奉妈祖神位
    (四)越南胡志明市妈祖庙的祭典活动
五、结论

(2)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海外移民定居情况简介
    第一节 从寓居到定居的表现
    第二节 不同时期定居情况差异简介
    第三节 定居情况差异之原因
        一、官方政策
        二、海外环境
第二章 海外移民定居的经济原因
    第一节 祖籍地经济背景
        一、人口与土地压力
        二、族人乡亲互相牵引
    第二节 利益和政策驱使
        一、获利丰厚
        二、西方殖民者政策
第三章 海外移民定居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祖籍地政治推力
        一、元代遗留和郑和下西洋的余部
        二、明后期倭患和明清之际政局变动
    第二节 迁居地政治拉力
        一、华人在当地的地位
        二、华人聚居地的形成
第四章 海外移民定居的社会与文化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民间对移民的态度
        二、与当地人通婚
    第二节 文化原因
        一、移植国内生活方式
        二、成立各类社会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西会馆剧场及演剧研究 ——以赣、湘、鄂、川、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时期江西会馆述略
    第一节 江西会馆的建立
    第二节 江西会馆的特征
    第三节 江西会馆的功能
    小结
第二章 江西会馆剧场的遗存状况
    第一节 江西省内的江西会馆
    第二节 湘鄂的江西会馆剧场
    第三节 川渝的江西会馆剧场
    小结
第三章 江西会馆剧场的建筑形制
    第一节 空间布局
    第二节 剧场形制
    第三节 装饰特征
    小结
第四章 江西会馆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演剧类型
    第二节 演剧剧种
    第三节 演剧剧目
    第四节 演剧戏资
    小结
第五章 江西会馆的演剧功能
    第一节 文教功能
    第二节 社会功能
    第三节 商业功能
    小结
第六章 江西会馆的保护与再利用
    第一节 会馆保护的政策和现状
    第二节 江西会馆的消失与保护
    第三节 抚州玉隆万寿宫(抚州会馆)案例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五省市江西会馆(含万寿宫)碑刻资料
附录二 :五省市江西会馆(含万寿宫)舞台题记
附录三 :四川地方志记载“江西会馆”简表
附录四 :重庆地方志记载“江西会馆”简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闽籍华侨数量估算与海外分布
    第二节 闽籍华侨的经济地位与职业结构
    第三节 闽籍华侨的文教社团及其影响力
第二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务机构设置与侨务理念的演变
    第一节 福建暨南局的兴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闽省的侨务机构
第三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上)
    第一节 出入境管理与移民
    第二节 争取与疏通侨汇
    第三节 鼓励华侨回省投资政策
    第四节 倡导侨办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下)
    第一节 侨政与福建归侨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福建归侨侨眷之战时救济
    第三节 保护归侨侨眷
第五章 民国时期福建海外侨政
    第一节 管理与密切联络海外闽侨社团
    第二节 海外宣慰与宣传
    第三节 保护海外华侨
第六章 侨政效果
    第一节 侨乡施政效果
    第二节 海外侨政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第一节 自然地理基础及人地矛盾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基础
        二、人地矛盾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及其演变
        一、明清时期广东侨乡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变动
        二、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
    第三节 内外交通格局的演变
        一、侨乡内部交通的发展
        二、海运条件的变迁
第二章 近代侨乡人口构成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第一节 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其迁移
        一、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数量
        二、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明清时期广东侨乡人口的迁移
    第二节 近代广东侨乡人口数量、分布及演变
        一、人口数之变动
        二、人口的分布格局及人口密度
        三、城乡人口的分布特征
    第三节 城市型侨乡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一、近代广州市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二、近代汕头市的人口及其分布特征
        三、其他侨乡城市的人口及分布特征
    第四节 近代广东侨乡人口的构成特征及演变
        一、性别比所反映的人口性别结构
        二、人口的职业结构及其分布
        三、人口的家庭及婚姻结构
第三章 近代侨乡人口的海外移民及其个案分析
    第一节 近代海外移民的原因、数量及性别结构
        一、近代广东侨乡人口向海外迁移的原因
        二、各侨乡人口海外移民的数量及性别结构
    第二节 海外移民的分布地区及性别结构
        一、海外各地华侨的数量、分布及其变迁
        二、海外各地华侨的性别结构特征
    第三节 樟林地区海外移民的个案分析
        一、樟林区位优势的近代转变
        二、推动近代樟林海外移民的重要因素
        三、樟林海外移民的人数、分布及其影响
        四、政区调整所见的侨乡樟林的持续发展
第四章 海外侨汇的积累及房地产投资人流、资金流的形成
    第一节 海外移民的职业分布及经济实力
