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瓦热斯·土尔孙[1](2021)在《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纵向和现况调查研究,了解其纵向发展变化及当前发展的充分性和均衡性,总结成绩,梳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十四五”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实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3-2019年统计年鉴对2002-2018年新疆与全国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配置、服务人次和病床使用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并采用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对2002-2018年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依据《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从科室设置、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方式以及医疗服务水平共4个维度25个评价指标对南、北、东疆抽取的257家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的现状进行充分性和均衡性分析;统计描述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等,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各评价指标评价档次与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综合档次评价结果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综合档次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采用主题框架法分析卫健委领导及卫生院院长访谈结果。结果:(1)截至2018年,每万人口机构数、注册护士占比新疆比全国占优势;每机构床位数、注册医师占比、每机构诊疗人次新疆比全国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2)TOPSIS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高度一致,2002-2018年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在不断提升。(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疆>北疆>南疆,服务辖区面积南疆>东疆>北疆,平均服务人口数以及服务辖区人口密度南疆>北疆>东疆。(4)科室设置总体处于基本充分状态。其中,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北疆和东疆较好,南疆略低;资源配置中,设施设备配置处于比较充分状态,疆域间无统计学差异,人员配备处于基本充分状态,北疆较好,东疆和南疆略低;医疗服务方式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门急诊服务处于比较充分状态,住院、转诊、远程服务处于基本充分状态;医疗服务水平整体上处在发展基本充分状态,其中,妇产科服务南疆较好,北疆略低,中医服务北疆较好,南疆略低,康复服务在各疆域内以及疆域间均存在差异,检查服务在北疆较好,南疆略低。(5)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综合档次评价结果显示,北疆拥有更多的推荐类乡镇卫生院,东疆拥有更多的基本类与达标类,而南疆未达标的相对较多;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是医疗服务能力的促进因素。(6)当前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日益加强,功能逐步得到完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多,诊治能力不断提高;然而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结论:新疆乡镇卫生院软硬件设施得到优化更新,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及结构上得到重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基于新疆各疆域人文、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多样性,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发展不够充分的同时,还存在疆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整体上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北疆较好,南疆和东疆需要进一步加强短板建设;“十四五”期间需要就如何补充、培训、留住人才等方面对基层卫生人才作出具体措施。
侯满[2](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关系着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影响着我国农村社会的治理效果。当前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依旧是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种形势下,面对农村居民日益强烈的健康需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处在一个严重落后的位置,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期待,因此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已是迫切之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公共卫生改革要从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仅与城市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而且黑龙江省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旺盛,但是由于农村居民聚集地较为分散,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发展需要较大的物力、财力、人力,这也导致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缓慢,在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疾控等方面都不完善。这为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治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在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以新公共卫生服务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做为研究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系统的分析,论证了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1)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功能弱化,农村公共卫生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均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监督难度较大。(2)本文从经济方面、组织方面、人才方面和机制方面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其他省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下对策强化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网络、优化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多元供给渠道,优化农村地区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监督体系的对策。
张蓓[3](2020)在《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乡镇卫生院为农村居民提供卫生医疗服务,是公益性、综合性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处于我国农村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中枢环节。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对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健康中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对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的国家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大影响。