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张原[1](2021)在《主旋律歌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以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昊[2](2021)在《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余年来,我国合唱艺术伴随着民族独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表征。较之过去以“群众歌咏”为主要载体、在国家政教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我国群文合唱蓬勃发展,呈现出包容共生的多元生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全体国民追求审美的美育新时期,城市群文合唱图景出现新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趣缘”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作为人声艺术的合唱的概念理解日益成熟,追求精益求精的听觉感受、持续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其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在合唱研究领域中对作品本体的音乐学研究、合唱训练策略的教育学方法研究、群文合唱的社会学意义、历史学脉络研究等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以老年、大学生、少儿群体为主。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切入青年群体这一视角,分析该群体能够形成稳定音乐兴趣、能够将音乐学习主动纳入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成因及影响要素,探索其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合唱和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上海市较为典型的三个新型合唱团中的15名团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了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当下合唱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该群体“音乐素养-心理需要-城市情境”的动力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搭建了进一步研究的结构路径框架,提出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参与合唱的直接体验以及当下上海的人文环境是其步入青年阶段产生多维度心理需要而继续参与合唱团的重要影响要素,并提出音乐素养在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与其成年后继续参与合唱团产生的多个心理需要之间发生中介效应的假设。随后,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借鉴西方合唱参与方面较为成熟的量表,对本研究调研问卷进行设计,对量表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题项开发,对正式问卷的内容信度与内容效度进行调整与修订。其二,面向上海市以青年职场人为主体的合唱团与大学生合唱团发放正式问卷,采集有效答卷558份,全面考察了参与合唱的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参与合唱的体验、大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自我感知的音乐素养、合唱偏好、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了不同性别、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分别在读谱习惯、合唱偏好、音乐素养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差异性。首次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KMO和巴利特球型检验确定了问卷量表中的题项能够做因子分析,再通过主成份分析肯定了量表中各个维度的组成;然后通过对理论模型指标及参数拟合度的测量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结构模型检验中对质化研究中提出的若干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长支持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均有显着性作用;2、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求知需要无显着影响;3、上海合唱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交需要无显着影响;4、城市文创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无显着影响;5、除上述被排除的假设以外,其他路径中的假设关系均为显着正相关。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中产生的数据与文本分析,从终身音乐教育立场出发,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乐器学习、家庭氛围、教师素养、学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对个体稳定音乐兴趣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专业音乐院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城市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文化工作者合唱观念的重塑、城市合唱团艺术标准的提高等是当下亟待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以上,也将是我国城市业余合唱走向进一步繁荣的保证。
潘丹妮[3](2020)在《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持续提升,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一种更加新颖的形式进行展现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增加工作开展的质量以及效率,从目前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以及工作展开的形式也在持续创新以及完善,因此应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其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工作展开的科学化以及规范性。本次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参考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研究中利用了文献综述法以及对比研究法,首先针对音乐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分析这种教育形式的优势,探讨其中存在的育人思想,利用这种方式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利用这种方式持续拓展研究思路,挖掘新的研究方式,更加有效的发挥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教育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效果。文章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案例,系统阐述和分析了“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现状,阐述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手段,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基于此将大学生艺术团以及普通班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分析其中具备的不同素质,并且针对7个专业中的学生成绩进行比对分析,主要分为选修音乐课以及未选修音乐课的情况,利用这种方式探究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证明音乐教育对高校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调查提出,从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展开分析,其中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音乐设施还不完善,课程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因此为了有效的增强音乐思想在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首先应该增加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利用这种方式在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音乐教育具备的德育功能,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优化以音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设施与课程设置,并完善以音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
