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昱菲[1](2021)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对遏制细菌耐药进展、促进患者用药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已将临床护士纳入其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工作组中,近年来,护士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研究以太原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于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参与意愿及实践现状,探讨护士对已知的抗菌药物管理角色及工作内容的认同程度。研究制定相应干预策略并验证其效果,确定今后改进方向,以期进一步明确护士抗菌药物管理中的角色职责,并为抗菌药物管理组成员完善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多学科协作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1)问卷编制:依托知信行理论,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法等形成《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26名护士进行预调查,对待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问卷。(2)量性研究: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太原市3所设置有抗菌药物管理组的三级综合医院普外科、呼吸科等共463位护士进行调查,使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现有知识、参与意愿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3)质性研究:对某三级甲等医院10个临床科室的16名临床护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障碍,获取护士的培训需求为后期培训方案构建提供依据。(4)确定干预方案: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确定后,组织临床药学、医院感染管理等方向专家对培训方案的授课内容、课时设置、培训目标进行论证评价,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直至方案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5)类实验干预: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普外科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自行设计的知识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以一般资料表、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评价培训的效果。结果:(1)问卷编制结果:(1)专家咨询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表明专家积极程度较高。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6和0.88,变异系数波动于0.00~0.59、0.09~0.25。(2)信效度检验结果: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最终涵盖3个维度,总条目41条。本问卷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了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72.058%。验证性因子得出:c2/df=2.883,RMSEA=0.093,GFI=0.649。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S-CVI)为0.90,各条目内容效度(I-CVI)为0.80~1.00。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4,问卷整体的分半信度为0.783。(2)问卷调查结果:临床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知识平均得分为(56.24±9.79)分,维度得分率为75.00%;态度得分为(57.94±8.81)分,维度得分率为82.80%;行为得分为(50.44±7.51),维度得分率为84.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知信行各维度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接受培训的次数。影响护士参与AMS知识得分的因素还有:是否知晓本院设有ASP,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有无接受培训的需求,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是否带任带教工作。(3)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1)护士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角色边缘,但现有临床职责与部分AMS角色相符;(2)护士不愿接受超出现有职责范畴的AMS角色及工作内容;(3)护士参与AMS面临诸多障碍因素:缺乏抗生素使用知识与知识遗忘;因缺乏政策引导、挑战传统观念导致参与动力不足;缺乏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支持;(4)护士有参与意愿的动力因素:维护患者安全的责任感与提升工作效率的实际需求。(4)通过文献分析、前期调查结果初步形成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草案,经过多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后,最终形成促进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应用自身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方法,在某三级医院的普通外科胃肠病区利用该培训方案进行教育干预。干预5周后护士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识水平、态度与行为的工具。(2)通过对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的调查,临床护士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细菌耐药防控等知识不足,但护士参与AMS的意愿较积极,自评的抗生素使用相关护理行为较好。(3)护士对超出当前工作范畴的部分AMS项目态度较为消极,部分美国ANA白皮书中定义的护士在AMS中的工作内容,在我国护士群体中直接推广难度较大,但制定与实施适合我国国情及护理行业现状的护士AMS工作内容应尽早提上日程。(4)本研究基于知信行理论为护士设置系统化抗菌药物继续教育课程,能够提高临床护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水平,提升其参与AMS的意愿,促使护士注重更规范的护理行为,优化抗生素使用过程。
熊自超[2](2021)在《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ICI)现状及临床分布,确定ICI危险因素,根据ICI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追踪、观察并评价干预效果,为降低ICI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赣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术后ICI发生率和季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原菌、耐药性等临床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ICI影响因素,通过态势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WOT)制定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应用于试验组(2020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019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ICI发生率。结果:(1)2015~2019年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共2597例,ICI发生率为6.47%;ICI发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6.85%下降至2018年的6.12%,后上升至2019年的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年间ICI发生率春季4.27%、夏季9.81%、秋季6.79%、冬季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术后8~14 d的ICI构成比最高38.10%,其次术后3~7 d为32.73%。(4)五年间不同性别IC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44岁患者ICI发生率最低4.17%,≥60岁患者ICI发生率最高8.91%。(5)168例ICI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占61.73%,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占35.80%;G-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为主。