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重病儿暂时性高血糖及其临床意义(附2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安泽鑫[1](2012)在《脑梗死后磁共振T1WI高信号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脑梗死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 T1WI)出现高信号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脑梗死后MRI出现T1WI高信号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资料完整的325例新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临床症状出现1个月内行颅脑MRI检查,其中25例在梗死病灶周围或梗死灶内出现T1WI高信号为阳性组,其余300例MRI检查未发现T1WI高信号为阴性组。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平均动脉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脑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分为栓塞和非栓塞)、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 LA)、陈旧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进行分类、分型、分级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单因素分析确定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阳性组25例患者T1WI高信号发生部位:大脑皮质(17例),基底节(3例),丘脑(1例),额叶下白质(1例),小脑(3例)。形态特点:于梗死区周围或梗死区内沿脑沟脑回呈线状分布或斑片状、斑点状、弧形分布,均无明显占位效应。T1WI高信号区在T2WI上的信号特点:高信号、低信号或等信号。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平均动脉压、胆固醇(Cholesterol,CHO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Fbg、LA、陈旧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HDL-C与T1WI高信号相关(P<0.1)。脑梗死面积大、梗死类型为脑栓塞、HDL-C低的患者T1WI高信号发生率高。结论:脑梗死后T1WI高信号可能与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 HT)或层状坏死等机制有关。其发生与梗死面积、脑梗死类型、HDL-C相关,脑梗死面积大、梗死类型为栓塞、HDL-C水平低的患者T1WI高信号发生率高。
谭勇明,韦赤勇,邓树荣[2](2007)在《危重病患者血小板与血糖变化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小板与高血糖及其动态变化对危重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176例ICU危重病患者入院第1、3、5、7、10天时间段血常规和血糖的检测结果及APACHEⅡ评分,按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分组;根据患者预后,将病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结果(1)血小板减少组的APACHEⅡ评分、血糖水平、住院天数、MODS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组(P<0.05);(2)生存组入院第1天APACHEⅡ评分和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1),血小板则明显高于死亡组(P<0.001);(3)生存组在入院第1、3、5、7和10天的时间位点上,血小板计数呈持续升高,且明显高于死亡组(P均<0.001);(4)在每个时间位点上,生存组的血糖水平呈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1)。结论血小板和血糖水平能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可作为危重病患者的重要临床监测指标;血小板持续降低和血糖持续升高,具有更高的预警价值。
周国芳[3](2006)在《咪唑安定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30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应用咪唑安定镇静治疗后,观察镇静效果,并定时监测给药后的循环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进行用药前后的比较。结果咪唑安定镇静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P)、动脉血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氧分压(PO2)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咪唑安定可作为理想的镇静剂。
钟玉娟[4](2006)在《冠心病并高血糖及其中医证型规律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住院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的情况,探讨本病的中医病机及证型规律,以便及时给予干预,控制血糖,改善冠心病的预后,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凡入院时未知血糖情况的冠心病患者均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已知血糖情况者记录一次空腹及餐后或随机血糖,随机抽取部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同时观察冠心病患者血压、血脂、家族史及吸烟情况等,设置单纯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组进行对照分析,对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中医病机、证型规律进行探讨。 [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90例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者146例,发生率76.84%,血糖正常者44例,发生率23.16%。抽取40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血糖升高者35例,血红蛋白值为6.74±1.49%,血糖正常者5例,血红蛋白值为5.2±0.22%,二者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组主要证型为气虚型,占55.48%,其次为阳虚型,占13.01%;单纯冠心病组主要证型为气虚型,占50%,其次为气滞型,占20.45%。两组间阳虚型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根据虚实辨证,冠心病并高血糖组中虚证患者113例,占77.4%,实证33例,占22.6%;单纯冠心病组虚证患者27例,占61.36%,实证17例,占38.64%。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冠脉造影确诊后的冠心病患者55例,合并高血糖组41例,主要证型是气虚型,占63.41%,其次为气滞型,占12.2%;而单纯冠心病组的主要证型是气滞型,占42.86%,其次为气虚型,占28.57%;两组间气虚型与气滞型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若不进行OGTT检测,总的糖代谢异常漏诊率高达59.59%,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冠心病病机主要为气虚或气滞,多离不开痰浊、血瘀为患,寒凝、阴虚等少见,其治疗应在益气或行气的基础上,注重“痰瘀同治”。合并高血糖的冠心病患者,其“阴虚燥热”的病机及“三多一少”症状少见,多数是气虚、气滞,挟痰挟瘀,临床上多采用益气、活血、化痰的方法治疗。病程长者,阳虚症状明显,尚应结合使用温补肾阳的方法。岭南潮湿地区,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在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糖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治疗上应常用“祛痰”“化瘀”二法。
高锦萍,朱全发[5](2000)在《危重病儿暂时性高血糖及其临床意义(附25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 2 5例危重病儿入院时血糖的检测结果表明 ,危重病人在应激状态下 ,其血糖含量 (7.40± 4.0 4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4 .32± 1.6 2mmol/L) ,且危重病儿中死亡组血糖含量 (13.45± 1.80mmol/L)明显高于存活组(9.0 2± 1.32mmol/L)。提示观察血糖变化可作为监测危重病儿病情程度的一项指标
