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选址的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毕可欣[1](2021)在《基于众包的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服务站点选址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的加速推进,推动了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与之对应的快递行业也在突飞猛进。然而,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快递物流配送整体呈多、散、乱的特征,“最后一公里”配送是城市物流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污染最严重的部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快递企业之间缺乏协作;末端网点小而散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末端配送时间不确定性大导致“二次配送”。在传统的配送模式下,快递企业各自为营的末端配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满足日益骤增的快递量和越来越高的配送服务质量要求,探究建立集约高效的城市快递末端配送体系,解决城市快递节点碎片化、多主体、非集约的资源配置问题迫在眉睫。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归纳国内外城市快递末端配送、共同配送以及众包配送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发展现状,目前学者研究表明了共同配送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已经成为快递物流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众包配送作为共同配送模式的一种,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提出通过众包优化快递末端配送。本文在对比分析快递末端主要配送模式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的前提下,对目前城市快递末端配送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设计了基于众包的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新模式,并阐述了新模式的网络布局、运营主体、运营业务以及应用策略。(2)城市快递末端配送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理论可应用于城市快递配送网络关键节点的确定。本文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节点中心性指标来构建节点重要度评价体系,选取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改进的k壳中心性来评价当前网络中末端配送网点的节点重要度,采用三标度AHP法获得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法评估当前末端配送网点的节点重要度,由此可确定节点重要度较高的网点作为末端众包服务站备选站点。(3)本文建立了城市快递末端众包服务站的多目标选址规划模型,考虑了企业运营成本、客户满意度以及碳排放量共三个目标,并采用约束法将其转化为单目标模型。此外,本文对比分析了求解复杂问题的主要的智能算法的基本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最终选择使用遗传算法对选址模型进行求解,并进行了算法设计。最后,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所属区域为例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了求解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新模式的实施,可以解决末端配送网络资源配置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孙雪莲[2](2021)在《云南绿色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云南省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绿色食品如昭通苹果、红河石榴、西双版纳香蕉等具有鲜明的高原地域特色,以这三种水果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居民人数和交通区位等因素,深入探讨冷链物流中心的选址与配送路线优化问题。本文建立云南省水果流通的三级冷链物流网络,运用双层规划模型构造大型冷链物流中心的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问题。上层模型充分考虑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运营成本、货损成本、运输成本,下层模型考虑本州市物流配送中心到达各区县需求点的配送成本,建立旅行商模型。研究表明,以云南大宗水果为数据支撑,最终形成三大选址地,分别是昆明、大理、曲靖为冷链物流中心的大型物流网络,实现总成本最低。在路径优化上发现,在离物流配送中心50千米以上的区域,适合点对点的配送方式,在离物流配送中心50千米以内的区域适合旅行商模型,形成巡回配送的模式。
张颐铭[3](2020)在《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明显增强。在城乡一体化下,各类市场主体异常活跃,在促进商品流通、保障居民消费和拉动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之出现的物流配送网络不健全、设施共享共用不足、一体化运作水平不高等发展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决定组织开展以城市为载体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工程,这将对便利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乡双向流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现阶段我国对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建设的相关要求,本文以烟台市为例,对其现有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建设布局情况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烟台市城乡配送三级网络基本建设情况,并对一、二级网络在布局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研究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城市物流节点规模和数量确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次,针对烟台市现有一、二级配送网络节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提出适当增加节点数量以平衡各地区配送需求。为确保节点选取的合理性,建立一、二级节点评定指标体系,聘请相关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实际情况对园区进行评分,分别选出了符合要求的4个一级备选点和8个二级备选点。考虑到各级指标选取的特殊性,将专家意见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从而求得的最终权重更加可靠、合理。最后,建立整数规划模型,分别对烟台市城乡配送一、二级网络重新布局优化。将节点数量、服务半径、任务量作为约束条件,由于烟台市城乡高效配送网络项目已经实施,故首先考虑现有节点不变情况下的网络优化结果;接下来,为使选择空间更大,最终结果更好,本文又考虑了原有节点可舍弃的情况。对比两种情况下的优化结果,选择使配送总距离最小的方案,并对优化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原有节点可舍弃方案下的一、二级网络配送总距离最小,分别为379.40km和2079.22km,比原先分别缩短了259.10km和3784.90km。与此同时,优化后的配送网络在节点布局、服务距离和任务量方面也明显更加的均衡合理。