(6)AB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50%;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的敏感率<30%。SA及SE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SA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43.75%,SE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为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ICI发生率3.20%,对照组ICI发生率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VD病区开颅术后ICI发生率较高。(2)ICI发生率夏季最高,其次秋季,冬春季较低。(3)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主要为开颅术后3~14 d。(4)不同性别之间ICI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但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有显着差异。(5)ICI病原菌以AB和PA等G-为主,其次为SA和SE等G+。(6)ICI主要病原菌AB、PA、SA和SE耐药性严重,AB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较为不敏感,SA及SE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100%敏感。(7)术后ICI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CSF漏。(8)根据术后ICI影响因素,采用SWOT法制定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I发生率。
胡旭[3](2021)在《儿科患者人群抗菌药物使用及评价指标的横断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乏用药标准是儿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主要是因为儿童器官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年龄相关差异导致剂量测量成为一个难题。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儿科用药评估和监测方法。这项研究的重点是通过评价儿科抗菌药物的药物利用情况,探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和处方日剂量等药物利用研究指标在儿科抗菌药物临床综合评价研究中的作用及指标对儿童的适用性,并针对儿科的合理用药,提出相关的建议。方法:基于多中心数据收集和回顾性病历资料研究方法,本课题选取了2019年6月1日到2020年5月31日安徽省三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从每个处方中获得药物的基本情况:药品种类、给药剂量、使用频率和给药时间等,以日平均剂量计算各抗生素药物的处方日剂量。通过儿童药物利用指数以及处方日剂量和限定日剂量的比值来判断药物是否使用过度或者用量不足,并从处方用药合理性的角度探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和儿童限定日剂量的评价方法和适用性。结果:共收集5538张处方,涉及到10种感染类型,41种抗菌药物,存在联合用药现象。抗菌药物使用率位居前五位的是:注射用头孢美唑钠(18.47%)、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15.07%)、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0.72%)、注射用头孢曲松钠(9.50%)和阿奇霉素干混悬剂(8.02%)。不合理处方934张(16.87%),其中,缺少确切适应证用药占72.16%。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科室和住院时间之间存在关联。但性别和住院时间的相关系数|R|<0.1,可以认为它们与处方合理性之间的关联强度较弱,从而判定科室和年龄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而不是性别和住院时间。结论:无确切适应证使用抗菌药物成为目前儿童抗菌药物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儿童药物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儿科用药评价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成人限定日剂量之外,应综合采用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和处方日剂量等指标进行儿童药物利用分析。
杨洋[4](2020)在《精益6σ法在中医院一类切口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宝安中医院(集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规范一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探索符合中医院特色的临床药师一类切口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和干预模式。方法:以临床药师为核心,采用精益医疗的管理思维对宝安中医院(集团)中医院一类切口手术前后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干预,使用精益6σ管理法中定义-数据收集-分析-改进-控制(DMAIC)5步法充分利用临床药师的专业技能对一类切口手术前后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干预,实现一类切口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结果:干预后未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增加10.99%,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病例比增加21.95%,实现规范宝安中医院(集团)一类切口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目的,改善了宝安中医院(集团)目前一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状况,体现了精益6σ管理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经过临床药师干预后宝安中医院(集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下降;证明精益6σ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在建立具有中医院特色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管理模式、探索具有中医院特点的抗菌药物干预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胡旭[5](2020)在《临床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以某三级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某三级医院2016年-2018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抗菌药物销售情况、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变化进行研究,分析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配备是否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能否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分析该医院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后取得的成效;分析临床几种常见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的变化,为下一步继续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将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与国家卫健委规定相比较,分析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及品规配备是否符合国家要求;通过对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消耗金额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抗菌药物管理的效果。2.提取该三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取得的效果。3.提取该三级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取得的效果。4.分析该三级医院在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的变化趋势,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取得的效果。5.分析该医院2016年-2018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并进行统计。结果:1.