邗江地处我国经济社会最活跃地区长三角城市的扬州市,该区是典型的城市新中心城区+近郊城区,邗江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经历了公有制、市场化、重归公益性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对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卫生医疗作为准公共产品具有复杂性,可以为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功能的发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探索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方法路径,为邗江农村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为其他地区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首先对乡镇卫生院的功能进行界定,并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进行分析,然后对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主体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再对功能发挥情况进行评价,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构建政府高效保障机制、提升乡镇卫生院自身履职能力两方面入手,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一、乡镇卫生院的功能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三大功能。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发挥需要充分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二、新医改下,邗江乡镇卫生院落实政府规定要求、加大基础投入,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邗江卫生院功能发挥奠定了良好基础。三、邗江乡镇卫生院积极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三个功能,为保障邗江农村卫生医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照邗江农村居民的使用和政府的需要,邗江乡镇卫生院存在着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不深入、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不全面、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不到位等问题。四、邗江乡镇卫生院应当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从构建高效政府保障机制、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入手,完善各项功能,走一条高效、满意、科学的发展之路。
林雪珍[4](2020)在《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关系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团结农村力量和维护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健康中国的战略指引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农民健康水平得到显着改善。人均寿命延长,新生儿健康率提升,免疫接种率维持高比例,传统慢性病得到规范管理,传染病报告率维持在高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也体现了国家推进健康改革的决心和使命。随着各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的完善,表明我国逐渐从疾病预防逐渐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转化,让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本文以温州市为案例分析,通过调查温州农村地区卫生院的建设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发现当前温州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疾病预防意识不足等等,制约着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分析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二是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三是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投入;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构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六是健全农村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体系;七是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体系。
郎杰燕[5](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提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袁钰[6](2018)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开始,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着加强,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就医的可及性。然而,医疗服务体系的割裂、机构间的无序竞争以及服务提供的碎片化,造成医疗服务体系效率低下、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环境恶化,始终制约着农村“三级网”整体功效的发挥,阻碍了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效率的提高,成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功能优化的桎梏。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人均期望寿命延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越来越多的患者既需要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期望享受到预防、治疗、康复的一体化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供需双方面临的挑战均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连续、协同的体系。因此,追求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实现跨部门合作、形成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协调均衡发展,从整体上保证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有效提供连续、整体的医疗服务,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在梳理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从服务提供的视角出发,利用数据收集、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等方法,研究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现状,主要包括预约、排队、挂号等不同服务窗口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同一层级医疗、预防保健、健康促进等不同类型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不同层级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和公立、私立、第三部门等不同组织部门卫生服务提供的连续性。目的在于发现农村卫生服务不连续、碎片化的表现,并探究深层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本研究发现,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割裂和服务提供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之间彼此分割;二是预防、诊疗、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相分离;三是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四是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出现断层;五是多元提供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和互动。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从资源、组织、行政等方面探究产生问题的实质原因。针对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提供出现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第二,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第三,提高卫生人才素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第四,促进机构合作互动,完善利益共享机制;第五,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有序就医形成;第六,完善医疗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第七,健全监督控制机制,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希望为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提供协调、整体的卫生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田孟[7](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尹鹏睿[8](2016)在《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主要包括县医院、县中医(民族医)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县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其他卫生机构等,是我国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支柱。