曾茹冰[4](2020)在《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体现了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物流节点作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促进物流资源的集聚,更有利于推动物流运行效率的提升,进而支撑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物流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在实际中,大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物流节点时缺乏系统规划,物流节点的重复建设、同质竞争、低效运行等问题普遍存在。加之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居民生活消费等需求侧因素不断变化,如何科学合理地统筹兼顾当前和未来的物流需求,既能适应不同时期物流需求规模与分布的变化,又能实现不同物流节点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布局,从而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好地支撑经济产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这是各个城市政府部门面临的共同难题。有鉴于此,研究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问题,对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对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索。(1)设计了基于货物流转角度的物流节点层级类别体系结构。界定了物流节点的定义,从货物流转角度考虑物流供需两侧设计了层级类别体系结构,按货物流转空间关系划分为一级物流节点和二级物流节点,按服务货物品类划分为综合型物流节点和专业型物流节点。(2)提出了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内涵。界定了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的基本定义与研究范围,详细分析了物流节点位置、层级、类别、规模、数量及建设时序六大布局规划要素,系统阐述了其影响因素与基本原则。(3)设计了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结合本研究问题多层级、多类别、多时期动态属性提出了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思路,设计了分品类物流OD运量预测步骤与方法,以规划期内总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模型,并设计了启发式规则与遗传算法结合的模型求解方法。(4)以临汾市实际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本文构建的模型及求解算法得到了临汾市2019年至2030年分时期的物流节点分层分类动态布局规划方案,供需匹配、分工协调、建设有序的布局结果解决了临汾市物流节点布局集中、同质竞争、产业调整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证明了本文研究思路与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图14幅,表48个,参考文献115篇。
梁宇钟[5](2020)在《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文中认为自从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计划,成为国家重要发展区域之后,湾区经济发展的模式成为我国一流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也已经开始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将大湾区建设成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际大湾区。物资流通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浙江大湾区建设进程的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在浙江大湾区高效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物流园区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元素,园区的合理布局决定了物流网络的效率高低。本文首先提出了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析研究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确定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随后对物流园区的定义、分类以及功能进行概述,接下来分析浙江大湾区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说明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的必要性。环杭州湾经济区作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点,本文着重对环杭州湾经济区进行物流园区中心规划选址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分三步开展,一是结合大湾区特色分析了选址原则及影响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物流园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邀请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情况计算出各因素指标权重。二是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取环杭州湾经济区主要城市物流园区的运营情况,使用精确重心法通过计算初步选出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物流园区中心选址方案。三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各城市物流园区中心初步选址方案。最后,根据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结果,从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对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的发展提出了协同发展,打通物流节点,提高物流信息整合力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建议。
王义[6](2020)在《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及路径优化 ——以太原市M超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居民对连锁超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使得其市场规模爆炸式增长,但由于连锁超市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着配送资源分配不均匀,配送网络节点位置设置较差、配送成本高、产品损耗大等问题。连锁超市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完善连锁超市配送网络,从而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综合运营成本,最大化地提升收益,促使连锁超市健康运转。因此,对连锁超市配送网络优化的研究同时拥有现实及理论两重意义。本文通过对连锁超市发展概况、各层次配送网络节点布局、运营及物流模式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场景,确定了研究内容,即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选址及配送车辆线路优化问题;首先研究了连锁超市多层次配送网络节点选址问题,在现有配送网络节点选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配送网络节点间的效同效应,创新性地提出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同时考虑实际运营过程中,门店覆盖半径对门店数量、容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引入弹性系数,将门店容量设置为动态容量,以运营支出最优为目标建立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模型。