该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配备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符合国家要求规定。该医院连续三年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呈下降趋势。2.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每个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期相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呈下降趋势,但目前仍高于国家规定值20%。3.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每个月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期相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呈下降趋势。4.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逐年下降,但目前仍高于国家规定值30%。5.该医院2016年、2017年、2018年临床常见的几种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逐年回升。结论: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配备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符合国家要求规定,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逐年下降,2016年-2018年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逐年回升。说明该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很有成效。目前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大于国家规定要求,接下来医院该继续加大抗菌药物管理力度。
刘俐[6](2019)在《山西省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现状与管理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山西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和使用情况;2.通过分析抗菌药物管理实施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结果分布的差异,找出需要加强的管理重点;3.为促进我省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合理规范化使用、进一步遏制细菌耐药局面的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CNKI、NCBI、PubMed等数据库,阅读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论着、综述等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2.现场调查法医院的抽取:通过单纯随机抽样,从全省11个地市各抽取1所三级医院、1所县级(二级)医院;另抽取省直医院(不含中医院)9所。共抽取医院31所。管理情况调查: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和《2017年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实施情况调查表》(附件一)对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负责人进行半结构式访问,通过查看其文件资料、工作和会议记录、应急演练记录等佐证材料以及听取汇报等方式,在陪同专家组的指导意见下填写管理调查最终得分(附件一)。附件一以国家文件为基础制定。临床资料抽取:采用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抽取各医院7月门诊处方100份(人次);急诊处方100份(人次);住院病历100份;I类切口病历30份(不足者不计)。共抽取各医院门、急诊处方各3100份,住院患者病例3100份,I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病例731份。3.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n(%),计量资料采用±s或者P50(P25,P75)。计数资料的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资料的两组均数对比,在满足方差齐性条件下采用t检验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正态资料不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的资料,其两组均数对比采用秩和检验。上述检验取=0.05作为检验标准。结果: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情况(1)绝大多数三级医院的管理实施情况优于二级医院,但也存在极个别二级医院(1所)管理实施较好而个别三级医院(2所)管理实施较差。根据管理实施情况的分布特征并结合专家评议意见,划定管理实施得分衡量线,84.21%的被调查三级医院(16所)管理实施情况得分超过衡量线(划分为良好组);91.67%的被调查二级医院(10所)得分低于衡量线(划分为一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管理情况调查共24项考察条目,在管理良好与管理一般的分组对比中有12项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它们集中的管理点是:(1)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方面;(2)相关学科的建设和相关人员的培训方面;(3)抗菌药物监测网/中心以及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心(简称“两网”)的参加或建设及其常规监测与预警方面;(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方面等。因此一般组总体需关注以上管理点。(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的核心科室的建设与配备情况二级医院较为不足。感染科床位数量、微生物从业人员数量、抗感染临床药师人数的配备三级医院优于二级医院(P<0.05),二级医院的配备均值分别为5.18张、1.55人和0.55人。全省抗感染临床药师数量略显不足,均值仅为1.16人。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1)一般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AUD)较高。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AUD值、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一般组高于良好组(P<0.05)。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国家标准达标率良好组高于一般组(P<0.05)。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较好,基本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且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调查未见门、急诊患者有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现象。(2)一般组病原学送检率、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和疗程合理率较低。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和用药疗程合理率,一般组更低(P=0.002,P=0.008和P=0.001)。全省病原微生物总送检率(38.88±0.06)有58.06%的被调查医院符合国家标准;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合理率(58.97±0.07)、给药时机合理率(60.07±0.06)和用药疗程合理率(52.30±0.06)分别有67.74%、54.84%和32.26%的被调查医院符合国家标准。良好组的达标率更高(P<0.05)。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情况(1)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以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等非限制级抗菌药物(62.17%)为主;联合用药以单一使用(41.18%)为主,二联使用(7.66%)次之。存在部分不合理用药情况,良好组(83.33%)、一般组(54.37%)和总体(60.90%)无指征用药占比较大。(2)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以术前0.51h(35.00%)、术前12h(29.57%)和术后(21.30%)为主,一般组倾向于术前12h给药(44.04%)。术后给药率良好组与一般组均较高,分别为25.68%和18.41%;用药疗程以510d居多(30.65%),以一般组为显(35.74%),还存在预防性用药长达15天以上的情况(2.17%),其他用药时间不合理类型均以一般组为显。(3)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个合理率均是良好组高于一般组(P<0.001)。品种选择、给药时机及用药疗程合理率均是良好组更高(分别为67.21%,54.10%和61.75%),不合理情况以一般组表现明显(分别为74.37%,74.37%和81.23%)。