国内研究学者主要是针对农村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组织建设方面进行研究,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详细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关理论的研究,阐述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构成,在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文献法及访谈法对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文章介绍了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指出当前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卫生信息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次,从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专科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同时指出了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诸如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医院债务负担较重、医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存在着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权不明晰、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才管理政策等几个方面。在对国内外先进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编制好“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诊疗服务水平等。
冀明奎[9](2012)在《华东三省市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的主体,在满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农村卫生机构的发展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关系到农村卫生事业兴衰成败。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是卫生机构生存状况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只有及时掌握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政府才能科学合理的研制高价值的卫生政策,才能为卫生机构的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只有及时掌握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卫生机构才能发现经营缺陷,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经营水平。本研究期待达到的目标是:了解1995-2007年间上海、江苏和山东三地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及变化,分析财务状况变化过程中三地卫生机构取得的成就、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特殊问题,分析财务变化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针对问题、原因和形成机制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为政府卫生决策和农村卫生机构改善经营管理提出政策意见和建议。二、材料与方法研究以“多维度组合评价法”指导内容的勾划思路。同时,针对研究中所得的主要思路和观点,进行“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所采用的定量研究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综合优势指标等。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焦点问题访谈、居民意向调查、卫生人员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二级资料提取等。2000年系统调研了华东3省(市)12县、49乡镇、174村的各级领导、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卫技人员,以及9781户农户。2008年进行了一次重复性调查研究,共调查了3省(市)12县、49乡镇、149村和10660户农户。经检验,两次调查数据质量与代表性良好。三、研究结果(一)农村卫生机构经营环境的变化自1995年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建设在高速进行,大量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调查地区三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速较快,特别是2003年后。2003年,三地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上海农村实施了多种医疗保险制度、收支两条线等政策。江苏部分地区对相邻村卫生室进行了合并。自2003年后,县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增长较快,但相比财政支出比重较低且不断下降,不同年份间波动也较大。上海财政卫生支出主要倾向乡镇卫生院、江苏和山东主要倾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二)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所反映的主要问题1、农村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农村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同类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较慢;同一卫生机构不同年度之间发展不均衡,时快时慢、时好时差;三级卫生机构之间不均衡,县级医院总体优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优于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发展状况最差;同一地区三级卫生机构发展不均衡,表现为此消彼长,难以同步发展。卫生机构自身业务发展不平衡,“以药养医”、“重医轻防”现象普遍存在。2、政府投入不足仍是困扰农村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政府投入金额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卫生机构的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普遍没有提高,在绝大多数卫生机构中仍在不断下降。2003年以来,上海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得到财政补偿相对较多,一个明显的成效是次均门诊费用增长受到了明显抑制。但其他地区农村卫生机构获得的财政补偿仍然较少,为了生存,卫生机构只能靠自身的业务收入创收,次均诊疗费用大幅提高。政府对村卫生室没有投入。政府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投入较少,山东地区甚至没有投入。3、“以药养医”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医疗服务收不抵支,提供的越多,亏损越多。药品盈利能力较强,农村卫生机构普遍靠药品盈余弥补医疗亏损。尽管近年来药品收入在卫生机构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以来,上海对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增长较快,2007年乡镇卫生院获得的财政补偿额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5.2%,政府投入在弥补医疗亏损发挥主要作用,其次是药品收入。但其他卫生机构仍要靠药品盈余生存发展。4、部分地区卫生机构负债水平过高县乡两级卫生机构普遍靠负债经营,债务主要是流动负债。上海县级医院没有长期负债,乡镇卫生院长期负债也极低,净资产大、现金流充沛,偿债能力较强。山东地区县乡两级卫生机构负债水平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偿债能力较弱。近年来,江苏和山东两地县乡两级卫生机构长期负债规模都有较大增长。5、卫生机构营运能力普遍低下2003年以来,卫生机构大举资产购买和配置,资产总量快速上升。但调查表明三地农村卫生机构对资产的利用并不好,资产营运能力总体水平一直不高,近年来还有所下降,特别是山东地区。尽管县级医院资产规模远超乡镇卫生院,但是,对资产利用水平不高,乡镇卫生院的资产营运能力要比县级医院好。6、成本上升较快尽管卫生机构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同期快速增长的支出吞噬了增长的收入,导致卫生机构结余较少甚至收不抵支。医疗支出在卫生机构总支出中所占比较最大,上升最快。医疗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在发达地区成本有进一步上升趋势。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卫生机构管理费用过高,严重不合理。7、盈利能力普遍低下卫生机构收入盈利能力和资产获利能力普遍较差。