其次,本文在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模型的基础上,对配送网络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优化,建立了以运输费用与车辆启动费用最小的多目标车辆路径模型。最后论文设计了遗传算法,并以太原市M连锁超市为例进行分析,运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求解。本文最终计算结果表明,构建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及路径优化规划模型解决了连锁超市配送配送网络节点选址及路径优化问题,在减少连锁超市运营成本方面效果显着,使配送网络更为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做为同类型企业在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决策以及路径规划方面的参考。
吕楠[7](2020)在《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陆港能够有效带动内陆经济发展,提高沿海港口物流运输能力和港口竞争力,对推动内陆物流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陆港建设起步较晚,理论经验不足,与国外港口存在差距。因地域条件、经济水平不同,国内外未形成统一的设计理论,且缺乏相应的物流产业规范作为技术支持,综合导致国际陆港建设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调查研究表明:国际陆港普遍存在选址不合理、规模预期不足、功能板块衔接不畅等问题,同时,国际陆港的规划方法仍不完善,相关理论缺乏系统性,无法对国际陆港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因此,深入研究国际陆港规划理论,优化传统规划方法,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对有序建设、合理运营国际陆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空间遗传理论不依赖于特定问题,广泛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功能优化、组合优化的特点。研究将其与传统规划方法相结合,对国际陆港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的选址、功能布局、指标体系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了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多层次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概率的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理论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了国际陆港选址规划影响因素,构建了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定量分析了陆港选址相关问题,并引用贝叶斯判别对选址聚类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采用贝叶斯网络-灰色理论对国际陆港进行了风险评估,建立了贝叶斯网络结构图,得出了相应评估风险概率。研究表明:基于贝叶斯概率的选址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物流量等影响因素,减小了人为主观因素对国际陆港风险评估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改进与优化。基于SLP方法确定了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规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同时考虑历史统计数据,结合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传统SLP法进行优化,建立了国际陆港货运量灰色预测模型,提高了随机波动数据序列的预测精度,完成了国际陆港货运量的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改进SLP法对陆港功能区面积的预测更加科学合理,并通过物流及非物流关联度分析,合理确定功能区布局,大大提高了陆港工作运转效率,对陆港未来规划建设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借鉴。(3)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研究。建立了组合马尔科夫物流量预测模型,弥补了组合预测模型对不确定性数据样本预测精度较低的缺陷。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园区开发强度指标进行修正,建立了国际陆港用地规模及核心功能区面积的理论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的PENT方法所确定的土地规模能够满足国际陆港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对国际陆港的建设规模预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4)以西安港为例,采用贝叶斯方法、MC-SLP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SLP法)以及MC-PENT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PENT法)分别对西安港的选址规划及风险评估、功能区布局规划、开发强度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西安建设西安港具有较低的风险等级,是安全可行的;基于MC-SLP法确定的西安港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基于MC-PENT方法确定的西安港核心功能区面积及理论性开发强度指标对规划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采用空间遗传理论优化后的规划方法能够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完成不同层次的定量分析,对国际陆港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李娜[8](2019)在《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质量更加看重。在冷链物流系统中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是货源供应点与配送点的中间枢纽,因此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对公司的经营和服务起着关键的作用。合理选择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位置十分必要。本文以A快递公司为研究对象,对A快递公司在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进行研究。对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项目进行了解以及对公司冷链物流业务量进行分析,运用回归分析预测法对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在未来5年内的冷链物流业务量进行预测,分析A快递公司在河北区域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综合分析A快递公司现有的货源供应点、配送点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种评价方法进行选址区域的选择。基于选址区域选择的结果选出五个备选地址,并结合A快递公司在河北区域的各项条件,进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的构建与求解,运用多目标规划法从五个备选地址中选出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最满意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为保证A快递公司可以在河北区域顺利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从选址方案落实的角度提出推进选址方案实施建议。