赵孟陶,李彤,王妮[6](2003)在《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97例分析》文中认为对97例确诊为宫内感染新生儿 ,观察其血糖异常发生率及感染程度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其中TORCH感染IgM抗体阳性48例 ,细菌感染49例。对照组为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81例。观察对象在生后24小时和72小时各采血1次 (距哺乳时间4~6小时 ) ,感染组随着病情进展及时监测血糖及电解质 ,葡萄糖输注浓度为7.5 % ,补糖量为6~7.5mg/(kg·h)。结果 :①低血糖和高血糖发生率在不同成熟度感染儿的差异不明显 (χ2=1.79,P>0.05;χ2=0.53,P>0.05) ;但感染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8.85,P<0.01;χ2=11.71,P<0.01)。②重度感染组高血糖发生率和血糖升高值显着高于轻中度感染组 (χ2=29.43,P<0.01 ;t’=25.2,P<0.01) ;而低血糖发生率两组差异不显着 ,但血糖降低值重度感染组显着低于轻中度组 ,差异明显 (χ2=0.02,P>0.05;t=6.75,P<0.001)。③重度感染组的死亡病例 ,血糖升高值显着高于存活病例 (t=17.6,P<0.001)。④低血糖病儿临床表现以呼吸、循环系统异常多见 ,高血糖病儿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出生后感染扩散 ,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 ,以致内分泌调节血糖功能发生紊乱 ;感染愈重机体内环境紊乱愈重 ,最终导致内分泌调节血糖功能处于衰竭状态。因而对感染的新生儿监测血糖对预防高渗血症引起的脑损伤和判断预?
沈爱秋[7](1999)在《急性危重儿高血糖症16例分析》文中提出1996年6月以来,我科收治危重儿高血糖症16例,报告如下。II$床资料1·l观察组:16例皆按全国小儿危重病评分标准【门,男9例.女7例,年龄2月~6岁,急性重症肺炎6例,败血症6例,病毒性脑炎2例,I度营养不良三例,捂热综合征1例。单器官衰竭11例,多器官衰竭5例。对照?..
汪昕[8](2012)在《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先进的医学手段对确诊的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进行研究,观察新生儿的感染程度与血糖异常的发生率。方法在医院中选择60例宫内感染的患儿与同期出生的40例正常新生儿。在24与72小时中各采集一次血液。要及时地观察感染患儿的血糖与电解质变化。在采血的过程中,不对患儿注射激素与输血。其中血糖的检测需要运用氧化酶法。结果感染患儿在低血糖与高血糖方面的发生率的差异不明显。但是感染组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结论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不仅不利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导致新生儿血糖功能处于衰竭的状态。
柏越[9](2011)在《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性和安全性60例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华佗再造丸既往临床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对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临床再评价研究。方法:本试验遵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在内科基础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临床观察研究。整个试验过程,共观察病例60例,治疗组病例30例,对照组病例30例,选择华佗再造丸模拟剂为对照组,分别在研究前、服药3个月后及服药6个月后进行访视,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变化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从而评价该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通过对华佗再造丸的两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不良事件的统计学分析表明,该药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药物优于对照组药物(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两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3个月、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相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华佗再造丸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检测指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临床研究观察,60例受试者中,对照组出现1例不良事件,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华佗再造丸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其临床观察疗效肯定。(2)经服用华佗再造丸,6个月的疗效优于3个月的疗效,说明华佗再造丸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3)实验室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说明临床应用华佗再造丸安全。(4)在服用华佗再造丸的试验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的发生。总之,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是安全和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彭秀丽[10](2009)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消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消退时间的相关性因素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0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病房住院且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资料完整的243例患者,并进行随访。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资料输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用统计处理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医辨证分为血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脾肾阳虚型。结果:(1)24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黄疸消退理想组16人(6.6%),黄疸消退时间较长组22(9.1%)人,黄疸加重死亡组178(73.3%)人,失访24(9.9%)例,其中3例(1.2%)因其他疾病病故。(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以及HBVDNA是独立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消退的因素。(3)经χ2检验*P<0.05、Δ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血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早、中期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表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中、晚期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临床分期在各证型之间的发生率纵向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证型在慢重肝各期的分布无差异性。