结论:1.二级医院普遍来讲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实施情况较差,三级医院的管理实施优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管理工作亟待加强。2.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性和合理性有积极作用。管理实施越好的医院其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越小、使用合理性越高,反之,管理实施越不力的医院其使用量越大、使用合理性越低,这证明科学有效的管理对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具有积极影响。针对薄弱点完善组织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以加强核心部门建设为支撑。三级医院感染科床位数、临床微生物实际从业人员数以及抗感染临床药师人数的配备情况均优于二级医院,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果也优于二级医院;同时,管理不力的医院病原微生物送检情况较差,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使用合理率较低,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上表现为“低-高-低”的特点。因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要保证好的结果,则管理工作需以加强核心部门建设为支撑,协调相关科室形成有机合力,运用信息技术帮助管理开展,针对管理薄弱点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供应目录为临床使用提供明确参考,开展培训教育实现长效干预,做好“两网”监测完善预警机制,今后工作中需将二级医院视为重点管理对象,夯实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卫生服务能力。通过多项措施努力遏制细菌耐药现象向进一步发展。
许作超[7](2019)在《某院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上海市某医院2017年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2.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为标准,同时参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2010)》、《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对该院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3.根据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与优化措施,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方法:1.以2017年度上海市某医院产科2.8万份病历为研究目标,分别从东院、西院、南院随机抽取220、130、55例,共收集样本385例,筛选出229例作为研究对象(详见第一章第四部分)。对229例入选病历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产妇住院号、年龄、诊断、抗菌药物通用名、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总费用、住院抗菌药物总费用、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等。采用回归分析、统计描述分析等方法,对入选病历抗菌药物的整体用药情况进行分析。2.根据围分娩期产妇分娩方式,调查了自然分娩、剖宫产产妇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现状。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2010)》及《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等所推荐用药方案,分析了自然分娩、剖宫产、胎膜早破(剖宫产)应用抗菌药物的3个典型案例,对用药方案及用药过程进行剖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1.产妇基本情况。产妇平均年龄为31.41岁;平均孕周38+6.82;平均住院时间为4.39 d;剖宫产率为42.79%;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为73.38元。2.抗菌药物选择。预防应使用的抗菌药物共6大类13个品规,以头孢菌素类中的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和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为主要预防药物。大多数使用的抗菌药物可进入到胎盘和乳汁中。3.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9.82%,其中剖宫产产妇使用率为100%,自然分娩产妇使用率为29.77%。胎膜早破产妇使用率为78.26%,小于18 h以下的胎膜早破产妇5例,未使用抗菌药物,也未出现感染。4.用药时程。64.10%的自然分娩产妇和80.61%的剖宫产产妇用药时程不超过24 h;5.13%的自然分娩产妇和4.08%的剖宫产产妇用药时间超过了 48 h,分别为2例和4例。胎膜早破产妇用药时程均不超过48 h。5.剖宫产产妇用药时机。在剖宫产预防用药的98例产妇中,88.77%的产妇采用断脐后给药1次+术后给药1次的方式(或术中再追加1次)。单一术后给药的仅2例;采用术前给药的有9例,多为术前口服给药和出院带药。6.人均抗菌药物使用种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人均使用种数为0.86种,30岁以下年龄组平均为0.82种,35岁以上年龄组平均为1.16种。7.给药途径、溶媒选择及联合用药等符合规定。注射与口服给药方式并存;溶媒选择为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二联用药为头孢唑林或头孢拉定与替硝唑联用,无三联以上用药情况。8.在优化改进措施3个月后,随机抽查了 2018年11月~12月份出院病历50份进行医嘱点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符合度为 96.00%。结论:上海某医院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整体上较为规范,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产妇药物选择不适宜、用药时机不当及用药时程偏长等。当前,该院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尚存在部分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合理性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在产科的实施。在当前完善的抗菌药物监督管理、临床路径以及AMS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信息管理方法,深化临床药学工作,加强同医护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使临床药师完全融入医疗团队,共同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利于降低费用支出,节约资源,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李丹丹[8](2019)在《2012-2016年我国综合性医院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2-2016年我国综合性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以期为抗生素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本研究收集两个省份59家综合性医院的监测数据,包括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应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际合理用药网络(INRUD)推荐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统计指标(如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抗生素费用占比等),分析2012-2016年综合性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探究不同级别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本文按照医院级别(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进行了分层分析。本研究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分析检验分类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连续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AS 9.4进行。结果:1、研究样本基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了59家综合性医院的监测数据,包括39家二级医院和20家三级医院,其中9家医院的门诊处方和7家医院的住院病历因监测数据不完整被删除。研究共纳入282479张门诊处方,其中包含抗生素的处方有44542张,占比15.77%;42846份非手术住院病历,其中包含抗生素的非手术病历有15954份,占比37.24%;43224份手术住院病历,其中包含抗生素的手术病历有30374份,占比70.27%。