王渭[9](2019)在《低碳物流网络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碳经济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前提下,以改善和优化人类生活水平为目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技术和制度创新,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观的根本改变。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深入研究低碳物流网络的设计问题,为物流网络设计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范例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在市场需求和碳排放权价格确定条件下,研究了确定环境下的低碳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综合考虑碳排放成本与物流运营成本,构建多层级低碳物流网络模型,提出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求解方法,并运用JADE方法对该算法进行改进,提高了算法的搜索质量和效率。本文接着研究了市场需求和碳排放权价格均不确定的低碳物流网络设计问题,以物流网络运营总成本(含碳排放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基于情景的三级物流网络选址-配送模型。通过罚函数法将约束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作为目标函数,并利用人工蜂群算法(ABC)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为了检验并进一步提高所设计物流网络的低碳水平,本论文提出从运营的视角进行物流网络低碳评价。建立了基于物流设施与技术、运营管理、运输能耗以及资源利用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构建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模型。使用MATLAB编程求解,对物流网络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管理改进措施。论文构建的物流网络低碳评价体系得到实证分析的支持和验证。此外,论文以国内某工业品制造商的物流网络为背景进行了算例分析,验证了需求确定和不确定情景下物流网络设计模型的有效性,并得到了一些关于物流网络设计问题的管理启示。论文的研究丰富了低碳物流网络设计理论的内容,对于指导企业开展低碳物流网络设计与运作,降低碳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一定参考价值。
吴春香[10](2019)在《基于熵权的模糊分析法在物流园区选址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从社会经济因素、基础设施、环境因素、政策因素四个维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铜陵市S物流园区选址情况展开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最后对物流园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加强对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助推铜陵市物流业进步;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竞争力;增加园区服务功能,推动物流资源有效整合等。
二、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选址的优化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选址的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众包的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服务站点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末端配送研究现状 |
1.2.2 共同配送研究现状 |
1.2.3 众包配送研究现状 |
1.2.4 城市快递配送网络构建研究现状 |
1.2.5 综述简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2.1 城市快递配送理论 |
2.1.1 城市快递末端配送 |
2.1.2 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 |
2.2 基于复杂网络的物流网络优化理论 |
2.2.1 复杂网络定义 |
2.2.2 复杂网络模型 |
2.2.3 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众包的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服务模式设计 |
3.1 城市快递配送模式创新设计原则 |
3.2 基于末端众包服务站的创新模式设计 |
3.2.1 城市快递末端配送传统模式 |
3.2.2 创新模式—基于众包的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模式 |
3.2.3 传统模式与创新模式的对比 |
3.3 末端众包服务站的运营模式 |
3.3.1 运营主体 |
3.3.2 运营业务 |
3.3.3 应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快递末端众包服务站选址规划模型构建 |
4.1 城市快递末端众包服务站备选点选址模型 |
4.1.1 城市快递末端配送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价体系构建 |
4.1.2 城市快递末端配送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3 城市快递末端配送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 |
4.2 城市快递末端众包服务站多目标选址模型 |
4.2.1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
4.2.2 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 |
4.2.3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4.2.4 模型转换 |
4.3 城市快递末端众包服务站选址模型求解 |
4.3.1 模型求解方法 |
4.3.2 遗传算法求解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快递末端众包服务站选址实证研究 |
5.1 案例背景及数据采集 |
5.2 末端众包服务站备选站点的确定 |
5.2.1 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值计算 |
5.2.2 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节点重要度评估 |
5.3 末端众包服务站点的确定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云南绿色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综述 |
2.1 物流网络理论 |
2.1.1 物流网络的概念 |
2.1.2 物流网络的构造 |
2.1.3 物流网络的层次 |
2.2 冷链的相关理论 |
2.2.1 冷链物流的定义 |
2.2.2 物流配送中心 |
2.2.3 冷链物流中心选址的常用方法 |
2.3 双层规划模型 |
2.3.1 双层规划模型的思想 |
2.3.2 非线性双层规划模型的数学描述 |
2.4 LINGO的设计思路 |
2.4.1 LINGO的概念 |
2.4.2 LINGO操作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优化模型设计 |
3.1 冷链物流网络布局的目标 |
3.2 冷链物流网络布局的方向 |
3.3 冷链物流中心选址与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描述 |
3.3.1 冷链物流中心的选址 |