兰澜[4](2020)在《《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礼记·乐记》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理论着作,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乐教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实的角度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挖掘《礼记·乐记》当中乐教思想的精华元素,并且恰到好处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将会有助于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水平,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介绍本选题的提出、研究价值及意义、文献综述、本选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全面阐述《礼记·乐记》乐教思想。首先,对《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进行概念分析。其次,探索《礼记·乐记》乐教思想依托的理论基础,包含“物感”论,人性观和伦理观。再次,从多方面认识《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内容和实施方式。其中主要内容根据特定层次分类,包括教化人心、和顺人情、齐家治国。在实施层面则是运用创制、实施、推广的逻辑,展示出《礼记·乐记》乐教思想发挥教育影响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进行现实评价。根据新时期的时代背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需求,分析《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现实意义与时代局限,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四部分研究《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当代大学生特征发生变化需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优化,传统文化认同感需要提升,这分别从三个角度阐明了《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身心和谐,促进人我和谐,推动天人和谐则体现了《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礼记·乐记》乐教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存在内在联系,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第五部分进行《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首先,强调《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正确方向原则,发挥学生主体原则,坚持发展和求实原则。其次,为了实现二者的融合,还需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条件支持。最后,通过创新课程设置,丰富课外活动,动员广泛参与等具体措施将《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蒋瑀[5](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高中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要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必须要有所创新。运用音乐素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失为一种新颖的途径,能够在塑造学生思想意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多的接触音乐文化,通过音乐素材更好的接收知识、理解知识。本论文以某市S中学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方法探究音乐素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佳应用方法。首先阐述音乐素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相关概述,发掘音乐素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在契合关系,以及音乐素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作用。再根据情感教育理论以及美国当代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从而阐述音乐素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化作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发现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并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原则、方法,寻求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音乐素材,构建“多学科、多互动,师生共融”的新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新知识带来的快乐,为课堂教学添光添彩。
赵天奇[6](2020)在《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的先驱,中国矿业大学百年来的音乐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中国高等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起到辐射作用。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走访学校教师、校友记录音乐艺术活动事件。同时,查阅、梳理学校音乐艺术史料,对研究主体进行叙述,分析其时代背景和教育事件对于中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1909年3月,英国福公司创办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到现在,从早期学校秉承校董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注重用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到上个世纪末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校园音乐艺术活动强化美育教育。在中国矿业大学蓬勃发展的110年历史中,音乐艺术教育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音乐艺术教育也必然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介绍在中国矿业大学建设发展的不同时期,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展现形式以及音乐艺术教育为学校发展起到的作用、产生的影响。
董力纬[7](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当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加强烈。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美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平衡,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各高校的教育水平自身存在差距,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完善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把握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育人目标存在的共性和特征,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人格,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以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索其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实施程度,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将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最大化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通过对我国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更加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了解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并且阐述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及其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的必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是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对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指出现如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教学的德育思想渗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于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大学生增强音乐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陈俊玲[8](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研究表明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刘艺[9](2020)在《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L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建国之初到现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要求”已经实施了七十年,而在现在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效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很多高中学校还是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导致“文盲”不多,但“美盲”很多,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普遍趋向流行单一化。本论文以此为基点,对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本文以曾经任教过的L高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现在培养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改善的对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L高中的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现状为:学生们虽然对音乐抱着很大的热情,但整体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整体偏低,审美趋向偏向流行化。教师在访谈中也表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音乐审美能力是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当前高中音乐教育中的首要问题。