        一、南洋华侨的职业分布
        二、美洲华侨的职业分布
        三、美洲、南洋华侨经济水平的差异
    第二节 归侨、侨眷的数量及其分布
        一、各侨乡归侨、侨眷的总数
        二、归侨的种类和流向
        三、关于侨眷的数量问题
    第三节 房地产投资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动—以侨批业为中心的考察
        一、侨批中所反映的房地产投资信息的获取及华侨、侨眷的互动
        二、侨汇的流动
第五章 华侨投资侨乡房地产业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房地产投资数量、投资额的时空差异
        一、广州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二、江门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三、汕头房地产业投资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近代侨乡城市房地产投资的类型及其分布
        一、江门侨资房地产类型的多样性
        二、汕头侨资房地产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第三节 现代型的房地产投资运作模式
        一、募集股份为主的合资形式
        二、置业公司的形式
第六章 侨资房地产业影响下的侨乡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一节 侨资房地产对广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一、侨资房地产对旧城空间的重塑
        二、侨资房地产与新城区的拓展
    第二节 侨产纠纷档案所见广州房地产投资的一些问题
        一、广州投资置产之华侨的籍贯及其侨居地的分布
        二、档案所见之华侨投资广州房地产之主体、房地产用途、规模及分布
    第三节 侨资房地产与梅州三级商业体系的发展
        一、华侨在梅州的房地产投资概况
        二、梅州房地产投资的特点
        三、城镇乡三级商业体系的发展
    第四节 侨资房地产推动下的侨乡墟镇的发展——以赤坎墟及松口墟为例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集聚
        二、房地产投资的规模、分布及结构特点
        三、华侨投资墟镇房地产的宗族势力影响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清单
后记

(6)明清时期东南亚的客家人与中国文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客家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
        二、关于东南亚客家人作用
        三、关于海外客家文化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时期客家人移居东南亚的缘由与历史过程
    第一节 缘由
        一、经济原因
        二、政治原因
        三、社会原因
    第二节 历史过程
第三章 明清时期客家人在东南亚的分布与职业
    第一节 分布情况
        一、印度尼西亚
        二、新加坡
        三、马来西亚
        四、泰国
        五、越南
        六、老挝
        七、缅甸
    第二节 职业状况
        一、华侨职业概况
        二、客家人职业
第四章 物质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客家物质文化特色
    第二节 物质文化的传播
        一、农业技术的传播
        二、开矿、建筑技术和制锡、制铜、雕刻等手工艺的传播
第五章 精神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客家精神文化
    第二节 精神文化传播的内容
        一、宗教信仰
        二、客家方言
        三、儒家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医药文化
        六、制度文化
    第三节 精神文化传播的方式
        一、兴办学校
        二、创办报刊
        三、设立会馆
        四、海外客家文学
第六章 文化传播的特色和影响
    第一节 文化传播之特色
        一、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文化传播
        二、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客家文化具有独有的文化特色
    第二节 文化传播之影响
        一、文化传播对海外华人华侨后世的影响
        二、文化传播对海外当地人和文化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8)近代山东籍海外侨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选题原因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关于华侨史研究
        2.关于山东籍华侨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1.近代
        2.山东籍侨民
    (四)论文重点难点及创新
        1.重点
        2.难点
        3.创新点
一、近代侨民政策之演变
    (一)晚清时期侨民政策
        1.转变对待华侨态度
        2.订立保护侨民条约
        3.颁布国籍条例
        4.访问海外华侨社会
        5.华侨回国投资优惠政策
        6.建立海外总商会和鼓励华侨教育
    (二)民国时期侨民政策
        1.北洋政府时期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山东籍海外侨民分布与身份职业
    (一)山东籍侨民走向海外之原因
        1.国内原因
        2.国外原因
    (二)山东籍侨民海外分布地区
        1.东亚
        2.东南亚
        3.南亚
        4.欧洲
        5.美洲
        6.非洲
    (三)山东籍侨民海外职业状况
        1.劳工
        2.经商
        3.求学
    (四)山东籍侨民典型代表人物
        1.华商代表—毕务国
        2.华工代表—马伯声
        3.留学生代表—徐镜心
三、山东籍海外侨民活动及贡献
    (一)投身国内政治运动
        1.参加辛亥革命