尽管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是,业务收入获利能力并不强。部分地区卫生机构业务亏损严重,如果没有政府投入,经费不能自给。调查医院2000-2007年期间,不管是净资产还是全部资产,其获取现金的能力很差。乡镇卫生院盈利能力比县级医院弱。上海地区的农村卫生机构盈利能力比江苏和山东药低,但江苏主要药品盈利贡献较大。(三)影响农村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状况及变化的主要因素1、影响政府投入的主要因素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和中级阶段,尚不成熟,政府财政主要用于社会投资建设,政府能用于农村卫生投资不多。而以GDP考核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又助长了政府“经济人”的一面,使得政府更加不愿意对农村卫生加大投入。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政策削弱了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权力,而其承担的发展农村卫生责任并没减少,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两级财政对加大卫生投入力不从心。2、影响门诊和住院收入的主要因素推动村卫生室收入增长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次均就诊费用的上升,就诊人次减半是影响村卫生室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01-2007年,上海县乡两级卫生机构门诊收入增加主要依赖门诊人次的增加,而山东则主要依赖次均门诊费用的上涨。除上海地区的县级医院住院收入在2001-2007年间增长主要靠住院人次的推动,其余年份和其他地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收入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是次均住院费用的增长。总之,农村卫生机构的收入增长主要靠价格上涨带动。3、影响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的主要因素卫生机构自身的综合优势决定了年门诊量和住院人次的多少,综合优势高则更具有竞争优势,诊疗人次相对就多,经营状况就好。同时,同一地区其他卫生机构将会受到负面影响,市场份额受到瓜分,诊疗人次也会受到影响。相对于2000年,村卫生室综合优势下降,居民对村卫生室收费水平、医生服务热情、医患关系密切程度均有所下降,导致村卫生室诊疗人次减少50%以上。病人就医方便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优势贡献度大大增加,收费让人接受、医生服务热情、医患关系密切对综合优势高的乡镇卫生院贡献度贡献显着,但对中低优势则不明显,甚至贡献度下降。调查过程中,上海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总体优势比较明显,在全部调查的卫生院中属于高优势组比例更多,上海乡镇卫生院次均费用上涨受到明显抑制,次均门诊人次也是大幅提高。县级医院综合优势进一步巩固,除收费让人接受外,水平让人放心、医生服务热情、医患关系密切和病人就诊方便对县级医院的综合优势贡献均比2000年更强。所以,县级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一直维持增长。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外流造成地方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减少、人口导入地方诊疗人次增加。4、影响诊疗费用的主要因素影响农村次均门诊费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患病状况、卫生服务可及性、就诊机构、自觉严重程度、费用报销比例、收人等。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包括住院天数、医疗付费方式、医院等级、年龄、收入、入院情况、有无抢救、转归等。5、影响农村卫生机构成本因素分析影响农村卫生机构成本因素主要有人力成本上涨较快、药品费用居高难下、管理费用快速攀升、负债规模较高、管理水平相对低下、资产营运能力较低。四、结论与建议1、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卫生投入水平将政府财政卫生投入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抑制政府“经济人”一面,引导政府加大财政卫生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卫生投入总量,落实政府在地方卫生发展中的作用。制定科学的投入分配方案,侧重对综合实力薄弱的乡村两级机构投入,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县、乡、村三级卫生网均衡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积极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调整医疗和药品价格、促进健康发展调整医疗价格结构,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和手术等服务价格,降低部分偏高的检验检查价格。发挥价格杠杆的引导作用,拉开不同级别卫生机构的服务价格梯度,促进就医人群的合理分流。做好成本核算,定期在医疗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实行由项目收费、总额预付和病种收费组成的多样化的医疗收费管理结构。控制药品价格虚高和用量不合理,扩大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地区,促进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控制诊疗费用快速上涨、释放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卫生机构卫生服务供给。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卫生机构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明确县、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促进三级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开展卫生机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消除无序竞争。4、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能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提高居民受益度。加强对供方行为的管理、避免诱导需求。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村流动人口健康权利。5、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农村卫生机构财务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必要支出,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成本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避免盲目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负债管理、降低资金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崔霞[10](2012)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卫生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以及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阐述国际上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回顾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相关政策;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现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我国卫生人员未来增长趋势;采用专家咨询法验证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结果与结论:1.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医药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820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万人;医药卫生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村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增加1.4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西部地区卫生人员和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增加0.2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个人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9个百分点,硕士所占比例增加12.7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才制度规范不断完善。2.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24.9%,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仅占7.8%;配置不合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2010年,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农村的2.5倍。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22人、3.93人和3.76人。