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时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重视,本文根据调查和访谈的数据及内容,从学校、教师、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培养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时存在的问题:第一,学校方面存在音乐鉴赏课安排太少、音乐活动和社团太少、给教师专业培训的机会太少等问题;第二,教师方面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说课议课有待调整、教师对音乐设备和资源熟悉程度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等问题;第三,学生自身存在整体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不高、基础乐理与视唱知识匮乏、缺乏音乐审美想象等问题。根据以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实际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培养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第一,学生培养方面的改进策略;第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第三,教师自身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方面;第四,学校方面的改进策略。从而在以后的音乐教育中更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马国蕊[10](2019)在《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对大学生全方位育人作用 ——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合唱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彰显出国家对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素质规格。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下,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通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合唱作为音乐艺术的基础形式之一,不仅具有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利于大众接受等特点,还具备声响丰富、音域广阔、表现力强的特征,能够刺激听众引起共鸣,因此大学生合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蓬勃发展起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背景、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与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和重难点等必要信息;第二部分,简要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合唱来源、发展及现状和全方位育人的现实剖析,找出合唱在全方位育人中的教育引导功能;第三部分,围绕高校合唱教育的引导功能进行实践调查,将调查聚焦到个案院校,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基础学部为调查对象;在基于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从实证角度出发,从不同维度对大学生参与合唱团的情况做相关且全面数据对比分析,从而明晰合唱教育对全方位育人有着积极作用,也为下一章提出高校合唱团教育的相关发展建设思路做铺垫;第四部分,结合笔者的调研考察及笔者多年学习音乐的经验,试着从不同角度对合唱教育及高校艺术合唱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四、相关概念解析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上篇 |
第一章 我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回溯与当代发展 |
第一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现当代发展 |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群文合唱 |
二、步入新世纪的当代群文合唱 |
三、我国当代群文合唱的特点 |
第三节 上海群文合唱:发展与超越 |
一、近代上海社会音乐文化的发轫 |
二、上海市群文合唱初级阶段:歌咏齐唱 |
三、建国后的上海群文合唱:歌咏爱好者群体的兴起 |
四、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突围 |
五、网红合唱团的“出圈”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成年群体合唱参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理论回顾 |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
二、深度休闲理论 |
三、动机理论 |
四、自我决定理论 |
第二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际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机与影响要素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及样本选择 |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与使用流程 |
二、合唱团样本选择 |
三、合唱团员样本选择 |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数据处理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三节 动机与影响要素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建构 |
二、基于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与假设 |
本章小结 |
下篇 |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实验设计 |
第一节 问卷框架与设计 |
第二节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生成 |
一、“心理需要”(因变量Y)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
二、成长支持(自变量A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
三、参与体验(自变量B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
四、上海人文环境(自变量C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
五、音乐素养(M中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编制 |
第三节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调研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
一、问卷的修订 |
二、样本量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
三、正式调研问卷中相关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一、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描述与分析 |
二、过去校内外音乐教育经历的基本描述 |
三、上海青年群体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的体验 |
四、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 |
五、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当下合唱环境与城市文创环境 |
六、参与合唱团的上海青年群体读谱习惯与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 |
七、上海青年群体对当代阿卡贝拉和传统合唱的不同态度 |
八、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 |
九、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阻碍合唱发展的要素 |
第二节 正态检验 |
第三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三、上海人文环境探索性因子分析 |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
五、心理需要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四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体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三、上海人文环境验证性因子分析 |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五、青年人参与当下上海市合唱团的心理需要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五节 有关控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一、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差异分析 |
二、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
三、青年群体的性别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
第一节 影响因素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验证 |
一、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
二、青少年阶段的合唱参与体验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
三、上海合唱环境、城市文创环境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
第二节 音乐素养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
一、音乐素养在家庭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二、音乐素养在学校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三、音乐素养在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青少时期的乐器学习和家长的适度坚持成就了青年人成年后参与合唱的稳定兴趣 |
二、校内外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学生养成终身音乐学习态度与音乐审美力的催化剂 |
三、学校教育阶段基本音乐素养的建立和面向人人理念的落实是合唱美育终身化的前提 |
四、面向市场的合唱文化敦促专业音乐院校在艺术与管理方面的复合人才培养 |