        2.积极支持抗日战争
    (二)参与国内经济活动
        1.投资实业
        2.支援家乡建设
        3.侨汇输入
    (三)参与侨居国各种活动
        1.民俗、宗教与信仰
        2.侨社建立与活动
        3.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活动
四、山东籍侨民与闽粤侨民之比较
    (一)出国原因之异同
    (二)分布地区之异同
    (三)侨民类型之异同
    (四)侨民影响之比较
五、山东籍海外侨民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一)山东籍侨民的发展与齐鲁文化的传承
    (二)山东籍侨民有坚忍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三)山东籍侨民为侨居国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山东籍侨民为山东做出了贡献
    (五)山东籍侨民起到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结语
附录一:《请豁陈旧禁招徕华民疏》
附录二:《大清国籍条例》
附录三:《国民政府公布侨工出洋条例》
附录四:《国民政府公布侨工合同纲要》
附录五:《惠民公司招工条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9)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 ——客家文化传承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基本方法
    三 可能创新之处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考察
        (二) 以马克思社会人类学的文化视角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三) 以全球及现代的视野,审视客家族群文化的存在与演进
        (四) 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发现区域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
    一 关于“族群”意义的争鸣
    二 文本中的客家族群
        (一) 民间谱牒中的客家族群历史面貌
        (二) 学术研究文本中的客家族群
    三 近代意义上的客家“族群”
        (一) 服从官府对移民活动的管理获得移民权力
        (二) 多途径提升社会地位,“反客为主”
        (三) 官府创新管理模式“赋权”
        (四) 从“地域认同”到“族群认同”
    四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的内涵
        (一) 在文化认同上指向汉文化源
        (二) 在族群溯源上采用统一的文化认知
        (三) 在语言使用上通用客家语言系统
        (四) 在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上具有同源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及文化的多元演进
    一 客家族群的多元演进
        (一) 现代医学提供的解释之路
        (二)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博弈
        (三)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的“力场”
        (四)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的典型案例
        (五)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模型
    二 客家族群多元演进的文化特点
        (一) 客家族群文化的“儒根”
        (二) 客家族群文化的“蛮味”
        (三) 客家族群文化的“番风”
        (四) 客家族群文化的“矛盾”
    三 客家族群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 从历史的维度观察族群文化研究的意义
        (二) 从比较的维度观察客家族群文化研究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文化的执正兼容
    一 客家族群的文化本位
        (一) 以“耕山”为基础的人生本位
        (二) 以宗族为基础的群体本位
        (三) 以宋明理学为基础的道德本位
        (四) 以迁移为基础的乡土意识
    二 客家族群文化的普泛化精神
        (一) 中原移民情结与大中华意识
        (二) 经典文本与客家族群心理分析
    三 广东三大族群文化比较
        (一) 广府、潮汕族群形成史略
        (二) 三大族群典型聚落民居比较
        (三) “汉音”、“唐音”和“晋音”
        (四) 客人开埠,广人旺埠,潮人占埠
    四 客家族群文化批判
        (一) “群”对“人”的制约
        (二) 客家宗法传统与现代价值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视域中客家族群文化的传承发展
    一 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 以人为本
        (二) 博采众长
        (三) 创新发展
    二 客家族群文化构成形态上的传承现状
    三 传统文化内容与时代主题的融合发展
        (一) 客家族群文化的“现代病”
        (二) 现代化语境下的客家族群文化重构
    四 构建面向未来的客家文化发展圈
        (一) 全面促进大陆客家地区和谐发展
        (二) 加强海内外客家族群文化认同
        (三) 培育和谐发展的客家社会组织
        (四) 重塑客家文化自觉与自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青田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
    第一节 青田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
        一、 平原面积狭小,低山丘陵广布,呈“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貌
        二、 耕地面积小而土质贫,物产种类多而产量少,环境承载力弱
        三、 灾荒频仍,自救能力差,人类生存困难
    第二节 青田的人文社会环境
        一、 特有物产引导下的精湛石雕工艺