2、门诊患者的抗生素使用趋势2012-2016年门诊患者抗生素使用率和联合使用率分别由20.17%和13.10%下降至12.94%和10.47%,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抗生素费用占比由75.87%下降至67.02%,经线性回归分析趋势检验抗生素费用占比下降明显(P=0.014)。分层分析显示以上指标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均显着下降。门诊处方中各类抗生素的使用占比无明显变化,使用量最多是其它β-其内酰胺类抗菌药(J01D)类抗生素。五年间使用量最高的3种抗生素依次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甲硝唑,分别占比10.72%,8.95%和5.80%。3、住院非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趋势2012-2016年住院非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联合使用率和预防性使用率分别由41.92%、36.58%和18.15%下降至33.88%、32.60%和15.52%,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抗生素费用占比由31.14%上升至32.09%,经线性回归分析检验,上升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500)。分层分析显示以上指标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但是,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在三级医院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五年内抗生素使用类别占比无明显变化,使用量最多是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J01D)类抗生素,使用量最高的3种抗生素依次为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分别占比14.14%,7.58%和6.53%。4、住院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趋势2012-2016年住院手术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联合使用率、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分别由74.15%、25.50%、56.44%、84.19%和48.81%下降至69.03%、22.36%、41.95%,82.62%和34.68%,经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016年住院手术患者抗生素费用占比为15.95%,相较2012年下降了9.15个百分点,经线性回归分析趋势检验抗生素费用占比下降明显(P=0.008)。分层分析显示以上指标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但是,抗生素联合使用率和抗生素费用占比在三级医院下降不明显,而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率在二级医院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五年内抗生素使用类别占比无明显变化,使用量最多是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J01D)类抗生素,使用量最高的3种抗生素依次为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甲硝唑,分别占比17.49%,16.46%和8.81%。结论:2012-2016年我国综合性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有显着改善,主要表现为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联合使用率、抗生素费用占比等指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仍普遍存在,如外科手术预防性用药率和用药时间不合理率较高等。我国抗生素管理措施在控制用药率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重视抗生素的使用是否合理,从而实现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内涵目标。创新和局限性: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能够保证数据的质量及代表性,且研究样本量较大、数据观察时间较长,弥补了以前同类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局限性,首先,目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只覆盖了各省市的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并未纳入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研究结果无法反应基层医疗机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其次,本研究未针对样本数据分析抗生素的使用强度等指标,尚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综合性医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黄艳梅[9](2019)在《痔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和讨论痔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应用抗菌药物的可能性。方法:我们将萍乡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从2018年7月到2019年3月接受混合痔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整个的围手术期均不应用抗菌药物来治疗;对照组:术前30 min选择头孢唑林钠1-2 g加入氯化钠100 ml静滴一次,术后给予同等剂量的抗菌药物静脉注射治疗(1次/12 h),术后给药时间为24小时,不超过48小时。统计两组病人术后体温升高情况、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术后创面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痊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对比两组数据的变化是否存在差异性,得出结论。统计学处理:将数据的录入excel,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愈合时间以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表示,术后体温升高例数、术后白细胞升高例数、术后创面感染率等数据用X2检验来分析。将T>0.05及P>0.05设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别,术后体温升高情况、术后患者白细胞计数、创面感染率和住院时间、痊愈时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术后药物不良反应则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痔疮手术的围手术期期间不应用抗菌药物不会导致术后患者体温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也不增加手感染的发生率,不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痊愈时间,相反,还能降低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李晓彤[10](2019)在《基于中断时间序列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实施前后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采用中断时间序列方法评价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实施效果,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完善管理政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西乡街道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提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2015年的全部门诊电子处方,共获得1482223张门诊处方。首先,对2010-2015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分析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联用率、注射类抗菌药物使用率、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等,采用卡方趋势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对分类变量和连续性变量进行整体趋势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中断时间序列的分段回归模型评价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实施后各项指标的瞬时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评估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1.