五、合唱良性生态发展需要创作者的观念解放及其与表演团队的声求气应 |
六、城市人文艺术氛围和国民合唱观念的重塑是城市合唱发展的保证 |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
附录 |
一、半结构访谈提纲 |
二、正式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3)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1 教育学理论 |
1.3.2 心理学理论 |
1.3.3 美学与美育理论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之处 |
2 音乐教育的思政功能 |
2.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
2.1.1 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
2.1.2 健全人格,完善人的道德行为 |
2.2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
2.2.1 培养感知能力,丰富审美情感 |
2.2.2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理解力 |
2.3 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2.3.1 培育良好的道德行为 |
2.3.2 培养创造力,激发意志力 |
2.3.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2.4 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形成理想人格 |
2.4.1 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
2.4.2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
3 高校学生音乐教育及课程开设现状——以陕邮职院为例 |
3.1 调査设计与实施 |
3.1.1 大学生选修音乐课的动机 |
3.1.2 大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 |
3.1.3 高校学生整体音乐素养较低 |
3.1.4 髙校学生追求音乐种类单一 |
3.2 高校学生对高质量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需求 |
3.2.1 高校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的需求 |
3.2.2 学生对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认识 |
3.3 高校学生参与各类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状况 |
3.3.1 高校学生参加音乐艺术社团的现状 |
3.3.2 高校学生参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的情况不理想 |
3.4 高校学生接受各类音乐欣赏教育现状 |
3.4.1 高校学生反映出的对音乐欣赏选修课的看法 |
3.4.2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3 高校学生接受音乐欣赏教育的影响因素 |
4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存在问题 |
4.1 高校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够 |
4.2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结合 |
4.3 高校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有待提高 |
4.4 教学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 |
5 发挥音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
5.1 努力提升学生对音乐思政教育功效的认同感 |
5.1.1 确立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
5.1.2 大学生音乐教育应以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 |
5.2 通过课堂教育发挥音乐欣赏的思政功能 |
5.2.1 提高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联系 |
5.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 |
5.2.3 提高音乐教师思想政治意识与教育水平 |
5.3 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思想政治水平 |
5.3.1 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
5.3.2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
5.3.3 成立相关的音乐艺术类社团 |
5.3.4 举办以经典红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
5.4 注重发挥音乐欣赏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5.4.1 改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施 |
5.4.2 优化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计划 |
5.5 完善音乐欣赏教育的外部环境 |
5.5.1 加强音乐欣赏课的正面教育功能 |
5.5.2 发挥当代流行音乐的积极引导作用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概述 |
第一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概念 |
一、乐教与乐教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
二、《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概念分析 |
第二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物感”论:物-心-乐互动 |
二、人性观:感发人之善念 |
三、伦理观:立足宗法制度 |
第三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教化人心 |
二、和顺人情 |
三、齐家治国 |
第四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实施方式 |
一、王制礼乐,人为之节 |
二、礼乐刑政,四达不悖 |
三、乐行民乡,可以观德 |
第二章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评价 |
第一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现实意义 |
一、乐以治心,天下大治 |
二、君子人格,人皆向往 |
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
第二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的时代局限 |
一、等级差异,忽视平等 |
二、强调统一,压抑个性 |
三、过于重教,美学不足 |
第三章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依据 |
第一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一、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变化的现实需要 |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需要 |
三、提升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时代需要 |
第二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一、实现身心和谐 |
二、促进人我和谐 |
三、推动天人和谐 |
第三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
一、理论基础层面 |
二、教育目标层面 |
三、教育方法层面 |
第四章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第一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
一、坚定正确方向原则 |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 |
三、坚持发展和求实原则 |
第二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期的准备工作 |
一、提升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教育者乐教理念 |
二、完善学校相关基础设施,积累当代乐教实践经验 |
三、运用科技创新传播载体,通过艺术优化宣传方式 |
第三节 《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
一、思政课融入音乐等艺术元素 |
二、课外活动关注音乐等艺术形式 |
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运用音乐等教育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音乐素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机融合 |
2.1 音乐素材与音乐素材选择 |
2.1.1 音乐素材的内涵 |
2.1.2 音乐素材的功能 |
2.1.3 音乐素材选择及理论依据 |
2.2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结构及要求 |
2.2.1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
2.2.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 |
2.2.3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要求 |
2.3 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心态分析 |
2.3.1 高中学生心理特点 |
2.3.2 高中学生心态分析 |
2.4 音乐素材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在契合关系 |
2.4.1 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音乐素材丰富教学形式 |
2.4.2 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音乐素材达成教学目标 |
2.4.3 音乐素材的选用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指引方向 |
2.5 音乐素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
2.5.1 音乐素材有利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
2.5.2 音乐素材合理选用有利于加深受教育者对知识的理解 |
2.5.3 音乐素材选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