2010年,医疗机构拥有全国91.1%的卫生技术人员,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拥有2.5%。2010年,我国仅有全科医师5.6万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医护比为1:0.8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1:3.09);同时,卫生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队伍管理滞后;人才队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需求、学术发展、产业发展不相适应。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与之匹配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需要卫生人员1067.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4.4万人。4.国际经验:我国医生密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医护比为1:0.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欧洲各国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其他国家构建了合理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体系;其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包括全科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主要是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其他国家积极采取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建议:1.实施“2020人才强卫工程”2.分类建设六支核心医药卫生人才队伍;3.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开发;4.构筑医药卫生人才的研究和服务平台;5.加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6.完善医药卫生人才管理的法律和机制;7.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对策建议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2.1.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2.1.3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3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
3.1.1 初步建立阶段(1949年-1965年) |
3.1.2 发展阶段(1966年-1979年) |
3.1.3 变革阶段(1980年-2002年) |
3.1.4 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
3.2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
3.2.1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 |
3.2.2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 |
3.2.3 农村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 |
4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1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功能弱化 |
4.1.2 公共卫生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
4.1.3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且整体素质不高 |
4.1.4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多元供给单一 |
4.1.5 农村地区疾病防控体系薄弱 |
4.1.6 农村公共卫生监管执行不力 |
4.2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经济方面的原因分析 |
4.2.2 组织方面的原因分析 |
4.2.3 人才方面的原因分析 |
4.2.4 机制方面的原因分析 |
5 国内发展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经验与启示 |
5.1 国内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经验 |
5.1.1 广东省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 |
5.1.2 湖南省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 |
5.1.3 江西省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经验 |
5.2 国内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启示 |
5.2.1 强化农村地区政府职责体系 |
5.2.2 加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整合 |
5.2.3 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
6 完善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
6.1 强化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网络 |
6.1.1 加强农村地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6.1.2 提高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
6.2 优化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
6.2.1 提高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资源可及性 |
6.2.2 加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建设 |
6.3 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
6.3.1 完善农村地区卫生人员补充机制 |
6.3.2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培训机制 |
6.3.3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保障机制 |
6.4 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多元主体供给渠道 |
6.4.1 搭建农村公共卫生多元供给主体合作平台 |
6.4.2 充分发挥社会办医的作用 |
6.5 优化农村地区疾病防控体系 |
6.5.1 完善农村疾病防控网络 |
6.5.2 强化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控机制 |
6.5.3 多途径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 |
6.6 完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监督体系 |
6.6.1 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
6.6.2 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监督机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农村卫生医疗工作做法综述 |
1.2.3 简要的评论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一般分析 |
2.1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界定 |
2.1.1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历史变迁 |
2.1.2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内在要求 |
2.1.3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社会要求 |
2.1.4 乡镇卫生院功能的构成 |
2.2 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优劣势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
3.1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主体的基本情况 |
3.1.1 邗江乡镇卫生院的历史发展 |
3.1.2 邗江乡镇卫生院的现实状态 |
3.2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的实际情况 |
3.2.1 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
3.2.2 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
3.2.3 公共卫生管理功能发挥实际情况 |
3.3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
3.3.1 公共卫生服务不深入 |
3.3.2 基本医疗服务不充分 |
3.3.3 公共卫生管理不到位 |
3.4 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
3.4.1 公共卫生服务不深入的原因分析 |
3.4.2 基本医疗服务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