门诊处方基本情况本研究共提取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82223张门诊处方,其中女性患者处方占比为52.18%,1840岁年龄段的患者处方占比最大,为63.45%。在2010-2015年间,单张处方药品数由2010年的3.96个下降到2015年的2.68个,单张处方用药天数维持在2天左右,单张处方药品费用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之后费用保持在2438元之间。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联用率、注射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占比分别由2010年的71.5%、28.03%、58.48%、61.72%下降到2015年的17.4%、14.81%、45.21%、49.02%,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无明显变化趋势,使用率在48.80%58.50%之间波动,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比例范围在32.40%42.90%之间。3.管理措施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评价中断时间序列的分段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对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显着的瞬时及长期效果。2012年1月管理措施正式实施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瞬时下降了5.24%(P=0.0435),随后以每月平均3.05%的趋势变化量持续下降(P<0.0001),直到2012年9月下降趋势趋于平缓。按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对降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有一致性的瞬时和长期效果。抗菌药物联用率和注射类抗菌药物使用率在管理政策实施后分别瞬时下降了6.07%和8.5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7,P<0.0001),但是二者长期下降趋势不明显。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在管理政策实施后瞬时下降了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长期下降趋势也不明显。此外,抗菌药物费用占比在管理措施实施后也没有出现显着的瞬时和长期下降变化。结论:深圳市抗菌药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并具有稳定的长期效应。但是广谱抗菌药物使用过多,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创新点和局限性:本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国目前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效果评价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利用长期追踪的门诊全处方数据来评价基层医疗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具有一定新颖性。研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采用的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是评价纵向数据干预效果较强的准实验设计方法,可以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研究只对深圳市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要全面评价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实施现状和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在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的研究。二是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指标有很多,除了本研究选取的指标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用药频度以及按疾病分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分析。
二、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1.1 抗菌药物管理(AMS)产生背景 |
1.2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角色定位 |
1.3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工作内容及意义 |
2.国内外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护士参与AMS的研究进展 |
2.2 护士参与AMS的国内研究进展 |
2.3 护士参与AMS的教育干预现状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4.相关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
4.1 知信行模式 |
4.2 抗菌药物管理 |
4.3 抗菌药物管理项目 |
4.4 静脉转口服治疗 |
4.5 抗菌药物暂停 |
5.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角色认知的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及主题提炼 |
3.访谈结果 |
4 讨论 |
5.小结 |
第四部分 线上线下结合培训对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的影响 |
1.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知识培训方案构建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开颅术后ICI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开颅术后ICI现状 |
1.1.2 国内开颅术后ICI现状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方法 |
2.3.1 诊断标准 |
2.3.1.1 CVD诊断标准 |
2.3.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2.3.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1.4 ICI诊断标准 |
2.3.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2.3.3 术后ICI目标性监测 |
2.3.4 术后ICI调查 |
2.3.5 观察指标 |
2.3.6 干预措施 |
2.3.6.1 内因分析 |
2.3.6.2 外因分析 |
2.3.6.3 策略分析 |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开颅术后ICI时间分布 |
3.1.1 各年度及平均ICI发生率 |
3.1.2 各季节ICI发生率 |
3.1.3 术后ICI发病时间分布 |
3.2 开颅术后ICI人群分布 |
3.2.1 术后ICI性别分布 |
3.2.2 术后ICI年龄分布 |
3.3 开颅术后ICI病原学特征 |
3.3.1 病原菌分布 |
3.3.2 主要G-药敏结果 |
3.3.3 主要G+药敏结果 |
3.4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分析 |
3.4.1 开颅术后ICI单因素分析 |
3.4.2 开颅术后IC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干预情况 |
3.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
3.5.2 两组患者术后ICI发生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开颅术后ICI发生率 |
4.2 开颅术后ICI临床分布 |
4.2.1 季节性 |
4.2.2 发病时间 |
4.2.3 性别 |
4.2.4 年龄 |
4.2.5 病原学 |
4.3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 |
4.3.1 年龄≥60岁 |
4.3.2 合并糖尿病 |
4.3.3 术前住院天数≥7 d |
4.3.4 术前刀片刮除备皮 |
4.3.5 手术等级 |
4.3.6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 |
4.3.7 手术时间≥4 h |
4.3.8 术后留置引流管 |
4.3.9 术后CSF漏 |
4.4 开颅术后ICI干预研究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术后ICI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综述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研究现状及控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儿科患者人群抗菌药物使用及评价指标的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国内外抗菌药物的应用策略研究 |
参考文献 |
(4)精益6σ法在中医院一类切口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入选标准 |
2.3 病例资料 |
2.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指标 |