3.3.2 冷链物流中心配送路径 |
3.4 双层规划模型的设计 |
3.4.1 上层模型构建 |
3.4.2 下层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模型求解 |
4.1 上层模型求解思路 |
4.2 上层模型求解结果 |
4.3 下层模型求解思路 |
4.4 下层模型求解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启示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2.1 研究局限 |
5.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程序代码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配送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城市配送节点选址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城市配送网络优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建设情况 |
2.1 城乡三级配送网络的概述 |
2.1.1 城乡三级配送网络概念 |
2.1.2 城乡三级配送网络结构 |
2.2 烟台市城乡配送节点建设情况 |
2.2.1 烟台市城乡一级配送节点建设情况 |
2.2.2 烟台市城乡二级配送节点建设情况 |
2.2.3 烟台市城乡三级配送节点建设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选择和优化 |
3.1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建设布局情况 |
3.1.1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布局均衡度分析 |
3.1.2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服务距离分析 |
3.1.3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任务量分析 |
3.2 烟台市配送网络节点规模及数量研究 |
3.2.1 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节点总体建设规模研究 |
3.2.2 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节点数量研究 |
3.3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评价选择 |
3.3.1 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节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3.3 二级网络节点评价指标具体要求及分值确定 |
3.3.4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评价选择 |
3.4 烟台市城乡配送二级网络节点布局优化 |
3.4.1 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3.4.2 可舍弃情况下二级网点布局优化模型 |
3.4.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选择和优化 |
4.1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建设布局情况 |
4.1.1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布局均衡度分析 |
4.1.2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服务距离分析 |
4.1.3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任务量分析 |
4.2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评价选择 |
4.2.1 一级网络节点评价指标具体要求及分值确定 |
4.2.2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评价选择 |
4.3 烟台市城乡配送一级网络节点布局优化 |
4.3.1 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4.3.2 可舍弃情况下一级网点布局优化模型 |
4.3.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4)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文献检索情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研究思路 |
2 物流节点层级类别体系结构设计 |
2.1 物流节点概述 |
2.1.1 物流节点的定义 |
2.1.2 物流节点的功能 |
2.2 既有物流节点的划分视角分析 |
2.2.1 既有研究对物流节点的层次划分 |
2.2.2 既有研究对物流节点的类别划分 |
2.3 物流节点层级类别体系结构 |
2.3.1 基于货物流转角度的物流节点层级类别体系结构 |
2.3.2 物流节点层级设计 |
2.3.3 物流节点类别设计 |
2.3.4 物流节点层级类别的组合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内涵 |
3.1 物流节点布局规划的内涵 |
3.2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基本含义 |
3.3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研究范围 |
3.4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主要特点 |
3.4.1 战略性 |
3.4.2 从属性 |
3.4.3 复杂性 |
3.4.4 动态性 |
3.5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核心要素 |
3.5.1 物流节点位置分析 |
3.5.2 物流节点层级分析 |
3.5.3 物流节点类别分析 |
3.5.4 物流节点规模分析 |
3.5.5 物流节点数量分析 |
3.5.6 物流节点建设时序分析 |
3.6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影响因素 |
3.6.1 需求侧影响因素 |
3.6.2 供给侧影响因素 |
3.7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基本原则 |
3.7.1 统筹安排和协调联动原则 |
3.7.2 供需匹配和兼顾存量原则 |
3.7.3 规模集约和绿色环保原则 |
3.7.4 动态调整和与时俱进原则 |
3.8 本章小结 |
4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 |
4.1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
4.1.1 现代物流学 |
4.1.2 区位理论 |
4.1.3 空间结构理论 |
4.1.4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理论 |
4.2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思路设计 |
4.2.1 问题属性分析 |
4.2.2 思路步骤设计 |
4.3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需求分析与预测 |
4.3.1 物流需求对物流节点布局的影响 |
4.3.2 物流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 |
4.3.3 需求分析与预测 |
4.4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模型 |
4.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4.2 集合与参数 |
4.4.3 目标函数 |
4.4.4 约束条件 |
4.5 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模型算法设计 |
4.5.1 求解思路分析 |
4.5.2 动态选址启发式规则设计 |
4.5.3 单个时期的静态布局算法 |
4.5.4 遗传算法求解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临汾市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临汾市物流节点布局需求分析 |