(4)216例慢重肝患者于治疗后黄疸消退理想组例数在血瘀阻络型为18.52%(15/81例),湿热中阻型22.47%(20/89例),肝肾阴虚型9.68%(3/31例),脾肾阳虚型0%(0/15例),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血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黄疸消退率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216例慢重肝患者于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较长组例数在血瘀阻络型为7.41%(6/81例),湿热中阻型11.23%(20/89例),肝肾阴虚型6.45%(3/31例),脾肾阳虚型0%(0/15例),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黄疸消退时间明显长于血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216例慢重肝患者于治疗后黄疸加重死亡组例数在血瘀阻络型为74.07%(60/81例),湿热中阻型66.29%(59/89例),肝肾阴虚型90.32%(28/31例),脾肾阳虚型100%(15/15例),经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黄疸加重死亡率明显高于血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结论: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消退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HBVDNA;慢重肝患者以虚证为主者黄疸消退较慢,消退时间较长,病情重、预后差。因此主张对慢重肝患者消退黄疸的治疗,应注意在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的基础上,强调温阳健脾、益气养阴和阴阳双调。
二、危重病儿暂时性高血糖及其临床意义(附2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危重病儿暂时性高血糖及其临床意义(附2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脑梗死后磁共振T1WI高信号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2)危重病患者血小板与血糖变化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血小板减少组与非血小板减少组临床资料比较 |
2.2 生存组与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血小板与血糖水平比较 |
2.3 生存组与死亡组血小板计数比较 |
2.4 生存组与死亡组血糖值比较 |
3 讨 论 |
(3)咪唑安定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冠心病并高血糖及其中医证型规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 |
1.1 基础研究 |
1.1.1 危险因素 |
1.1.2 发病机制 |
1.2 冠心病与糖尿病的相互关联 |
1.3 治疗 |
1.3.1 降糖治疗 |
1.3.2 调脂治疗 |
1.3.3 降压治疗 |
1.3.4 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
1.3.5 介入治疗及旁路移植术 |
1.3.6 生物学治疗 |
1.3.7 其他 |
2 中医药研究 |
2.1 中医药对冠心病并糖尿病的认识 |
2.2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
2.2.1 辨证分型及治疗 |
2.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2.3 中医对PCI及冠脉搭桥术后的认识 |
2.2.4 中医对 IGT的认识 |
3 结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来源 |
1.4 诊断标准 |
1.4.1 西医诊断标准 |
1.4.2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研究观察指标 |
1.7.1 一般资料 |
1.7.2 入院相关指标 |
1.7.3 入院后血糖情况 |
1.7.4 入院时症状体征并辨证分型 |
1.7.5 统计处理 |
2 观察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入院相关指标 |
2.3 OGTT检测结果 |
2.4 辨证分型 |
3 讨论 |
3.1 危险因素 |
3.2 高血糖患病率 |
3.3 冠心病诊断情况 |
3.4 证型分析 |
3.4.1 主要证型分析 |
3.4.2 兼证分析 |
3.4.3 经冠脉造影确诊后的辨证分型 |
4 结论 |
5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97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观察对象 |
二、方法 |
三、诊断标准 |
结果 |
一、宫内感染儿的实验室检测 |
二、宫内感染儿血糖异常发生率 |
三、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 |
四、感染程度对血糖代谢的影响 |
讨论 |
(8)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性和安全性60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 中风病的定义 |
二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三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药物治疗 |
四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药物治疗 |
五 问题与展望 |
试验研究 |
一 病例选择 |
二 试验设计 |
三 观测项目及指标 |
四 疗效评定 |
五 不良事件的观察、记录和报告方法 |
六 统计分析 |
七 研究结果 |
讨论 |
一 选题思想的确立 |
二 药物作用机理探析 |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表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 |
(10)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消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一般资料 |
1.1.3 病原学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回顾性随访调查研究 |
2.2 研究分组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样本收集 |
1.1 随访情况 |
1.2 一般情况 |
2.预后因素的分析 |
2.1 单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分析 |
3.中医辨证与临床分期与黄疸消退时间的关系 |
3.1 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3.2 中医证型与预后的关系 |
讨论 |
1.资料的收集 |
2.分析资料的选择 |
3.单因素分析结果 |
4.多因素分析结果 |
5.中医学理论基础 |
6.本研究结果 |
7.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危重病儿暂时性高血糖及其临床意义(附2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梗死后磁共振T1WI高信号的相关因素分析[D]. 安泽鑫.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
- [2]危重病患者血小板与血糖变化的临床价值探讨[J]. 谭勇明,韦赤勇,邓树荣. 广西医学, 2007(02)
- [3]咪唑安定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J]. 周国芳.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11)
- [4]冠心病并高血糖及其中医证型规律调查[D]. 钟玉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5]危重病儿暂时性高血糖及其临床意义(附25例分析)[J]. 高锦萍,朱全发.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0(12)
- [6]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97例分析[J]. 赵孟陶,李彤,王妮. 临床儿科杂志, 2003(02)
- [7]急性危重儿高血糖症16例分析[J]. 沈爱秋.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9(05)
- [8]宫内感染新生儿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J]. 汪昕.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8)
- [9]华佗再造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性和安全性60例临床研究[D]. 柏越.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黄疸消退的相关因素研究[D]. 彭秀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