2.5 资料统计方法 |
2.6 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3.1 干预后宝安中医院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3.2 干预前后宝安中医院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 |
四、讨论 |
4.1 精益6σ管理法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
4.2 结果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临床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以某三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该三级医院抗菌药物配备和使用情况分析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该三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2.1 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部分 该三级医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3.1 资料来源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部分 该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
4.1 资料来源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部分 该三级医院临床常见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
5.1 资料来源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山西省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现状与管理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 |
2.1 抗菌药物相关概念 |
2.2 AMS抗菌药物管理策略 |
2.3 我国抗菌药物管理指导意见 |
3 管理实施情况分析 |
3.1 管理实施情况 |
3.2 讨论 |
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
4.1 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
4.2 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 |
4.3 讨论 |
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
5.1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
5.2 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某院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基本情况 |
2.3 自然分娩 |
2.4 剖宫产 |
2.5 胎膜早破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
3.1 用药合理部分 |
3.2 用药不合理部分 |
3.3 原因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抗菌药物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
4.1 保持优势机制 |
4.2 措施改进与优化 |
4.3 效果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论文创新点 |
5.4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治疗)应用调查表 |
附录B: 抗菌药物应用评价表 |
附录C: 作者简介 |
(8)2012-2016年我国综合性医院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质量控制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门诊患者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 |
2.住院非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 |
3.住院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综合性医院抗生素使用情况明显改善 |
2.抗生素使用类别无明显变化 |
3.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 |
第四部分 总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创新性 |
3.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痔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痔(hemorrhoids)的概述 |
1.2 病因病理 |
1.3 痔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
1.4 痔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
1.5 治疗原则 |
1.5.1 非手术治疗 |
1.5.2 痔手术疗法 |
1.6 研究背景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2.1.3 病例分组 |
2.2 筛选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入选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病人筛选 |
2.4 筛选结果 |
2.5 研究方法 |
2.5.1 观察指标 |
2.5.2 切口感染判断标准 |
2.5.3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
2.5.4 出院判定 |
2.5.5 随访 |
2.5.6 临床资料的收集 |
2.6 实施步骤 |
2.7 技术路线 |
2.8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术后体温监测结果分析 |
3.2 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 |
3.3 术后创面感染情况 |
3.4 平均住院时间、平均痊愈时间 |
3.5 药物不良反应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10)基于中断时间序列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门诊处方基本情况 |
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变化趋势分析 |
3.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中断时间序列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效果显着 |
2.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依然面临挑战 |
3.信息化建设与时间序列分析为药物政策效果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
第四部分 总结 |
1.研究结论与建议 |
2.研究的创新性 |
3.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士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知信行现状与干预研究[D]. 许昱菲.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D]. 熊自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3]儿科患者人群抗菌药物使用及评价指标的横断面研究[D]. 胡旭.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精益6σ法在中医院一类切口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D]. 杨洋. 湖北科技学院, 2020(07)
- [5]临床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研究 ——以某三级医院为例[D]. 胡旭. 湖北科技学院, 2020(07)
- [6]山西省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现状与管理实施效果分析[D]. 刘俐.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7]某院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D]. 许作超. 延边大学, 2019(01)
- [8]2012-2016年我国综合性医院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D]. 李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痔围手术期不使用抗菌药物的可行性研究[D]. 黄艳梅. 南昌大学, 2019(01)
- [10]基于中断时间序列抗菌药物管理措施在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效果评价[D]. 李晓彤.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论文; 开颅手术论文; 三级预防论文; 抗生素论文; 药品论文;