        二、 山地、海洋因素影响下的重商文化
        三、 悠久的迁移传统和便利航运交通作用下的移民意识
        四、 浓厚地域文化熏陶下的县人性格
    小结
第二章 出国谋生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方式
        一、 华工应招出国
        二、 自由出国
    第二节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路径和途径
        一、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路径
        二、 青田人出国谋生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青田人在海外的分布及特点
        一、 青田人在海外的分布
        二、 青田华侨在海外分布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出国谋生的群体结构状况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一、 青田华侨的性别结构
        二、 青田华侨的年龄结构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知识结构
        一、 青田华侨的文化程度
        二、 青田华侨以专业技能为代表的综合素质
    第三节 青田华侨的职业结构
        一、 民国时期全国华侨的整体职业状况
        二、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出国前的职业状况
        三、 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的海外职业状况
    小结
第四章 青田华侨的经济活动
    第一节 青田石雕与赛会经济
        一、 青田石雕与其国内的商品化
        二、 青田石雕商品化的国外初步延伸
        三、 赛会经济—青田石雕在国外的进一步商品化
    第二节 拎卖与做工的苦力型经济
        一、 独具特色的青田“拎卖业”
        二、 艰苦的苦力型务工
    第三节 华侨经济的多元化
        一、 青田华侨商业贸易的多元化
        二、 青田华侨服务业形式的多元化
        三、 青田华侨中餐馆的异军突起
        四、 工厂加工行业的崭露头角
    小结
第五章 青田华侨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收入与衣食消费
        一、 青田华侨的收入情况
        二、 青田华侨的支出、消费情况
    第二节 艰苦的居住环境
        一、 行商小贩的居住条件
        二、 青田华工的居住条件
        三、 青田海员的居住条件
    小结
第六章 青田华侨的精神及婚姻生活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精神生活
        一、 以侨团为平台的精神娱乐活动
        二、 侨团以外青田华侨的精神娱乐生活
        三、 青田华侨精神生活的特点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婚姻生活
        一、 青田华侨的本土婚姻生活
        二、 青田华侨的异国婚姻生活
        三、 青田华侨婚姻生活的评述
    小结
第七章 青田华侨的社会存在
    第一节 青田华侨的群体存在
        一、 青田华侨的单身流浪生活
        二、 青田华侨的群体聚居生活
    第二节 边缘化的侨居国社会存在
        一、 侨居国政治、经济因素制约着青田华侨的生存空间
        二、 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的巨大反差阻碍着青田人融入欧洲社会
        三、 青田华侨自身素质也限制了对欧洲社会的融入
        四、 良性互动的萌芽
    第三节 侨乡情结与国家意识
        一、 连锁出国与侨乡的形成
        二、 衣锦还乡与侨乡消费
        三、 特殊时代下国家意识的升华
    小结
第八章 青田华侨参加的海外社团组织
    第一节 海外社团组织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一、 海外社团组织产生的原因
        二、 海外社团组织的类型
    第二节 青田华侨的海外社团组织概况
        一、 九一八事变前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
        二、 抗日战争时期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
        三、 抗日战争结束后青田华侨的社团组织
        四、 海外社团组织的社会功用与价值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清代广东华侨会馆在海外分布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越南胡志明市华人“天后圣母崇拜”的研究[J]. 阮福才,阮顺贵,陈氏金黄. 妈祖文化研究, 2020(03)
  • [2]明初至清中叶闽南地区东南亚移民定居原因探析[D]. 吴月. 南京大学, 2020(04)
  • [3]江西会馆剧场及演剧研究 ——以赣、湘、鄂、川、渝为例[D]. 公蒗蒗.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D]. 上官小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5]近代广东侨乡社会经济的历史地理学考察 ——以人口变动与房地产业为中心[D]. 胡乐伟. 暨南大学, 2018(12)
  • [6]明清时期东南亚的客家人与中国文化传播[D]. 李聪.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浅议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对中华文物回流之影响[J]. 刘慧.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6)
  • [8]近代山东籍海外侨民研究[D]. 孟春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科学发展视域中的客家族群文化发展研究 ——客家文化传承论[D]. 廖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10]民国时期青田华侨群体研究[D]. 吕涛.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清代广东侨联海外分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