5.2.1 临汾市物流小区划分 |
5.2.2 临汾市主要货物品类的OD量现状梳理 |
5.2.3 临汾市主要货物品类的OD量预测分析 |
5.3 临汾市物流节点布局供给现状 |
5.3.1 临汾市物流线路现状 |
5.3.2 临汾市物流节点现状 |
5.3.3 临汾市物流节点备选点确定 |
5.4 临汾市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 |
5.4.1 周期设定 |
5.4.2 参数取值 |
5.4.3 模型求解结果 |
5.4.4 临汾市物流节点分层分类动态布局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临汾市2018年主要货物品类 OD 数据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安排 |
1.4 本文创新点 |
2 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
2.1 物流园区的定义 |
2.1.1 物流园区定义 |
2.1.2 物流园区分类 |
2.1.3 物流园区功能 |
2.2 浙江大湾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
2.2.1 浙江大湾区概况 |
2.2.2 浙江大湾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
2.3 大湾区设立物流园区中心的意义 |
3 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
3.1 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
3.1.1 交通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设施因素 |
3.1.4 社会环境因素 |
3.2 物流园区选址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物流园区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2.3 物流园区中心选址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3.3.1 指标编码 |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 基于精确重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 |
4.1 数据搜集 |
4.1.1 数据搜集方法 |
4.1.2 数据搜集过程 |
4.2 基于精确重心法的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初步选址 |
4.2.1 构建精确重心法选址模型 |
4.2.2 利用精确重心法初步选址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选址优化 |
4.3.1 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
4.3.2 计算选取最优方案 |
4.3.3 方案分析 |
5 总结与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物流园区选址各指标权重咨询问卷 |
附录 B 杭州市物流园区中心初步选址方案评价问卷 |
致谢 |
(6)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及路径优化 ——以太原市M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选址问题综述 |
1.2.2 物流配送路径优化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配送网络节点选址相关理论 |
2.1.1 配送网络节点选址影响因素 |
2.1.2 配送网络节点选址原则 |
2.1.3 配送网络节点选址方法 |
2.2 车辆路径优化相关理论 |
2.2.1 车辆路径问题概述 |
2.2.2 配送车辆路径优化常见模型 |
2.2.3 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方法 |
2.3 连锁超市配送网络相关理论 |
2.3.1 连锁超市配送特点 |
2.3.2 连锁超市配送模式 |
3 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分析 |
3.1 问题描述 |
3.2 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模型建立 |
3.2.1 模型基本假设 |
3.2.2 模型参数与变量定义 |
3.2.3 数学模型解释 |
3.3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3.3.1 算法选择 |
3.3.2 算法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路径优化分析 |
4.1 问题描述 |
4.2 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路径优化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模型参数与变量定义 |
4.2.3 数学模型构建 |
4.2.4 数学模型解释 |
4.3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3.1 求解算法选择 |
4.3.2 算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M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及路径优化实证分析 |
5.1 M超市现状描述 |
5.2 数据收集 |
5.3 模型仿真 |
5.3.1 选址模型数据仿真 |
5.3.2 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数据仿真 |
5.4 结果分析 |
5.4.1 不新增配送网络节点年支出成本 |
5.4.2 新增配送网络节点年支出成本 |
5.4.3 收入支出比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际陆港研究综述 |
1.2.1 国际陆港形成及演化机理 |
1.2.2 国际陆港与海港互动 |
1.3 国际陆港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3.1 SLP方法研究 |
1.3.2 PENT方法研究 |
1.3.3 遗传算法研究 |
1.4 国际陆港规划与空间遗传理论进展 |
1.4.1 国际陆港规划 |
1.4.2 空间遗传理论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研究 |
2.1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方法 |
2.1.1 国际陆港相关基础理论 |
2.1.2 国际陆港选址规划 |
2.1.3 国际陆港布局规划 |
2.1.4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 |
2.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理论 |
2.2.1 国际陆港选址原则 |
2.2.2 国际陆港选址制约因素 |
2.3 国际陆港功能布局理论 |
2.3.1 国际陆港的功能布局规划含义 |
2.3.2 国际陆港功能布局规划方法 |
2.4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理论 |
2.4.1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体系意义 |
2.4.2 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控制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际陆港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3.1 陆港发展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概述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3.2 陆港空间使用情况调查 |
3.2.1 调查概述 |
3.2.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3.3 陆港规划编制情况调查 |
3.3.1 调查概述 |
3.3.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3.4 国际陆港规划问题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概率理论的国际陆港选址优化研究 |