3.4.3 公共卫生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的对策建议 |
4.1 构建政府高效保障机制 |
4.1.1 统筹各方合理规划乡镇卫生院功能布局 |
4.1.2 科学区分乡镇卫生院功能具体任务 |
4.1.3 发挥公共财政支撑作用确保乡镇卫生院功能落实 |
4.1.4 完善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效率 |
4.2 提升乡镇卫生院自身履职能力 |
4.2.1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体系 |
4.2.2 健全与自身功能发挥相适合的管理体系 |
4.2.3 构建与自身发展需要相匹配的人才体系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乡镇卫生院就医满意度调査表 |
致谢 |
(4)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1.1 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
1.2.1.2 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1.2.1.3 影响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2.2.1 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
1.2.2.2 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1.2.2.3 影响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因素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
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 |
2.1 发展历程 |
2.1.1 起步阶段 |
2.1.2 快速发展阶段 |
2.1.3 改革调整阶段 |
2.1.4 全方位服务阶段 |
2.2 发展现状 |
2.2.1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2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 |
3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3.1 温州市卫生事业概况 |
3.2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
3.2.1 发展萌芽阶段 |
3.2.2 平缓发展阶段 |
3.2.3 快速发展阶段 |
3.3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成效 |
3.3.1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3.3.2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
3.4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1 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 |
3.4.2 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 |
3.4.3 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
3.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弱 |
3.4.5 公共卫生知识宣传不到位 |
4 国内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及其启示 |
4.1 国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
4.1.1 澳大利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做法 |
4.1.2 美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的做法 |
4.2 国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
4.2.1 宁波江北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
4.2.2 德清县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
4.2.3 台州椒江区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经验 |
4.3 国内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
5 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分析 |
5.1.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
5.1.2 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
5.1.3 居民健康水平显着提高 |
5.1.4 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
5.1.5 信息化和人才建设不断加强 |
6 完善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6.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
6.2 提升农村地区健康管理和健康素养 |
6.3 完善公共卫生科技投入机制 |
6.4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
6.5 构建预防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6.6 健全农村重大疾病保险和救助体系 |
6.7 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
(一)总体思路 |
(二)结构安排 |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
小结 |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
小结 |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
小结 |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
小结 |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
6.3.3 突破路径依赖 |
6.3.4 注重关键节点 |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进一步讨论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
1.3.2 连续性卫生服务 |
1.3.3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
2.1.2 连续性卫生服务 |
2.1.3 农村卫生网络连续性服务提供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医学整体论 |
2.2.2 组织网络理论 |
3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现状及问题 |
3.1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现状 |
3.1.1 不同服务窗口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
3.1.2 不同类型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
3.1.3 不同层级机构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
3.1.4 不同组织部门卫生服务提供情况 |
3.2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提供存在的问题 |
3.2.1 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之间彼此分割 |
3.2.2 预防、诊疗、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相分离 |
3.2.3 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
3.2.4 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出现断层 |
3.2.5 多元提供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和互动 |
4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缺失的原因 |
4.1 资源方面的制约 |
4.1.1 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不足 |
4.1.2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匮乏 |
4.1.3 基层机构基本药物缺乏 |
4.2 组织方面的制约 |
4.2.1 各级机构利益难以协调 |
4.2.2 医疗信息系统尚不完善 |
4.3 行政方面的制约 |
4.3.1 卫生行政管理模式局限 |
4.3.2 行政区域条块分割限制 |
4.3.3 医保支付约束作用不足 |
5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的完善对策 |
5.1 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5.1.1 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
5.1.2 健全配套政策体系 |
5.2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 |
5.2.1 加大卫生投入 |
5.2.2 全面整合资源 |
5.3 提高卫生人才素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 |
5.3.1 大力培养卫生人才 |
5.3.2 提高基层机构水平 |