第3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现状分析 |
3.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数据统计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
3.2.1 部分教师未能将两者很好的结合 |
3.2.2 忽视教学目标而过分强调音乐作用 |
3.2.3 教师未能充分认识音乐素材对思政教学的价值 |
3.2.4 素材形式选取不恰当 |
3.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音乐素材选择与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因素 |
3.3.1.1 教师群体缺乏主动开发和利用音乐素材的意识 |
3.3.1.2 教师群体围绕教学目标运用音乐素材的课堂教学能力不足 |
3.3.2 学校组织因素 |
3.3.2.1 学校过于追求功利化 |
3.3.2.2 学校缺乏组织和营造教学氛围的意识 |
3.3.2.3 学校缺乏组织教学创新的引导 |
3.3.3 学生因素 |
3.3.3.1 学生缺乏对音乐素材深层次理解 |
3.3.3.2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第4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的策略 |
4.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音乐素材选择与应用的原则 |
4.1.1 提升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原则 |
4.1.2 符合教材内容的目标性原则 |
4.1.3 符合教学的审美性原则 |
4.2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音乐素材应用的方法 |
4.2.1 活动讨论法 |
4.2.2 问题教学法 |
4.2.3 案例教学法 |
4.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 |
4.3.1 精选典型音乐素材 |
4.3.2 选用音乐素材紧贴学生实际 |
4.3.3 注重音乐素材启发性和科学性 |
4.4 音乐素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方案 |
4.4.1 实践课时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
4.4.2 具体实践过程 |
4.4.3 实践评价及效果对比 |
4.4.4 实践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依据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蔡元培美育思想引导下的焦作工学院(1909—1949) |
2.1 焦作工学院时期校史简介 |
2.2 焦作工学院时期的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与矿大校歌 |
2.3 焦作工学院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3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繁荣的音乐艺术教育氛围(1949—1970) |
3.1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校史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背景简介 |
3.2 北京矿业学院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活动 |
3.3 北京矿业学院音乐艺术活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4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的校园文化艺术教育活动(1970—1981) |
4.1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校史简介 |
4.2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的师生音乐生活 |
4.3 四川矿业学院师生音乐生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
5 素质教育下的中国矿业大学时期音乐艺术教育状况(1981—2003) |
5.1 中国矿业大学建校徐州校史与同期国家素质教育背景简介 |
5.2 素质教育下中国矿业大学开展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 |
5.3 素质教育下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 |
6 中国矿业大学的专业音乐教育与非专业音乐教育(2003—2019) |
6.1 中国矿业大学成立艺术教育中心 |
6.2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成立创办音乐专业与发展简介 |
6.3 创办音乐专业以来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工作与重大音乐教育事件 |
6.4 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1.调查对象 |
2.研究方法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 |
2.关于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 |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含义 |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
1.“课程思政”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
3.“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 |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 |
1.教育本质的共性 |
2.音乐的功能与作用相同 |
3.教学主体的相通 |
4.培养目标的不同 |
5.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
6.未来职业走向的区别 |
(二)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
1.国内发展概况 |
2.国外发展概况 |
(三)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
1.音乐育人的积极作用 |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
3.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 |
1.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
2.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大学生 |
3.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德育目标的解读 |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2.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
1.引导作用 |
2.提升作用 |
3.强化作用 |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
1.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
2.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
3.为高校普及“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 |
4.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
(一)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
(二)对三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
1.教师访谈提纲 |
2.结果分析 |
(三)对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对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问题分析 |
1.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
2.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4.学生的音乐素养反映出的问题 |
5.音乐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 |
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 |
(一)完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
2.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德育渗透 |
(二)打造优秀公共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
1.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
2.创新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
1.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 |
2.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
(四)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加强校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
1.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
2.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
3.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1.地点、时间与范围 |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
3.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
1.闽南文化特性 |
2.闽南乡族观念 |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
1.规模的扩大 |
2.空间的拓展 |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
2.良好的办学条件 |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
1.培养尚雅情怀 |
2.陶冶雅正情操 |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
1.寓礼于乐中 |
2.完善人性发展 |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
1.增强凝聚人心 |
2.强化价值感化 |