4.1 空间遗传算法-贝叶斯方法 |
4.2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
4.2.1 传统选址模型局限性 |
4.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选址影响因素确定 |
4.2.3 基于贝叶斯判别的选址模型构建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选址风险评估 |
4.3.1 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
4.3.2 灰色评估模型步骤 |
4.3.3 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 |
4.4 风险评估实例验证 |
4.4.1 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
4.4.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
4.4.3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空间遗传概率方法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
5.1 空间遗传概率方法-马尔科夫链 |
5.2 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Markov Chain)的SLP方法优化 |
5.2.1 SLP方法原理与步骤 |
5.2.2 SLP方法局限性 |
5.2.3 SLP方法优化 |
5.3 MC-SLP方法实施 |
5.3.1 功能区的规模预测 |
5.3.2 功能区基本要素分析 |
5.3.3 功能区关系研究 |
5.3.4 初步方案的确定与评价 |
5.4 MC-SLP方法实例验证 |
5.4.1 物流量预测 |
5.4.2 功能区面积计算 |
5.4.3 功能区相互关系 |
5.4.4 功能布局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遗传网络的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探究 |
6.1 遗传网络-马尔科夫链 |
6.2 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Markov Chain)的PENT方法优化 |
6.2.1 PENT方法原理与步骤 |
6.2.2 PENT方法局限性 |
6.2.3 PENT方法优化 |
6.3 MC-PENT方法实施 |
6.3.1 物流量预测 |
6.3.2 用地规模预测 |
6.3.3 核心功能区规划预测 |
6.3.4 指标修正系数测算 |
6.4 MC-PENT方法实例验证 |
6.4.1 用地规模预测 |
6.4.2 开发强度指标确定 |
6.4.3 开发强度指标评价与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 |
7.1 西安港概况 |
7.1.1 发展背景 |
7.1.2 服务范围 |
7.2 基于空间遗传概率方法的西安港选址规划优化研究 |
7.2.1 区位分析 |
7.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西安港选址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7.2.3 基于系统聚类法-贝叶斯判别的西安港选址模型建立 |
7.2.4 基于贝叶斯网络-灰色估计法西安港风险评估 |
7.2.5 西安港空间选址 |
7.3 基于空间遗传算法的西安港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
7.3.1 功能布局与分区 |
7.3.2 功能区用地规模 |
7.3.3 功能区关系研究 |
7.3.4 功能区空间布局 |
7.4 基于空间遗传网络的西安港开发强度指标探讨 |
7.4.1 园区占地总规模测算 |
7.4.2 核心功能区面积预测 |
7.4.3 指标修正系数测算 |
7.4.4 开发强度指标确定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冷链物流基本理论 |
2.1.1 冷链物流的内涵 |
2.1.2 冷链物流服务特点 |
2.1.3 TTT理论 |
2.2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理论 |
2.2.1 物流配送中心的含义及类型 |
2.2.2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原则 |
2.2.3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
2.2.4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目标 |
2.3 相关方法 |
2.3.1 回归分析预测法 |
2.3.2 层次分析法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4 多目标规划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设施现状及建设需求分析 |
3.1 A快递公司简介 |
3.1.1 A快递公司发展历程 |
3.1.2 A快递公司业务模块 |
3.2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
3.2.1 冷链物流业务规模 |
3.2.2 冷链物流业务流程 |
3.2.3 冷链物流设施服务能力 |
3.3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需求分析 |
3.4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新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必要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区域确定 |
4.1 A快递公司货源供应点 |
4.2 A快递公司生鲜食品配送点 |
4.3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区域选择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2 选址区域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4.3.5 选址区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最终选址方案 |
5.1 确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备选地址 |
5.2 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描述 |
5.3 构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 |
5.3.1 符号说明 |
5.3.2 模型假设 |
5.3.3 基于成本因素建立目标函数 |
5.3.4 基于客户满意度建立目标函数 |
5.3.5 模型建立 |
5.4 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 |
5.4.1 相关数据获取 |
5.4.2 Lingo软件求解 |
5.4.3 选址结果与分析 |
5.5 推进选址方案实施建议 |
5.5.1 与园区管理者沟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事宜 |
5.5.2 确定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的开发模式 |
5.5.3 成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工程项目推进团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Ⅰ Lingo编程 |
附录 Ⅱ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效果评价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低碳物流网络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流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
1.1.2 低碳政策下物流网络设计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确定环境下的物流网络设计研究现状 |
1.3.2 不确定环境下的物流网络设计研究现状 |
1.3.3 物流网络设计算法研究现状 |
1.3.4 低碳物流网络设计研究现状 |
1.3.5 低碳物流网络评价研究现状 |