5.4 促进机构合作互动,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
5.4.1 厘清医疗机构职责 |
5.4.2 增加服务供给主体 |
5.4.3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
5.5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促进有序就医形成 |
5.5.1 完善基层首诊机制 |
5.5.2 落实双向转诊机制 |
5.5.3 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
5.6 完善医疗信息平台,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
5.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6.2 健全信息共享平台 |
5.7 健全监督控制机制,完善考核激励制度 |
5.7.1 加强卫生监控工作 |
5.7.2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一、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
二、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三、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国内外先进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
一、国内外先进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分析 |
二、国内外先进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启示 |
第五章 完善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和思路 |
二、完善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路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华东三省市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
二、资料来源 |
三、资料收集方法和内容 |
四、主要分析方法 |
五、调查质量监控方法 |
六、统计分析工具 |
七、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一、三地农村卫生机构运营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一) 县面积和行政区划调整 |
(二) 县人口数及构成 |
(三) 县国内生产总值 |
(四) 县人均纯收入 |
(五) 县级财政收支 |
(六) 农村卫生政策 |
(七) 县级政府卫生投入 |
(八) 小结 |
二、三地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分析 |
(一) 总收入、总支出和结余变化 |
(二) 政府财政补偿情况 |
(三) 发展能力分析 |
(四) 负债状况及偿债能力分析 |
(五) 营运能力分析 |
(六) 盈利能力分析 |
(七) 小结 |
第四部分 影响农村卫生机构经营状况的因素分析 |
一、影响政府卫生投入因素分析 |
(一) 财政支出理论对政府卫生投入的启示 |
(二) 财政分权对政府卫生投入的影响 |
(三) 基于“公共人”和“经济人”假设分析政府卫生投入存在的问题 |
二、影响农村卫生机构业务收入变动因素 |
(一) 影响门诊收入变动因素分析 |
(二) 影响住院收入变动因素分析 |
(三) 影响诊疗人次变动因素分析 |
(四) 影响诊疗费用增长因素分析 |
三、影响农村卫生机构成本因素分析 |
(一) 人力成本上涨较快 |
(二) 药品费用居高难下 |
(三) 管理费用快速攀升 |
(四) 负债规模较高 |
(五) 资产营运能力较低 |
第五部分 讨论和政策建议 |
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提高卫生投入水平 |
(一) 政府投入对农村卫生机构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
(二) 政府需要落实投资职能、提高投入水平 |
(三) 完善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四) 制定科学的投入分配方案 |
(五) 加强对财政投入资金使用监管 |
二、调整医疗和药品价格、促进健康发展 |
(一)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少医疗亏损 |
(二) 控制药品价格、促进卫生机构合理用药 |
(三) 控制诊疗费用快速上涨、提高卫生服务供给 |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卫生机构协调发展 |
(一) 继续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二) 进一步明确县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内容 |
(三) 开展卫生机构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 |
(四) 开展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合作 |
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能力 |
(一)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 |
(二) 建立和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基金 |
(三) 加强对供方行为的管理、避免诱导需求 |
(四) 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 |
五、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一) 加强成本管理,减少不必要支出 |
(二)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
(三) 加强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
第六部分 研究小结、创新和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获奖情况 |
致谢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10)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 |
1.1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理论 |
1.2 卫生资源配置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卫生人力政策回顾 |
1.1 卫生人力教育培养政策 |
1.2 卫生人力选拔使用考核政策 |
1.3 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政策 |
1.4 分配报酬激励政策 |
1.5 卫生人力流动政策 |
1.6 农村卫生人力配置政策 |
1.7 全科医师政策 |
1.8 卫生人力规划与发展 |
第三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
1.1 新医改要求 |
1.2 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
1.3 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四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 |
1.1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及医药卫生服务需要发展趋势 |
1.2 卫生人力发展趋势预测 |
第五章 国际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1.1 各国卫生人力现状 |
1.2 欧洲各国医药卫生人才现状 |
1.3 其他各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 |
1.4 其他各国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
1.5 其他各国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 |
第六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战略举措 |
1.1 指导思想 |
1.2 基本原则 |
1.3 总体目标 |
1.4 重大举措 |
1.5 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研究[D]. 瓦热斯·土尔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侯满.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邗江乡镇卫生院功能发挥研究[D]. 张蓓. 扬州大学, 2020(05)
- [4]温州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研究[D]. 林雪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5]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6]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连续性服务的提供现状及对策研究[D]. 袁钰. 武汉大学, 2018(06)
- [7]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8]中卫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尹鹏睿. 兰州大学, 2016(06)
- [9]华东三省市农村卫生机构财务状况研究[D]. 冀明奎. 复旦大学, 2012(02)
- [10]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D]. 崔霞. 中南大学, 2012(12)
标签:乡镇卫生院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论文; 农村医疗保险论文; 农村综合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