余论 |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L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要求 |
(二)教育部对加强学校美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
(三)美育改革下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 |
1.关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作用的研究 |
2.关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3.关于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研究 |
(二)关于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研究 |
(三)关于国外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审美教育 |
(二)音乐审美能力 |
(三)音乐鉴赏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实施 |
(三)问卷内容与编制 |
二、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内容与编制 |
(三)访谈对象与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 |
(一)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态度的调查 |
(二)学生对基础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
(三)学生自身音乐感知力的情况 |
(四)学生自身音乐鉴赏能力的情况 |
(五)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看法 |
二、教师访谈结果 |
(一)教师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认识 |
(二)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程度 |
(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侧重点 |
(四)音乐鉴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情况 |
(五)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力的学校资源使用情况 |
(六)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情况 |
第二章 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
第一节 学校在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音乐鉴赏课课时安排太少 |
二、音乐活动和社团太少,缺少音乐文化氛围 |
三、教师专业培训机会不充足 |
第二节 教师在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
二、说课议课有待调整 |
三、教师对音乐设备和资源熟悉程度低 |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 |
第三节 学生在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整体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不高 |
二、基础乐理与视唱知识匮乏 |
三、缺乏音乐审美想象 |
第三章 影响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应试教育观念使学校审美意识模糊 |
第二节 教师没有认真贯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
第三节 学生自身音乐审美趋向单一流行化 |
第四章 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学生培养方面的改进策略 |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
二、加强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 |
三、加强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
四、加强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
五、音乐审美由单一流行化向多元化优秀音乐转变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
一、认真贯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
二、积极创设音乐实践教学 |
三、吸收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教师自身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
一、积极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审美修养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 |
三、改善说课议课 |
四、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 |
第四节 学校方面的改进策略 |
一、增加音乐鉴赏课课时 |
二、建立音乐类社团,充分利用音乐资源 |
三、多举办音乐活动,创建良好音乐文化氛围 |
四、引导学生正面、积极的利用网络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B 音乐教师访谈问卷 |
致谢 |
(10)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对大学生全方位育人作用 ——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合唱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现状研究 |
1.3.2 国内现状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高校合唱艺术及全方位育人的概述 |
2.1 高校合唱教育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2 高校全方位育人的现实剖析 |
2.2.1 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
2.2.2 高校开展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 |
2.3 高校开展合唱教育的功能 |
2.3.1 德育功能——合唱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 |
2.3.2 智育功能——合唱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人际交往 |
2.3.3 体育功能——合唱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
2.3.4 美育功能——合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合唱教育对大学生全方位育人作用的实例分析 |
3.1 合唱团简介 |
3.2 调查设计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调查目的与意义 |
3.2.3 调查对象 |
3.3 参加合唱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 |
3.3.1 参与合唱活动学生入党申请书递交率现状 |
3.3.2 针对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3.4 参加合唱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状态 |
3.4.1 参与合唱活动学生学习状态现状 |
3.4.2 针对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3.5 参加合唱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
3.5.1 有无合唱经验大学生融洽度的测试 |
3.5.2 针对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3.6 参加合唱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3.6.1 参加合唱活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现状 |
3.6.2 针对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3.7 参加合唱有利于大学生艺术素养提升 |
3.7.1 参与合唱活动的初始艺术素养分析 |
3.7.2 持续参与合唱活动过程的因素分析 |
3.7.3 参与合唱活动后的结果分析 |
3.7.4 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高校合唱团成才培育的未来展望 |
4.1 减少合唱的功利性 |
4.2 重视指挥人才培养 |
4.3 正确引导合唱教学健康的发展 |
4.3.1 规范合唱语言 |
4.3.2 注重形体表演的加入和外表的装饰 |
4.3.3 丰富合唱作品题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主旋律歌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以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为例[D]. 张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D]. 刘昊.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音乐欣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潘丹妮.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4]《礼记·乐记》乐教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兰澜.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音乐素材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 蒋瑀.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6]中国矿业大学音乐艺术教育发展史考释[D]. 赵天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1)
- [7]“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D]. 董力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8]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L高中为例[D]. 刘艺. 郑州大学, 2020(03)
- [10]普通高校合唱教育对大学生全方位育人作用 ——以首都师范大学良乡合唱团为例[D]. 马国蕊. 燕山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