1.3.6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方法 |
2.1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 |
2.1.1 低碳经济 |
2.1.2 碳排放的交易与约束 |
2.2 物流网络理论基础 |
2.2.1 物流网络的概念 |
2.2.2 物流网络的结构 |
2.2.3 物流网络的性质 |
2.3 物流网络设计理论基础 |
2.3.1 物流网络设计的内容 |
2.3.2 物流网络设计的步骤 |
2.4 物流网络评价理论基础 |
2.4.1 物流网络评价的要素及步骤 |
2.4.2 物流网络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确定环境下的低碳物流网络设计研究 |
3.1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假设和符号说明 |
3.1.1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问题描述 |
3.1.2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的成本结构分析 |
3.1.3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的基本假设 |
3.1.4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的符号说明 |
3.2 考虑碳排放的确定型物流网络设计模型 |
3.2.1 确定型物流网络中的各项运营成本 |
3.2.2 确定型物流网络中的碳排放量 |
3.2.3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3.3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的算法设计 |
3.3.1 差分进化算法 |
3.3.2 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 |
3.3.3 基于罚函数的JADE算法 |
3.4 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算例分析 |
3.4.1 算例基本数据 |
3.4.2 最优运输方案 |
3.4.3 参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不确定环境下低碳物流网络设计研究 |
4.1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假设和符号说明 |
4.1.1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问题描述 |
4.1.2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的基本假设 |
4.1.3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的符号说明 |
4.2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4.2.1 基于情景的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碳排放量 |
4.2.2 基于情景的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4.3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模型的算法设计 |
4.3.1 人工蜂群算法 |
4.3.2 基于罚函数的ABC算法 |
4.4 不确定型低碳物流网络算例分析 |
4.4.1 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 |
4.4.2 碳排放权价格不确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物流网络低碳评价与实例验证 |
5.1 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指标的建立 |
5.1.1 构建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1.2 建立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
5.2 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模型构建和实现 |
5.2.1 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模型构建步骤 |
5.2.2 物流网络低碳评价模型求解 |
5.3 A物流公司物流网络评价的实例研究 |
5.3.1 A物流公司的简介 |
5.3.2 A物流公司物流网络低碳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物流网络低碳评价体系准则层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 2:物流网络低碳评价体系三级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 3:物流网络低碳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4:A物流公司物流网络低碳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 5:低碳视角的物流网络评价模型求解的部分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熵权的模糊分析法在物流园区选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物流园区选址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社会经济因素指标 |
2.2 基础设施指标 |
2.3 环境因素指标 |
2.4 政策因素指标 |
3 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 |
3.1 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
3.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 应用实例 |
4.1 公司概况 |
4.2 运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4.3 确定权重向量 |
4.4 进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
4.5 评分 |
4.6 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四、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选址的优化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众包的城市快递末端共同配送服务站点选址研究[D]. 毕可欣.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云南绿色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优化研究[D]. 孙雪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烟台市城乡配送网络优化研究[D]. 张颐铭. 山东财经大学, 2020(07)
- [4]物流节点分层分类一体化动态布局规划研究[D]. 曾茹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浙江大湾区物流园区中心选址规划研究[D]. 梁宇钟.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6]连锁超市配送网络节点协同选址及路径优化 ——以太原市M超市为例[D]. 王义. 中北大学, 2020(09)
- [7]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D]. 吕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8]A快递公司河北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D]. 李娜.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9]低碳物流网络设计与评价研究[D]. 王渭.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6)
- [10]基于熵权的模糊分析法在物流园区选址中的应用[J]. 吴春香. 物流技术,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